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消毒技术规范1 精品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目录1 总则 1 1.1 引言 1 1.2适用范围 1 1.3术语 1 1.4基本原则和要求2 1.4.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 2 1.4.1.2 对无菌操作的要求 2 1.4.1.对试验的要求3 1.4.1.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3 1.4.1.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5 1.4.1.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 5 1.4.1.对重复试验的要求 5 1.4.1.判定标准 5 1.4.1.最终评价的要求 5 1.4.1.10 对实用剂量的要求 6 1.4.1.1对试验记录的要求 6 1.4.1.1对检测报告的要求 6 1.4.2. 消毒剂理化实验基本要求 6 1.4.消毒剂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7 1.4.3.1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7 1.4.3.2 对各种消毒剂进行毒理学试验的规定 71.4.3.3对毒理学试验用消毒剂样品的规定 81.4.4 消毒、灭菌技术要求9 1.4.4.1消毒、灭菌因子基本分类9 1.4.4.2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9 1.4.4.3 微生物对抗微生物的敏感性10 1.4.4.4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10 1.4.4.5消毒、灭菌基本程序10 1.4.4.6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11 1.4.5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11 1.4.5.1组织执行与人员11 1.4.5.2时限要求11 1.4.5.3装备要求111.4.5.4技术要求 112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14 2.1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14 2.1.1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技术 14 2.1.1.1 适用范围 14 2.1.1.2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 14 2.1.1.3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16 2.1.1.4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17 2.1.1.5 中和剂鉴定试验 18 2.1.1.6 物理法去除残留消毒剂的鉴定试验 21 2.1.1.7 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2212.1.1.8 杀灭分枝杆菌试验 25 2.1.1.9真菌杀灭试验 26 2.1.1.10 病毒灭活试验 27 2.1.1.11能量试验 34 2.1.1.12 各种因素对消毒剂杀菌作用影响的测定 35 2.1.2 消毒剂对物体表面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 37 2.1.2.1 消毒剂对食(饮)具消毒效果的模拟现场鉴定试验 37 2.1.2.2 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 38 2.1.2.3消毒剂对医疗器械的模拟现场灭菌试验 38 2.1.2.4 连续使用稳定性试验 39 2.1.2.5 消毒剂对手消毒模拟现场试验 40 2.1.2.6 消毒剂对手消毒现场试验 41 2.1.2.7 消毒剂对皮肤消毒模拟现场试验42 2.1.2.8 消毒剂对皮肤消毒现场试验 43 2.1.2.9 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模拟现场鉴定试验 44 2.1.2.10 消毒剂对其他表面消毒现场鉴定试验 45 2.1.3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46 2.1.3.1 目的 46 2.1.3.2 试验设备和器材 46 2.1.3.3 试验阶段 46 2.1.3.4 实验室试验与模拟现场试验操作程序 46 2.1.3.5 现场试验 48 2.1.4 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实验技术 49 2.1.4.1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鉴定 49 2.1.4.2人工游泳池水消毒设备和方法 53 2.1.5 灭菌与消毒器械杀灭微生物效果鉴定实验技术 54 2.1.5.1 干热灭菌柜灭菌试验 54 2.1.5.2 红外线消毒碗柜消毒试验 55 2.1.5.3微波灭菌柜消毒和灭菌试验 56 2.1.5.4 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和杀微生物效果鉴定试验 57 2.1.5.5 紫外线消毒箱消毒试验 59 2.1.5.6 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效果鉴定试验 60 2.1.5.7 臭氧消毒柜消毒试验 61 2.1.5.8 臭氧水消毒器物品表面消毒试验 63 2.1.6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64 2.1.6.1 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64 2.1.6.2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 66 2.1.6.3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胶带与化学指示标签的鉴定试 67 2.1.6.4 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化学指示卡鉴定试验 66 2.1.6.5 消毒剂浓度试纸鉴定试验 69 2.1.7 抗菌试验 69 2.1.7.1 目的 69 2.1.7.2 抑菌环试验 69 2.1.7.3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702.1.7.4 滞留抑菌效果试验70 2.1.7.5洗衣粉抗菌效果鉴定方法 72 2.1.7.6 振荡烧瓶试验742.1.7.7 浸渍试验 76 2.1.7.8 奎因试验 77 2.1.8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实验技术 77 2.1.8.1 细菌或真菌污染总菌数的检测 7722.1.8.2 无菌检验试验 79 2.1.8.3 卫生监督抽样 81 2.1.9 隐形眼镜护理液抗菌功能鉴定检验技术 82 2.1.9.1定义 82 2.1.9.2产品卫生标准: 82 2.1.9.3样品采集 82 2.1.9.4 鉴定方法 82 2.1.10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鉴定检验技术 86 2.1.10.1 定义 86 2.1.10.2 理化性能鉴定 86 2.1.10.3 与灭菌工艺的相容性鉴定 90 2.1.10.4 微生物屏障性能鉴定 92 2.1.10.5 毒性鉴定 96 2.1.10.6 无菌有效期鉴定 94 2.1.10.7 特殊性能鉴定(EN 868) 94 2.1.1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实验技术 1022.1.11.1定义1022.1.11.2产品卫生标准102 2.1.11.3生产环境卫生标准103 2.1.11.4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103 2.1.11.5产品毒理学鉴定103 2.1.11.6产品微生物污染鉴定104 2.1.11.7 产品杀菌性能、抑菌性能及其稳定性鉴定107 2.1.11.8产品环氧乙烷残留量测试方法110 2.1.11.9生产环境采样与测试方法113 2.1.11.10消毒效果生物监测评价方法113 2.2 消毒剂理化鉴定实验技术113 2.2.1 消毒剂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方法113 2.2.1.1常用器材113 2.2.1.2 含量测定方法113 2.2.1.2.1 有效氯含量的测定113 2.2.1.2.2 有效碘含量的测定114 2.2.1.2.3 过氧乙酸(C2H4O3) 含量的测定115 2.2.1.2.4 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115 2.2.1.2.5 臭氧(O3)含量的测定116 2.2.1.2.6 二氧化氯(CLO2) 含量的测定116 2.2.1.2.7 甲醛(CH2O)含量的测定118 2.2.1.2.8 戊二醛(C5H8O2)含量的测定119 2.2.1.2.9 环氧乙烷(C2H4O) 含量的测定120 2.2.1.2.10 乙醇(C2H6O) 含量的测定121 2.2.1.2.11 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 C22H30CL2N10·2C2H4O2)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含量的测定122 2.2.1.2.12 苯扎溴铵(新洁尔灭, C22H40BrN) 含量的测定123 2.2.1.2.13 苯扎氯铵(洁尔灭,C22H40Cl N)含量的测定124 2.2.1.2.14 甲酚皂(煤酚皂,C7H8O)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25 2.2.1.2.15 甲酸、水杨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测定(HPLC法)12532.2.1.3 滴定液的配制及其浓度标定1262.2.1.3.1 硫代硫酸钠(Na2S2O3) 滴定液1262.2.1.3.2 碘(I2) 滴定液1272.2.1.3.3 高锰酸钾(KMnO4) 滴定液1272.2.1.3.4 硫酸(H2SO4) 滴定液1282.2.1.3.5 氢氧化钠(NaOH) 滴定液1282.2.1.3.6 高氯酸(HCLO4) 滴定液1292.2.1.3.7 四苯硼钠[(C6H5)4BNa] 滴定液129 2.2.1.3.8 烃铵盐(C22H40ClN) 滴定液129 2.2.1.3.9 碘酸钾(KIO3)滴定液130 2.2.1.4 pH值的测定(pH计法或试纸法) 130 2.2.1.5 重金属(以铅计)检查131 2.2.1.6 砷盐检查131 2.2.1.7误差及有效数字修约131 2.2.2 复方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131 2.2.2.1 分析方法的选择131 2.2.2.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论证132 2.2.3 消毒剂稳定性测定132 2.2.3.1 测定原则132 2.2.3.2 外观检查132 2.2.3.3 化学测定法:132 2.2.3.3.1 经验法:132 2.2.3.3.2 室温自然留样法:132 2.2.3.4 微生物测定法133 2.2.4 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的测定133 2.2.4.4 腐蚀性分级标准135 2.3 消毒剂毒理学实验技术 136 2.3.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36 2.3.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137 2.3.3 皮肤刺激试验 139 2.3.4急性眼刺激试验140 2.3.5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141 2.3.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144 2.3.7 亚急性毒性试验 145 2.3.8 致突变试验 145 2.3.8.1 L5178Y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45 2.3.8.2 V79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148 2.3.8.3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0 2.3.8.4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151 2.3.8.5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2 2.3.8.6 程序外DNA修复合成试验 153 2.3.8.7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154 2.3.8.8 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55 2.3.9 亚慢性毒性试验 15642.3.10 致畸胎试验 1572.3.11 慢性毒性试验 157 2.3.12 致癌试验 159 2.3.13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 160附录A 162 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1621.磷酸盐缓冲液(PBS,0.03mol/L,pH7.2) 1622.革兰染色液 1623.孔雀绿与沙黄芽孢染色液 1624.无菌检验用洗脱液 1625.标准硬水(硬度342mg/L) 1626.有机干扰物 1627.营养琼脂培养基 1638.营养肉汤培养基 1639.稀释液:胰蛋白胨生理盐水溶液(TPS)。
1-解读《消毒技术规范》-讲义.ppt

11.1.1.5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脑脊 液、肾、肝、脾、肺、淋巴结、胎盘等组织)污染的中度和高度危险物 品,传播朊病毒的风险还不清楚,可参照上述措施处理。
对物品无腐蚀
有效浓度低
无色、无味且使用后易除
作用速度快
去残留药物
性质稳定
毒性低,不易燃烧爆炸
易溶于水,可在低温下 使用无危险性
使用不易受有机物、酸、 价格低廉
碱及其他物理、化学因 便于运输,货源充分
素的影响
……
“五要”
1、配制时,消毒剂和水的分量要精确。 2、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洗净并事先消毒。 3、物品应除去脏污后再进行消毒。 4、配制的消毒液最好当天使用。 5、充分了解消毒剂性质。
气体坏疽病原体污染物体的消毒方法
11.2.1.1伤口的消毒 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伤口 周围皮肤可选择碘伏原液擦拭消毒。
11.2.1.2诊疗器械的消毒 应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 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2000 mg/L浸泡 消毒30min~45min,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 毒剂5000mg/L~10 000 mg/L浸泡消毒≥60min,然 后按规定清洗,灭菌。
11.1.1.6 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朊病毒患者低度危险组织污染的 低度危险物品、一般物体表面和环境表面可只采取相应常规消毒方 法处理。
11.1.1.7被感染朊病毒患者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其他无危险组织污 染的跨度和高度危险物品,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a)清洗并按常规高水平消毒和灭菌程序处理; b)除接触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外科内镜外,其他内镜按照国家有关内 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处理; c)采用标准消毒方法处理低度危险品和环境表面,可采用 500mg/L~1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或相当剂量的其他消毒剂处理。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1

b.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新增内容)
中度危险性物品 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如口腔护理用具等
不耐热的物品——应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 毒。如体温计(肛表或口表)、 氧气面罩、 麻醉面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注意事项
待消毒物品在消毒灭菌前应充分清洗干净。 管道中有血迹等有机物污染时,应采用超声
--清洁治疗车、诊疗工作台、药品冰箱、电脑键 盘、血压表、听诊器、新生儿暖箱(75%酒精、双链 季铵盐类)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或消毒布巾擦拭。 不同患者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 套应分区使用,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消规》主要内容解读
b. 注意事项 --有管腔或表面不光滑的物品,应用清洁剂浸泡后手工
《消规》主要内容
1 术语和定义 2 管理要求 3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4 清洗、消毒与灭菌方法 5 病区环境清洁消毒 6 医院常用物品清洗消毒
《消规》主要内容解读
1 术语和定义(30个) ▪ 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 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 和终末漂洗。 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 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 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 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 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 计袖带等;病床表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消毒技术规范版(1)-2022年学习资料

3空癸湖金黑整流算理鑫训班-传播途径不明时,应按照多种途径,确定消毒的范-围和物品;按病原体所属微生物类别 抵抗力最强-的微生物,确定消毒的剂量(可按杀芽孢的剂量确-定;医务人员做好职业防护。-4、环境与物体表面的 洁消毒: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欢迎参加全国物流管理师资培训班-5、医疗机构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应符合以下要求:-1进入人体无菌 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2接触完整皮肤、 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欢迎参加全国物流管理师资培训班-二、清洗与清洁-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 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洁消毒,用于清洁物体表面的布-巾每次使用后应清洁消毒250mg/L含氯消-毒剂 泡30分钟,干燥备用。
十、2%的碱迎鑫加全国物流管理师资培训班-1、消毒时间:20-45min;灭菌时间:10小时。-2、消毒、 菌物品应以无菌方式用无菌用水反复-冲洗干净,再用无菌纱布擦干后使用。-3、戊二醛对人有毒性,应在通风良好的 境中使-用。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应注意个人防护。不慎接-触,应立即用清水连续冲洗干净,必要时就医。不应-用 物表擦拭或喷雾消毒、空气消毒、手和皮肤黏膜-消毒。
五、穿刺肤消毒物流管理师资培训班-1、碘伏局部察式2遍,作用时间遵照产品使-用说明。-2、碘酊涂擦穿刺部位 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1-3min,待稍干后用75%酒精脱碘。-3、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2遍,作用时间3 min。-4、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部位等消毒方法重要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 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X5cm.
最新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精选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消毒的管理要求;消毒与灭菌的根本原那么;清洗与清洁、消毒与灭菌方法: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效果监测等,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2标准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但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l6886.7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局部: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 l9258紫外线杀蔫灯GB/T l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GB 50333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标准WS 310.1 医院消毒供给中心第1局部:管理标准WS 310.2 医院消毒供给中心第2局部: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标准wS 310.3 医院消毒供给中心第3局部:清洗消毒及灭菌监测标准WS/T 31 1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YY/T 0506.1 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1局部:制造厂、处理厂和产品的通用要求YY/T 0698.2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2局部:灭菌包裹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YY/T 0698.4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4局部:纸袋要求和试验方法YY/7T 0698.5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局部: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YY/T 0698.8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8局部: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要求和试验方法3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清洁去除物体外表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清洗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清洁剂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消毒去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到达无害化的处理。
消毒剂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到达消毒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1]4.1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1]4.1](https://img.taocdn.com/s3/m/455ab88e71fe910ef12df83a.png)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一、新入院病人(除急、重病人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
二、传染病人不准和普通病人住在一个病室。
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
三、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出院、转院、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对传染病人尸体须经严格消毒后处理。
对其所用的物品必须消毒处理。
不经消毒不准带出,更不能给他人使用。
对其所用的被服、衣服等出院时要进行高压消毒,或用化学消毒剂溶液浸泡二小时后,在行清洗。
四、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进行转院治疗,到过的房间要用5%过氧已酸溶液喷雾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高压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消毒一次。
五、病人用的被服要定期清洗,有污染严重的要随时拆洗,被褥服装不准有血、尿、便痕迹。
每出院一个病人要更换一次。
六、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每周更换一次。
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七、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
每日进行0.2%过氧乙酸溶液空气消毒1~2次。
八、病人用的大小便器均为一次性用品,不得混用。
病房消毒隔离措施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病房消毒措施:1、床单位:(1)严格执行一床一套湿扫法,床旁桌做到一桌一巾制。
(2)门窗等用擦布与小桌擦布分开,治疗室擦布与其它工作间擦布分开,防止交叉感染。
(3)病人使用脸盆有定期消毒制度,保持清洁光亮。
2、病房环境:(1)地面清洁,使用拖把做到四分开,每次消毒液浸泡,用后凉干备用。
(2)卫生员掌握消毒液使用要求及方法。
(3)有定期空气消毒制度。
3、餐具:(1)病餐具基本做到医院供应,个别病人愿意自带要有合理的清洗制度。
(2)食具做到一餐一消毒,清洗干净无油腻,必须用蒸气或煮沸消毒。
(3)洗碗布专用,每次洗碗后随食具一起消毒。
(4)配膳员要掌握食具消毒各项要求。
4、便器:(1)必须用广谱消毒液浸泡消毒。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我们知道,医疗机构的⼯具设施都是要经过消毒处理的,才能给患者使⽤,⼀⽅⾯是为了防⽌细菌感染,另⼀⽅⾯也是为了医护⼈员的健康考虑,那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是什么呢?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紫外线消毒与臭氧消毒使⽤规范:C.6紫外线消毒C.6.1适⽤范围适⽤于室内空⽓和物体表⾯的消毒。
C.6.2紫外线消毒灯要求C.6.20紫外线灯监测⽅式(时间检测1000h,强度检测低于70%)。
C.6.2.1紫外线消毒灯在电压为220V、相对湿度为60%、温度为20℃时,辐射的253.7nm紫外线强度(使⽤中的强度)应不低于70µW/cm2。
C.6.2.2应定期监测消毒紫外线的辐照强度,当辐照强度低到要求值以下时,应及时更换。
C.6.2.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µW/cm2的时间(功率≥30W),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紫外线灯⽣产单位应提供实际使⽤寿命。
C.6.3使⽤⽅法C.6.3.1在室内⽆⼈状态下,采⽤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消毒。
灯管吊装⾼度距离地⾯1.8m~2.2m。
安装紫外线灯的数量为平均≥1.5W/m3,照射时间≥30min。
C.6.3.2采⽤紫外线消毒器对空⽓及物体表⾯进⾏消毒。
其消毒⽅法及注意事项应遵循⽣产⼚家的使⽤说明。
C.6.3.3消毒时对环境的要求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空⽓时,关闭门窗,保持消毒空间内环境清洁、⼲燥。
消毒空⽓的适宜温度20℃~40℃,相对湿度低于80%。
C.6.4注意事项C.6.4.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清洁,每周⽤酒精布⼱擦拭⼀次,发现灯管表⾯有灰尘、油污等时,应随时擦拭。
C.6.4.2⽤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燥。
当温度低于20℃或⾼于40℃,相对湿度⼤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1.总则1.1 引言本规范旨在规范消毒技术的实施和检验,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种场所和物品的消毒和灭菌,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餐饮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家庭等。
1.3 术语本规范中所涉及的术语,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定义和解释。
1.4 基本原则和要求消毒技术的实施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和要求。
2.对消毒检验技术的要求2.1 对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消毒检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对试验的要求2.1.1 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确定消毒剂鉴定测试项目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2.1.2 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确定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2.1.3 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1.4 对重复试验的要求重复试验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1.5 判定标准判定标准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6 最终评价的要求最终评价应基于国家标准和实际应用需求,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7 对实用剂量的要求实用剂量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确定,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性。
2.1.8 对试验记录的要求试验记录应详细、准确、完整,确保测试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2.1.9 对检测报告的要求检测报告应准确、完整、可靠,确保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2.2 消毒剂理化实验基本要求消毒剂理化实验应遵循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 消毒剂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2.3.1 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应遵循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消毒灭菌的工作程序
1、被甲类传染病病人,以及肝炎、结核、 爱滋病、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 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 洗,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 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 理。
2、普通病人用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
(六)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 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 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 的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 防止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经常 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 范围之内;对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剂,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 爆炸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 损伤。 5、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 能的刺伤发生。
(三)消毒物品危险性分类 根据物品污染后对人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高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 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 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 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注射用药 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 膀胱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可能和破损皮肤或 者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例如: 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 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2002年版 《消毒技术规范》
选讲
修改要点
1、结构的改变:4个部分为一体,系统又完整。 2、增加了一些新消毒剂和物理消毒法。 3、删掉了微波消毒。 4、减少了含氯消毒剂应用,许多原来用氯消毒者, 改用二溴海英。 5、限制了甲醛气体消毒的方法。 6、章节安排的改变 (1)删掉了各科室消毒:感染病区消毒、供应室 消毒、洗衣房消毒、太平间消毒等,有关内容改 为按物品分类,例如洗衣房消毒改为织物消毒, 检验科消毒改为检验相关器材消毒。 (2)总则列入全书总则。 7、总论增加了微生物抵抗力排序等,全书注意了 科学性、新颖性。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 毒、灭菌的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 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 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可 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剂的 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 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二)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分类
根据消毒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其分为四 个作用水平:
(1)灭菌法: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 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 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 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 芽孢杀灭达到消毒保证水平的方法。这类消毒方 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 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微波和紫外线等,以 及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 臭氧、二溴海因等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 二是使用消毒方法易于挥发作用。 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耐高温、耐湿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漆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 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金属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 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 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 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 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 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 已定的复方消毒剂、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 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消毒剂等。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 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 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包括单链季铵盐类消毒 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己定), 中草药植物类消毒剂,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 毒剂。
3、低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 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 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 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 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 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例如, 毛巾、面盆、痰盂(杯)、地面、便器、 餐具、茶具、墙面、桌面、被褥、一般诊 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
(四)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基本原则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品、器械,并按照 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 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物品的消毒要求并 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 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 (3)低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法,或只作 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 要求。例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 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一、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总则
(一)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的新认识
目前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低到 高的排列顺序为: (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 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 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 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 孢等。 (7)朊病毒(感染性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