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遗传和良种选育

合集下载

林木育种的繁殖生物学与种子选良技术

林木育种的繁殖生物学与种子选良技术

林木育种的繁殖生物学与种子选良技术林木育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目的是通过选择和改良,培育出具有优良特性,如生长速度、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特性的林木品种在这个过程中,繁殖生物学和种子选良技术是两个重要的方面繁殖生物学繁殖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繁殖过程的科学,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林木育种中,繁殖生物学主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繁殖过程,将优良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有性繁殖是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结合来产生后代的,这种繁殖方式可以使后代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特性在林木育种中,有性繁殖可以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来进行,以保证后代能够获得预期的遗传特性无性繁殖则是不通过生殖细胞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留母本的优良特性,但后代可能缺乏遗传多样性在林木育种中,无性繁殖可以通过嫁接、扦插等方式来进行种子选良技术种子选良技术是通过对种子进行选择和改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适应性的技术种子选良技术包括种子采集、种子处理、种子保存和种子播种等环节种子采集是种子选良技术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种子采集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林木作为采种树,以保证后代的优良特性种子处理是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包括消毒、浸种、催芽等步骤种子处理可以减少种子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病虫害,提高种子的生命力种子保存是将处理好的种子保存起来,以备播种使用种子保存需要注意温湿度控制,以保证种子的活力种子播种是将保存好的种子播种到土壤中,以产生新的林木播种需要注意种子的密度和深度,以保证林木的生长繁殖生物学和种子选良技术是林木育种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只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两个方面,才能培育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林木品种遗传多样性与育种策略在林木育种中,遗传多样性是确保物种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保护和利用遗传多样性,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育种策略遗传资源调查与评估在进行林木育种之前,首先需要对遗传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这包括了解不同种质资源的分布、遗传背景和生态适应性通过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为育种项目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遗传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种质库和实施种子交换等这些措施有助于保存林木的遗传资源,为未来的育种工作提供材料育种策略在育种策略上,科学家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选择育种:通过观察和记录林木的形态、生长和抗性等性状,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进行繁殖2.杂交育种:将不同种或品种的林木进行人工杂交,以产生具有新特性的后代3.分子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和追踪林木中的特定基因,以提高育种效率4.基因工程: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林木,赋予其新的特性育种技术的应用在林木育种中,各种育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并产生更具经济效益的林木品种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无菌条件下,快速繁殖林木这种技术可以保存林木的遗传特性,同时也可以用于变异体的筛选快速繁殖技术快速繁殖技术,如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林木这有助于加快育种进程,并保护珍稀濒危树种变异体的筛选与利用通过化学诱导、辐射处理等方法,可以诱导林木产生变异体对这些变异体进行筛选和评估,可以发掘新的遗传资源,为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材料林木育种的繁殖生物学与种子选良技术是保证林木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虫害的林木品种,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育种实例分析以松树为例,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育种工作,成功培育出了多种适应不同环境的松树品种在这个过程中,繁殖生物学和种子选良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松树繁殖生物学松树主要通过有性繁殖进行繁殖,其生殖过程包括花粉的产生、传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科学家们通过对松树生殖过程的研究,了解了其繁殖生物学特性,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种子选良技术在松树育种中的应用在松树育种中,种子选良技术主要包括种子采集、处理和保存科学家们通过对松树种子的深入研究,掌握了其种子特性,为成功育种提供了重要保障造林与栽培技术造林与栽培技术是林木育种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实现林木商品价值的重要环节造林技术造林技术包括造林地选择、造林密度、造林方式等通过对造林技术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可以确保林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栽培管理技术栽培管理技术包括施肥、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抗性,从而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林木育种的繁殖生物学与种子选良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更精确地改造林木的遗传特性智能化育种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育种技术,如遥感技术和技术的应用,将使育种工作更加高效和精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未来的育种工作中,科学家们将更加注重林木的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育出适应环境变化、具有生态功能的林木品种林木育种的繁殖生物学与种子选良技术是保证林木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培育出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虫害的林木品种,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森林资源。

林木栽培与良种选择

林木栽培与良种选择
虫害的发生
适应性强:优 良品种适应性 强,可以在不 同环境下生长,
提高产量
品质优良:优 良品种的林木 品质优良,可 以提高木材的
质量和价值
增强抗逆性
选择抗病、抗虫、抗旱、抗寒等抗逆性强的林木品种 提高林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经济损失 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促进生态平衡
优点:提高品种的抗病性、 抗逆性、产量等
概念: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 交,获得优良品种
步骤:选择亲本、杂交、选 育、推广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亲本, 避免近亲繁殖,注意病虫害 防治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的定 义:通过基因工程 技术,将优良基因 转移到目标植物中, 以获得具有优良性 状的新品种。
基因工程育种的优 点:可以提高育种 效率,缩短育种周 期,提高品种抗病 性、抗逆性等。
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增强抗病能力 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物种灭绝 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 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缓解全球变暖
丰富林木资源
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增强抗病性 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木产量和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绿色增长
施肥量:根据树种、树龄、生长阶段等因 素确定
灌溉与施肥的频率:根据树种、土壤湿度、 气候等因素确定
灌溉与施肥的注意事项:避免过量、及时 补充、保持土壤湿润等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种类和危害 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病虫害的治疗方法 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修剪与间伐
修剪的目的:调整树形, 促进生长,提高木材质量
法规作用:保障 林木良种的选育、 推广和利用,促 进林业可持续发 展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

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自然界或人工培育中选择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优良个体,通过人工控制和繁育,逐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林木新品种。

一、林木遗传改良的目的和意义林木遗传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林木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其抗逆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需求。

林木遗传改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林木的产量和质量,提高木材的经济价值。

2. 提高林木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经济损失。

3. 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缩短产材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4.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的生物多样性。

二、林木遗传改良的方法林木遗传改良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亲本选择:根据目标性状和遗传背景,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以争取优势遗传。

2. 繁殖方式选择:根据林木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特点,选择适合的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无性繁殖等。

3. 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林木基因组中的部分基因,来达到提高林木性状的目的。

4. 人工选择:通过人工观察和评价林木个体的性状,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

三、林木良种选育的步骤林木良种选育是林木遗传改良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亲本选择:根据目标性状和遗传背景,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作为繁育群体。

2. 杂交配制:将具有不同有益基因的亲本进行杂交,以获取基因组重组的优势和杂种优势。

3. 后代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4. 连续选择:通过多代的选择和交配,逐步获得具有稳定性状和较高遗传纯度的优良新品种。

5. 鉴定和推广:对选出的新品种进行鉴定和试种,评估其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通过推广应用来实现改良目标。

四、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遗传背景复杂等因素,林木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也面临一些挑战:1. 遗传背景复杂:林木的遗传背景复杂,不同性状的遗传规律不同,增加了改良和选育的难度。

林木育种学1

林木育种学1

种源选择 (群体选择) 林分选择 (群体选择) 优树选择 (个体选择)
(3) 育种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培育新品种。
多倍体育种 (毛白杨三倍体、刺槐四倍体、欧洲白桦三倍体 等); 诱变育种(辐射育种、突变体筛选等); 生物技术育种(包括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基因工 程等)。
多倍体育种 (毛白杨三倍体、刺槐四倍体、欧洲白桦三倍体 等); 诱变育种(辐射育种、突变体筛选等); 生物技术育种(包括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基因工 程等)。
由于全球气候的改 变,人们环境保护 意识的增强,对生 物多样性和种质资 源的保护,适应性 状的研究有所加强。 这赋予了林木遗传 育种新的内容。
到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生物技术,在林木中的研究虽然受林 业和树木本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稍滞后于生物学科的其他领 域,但近年进展快。 组织和器官培养于 80年代取得的成绩大,据当时统计已有 30 多个科 200 多种获得了完整植株 。但迄今通过组织培养能达 到实用目的的树种仍仅局限于桉、杨等少数树种。
自1985 年后以林木为试材的体细胞胚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已 有研究; 90年代,杨、枫香等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取得成功。但 不同树种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报道极少。
愈伤组织细胞原生质体
叶肉细胞原生质体
林木花粉植株(单倍体) 培养于 70 年代掀起过高潮。 60年代来已有200多种植物 培养出了花粉植株,其中 包括杨树等。
3、树木可供研究利用的时间长,可以在遗传测 定后进行再选择。
再选择
子代测定
应用
选择
采种繁殖
4 、优良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 利用 5、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
6、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 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

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

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是指通过选择和育种技术,改善林木的遗传特性和栽培性状,以提高其生长、抗逆性、木材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这是一项关键的工作,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和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益,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在现代林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林木遗传育种的意义林木遗传育种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引入优良基因,筛选出更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和生产要求的新品种。

这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和林木产品的品质,为林业发展提供良种资源。

1. 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培育具有高产、高品质、高强度、高适应性的良种,可以提高木材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

2. 促进可持续发展: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耐寒热、抗干旱等特点的优良品种,可以提高林木的生态适应能力,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林木遗传育种可以对抗生物入侵、病虫害等问题,避免大规模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林木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林木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遗传规律,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改变林木基因组的组成,以达到改良和优化林木性状的目的。

1. 选择育种:通过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观察和评价,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交配,以筛选出更具优良性状的品种。

选择育种主要包括群体选择、家系选择和个体选择等。

2. 杂交育种:利用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相互补充和遗传优势,通过杂交产生具有更强适应性和生长潜力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可以通过杂交一代的选择和后代群体选择等方法引导基因组的组合和表现。

3. 分子育种:分子育种是利用分子标记和遗传图谱等技术手段,精确分析和选择与某种性状相关的基因,以加速育种进程和提高育种效率。

分子育种可以根据基因型分析和遗传距离等信息,辅助选择合适的亲本,并预测后代的性状表现。

三、林木遗传育种的具体方法林木遗传育种的具体方法包括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

传统育种主要基于遗传进化和亲本选择,通过长期繁殖和选择,逐渐改善林木的性状。

林木育种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

林木育种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

林木育种的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林木育种是一个目的是通过选择和改良特定树种的遗传特性,以获得更优质、更适应环境、更高产和更有经济价值的林木的过程。

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

遗传改良遗传改良主要通过基因工程和传统育种方法实现。

基因工程可以直接改变树木的基因组成,而传统育种方法则是通过人工选择和交配,以达到优化树木遗传特性的目的。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插入外源基因、基因敲除和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提高树木的抗病性、抗旱性和木材质量等。

例如,通过插入抗病毒基因,可以使树木抵御病毒的侵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树木的基因组,以获得更优质的特性。

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和交配育种。

选择育种是基于对现有树木的观察和评估,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进行繁殖。

交配育种则是通过人工控制树木的交配,以获得具有期望遗传特性的后代。

这些方法虽然相对于基因工程较为缓慢,但胜在安全、无副作用,且易于实施。

育种策略育种策略是指在育种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有效的育种策略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和成功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基于分子标记技术的育种方法。

通过分析树木的DNA序列,可以获得其遗传信息,从而指导育种决策。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树木的遗传特性,提高选择育种的效率。

组织培养和再生组织培养和再生技术可以在无菌条件下大量快速地繁殖树木,为育种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此外,通过组织培养,还可以对树木进行遗传转化,实现基因工程育种。

育种计划和模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预测不同育种策略和交配组合的结果,从而指导实际的育种工作。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育种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

林木育种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通过合理的育种策略和科学的管理,我们可以期待获得更优质、更适应环境、更高产和更有经济价值的林木。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技术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技 术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 技术的概念
02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 技术的方法
03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 技术的实践
04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 技术的意义
05
林木遗传改良与育种 技术的政策与法规
06
添加章节标题
林木遗传改良与 育种技术的概念
定义与内涵
林木遗传改良:通过遗传学原理 和方法,改善林木的遗传特性, 提高其生长、抗病、抗逆等性能。
21世纪初: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的应用,使得林木遗传改 良更加精准和高效
02 20世纪初:开始使用杂交育种技术,提 高了林木的遗传改良效率
05
未来趋势: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林 木遗传改良将更加精准、高效,同时更加 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03 20世纪中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为林木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手段
推动林业科技创新,提高林业 科技水平
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高林木遗传 改良与育种技 术的效率和质 量
促进林木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和保护
推动林业科技 的创新和发展
促进林业产业 的转型升级和 可持续发展
01
0 2
03
04
林木遗传改良与 育种技术的政策 与法规
国际政策与法规
国际林木遗传改良 与育种技术政策
03
细胞工程:如细胞融合、细胞培 养等,用于林木细胞遗传改良
05
合成生物学方法:如基因合成、基因调控 等,用于林木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的创新 和发展。
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林木 细胞,实现基因表达和遗传改良
02
生物信息学方法:如基因测序、基因芯 片等,用于林木遗传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林木育种的主要问题.doc

林木育种的主要问题.doc

林木育种的主要问题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内容是林木良种的选育:林木遗传品质的改良及其理论和方法。

改良树种的培育:优良树种繁殖的理论和方法。

品种属性:人工育种,经济性状优良,主要性状整齐一致,性状遗传稳定,适应性和特异性较好。

理解多样性应注意的问题;(1)品种是林业的一个经济概念和重要生产资料,而不是一个分类单位;(2)评价品种的唯一标准是其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育种技术是否先进;(3)品种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

林木育种的特点、趋势和任务;1.功能:(1)树木生长周期长,特别是童年期较长,导致树木繁殖周期长,特别不利于多代繁殖;(2)树高、面积大,基因测定困难且昂贵;(3)大多数树种为异花授粉,高度杂合,近交衰退严重,应避免近交;自交很难用作育种方法。

(4)大部分在野外,研究基础薄弱。

有大量的遗传变异可用;⑤多年生开花结实植物,可通过后代测定进行逆向选择,提高选择效率。

2.趋势:(1)育种目标多样化;(2)常规育种仍然是森林育种的主要方式;(3)种子园仍然是培育优良树种的重要途径;(4)无性繁殖技术日趋成熟,克隆育种前景广阔,克隆造林越来越受到重视。

(5)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3.任务:基本任务:育种资源保护和种质资源创新,良种选育和繁殖。

(例如:林木育种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开发;林木新品种(类型)的选育;改良树种的培育等。

变异的种类可以遗传变异: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非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变化。

变异的分化通过了严格的实验设计的田间对比实验。

遗传物质变化的直接检测。

林木遗传变异水平①地理种源变异②同一种源内不同地点间变异③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间变异④同一林分内不同个体间变异⑤个体间变异⑥非遗传基础变化引起的变异: 早晚木材密度的变化;⑦遗传基础变化引起的变异:体细胞变异(芽突变)和有性细胞变异(产生2n配子)。

树木育种的本质是①发现(存在于自然界)和创造(不存在于自然界)变异(关键);(2)评价、识别和选择变异;③变异的稳定性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林木引种
经数十年的广泛引种试验,使湿地松、火炬松、 桉树、杨树、柚木及相思类树种的引种由种的水平 发展到种源和家系水平,经过了多点试验,深化了 对外域树种遗传变异规律认识,扩大了树种的多样 性,为不同气候区和立地选出了一大批适宜引种的 种源、家系和无性系。
3.林木育种
在人工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抗性育种、太 空失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绩,通过人工杂交和选择对平原阔叶树种,如杨树、
在杨树研究领域,通过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 作,从欧美等国家成功引种了以欧美杨、意大利杨 为代表的黑杨派系列杨树新品种,经过区域化试验 成为我国南方杨树林纸一体化的主栽树种,如速生 杨107,108,110等等。在杨树基因资源主要性状
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配合力测定。继杨树获得抗除 莠剂转基因植株之后,又在我国首次获得了欧洲黑杨 抗虫转基因植株,并正进行大田实验。杨树多倍体新 品种即将问世。用同功酶、RFLP及RAPD进行分子遗传 学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为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 用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6.无性系繁殖
二、学科发展趋势
现代林木遗传改良正朝如下几个方面深入发展: ①利用种间、群体间、个体间及营养细胞和配 子体间多层次变异,开发多途径的改良方法。 ②常规育种的改良正向纵深方向发展。 ③早期测验和选择正成为育种程序的一个不可 分割的部分;诱导早期开花,缩短加速育种世代周 期正在成为现实。 ④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原理和方法已移植到 杨树育种中,使杨树育种推进到了以亲本为基础, 配合力选择为手段的轮回选择体系上来,在松属、 桉属、落叶松中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遗传的进展,50年代种子园成为林木育种的一种主 要形式被提了出来。70年代树木抗性育种倍受重视, 并获得了杨树抗锈病的新品种。随着交配、子代测 验及无性繁殖技术的发展,使基因型(优良家系或 杂交组合及无性系)利用成为可能。目前,由露地 种子园向可控条件下人工授粉生产良种及大量无性 增殖利用的无性系育种发展。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 学及生物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为创造和增殖更有 前途的遗传材料,提供了新的手段。
已建立起以马尾松、杉木、油松、华北落叶松、 侧柏为代表的针叶树1代-1.5代种子园,在种源选 择、母树林改良、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选择等选择 育种方面取得较大成就。杉木等主要树种经过子代
测验已选出优良家系1 500个以上,为多世代遗传改 良打下了良好基础。对树木生长性状早期测定技术 开始了多方面和多途径的探索,除开展了形态、生 理生化等性状与生长相关的研究外,通过生长的相 关研究,在主要造林树种上普遍看到了生长早-晚 龄相关,为缩短育种周期提供了参考。 5.杨树育种研究
1.林木种质资源建设
我国大部分省区都完成了林木种质资源的普查, 掌握了林木基因资源的现状并进行了种源区划。对 我国近30个树种,如杉木、马尾松、落叶松、华山 松、云南松,引种的湿地松、火炬松等进行了广泛 的种源研究,第一次有科学依据地制定了种子区划 方案,选出了153个优良种源,提出了地理变异模式, 为长期改良提供了基本依据,取得了一批种源地理 变异和优良种源选择成果。近些年来,加强了树木 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多个树种的 基因资源保存模式正在探索中。
第六章 林木遗传和良种选育
第一节 林木遗传育种概述 第二节 我国林木遗传进展 第三节 现代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 育种中的应用
第六章 林木遗传和良种选育
第一节 林木遗传育种概述
一.学科概况
林木遗传育种是以遗传进化规律为指导,研 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技术的学科,林 木育种的任务是选育并大量繁殖遗传品质得到不 同程度改良的林木繁殖材料,其最高目标是选育 林木优良品种。用遗传品质优良的繁殖材料造林, 能充分发挥自然生产潜力,提高林产品产量和
⑧林木的遗传改良策略已由一次性短期改良向 多群体多世代长期改良方向发展。
⑨由于天然林采伐,物种与基因资源严重损失,
因此当代基因资源多样性保存和建立育种群体已 成为新趋势。
第二节 我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
世界林木遗传育种约有200年的发展历史,特 别是上一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 有特色的育种体系,全球已约有100个国家和地区 开展了栎木育种。我国的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创建 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起 步较晚,研究重点又是生长周期长、植物种类多、 群落遗传结构复杂的木本植物的遗传变异规律,
⑤种间杂交在林木育种上的应用愈加广泛和有 成效。
⑥由于近30年来无性繁殖技术,特别是微体繁 殖技术,体细胞胚诱导及人工种子生产技术的发展, 使用各种方法选育优良材料成为遗传改良的主导方 向。
⑦在良种的选育目标上由过去重视产量,向抗性 、材性等多性状发展;从分子-细胞-个体-群体水平 上探索生长、干形、材性和抗性多性状联合改良。
柳树、泡桐、刺槐和白榆培育出了150个以上速生、 抗性强的工业用材新无性系,如三倍体毛白杨、转 基因抗虫杨、三抗杨等,为我国平原地区实现良种 化提供了新的和丰富的种植材料。在性状改良方面 实现了由单一性状(如速生)向.抗逆性、抗病虫和 材质改良多性状改良的转变。杨树多世代抗虫育种 已有良好开端。 4.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品质,增强林木适应性和抗性,充分发挥森林的多 种效益,使林木遗传育种成为主要的营林技术措施。
林木遗传改良是林学的支柱学科之一,它是依 据林木的特性,借鉴农作物育种方法逐渐形成的一 门科学。19世纪是林木改良的孕育时期,20世纪初 随着孟德尔所揭示的植物杂交下的遗传规律被重新 认识,林木育种由种源选择推进到杂交育种。20世 纪40年代,自C.S.拉森(Larsen)的《种、类型和 个体在林业上应用》发表以来,森林遗传科学开始 应用于林业,森林遗传学成为森林培育学一个重要 基础学科。由于集约育林的需要和群体遗传与数量
因此与学科设置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 林木遗传育种发展较为滞后。
一、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取得的成绩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林木遗传育种事业的 重视与经费投入,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林木遗传 育种学科在短短三十余年发展形势喜人、科研设备和学术水平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 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