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周围型肺癌CT诊断

周围型肺癌CT诊断

周围型肺癌CT诊断CT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影像科,上海200003肖湘生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然而误诊情况仍不少见。

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肺癌的影像研究也从单纯的形态学扩展到分子生物学、细微征像的病理对照等多层次上。

但目前影像科工作中主要还是应用形态学和密度及增强。

一、扫描技术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研究主要还是应用CT,因为CT有着最佳的空间与对比分辨力的高度统一。

具体的应用技术有薄层扫描、HRCT、动态增强扫描、双能CT扫描、靶扫描等。

这当中我们倡导靶扫描,其含义是窄准直与小FOV相结合,技术参数:小FOV(包括纵隔和一侧肺,20~25cm),扫描层厚约为结节直径的1/3~1/2,根据结节大小而定,取2~5mm,p=1~2,重叠40%~100%,标准算法重建(使用高分辨力或称高频算法,增加了噪声,出现边缘增强效应,高估了象素信息;软组织算法正相反,低估了象素信息,只有标准算法即没有信息的增加,也没有信息的减少,接近结节的本来面目,适合密度测定)。

若FOV 小于20cm,则噪声等的增加将使分辨力不能进一步提高,甚至会降低;若FOV 太大,则分辨力下降,将失去靶的意义。

靶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详细的密度分析,在靶扫描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完成上述各种扫描,尤其建立时间-密度曲线,同时还可以结合选择性血管造影进行CTBA和CTPA 的研究。

缺点是覆盖范围较小,常需与常规扫描同时使用。

靶扫描与“靶重建”不同,后者在常规螺旋CT数据的基础上缩小FOV、并重叠重建,虽然图像较常规要好,但较常规螺旋CT并不增加信息,其优点是不需再扫描。

其它技术各有其特点:薄层扫描一方面提高了分辨力(高组织对比度下的空间分辨力),另一方面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增加了密度对比,明显提高钙化等的检出;HRCT则明显提高了空间分辨力,有助于细节分辨,尤其显示结节-肺界面、支气管充气征等最佳,但噪声大、放射剂量大,缺乏容积性;双能CT扫描:通常选用80kv 和120kv或更高,进行同层面扫描和密度对比,密度对比(CT值)改变越大,钙质含量越多,但Swensen等的多中心研究(2000)否定了其作用。

肺癌诊断指南2023诊断标准

肺癌诊断指南2023诊断标准

肺癌诊断指南2023一、概述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逝去的主要癌症之一。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肺癌在各国均为高发病种,且病死率居首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肺癌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旨在介绍2023年肺癌诊断指南的最新诊断标准,供临床医生及患者参考。

二、原发性肿瘤的诊断标准1. 影像学检查(1)胸部CT扫描:对于怀疑肺癌的患者,首要进行的检查是胸部CT 扫描。

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肺内肿块、结节、磨玻璃样阴影等病变,对肺癌的诊断十分重要。

(2)PET-CT检查:PET-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测量肿瘤的大小,对于肺癌的初步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2. 组织学检查(1)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对于经CT或PET-CT筛查发现可疑病变的患者,应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取活检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以明确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

(2)内窥镜检查:对于胸腔积液或痰液细胞学阳性的患者,可进行内窥镜检查,以便获取组织学标本进行病理学诊断。

3. 分子生物学检查(1)EGFR、ALK、ROS-1等分子标志物检测: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进行EGFR、ALK、ROS-1等分子标志物的检测,以确定治疗的靶向药物选择。

(2)PD-L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三、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1. 影像学检查(1)胸部CT扫描:对于初诊患者,CT扫描可发现肺门、纵隔、锁骨上等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PET-CT检查:PET-CT检查对于淋巴结转移的定位和评估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术前辅助治疗的选择和手术方案的制定。

2. 组织学检查淋巴结活检:对于CT或PET-CT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应进行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转移的类型和范围。

3. 分子生物学检查淋巴结转移处PD-L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处的PD-L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有助于选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肺癌CT诊断

肺癌CT诊断

肺肿瘤的收缩力
胸膜凹陷征广义上的胸膜凹陷包括所有肺部病变引起的相邻的胸膜局限性内陷,是肺 外围病变经常伴发的一种影像征象,良恶性病变发生胸膜凹陷的病理基础和影像表现 各不相同。 • 胸膜凹陷原因主要有3点:(1)病灶内部结构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2)肺不张 导致脏层胸膜凹陷;(3)胸膜粘连增厚。肺癌和肺结核形成的胸膜凹陷征有胸膜的 牵拉凹陷及液体积聚。
腺 癌 跨 越 叶 间 裂
肺结核的破坏力
• 在肺结节和肿块中,结核的破坏力算是很强的,主要是坏死区较大,其次 是对支气管和肺血管的破坏 • 慢性结核灶三层结构从里到外为:干酪样坏死,肉芽肿性炎(很薄,经常 不到1mm,为langhans巨噬细胞,所以增强扫描经常是薄层环状强化), 纤维组织。 • 这样的结核灶里面看不到任何肺组织及结构,包括肺动静脉、支气管和肺 泡结构
肺腺癌
• ①中央型腺癌几乎全部为低分化,少见,一般是由周围型演变而来。原发 性肺腺癌本质上都起源于肺泡及细支气管壁 • ②癌性淋巴管炎几乎只见于腺癌 • ③伴双肺弥漫性转移结节者,几乎均为低分化腺癌
• ④叶间裂转移者【多发结节状,≥6枚有定性意义】几乎均为腺癌,可以是 干性转移,也可以是湿性转移,前者预后明显好于后者;叶间裂附近单发 结节一般都是良性-肺内淋巴结
• 贴壁生长方式是沿着原有的肺泡壁架构生长,肺泡结构未破坏,肿瘤细胞 的直径在15微米左右,呈靴釘状单层排列,加上相应的肺泡壁增厚至25-40微米,总的组织厚度也就是50--60微米左右,而肺泡腔的直径在200微米 左右。所以整体上空气的含量仍然在一半以上,磨玻璃区的CT值大体上会 在-650至-500Hu这个范围。随着肿瘤生长,附壁生长区内的细胞密度会增 高,并逐渐有乳头状形态长出,CT值进一步升高,这时接近于浸润了。

CT如何确诊肺癌

CT如何确诊肺癌

CT如何确诊肺癌发布时间:2022-11-22T09:21:45.49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0期作者:谭凌云[导读] 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扩大了CT技术的应用范围,早期发现、术前诊断肺癌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影像学肿瘤分期也逐步接近病理改变谭凌云广安区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000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扩大了CT技术的应用范围,早期发现、术前诊断肺癌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影像学肿瘤分期也逐步接近病理改变。

作为目前诊断非侵袭性最有效、最具体的方法,CT可提供明确诊断,可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可靠参考信息。

胸部CT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克服传统缺陷,杜绝二维平面重叠、组织吸收相似从而难以分辨肿瘤区域、小对比度等情况的发生。

属于目前肺癌早期筛查的有效影像学技术,该技术已逐步成熟。

CT诊断早期肺癌主要表现如磨玻璃结节、混合结节和实性结节类似的肺结节。

正确认识其临床特点,掌握影像学表现,使用多类检查方式可确定肿瘤的分期,能够实现患者生存率的提升。

那么,CT是如何诊断肺癌的呢?1 什么是肺癌?作为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癌症,肺癌的死亡率较高。

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使得肺癌全球死亡人数逐年增加。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肺癌的年发病率为120万人,男性比女性多。

肺癌多见于55-75岁年龄段,过去,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提高。

据研究报道,早期肺癌患者3年生存率较高几乎可达到100%,5年生存率在70%以上,7年生存率在40%~70%之间。

不难看出,肺癌若能较早进行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患者的生存率尤为重要。

2 CT检查诊断肺癌的要点你知道吗?CT属于无创诊断方法,就肺癌诊断具有高分辨率、高特异性及有效的诊断方案。

目前临床常用的扫描CT技术主要包括:常规CT、螺旋CT、高分辨率CT。

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病灶的存在与否进行诊断;(2)对疾病的出现位置和相邻区域进行诊断;(3)对病灶的质地和性质进行诊断;(4)对肿瘤的TNM分期进行判断。

早期肺癌的ct报告

早期肺癌的ct报告

早期肺癌的ct报告肺癌作为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尽管现代医学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早期肺癌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肺癌的诊断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快速成像方法,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肺部图像,有助于观察病变、评估肿瘤的性质和确定其大小。

下面是一份早期肺癌的CT报告,我们来一起解读吧。

CT影像显示了一枚位于右上肺叶近外周的不规则肿块。

根据CT观察,该肿块的直径约为2.5厘米。

肿块边缘呈分叶状,并且可见周围小叶间隔增厚。

此外,肿块内可见一些斑点状高密度结节。

从CT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出,该肿块呈现不规则形态和分叶状边缘,这表明其恶性潜力较高。

肿块内的斑点状高密度结节可能是肿瘤坏死或出血的表现,这也可能预示着该肿瘤的侵袭性较强。

在CT扫描中,我们还注意到胸膜凹陷和肿块周围的胸膜透亮带。

这些特征可能是浸润性肺癌的征象,意味着肿瘤已经开始侵犯胸膜,并可能蔓延到邻近组织。

此外,CT图像显示了右侧纵隔淋巴结肿大。

尽管淋巴结的强化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淋巴结的恶性程度,但其增大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总体而言,根据CT报告的结果,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早期肺癌,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恶性和侵袭性。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肿瘤,可能需要进一步行其他检查,如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活检或PET-CT。

早期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早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通常较高。

CT扫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快速和准确的检查手段,对早期肺癌的发现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CT影像上的肿块形态、边缘、密度等特征,医生可以提前发现肺癌,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总结起来,早期肺癌的CT报告可以为医生提供宝贵的诊断线索。

通过准确解读CT影像,可以发现早期肺癌的存在及其特征,从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T仅仅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最终的确诊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和病理结果来综合判断。

肺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模板

肺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模板

T1:1)肿块最大径<3cm
2)肿瘤限于肺内,未侵犯脏层胸膜 及叶支气管
T2 :肿瘤>3Cm
肿瘤近界距隆突2cm以上 肿瘤所引起的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小 于一侧全肺 无胸腔积液
T3
肿瘤已直接侵及相 邻胸壁 膈 纵隔 肿瘤近界距隆突 2Cm以内
肿瘤引起一侧肺不 张或阻塞性肺炎 合并胸腔积液
T4:任何大小的肿瘤已侵犯心脏大血管、
气管、食管等或恶性胸腔积液
肺癌的TNM分期
淋巴结转移的表示
N0 无区域淋巴结受累
N1 有支气管周围或同侧肺门淋巴结
受累 N2 有纵隔淋巴结受累
肺癌的TNM分期
远方转移的表示。
M o 无远方转移
M 1 有远方转移
M X 表示缺乏显示远方转移的起码条件。
肺癌的TNM分期标准
分期
Ia期 Ib期 II期 III期 IV期
TNM分期: T 肿瘤的大小与范围 N区域淋巴结受累 M 胸外远处转移
肺癌的临床分期与 CT的作用
CT可显示肿瘤直接侵犯邻近器官 CT可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 显示肿瘤侵犯胸膜 发现远处转移
肺癌的TNM分期标准
T tumor Tis T0 T1 T2 T3 Tx Tis 原位癌 T0 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x 表示不能显示任何肿瘤或痰细胞 检查阳性 X线阴性 T1-T3 (后叙) N (Tumor)N0 N2 N3 M(Metastasis)M0 M1
结节浸润型
原发于叶或段主支气管
中 心 型 肺 癌
支气管腔内或肺门肿块 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中 央 型
中心型肺癌的病理及相应CT表现
CT表现: 1.支气管腔内或肺门肿块 2.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3.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肺癌的CT表现

肺癌的CT表现

肺癌的CT表现1 病变大小和倍增时间病灶直径等于或小于3cm者被称为“结节”,而大于3cm者则被称为“肿块”。

周围型肺癌的大小和预后直接相关,小于2cm的肺癌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达53%~80%。

倍增时间诊断价值较大,倍增是指体积倍增,简略算法是直径增加1.25倍则体积增大一倍,其所需时间为倍增时间,肺癌倍增时间为1.8~10个月之间。

值得强调的是,肺癌必然长大,虽然在癌块较小时生长比较缓慢,但当直径超过3cm时就可能发展迅速。

因此影像学动态观察非常重要。

如为新出病灶或较过去增大,应高度怀疑恶性可能。

如肺内结节在30天内体积加倍多为炎症,而490天以上无任何变化可考虑良性。

2 密度周围型肺癌的CT密度通常在软组织范围内,良性结节有很大重叠,故根据CT值不能检出肺癌,Siegelman等的研究称CT值在164HU以上的肺结节应视为含有钙质成分的良性结节。

Proto等将此值修订在200HU,他们都肯定了CT值在鉴别良恶性结节时的价值。

3 钙化薄层CT扫描有助于显示肿瘤内的钙化灶。

有约1%~16%的肺癌内可有钙化,因此发现结节内钙化并不能轻易排除肺癌的可能性。

肺癌钙化的CT表现可分为两类:(1)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钙化,云絮状、网状及不规则钙化。

通常在肿瘤内弥漫性分布,其范围可达肿瘤横断面的1/4~1/2以上,多呈中心性或略呈偏心性分布,这类钙化密度相对较低,CT值一般在150HU以下,普通胸片和体层摄影不能显示。

(2)斑点状或颗粒状钙化,多局限于肿瘤的周边部,钙化范围小于肿瘤横断面的10%。

这类钙化CT值较高,普通X线即能显示,为肿瘤生长过程中将肺内原有钙化包裹至瘤体内,或为癌灶内固有的瘢痕钙化。

瘢痕钙化可发生在瘢痕癌发生之前或瘢痕癌发生之后。

两种不同类型的钙化诊断意义不同。

我姑爹以前就有这病啊,后来经过治疗,慢慢好了起来,我把治疗我姑爹的医生电话告诉你,你可以咨询问问他,他电话是l3l2⒒4⒎②⒐5,希望能帮助到你4 病变的外形和境界肺结节的外形和境界反映病变的生长速度及与周围正常肺组织交界面的关系。

肺癌CT影像有什么表现呢?

肺癌CT影像有什么表现呢?

肺癌CT影像有什么表现呢?CT检查显示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阻塞,是诊断中央型肺癌的主要依据。

对于CT 诊断困难的中央型肺癌病例,应做支气管镜及活检。

周围型肺癌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病灶多有边缘分叶、毛刺状等形态特点。

HRCT平扫和增强尤其适用于早期肺癌的诊断。

孤立性结节是早期周围型肺癌最常见的基本表现。

通常病灶直径小于或等于3cm的称为“结节”;而大于3cm的称为“肿块”。

癌性结节的边缘欠规整,可呈小分叶、小棘状或锯齿状,还可有短小毛刺。

其内可表现为小结节堆聚、出现小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钙化或癌性空洞等。

空泡征指结节内直径为1~3mm的低密度区。

支气管充气征是诊断周围型小腺癌的重要征象,主要是癌细胞伏壁式生长所致。

相对于良性结节而言,钙化呈偏心性、细点状,一般小于结节横截面的10%。

癌性空洞多为厚壁,外壁不规则、分叶,内缘不光整或有壁结节,小的空洞呈偏心,大的可为中心性。

病灶周围的胸膜切迹(胸膜尾征)多见于鳞癌及周围细支气管肺泡癌,但该征象并不特异,一些良性病变中也会出现。

而因牵拉胸膜的反应性局限性增厚在恶性病变中多见,统计显示76.9%的鳞癌和70.6%的腺癌可出现;在良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仅为4.1%。

血管集束(连接)征即周围的血管向结节聚集的表现,多见于腺癌,次为鳞癌(共约70.4%);在良性结节中出现的概率为26.1%,以炎性假瘤多见。

肺癌病灶处的支气管可表现为切断、压迫、包埋,支气管腔规则或不规则狭窄,管壁增厚。

肺癌病灶的增强程度目前认为与其大小无关,增强前后病灶的CT值升高在30~60HU范围内被认为高度提示恶性,以30HU作为升高的下限值来评价良性和恶性已基本被接受。

肺癌病灶多数呈完全增强,但以不均匀多见;少数由于内部存在坏死而为外周边缘强化;少数也可均匀强化。

肺癌ct影像主要有下面几点表现:1、管壁浸润增厚,支气管狭窄,也可表现为完全性环状狭窄,支气管腔可由轻度狭窄到完全闭塞,呈向心性锥状或鼠尾状,管腔突然截断或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表现:肺内园形或类园形结节 影,边缘光滑,浅分叶,有局灶 性脂肪及钙化(有特征性)。
二、肺间质性良性神经内分泌瘤 (炎性假瘤)。 中年女性多见,多无自觉症状, 偶尔X线检查时发现。 CT 表现:园形、卵园形孤立性 肿块,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 偶见钙化。
良性肿块和恶性肿 块的鉴别
良性肿块的特点
中央型肺癌:发生在叶或主 支气管者。 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亚 段支气管以下者
1、中央型肺癌
病理特征:肺门区肿块合并不同 程度的支气管阻塞。以鳞癌及小 细胞癌为代表。 生长方式:结节型、浸润型和结 节浸润型。结节型向腔内生长为 主,较早引起肺炎及肺不张,亦 可产生阻塞性肺气肿。
浸润型沿支气管粘膜依长轴方向 浸润生长, CT 可显示支气管壁增 厚及管腔狭窄。 结节浸润型呈双向性生长
•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锐利,密度 均匀round oblong smooth sharp •大多直径小于3cm •结核球可有钙化,错构瘤钙化呈爆米 花样,并有脂肪 •周围有卫星灶,近胸膜处有胸膜粘连
恶性肿块的特点:
•肿块有分叶lobulated •有放射状,短而细的毛刺spiculated •胸膜凹陷pleural indentation •近肺门侧肺纹理聚拢crowding,紊乱 •肿块边缘之支气管呈截断,变窄,管壁增厚 •肿块内可见1~2mm的小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常 见于腺癌 •向周围浸润,可累及胸壁、肋骨、纵隔,并可 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 •可形成空洞,特点为厚壁、偏心eccentric、内 缘不规则,有瘤结节
下叶支气管癌和下叶肺不张:心影 后方紧贴后纵隔和脊柱的三角形致 密影(因下肺韧带的附着) 。
左、右全肺不张:原发于主支气 管, CT 表现单纯,若继发叶支气 管癌则可能出现不全梗阻。
纵隔血管受侵:肿瘤使血管变形, 造影增强时血管腔内出现充盈缺 损,管腔狭窄,肿瘤与血管广泛 接触达半周以上,可以认定浸润。
浸润性生长:又分弥漫型和局灶 型,弥漫浸润性癌组织沿肺泡壁 呈覆壁生长,逐步臵换肺泡上皮, 而肺泡腔仍保护通气,肺泡间隔 等支架组织不受破坏,在影像上 与肺炎难以区分。局灶型浸润生 长在病灶中心出现纤维结缔组织 增生并伴有炭末沉积,亦称瘢痕 癌。
有关瘢痕癌形成的学说: (1)在结核、外伤等所形成瘢 痕的基础上发生; (2)癌组织在生长过程中刺激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显著的 瘢痕。
(二)肺癌的组织类型和生 长方式
1 、鳞癌大多发生在段或叶 支气管
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发生 率较低
2、腺癌组织学分类较为复杂。
按癌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为 高分化型和低分化型,常较早形 成淋巴结转移。
腺癌多发生在肺的外围、胸膜下, 在大支气管者少见。
3 、小细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 较高的癌,早期就发生广泛转 移。
肺不张
Hale Waihona Puke (三)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直径≥15mm或多个淋 巴结互相融合。
(四)胸膜及胸壁 1、胸膜胸壁浸润 2、胸膜凹陷征
由两部分组成:肿瘤侧细线条影 和胸膜侧对称的小三角形软组织 密度阴影。
3、胸膜播散和胸水
胸膜改变
(五)特殊部位的肺癌
( 2 )支气管狭窄 多见于主支 气管和叶支气管。 (3)支气管梗阻和肺不张
需注意四个方面的征象。 A、 癌块阻塞的支气管; B、不张的 肺叶; C. 代偿性肺气肿; D、 淋巴结有无。
右上叶支气管癌和肺不张。
左上叶肺不张可以包括舌叶或不包 括舌叶。 右中叶支气管癌可以引起内段、外 段或叶支气管梗阻。 右中间段支气管梗阻。
1、肺上沟癌(Pancoast瘤)
四大症状:肩和上肢疼痛, Honner’s 综合症,肋骨破坏,手 部肌肉萎缩。
2 、纵隔型肺癌:指肺癌的瘤体 大部位于纵隔内。 3、肺大泡上的癌。
肺上沟癌(Pancoast瘤)
肺上沟癌
转移性肺癌
(一)转移途径
肺A、肺和胸膜淋巴管、胸膜腔 及气道。
(二)转移类型
1、肺内结节型
2、淋巴间质浸润型
3、瘤栓型 4、气道转移型 5、胸膜型
(三)肺转移瘤的CT表现: 1、两肺单发或多发结节或球形病 灶。 2、双肺弥漫性 核性病变。 3、癌性淋巴管炎。
4、单发、多发空洞。
肺转移瘤的CT表现
肺良性肿瘤
一、错构瘤:是一种胚叶的发育 异常,最常见,多无症状,大多 在体检时发现。


南华大学附一医院 杨爱华
病理:可发生于多种上皮成分, 其组织学形态及影像学改变复杂 多样。其组织学分型采用世界卫 生组织 (WHO) 的分类法:分为鳞 癌、小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 和其它类型(如类癌等) . 现在有 作者把小细胞癌和腺癌通称为未 分化癌,另有一类称为细支气管 肺泡癌。
(一)原发部位及生长方式
1、病变大小和倍增时间
结节:直径≤3cm 块: 直径 > 3 cm 肿
倍增时间:直径增加 1.25 倍则体 积增大一倍所需的时间, Welss 认为是1.8-10月之间。
结节
2、病变的外形和境界
(1)分叶征 肺癌常见。结核球亦 可分叶,但一般为浅分叶,并不形 成深入的切迹。 (2)毛刺 又分粗、细毛刺。 (3)棘状突起。 (4)血管纠集征。
可逐步出现下列症状
(1)咳嗽、咯痰、咯血。
(2)胸痛、胸闷、气短。 (3)全身症状及内分泌紊乱,肺性 骨关节病。 ( 4 )肺癌外侵和转移,常转移至 脑,产生脑肿瘤类似症状。
CT影像诊断
(一)肺内病灶的CT表现
肺内结节的定性诊断从( 1 )病 变内部结构;( 2 )病变边缘特 征;(3)局部支气管改变 三方面入手,对小而淡的病灶以 肺窗条件观察。
90 %的小细胞癌发生在叶和主支 气管,沿支气管粘膜下向支气管 壁深层和周围肺组织浸润生长, 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无空洞形 成。
4 、大细胞癌最少见,在光 学显微镜下缺乏特征被称为 未分化癌。
肺癌的血供:主要来自支气管动 脉,也有可能来自肺动脉的分支, 特别是肺外围的肺癌。
临床表现:早期不产生任何症状
分叶及毛刺
分叶征
3、空洞 鳞癌多见,壁厚度> 16mm,凹凸不平,壁厚度< 4mm 多为良性。
4、支气管气相,肺泡气相。
5 、 CT 值与钙化, Proto 等认为 CT 值 ≥200Hu 视为含钙质的良性结节。
(二)支气管改变
肺门区大支气管的改变是中央 型肺癌定性诊断和定量分期诊断的 关键。 ( 1 )支气管壁增厚 正常的“线” 影容易增粗或粗细不均匀,呈串珠 一样。
晚期因合并肺不张、肺炎、淋巴 结肿大,判断肿瘤原发部位就较 困难或不可能。
2、周围型肺癌
癌组织生长不受限制,容易形成 结节或肿块;生长方式有实体性 生长及浸润性生长两种。
实体性生长:肺泡→肺泡孔→周围 生长形成块,压迫推移周围肺组织 产生假性包膜,与周围肺组织境界 清楚,支气管血管推挤移位,癌组 织可坏死、脱落形成空洞,亦可在 瘤体远侧产生阻塞性肺炎、肺不张、 肺梗塞等改变,可出现分叶、切迹、 脐凹等(肿瘤生长不均匀,受支气 管、血管阻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