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

合集下载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恰当定位与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恰当定位与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师范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的思考
— —
1hn iga o t h o aina d C aa tr t so ip n h iNoma olg rikn b u eL c t n h rcei i fLu a s u r l l e t o sc C e
P G a g s u EN W n - h
(ipnhi o a C lg; ipnhi 5 0 C ia Luasu r l oeeLuasu 5 30, hn) Nm l 1
合 性 本科 院校 相 比 , 建本 科 院校 存在 一定 的天 新 然劣 势 。如何 恰 当定位 并 加强 特 色建设 , 新建 是
本科 院校 面 临 的一 个 十 分 重要 而 又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问题 。 新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在 办 学 定位 上 绝 不 能 好
中学 , 以致用 的教学 模式 等等 。 学 ( ) 三 在人 才培 养的规 格定位 上 , 坚持应 用型 不 同类 型 、 次 的大 学其 培 养 的人 才在 社 会 层
Ab t a t h e s n b e p s i n o e l - u l lc l u d r r d a e c u s o lg s t e f n a na sr c :T e r a o a l o i o fa n w y b i o a n e g a u t o r e c l e i h u d me t l t t e
新 建本 科 院校 大 多 处 于 省 会 以外 的某 一 省
辖 市 或 地 级 市 , 担 着 为 地方 培 养 人 才 、 技 创 承 科
新和社会 服务 的职 能。因此 , 必须坚 持立 足地方 、 服务 地 方 不 动摇 ,要 为 地 方 需 要 培 养 大批 下 得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得到了强劲的推进。

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些院校以不同的专业为核心,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尽管这些新建院校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它们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本文将对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很早就开始发展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职业技术学院转型升格为本科院校,如北京工商大学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03年,国务院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重要举措。

2005年,教育部发布了《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致办学方向。

此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清晰。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覆盖了各个省、市、自治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初期的尝试阶段,以及转型、提升和升级的多个阶段。

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优势相较于综合性大学和研究型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着许多显著的优点:(一)专业特色鲜明。

应用型本科院校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不同,其专业设置也有所不同,但都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区分不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独树一帜,更有助于拓展教育领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培训方向。

(二)培养能力全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知识的应用、现场操作、项目管理等,而实用能力则是指通过课堂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增强其竞争力。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维普资讯
20 0 6年 l 2月
绵 阳师范学院学报
ayn r lU ics Ju a o o r l fMin a gNoma nv ri n

De ., 0 6 c 20
第 2 卷 第6 5 期
V0. 5 N . 12 o 6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关键 词 :新建本科 院校 ;学科建设 ;对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 4 . 文献标 识码 :A 62 8 文章编号:17 -1x 2 0 )60 1-4 6262 (0 6 0 -1 10
学科建设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通过提高学科的 科学研究 的水平、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 促进 学科 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是高校建 设的关键和核心 , 是提高学校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 务能力和水平 的重要基础 ,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 培养质量的保证 。学科发展的水平是体现高校发展 水平 、 办学特色 和社会声誉 的主要标志。“ 没有一
何 绍 芬
( 内江师范学院教务处, lI IJ 内江 6 11 )  ̄I 412
摘 要 :学科 建设是 高校 的一项综合性、 系统性 、 长远性 的基 础建设 , 高校 建设 的关键 和核 心, 是 是提 高教 育
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原则是“ 加强基 础学科、 发展优势学科、 扶持新兴学科、 重视交叉学科” 重点是确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学科方向、 , 培养学术梯队、 加强 学科基地建设 , 标是提高学校教学、 目 科研、 社会服务及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 设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 , 题 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对策。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谈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也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办学经验较少,其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

其中,就业指导全程化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就新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全程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浅谈。

一、存在的问题1.整体规划不足: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较短,往往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这导致在就业指导全程化的方面也存在不足。

很多学校无法确定学生需要完成的时间表、需学习的技能和访问的资源等事项,故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不系统不连贯的。

2.资源缺乏:新建本科院校一般资金有限,人力资源较为匮乏,故学校的就业指导资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导师、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师生平台等,这使得学生在就业指导中得不到全面的帮助与支持。

3.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范围较广,学生的素质各异。

这使得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些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职场,也不知道该如何做职业规划,这就增加了学校就业指导的难度。

4.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较少,往往无法有效的对就业指导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缺乏有效的诊断和分析,往往提供的信息过于普遍化,让学生难以在就业指导中得到实质性的帮助。

二、解决措施1. 制定全面规划:新建本科院校要将就业指导全面化,需制定全面规划。

规划应该涵盖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就业实践、职业规划和技能培养等,使全校师生都能了解和参与到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中来。

2. 资源整合:新建本科院校应尽快整合各方面资源,吸纳优秀的就业指导师资,建立并高效运作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全新的网络就业平台,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情况,从而有助于使整个就业指导全程化更加有序地实现。

3. 设计针对性指导:新建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学生不同的插入点进行个性化指导,以针对性指导取代过于普通化的指导,提升就业指导的效果。

大学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大学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大学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大学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今天很荣幸能够向各位汇报我们大学的创建工作情况。

作为一所新成立的大学,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也充满信心和热情,希望能够打造一所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计划和举措,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大学的创建工作情况进行详细的汇报。

一、大学创建的背景和定位XXX大学是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创建于20XX年。

大学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致力于建设成为一所应用技术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学术学问、技术技能、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旨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产业升级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创建工作的总体情况自大学创建之初,我们就秉承“做最好的大学”的宗旨,坚定不移地推进创建工作。

在大学领导的正确引领下,整个创建工作呈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和出色的成绩。

我们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努力营造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

三、教学科研情况教学是大学的根本工作,我们一直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我们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

我们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和专家,加大科研力度,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突破。

教学方面,我们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推行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还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开展,积极与企业合作,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

四、学科建设情况学科建设是每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大学注重学科的整体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进行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规划和布局。

我们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和投入,促进了一批学科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历程、类型归属和功能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历程、类型归属和功能定位

本科院校中,
" " 培养构571 !2 ,独立学院283所!3 ,
其余348所&这348所本科院校有、
,大部
为1999年后 的
本科院校,
下 为新
建本科院校。
新建本科院校 要 科层次院校
,建
大体
为 阶段: 阶段,



科学校
& 1998年一2001年,全国进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一些缺少本科院校的中心城市
增设本科院校,一些地区学科相近、重复设置的专科学校合
并 为本科院校,在级 (高本科、高 科、等
)二级 (高本科+高 科)渡 些:专
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一时期的新建本科院校约105
所,约占新建院校总数的29%。第二阶段,部
大学和
专科学校合并
& 2002年一2005年,相当数量的等
学校 为
学院,为保持本科教育平衡,部
1739
684
44
1333.50
19.。
2205
9792
779
19
1951.77
21.。
2206
9863
772
17
1732.54
22.。
2207
1908
774
21
1944.50
23.。
2208
2263
1977
322
14
2221.42
23.3
2209
2305
1090
-
11
2144.65
24. 5
2210
到37.5%,部
高等教育
阶段。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

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及对策引言新建高校的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在新建高校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充分调动新建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归属感。

归属感是指个人在所属群体中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人对自我定位和对自身属性的一种确认。

高校大学生的归属感对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新建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在学业、生活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本文将分析新建高校大学生校园归属感现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现状分析归属感现状在新建高校大学生中,归属感的缺乏是存在的普遍问题。

大多数新进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和文化背景,社交圈一开始就相对较小,学生的交流也比较少。

在很多情况下,新入学的大学生无法立即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很多学生甚至感到孤独、无助和迷茫。

由于缺乏身份确认和群体认同感,很多新建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学校的认同感。

归属感影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首先,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影响学习动力,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在学生寻找其自身走向时,也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

而这种缺乏,也可能导致学生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的状态。

缺乏归属感也可能导致孤独感、社交难度增加、自闭等其他问题。

对策建议加强教育和培训首先,新建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训。

这就需要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更大量的相关课程,以便建立强大的社交能力和自省技能。

课程可以围绕社交技巧、个人认同和探索、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等方面进行设置。

学校应该借助现有的资源,例如学生服务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校友会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和支援。

建立更完善的社交平台其次,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社交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创建多样的社交平台或活动,以及举办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学校可以设置活动组和小组,让学生参与和交流,从而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交技巧。

还可以开设多样的俱乐部,包括学习俱乐部和兴趣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和沉浸其中,并与其他加入的学生交流和互动。

高校筹建情况汇报

高校筹建情况汇报

高校筹建情况汇报近年来,我校高校筹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让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我校的筹建情况,特进行汇报如下:一、筹建背景。

我校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为了满足当地教育需求,提高教育水平,我校决定进行高校筹建工作。

二、筹建目标。

我校高校筹建的目标是建设一所国际化、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筹建进展。

1. 土地规划,我校已经完成了校园用地的规划和选址工作,选址面积达到500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建设规划,我校已经制定了高校建设规划,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并与相关设计单位展开合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师资队伍,我校已经开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拟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加盟我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4. 学科设置,我校已经初步确定了学科设置方案,将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筹建难点。

在高校筹建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资金筹措、师资引进、学科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但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难点都将迎刃而解。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加大对高校筹建工作的投入,完善建设规划,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努力打造一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

六、结语。

我校高校筹建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的高校筹建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我校高校筹建情况的汇报,谢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聆听。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我校的高校筹建工作,共同见证我校的发展和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自 身 基 础 分 析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在 办 学 经 验 、办 学 资源、学校声誉等方面与老牌的 本 科 院 校 存 在 较 大 的 差 距 。 同时, 它又不是原有高职高专的简单拓展和放大, 而是具有 自身的特点, 表现为: ( 一) 新建本科院校的来源多样, 以高职高专独立或合 并升格为主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由精英阶 段向大众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其来源多种多样, 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一是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 的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这 类 院 校 通 常 是 由 高 职 、高 专 、师 专 、教 育 学院等各种教育机构的不同组合而形成的, 如九江学院由 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师 范 专 科 学 校 、九 江 医 学 专 科 学校、九江教育学院组成。具体而言, 又可细分为两大类: 一 类是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成的, 常常在校名 中冠以“工学院”或“工程学院”的字眼 , 如 常 州 工 学 院 、南 京 工程学院等; 一类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的高职高专升本 的院校, 直接以所在城市命名, 如嘉兴学院、铜陵学院等。二 是由师范专科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此类院校大多由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后再升格的。升本之后, 有些
第 24 卷 第 4 期 Vol.24 No.4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06年 8 月 August 2006
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
姚加惠, 潘懋元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1999 年以来, 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承担了繁重的扩招任务。这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4629(2006)04- 0113- 05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推动高等 教育事业的发展。从 1999 年到 2005 年, 教育部先后批准建 立 了 198 所 本 科 院 校[1], 占 全 国 701 所 本 科 院 校 的 28.25%。 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处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 常常是地级市内唯一的本科高校。经过几年的发展, 这些学 校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是, 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等于办学 水平的自然提升。如何根据内外部条件, 妥善定位, 办出特 色, 实现“内涵升本”, 是摆在这 些 学 校 面 前 一 个 现 实 而 突 出 的问题。
( 四) 师资实力较弱, 结构不尽合理 近几年来, 不少新建本 科 院 校 在 引 进 师 资 、提 高 教 师 素 质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但与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要求
还有差距, 表现为: ( 1) 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偏弱。由于长期 的专科办学, 使得多数教师擅长于教学, 不重视科研, 知识 老化, 学术视野较窄, 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诚 如哈佛大学早期的伊利欧特校长 所 言 “经 常 作 研 究 , 那 是 一 流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4]; ( 2) 师 资 结 构 还 有 待 完 善 。 以 高学历教师为例。2004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基本办学条 件指标: 合格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通知》 要求本科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指标中,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 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0%~40%。[5]在表 2 所列的 13 所新建 本科院校中, 只有 8 所院校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刚刚达标或 略高出此指标, 占总数的 62%, 其余院校高学 历 教 师 都 低 于 此 比 例 , 有 的 院 校 甚 至 低 于 20%, 如 安 阳 师 范 学 院 仅 为 16.61%, 无法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更谈不上达到全国高校师 资队伍的建设目标。1999 年,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 强 高 等 学 校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的 意 见>的 通 知 》 提 出 : 到 2005 年 , 高 等 学 校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的 具 体 目 标 是 : 教 授 、副 教 授 岗 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 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 一 般 为 30- 40%; 具 有 研 究 生 学 历 教 师 的 比 例 , 教 学 为 主 的 本科高等学校达到 60%以上。[6]从表 2 不难发现 , 多 数 新 建 本科院校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基本实现目标, 而高学历教师 却 远 远 不 足 。与 发 达 国 家 高 校 的 师 资 要 求 更 不 可 同 日 而 语 。 据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卡 内 基 教 学 促 进 会 进 行 的 一 项 抽 样 调查, 美国本科以上大学的教师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比例 为 62%, 但像哈佛等一流大学均为 95%左右。[7]当然, 师资队 伍的建设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达标, 关键在于结构合理, 素质 优良。但勿庸置疑, 数量的达标是质量提高的前提。
* 资料来源于文献[3]
114
表 1 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本专科专业数及比例
升本时间( 年) 2002 2000 2004 2002 2003 2005 2002 2000 2000 2002 2004 2005 2004 2004 2004 2000 2000 2001 2005
本科专业数( 个) 10 24 11 13 13 6 20 25 24 2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1 6 15 13 14 34 31 42 8
由 此 可 见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在 办 学 层 次 提 高 、规 模 扩 大 、 名 称 更 换 等 方 面 已 经 升 本 了 , 但 在 办 学 理 念 、学 科 专 业 建
校名 中华女子学院 唐山师范学院
衡水学院 唐山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哈尔滨学院 常州工学院 台州学院 丽水学院 安徽新华学院 三明学院 滨州学院 菏泽学院 潍坊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江汉大学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定位不明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 从办学理念、办
学 类 型 和 层 次 、职 能 、服 务 面 向 等 方 面 阐 述 了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应 如 何 合 理 定 位 的 意 见 。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现状; 定位
中图分类号: G647
专科专业数( 个) 12 26 27 49 35 25 13 3 35 27 48 28 31 38 37 29 18 20 26
本 、专 专 业 比 例
1:1.2 1:1.1 1:2.5 1:3.8 1:2.7 1:4.2 1:0.65 1:0.12 1:1.5 1:1.04 1:4.4 1:4.7 1:2.1 1:2.9 1:2.6 1:0.85 1:0.58 1:0.48 1:3.3
人数 比例% 26.74
153 36.87 98 27.92 133 30.16 126 30.43 159 31.30 90 23.26 136 34.43 159 26.86 140 16.61 232 30.93 146 31.53 190 32.76
学校在校名中保留“师范”两字, 如 乐 山 师 范 学 院 、洛 阳 师 范 学院等; 有些则以地市取名, 如哈尔滨学院、惠州学院等。这 些学校仍以从事教师教育为主, 辅以培养其他专业人才, 或 是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共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在新建 本科院校中, 大约 70%是由原来的师专或 承 担 着 师 资 培 养 任 务 的 学 校 与 其 他 学 校 合 并 升 格 而 来 的 。[2]三 是 由 成 人 高 校 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院校, 如 中 华 女 子 学 院 、中 国 劳 动 关 系 学 院 等 。此 类 院 校 基 本 形 成 了 普 高 、成 高 和 高 职 三 类 教 育并举的格局, 并努力朝普高方向发展。总之, 新建本科院 校来源复杂, 互不相同。
( 二) 办学理念模糊, 认识不足 时下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尚不清晰, 要么好 高 骛 远 , 要 “创 建 全 国 一 流 ”, 或 “名 牌 大 学 ”等 , 要 么 妄 自 菲 薄或放任自流, 对于如何办好本科, 办什么样的本科缺乏理 性的思考, 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地把握。例如, 在教 育教学观念上, 由于长期处于专科层次, 专科教育的思维定 势以及学校受所处的地理位置、社 会 经 济 状 况 、信 息 沟 通 等 各种因素的制约,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某块 内容, 思想僵化, 缺乏与时俱进和顺应市场变化的教学理 念。在管理思想上, 由于受地级市政府的直接领导, 学校成 了政府的工作部门, 教育自身的特性往往不自觉地被忽视, 官本位的现象严重。尤其是不少院校还沿用专科教育的管 理思想, 习惯于用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 显然不符合新建 本科院校层次提高、规模扩大更需要专家治教和民主管理 的要求。 ( 三) 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以本为主, 专业设置专科 居多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还处于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 的过渡时期。由于升本有先有后, 虽多数院校的在校生数、
收稿日期: 2006—03—20 作者简介: 姚加惠( 1974— ) , 福建龙海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潘懋元( 1920— ) , 广东汕头人,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113
专业设置等均处于本、专并存的状态, 但院校之间差别较 大。以广东省为例。一般而言, 升本首年本科专业设置不得 超过 6 个, 招生人数 500~600 人, 以后每年可 以 增 加 3~4 个 本 科 专 业 , 四 年 后 本 科 专 业 大 致 稳 定 在 20 个 左 右 , 本 科 生 因此而不断增加, 专科生逐年减少, 到第四年专科生通常仅 剩数百人。从全国的现状来看, 多数院校本科生已超过专科 生, 一般比例已超过 1: 1。升本历史较长的院校, 几乎都是本 科生, 如唐山师范学院、哈尔滨学院、惠州学院等于 2000 年 升本, 到 2005 年本、专 科 生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6.8∶1; 10∶1; 5.4∶1 等[3]。升本时间较短的院校虽仍 以 专 科 生 为 主 , 如 沈 阳 工 程 学院 本 、 专 科 生 分 别 为 3791 人 和 6093 人 , 比 例 为 0.62: 1 等, 但这些院校占新建本科院校总数的比例很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