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有机质和腐殖质与湖泊富营养化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

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长江流域重点湖泊的富营养化及防治一、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广阔,贡献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长江流域中蕴含有大量的湖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的湖泊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给湖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富营养化的原因1. 农业活动排放的农业废水长江流域的农业非常发达,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农业废水排放到湖泊中。
这些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直接导致湖泊水体中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2. 工业废水的排放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一些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化学物质,对湖泊水质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的速度。
3. 生活污水的排放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江流域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
这些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废水和有机物,直接排入湖泊,加重了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
三、富营养化的影响1. 水质下降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水质下降,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容易引发水华现象。
水华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水生生物减少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中大量的藻类大量繁殖,形成藻华。
藻华所释放的毒素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危害,导致湖泊中的鱼类和其他生物数量大幅减少。
3. 湖泊生态系统崩溃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失衡,水生植被大量衰退,湖泊中的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长江流域的一些湖泊甚至出现了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崩溃的情况。
四、富营养化防治措施1.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府应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管,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 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鼓励企业进行环境友好型改造,减少废水的排放。
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控制措施

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控制措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增加,人工湖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一些人工湖泊普遍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这不仅会对湖泊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也会威胁周边居民的健康。
本文将从原因和控制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1.过度施肥:城市周边农田对作物的施肥需要使用大量化肥和有机肥料,这些肥料中的氮和磷元素容易通过径流进入人工湖泊,从而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2.城市污水排放:城市污水中富含含氮、磷等营养物质,如果经过处理无效或者直接排放入湖泊,会极大地促进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发生。
3.农田灌溉水排放:农田灌溉水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通过排放进入人工湖泊,会导致湖水营养含量过高。
4.乱倒垃圾:许多人把垃圾随意倾倒在湖岸边,这些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可分解物质,这些物质在湖泊中会分解产生养分,继而导致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
二、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措施:1.加强农田管理:加强对农田施肥的管理,合理控制化肥和有机肥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施肥现象的发生,减少营养物质进入湖泊的量。
2.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对城市污水进行有效处理,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防止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直接流入湖泊。
3.加强农田灌溉管理:对农田灌溉水的排放进行检测和管理,避免枯水期排放、化肥残留等现象,降低对人工湖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
4.加强环境教育宣传: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保护湖泊水质的认识,引导公众养成爱护环境、不乱倒垃圾的良好习惯。
5.增加湖泊水体流动性:通过增加湖泊的流动性,如增设水泵、喷泉等,能够有效减少富营养水位的发生,带走湖泊中的养分。
6.监测与应急处理:建立湖泊水质监测系统,定期监测并及时发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氧化剂喷洒等,防止富营养环境加剧。
综上所述,人工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与过度施肥、城市污水排放、农田灌溉水排放和乱倒垃圾等因素有关。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1. 富营养化湖泊问题富营养化湖泊是指湖泊中富含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磷和氮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湖泊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其中,磷是引起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富营养化湖泊水质的恶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等问题,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 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针对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湖泊中沉积物内磷素的形态和有效性,达到控制湖泊中磷素迁移和释放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治理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3. 基本原理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将容易被水体吸收的无机磷转化为难以迁移的有机磷,或者将磷固定在沉积物中,减少其在水体中的释放。
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湖泊中磷的循环和释放,从而改善湖泊的水质。
4. 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可以采用多种手段,例如生物修复技术、化学沉淀技术、微生物降解技术等。
这些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沉积物中磷的形态,达到控制磷释放的目的。
结合湖泊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
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技术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结合其他治理手段,如水体循环调控、生态修复等,可以更全面地解决富营养化湖泊问题。
总结回顾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沉积物磷问题提出的有效技术手段。
通过改变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和有效性,可以有效控制湖泊中磷的释放,改善水质环境。
然而,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解决存在的挑战。
结合其他治理手段,可以更全面地解决富营养化湖泊问题,达到水质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目标。
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的迁移转化研究

目录摘要 ................................................................................................................................................ I II Abstract........................................................................................................................................... I V 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1 湖泊中磷的不同形态及意义 (2)1.2.2 磷的不同化学形态的提取方法的发展 (4)1.2.3 磷酸盐提取检测方法 (5)1.2.4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6)1.2.5 有机磷的提取与表征方法 (7)1.2.6 湖泊中碱性磷酸酶的研究进展 (9)1.3 研究意义 (9)1.4 研究内容 (10)1.5 技术路线 (11)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2)2.1 研究区域概况 (12)2.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3)2.3 样品分析 (13)第三章湖泊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 (14)3.1 引言 (14)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5)3.2.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5)3.2.2 SMT分级提取法 (15)3.2.3 分析方法 (16)3.3 实验结果分析 (16)3.3.1 湖泊沉积物中磷含量变化 (16)3.3.2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变化 (17)3.4 结果与讨论 (19)3.5 本章小结 (20)第四章沉积物中铁结合的磷的迁移转化及重要作用 (21)4.1 引言 (21)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4.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4.2.2 氧气渗透动力学实验 (22)4.2.3 铁结合的磷的氧气培养实验 (23)4.2.4 P形态连续提取 (24)4.3 分析与测试 (24)4.3.1 测试方法 (24)4.3.2 样品分析与检测 (24)4.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4.3.2.2 57Fe-Mössbauer光谱 (25)4.3.2.3 总元素组成和硫化物含量 (25)I4.3.3 数据分析方法 (25)4.4 实验结果分析 (26)4.4.1 氧气动力学实验结果 (26)4.4.2 沉积物剖面中磷库的变化 (27)4.4.3 Fe2+和DRP在间隙水中的扩散 (28)4.4.4 SEM-EDS分析 (29)4.4.5 57Fe-Mössbauer光谱 (30)4.5 结果与讨论 (33)4.5.1 氧气动力学的影响 (33)4.5.2 铁结合磷的来源识别 (34)4.5.3 铁结合磷的迁移转化 (36)4.5.4 Fe-P的中间体作用 (37)4.6 本章小结 (38)第五章沉积物有机磷的来源识别与迁移转化 (39)5.1 引言 (39)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0)5.2.1 样品采集 (40)5.2.2 沉积物P形态连续分析 (40)5.2.3 溶液31P-NMR光谱分析 (41)5.2.4 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C与N稳定同位素的测量 (41)5.2.5 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和酶动力学参数测量 (42)5.3实验结果分析 (43)5.3.1 C/N质量比以及δ13C和δ15N对沉积物剖面的影响 (43)5.3.2 沉积物岩芯中磷组分的浓度和变化 (44)5.3.3 沉积物中的APA和酶动力学参数 (47)5.4 结果与讨论 (47)5.4.1 沉积藻类是沉积物中含磷有机物的来源 (47)5.4.2 Po组分之间的关系 (49)5.4.3 APA对沉积物中Po的调节作用 (53)5.5 本章小结 (55)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57)6.1 结论 (57)6.2 创新点与不足 (58)6.2.1 创新点 (58)6.2.2不足 (58)参考文献 (59)致谢 (74)作者简介 (75)II摘要磷(P)的过量输入而引起的淡水湖泊富营养化在世界范围都是一个严重的水环境问题。
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共代谢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共代谢效应及其影响机制摘要:湖泊沉积物研究自兴起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在我国近年来的湖泊沉积研究中备受青睐。
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常被用来指示湖泊系统中有机通量或循环时间的变化,这种指示意义建立在不同的有机质类型的不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之上。
虽然有机质在形成沉积物的早期因成岩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在成岩作用结束以后,有机质的变化非常小,所以,沉积物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能够提供过去环境变化的证据,成为古环境研究的有效方法。
尤其在缺乏自生碳酸盐的湖泊沉积物研究中,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指标的应用相当广泛。
关键词:稳定碳同位素;湖泊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引言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越来越高。
而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共代谢效应则是指当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时,同时会释放出能量和碳,这种现象被称为有机碳共代谢效应。
针对富营养化湖泊,有机碳共代谢效应对水体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共代谢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1、介绍富营养化湖泊的概念和特征富营养化湖泊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过量,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升高,从而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逐渐变浑和变绿、富营养化的湖泊。
富营养化湖泊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体浑浊;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会随着水流漂浮在水面上,导致水体变得浑浊。
二是水体氧气含量下降;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后,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导致水体氧气含量下降,从而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是水体PH值下降;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水体的PH值下降四是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有机质来源主要包括湖泊周边的农业、畜牧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污水等,这些有机质会沉积在湖泊底部形成沉积物。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与生态修复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与生态修复淡水湖泊是地球上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
然而,淡水湖泊在过去几十年里面临着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原因以及相应的生态修复方法。
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富含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和磷。
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放物的过度施肥和污水排放。
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时,它们会刺激藻类的生长,导致湖水变得浑浊,并且形成大面积的藻类水华。
藻类水华会消耗湖泊中的氧气,造成水中其他生物的死亡,进一步破坏湖泊的生态系统。
除了氧气缺乏和生物死亡,淡水湖泊的富营养化还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问题。
大量废弃物的沉积导致湖底的氧气缺失,产生有毒气体如硫化氢。
这些有毒气体会杀死湖床上的生物,并且随着水中的循环而扩散到湖岸。
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湖水的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从而破坏湖泊的生态平衡。
为了修复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系统,一系列的措施可以采取。
首先,限制农业和工业的营养物质排放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可以改变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并且控制化肥的流失,防止其进入湖泊。
同样地,工业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确保湖泊免受工业排放的污染。
此外,改善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也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通过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保护湖泊的水质。
其次,湖泊的生态系统需要适当的管理和恢复。
引入适当的生态系统实践,如湖岸带的植被修复和沉积物的去除可以帮助恢复湖泊的生态平衡。
湖岸带的植被修复可以减少水流速度,防止土壤和养分的流失,同时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沉积物的去除可以清除湖底的有毒物质,改善湖泊的水质和透明度。
最后,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推动湖泊生态修复的关键。
人们需要了解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并且积极参与到湖泊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活动中。
通过组织公众参与的湖泊保护项目和宣传活动,可以增加公众对湖泊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沉积物中有机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沉积物中有机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和挑战。
其中,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有机物来源及组成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陆地和海洋生物的排放、悬浮物的沉降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等。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植物残骸、藻类、动物尸体和排泄物等。
有机物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等形式存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来源。
2. 影响海洋生物的营养循环沉积物中的有机物不仅是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还通过整个海洋食物链的传递和转化,影响着海洋生物的营养循环。
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释放出营养物质,如氮、磷和铁等,而这些元素对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3. 影响底栖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生活在沉积物中,受到有机物的直接影响。
有机物的沉积可以提供底栖生物所需的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但过量的有机物可引发富营养化,导致氧气消耗增加和缺氧现象的发生,严重干扰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
4. 影响海洋水质和光合作用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可以被悬浮在海水中,进而影响海洋水质和光合作用的进行。
过多的有机物可导致水质浑浊,降低水中光的透明度,干扰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和氧气产生。
5. 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有机物的堆积会形成沉积物,并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源。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了解了沉积物中有机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后,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的损害。
这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过度捕捞,提倡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利用,以及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教育等。
总之,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涉及食物链的营养循环、底栖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海洋水质和光合作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徐若冰(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环境监测站,安徽 安庆 246500)摘要: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下,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越发的严重。
而水体富营养化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氮、磷等营养元素过高。
下文就详细地介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了适宜的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危害;措施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4-056-01DOI:10.16647/15-1369/X.2019.04.035Sources, hazards and treatment of lake eutrophicationXu Ruob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of Susong County,Anqing City, Anhui Province,Anqing Anhui 246500,China) Absrtact: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phenomenon of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the high level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other nutrients. Following i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s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hazards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put forward appropriate solutions to control water eutrophication for reference.Key words:Water eutrophication;Source;Hazard;Measure在现阶段工业化不断发展的时期,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进一步开发和使用,大量的含氮磷的物质进入水体,由于水体的流动,最后在湖泊中富集,进一步致使富营养化的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沉积物有机质和腐殖质与湖泊富营养化 诸暨中学 郭亚新
摘要: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沉积物有机质和腐殖质与湖泊富营养化现象密切相关。本文简要介绍了沉积物有机质与腐殖质的来源与特征,并对其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沉积物;有机质;腐殖质
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湖泊的外源污染被截断之后,沉积物将因有机质的持续降解不断向水柱释放营养物质,从而阻碍了富营养化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作为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促进因素的沉积物有机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对沉积物有机质与腐殖质的来源与特征以及两者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综述。
1沉积物有机质与腐殖质的来源及特征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分为内源输入和外源输入两种。内源有机质主要是水体生产力本身产生的动植物残体、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等的沉积而得,外源输入主要是通过外界水源补给过程中携带进来的颗粒态和溶解态有机质(Jame et al., 2001)。 姚书春等(2004)分析了巢湖沉积柱状样多环境指标得出巢湖的富营养化过程百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8-1946年),湖泊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较低,碳氮比和TARHC表明有机质是藻类与陆生高等植物来源并重;第二阶段(1946~1972年),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组份以陆源占主要地位,同时沉积通量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可能与此阶段土地开发等强烈人类活动有关。第三阶段(1972~2002年),富营养化加剧,藻类和细菌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这与人为营养物质排放入湖,刺激藻类生产力的提高直接相关。Gale和Reddy(1994)研究亚热带浅水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水中碳通量发现,湖泊初级生产力沉积的碳通量高达1034克/米2·年,其中通过再悬浮而重新进入水体的通量为720克/米2·年,而外源进入湖 2
水的碳通量仅为20克/米2·年。 贾国东等(2002)分析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柱状样得出土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化肥的大量施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增加了陆源物质的入海通量,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从而使珠江口的富营养化趋势加强。Haworth等(1991)研究Hudson河口沉积物来源的结果表明,尽管该河口周围的地貌以森林地为主.但Hudson河口沉积物中有机质并非主要来自周围的林地,而是源于河口周围占比例很小的城市、郊区和农田,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年输人强度主要受偶然发生的暴雨天气控制,而与年际间的平均降雨量关系不大,这说明沉积物有机质的输入与地表植被严重破坏区的水土流失有关;范成新等(2000)对太湖底泥中的有机质做了表层和分层研究,发现其分布和人为污染程度正相关,河口处含量明显增加;王新明等(1997)对广州感潮河段的底泥有机质特征也做了研究,发现河流底泥中有机质的分布在河道上游以生物源为主,而下游主要是人为源。这些例子说明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湖泊或同一湖泊中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阶段,沉积物有机质以内源输入为主。人类活动会大大增加沉积物有机质的外源输入。 有关沉积物有机质特征的研究较少,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与土壤不同的是,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以腐殖质的形态存在,一般认为沉积物中的腐殖质含量约占有机质总量的70-80%,有的区域甚至达到99%。腐殖质是一类深暗色、无定性、比较稳定的化合物,它是有机质经微生物降解和酶促作用产生的一部分生物大分子重新合成而得。腐殖质以外的20-30%的有机质主要是由蛋白质类物质、多糖、脂肪酸和烷烃等组成(金相灿等,1992)。 沉积物腐殖质经过酸和碱的分级提取,主要的传统分组包括腐殖酸(Humic Acids)、富里酸(Fulvic Acids)和胡敏素(Humin)等。三类腐殖质级份在结构上彼此相似,只是在分子量、元素分析和官能团含量上有所差别(Mclaren et al.,1967-1971)。Maris和Elga(1997)提取了Latvia不同营养程度湖泊的腐殖酸和富里酸,测定了这些腐殖质的元素和功能组成以及相关光谱团和分子量。研究表明腐殖质性质与其来源物质的性质有关。低营养和寡营养湖泊腐殖质分子特征类似,具体表现为分子小而单一,羧基和羟基数量较少。富营养和中营养湖泊特征类似,腐殖质多为大分子且具多分散性,含大量极性脂肪链和生色团。孟凡德等(2004)对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月湖和玄武湖6个湖泊的沉积物进 3
行了理化性质分析,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有机质总量一般处于1.5%左右,污染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可达一般沉积物的1倍左右,即达到3%以上。其中两个城市湖泊有机质的含量较高,武汉的月湖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超过了7% ,南京的玄武湖也达到了4.04%-5.74%。腐殖酸含量在0.5%以下,占总有机质的3%-10% ,富里酸含量普遍高于腐殖酸,占总有机质的18%-28% ,为腐殖酸的2-3倍。与土壤有机质一样,胡敏素占主导,可达到63%~74%。李振宇等(1999)运用丘林法和红外分析法分析了西湖沉积物有机质的组成和来源,发现西湖沉积物中有机质也是胡敏素含量最高为59-71%,其他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依次为腐殖酸(11-19%)、富里酸(8-15%)和脂类(3-12%),所以杭州西湖属于中到多腐殖质湖泊。并且由于其沉积物腐殖酸具有典型的湖泊沉积物腐殖酸的红外吸收带,结合E4/E6比率可知西湖沉积物具有泥炭沼泽沉积特征,腐殖化程度较高。研究表明我国东部的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等27条河流悬浮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及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南方、北方河流中有机质的含量高,中部河流含量低,呈现“V”字型分布;腐殖酸含量则自北而南逐渐降低,这反映出水热条件对其分布的影响(金相灿等,1992)。
2有机质与腐殖质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沉积物有机质是水生生物的主要营养源,其变化包括矿化和腐殖化两个过程。前者是有机质中易降解部分经微生物分解为CO2、H2O、NH3和无机成分,即矿化过程;另一部分生物大分子经微生物等再降解和合成,形成腐殖质,即腐殖化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沉积物中周而复始同时存在(Schlesinger et al.,1990)。Peters 和 Colwelh(1989)发现河流沉积物中葡萄糖和谷氨酸的分解速度几乎为酚类的10倍。 众多研究表明,在外源排入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作为内源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C、N、P、S的作用渐显重要,成为维持上覆水营养状态的重要来源。毛建忠等(2005)对滇池沉积物磷释放的初步研究表明,其释放机制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降解, 有机磷分解形成的浓度梯度驱动了溶解磷从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即高生产力的富营养化湖泊在表层沉积物中形成“易于分解的活性有机质(磷)- 4
溶解磷-水生生物活体-有机质(磷)”的磷循环过程。Gachter和Wehril(1998)通过10年的湖底曝气,试图降低两个富营养化湖水中磷的浓度,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与湖底富集的大量有机质的矿化释放有关。D’Angelo和Reddy(1994)研究发现,沉积物中NH4+-N和可溶性磷的释放通量是沉积物有机质矿化速率的函数.胡雪峰等(2001)比较了上海市郊河流与鱼塘沉积物的氮磷释放量,发现后者的氮磷释放量要高于前者,但其氮磷负荷并非最高,这与其含有大量的易降解性有机质有关。硫的循环如硫酸盐还原作用与有机质降解之间也关系密切。在厌氧的海洋沉积物中SO42- (包括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是微生物氧化有机质的重要电子受体,许多海洋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作用可能控制有机质氧化;另一方面,对以色列Agmon湖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SO42-(约为海水含量的1/3) 含量较高的浅水湖泊(水深<1m)中硫酸盐还原会受有机质供应的限制(Hadas et al.,2001)。 由此可见有机质本身的降解转化对湖泊富营养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有机质会通过若干其他途径影响内源营养物质的释放,从而对湖泊营养程度产生效应。宋春雷等(2004)研究了武汉东郊池塘水华与底层磷营养状态的关系时发现,有机质可能在上覆水、间隙水与沉积物诱导具不同动力学特征的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同时引发厌氧状态,这双重因素均有利于o-P 的迅速释放,从而促进水华的形成.并由此不断的进一步增加沉积物有机质,致使上述过程反复发生。 有机质总量及其组分是沉积物理化性质中的重要指标,它对沉积物氮磷的释放和吸附有很大的影响。王圣瑞等(2005)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附平衡浓度与其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侯立军和刘敏(2003)发现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对NH4+- N 的吸附系数为3.81~9.00,并与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这反映了有机质是控制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 NH4+- N 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 与有机质不同,腐殖质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太湖的东太湖湖区大量茭草残体沉积在湖底形成松散的纤维素腐殖层,由此构成限制沉水植物恢复的主要因素(李文朝,1997);腐殖质亦能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故与藻类水华有关(Schnitzer et al., 1972),这些作用均有促进富营养化过程的效应;其次,腐殖质的形成可固定营养物质,如氨基酸和多糖等(Tuomela et al.,2000),使 5
其暂时退出营养循环。此外,腐殖质能抑制碱性磷酸酶活性,阻碍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与释放,Newman和Reddy(1993)研究了沉积物控制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发现它与沉积物pε+pH正相关,而与间隙水中胡敏酸的浓度负相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会降低沉积物的pε+pH,从而对磷的矿化产生抑制。有研究表明腐殖质能抑制土壤中的硝化作用,影响氮的循环(Schnitzer et al.,1972)。这些作用具有延缓营养循环的效应。另外腐殖质还可以形成胶膜粘覆在粘土矿物,铁、铝氧化物以及碳酸钙等无机物内外表面,形成无机有机复合体,亦成为沉积物-水界面的对磷迁移转化的重要自然胶体。总之,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和腐殖质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影响途径是复杂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范成新.太湖底泥蓄积量估算及分布特征探讨.上海环境科学.2000,19(2):72-75 2.侯立军,刘敏.河口潮滩沉积物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特性.环境化学.2003,22(6):569-572 3.胡雪峰,高效江.上海市郊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的初步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1,20(2):66-70 4.贾国东,彭平安.珠江口近百年来富营养化加剧的沉积记录.第四纪研究.2002,22(2):158-165 5.金相灿,刘鸿亮.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6.李文朝.东太湖茭草植被改造实验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44-246 7.李振宇,朱萌湄.西湖沉积物有机质特征.环境化学.1999,18(2):122-126 8.孟凡德,姜霞.长江中下游湖泊沉积物理化性质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4,17: 24-29 9.毛建忠,王雨春.滇池沉积物内源磷释放初步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3(3):229-233 10.宋春雷,曹秀云.池塘水华与底层磷营养状态的关系.水生生物学报.2004,28(1):7-12 11.王圣瑞,金相灿.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环境科学.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