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鉴赏论文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

交响乐的鉴赏论文交响乐欣赏与杂谈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
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
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交响乐(SYMPHONY),人们常把它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
而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
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
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如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等。
那么欣赏交响乐又何曾不是获得一次和谐之美的享受呢?音乐美学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然而无一例外的是音乐的美只有在音乐的格调中静心体味才能完全领会而不是只凭苍白枯燥的文字能加以描绘的。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摘要:《天鹅湖》的音乐充满了迷人的旋律,感人的抒情段落,生动的场景和或优雅或奔放或热情或凄切的舞曲,充分表达了柴可夫斯基用音乐对爱情的诠释,体现了柴可夫斯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用音乐与悲剧抗争。
音乐就是他永远的召唤力和最强的原动力。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用数十年的心血凝结成的对生命的无限肯定与祝福,引导人类上升的永恒巨作。
《第九交响曲》拥有着和平、正义、博爱的主题,使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人学会如何去坚持至爱至善的人类至高点。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天鹅湖贝多芬命运第九交响曲正文:这个学期我上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程,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交响乐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著名交响乐的作品,而无论是从熟悉程度,还是从喜爱程度,我都对柴可夫斯基以及贝多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
于是我选择了老师重点讲解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以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作为我结课论文的分析对象。
1、首先是《天鹅湖》的分析:芭蕾舞剧《天鹅湖》,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作品经过多次改编,直到1895年,在俄罗斯杰出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和编导彼季帕与伊万诺夫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散发出惊人的光彩。
剧中强烈表现的生与死、善与恶、信任与背叛的主题与音乐极融洽地交织在了一起,互相辉映。
终于成为了世界芭蕾舞经典的、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以致于舞剧《天鹅湖》几乎成了芭蕾的代名词。
印象深刻的作品内容有以下几个。
(片段1)舞剧的幕前序曲,这是很容易被观众忽视的地方。
以双簧管为主要乐器奏出的浪漫、忧伤的曲调,伴随着弦乐,仿佛作曲家在缓缓地讲述着悲剧故事的起因和发展,此时的序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面,高度地浓缩了舞剧悲观的色彩和低沉的情绪,为观众的欣赏埋下了伏笔,定下了神秘的基调和伤感的主题。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交响乐赏析课程结课论文一、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布兰诗歌》第一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古希腊人的音乐思想”几个大字,这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欧洲音乐的起源和后续的一些发展。
欧洲音乐源于古希腊,古希腊音乐的实际音响已完全失传,古希腊的音乐对今天的意义主要在于音乐思想、音乐理论和乐器等方面。
古代希腊的音乐理论以其调式著称。
调式的名称随地区的名称而命名,如佛里几亚、利地亚、混合利地亚调式。
中古教会调式是古希调调式的进一步演进。
老师在课上专门谈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
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所以我想如果听听这一时期的音乐,最直接的感受应该是很华丽。
除此之外,老师提到了《布兰诗歌》,不过第一节可没能听到,有些微遗憾。
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我也了解到一些相关的内容。
二十世纪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谱成《布兰诗歌》,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
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
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第一节课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老师的讲课方式很有感染力,这绝对不是恭维。
我一直以来听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对于真正的音乐缺少接触和感悟,所以这节课以后每次老师给我们放音乐听时,我都尽量让自己置身其中,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
原来,音乐所能表达的感情比文字、语言要深沉、细腻得多。
二、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第二节课,老师再次提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并且温习了上节课讲的有关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的相关内容。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

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第一篇: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最终版)中西方交响乐欣赏论文【摘要】音乐是心灵碰撞的火花,是生命有声的呐喊。
交响乐,更是人心深处的精深表达。
交响乐的发展,亦如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貌,展现着音乐家对生活的种种表达。
徜徉在交响乐的殿堂,领略到的不仅是饕餮盛宴,更是心灵的碰撞!【关键字】交响乐、学习认识、贝多芬、赏析【正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喜欢音乐,喜欢建筑,音乐带给我难以言表的宁静、闲适心情,而交响乐的激情与细流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交响乐的高深莫测、激情震撼是纯洁、高尚的,需要用心去心聆听、去感受,聆听艺术家的呐喊,感受艺术的熏陶。
一学期的交响乐知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我了解了一些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交响乐曲的源由、交响乐的发展过程、交响曲的特点、交响乐队的组成、交响乐的艺术效果以及一些观赏交响乐的演奏注意事项等等。
以前只是戴上耳机随便听听,后来才知道,交响乐欣赏竟是这样……真是开阔了视野啊!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
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
交响音乐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民族乐派和现代音乐时期。
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
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
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
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
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
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
交响乐与名曲鉴赏论文

《交响乐及名曲欣赏》论文之我眼里的“女神”学院:××××姓名:××班级:×××学号:××××我眼里的“女神”——乐在交响——《交响乐及名曲欣赏》论文还记适当初选《交响乐及名曲赏析》这门课的场景,我和几个同窗一块儿挑了又挑,选了又选,但老是举棋不定。
最后,我的一个舍友——平常自学苦练弹吉他,说动了我。
于是,我仅仅只是因为时刻便利,就“稀里糊涂”地选了这门课。
可是,于此刻的我看来,对这门课,多的,除庆幸,仍是庆幸。
庆幸我当初选了这门课,使我有机遇不用去音乐会就能够欣赏到没得交响乐;庆幸我的心灵在交响乐中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净化;庆幸我的艺术品位和修养有了较稳步的提升;庆幸碰到了一个好教师,能悉心教诲我小时候就特喜爱地交响乐,重拾我儿时的爱好;庆幸……其实,在之前我虽说比较喜爱听交响乐,可是总因为内心和她有隔膜,有距离,就一直都不想深切学习。
老是感觉她太高深、过于专业、不靠近于公共,曾有一段时刻很是排斥她。
明白有一次,就完全打消了我心中本已很小的念头。
那是高中时期,一次放月假回家,在车上我拿出电话听了一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合法高潮的时候,我同窗听见,都在笑我,随即我的脸哗地一下就红了。
而那时,我的同窗,都极为迷恋流行音乐,于我那个爱听交响乐的的人来讲,就显得老土、古板、固步自封……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听交响乐的勇气了,怕被嘲笑。
于今想来,那时的我,是何等的好笑和幼稚。
直到被临近宿舍的一个酷爱音乐的舍友“点醒”后,方才知晓若是早点醒悟,就好了。
这不由又让我想起我小学四年级时,我的音乐教师对我说过的话:一个人,必需要会一门乐器,才能真正算是一个合格的人。
此刻想来,说的仍是挺有道理的呢!历经重重曲折以后,我顺利地开始了我的“交响乐之旅”。
上课初期,您不经意间就把张韶涵的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小段,截掏出来给咱们听,那时我还很疑惑儿,流行歌曲里头怎么也会有交响乐的元素?以后,您又拿出这段乐曲的原版交响乐,放给咱们听,以后就不由感叹,原先交响乐其实距离咱们,并非远,可谓到处可见,只是我把他错误的想复杂了。
交响乐赏析论文

我所认识的西方交响音乐斗转星移,时光流逝。
转眼间,一学期的西方音乐简史课就这样不知不觉结束了。
在课堂中,在老师精心讲解下,原本对于西方音乐一知半解的我,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
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
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
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
因此,交响乐有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
从对它的定义来看就知道交响乐不是一种简单的音乐。
它需要人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盲目的随便的去听。
西方人认为交响乐是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坐在音乐大厅欣赏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那种氛围,听起来才会有感觉。
确实,欣赏交响乐不仅仅只是欣赏音乐,其实还有那种气氛。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

交响乐赏析结课论文(一)交响乐是一种以管弦乐团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音乐高度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让人们沉浸在音符的世界里。
在赏析交响乐之前,我们需要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和演奏方法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从交响乐的发展历史来看,交响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最初的交响乐是为宫廷音乐和教堂音乐所用,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音乐形式。
在18世纪中叶,经过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作曲家的贡献,交响乐的体裁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包括乐章、乐队和风格,其中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快速的开场、缓慢的第二部分、更快的第三部分和再次加速的高潮部分。
乐队则是由木管、铜管、弦乐和打击乐器组成的,不同的风格则是指不同的作曲家的风格,例如莫扎特的优雅和贝多芬的宏大。
最后,对于赏析交响乐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音乐表达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海顿的《创意交响曲》传达了对音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动力。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乐章之间的过渡和变化。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和和声的,我们可以注意听乐章之间的协调和转换。
第二,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每个作曲家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来理解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第三,注意整个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变化。
音乐整体的结构和主题的发展是交响乐的核心,通过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在赏析交响乐时,我们需要放松心情,用心聆听音乐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交响乐的探索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个美妙的艺术形式。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欣赏》课程论文通过《交响乐欣赏》这门课,在老师精心讲解下,原本对于音乐一窍不通的我,对交响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了解了交响乐的有关基本知识。
交响乐曲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为“一齐响”的意思。
交响曲是一种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由庞大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宏大套曲形式的音乐作品。
由于交响乐曲式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丰富多彩的音乐千变万化,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能得到高度发挥,因此意蕴深远,善于表现神秘、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更是有独特的色彩效果。
交响音乐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
在此之前的17一18世纪中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高峰之一巴洛克音乐时期。
按照西方音乐史分期,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
下面就各大时期的音乐风格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巴洛克时期:巴洛克音乐持续兴盛原因其一是新涌现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乐坛。
其二是封建思想退化,科学发展解放了人类思想。
此时音乐特点是阶梯式力度变化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活力,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宏阔气度,是以情感夸张、结构富于理性、追求细致内涵和华丽装饰为主要特征。
体裁是清唱剧、康塔、变奏曲、奏鸣曲。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巴赫,代表作是其《勃兰登堡协奏曲》。
从巴赫的音乐里我们能体会到:宏伟、壮阔以及英雄主义的气概。
从慷慨激昂的乐章里,可以体验人类追求梦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主义交响乐是在以往欧洲音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审美要求,在更高的阶段上追求情感与理性的平稳,严谨完美的形式与深刻思想内容的结合,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注意音乐形式的严谨平衡,音乐风格的庄重和谐。
古典主义交响乐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以当时西欧文化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思考音乐和建筑的微妙联系
姓名:程玲
学号:20090210203
班级:建筑学院09级建筑学二班
黑格尔曾这样提示音乐与建筑的关系:“音乐和建筑最相近, 因为像建筑一样, 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和结构上。
”的确, 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 它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砌,它能激起同听音乐相近的情感反应。
而在音乐中, 我们同样能从它的形式美里把握住某些建筑的因素。
建筑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1、情感的表达
虽然建筑是无声的, 但它靠自己的布局、空间、颜色等等实体特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建筑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纪念性的、历史性的、政治性的、娱乐性的。
而按照建造形式又可分为简洁的(如现代主义建筑)、华丽的(如巴洛克式建筑) 、还有地方性建筑等等。
建筑师就用不同的建筑语言去创作建筑。
比如曲线和直线可以表达浪漫和理性, 用砖石和木材可以分别表现建筑的冷峻和温若。
他们有的用严谨以表达肃敬, 或自由以表达浪漫, 抑或形体压抑以表达悲伤。
这些纷繁复杂的表达方式, 都是建筑师为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而考虑的, 我们需要通过建筑的形体以及内部空间传达的精神力量去感受建筑师的创作意图。
由此可见建筑是在无声的倾诉着建筑师的创作情感。
而我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则更淋漓畅快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爱情的、亲情的、友情的、乡情的、悲伤的、欢笑的、婉转的、直率的。
音乐和建筑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进而创作的, 只不过前者是直白的表达, 而后者是暧昧的吐露。
2、节奏的把握, 重复的技巧
大家都知道音乐是有节奏的, 节奏是音乐在时间上的组织, 是音乐的骨架。
我们读《诗经》等读古诗词, 仍能感受到其中的音乐美。
那是因为诗歌中的节奏仍有保留。
古代“律吕”特别重视节奏,“击节而歌”,没有节奏的音乐是无法想象的。
在建筑创造中节奏也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因为建筑是较音乐而言的更真实存在的实体, 它的节奏如果处理得和谐就更能使人产生快感。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你可以发现我们江南小镇里, 那一排排青瓦白墙的民居, 还有北方掩映在麦田里的由红砖红瓦的房舍组成的合院, 它们多像钢琴师手下跃动的琴键, 有节奏的跳跃, 还总是给人喜出望外的韵律。
这就是节奏的魅力, 他们同样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中。
哪怕是大山中孤立的茅屋, 都会是有魅力的一笔, 给原本枯燥的节奏注入一点情趣。
就这一点来说, 建筑和音乐更是有相通之处,我们掌握了节奏,也就能抓住创作的主线,有节奏地表达情感,完善作品。
3、取材于生活
建筑和音乐都来源于生活, 建筑师要想打造更具美学和实用价值的建筑, 必须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去重新设计生活, 引导人们去体验新的生活方式; 而音乐家创作一首乐曲, 他的作品只有能给人带来时间上的追忆和思维上触动才能称之为好作品, 而生活恰恰是他的真实素材, 需要我们去品味生活、炼生活。
时尚的元素和经典的永恒
音乐和建筑具有时代性, 创作者也需要体现它的时尚感, 比如流行音乐的出现, 现代建筑的蔓延,它们都是随着经济、技术、观念、社会构成等等各种社会因素而出现的, 应该说他们是主流, 但我们经典的历史文化产物也不会消失, 因为这都是我们一个民族的灵魂, 比如我们的京剧、我们的故宫, 他们都静静地流动, 并永不会过时, 这就是真正的时尚, 所以我们在创作时, 只要把握住真实, 把握真正的艺术品质就可以, 在这点上音乐和艺术又有不可不提的相通性。
创作上的沟通
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 的确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受到建筑艺术的或多或少的影
响。
如: 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时, 就曾受到巴黎某些建筑群的启示。
舒曼在《第三交响曲》中就曾想表现科隆大教堂外观的壮丽与雄伟。
至于建筑设计中讲究主题与形象造型、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重复与变化、性格均风格、色彩与色调等等建筑艺术法则, 这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二者在美学信息方面, 更是息息相通。
建筑工程设计者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点音乐知识, 全面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与修养, 定会在建筑创作设计中获得更大更多的自由, 得到更为有益的启迪和奇妙的灵感。
德国的大诗人歌德说他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罗马大教堂前广场的廊柱内散步时, 深切地感到了音乐的旋律;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从颐和园的长廊内发现了和谐的节奏。
站在景山顶上俯视北京故宫建筑群时, 沿着中轴线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建筑中交响乐的主题旋律和对位法。
因此, 创作中的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建筑和音乐的创作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需要将大量的感性体验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刻苦训练。
建筑师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 并要求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空间感悟能力; 而音乐创作者需要乐理知识, 并需要锻炼耳朵敏锐力和节奏感悟力。
这些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能力。
但艺术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设计者有音乐的乐感, 那就能从音乐中体会到创作建筑的节拍和声部; 而如果我们的音乐家能从建筑中体会美感和时空性, 那么他的音乐的立体感也会凸现出来, 更加能感染观众。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 音乐是凝固的建筑”, 我们是相通的, 可以互相感染, 互相提炼。
文献参考:《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艺术概论》孙美兰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筑与音乐》林蒲田. 《中外建筑》杂志社
《凝固的音乐》黄国新 .同济大学出版社
对于《交响乐鉴赏》这门选修课的几点建议
首先,基于本人未受过长期的音乐专业训练,整个课程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次听觉上的洗礼,之所以说洗礼,在高中时,学校曾请到了本地著名的乐团到校进行了一次“高雅音乐进校园”的现场演出,当时正值高三,正是学业最紧张的时候,可这次活动却真正的让我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找到了新鲜的动力与放松,非常难忘。
而这个学期也非常幸运的在大礼堂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这样的亲身经历让我更加体会到交响乐的魅力,应该说是高雅音乐的魅力。
所以,如果这门课能够继续开下去的话,希望这样类似的活动可以更多,不仅仅是面向课内的学生,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将会起到不可预估的好效果。
其次,唐德老师真的对这门课很认真,在选修课中坚持每节课点名的“作风”在众多选修课老师中是非常少见的,这是一个老师应该有的态度,一定要坚持下去。
同时,要提出的一点是,希望以后的课程中可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不仅仅是提问回答,甚至可以让同学们谈一谈对于某一乐曲的感受,或是“课堂三分钟”,即让同学们用交响乐以外的任何一种方式,可以是绘画,可以是诗句,用三分钟完成,目的是检测大家对今天的课程收获。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建议,望老师采纳。
2011-5-19于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