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临床路径、优势病种

临床路径、优势病种
查上个月统计表,每病种临床路径入组率低于50%,扣1分;入组后完成率低于70%的科室,扣1分。
2
符合临床路径准入标准病例(以西医第一诊断为准),必须入路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本科室诊疗方案
抽查上个月临床路径病种出院病历至少3份,无临床路径表单,或表单内容与实际不符合,或实际与方案不符,每例扣0.2分。(诊断或主要中医治疗与方案不符)
未按时上报资料或资料不全或内容明显错误,每缺或错误1项扣0.25分(由接收科室提供)
输血病历质量
专项管理
(共10分)
2
落实安全用血,首次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检查及感染筛查
抽查上月出院输血病历,未进行血型检查及感染筛查每份病历扣1分
2
履行输血风险告知义务,每次申请输血前必须规范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特殊情况需报医务部签署同意。
考核项目
分值
考核内容
考核方法
扣分原因
得分
临床路径和优势
病种专项管理
(共15分)
3
当月科室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占本科出院人数比例达到上级部门规定要求(以通知为准)
查上个月统计表,院病人临床路径管理比例≥50%得满分1分,30%-50%得0.8分,10%-30%得0.6分,低于10%得0.4分
2
科室每月每病种临床路径入组率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低于70%的科室。
抽查上月出院输血病历,未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每份病历扣1分;签署不规范,每份病历扣0.2分
2
贯彻执行临床用血评价制度,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
抽查上月出院输血病历,病程记录无患者输血适应症的评估,或输血过程,或输血后疗效评价记录,每份病历扣0.2分;记录不规范每份扣0.1分。

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带状疱疹临床路径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皮肤科——白疕(银屑病)

皮肤科——白疕(银屑病)

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白疕(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编码为: BWP1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ICD10编码为:L40.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皮肤科协作组的白疕(银屑病)诊疗方案”(见附件)。

白疕(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皮肤科协作组的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型银屑病)。

2、患者适合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4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白疕(TCD编码为:BWP170)和寻常型银屑病(ICD10编码为:L40.001)的皮肤科住院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4、患者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5、特殊类型的白疕不进入路径。

6、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其他皮肤疾病的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不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入院必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生化全项(3)感染性疾病筛查(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学检查、B超(腹腔、盆腔各脏器及后腹膜)、咽部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八)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皮肤科协作组的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诊疗方案”(见附件)。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一、诊疗指南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主要是为医生提供在临床实践中指导诊断和治疗皮肤疾病的依据。

皮肤科疾病繁多,而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和争议性,因此制定诊疗指南尤为重要。

1.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痤疮、湿疹、银屑病、疱疹等。

对于常见皮肤病,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皮肤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治疗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2.皮肤肿瘤的诊治:皮肤肿瘤包括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其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则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选择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方法。

3.自体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治:自体免疫性皮肤病包括类天疱疮、红斑狼疮、硬皮病等,其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皮肤活检等方法,治疗则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4.皮肤感染病的诊治:皮肤感染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其诊断和治疗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原体选择抗病毒药物、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以上是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的一些内容,这些指南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各类皮肤疾病,提高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

二、临床技术规范除了诊疗指南外,临床技术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为医护人员提供在临床操作中遵循的标准和规范,保证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皮肤病的检查技术规范:包括对皮肤病的检查方法、仪器的使用、常见皮肤病的典型表现等方面的规范,以确保医生准确地观察病变和诊断疾病。

2.皮肤病的治疗技术规范:包括药物使用的规范、手术治疗的规范、物理治疗的规范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皮肤病的护理技术规范:包括对不同皮肤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促进病情的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皮肤病的预防和保健技术规范:包括对不同人群的皮肤保健方法和预防皮肤疾病的措施,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以上是皮肤科临床技术规范的一些内容,这些规范能够规范临床操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和医疗质量。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11.30•【文号】卫办医政发[2010]190号•【施行日期】2010.11.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9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的有关要求,我部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白癜风、淋病、慢性光化性皮炎、荨麻疹、系统性硬化症、寻常痤疮和寻常型银屑病等皮肤性病科7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依照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文件,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并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胡鹏、张文宝电话:************、68792730附件: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附件:皮肤性病科专业7个病种临床路径白癜风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白癜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白癜风(不伴有并发症)(ICD-10:L8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人民军医出版社)、《白癜风治疗共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皮肤科杂志)。

白癜风为后天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一般无自觉症状。

白斑常呈乳白色,大小、形态不一,毛发可正常或变白。

白癜风分为寻常型和节段型。

寻常型皮损一般对称分布,可局限于某些部位或散发、泛发全身,故寻常型又分为局限型、散发型、泛发型和肢端型四个亚型。

节段型一般为单侧,白斑沿某一皮神经节支配区分布。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医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实施方案
杂症方面。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 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标准化和 规范化成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效
率的重要手段。
目的和意义
制定针对中医优势病 种的临床路径和诊疗 方案,以提高医疗质 量和效率。
促进中医临床实践的 传承和发展,提升中 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
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 ,降低医疗成本,减 轻患者负担。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在实施方案前,应明确目标和计划, 包括病种选择、诊疗方案制定、培训 和宣传等。
总结实施方案的经验与教训
• 强化培训和宣传:确保医护人员充分了解和掌握 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实施 效果。
总结实施方案的经验与教训
重视医护人员的反馈
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收集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的认识和接受度。
树立中西医结合的观念
02
鼓励医护人员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形
成综合治疗理念。
建立激励机制
03
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激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中医优势病种的临
床实践和科研工作。
医疗资源分配问题
01
02
0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 中医优势病种的临床路径 和诊疗方案的实施得到充 分支持。
减少医疗差错
标准化的诊疗过程有助于减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 差错,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风险。
提升医疗团队协同能力
实施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有助于提高医疗团队之间的协同 能力,确保团队成员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能够高效、准确 地协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优化医疗流程
1 2
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皮肤病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种类繁多,病因复杂。

为了提高我国皮肤病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中国皮肤病诊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旨在为皮肤科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建议,以提高皮肤病诊治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目录1. 总论1.1 皮肤病的分类与命名1.2 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3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4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2. 常见皮肤病2.1 病毒性皮肤病2.1.1 寻常疣2.1.2 尖锐湿疣2.1.3 水痘2.2 细菌性皮肤病2.2.1 脓疱病2.2.2 丹毒2.3 真菌性皮肤病2.3.1 手足癣2.3.2 体癣2.4 寄生虫性皮肤病2.4.1 疥疮2.4.2 皮肤瘙痒症2.5 过敏性皮肤病2.5.1 湿疹2.5.2 荨麻疹2.6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2.6.1 银屑病2.6.2 系统性红斑狼疮2.7 遗传性皮肤病2.7.1 鱼鳞病2.7.2 掌跖角化症2.8 皮肤肿瘤2.8.1 基底细胞癌2.8.2 鳞状细胞癌2.9 皮肤附属器疾病2.9.1 痤疮2.9.2 脂溢性皮炎2.10 营养代谢性皮肤病2.10.1 维生素缺乏症2.10.2 痛风3. 特殊人群皮肤病3.1 儿童皮肤病3.2 老年人皮肤病3.3 孕妇皮肤病3.4 系统性疾病的皮肤表现4. 皮肤病诊疗新技术与进展4.1 激光治疗4.2 光动力治疗4.3 生物制剂治疗4.4 基因治疗附录附录A:皮肤病常用药物附录B:皮肤病诊疗相关名词解释附录C:皮肤病诊疗流程图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请注意,本指南为示例文档,部分内容可能不完全准确。

实际编写时,请根据我国皮肤病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诊疗规范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更新。

希望本指南能为皮肤科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

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一、前言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规范是指皮肤科医生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指导文件。

本指南包括各种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治疗、护理等内容,并结合临床技术规范,详细阐述皮肤科临床操作中应遵守的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二、临床诊疗指南1. 痤疮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青少年。

其特点为毛囊角化异常,油脂腺分泌亢进,细菌感染等。

治疗原则是清洁皮肤、对症治疗和预防复发。

常用药物包括外用抗生素、维生素A酸类药物等。

2. 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头皮、躯干、四肢等部位。

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并预防复发。

常用药物包括外用激素、光疗等。

3.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皮肤,表现为红斑、结节等。

治疗原则为减轻炎症、缓解疼痛、预防畸形。

常用药物包括NSAIDs、DMARDs等。

4. 痤疮性疤痕痤疮性疤痕是痤疮的一种并发症,治疗原则为促进疤痕愈合、预防产生新的疤痕。

常用方法包括激光治疗、微针美容等。

5. 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治疗原则为避免接触致敏原、减轻瘙痒感。

常用药物包括激素外用剂、抗组织胺等。

6. 湿疹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情、减轻瘙痒感。

常用药物包括外用激素、抗组织胺等。

7. 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皮肤病包括疱疹、疣等。

治疗原则为缓解症状、预防传染。

常用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外用制剂等。

8. 良性肿瘤皮肤良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脂肪瘤等。

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观察等。

常用方法包括冷冻治疗、激光治疗等。

9. 恶性肿瘤皮肤恶性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

治疗原则为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常用方法包括Mohs手术、放射治疗等。

三、临床技术规范1. 手术操作规范在进行皮肤手术操作时,医生应注意手术部位的消毒、手术器械消毒、患者的安全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诊疗方案1、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2)2、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8)3、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二、临床路径4、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18)5、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临床路径 (22)6、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27)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

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

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

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

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

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

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

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

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 征)。

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

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

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7)组织病理:表皮改突出现较早,主要为角化不全,有时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可见Munro微脓肿。

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棘层肥厚,表皮嵴延长。

真皮乳头部血管扭曲扩张,轻度增厚。

乳头上方表皮变薄。

真皮上部有轻度至中度炎细胞浸润。

(二)证候诊断1、血热证:新出皮疹不断增多,迅速扩大;皮损潮红,银白鳞屑,有筛状出血,瘙痒,可伴有尿黄,便干。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白;脉弦滑或数。

2、血燥证:皮损淡红,干燥脱屑,可伴有皲裂,口干咽燥。

舌质淡,舌苔少或薄白,脉缓或沉细。

3、血瘀证:皮损肥厚浸润,经久不退,颜色暗红,鳞屑附着紧密,女性可有痛经。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血热证治法:凉血解毒。

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丹皮、土茯苓、生槐花、紫草、草河车、生地,白鲜皮,赤芍。

加减:夹风者,选加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威灵仙、全蝎、蜈蚣、乌蛇等;夹瘀者,选加丹参、鸡血藤等;热重者,选加白茅根、大青叶;夹湿者,加苦参;夹毒者,选加忍冬藤、银花、地丁、板蓝根、生甘草等;咽痛者,加北山豆根。

中成药:可选用消银颗粒、复方青黛胶囊、清开灵口服液(颗粒)等。

2、血燥证治法:养血解毒。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丹参、当归、生地、麦冬、元参、鸡血藤。

加减:热重者,选加银花、赤芍、紫草、天花粉;夹毒者,选加草河车、土茯苓、蜂房、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甘草;夹瘀者,选加桃仁、红花、川芎;燥甚者、选加麻仁、天冬;夹风者,选加荆芥、防风、白鲜皮、乌蛇、威灵仙、全蝎、蜈蚣等;阳虚者,选加细辛、附子等;脾虚者,选加黄芪、白术、茯苓、苍术等。

中成药:可选用四物合剂、六味地黄丸等。

3、血瘀证治法:活血解毒。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白花蛇舌草、莪术、鬼箭羽、红花、鸡血藤、桃仁、丹参、当归、川芎。

加减:热重者,选加大青叶、紫草;夹瘀者,选加赤芍、三棱;夹燥者,选加生地、麻仁、元参;咽痛者,选加北豆根;夹湿者、选加苦参、虎杖、陈皮。

夹风者,选加荆芥、防风、白鲜皮、乌蛇、威灵仙、全蝎、蜈蚣等;气虚者,加黄芪等;阳虚者,选加细辛、附子等;脾虚者,选加黄芪、白术、茯苓、苍术等。

中成药:可选用大黄蛰虫丸(胶囊)、血府逐瘀丸(胶囊)等。

(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适用于血热证,皮损色红者。

选取清热凉血、燥湿解毒中药按3%~10%比例加水煎汤待凉,以8层纱布浸湿后贴敷患处,每次20~40分钟,每日1~2次。

2、中药浸浴:适用于血燥证、血瘀证,皮损色暗或淡,静止或趋于消退者。

根据病情选用养血活血润燥止痒药物,煎汤浸浴或熏蒸,每次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或可根据病情选用矿泉浴治疗。

可根据病情选用腿浴治疗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熏蒸床(坐式)医用智能汽疗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3、中药软膏:根据病情选用清热解毒、润肤止痒等中药软膏外涂患处,以安抚为主,避免刺激,每日2次。

肥厚皮损可使用封包方法。

(三)针灸疗法1、体针:取大椎、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陶道、肩胛风、肝俞、脾俞等穴位,采用泻法。

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进行期禁用,使用时注意有无同形反应。

2、拔罐:进行期禁用。

适用于肌肤丰厚处,皮损肥厚、顽固经久不退者。

可采用走罐疗法,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

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冲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每日或隔日1次。

(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窄谱UVB、PUVA、高能紫外光照射、准分子激光、低频治疗仪、中频治疗仪、光电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等进行治疗。

(五)护理1、饮食:一般给予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性发动风之品。

2、情绪调理:勤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急躁不安情绪,忌怒,心情舒畅,保持良好情绪。

3、健康指导:向患者讲解本病特点、治疗过程、用药常识、预防复发措施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合理调配饮食,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以皮损严重程度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基本消退,临床症状消失,n≥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n≥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0%>n≥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而恶化,n<50%。

2、以皮损症候评分在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来判断疗效,分4级判定。

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临床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明显减轻,95%>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临床症状有所改善,70%>证候积分减少≥5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临床症状未减轻或反而恶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50%。

(二)评价方法1、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表1)PASI评分=头部面积分×头部严重程度分(D+I+E)×0.1+上肢面积分×上肢严重程度分(D+I+E)×0.2+躯干面积分×躯干严重程度分(D+I+E)×0.3+下肢面积分×下肢严重程度分(D+I+E)×0.42、中医证候的改善,采用中医主要临床症状评估量表(表2)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制定。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

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经郁热证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炒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大青叶、生甘草、泽泻、延胡索、车前子、柴胡、当归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脾虚湿蕴证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厚朴、炒苡仁、陈皮、茯苓、板蓝根、延胡索、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以上二型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选加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大青叶等;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白茅根;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3、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推荐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鸡血藤、鬼箭羽、红花、桃仁、延胡索、川楝子、木香、陈皮、丝瓜络、忍冬藤等。

加减:余毒未清的加黄芩、板蓝根;体实者加大黄破瘀;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太子参以扶助正气;阴虚者加元参、麦冬、龟板、白芍、当归;睡眠欠安者,给予生牡蛎、首乌藤;疼痛甚者,加全蝎、地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