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
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第29卷㊀㊀第1期盐湖研究Vol 29No 12021年3月JOURNALOFSALTLAKERESEARCHMar 2021收稿日期:2020-03-31ꎻ修回日期:2020-04-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223)ꎻ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8JM4008)作者简介:田庆春(1982-)ꎬ男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第四纪环境演化ꎮEmail:tianqch2006@126.comꎮDOI:10.12119/j.yhyj.202101004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田庆春1ꎬ石小静1ꎬ石培宏2(1.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ꎬ山西临汾㊀041000ꎻ2.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ꎬ陕西西安㊀710119)摘㊀要:选择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为研究区ꎬ通过对该区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ꎬ并且与其他环境代用指标进行比较ꎬ探讨了中更新世以来可可西里地区的环境演变ꎮ结果表明: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可以很好地指示湖泊水位的变化ꎬ能反映湖区气候的变化情况ꎬ粒度参数所指示的湖泊水位波动及环境变化得到了其他环境代用指标很好的支持ꎬ说明对沉积物粒度研究是恢复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ꎮ同时该区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变化规律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在冰期 间冰期旋回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ꎬ但也出现不同的变化特征ꎬ表明这一区域既有与全球一致的气候特征ꎬ也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ꎬ其原因可能与青藏高原的抬升有一定关系ꎮ关键词:青藏高原ꎻ湖泊沉积ꎻ粒度特征ꎻ环境意义中图分类号:P512.2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858X(2021)01-0025-08㊀㊀粒度作为气候代用指标在恢复古气候㊁古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ꎮ因粒度的组分与搬运介质㊁方式及后期沉积环境有关ꎬ因此在一定的区域条件下ꎬ粒度特征能反映沉积物的成因ꎬ对指示区域气候演化有重要意义ꎮ黄土沉积物粒度研究表明ꎬ其沉积物粒度大小能很好地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弱的变化[1]ꎮ在深海沉积研究中ꎬ可用沉积物粒度值来反映洋流流速以及搬运能力的大小ꎮ湖泊沉积研究发现ꎬ湖泊沉积物粒度受到湖泊水体能量的控制ꎬ粒度的粗细代表水动力的大小及入湖水量的多少ꎬ可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湖区降水量的变化ꎬ进而反映气候的干湿变化[2]ꎮ青藏高原不管是在环境变化驱动还是响应方面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4]ꎮ位于高原腹地的可可西里地区ꎬ受人类生产生活干扰很小ꎬ本研究选择可可西里地区为研究区ꎬ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古湖泊沉积物粒度各组分特征进行分析ꎬ从而对该区湖泊及其湖区气候环境演化进行探讨ꎮ1㊀研究区概况可可西里位于昆仑山脉以南的青藏高原腹地ꎬ东至青藏公路ꎬ西至青海省界ꎬ南到唐古拉山脉ꎮ研究区内沉积物主要为晚第四纪的松散沉积物ꎬ主要包括冲积㊁洪积以及一些冰水堆积的砂砾石层ꎮ可可西里海拔4200~6860mꎬ面积约为450ˑ104hm2ꎬ年均气温变化波动在-10 0~4 1ħ之间ꎬ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在173 0~494 9mmꎬ雨热同期ꎬ降水量集中在夏季[5]ꎮ该区植被以高寒草原为主ꎮ岩芯取自可可西里东部边缘ꎬ位置35ʎ13ᶄ05ᵡNꎬ93ʎ55ᶄ52.2ᵡEꎬ距青藏公路约30km(图1)ꎬ编号为BDQ06ꎬ长106mꎬ取芯率在90%以上ꎬ取芯时间为2006年8月ꎮ野外将岩芯密封后运回实验室ꎬ按2cm分样ꎬ岩芯颜色主要为浅绿色ꎬ同时夹杂一些其它颜色(黄色㊁褐色㊁铁锈色等)ꎮ盐湖研究第29卷图1㊀采样位置图Fig 1㊀Thesamplesite2㊀研究方法以10cm间距对沉积物岩芯进行粒度样品的取样ꎬ并且以10~20cm不等间隔取得古地磁样品ꎮ粒度测试首先除去样品中的有机质(用H2O2/10%)和碳酸盐(用HCl/10%)ꎬ加入蒸馏水静置12h后ꎬ将上层清水抽至约剩20mL时加入10mL分散剂ꎬ放入超声波震荡仪ꎬ震荡5min后加入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仪(英国MalvernInstruments公司)进行测试ꎮ为了更好地分析湖泊沉积物粒度的气候意义ꎬ同时测定了总有机碳㊁磁化率和色度等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ꎬ具体测试方法见参考文献[6]ꎮ图2㊀BDQ06孔古地磁测试结果Fig 2㊀PaleogeomagnetictestresultsofBDQ06core62第1期田庆春ꎬ等: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㊀㊀古地磁从钻孔岩芯取得2cm的立方体ꎬ通过2G超导磁力仪(2G-755RMagnetometer)和热退磁仪(MMTD60)进行测试ꎮ共测试样品353个ꎬ有效数据占80%ꎮ古地磁和粒度的测试均在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ꎮ3㊀年代确定BDQ06孔年代框架建立在磁性地层学的基础上ꎬ磁性测量结果如图2ꎮ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RH孔磁性地层研究结果显示ꎬB/M界限位于108m处ꎬ同时在布容世内出现了9次极性漂移事件[7]ꎬ大部分极性漂移事件可与本钻孔相对应ꎬ将本钻孔极性漂移事件与标准极性柱对比[8-10]ꎬ同时结合轨道调谐的方法ꎬ建立了BDQ06孔的年代框架ꎬ轨道调谐具体方法㊁步骤见参考文献[6]ꎮ4㊀分析与结果沉积物颗粒的粗细程度常常能反映出沉积时期水动力的大小ꎮ根据湖泊水动力学原理ꎬ湖水动力大小和湖泊水体深度呈反比ꎬ因此沉积物粒度从湖岸至湖心呈现出由粗到细的逐渐过渡ꎬ呈环带状与湖岸线平行ꎬ也即湖泊沉积物粒度分布大致表现出由湖岸至湖心从砾 砂 粉砂 粘土的沉积特征ꎮ当沉积物粗颗粒含量较大时说明采样点离湖岸近ꎬ湖水面积缩小ꎬ反映气候较为干旱ꎻ如果沉积物中细颗粒占优ꎬ则说明采样点距离湖岸较远ꎬ湖水面积扩张ꎬ反映气候相对较为湿润[11-13]ꎮ陈敬安等[14]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㊁不同分辨率沉积物的综合研究认为ꎬ此结论只适用于百年㊁千年的较低分辨率的研究ꎬ不同时间尺度㊁不同分辨率的研究沉积物粒度所指示的环境信息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ꎮ湖泊沉积除受到水动力大小的影响外ꎬ还受到其它素的影响ꎬ如构造运动等ꎬ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㊁粘土含量等在反映沉积环境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5]ꎮ因此ꎬ除平均粒径(Mz)㊁粘土含量(<4μm)等ꎬ还计算了标准偏差㊁偏度系数及峰态ꎬ这有助于更好地恢复沉积环境ꎮ图3㊀BDQ06孔岩性特征与粒度参数变化曲线Fig 3㊀LithologicalfeaturesandgrainsizeparametersincoreBDQ0672盐湖研究第29卷㊀㊀粒度参数的计算利用Folk与Ward的图解法公式[16]ꎮ标准偏差(σ1)可以反映出沉积物的分选性ꎬ即沉积物粒径粗细的均匀程度ꎬ其值愈小ꎬ表明沉积物分选程度愈好ꎬ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愈弱ꎻ反之则显示沉积时水的动能较强ꎮ偏度(SK)可指示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对称性[17]ꎬ也就是将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对比时ꎬ其主峰相对的偏离程度ꎮ负偏时ꎬ沉积物粒度组成为粗偏ꎻ正偏则为沉积物细偏[18]ꎮ峰态(KG)可以表征与正态分布曲线对比时ꎬ该曲线是尖峰还是相对的宽峰ꎮ假设正态曲线峰态为0的时候ꎬ沉积物粒度峰态偏正则是窄峰ꎬ偏负则为宽峰ꎬ峰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沉积物的沉积动力来源及其性质[19]ꎮ对各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频率曲线分析ꎬ发现粒度频率曲线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图4)ꎬ图4-a类型一般出现在粘土含量较高的层位ꎬ指示湖泊水体较大㊁水动力较小ꎬ沉积物环境较为稳定ꎮ图4-b主要是出现在粘土含量高值向低值转变ꎬ或者是由低值向高值转变的一些层位ꎬ但峰值仍小于100μmꎬ说明此时湖泊沉积物来源仍以流水搬运为主ꎬ湖盆面积较小ꎬ水动力变化较为频繁ꎮ图4-c主要出现在粗颗粒含量较大的层位ꎬ而且粗颗粒组分峰值大于100μmꎬ指示湖水不稳定ꎬ湖水面积减小ꎬ水动力较大ꎬ湖泊沉积物既有流水搬运ꎬ也存在风力输送[20-22]ꎻ由图3可以看图4㊀沉积物粒度的频率曲线特征Fig 4㊀Frequencycurveofsedimentgrainsize出ꎬ粒度参数的变化特征与岩性有较好的相关性ꎬ沉积岩芯为粗粒物质时ꎬ对应的粒径值大ꎬ分选程度较差ꎻ相反粒度较细ꎬ对应粒径值小ꎬ分选性较好ꎮ并且ꎬ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相比ꎬ整体趋势上有很好的一致性ꎬ可根据岩性沉积特征㊁粒度参数及各气候代用指标曲线波动特征对该区气候变化过程进行划分ꎮ前人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以来经历了三次快速隆升时期ꎬ分别为~0.6㊁0.36和0.16Ma[23-24]ꎬ而BDQ06孔在这三个阶段沉积物粒度明显变粗ꎬ其余指标也发生明显变化ꎬ可能也与高原的构造隆升有关ꎬ因此将这三个时间点作为划分气候阶段的时间节点ꎮMIS12阶段(460kaBP前后)后全球气候发生明显变化ꎬ称为中布容事件[25]ꎬ本区气候在这个时间段也有明显的转变ꎬ因此也将460ka作为气候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ꎮ根据上述4个时间节点将可可西里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分5个阶段进行讨论(图3ꎬ图5)ꎬ并且将其与LR04及察尔汗CK6孔[26]㊁若尔盖盆地的RM[23]和RH孔记录[27]进行对比分析(图6)ꎮ图5㊀BDQ06孔粒度指标与其它指标对比Fig 5㊀ComparisonofmeangrainsizeandotherindicesofBDQ06core82第1期田庆春ꎬ等: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5阶段(929~600ka):本阶段与MIS23-16时间上相当ꎬ<4μm粒径组分出现几个较大的峰值ꎬ时间上对应于MIS23㊁21㊁19和17阶段ꎬ标准偏差为负偏ꎬ说明分选较好ꎻ偏度(SK)为正偏态ꎬ平均粒径(MZ)在9ф左右ꎬ接近整个钻孔的最大值ꎬ说明沉积物粒度偏向细颗粒ꎮ相应的>63μm粒径组分为低值ꎬ粒度频率曲线为图4-a类型ꎬ表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ꎻ标准偏差(σ1)接近整个钻孔最小值ꎬ说明湖泊动能较弱ꎬ分选较好ꎬ湖泊水体深度相对较大ꎻ相同层位的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为高值ꎬ说明气候相对温暖ꎮ与<4μm粒径组分峰值相间隔的层位ꎬ各粒度参数都显示出相反的特征ꎬ时间上对应于MIS22㊁20㊁18和16阶段ꎬ平均粒径值为高值段ꎬ说明湖水动能较大ꎬ当时的水深相对较小ꎻ其他指标也显示环境较冷ꎮ总的来说ꎬ本阶段环境相对湿润ꎬ中间出现几次短暂干旱期ꎮLR04㊁CK6及若尔盖盆地的RH和RM孔都显示明显的峰谷变化ꎬ尤其是RH孔有机碳同位素波动明显峰值最大ꎬ说明在间冰期环境较好(图6)ꎮ在玉龙山(云南)三千米的高度发现古土壤ꎬ代表湿热环境ꎬ年代在700~500ka左右[28]ꎬ与本阶段湿润期环境类似ꎮ而玉龙山现代土壤为寒冷条件下的弱生草灰化土ꎬ反映青藏图6㊀BDQ06孔<4μm粒径组分与其他地质记录对比Fig 6㊀<4μmparticlesizecompositionincoreBDQ06withothergeologicalrecords高原东南部在700~500ka以来呈大幅度隆升[28]ꎬ时间上与昆 黄运动一致[23-24]ꎮ而高原东部边缘地区黄土也显示该时段早期气候比较暖湿ꎬ约0.88~0.65Ma气候较为暖湿ꎬ之后变为冷湿ꎬ后期气候变冷㊁变干[29]ꎮ4阶段(600~460ka):本段粒度各参数的变化与上一阶段基本一致ꎬ但粘土含量稍有降低ꎬ平均粒径(MZ)值为8ф左右ꎬ说明沉积物颗粒比上一阶段稍粗ꎬ标准偏差(σ1)比上一阶段要大ꎬ说明水动力条件要强一些ꎮ对应于MIS15~13ꎬ偏度(SK)显示正偏态ꎬ表明此阶段水动力条件虽有增强趋势ꎬ但仍有不少的细颗粒沉积ꎬ指示湖水仍相对较深ꎮ后期平均粒径及其他参数波动较为频繁ꎬ说明水动力条件变得相对不太稳定ꎬ反映出湖区气候条件变化较快ꎻTOC㊁磁化率及色度a∗都比上一阶段有一定的降低ꎬ说明气候向趋冷㊁趋干转变ꎮ粒度频率曲线以图4-b为主ꎬ这也说明了沉积环境变得比之前要相对复杂ꎮLR04显示环境条件较好ꎬ而青藏高原几个记录也显示从这一时段开始环境条件较差ꎬ但后期有转好趋势ꎮ崔之久等[24]认为昆 黄运动使高原达到临界高度ꎬ使高原进入冰冻圈ꎮ使气候变冷㊁变干ꎬ沙漠扩展ꎬ湖盆面积缩小ꎬ这与本区气候变化一致ꎮ从本阶段开始沉积物明显较之前粗ꎮ同时高原达到临界高度ꎬ冷高压加强ꎬ使冬季风携带粉尘能力加强ꎬ黄土沉积的颗粒增粗ꎬ范围扩大ꎬ并首次越过秦岭ꎮ刘东生[30]等曾提出青藏高原 戈壁沙漠 黄土形成是一个彼此相关的耦合系统ꎬ因此本阶段气候变干与西北地区气候变干成因上可能有一定的联系ꎬ也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关ꎮ3阶段(460~360ka):本段<4μm粒径组分波动幅度不大ꎬ但其百分含量比上一阶段要小ꎬ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ꎬ相当于MIS12~11ꎮ偏度(SK)㊁峰度(KG)㊁平均粒径(MZ)都表现出波动比较平稳㊁数值偏大ꎬ显示湖泊水动力条件相对比较稳定ꎬ沉积物以细砂㊁粉砂等稍粗颗粒为主ꎬ分选较差ꎮ频率曲线以图4-b与4-c两种为主ꎬ说明水动力条件变大ꎬ由上一阶段的湖水深度较深变得较浅ꎮ总的来说ꎬ本阶段气候要稍干一些ꎬ部分时段有风成沉积物进入ꎻ其他环境代用指标也都处在较低的水平ꎬ后期波动增大ꎮLR04在MIS11阶段显示峰值较高ꎬCK6孔和若尔盖与本92盐湖研究第29卷钻孔记录相似ꎬ峰值相对较小(图6)ꎮ对照前人的研究结论ꎬ构造累计效应使高原气候明显变干[31]ꎬ从而使本阶段沉积物中不仅有流水携带ꎬ还加入了风尘沉积物ꎮ2阶段(360~160ka):本段<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出现几个较大的峰值ꎬ但都持续较为短暂的时间ꎬ与MIS10~6阶段相当ꎮ偏度(SK)㊁峰度(KG)㊁平均粒径(MZ)也都表现出同样的特征ꎬ标准偏差(σ1)波动较为频繁ꎬ粘土含量峰值时期频率曲线以图4-a为主ꎬ谷值时期以图4-c为主ꎬ说明湖泊水体波动较为频繁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表现出对应的峰值ꎬ说明湿润期温度也较高ꎬ但峰谷交替频率较快ꎬ说明本区气候不稳定的特性ꎬ冷干暖湿交替变得较快ꎮLR04波动比之前稍有增大ꎬCK6孔由于分辨率较低只能显示这一阶段气候波动的峰值较高ꎬ而若尔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在MIS10~9阶段ꎬ环境指标在整体平稳的背景下波动较为强烈ꎬ且峰值较高ꎬ与本区记录相一致ꎻ同期的黄土沉积显示黄土 古土壤旋回更加醒目[32]ꎮ施雅风等[33]认为气候的波动可能是在构造隆升下高原气候系统剧烈调整的表现ꎮ构造隆升可能使高原充当了放大器的作用[23ꎬ33-34]ꎬ距今360ka可能存在一次快速隆升[23]ꎮ可能正是由于高原的隆升ꎬ使高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ꎬ激发了亚洲季风的深入ꎬ增加了高原的热源以及冷源的效应ꎬ使暖期更暖ꎬ冷期更冷ꎬ气候变得不太稳定ꎮ1阶段(160~5ka):本段时间对应于MIS6晚期~MIS1ꎮ在160~120kaꎬ平均粒径(MZ)呈现出一个很大的谷值ꎬ偏度(SK)呈明显的负偏ꎬ峰度(KG)和标准偏差(σ1)值都比较大ꎬ说明沉积物分选较差ꎬ以粗颗粒沉积为主ꎬ>63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达到60%以上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为低值ꎬ说明该时段湖水较浅ꎬ湖区气候较为干旱ꎬ这可能与高原的进一步快速隆升有关[23ꎬ35]ꎬ使得印度季风难以北进ꎬ高原内部变得寒冷干燥ꎻ同时西伯利亚 蒙古高压加强ꎬ同期黄土沉积L2黄土颗粒较粗ꎬ磁化率值为低值ꎬ时间上对应于MIS6阶段ꎮ而在120~80kaꎬ平均粒径(MZ)为一峰值ꎬ偏度(SK)为正偏ꎬ峰度(KG)和标准偏差(σ1)都为较低的值ꎬ频率曲线以图4-a为主ꎬ说明此段湖水动力较弱ꎬ分选较好ꎬ沉积物偏向细颗粒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为相对的高值ꎬ但没有达到钻孔最大值ꎬ说明温度偏低ꎬ指示湖泊水体较深ꎬ湖区气候相对湿润ꎬ时间上对应于MIS5阶段ꎮ此后<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开始降低ꎬ偏度(SK)开始负偏ꎬ峰度(KG)和标准偏差(σ1)逐渐增大ꎬ说明水动力增大ꎬ湖泊水体开始缩小ꎬ湖区气候变得干旱ꎮ在40ka左右ꎬ<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为一峰值ꎬ偏度(SK)为正偏ꎬ沉积物粒度偏细ꎬ说明湖泊水体出现短暂增大ꎻTOC㊁磁化率和色度a∗都出现一个小的峰值ꎬ与MIS3阶段的暖湿气候期相对应[36]ꎮ直到一万年以来ꎬ<4μm粒径组分百分含量呈现出上升趋势ꎬ相应的偏度(SK)也为正偏ꎬ标准偏差(σ1)逐渐减小ꎬ说明湖水动能逐渐减小ꎬ分选性逐渐变好ꎬ指示湖泊水体逐渐增大ꎬ气候开始变得湿润ꎻ其他指标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ꎬ可能与全新世气候升温相一致ꎮ大约在距今5ka左右湖泊被河流切穿ꎬ湖相沉积结束ꎬ转为河流相沉积ꎮ其他几个地质记录的变化特征整体上与本区域记录基本上保持一致ꎬ但每个阶段内部有不同变化ꎬ这也说明全球变化整体趋势是一致的ꎬ但不同地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ꎮ5㊀结㊀论通过对可可西里边缘区古湖泊(BDQ06孔)沉积物粒度的分析ꎬ初步得到以下结论ꎮ1)粒度与岩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ꎬ同时得到其他代用指标较好的支持ꎬ说明沉积物粒度可作为指示古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ꎮ2)BDQ06孔沉积物粒度显示可可西里地区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湿润ꎬ此后气候偏干ꎬ直至中更新世晚期出现快速干湿交替的变化特征ꎬ晚更新世经历了末次间冰期的湿润期ꎬ其它时段气候偏干ꎮ3)BDQ06孔湖泊沉积物粒度指标和深海氧同位素在整体趋势上较为一致ꎬ但也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ꎬ这可能与高原的抬升有一定关系ꎬ因此本区域气候与全球气候之间的关系研究有重要意义ꎮ沉积物粒度是恢复古环境演化的一条有效途径ꎬ同时由于粒度沉积后受到其他影响因素较小ꎬ03第1期田庆春ꎬ等: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测量简单㊁经济ꎬ受到不少学者的青睐ꎮ通过以上分析ꎬ可以看出粒度和岩性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湖泊水体的变化特征ꎬ但由于粒度在沉积过程中除受到湖泊本身因素影响外ꎬ还受到湖区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ꎬ如构造运动㊁短暂暴雨等ꎬ因此粒度指示的环境信息相对较为复杂ꎮ对于古环境的准确恢复ꎬ单一指标难免得出片面的结论ꎬ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结合其他的气候指标进行相互印证ꎮ参考文献:[1]㊀PorterSCꎬAnZ.CorrelationbetweenclimateeventsinthenorthAtlanticandChinaduringthelastglaciation[J].Natureꎬ1995ꎬ375:305-308.[2]㊀BianchiGGꎬMcCaveIN.HoloceneperiodicityinNorthAtlan ̄ticclimateanddeepoceanflowsouthofIceland[J].Natureꎬ1999ꎬ39(7):515-517.[3]㊀StocerTFꎬQinDꎬPlattnerGKꎬetal.IPCCꎬ2013:climatechange2013:thephysicalsciencebasis[C]//ContributionofworkinggroupItothefifthassessmentreportoftheintergov ̄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Geneva: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ꎬ2013[4]㊀葛肖虹ꎬ刘俊来ꎬ任收麦ꎬ等.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㊁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J].中国地质ꎬ2014ꎬ㊀41(3):698-714.[5]㊀何蕾ꎬ韩凤清ꎬ韩文霞ꎬ等.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勒斜武担湖水化学特征研究[J].盐湖研究ꎬ2015ꎬ23(2):28-33[6]㊀田庆春.青藏高原腹地湖泊沉积记录的中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D].兰州:兰州大学2012.[7]㊀陈发虎ꎬ王苏民ꎬ李吉均ꎬ等.青藏高原若尔盖湖芯磁性地层研究[J].中国科学(B辑)ꎬ1995ꎬ25(7):772-777[8]㊀CandeSCꎬKentDV.RevisedcalibrationofthegeomagneticpolaritytimescalefortheLateCreteceousandCenozoic[J].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ꎬ1995ꎬ100:6093-6095[9]㊀LangereisCGꎬDekkersMJꎬdeLangeGJꎬetal.Magne ̄tostratigraphyandastronomicalcalibrationofthelast1.1MyrfromaneasternMediterraneanpistoncoreanddatingofshorteventsintheBrunhes[J].Geophys.J.Int.1997ꎬ129:75-94. [10]MornerNAandLanserJP.GothenburgMagneticFlip[J].Na ̄tureꎬ1974ꎬ251:408-409.[11]郝世祺ꎬ张生ꎬ李文保ꎬ等.内蒙古中部达里湖沉积物粒度及营养盐垂直变化特征[J].盐湖研究ꎬ2017ꎬ25(2):89-95.[12]WangHꎬLiuHꎬCuiH.etal.TerminalPleistocene/Holocenepalaeoenvironmentalchangesrevealedbymineral-magnetismmeasurementsoflakesedimentsforDaliNorareaꎬsoutheasternInnerMongoliaPlateauꎬChina[J].PalaeogeographyꎬPalaeocli ̄matologyꎬPalaeoecologyꎬ2001ꎬ170:115-132[13]陈荣彦ꎬ宋学良ꎬ张世涛ꎬ等.滇池700年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湖泊环境响应研究[J].盐湖研究ꎬ2008ꎬ16(2):7-12.[14]陈敬安ꎬ万国江ꎬ张峰ꎬ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湖泊沉积物环境记录:以沉积物粒度为例[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ꎬ2003ꎬ33(6):563-568.[15]王君波ꎬ朱立平.藏南沉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ꎬ2002ꎬ21(5):459-467[16]FolkRLꎬWardWC.BrazosRiverbar[Texas]:astudyinthesignificanceofgrainsizeparameters[J].Jour.SedimentPet ̄rol.ꎬ1957ꎬ27(1):3-26.[17]曾方明ꎬ张萍.图解法和矩阵法计算西台吉乃尔盐湖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差异[J].盐湖研究ꎬ2015ꎬ23(3):1-4ꎬ22[18]成都地质学院陕北队.沉积岩(物)粒度分析及其应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1978:31-143.[19]孙永传ꎬ李蕙生.碎屑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1986.[20]孙东怀ꎬ安芷生ꎬ苏瑞侠ꎬ等.古环境中沉积物粒度组分分离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J].自然科学进展ꎬ2001ꎬ11(3):269-276.[21]高春亮ꎬ余俊清ꎬ闵秀云.等.晚冰期以来大柴旦盐湖沉积记录的古气候演变及其尘暴事件[J].盐湖研究ꎬ2019ꎬ27(1):39-53[22]王中ꎬ刘向军ꎬ从禄.青海湖东岸末次冰期冰盛期和早全新世沙漠范围重建[J].盐湖研究ꎬ2017ꎬ25(2):67-75[23]薛滨ꎬ王苏民ꎬ夏威岚ꎬ等.若尔盖RM孔揭示的青藏高原900kaBP以来的隆升与环境变化[J].中国科学(D辑).1997ꎬ27(6):543-547.[24]崔之久ꎬ吴永秋ꎬ刘耕年.关于 昆仑 黄河运动 [J].中国科学D辑.1998ꎬ16(l):53-60[25]JansenJHFꎬKuijPersAꎬTroelstraSR.Amid-Brunhescli ̄maticevent:long-termchangesinglobalatosphereandoceancirculation.Seieneeꎬ1986ꎬ232:619-622.[26]沈振枢ꎬ程果ꎬ乐昌硕ꎬ等.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含盐地层划分及沉积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27]王苏民ꎬ薛滨.中更新世以来若尔盖盆地环境演化与黄土高原比较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8ꎬ26(4):323-328.[28]姚小峰ꎬ郭正堂ꎬ赵希涛ꎬ等.玉龙山东麓古红壤的发现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指示[J].科学通报ꎬ2000ꎬ45(15):1671-1676[29]陈诗越ꎬ方小敏ꎬ王苏民.川西高原甘孜黄土与印度季风演化关系[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ꎬ2002ꎬ22(8):41-46[30]刘东生.黄土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85[31]施雅风ꎬ李吉均ꎬ李炳元等.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ꎬ1999ꎬ54(1):10-20[32]DingZLꎬYuZWꎬRutterNWꎬetal.TowardsanorbitaltimescaleforChineseloessdeposits[J].QuaternaryScineseRe ̄views.1994ꎬ13:39-70.[33]施雅风ꎬ汤慰苍ꎬ马玉贞.青藏高原二期隆升与亚洲季风孕13盐湖研究第29卷育关系探讨[J].中国科学(D辑).1998ꎬ28(3):263-271[34]LiuXDꎬDongBW.InfluenceoftheTibetanPlateauupliftontheAsianmonsoon-aridenvironmentevolution[J].ChineseScienceBulletinꎬ2013ꎬ58:4277–4291ꎬdoi:10.1007/s11434-013-5987-8[35]王书兵ꎬ蒋复初ꎬ傅建利ꎬ等.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一些认识[J].第四纪研究ꎬ2013ꎬ33(4):705-714[36]FanQSꎬLaiZPꎬLongHꎬetal.OSLchronologyforlacustrinesedimentsrecordinghighstandsofGahaiLakeinQaidamBa ̄sinꎬnortheasternQinghai-TibetanPlateau[J].Quat.Geochro ̄nol.ꎬ2010ꎬ5:223–227GrainSizeCharacteristicsandTheirEnvironmentalSignificanceoftheLacustrineDepositsintheHinterlandofQinghai ̄TibetanPlateauTIANQing ̄chun1ꎬSHIXiao ̄jing1ꎬSHIPei ̄hong2(1.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ꎬShanxiNormalUniversityꎬLinfenꎬ041000ꎬChinaꎻ2.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ꎬShaanxiNormalUniversityꎬXi anꎬ710119ꎬChina)Abstract:InHohXilareaꎬthehinterlandofQinghai ̄TibetanPlateauꎬbytheanalysesofthegrain ̄sizeparame ̄tersandthecomparisonwithotherproxiesoftheBDQ06coresedimentsꎬtheauthorsresearchedtheenviron ̄mentalevolutionofthisareasincetheMiddlePleistocene.Thevariationingrain ̄sizeparametersꎬasagoodin ̄dicatorforthevariationinlakelevelꎬcouldfurtherreflecttheclimatechangeoflakeregion.Theseenvironmen ̄talchangesreflectedbythegrain ̄sizeofBDQ06coresedimentswerewellsupportedbyotherproxiesandprovedbyotherresearchresults.Thesedimentgainsizeprovidesaneweffectivewaytorecovertheclimatechanges.FurthermoreꎬtheclimatechangeinthisareawascomparedwiththeLR04marineδ18Orecordꎻthere ̄sultsindicatedthattherewereverystrongsimilarityonthescaleofglacial ̄interglacialcycleꎬandtherewereal ̄soobviousregionaldifferences.Thatmeansthisarearespondedtoglobalclimatechangewithregionalcharac ̄teristicswhichmightberelatedwiththetectonicupliftingofQinghai ̄TibetanPlateau.Keywords:Qinghai ̄TibetanPlateauꎻLakesedimentsꎻGrain ̄sizecharacteristicsꎻClimaticsignificance23。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李华勇;张虎才;陈光杰;常凤琴;段立曾;王教元;卢慧斌;吴汉;胡葵【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7(035)003【摘要】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ignificance of grain size and provide accurate analogues for grain size records from lake cores, we analyzed surface sediments from 15 lakes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for grain size.Meanwhile, the grain size components of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15 lakes were partitioned using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equency curves of samples indicated polymodal and consisted of two to five grain-size components with the modal size varying within ranges of 0.6~423.0μm.These components are specified from fine to coarse modes as clay (C1), fine silt (C2), silt (C3), fine to medium sand (C4) and coarse sand (C5).The grain siz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C1 components were the long-term superfine dust and aerosol in the atmosphere which entered the lake water bod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gravity and precipitation, and may have represented the background level of atmospheric dust and aerosols in southwest China;C2 and C3 we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surface sediments, the modal size of which reflected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of the watershed;C4 and C5 components only appeared in minority surface sediments of lakes with the contents were extremely low, and were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lake hydrodynamic force.For the large lakes, such as Dianchi and Fuxian Lakes, it requires two processes for the sand components to reach the central part of lakes: process of from drain basin to lakes and from lakeshore to the middle of lakes, and the second one plays a main role, affected by lake current, water depth, gradient of lake basin and so 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some small lakes in Yunnan shrinked and even disappeared.However,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and weakening of general circulation, surface runoff and hydrodynamics of lakes recede, thus the material which transmit to the center of the lakes were primarily fine grain.Small lake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with the limited catchment area and conspicuous terrain slope, can be affected by the surface runoff directly and strongly.Therefore, the increase of coarse grain in the sediments of this kind of lakes reflected the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 or the precipitation intensity.%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含有2至5个组分,从细到粗分别为黏土组分(C1)、细粉砂组分(C2)、粉砂组分(C3)、细-中砂组分(C4)、粗砂组分(C5),拟合众数粒径范围为0.6~423.0 μm.C1组分来自大气中长期悬浮的超细粉尘和气溶胶,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湖泊水体,反映西南地区大气粉尘背景值;C2和C3是湖泊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反映流域内降水和水动力大小;C4和C5组分只出现在洱海、滇池、差黑海等部分湖泊湖心沉积物中,且含量非常低,该组分与湖泊水动力密切相关.对于滇池、抚仙湖等大型湖泊而言,粗颗粒进入湖心需两个过程:从流域地表进入湖泊水体的输入过程和从湖滨到达湖心的传输过程.湖心沉积物中粗粒含量主要受第二个过程影响,而该过程的强弱与湖流、水深、湖盆坡度等因素有关.西南地区干旱背景下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时,降水量的大幅减少使得地表径流动力减弱,加之大气环流偏弱以及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比例增大,湖水动力减弱,由湖滨向湖心传输的物质以细粒碎屑为主.位于山地地区的小型湖泊,由于汇水面积有限、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可将地表风化碎屑物带入湖盆甚至湖心位置,这类湖泊沉积物中粗粒物质的增加反映流域内降水量或降水强度增大.【总页数】9页(P499-507)【作者】李华勇;张虎才;陈光杰;常凤琴;段立曾;王教元;卢慧斌;吴汉;胡葵【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J], 李自超;蒲晓强;赵辉;姜在兴;祁雅莉;黄鑫;侯庆华2.南黄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沉积动力环境的指示意义 [J], 彭修强;程知言;孙祝友;闫玉茹;张刚3.普里兹湾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J], 王豪壮;陈志华;王春娟;刘合林;赵仁杰;唐正;黄元辉4.澧水下游漫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J], 冯婉竹;毛龙江;谭志海;李婷婷5.长山遗址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J], 刘颖;介冬梅;方启;李楠楠;王江永;牛洪昊;冷程程;刘宝健;蒙萌;张桂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土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青土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赵强;王乃昂;程弘毅;谌永生;郭剑英【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03(26)1【摘要】青土湖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青土湖降水、水动力搬运强度以及湖面水位高低的变化。
利用石羊河古终端湖泊青土湖剖面沉积物的粒度资料 ,分析了粒度组成、粒度参数等粒度特征 ,并探讨了古终端湖泊的沉积环境。
结果表明青土湖从 110 0 0aBP年以来大致经历了 4次极端干旱时期和 4次温暖时期。
通过对青土湖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的分析 ,讨论了湖泊的几种可能沉积作用 ,区分出了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浅湖相沉积以及水流和风力作用混合沉积 ,从而揭示了沉积时的古环境特征。
青土湖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具有连续和沉积速率大的特点 ,不仅可以作为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自然记录 ,而且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
【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沉积物;粒度特征;古环境;青土湖;古气候;全新世;沉积速率【作者】赵强;王乃昂;程弘毅;谌永生;郭剑英【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相关文献】1.塔里木盆地东部晚更新世中期湖相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苏静;刘懿馨;白友良2.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J], 聂军胜;李曼3.岷江上游叠溪古堰塞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J], 王小群;王兰生;沈军辉4.苏州澄湖SC7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史凯;戴雪荣;师育新;俞立中5.青海湖QH-2000钻孔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J], 刘兴起;王苏民;沈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精简版)

浅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浅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浅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_中国写论文网由强变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且平行于湖岸线呈环带状分布,即从湖岸至湖心大致砾-砂-粉砂粘土沉积规律。
在气候干旱期,湖泊水位下降,湖面收缩,采样点离岸边距离较近,水动力条件较强,可以带动粗颗粒物质到此处,而且此时浅水强动力条件使细粒物质难以稳定沉降,在该位置沉积颗粒较粗;反之,在气候湿润期,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张,采样点离岸边距离较远,粗颗粒物质难以到达,而且此时深水弱动力条件有利于细颗粒物质沉降,在该位置沉积颗粒较细,沉积物粒径减小,沉积物粒径大小反映气候,沉积物粒径增大反映了采样点离湖岸距离减小,湖泊水位下降,指示气候干旱,反之,沉积物粒径减小则反映采样点离湖岸距离增大,湖泊水位上升,指示气候湿润 1。
2非封闭式外流湖和洼地湖沉积物粒度所反映气候含义来讲,沉积物粒度受水动力条件制约,而水动力条件往往受气候环境气候最直接反映就气温和降水,气温和降水都会到入湖补给水动力大小湖面高低,进而沉积物粒度分布我国大湖泊外流湖或洼地湖,与封闭型湖泊相比湖面波动较小,而且湖泊沉积物粒度或许由其因素而非距离湖岸远近控制对外流湖和河间洼地湖,其水源补给主要为降水和洪水,降水又分为直接降水和地表径流,洼地湖沉积物物质来源主要有以洪水为介质动力河流冲积物来源和以地表径流为介质动力陆源碎屑物质来源以洪水为主要物质来源洼地湖沉积物应与冲积物相似粒度分布,粗颗粒沉积,主要由悬移质构成,而以地表径流为主要物源洼地湖沉积物,因地表径流注入湖区短距离搬运粗颗粒物质湖泊堆积区,湖泊多物源供应,由跃移质构成综上所述,控制地表径流发育程度湖盆流域降水量将控制洼地湖沉积物粒度主要因素种情况下,沉积物粗颗粒指示流域降水量大湿润时期;而细颗粒则反映了降水量较少干旱时期前期也表明 ,湖泊沉积物粒度指示了流域降水量气候湿润时期,地表径流,陆源粗碎屑物质湖盆,湖泊沉积物粒径变粗;气候干旱时期,地表径流贫乏,陆源粗颗粒物质难以搬运至湖泊,从而使沉积物粒径减小 2 湖泊沉积物粒度所反映尘暴 2。
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
环境意义
湖光岩玛珥湖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湖泊,其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结构和沉积环境等。
粒度分析表明,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物以细粒为主,细粒比例达到90%以上,粗粒比例不足10%,主要以砂粒为主,砾石比例极低。
组成分析表明,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次是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岩,碳酸盐岩比例达到90%以上,粘土矿物和碳酸钙岩比例分别为5%和3%。
结构分析表明,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物以砂砾层状结构为主,其次是砂层状结构,砂砾层状结构比例达到90%以上,砂层状结构比例不足10%。
沉积环境分析表明,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湖泊内部的沉积,其次是河流沉积,湖泊内部沉积比例达到90%以上,河流沉积比例不足10%。
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反映了湖泊的演
化历史,可以为湖泊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湖泊的沉积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湖泊的演化历史,从而更好地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此外,湖泊的沉积特征也可以为湖泊的水质监测和水质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湖光岩玛珥湖表层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提高湖泊的水质监测和水质管理水平。
用粒度分析资料来确定沉积环境

用粒度分析资料来确定沉积环境摘要:矿物碎屑和岩屑组成沉积岩的基本颗粒,其大小、形态、组构、来源等是大地构造环境、气候和水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沉积物颗粒大小是水动力条件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气候干旱和潮湿的指示剂。
从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参数中可以解译出大量气候和环境的演化信息。
关键词:粒度分析沉积环境颗粒大小1、粒度概述及其分析方法1.1定义通常,我们所说的颗粒大小是指其体积值,一般以标准直径(d)表示,取其最长直径用作粒度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粒径很小,大多碎屑样品的粒径<1mm。
为了运算方便,目前广泛采用Φ值代替d值,是克鲁宾根据伍登—温德华粒级标准通过对数变换而来,其表达式定义为:Φ=-log2d其中d是颗粒直径,mm。
1.2粒度分析方法粒径测量作为粒度分析的前奏,目的是统计各种粒度出现的频率,进而分析其粒度参数。
粒度分析方法主要有筛析法、沉降分析(水析法)、显微镜粒度分析法和自动粒度分析仪法。
2、粒度参数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做粒径分析,其结果都会出现大量的数据。
如今,经常使用的粒度参数有粒度平均值、分选系数、偏度、峰态和C-M图。
2.1平均值顾名思义,粒度平均值是指沉积物颗粒的平均粒度,代表粒度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物质来源和环境变化。
其平均值表达式为:MZ=(Φ16+Φ50+Φ84)/3其中MZ代表平均值;Φ16、Φ50、Φ84分别代表累计频率为16%、50%、84%时的粒径大小。
2.2分选系数分选系数是矿物颗粒分选性好坏的直接反映,它可区分不同成因的沉积物。
如分选性极差的粗粒沉积岩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为冲积扇或冰碛物,而分选较好的则是在风成沙丘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2.3偏度偏度是对沉积物颗粒粗细的一种反映。
理想情况下,偏度表现为一正态曲线,此时平均值与中位数重合,即都在曲线的峰值位置,且峰值两端呈对称分布。
当沉积物颗粒较粗时,峰值的左边依次向左为中位数、平均值,亦即平均值的粒径大于中位数的粒径大于峰值对应的粒径。
新疆博斯腾湖沉积物粒度的古环境意义初探

L k c. a e i 湖泊科 学)2 0 , 03: 9 —9 S ( , 0 8 2 ()2 1 7 2 h pN wwj k s r, — i j k s ils c n t :w .a e, g Emal l e@nga. , t l o :a ac
HUANG a z o g CHE F h , AO h n L、 Ya b n C Xio h n , N a u XI S u , , n i , HE J a h i ZH0U  ̄n N in u & Ai g
( yL bao o etr hn E v ometl yt MO ;C lg yteR s uc n ni n etlSi c, a zo Ke a rt ̄ y W s nC i e a ni n na se r S m, E ol eo eo rea dE vr m n c ne L nhu e h o a e
摘 要: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变化常用的手段, 但是其环境意义具有 多解性,尤其是沙( 漠干旱区的 荒)
湖 泊 沉 积 物 粒 度 变化 ,代 表 的 是 沙尘 天气 的 多寡 强 弱 还 是 其 它 环 境 因 素 的 变 化 值得 细致 研 究 .在 对 我 国最 大 的 内 陆 淡水 湖— — 新疆 博 斯 腾湖 的沉 积物 短 岩芯 进行 了 。bx Cs 年 的基础 上 , 近 5 多 年沉 积物 的粒 度 进行 分 析,结果 表 明平 均 P e, 定 对 0 粒径 与 粗颗 粒 含量 与 区域 最大 河 流—— 开 都河 大 山 口站 的最 大一 天 洪量 、洪 峰流 量 、天 山巴 音布 鲁克 站 年降 水量 、湖 泊水 位 变化 以及湖 泊 附近 焉耆 站 3 6月风 力强 度 变化 记 录等 环境 因素对 比发现 ,湖泊 中部 沉 积物 中粗 颗粒 含 量变 化 主要 反映 的是 入 - 湖河 流 径 流量 、区域 洪水 强 度及 频 率 、山 地降 水 ,而并 不 反映 大风 天 气或 者 湖泊 水 位 的变化 . 其近 千 年沉 积 岩芯 的 多指标 对 分析 结 果表 明 ,即使在 数 百 年时 间尺 度上 ,博斯 腾 湖沉 积物 粒 度 的环 境意 义依 然 与十 年 时问 尺度 上 一致 . 关 键词 :博斯 腾 湖 ; 度 ; 环 境;洪 水事 件 ;开都 河 粒 古
地方沉积物粒度及气候环境变化

地方沉积物粒度及气候环境变化地方沉积物是指在海洋或湖泊等地方,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沉积在海底或湖底的各种矿物质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
这些材料的来源一般来自于岩石的风化和侵蚀、悬浮物的沉降以及生物残体和化石等。
地方沉积物可以非常详细地记录着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它们的粒度分布也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气候变迁的信息。
地方沉积物的粒度是指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的分布。
沉积物粒度分析是研究地质记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沉积物的粒度分布与气候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按照颗粒大小分为粉砂、细沙、中砂、粗砂、砾石等。
各种粒度的沉积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下,光滑的、球形的石英、长石以及其他矿物颗粒容易受到水或风的侵蚀而变得更圆润。
因此,保存在当地形成环境下的乡土化岩石和石英粒子是非常典型的球形颗粒。
而在逐渐变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这些颗粒会加速风化和侵蚀而变得更加角砾化,更多的具有锐利的棱角。
在沼泽和湖泊、海洋等湿润环境下,一般会形成高比表面积的硅酸盐骨架,如硅藻、海绵动物、珊瑚、甲壳类等,他们在进行分解和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细小的颗粒。
这些颗粒在隆起的山地或干旱地区来自于湖泊或海洋的沙尘风暴,它们的粒径往往较小,且形状规则。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典型的沉积物粒度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沙尘暴的影响大,粉尘颗粒或容易飘散,因此,超过50%的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
而在湿润的气候环境下,沉积物粒径要较大,如中砂和粗砂等。
除了气候变化,其他环境因素可能对沉积物粒度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湖泊或海洋底部上层水下沉积物的沉积作用,而且有些研究表明,有些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某些种类的沉积物粒子形状的改变。
因此,谨慎的沉积物分析应该结合许多其他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总体来看,地方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提供了深入了解地球历史上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不同粒度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环境、降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
论文关键词:湖泊沉积物 ;粒度 ;气候 ;环境
论文摘要:气候特征是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发生。
湖泊沉积物以其连续性好、敏感性强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在恢复和重塑各种短时间尺度(千年、百年、十年)的气候和环境演化序列上,具有其它自然历史记录无法替代性。
本文主要研究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含义,古气候特征,尘暴,构造运动等环境信息很好的保存在湖泊沉积物粒度上。
因此,本文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粒度的研究进而推断当时的环境特征。
由于湖泊沉积物是记录湖泊及其流域气候环境信息的有效载体,并具有连续性好、分辨率高、包含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它记录了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生态演化,尘暴等丰富的信息 ,这对地球环境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从湖泊沉积物粒度对当时的气候,尘暴和构造隆升进行分析.重建区域气候和历史环境,帮助认识地球上正在发生的各种变化.为未来的全球变化提供类比模式。
1湖泊沉积物粒度所反映的气候含义
近年研究表明,不同的湖泊沉积所反映的气候含义是不同的,区分封闭性湖泊和非封闭性的外流湖和洼地湖沉积。
以下就是对这两种情况的研究。
1.1封闭性湖泊沉积物粒度所反映的气候意义
由于湖泊的相对封闭的地理表现形式,所以湖泊沉积在所有沉积中独具特色。
它可提供时问范围达百万年、时间分辨率迭年至十年的高精度环境信息,因而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封闭性的湖泊,陆源碎屑物是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沉积物来源比较单一,因而湖水物理能量成为控制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按照理想的湖泊沉积作用模式,从湖岸至湖心,随着水深的逐步增大,湖水物理能量(水动力条件) 由强变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且平行于湖岸线呈环带状分布,即从湖岸至湖心大致出现砾-砂-粉砂粘土的沉积规律.因为在气候干旱期,湖泊的水位下降,湖面收缩,采样点离岸边的距离较近,水动力条件较强,可以带动粗颗粒物质到此处,而且此时的浅水强动力条件使细粒物质难以稳定沉降,因而在该位置沉积的颗粒较粗;反之,在气候湿润期,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张,采样点离岸边的距离较远,粗颗粒物质难以到达,而且此时的深水弱动力条件有利于细颗粒物质沉降,因而在该位置沉积的颗粒较细,沉积物粒径减小。
所以,沉积物粒径的大小反映气候的变化,沉积物粒径增大反映了采样点离湖岸的距离减小,湖泊水位下降,指示气候干旱,反之,沉积物粒径减小则反映采样点离湖岸的距离增大,湖泊水位上升,指示气候湿润。
一般来讲,沉积物粒度的变化受水动力条件制约,而水动力条件往往受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气温和降水。
因而,气温和降水变化都会影响到入湖补给水动力大小以及湖面高低,进而影响沉积物粒度分布。
我国大部分湖泊是外流湖或洼地湖,与封闭型湖泊相比湖面波动较
小,而且湖泊沉积物的粒度或许是由其他因素而非距离湖岸远近控制的。
对外流湖和河间洼地湖,其水源补给主要为降水和洪水,降水又分为直接降水(即降水直接从空中降落到湖盆) 和地表径流。
因此,洼地湖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以洪水为介质动力的河流冲积物(或洪积物) 来源和以地表径流为介质动力的陆源碎屑物质来源。
以洪水为主要物质来源的洼地湖沉积物应具有与冲积物(或洪积物) 相似的粒度分布,一般缺乏粗颗粒沉积,主要由悬移质构成,而以地表径流为主要物源的洼地湖沉积物,因地表径流注入湖区的同时短距离搬运大量粗颗粒物质进入湖泊堆积区,造成湖泊的多物源供应,由跃移质构成。
综上所述,控制地表径流发育程度的湖盆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将成为控制洼地湖沉积物粒度的主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沉积物的粗颗粒指示流域降水量大的湿润时期;而细颗粒则反映了降水量较少的干旱时期。
前期研究也表明 ,湖泊沉积物的粒度指示了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气候湿润时期,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陆源粗碎屑物质进入湖盆,造成湖泊沉积物粒径变粗;气候干旱时期,地表径流贫乏,陆源粗颗粒物质难以搬运至湖泊,从而使沉积物粒径减小。
2 湖泊沉积物粒度所反映的尘暴变化
2.1 沉积物粒度所反映的单成因尘暴变化
随着20世纪尘暴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引起许多学者的强烈重视。
尘暴是在异常气候环境条件下干燥尘、砂被强风吹扬并通过上升气流达到高空的混乱现象。
尘暴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且主要在降水量强烈波动的时段。
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粒度在揭示沙尘天气事件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粗颗粒含量及其中值粒径大小可以指示历史时期风力作用下的大气尘埃物质入湖状况,即可以指示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与强度。
2.2湖泊沉积物所反映的多成因尘暴双峰现象
沉积物的形成是多种生物,化学,风力,气候等多种作用力下形成的,单对某一方面分析往往是不够确切的。
下面对尘暴的又一分析。
搬运介质的动力大小和搬运方式是决定沉积物粒度组成的两个基本因子,对于同一搬运方式而言,具有一定动力分布的流体所搬运的沉物质的粒度总体实际上是单因子随机事件的集合,并且其数字特征服从自然界的某种分布函数。
这种单成因组分的频率分布为具有不同对称型、不同曲线形态的单峰(即单众数) 光滑连续曲线。
沉积物粒度分布为一种非对称分布,总体粒度由两个分布特征和成因不同的组分组成,第一组分分布峰度较高,分选较好的粗粒组分,这里粒度组分可能代表了季风盛行季节里仅距离,低空搬运的粉尘物质。
粗粒的的含量可能反映了季风粉尘的沉积通量,进而指示了粉尘源区和沉积区的干燥度,,它表现出一种集中发生的降尘过程,也就是尘暴。
第二个组分为一种峰度较低、分布平缓、分布粒度范围较大的细粒组分,可能为一种搬运距离和搬运高度相对较大的常态粉尘物质,代表了粉尘的本底特征,它可能主要由高空风气流搬运,这一组分的形成为一种经常性降尘过程,代表了大气粉尘的本底。
3 湖泊沉积物粒度所反映的构造活动
在构造运动中,通过对沉积物粒度的研究,推断构造运动的发生。
粗
砾,巨砾在普通沉积中很少大面积聚集。
当构造运动相对活跃时期,从山体剥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高能量的水体搬运至盆地边缘地带并快速堆积下来,由于没有经历充分的风化,分选就沉积下来,所以沉积物的粒径大,分选差,搬运距离较近,在沉积层中比较突兀。
在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时,碎屑物从源区到沉积区中心的半深湖泊沉积环境,由于有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富集,相对的沉积物粒境小,分选相对好,搬运距离较远。
所以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可以反映源区抬升,剥蚀强度及搬运距离的远近。
粒度所反映的构造运动是一方面,但单对粒度的分析就主观推断构造运动的形式,是不够具体和确切的。
这还需要结合对磁化率,沉积相的研究,综合,客观的分析构造的隆升问题。
4总结
随着温室效应的产生,沙尘暴的频繁发生,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入人们心中,本文试着从湖泊沉积物粒度揭示古气候,尘暴,构造隆升所代表的环境含义。
封闭式湖泊和外流湖洼地湖中,沉积物粒度所反映的古气候是截然相反的。
封闭式湖泊,粗粒指示温度高的干旱天气,细粒指示温度相对低的湿润天气;外流湖和洼地湖则相反。
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中值大小可以反映风的强弱,中值粒径越大,风力越强. 粗颗粒含量的高低则反映了源区的干燥度及物质的可获得性;粗颗粒含量越高,反映源区越干燥,可供给的物质越多。
粗粒含量高,中值粒径大,能反映尘暴发生。
山脉湖泊的构造隆升和沉积物粒度有密切的关系,沉积物的粒径大,分选差说明了构造隆升的发生,粒径小,分选好,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