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耳鼻喉科慢性鼻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鼻炎(单纯性)慢性鼻炎是鼻黏膜或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因鼻甲肿胀,影响呼吸,称为“鼻窒”。
由外感风寒或风热使肺气失和,或肺气虚弱,不得宣通,或饮食不节、牌虚失运、津液不得上承、湿浊之邪上犯于鼻,鼻窍不能通利而成。
【诊断】1.鼻阻塞常为交替发生,鼻涕或多或少,或清或黄。
2 .重者鼻阻塞为持续性,且伴有头昏、头胀、咽部不适。
3 .鼻甲肥大,滴收敛剂后可缩小。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疏风宣肺。
方药举例:苍耳子散加减。
苍耳子、辛夷、白芷、蕾香各IOg,薄荷、桔梗、菖蒲各5go加减:鼻流清涕为风寒,加麻黄3g,羌活、荆芥各IOg0鼻流黄涕为肺热,加黄苓、桑白皮各10g,生石膏30g。
鼻甲肥大、充血肿胀者,加牡丹皮10g、赤芍10g、三棱10g、桃仁10g。
二、局部处理1.1 %~2%麻黄素溶液滴鼻。
2 .鲜鱼腥草叶或鲜鹅不食草叶,洗净,捣烂塞鼻,左右交替塞,每次半小时,每日2次。
3 .鹅不食草、苍耳茎叶、辛夷花各3g,薄荷2g,冰片微量,研末装入瓶内。
用少许吹入患侧鼻孔,每日3次。
4 .用碧云散或鱼脑石散、苍耳散吹鼻内,每日3次。
5 .鼻甲肥大不消者,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或川苛注射液等作下鼻甲封闭,每侧2ml,隔日1次。
6 .对肥厚性鼻炎诸法不效者,可行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
三、针灸疗法体针迎香、合谷、列缺、印堂。
耳针内鼻、肾上腺、额。
艾灸迎香、百会、肺俞、足三里等穴,温灸。
副鼻窦炎副鼻窦炎中医称为“鼻渊”。
由外感风火热毒,阻于鼻窍而成。
如热毒留恋不清,反复发作,则转为慢性。
【诊断】1.急性期鼻塞,流黄脓涕,眉额或眼眶下压痛。
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积脓。
常伴有形寒发热,头昏头痛。
2.慢性期不同程度鼻塞,眉额或眼眶下压痛。
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有积脓。
常伴有形寒发热,头昏头痛。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药举例:辛夷清肺饮加减。
辛夷、黄苓、桅子、麦冬、牛劳子各IOg,金银花、鱼腥草各15g,生石膏30g,薄荷Sg0加减:慢性期去牛劳子、薄荷,加苍耳子、蕾香、白菊花各10g。
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实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或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鼻甲肿大或肥大质硬,伴实证表现。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虚证:鼻塞或重或轻,或呈交替性,或持续不减,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伴虚证表现,脉缓弱。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法邪为主,根据病因分别采用清热通窍、化瘀通窍等法;虚证以扶正为主,采用补益肺脾、散邪通窍等法。
三、证治分类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主症: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检査见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
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方药:黄芪汤。
常用酒黄芩、栀子、桑白皮、甘草、连翘、薄荷、荆芥穗、赤芍、麦冬、桔梗。
若鼻塞,咳嗽痰多者,可酌加杏仁、紫苑、冬花等;若鼻塞,涕多者,可酌加半夏、陈皮、苍耳子、辛夷等;若鼻涕脓稠,带血者,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茜草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主症: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
恶风自汗,易患感冒,舌淡荅白,脉缓弱。
检查见鼻黏膜及鼻甲淡红肿胀。
治法:补益肺脾,散邪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
常用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五味子、白术、黄芪、辛夷、苍耳子。
易患感冒或遇风冷则鼻塞加重者,可合用玉屏风散以益气固表。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3)邪毒久留,血瘀鼻窍主症:鼻塞较甚或持续不减,鼻涕黏黄或黏白,语声重浊或有头胀头痛,耳闭重听,嗅觉减退。
舌质暗红,脉弦涩。
检查见鼻黏膜暗红肥厚,鼻甲肥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呈桑葚状。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白芷、薄荷、辛夷、苍耳子、老葱、生姜、大枣、石菖蒲、丝瓜络、浙贝等。
中医对鼻炎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鼻炎的辨证施治鼻炎是以鼻流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
又称鼻渊,脑漏。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等。
一、属于实证的鼻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经风热证:属于此种类型的鼻炎患者在治疗时应采用的原则为辛宣利窍、疏风清热,可选用的方剂为苍耳子散加减,中成药选千柏鼻炎片,鼻渊通窍颗粒炎等。
2、胆腑郁热证:属于此型的患者应该采用的治疗原则时化湿通窍、清胆泻火,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成药选鼻渊舒和鼻窦炎口服液等。
3、脾经湿热证:属于此型的鼻炎患者在治疗时要使用的原则为芳香通窍、清脾化湿。
可选用的方剂有两种,分别是①黄芩滑石汤加减。
②加味四苓散加减。
中成药选鼻炎宁颗粒等。
二、属于虚证的鼻炎患者应采用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气虚寒证:属于此种类型的鼻炎患者要采用的治疗原则为益气温肺,散寒通窍。
中医推荐患者使用的效果比较好的方剂是温肺汤加减。
中成药选辛芩颗粒等。
2、脾气虚弱证:辨证属于此型的鼻炎患者患者应该采用的治疗原则为清利湿浊、益气健脾,可选用的具有这些作用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加减。
中成药选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
3、髓海不充证:中医认为辩证属于髓海不充正的鼻炎患者要采用的治疗原则是补肾填精、益脑止涕。
①如患者的体质肾阴虚,可用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
②如果有阴阳两虚症状,可选用补脑丸。
三、屡治不愈,酌扶正脱敏鼻渊之辨,有虚实之分,急慢性之别。
治有清热泻火、舒肝利湿排脓,或健脾补肺益肾填髓,温散浊邪诸法。
但亦有患者涕液汩汩,长湿无干与鼽嚏并见,迭经前述诸法治疗,仍有少数疗效欠佳或迁延缠绵。
结合西医学认识来考虑,多与过敏有关。
鼻及窦腔黏膜过敏反应致黏膜水肿,填塞窦腔,鼻腔引流不畅,影响通气,且易继发感染。
这部分病人的发病特点为多伴过敏性鼻炎,中鼻甲水肿较剧或有息肉样变。
其治,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参考现代病理认识及中药药理认识,对此屡治无效者,可在补益肺气、坚固藩蓠或温肾暖脾、扶正固本方药基础上,视鼻涕之清浊而选加祛邪脱敏之品。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导言:耳鼻喉科疾病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中医辨证论治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耳鼻喉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探讨,介绍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及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鼻炎的中医辨证论治鼻炎是指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
中医将鼻炎分为风寒、风热、湿热等不同证型,并采用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1. 风寒型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等。
治疗上,可选用温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的方剂,如桂枝汤加味。
另外,草药羚羊角、防风、白芷等也有助于缓解鼻炎的症状。
2. 风热型鼻炎:表现为鼻痒、鼻塞、流黄涕、头痛等。
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宣散风热的方法进行治疗,如麻黄汤加减。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板蓝根等。
3. 湿热型鼻炎:症状包括鼻塞、流脓鼻涕、嗅觉减退等。
治疗上,中医常选用清热利湿、通窍化痰的方剂,如茵陈蒿汤。
中药中常用的有黄芩、白术、苍术等。
二、中耳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耳炎是由于中耳黏膜的炎症引起的耳朵疾病,常见症状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鸣等。
中医的辨证论治能有效地缓解中耳炎的症状及炎症反复发作。
1. 风热郁结型中耳炎:症状为耳痛、耳塞、鼓膜发红等。
治疗上,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如龙胆泻肝汤。
中药常用黄连、金钱草、蒲公英等。
2. 痰湿阻络型中耳炎:表现为耳痛难忍、耳鸣、耳鸣等。
治疗上,宜祛痰化瘀、通络止痛,如香薷麻沸散。
常用中药有防风、蔓荆子、郁金等。
3. 肾虚火旺型中耳炎:主要症状为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等。
治疗上,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
中药常用黄柏、麦冬、玄参等。
三、咽喉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是指咽喉黏膜发炎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为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
中医辨证论治咽喉炎能够祛除炎症,缓解症状。
1. 风热咽喉炎:主要表现为咽痛、红肿、声音嘶哑等。
治疗上,可选用清热解毒、清上焦的方剂,如麦门冬汤。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慢性鼻炎的辨证施治中医治疗鼻炎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鼻炎的辨证施治中医治疗鼻炎的思路和方法慢性鼻炎是指鼻黏膜慢性炎症的一种常见病症,它会引起多种症状,如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等。
中医认为,慢性鼻炎是由于鼻腔受寒湿、燥热、风邪等邪气的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在中医辨证施治中,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治疗鼻炎的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慢性鼻炎的思路中医治疗慢性鼻炎的思路首先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将慢性鼻炎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如风寒感冒、湿热壅盛、气血不足等。
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中医医师需要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辨证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 清热解毒法:对于湿热壅盛型慢性鼻炎,中医常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柏、荆芥、板蓝根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鼻黏膜的炎症症状。
2. 祛风散寒法:对于风寒感冒型慢性鼻炎,中医常用祛风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苍术、羌活、防风等,这些药物具有祛风解表的作用,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3. 益气养阴法:对于气血不足型慢性鼻炎,中医常用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党参、麦冬、西洋参等,这些药物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可以改善鼻腔黏膜的营养供应,提高免疫力。
4. 清热利湿法:对于湿热壅盛型慢性鼻炎,中医常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黄芩、茵陈、白芷、草果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作用,可以缓解鼻塞、鼻痒等症状。
5. 鼻腔洗浴法:鼻腔洗浴是中医治疗慢性鼻炎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鼻腔洗浴可以清洁鼻腔,去除鼻腔内的病菌和分泌物,减少鼻腔炎症的程度。
常用的鼻腔洗浴方法有盐水洗鼻、中药煎剂洗鼻等。
总结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思路和方法多样化,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慢性鼻炎进行有效治疗。
鼻炎的中医辨证施治及疗效评估

鼻炎的中医辨证施治及疗效评估鼻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常伴有充血、流涕、鼻塞等症状。
中医认为,鼻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感受外邪、体质虚弱等。
因此,中医辨证施治成为了鼻炎治疗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鼻炎的辨证与施治,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治疗的基础。
对于鼻炎的辨证施治,中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1.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质特点,中医将鼻炎分为不同的分型,如风寒鼻炎、风热鼻炎、鼻虚证等。
通过辨别不同的分型,可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2. 望闻问切在辨证过程中,中医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胸膈、面色等,倾听其声音和气味,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进行脉诊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中医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准确的辨证。
3. 辨别邪正中医认为,鼻炎的发生与外邪侵袭、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
在辨证过程中,中医医生会判断患者体内的邪气是否过盛,恢复体内的正气是否需要加强。
通过辨别邪正,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施治1. 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鼻炎,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来选用不同的中药。
比如对于风寒鼻炎患者,中医可使用薄荷、桔梗等祛寒解表的中药;对于风热鼻炎患者,中医可使用连翘、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
同时,中医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调配中药方剂,以增强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鼻炎也有一定的疗效。
比如中医常用的鼻腔艾灸疗法,通过对鼻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以刺激经络的气血循环,改善鼻腔黏膜的炎症状况,从而缓解鼻炎的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鼻炎患者,中医可采用特定的按摩手法,如鼻翼按摩、太阳穴按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鼻腔黏膜的炎症状况。
三、疗效评估中医辨证施治鼻炎的疗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 症状改善通过治疗,患者的鼻塞、流涕等症状是否得到缓解是评估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慢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与疗效评估方法

慢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与疗效评估方法慢性鼻炎是一种影响大量人群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其症状包括鼻塞、鼻涕、嗅觉减退、头痛、咳嗽等。
中医药在慢性鼻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以整体观念诊治、辨证施治、调整内脏功能、提高人体免疫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与疗效评估方法。
一、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炎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个体的中医辨证分类、病情、症状分别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清热燥湿法慢性鼻炎中湿热蕴结型患者常见,表现为鼻汁稠黏、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可采用清热、燥湿、解毒的方法,如使用白芷、黄芩、连翘等中药,可清热燥湿,消散鼻腔湿热。
2. 益气健脾法脾胃虚弱是慢性鼻炎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脾胃功能健康,气血运行畅通,病邪难以侵袭。
中医治疗常使用调理脾胃、益气养阴的方法来改善体质,如黄耆、白术、党参等中药,可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3. 温阳行气法慢性鼻炎中寒湿凝滞型患者较为常见,其表现为鼻塞、清涕、嗅觉减退等症状。
中医治疗可采用温阳行气、化痰祛湿的方法,如使用蒲公英、石菖蒲、丁香等中药,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阳气。
二、慢性鼻炎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对于慢性鼻炎的中医药治疗效果,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评估:1. 症状改善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诉以及病史,评估慢性鼻炎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
包括鼻塞、鼻涕、嗅觉减退等。
2. 医学观察评估通过中医医生的专业观察,评估舌质、脉象等病理指标的改善情况。
舌质的改善、舌苔的变化、脉搏的规律性等都可作为评估指标。
3. 辨证论治评估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以及辨证问诊,评估慢性鼻炎的病情辨证分型是否有所改善。
例如,湿热蕴结型患者的辨证分型明显减轻。
4. 望闻问切评估通过中医医生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评估患者鼻腔黏膜的改善情况、气味感知能力的恢复等。
5. 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通过让患者填写相关问卷,评估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包括日常活动能力、社交生活等方面的改善。
鼻炎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鼻炎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鼻炎是指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等。
中医认为,鼻炎是因为鼻腔失去对外界有害物质的清除功能,导致邪气侵袭鼻部而引起的。
中医在诊断鼻炎时,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体质、症状、舌诊、脉诊等综合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中医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鼻形、鼻孔大小、鼻黏膜颜色等来判断鼻炎的类型。
例如,鼻塞、鼻涕清稀的情况多属于风寒感冒所致;鼻塞、鼻涕黄稠或有腥臭味则可能是湿热的症状。
2. 闻诊: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中医可以初步判断鼻炎的类型。
如果患者鼻涕呈酸臭气味,有可能是湿热鼻炎;而鼻涕呈腥臭味则可能是鼻窦炎。
3. 问诊:中医医生会向患者了解症状的起因、发展、程度和其他相关情况,以了解疾病的具体表现。
例如,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是否有喷嚏、咳嗽、气喘等症状。
4. 切诊: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观察其反应来判断病情。
例如,按压鼻翼区域,如果疼痛明显,可能是鼻炎。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鼻炎的常用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鼻炎,中医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风寒鼻炎,可使用葱白、生姜、大蒜等炖汤;对于湿热鼻炎,可以使用白朮、黄芩、黄柏等清热化湿的中药;对于鼻窦炎,可以使用蜂蜜、石膏、连翘等清热解毒、解表散结的中药。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鼻炎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鼻腔内的湿热状况。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穴、印堂穴等。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通过按摩鼻翼、迎香穴等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鼻塞、过敏性鼻炎等症状。
4. 中医食疗法:中医认为,饮食与鼻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因此,中医提倡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燥热、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养阴滋润的食物,如鸭梨、苹果、百合等。
5. 中医穴位贴敷法:在中医治疗鼻炎过程中,根据病情可以在相应的穴位贴敷药物,通过渗透作用改善鼻黏膜的病变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慢性鼻炎是一种常发性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本文从中医辩证治疗的角度对慢性鼻炎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病症适用不同药物,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慢性鼻炎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87-01
慢性鼻炎属于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
后者大多是由前者病情加重导致,临床上病人有间歇性或者交替性鼻塞或持续性鼻塞。
当慢性鼻炎因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引起病情加重的,也称药物性鼻炎。
1慢性鼻炎的分类
1.1临床辨证,首重寒热。
慢性鼻炎的临床证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气虚,二是郁热,三是血瘀,或兼痰凝。
本病大多数是慢性单纯性鼻炎,病人往往交替性与间歇性鼻塞,早晚气温较低或秋冬偏寒冷时鼻塞明显,运动后或温暖后鼻塞减轻、消失。
虽然肥厚性鼻炎病症多属血瘀、痰凝,以持续性鼻塞为主,但很多病人有时轻时重、早晚或寒冷季节加重的特点,这一点符合气虚不任风寒之邪的机理。
因此,气虚是慢性鼻炎的主要病机与主要证候,也是临床辨证为气虚证或虚寒证的基本原理,虽然慢性鼻炎是脏腑失调引发的疾病,但其脏腑失调或气虚的全身症状在多数患者并不显著。
其辨证的基本思路是,根据鼻炎间歇性、交替性鼻塞,在早晚气温偏凉
时症状明显的特点,并以涕白粘,舌质不红,脉象不数为根据,并进一步结合肺气虚、脾气虚、肾阳虚的一些特点,辨证为肺虚邪证、脾虚邪滞证、阳虚寒滞证。
在慢性鼻炎中,郁热证主要是肺与阳阳明经郁热,以肺开窍于鼻,而鼻之经脉专属于阳明,也有胆经郁热者。
慢性鼻炎郁热证的辨证以二便、舌象、脉象为主,其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在早晚不一定偏重。
对于血瘀、痰凝之证,则以病程较长,鼻甲肥厚性改变的一些特点为主要依据。
1.2兼证为本,变症为标。
临床上慢性鼻炎有兼证与变症,兼证为本,变症为标。
兼证主要指鼻塞同时伴有鼻中隔嵴突、鼻中隔偏曲、变态反应性鼻炎、化脓性鼻窦炎这样一些病症。
对慢性鼻炎而言,实际上也主要是这几种鼻病。
对于明显的鼻中隔嵴突、鼻中隔偏曲,应当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难以取的效果;而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化脓性鼻窦炎来说,可以依据变态反应性鼻炎或慢性鼻窦炎与慢性鼻炎之间标本同治的办法进行辨证论治,先治本,再治标。
慢性鼻炎的变症主要是咽炎、非化脓性中耳炎、嗅觉障碍、头痛等病症,大多数由慢性鼻炎引起的,可以标本同治,但对于非化脓性中耳炎,其对听力的影响较大并具有较大潜在威胁,可以考虑先治标,再治本或标本同治,以标为主。
1.3通利鼻窍,灵活用药。
鼻塞是慢性鼻炎的主要症状,临床用药方面,须配合使用通利鼻窍的药物。
通利鼻窍药物常用的有三类:一是辛温通窍类,适用于早晚鼻塞明显,鼻甲色淡等寒邪滞鼻的病
人,可用石菖蒲、白芷、苍耳子、细辛、辛夷、丁香、川芎之类药物;二是辛凉通窍类,适用于郁热证患者,主要是薄荷;三是活血通络类,对有鼻甲暗滞、鼻甲肥厚等气血瘀滞病证时,宜用路路通、穿山甲、皂角刺、木通、丝瓜络之类药物。
鼻属肺窍,肺主表,在多数情况下临床上通利鼻窍需要药品具有发散之力,故以上三类通利鼻窍之药物,以辛温通窍之药物为多,在气阳不足,寒邪滞鼻病证中必用。
对腑脏郁热证,也常于大多清热药中配伍辛温通窍之品而无虞。
1.4针推外治,不应偏废。
针灸、推拿具有疏通经脉、调理气机、调理脏腑的效果,单独应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也有较好疗效。
对慢性鼻炎之病,中医外治法有多种,而对于慢性单纯性鼻炎,有时仅用外治法亦可治愈;对于肥厚性鼻炎,如果配合运用外治法,当有事半功倍之效。
2慢性鼻炎分四证论治
2.1肺虚寒滞,宜温卫散寒,祛邪通窍。
对此类病症,可用当归10g,党参12g,黄芪15g,细辛3g,荆芥10g,诃子10g,甘草6g,桔梗10g,白芷10g。
偏阳虚寒滞者用当归四逆汤加温阳益气、芳香通窍的药物,可用泽泻10g,黄芪20g,白术12g,附片6g,当归10g,细辛3g桂枝6g,白芍药12g,炙甘草6g,大枣5枚。
2.2气虚邪滞,予补中益气,升清通窍。
药方:当归、川芎、白芷各10g,黄芪10g,党参、白术各12g,升麻、炙甘草、陈皮、柴胡、石菖蒲各6g。
加减方:偏寒者,可酌加附片、干姜之物;兼挟
热邪,适量加黄芩、桔梗,可以清热肃肺止涕;兼气滞血瘀者,如鼻塞时间长、程度重者,或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比较迟钝的,可加适量当穿山甲、归尾、姜黄、丹参、路路通之药物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2.3热郁血滞,当清泄郁热,活血通窍。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尾、黄芩、桑白皮、辛夷(或白芷)、赤芍药、川芎、木通(或小蓟)各10g,葛根15g,升麻、甘草各6g。
变化:涕黏黄可加桔梗,鼻内干燥灼热感者,加麦门冬养阴生津;易感冒,常乏力者,可加炙黄芪、白术、陈皮(或神曲)之类以益气健脾;鼻甲表面不平的或者对1%麻黄碱收缩反应迟钝患者,加干地龙、穿山甲、路路通之类药物化瘀通络。
2.4瘀血阻滞,应行气活血,化瘀通窍。
对此症治疗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窍,可用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之类,还可酌加益气、化瘀通络之物。
常用药物有,白术12g,黄芪20g,红花6g,当归尾、川芎、生地黄、赤芍药、桃仁各10g,丹参20g,威灵仙15g,鸡血藤15g。
参考文献
[1]赵科鹏.推拿治疗慢性鼻炎36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3):163
[2]智慧轻摩揉搓治鼻炎[j].医药与保健,2005(6):63
[3]李凡成.中医耳鼻喉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