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洋务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洋务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篇教材内容,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借鉴西方科技,强化国家实力,但却未能解决中国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本节课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产生背景、实施过程及影响进行深入了解,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产生背景、实施过程和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了解洋务运动的产生背景和实施过程。
•探究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及学习任务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洋务运动》相关内容,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念、背景和目的。
2.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洋务运动没有取得成功并解决中国面临的深层次问题?3. 讲述《洋务运动》•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国家面临外敌侵略、经济衰落以及科技落后等问题。
•解释洋务运动的目标和实施过程:寻求西方科技引进、新式军队建设、设立洋务局等。
•掌握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保守势力的阻碍、洋务运动实施不力等。
4. 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增强国家实力、打击社会废弛、催生爱国思潮等。
•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改革传统工艺、发展工商业、引进外资等。
•探究洋务运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引进西方科技、推动科学教育、培养国家科技人才等。
5. 小结与评价对洋务运动进行简要总结,评价其影响及原因。
通过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述和解读教材,介绍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问题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对洋务运动的兴趣。
•分组讨论法:组内讨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归纳法:通过归纳洋务运动的目标、过程和影响,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教育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属于第三单元“变革与展望——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型阶段”。
本单元主要着眼于清末近代化的困境与各种变革进行的尝试,了解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困境,明确近现代中国的转型阶段特点。
本课介绍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目的、组织、成果及影响等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组织、成果及影响等知识要点;(2)理解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困境与变革进行的尝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与探究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分析近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变革与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探究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巨变。
3.情感、态度目标(1)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荣誉感;(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和应对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近代洋务运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2)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组织、成果及影响等知识要点。
2.教学难点(1)掌握洋务运动与近代化进程的相关性;(2)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说教学方法1.启发和引导法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其主动参与、深入探究、理性思辩,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深刻认识,培养其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
2.分组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组织、成果及影响等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PBL学习法通过介绍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目的、组织、成果及影响等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问题解决和探究,在探究中逐步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并形成对历史变革的思考。
高中历史洋务运动说课稿

高中历史洋务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不仅关系到清朝的自我振兴,更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是洋务运动的背景,其次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再次是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最后是教学建议。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清朝政府意识到了自身与西方列强在科技和军事上的巟大差距。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的一部分官员开始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增强国力,维护清朝的统治。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起源。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主要从1861年开始,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时基本告一段落。
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洋务派官员在全国各地兴办了大量的洋务企业,包括机器制造、船舶建造、矿山开采、纺织工业等。
其中最著名的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汉阳铁厂等。
此外,洋务派还注重军事改革,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近代化的海军,并引进了西方的军事训练和战术。
在教育方面,洋务派也做出了一些尝试。
他们设立了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懂得西方语言和科技的人才。
同时,还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但由于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以及缺乏系统的社会政治改革,使得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为中国的现代化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同时,它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消极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于它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模仿和学习,没有触及到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根本改革。
《洋务运动》 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洋务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洋务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历程以及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洋务运动的背景,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接着详细阐述了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口号以及主要活动,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新式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方面。
最后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进行了探讨,指出其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局限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洋务运动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图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口号和主要内容。
掌握洋务运动的性质和作用,能够客观评价洋务运动。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让学生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认识到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要依靠人民群众。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评价。
2、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性质的理解。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讲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等重要知识点。
洋务运动历史说课稿

洋务运动历史说课稿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
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在师生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说课稿(通用2篇)

《洋务运动》说课稿(通用2篇)《洋务运动》篇1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
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
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评价、辩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4、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二、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洋务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洋务运动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洋务运动说课稿5篇

洋务运动说课稿5篇洋务运动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
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__的第二节。
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强化能;力培养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
在师生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
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
洋务运动说课稿

《洋务运动》说课稿岳阳市八中周瑾《洋务运动》是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第二节。
一、说教材(一)、整体感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洋务派。
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
(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掌握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正确理解并掌握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对洋务派与顽固派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原因,使学生掌握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①.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相同,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手段上有所不同。
②.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借以求强求富。
他们既要维护清朝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最终洋务运动破产。
③.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经济的解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3.洋务运动的评价。
解决办法:①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面临的内外形势,引导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②洋务运动的评价:首先,洋务运动的破坏,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其次,洋务运动还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表现在: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
可是到近代,却饱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统治阶级为了拯救没落的封建统治而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持续了几十年,它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中国由经济变革发展到改变封建统治的政治变革。
因此洋务运动在近代化的历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本章知识点包括:洋务派的产生;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3、教学目标⑴识记和理解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⑵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评价、辩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4、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二、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洋务运动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洋务运动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1、设计理念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
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引入新课]在新课的引入中,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创设一个重回洋务运动的历史现场,新颖别致的动画片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针对这个动画片我巧妙设问:“片中的曾国藩是什么时代的伟人?与他同一时代的人物还有那些?”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在屈辱中掀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洋务运动”自然导入了本课主题。
[新课讲授]1)洋务派的产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思维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本章内容的第一个子目的学习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标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给学生放一段录象,然后根据录象内容和教材的内容,设计出如下问题:结合课本知识谈谈洋务派是在什么形势下产生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们推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会怎样做?通过情境再现,学生从历史场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发挥想像,畅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又能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一则材料“购买外洋器物,……尤其属名正言顺……可以剿发捻,勤远略”来总结洋务运动的原因和目的。
进一步指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治阶级内部才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始创办军事工业。
自然过渡到第二个子目录——洋务运动的内容。
2)洋务运动的内容在第二个子目录的教学中,主要是讲述洋务运动中产生的企业,我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演示法。
首先向学生一一展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创立者,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在学生认识了洋务派的军事工业后,我设计了问题“洋务派前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说明了洋务派是以什么为旗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些军事工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窘况。
然后我根据这个窘况提问:假如你是洋务派大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种问题?过渡到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内容。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建的海军图片。
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并探索不同时期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最后指出洋务派在后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的旗号发生了变化:由“自强”发展为“自强和求富”并存。
3)洋务运动的影响对于洋务运动的影响,我采取情景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法并用的方式来处理。
首先我通过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录象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关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历史信息。
然后我通过设计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面对洋务企业的刺激,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采取的行动会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我们应从这场运动中吸取什么教训?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及人类价值观念。
[小结]深入学习后,为了体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安排了回顾全文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将教学回到整体,师生根据整课板书总结全文,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巩固与思维拓展]为拓展思维,学以致用,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两个探究性课题,要求学生讨论“1、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你对这种看法有什么评价?2、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正在大力引进外资和向西方学习,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议。
”学生的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说教材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
本课难点: 1、《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3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
八国联军的暴行。
《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二、说教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节内容,采用了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避免不稳定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教师可通过多设置探究式问题,发掘学生的潜能。
三、说学法: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影相——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在本课是略谈,但与本课密不可分,这样利用多媒体显示既可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引出学习内容。
(二)教学过程分析。
1、由义和团运动引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由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勾画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起止时间⑵义和团反对侵略的主要战役⑶这场战争的结果:签定了什么条约,其时间,内容,影响使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自我思考来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学生同桌互相讨论,解决自我无法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并可以帮助一部分后进生完成这部分的学习任务。
3、学生分别回答上诉问题,如有疑问,教师点拨指导. 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个问题:⑴廊坊战役:义和团浴血奋战,对敌人毫不退缩, 其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重要素材之一,教师重点点拨突出其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⑵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并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诉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⑶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归纳能力(4)进行拓展训练出示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分析我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方面是为了对第一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
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深化和拓展,培养探究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