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物中风成和水成组分定量判据的初步研究_以青海湖为例_董吉宝

合集下载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

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李善营;于炳松;Dong Hailiang【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4【摘要】盐湖沉积环境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地质环境.对青海湖沉积物中有机质、族组分及饱和烃进行测试分析发现,湖体底部水体和浅层沉积物处于弱氧化环境,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具陆源高等植物和湖内低等菌藻类复合来源.热演化程度极低的青海湖湖底沉积物中碳数分布、主峰碳、碳优势指数(CPI)、姥鲛烷/植烷(Pr/Ph)等参数与我国典型咸化湖环境成熟烃源岩及其生成的原油中相应参数的对比,提供了一套未成熟有机质基本参数的参考值,有利于正确利用这些参数分析有机质的成熟度.【总页数】5页(P375-379)【作者】李善营;于炳松;Dong Hailiang【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Department of Geology,Miami University,OH 45056,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青海湖浅层沉积物中介形虫及湖底泉华C、O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J], 张倩2.青海湖布哈河口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析及其比较沉积学意义 [J], 魏亚琼;王昌勇;孟祥豪;刘文武;周毅;常海亮3.青海湖底沉积物中球状白云石集合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于炳松;董海良;蒋宏忱;李善营;刘英超4.青海湖底沉积物的矿物物相及有机质保存研究 [J], 李善营;于炳松;Hailiang Dong;刘英超5.有机质分解对青海湖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的影响及其指示意义——来自沉积物捕获器的研究 [J], 汪进;金章东;张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成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青海_省略_近32ka以来土地沙漠化演变过程_胡梦珺

风成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反映的青海_省略_近32ka以来土地沙漠化演变过程_胡梦珺

为10m 的风蚀残丘(大水溏剖面)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密 度 采 样 和 光 释 光 测 年,在 对 风 成 沉 积 物 的 粒 度 组 成、粒 度
参数及粒度敏感指标进 行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重 建 了 32ka以 来 青 海 湖 周 边 的 土 地 沙 漠 化 演 变 过 程 。 结 果 表 明,32
烘干、去除有机质等前处理后,采用英国 Malvern公 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完成测试。各光释光样品
司生产的 Mastersizer 2000激光 粒 度 仪 进 行 粒 度 测 的采样深度、测试指标与结果列于表1。
表1 QDST 剖面光释光测年数据
Table 1 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data of aeolian sediments at the QDST section
ka BP以来青海湖周边土地沙漠化经历了末次冰期间 冰 阶(32~23.4ka BP)的 固 结 成 壤 期、末 次 冰 期 冰 盛 期 (23.4
~15ka BP)的快速扩张期、末次冰期冰消期(15~10.4ka BP)的缓慢 减 小 期 和 全 新 世(10.4ka BP至 今)的 快 速 缩
小期4个阶段。
收 稿 日 期 :2012-05-16;改 回 日 期 :2012-06-14 基 金 项 目 :“十 一 五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重 点 项 目 (2007BAC30B03);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0761026,41161036);甘 肃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3.21±0.30 5.20±0.08 6.95±0.64 8.82±0.29 12.30±0.28 16.41±0.89 25.75±1.48 26.35±0.72 37.44±1.63 42.54±1.95 57.13±1.46 68.65±2.17 86.45±2.97

湖泊沉积考察

湖泊沉积考察

青海湖现代沉积地质考察报告青海湖概况青海湖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咸水湖泊,面积4635km2,平均水深18.4m,最大水深28.7m,蓄水量854×108m3。

湖区被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所环绕,图1 青海湖区卫照图青海湖湖面海拔3200m以上,人烟稀少,人为改造和污染极少,是研究现代湖泊沉积的理想场所。

青海湖发育着丰富多彩的陆源碎屑沉积类型,湖盆的构造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水系分布、河流规模、搬运方式和沈积展布。

沿盆地长轴方向,西端发育有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水下河和深湖相沉积体系,东端发育有风成堆积相和泻湖相沉积体系。

湖盆南北短轴方向,北岸较缓,形成山间河道、辫状河、洪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南岸较陡,形成几个大大小小的冲积扇裙。

与国内外其它湖泊相比,风成堆积、水下河流相和滨岸砂坝较为发育是青海湖的沉积特点。

2006年6月,应西地所会议邀请,我们研究院18位地质工作者组成青海湖地质考察大港班前往青海进行地质考察。

青海湖现代沉积特征青海湖及其湖畔是沉积学家难得的天然研究室,这里发育着丰富多彩的陆源碎屑沉积类型,湖盆的构造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水系分布、河流规模、搬运方式和沈积展布。

1.河流沉积①青海湖现代河流沉积河流沉积发育有辫状河和曲流河两种类型。

图2 沙柳河辫状河沉积辫状河分布在布哈河的上流和沙柳河中上流,河道宽浅,水流湍急。

主河道粗砂为主,有时河道干涸。

河床中砾石定向排列呈叠瓦状,最大扁平面指向河流图3 沙柳河河床砾石叠瓦状排列方式上流方向,倾角较大,长轴平行水流分布,这一点为判断古水流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边滩沉积规模较小,发育程度比曲流河差。

心滩发育,呈不对称梭形,滩头为砂和砾较粗沉积物,滩尾为砂和泥较细沉积物,垂向上以加积为特征;心滩下部为砂、砾层,砾石大小不均,可见粗糙斜层理和交错层理,上部为粉砂与泥质互层,粉砂呈透镜状,分布不稳定,发育平行层理、微细交错层理,其上小灌木生长繁茂。

青海湖现代沉积对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的启示

青海湖现代沉积对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的启示

青海湖现代沉积对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的启示师永民;董普;张玉广;何勇;胡新平【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08(028)001【摘要】应用"将今论古"的辩证思维观,对青海湖开展了现代沉积研究.结果认为:从湖盆周边剥蚀区至湖泊沉积中心发育有各种类型的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潟湖沉积体系、风成沙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丰富的滩坝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以及深湖、半深湖沉积体系;地形、地貌、气候、断裂构造与水流决定着沉积体系展布的规模、形态和沉积相带边界及砂体分布.进而总结出了不同环境下各种沉积体系成因分布和储层展布规律,并借鉴现代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恢复古代含油气盆地沉积原貌,建立了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预测模型.以期指导对该区复杂岩性油气藏的精细勘探.【总页数】4页(P54-57)【作者】师永民;董普;张玉广;何勇;胡新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庆采油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三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地震地质精细预测技术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以大港滩海张东地区为例[J], 张江华;林承焰;王友净;王贺林2.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地层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与发现 [J], 周立宏;李洪香;王振升3.济阳坳陷精细勘探新成果与启示 [J], 曹忠祥;张宇;蔡攀;李友强;刘建磊;董月昌4.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复杂构造带北段精细构造建模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 [J], 梁瀚;肖富森;冉崎;关旭;韩嵩;陈骁;狄贵东;谢枕;刘冉5.辽河坳陷中浅层精细勘探做法与启示 [J], 孟卫工;李晓光;刘宝鸿;回雪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

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一、本文概述《晚冰期以来青海湖沉积物多指标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演化》这篇文章旨在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的深入研究,揭示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古气候的高分辨率演化过程。

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其沉积物记录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和气候变化历史,对于理解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将利用多种指标,包括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生物标志物等,对青海湖沉积物进行综合分析。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如温度、降水、湖泊水位、风力等,从而为我们提供详细而准确的古气候演化序列。

文章还将关注晚冰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如季风强度、干旱事件、极端气候事件等。

这些特点对于理解该区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以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水体。

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研究古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

青海湖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高原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使得该区域的沉积物成为记录古气候信息的重要载体。

为了获取高分辨率的古气候信息,我们在青海湖的不同区域进行了沉积物的采集。

采集工作主要集中在湖岸边的沉积剖面和湖底的沉积物中。

采集的样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预处理,以确保其代表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高分辨率的分析方法,包括粒度分析、磁化率测量、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同位素分析等。

这些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提取出沉积物中蕴含的古气候信息,如降水量、温度、湖泊水位等。

粒度分析:通过测量沉积物的粒径大小和分布,可以推断出沉积物来源、搬运方式以及沉积环境,进而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磁化率测量:磁化率是衡量沉积物中铁磁性矿物含量的重要指标,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青海湖湖东沙地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风沙活动变化

青海湖湖东沙地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风沙活动变化

青海湖湖东沙地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风沙活动变化吕志强;鲁瑞洁;刘小槺;杜婧;陈璐;李腾飞【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18(41)3【摘要】青海湖湖东沙地典型剖面的AMS14C测年数据表明该剖面记录了当地约10 ka BP的风沙活动及环境变化。

对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粒度参数、粒度环境敏感指标等分析,并结合沉积物磁化率和青海湖盆地相关研究中风成砂、黄土和弱发育古土壤、古土壤的OSL、AMS14C年代数据等,进行全新世以来的风沙活动及气候环境变化讨论。

结果表明:(1)粗颗粒敏感组分(138~156μm)可以用来指示风沙活动的强弱,细颗粒敏感组分(2~5μm)可以用来指示成壤作用。

(2)10~9ka 青海湖盆地气候状况较全新世之前略有好转,暖湿程度增加,部分区域开始发育古土壤,但总体上古土壤、弱发育古土壤、黄土、风成砂共存;9~4.2 ka青海湖盆地水热组合条件较好,风沙活动弱,大部分沙丘固定成壤,但9~8 ka和4.2 ka左右风沙活动较为频繁的特征可能指示了8.2 ka和4ka冷事件;4.2 ka之后特别是2 ka之后风沙活动显著增强,气候朝干冷化发展。

【总页数】9页(P536-544)【关键词】青海湖;粒度;吉气候;风沙活动【作者】吕志强;鲁瑞洁;刘小槺;杜婧;陈璐;李腾飞【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防沙治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5.55【相关文献】1.科尔沁沙地全新世风沙沉积物的石英单测片蓝光释光测年和风沙活动年代学 [J], 赵华;卢演俦;尹金辉2.长江下游南漪湖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温度变化 [J], 赵炳炎;胡建芳;刘丰豪;陈炜;王伟铭3.全新世以来江陵地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沉积记录 [J],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殷鸿福4.青海湖湖东沙地全新世风成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J], 杜婧;鲁瑞洁;刘小槺;吕志强;陈璐5.青海湖湖东沙地风沙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J], 张登山;田丽慧;鲁瑞洁;唐清亮;石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积物 示踪的初步结果 $% !#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积物 示踪的初步结果 $% !#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01 !), 2/1 $ ;<=>1, !"""
345678986:
文章编号:"&’) # %’!* ( !""" + "$ # "-*) # "*
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积物 !"#$% 示踪的初步结果

理系,四川 成都
平 %, 董光荣 !, 董治宝 !, 张信宝 &, 张一云 %""C’$ ;!1 中国科学院 寒区 *%""-% ;-1 四川大学 物 ’&"""" ;&1 中国科学院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LJP1F%K%1& H.-FJL 59 K4J JWKJ&F%RJ 0JHI.O.K%1& L-0%&’ K4J J&L 1G (X>=F .&L K4J 5J’%&&%&’ 1G (XX=F< V4%F
L.K%&’ H.& 5J -FJL K1 JR.I-.KJ K4J .RJ0.’J FJL%OJ&K.K%1& 0.KJ 1G *.I%.&4.% S.TJ F%&HJ (XB8< Y& .HH10L.&HJ E%K4 K4J L%GGJ0J&K 0.KJF) K4J LJP1F%K%1& P01HJFFJF .0J L%R%LJL %&K1 K40JJ FK.’JF) %< J< KE1 FI1E LJP1F%K%1& 1G (XB8 Z (XX= .&L (XX: Z (XX>) .&L 1&J 0.P%L LJP1F%K%1& L-0%&’ (XX= Z (XX:< V4%F P0JI%O%&.09 FK-L9 0JRJ.IF K4.K K4J 0J’%1&F .F %& K4J 4-O%L 0J’%1&< ?1@ A-’2%>

青藏高原(藏北地区)湖泊表面沉积物代用指标结果分析

青藏高原(藏北地区)湖泊表面沉积物代用指标结果分析

第一章绪论湖泊沉积物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组成研究现状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的研究现状在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研究中,由于湖泊表层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 O C)、碳氮比(C/N)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可以很好地反映湖泊水体环境及湖泊流域的初始生产力状况和直被类型,也反映了有机质跟随湖泊表层沉积物沉积后的保存状况,保存着湖泊及流域生物生态环境和过去的气候、以往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

所以被广泛应用大范围区域及全球性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响应中。

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是过去的生物埋藏于湖泊表层沉积物内经过生物分解作用和化学分解作用或者是成岩作用后遗留下来的产物,它含量的多少既可以反映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输入的多与少及湖泊的初始生产力的高与低,又可以反映有机物存贮能力的强与弱(Meyers,1997)。

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湖泊中自生的水生直物和湖盆周围流域经过侵蚀作用后带来的陆源性直物碎屑。

温度的变化和降水的多少是影响直物生长的好坏的主要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流域中,直物生长的好坏主要受到降水量多少的控制;对湖泊中水生直物生长的好坏,湖泊最初生产力的高低则主要受湖水营养物质的好与坏和温度的高低控制(陈敬安等,2002),例如在特别寒冷的环境下,会使延升低温期的时间、将适合直物比较适合发芽的时间的大大减少、使其温度的缩减、而湖泊在冬天中湖面水冻长度的过度加长会引起湖泊内部水生直物光合作用的速率大大降低、光合作用的产量也大大降低,同时其有机质生产力的产量也大大的降低(刘子亭等,2006)。

湖泊表层沉积物总有机质的容量的多少和高低可以反映温都的高低变化。

世界各地的大量学者利用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高低变动对很多大小各异,类型不同的湖泊中进行了多种渠道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柴达木盆地查尔汗湖区(黄期等,1990)、青藏高原地区若尔盖盆地(张平忠等,1995)和浑善达克沙地(武建伟等,2004)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含量的高低变化很好地与气候环境的变化相对应,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含量的低的时候与寒冷气候相对应,高的情况下对应于暖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4期2010年12月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 Vol.16No.4Dec.2010文章编号:1006-6616(2010)04-0402-10收稿日期:2010-05-07作者简介:董吉宝(1985-),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便于变化研究,E-mail :dib@ 。

湖泊沉积物中风成和水成组分定量判据的初步研究———以青海湖为例董吉宝1,2,安芷生1,卢凤艳1,2(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7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要:对青海湖沉积物进行物质来源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周边风成黄土与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在此基础上,以青海湖周边典型风成黄土作为风成组分端元,以青海湖表层沉积物作为水成组分端元,首次利用已知端元的粒度分布特征对青海湖沉积物中典型粒度分布进行拟合,进而估算了其中风成和水成组分的比例。

结果表明,青海湖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可分为三大类: 1.水成组分占主导;2.风成组分占主导(风成黄土主导);3.两者以不同比例混合。

希望此方法能成为未来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组分的定量判据和古环境的解读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青海湖;粒度;风成组分;定量判据;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P588.2文献标识码:A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记录了沉积环境、搬运动力等信息,因而常被用于沉积物成因类型的判别[1 4]。

利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判别沉积环境的方法可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两大类。

自上世纪50、60年代至今,已有很多学者尝试以粒度特征定性-半定量地判别沉积环境,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Q 1-Md-Q 3法、概率累计曲线法、结构散点图法、判别函数法、C-M 图法、因子分析法、BP 神经网络的方法、分维值法[1 2,5 17]等等,其中结构散点图法、判别函数法和C-M 图法在国内的应用较多[3 4,18 20]。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定性-半定量的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人们越来越希望定量地区分沉积环境中的不同来源的贡献比例,其中,以沉积物粒度数据为基础而进行的定量判别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1 33]例如,孙东怀等[21 26],殷志强等[27]、Prins M. A.等[29 33],基于各自的理解,建立了不同的定量分离方法。

此外,也有其他学者从地球化学角度做了积极有益的研究和探索[34 35]。

以粒度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判据研究虽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判别的方法和结果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如基于不同的函数分布进行拟合的方法,由于函数分布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环境中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因此,拟合的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基于此考虑,本文试图以青海湖为例,利用已知沉积类型的粒度数据作为端元,定量判别湖泊沉积物第4期董吉宝等:湖泊沉积物中风成和水成组分定量判据的初步研究304中不同物源组分的比例,而国内至今尚未见此方法的报道。

1端元的选择湖泊作为流域的一个汇,其物质来源复杂,使得各种环境代用指标的解读复杂化,因此有必要加强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物源组分贡献的定量研究;此外,对于如何区分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组分的贡献,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作者试图在已知物源作为端元的基础上,通过数学拟合的方法,实现定量判别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物源组分的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拟合之前,首先要分析确定端元的可靠性及其代表性。

下面以青海湖为例,从物质来源分析和聚类分析两个方面确定分离端元。

1.1物质的来源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封闭湖泊,流域面积约30000km2,湖泊面积4400km2[36],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封闭的特性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青海湖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包含水动力搬运的贡献(如河流的悬浮物)和风尘物质的输入(风成黄土)[34 35]。

毋庸置疑,前者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河流搬运的方式进入湖泊,而到达湖心的沉积物则主要为河流悬浮物;由于搬运动力的突然减弱,河流搬运的跃移组分则在河流入湖口附近沉积下来。

关于风尘物质的贡献,青海湖周边大量风成黄土的堆积即可视为风成物质输入最好的佐证[37 41]。

最近有学者基于地球化学原理,探讨了现代青海湖表层沉积物中风成物质的贡献比例[34 35],但结果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上述的分析及前人的研究结果,青海湖沉积物可视为两个主要端元组成,即水成组分端元和风成组分端元。

1.2聚类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确证上述的推理并确定端元,我们对青海湖南盆湖心1A孔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快速聚类分析,聚类数设为三类,并将聚类结果与已知沉积物类型的粒度分布进行对比,以判别聚类结果可能的实际指示意义。

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

图1A显示了聚类为三类的结果;图1B、C分别为Cluster1、Cluster2与现代青海湖表层沉积物(表层4cm)和青海湖周边典型风成黄土的粒度分布特征对比图。

对比结果表明,Cluster1与现代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非常的相似,而Cluster2则与周边黄土的粒度分布几乎完全重叠在一起,据此可以认为,Cluster1和Cluster2可分别视为水成组分和风成组分沉积占主导,而Cluster3则可视为两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后的结果。

聚类分析结果与上述推理一致,均表明青海湖沉积物主要由水成组分和风成组分组成。

然而聚类分析只能做到定性地区分沉积物类型,也即风成为主、水成为主或两者混合。

因此,我们试图利用两个已知端元的粒度分布特征,即表层沉积物和周边典型风成黄土的粒度分布特征,分别作为水成组分端元和风成组分端元,对青海湖1A孔沉积物的粒度分布进行拟合,进而估算两个端元贡献的比例。

2端元拟合的可行性虽然上述分析表明青海湖沉积物主要包含水成组分和风成组分,但在进行端元拟合分析前,仍然需分析端元拟合的可行性。

显然,以粒度为基础进行端元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各个端元的粒度分布之间要存在明显差异性;倘若各个端元之间的差异性很小,则无法确定合理的端元个数,因而,拟合结果也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我们利用前人使用的定性方法,分析判地质力学学报2010图1聚类分析结果及其与青海湖表层沉积物和周边黄土粒度分布特征对比Fig.1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surfacelake sediments and loess deposits around Lake QinghaiA:聚类分析结果;B:Cluster1与青海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对比;C:Cluster2与青海湖周边黄土粒度分布特征对比404第4期董吉宝等:湖泊沉积物中风成和水成组分定量判据的初步研究别上述两个端元之间的差异性是否明显。

图2湖泊表层沉积物和周边黄土粒度结构参数散点图Fig.2Standard Deviation and Skewness vs.Mean Grain Size (Φ)of surface lake sedimentsand loess deposits around Lake Qinghai 在粒度频率分布图中(图1B 、C ),典型风成黄土呈不对称双峰分布,粒度偏粗,分布范围较宽;而湖泊表层沉积物(水成组分)则呈单峰分布,粒度偏细,有较长的粗尾,整体分布范围较窄,由此可见,两者的频率分布特征之间有显著不同之处。

在粒度结构参数散点图中(图2),前者的标准偏差较大且较离散,呈正偏态,偏度值较大;而后者的标准偏差则较小且相对集中,偏度值在0.2 -0.2之间,呈近似正态分布;两者在粒度参数散点图中分布在两个相互并不重叠的区域,也指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

同时,我们还利用常用的风成和水成沉积物判别公式[3,7,19]计算了两者判别值大小,虽然计算结果与前人将判别值<-2.7411作为风成和水成沉积物的判别界限存在一定差异,但从图3中可见,青海湖周边的典型风尘黄土的判别值大都小于-2.7411,而青海湖表层沉积物的判别值则相对较稳定,全部小于-10,是否可以将-10作为风成和稳定湖相沉积的界限,还有待进一步504地质力学学报2010的研究。

综合上述表明,本文所选择的两个端元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符合端元分析的前提条件,可以进行端元拟合。

图3湖泊表层沉积物和周边黄土判别值Fig.3Discriminant values of surface lake sediments and loess deposits around Lake Qinghai3定量分离的实现3.1定量分离的算法具体算法的核心是以最小二乘法原理,用两组已知端元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拟合所有实测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在拟合过程中计算两个端元的比例。

具体表达式可用矩阵形式表示如下:M ˑB =X其中M 为已知端元矩阵(100ˑ2矩阵),B 系所求端元的比例(2ˑ1矩阵),X 为实测数据(100ˑ1矩阵)。

在Matlab7.0软件中实现具体的计算和拟合,并输出两个端元的比例。

每个样品拟合计算的次数则取决于两组端元的个数,即两组端元个数的乘积。

本文每个样品的拟合计算次数为7ˑ19=133次,7个现代青海湖表层沉积物作为水成组分端元,19个周边典型黄土作为风成组分端元,以拟合残差为最小值时两个端元的比例作为最终的输出结果。

拟合残差为每个样品各个粒级的拟合结果与相应的实测结果之差的绝对值之和,具体公式为Re sidual =Σn i =1x fi -x ii ,其中x fi ,x ii 分别为拟合结果和实测结果中第i 粒级的百分含量。

3.2定量判别的结果所有样品拟合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本研究的拟合残差平均约为8%。

主要拟合结果见图4,可知拟合结果(红色虚线)与实测结果(黑色实线)重合性较好,拟合残差较小,说明端元拟合的效果比较理想。

同时拟合估算结果表明,青海湖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可归为三大类: 1.水成组分占主导(图4A ,C ),其中水成组分贡献达87.3%和71.3%; 2.风成组分占主导(风成黄土主导,图4B ),风成组分可达63.3%; 3.两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图604第4期董吉宝等:湖泊沉积物中风成和水成组分定量判据的初步研究图4端元拟合结果Fig.4Results of end-member fitting4D )。

其中钻孔上部沉积物主要为水成组分占主导,拟合估算的风成组分含量与Xu H et al.,(2010)[34]研究结果相似,这表明端元拟合的结果是可靠的。

由于本研究只是初步探讨,所使用的两组端元的个数相对较少,尤其是风成端元个数较少,对拟合残差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