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古诗中的含蓄美 (1)
浅谈诗词中的含蓄美以及创作

浅谈诗词中的含蓄美以及创作司马光认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
”所以一直说诗词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含蓄而意在言外。
但是最近屡屡读到某韵诗刊之获奖作品,特别是某些荣获一等奖之作品,深感疑惑,什么时候我们的诗词文化变得如此浅白,而文字又变得如此“白话”,而这“大白话”更被某些评论家们赞之为“接地气”,对于此现象深感不安……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过:“含蓄者,意不泄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
而所谓诗词中含蓄是指诗人不是把思想感情直白地告诉读者,而是完全依靠对客体事物的仿影,让主体情思依附于客体物象里。
它通常是借助于一些表达手法,曲折地把意思传达出来。
凡诗词恶浅陋而贵含蓄,浅露则陋,含蓄则令人再三吟咏而有余味。
在通过学习先贤的作品里,诗词中含蓄的表达手法主要有:1)比喻与用典。
诗人吟诗,比喻尤其是借喻能起到曲折抒发心志的作用。
如朱庆余给张籍的送行诗《近试上张水部》,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公婆比主考,询问自己作品是否符合主考官心意,就是运用比喻委婉表达自己的忐忑和疑惑。
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余)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典故的运用可以起到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杜牧的《寄湘中友人》里就运用了司马相如题桥的典故,巧妙的表达了立志求取功名的志向。
寄湘中友人(唐·杜牧)莫恋醉乡迷酒杯,流年长怕少年催。
西陵水阔鱼难到,南回路遥书未回。
匹马计程愁日尽,一蝉何事引秋来。
相如已定题桥志,江上无由梦钓台。
2) 反语与双关。
很多诗人善于另辟蹊径来表情达意,比如,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韦庄的《菩萨蛮》一词“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句就是正话反说,表面写江南美莫回乡,实际却是含蓄表达思乡之情。
诗歌词中双关的手法更是俯拾皆是。
苏轼的《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自然风雨的毫不在意,也暗指对官场中的风雨不以为然、安之若素。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发表时间:2018-10-19T14:37:40.30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作者:黄思源[导读] 本文浅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摘要:中国历史文化深厚,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古代诗词歌赋的历史同样悠久。
古代诗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为后世所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意境美,还具有含蓄美。
古代对诗歌的赏析有着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从不同视域对其进行了鉴赏。
随着现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根据现代的语言环境、语言情境、语言意境下对古代诗歌重新审视,重新定义了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本文浅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关键词:古典诗歌;含蓄美;文化从古到今,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词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学作品,中国诗歌文化浩瀚如海。
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风格有许多,如意境美、婉约美、含蓄美等,其中含蓄美是最重要的美学风格。
古代诗歌的含蓄美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诗歌的审美趣味,更体现了人们对于诗歌的审美认识。
一、含蓄美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审美传统(一)古代诗歌含蓄美具有悠久性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的含蓄美最早能够追溯到远古时期,最早具有含蓄美的诗歌是当时的谜语。
谜语来自中国民间,又被称之为“隐语”,在现代谜语早已成为一种单纯的文字方面游戏,然而在古代谜语则不是文字游戏,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远古时期,谜语是祭祀所用或预言所用,祭祀者会用谜语主持祭祀,女巫用谜语进行预言。
近代学者朱光潜在其作品《诗论》中对最早的诗歌进行了描述,朱光潜认为诗歌最早的时候是一种媒介,是人与神明进行沟通的媒介。
古代人们在祭祀或祈祷的时候,对神明所诉说的形式采用诗歌形式。
如果神明对人们有什么启示,同样也用诗歌的形式告诉人们。
在古人心目中,神明是高深莫测的,神明所说的话是天机,是凡人所不能完全理解的,当然神明所说的话不能直接对人传达,需要通过某人来传达,因此女巫所传达的谶语一般是谜语。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性

论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性
中国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惊人的象征性,构思巧妙,富有含蓄性。
大多数古代诗歌题材出自大自然,把脚步落在山川绿水,使用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出积极的生活观。
此外,他们还运用艺术手段传达政治意图,隐喻性提示,点题暗示,内涵深远,传达思想内核更深层次。
可以说,古代诗歌中所含蓄的思想之深,比一般人可想象得要广袤得多。
富有
寓意的象征性用语,不但是诗歌内涵折射出来的精髓,也是诗人心态追求的体现。
而在这些古代诗词中,大多数抽象性来源于自然现象,这些抽象性象征性用语可以说是唯一突出古代诗歌独有思维的象征。
可以说,古人的含蓄阐释一直是人们倾向思考的观点,成千上万的古代诗歌对
它的完美呈现,无疑是开启我们对思想的探索机制。
含蓄内容蕴藏深远,古代诗歌为我们开创了一条便捷也集思想、文学之大成的通道。
谈谈中国古诗中的含蓄美 (1)

谈谈中国古诗中的含蓄美罗朝阳(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含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充分运用语言的暗示性、象征性去启发、唤醒读者的联想的想象,而发现作品意义之外的隽永深长的意味和情趣。
,因而,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内容摘要写得太短,要求300字左右,请加以补充。
) 【关键词】古代诗歌;含蓄美;艺术魅力古人云:诗言志。
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
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拐弯抹角。
因此,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具有“露”和“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就毫不奇怪了。
古人将诗歌语言的含蓄美这一艺术特征称之为“隐”。
根据上述论断,我们试做如下理解:首先,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是指诗歌语言含意丰赡而蕴藉,极具张力;另一方面,还见于语言文字之外的辐射。
其次,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根植于具有极丰富、极深刻的启发性与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
这种独具特征的意象和意境,才赋予诗歌语言以“伏采浅发”“义举文外”的艺术生命。
那么,古代诗歌语言含蓄美的美学特征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又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段来实现的?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其室家。
”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赵嘏的《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夜半潮。
”上述诗句都是“伏采浅发”、“义举文外”的历代诗文佳句。
以节选的《桃夭》诗句为例,一、二句写景,诗人以相互而似乎直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夭夭”桃树和“灼灼”桃花两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完美而深邃的意境。
三、四句叙事和议论,与一、二句的比兴相应。
由此,诗人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不断地鼓动着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的羽翼,使诗句的内蕴(“伏采”)不露声色地(“潜发”)扩散开去,远远地超越了诗句字面本身的含义(“义举文外”)。
谈古代诗歌中含蓄美的表现

谈古代诗歌中含蓄美的表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含蓄美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美。
这正如王国维所说:“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诗犹品酒贵含蓄”,往往给人一种“语语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美总是给人以想象,激励人的情感,引发人的思考,净化人的心灵的。
所以,含蓄美不但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特点之一,而且它有助于唤醒欣赏着的审美想象,提高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那么,含蓄美是怎样来表现的?首先,描绘审美境界借物抒情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手法。
作者不正面说出自己的本意,而是通过对其他事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怀。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现出含蓄蕴藉美。
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其背景是南北朝时期,那时候,时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中感受美的境界,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隐居山林后,他的好友谢中书为之担心。
本文就是陶弘景为安慰好友谢中书写的。
然而,整篇文章没有说自己的生活如何好,精神如何的快慰,而是细致的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出了自己的“实是欲界之仙都”的真切感受。
这样,含蓄而蕴藉地表现出自己生活的快乐,以此回答朋友的问题,并对朋友表示安慰。
其次,营造审美意象营造意象就是借助于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在诗歌中,比喻不只是修辞手段,还是作者展开想象与联想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营造意象的手段之一。
在诗歌中,比喻往往是以实喻虚,或者以虚喻实,形成审美意象。
这种审美意象在一首诗歌中,可以是贯穿全诗的独立的意象,也可以是诗歌中一部分。
比如,李煜在《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比喻句,形象生动,恰切自然。
在中国文化中,以水喻愁,水是愁的形象载体,水成为愁的意象。
在这个比喻句中,它不但寓抽象于形象中,而且表现出含蓄之美。
联系李煜的《虞美人》,这句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感受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无尽的感慨——流水不复,时间已逝,青春易老,往事难追,生命将近……当然,感受到这些内在的情怀,也正是诗歌含蓄美的艺术魅力所在。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字美而著称,作者们极其巧妙地利用繁复的语言,表露出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含蓄性美。
比如唐代的李白,他的诗词利用含蓄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表达出自己的哲思。
李白的《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李白关于流浪之苦与思乡之情的抒写,作者借助明月的象征意义,将自己的苦恼与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外,中国古代的诗歌中还有很多动人心弦的意象,它们不仅体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而且也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宋代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中,苏轼用自然界的月亮、星辰、酒等词语,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景仰之情,也反映出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惆怅和逃避。
也有许多体现爱情的古代诗歌,它们更加隐晦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情之情,以含蓄的手法去表达深情,让读者更容易受其影响。
如清代的蒋捷的《登吴公台》:“吴公台上愁满处,山明月出,乌夜啼。
”这首诗充满了浓浓的愁绪和思念之情,借助明月和乌鸦的暗示,表达出对爱人、对家乡的深沉思念。
归纳起来,中国古代诗歌隐含着很多思想和情感含义,它们利用简单的语言,勾画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像,从而表达出情感的深沉含蓄美。
每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都是时间的礼物,它们蕴含了丰饶的智慧,为后代提供了很多智慧的启迪。
古代诗歌中含蓄美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当代文学中,这种含蓄美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
比如鲁迅的《祝福》,就极力强调含蓄美的重要性:“饭桌上的电灯,夏夜深深的月光。
若放纵喧嚣,多难把你拥入怀中。
”这首诗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美的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表达了现实生活中的温柔情感,以及对一种平淡生活的慰藉。
以上,我们就简单探讨了一下中国古代诗歌中含蓄美的内涵,其实还有因宗教而来的含蓄美,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含蓄美,这些只有当我们仔细研究历史文献,才能深入解读。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学价值受到人们的长期尊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含蓄美”,诗人以其含蓄的文字抒发情感,表达赞美之情,向人们展示出古代诗歌的生动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表达的是诗人对事物的深刻思考和抒发的深情赞美,一般不会像现代文学那般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比喻、反复论述、形象比喻、写景描写等手段,营造丰富的文学氛围,增强诗句的表达力和领悟力。
在《诗经小雅九辩》中,诗人用“道里央央白马,万里无人垂钓船”来描述“孤独”。
我们可以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对孤独的悲怆之情,但他所用的比喻却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表现出诗歌的含蓄美。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宫廷风格,“宫廷”这个概念源自秦朝兴起的势利文学,这种文学思想更加注重内容的把握与文字的典雅,着重文字描写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暴露主观,更要顾及文字的精致细腻。
《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汉水怒挂壁崖,夜夜拜贡梁王家”蕴含着“敬神”的内涵,这样的含蓄文字也反映了古代宫廷文学的特色。
古代诗歌的含蓄美,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律美。
古代的韵文主要以“五言古诗”为主,它的构成非但要求词语的选择,更要求文字衔接的韵律美。
“波浪淘朱砂,满池明珠”这句五言古诗,自有一种韵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美学精神。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不仅是诗歌本身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更是诗歌魅力的一种体现。
古代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历史变迁,更可以显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悟。
不仅如此,在古代文学的文体中,古代诗歌由于其具有的含蓄美,仍然受到世人的喜爱,深受世人的欢迎。
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美,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也体现出古代文学的韵律美与生动魅力,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可忽视的特色之一。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美

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
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
中国古典诗歌更注重含蓄朦胧。
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和“月来深殿早,春来后宫迟”两句,同是写宫女怨情,但前句直露,直截了当的说出宫女的情绪“恨”,而后两句却用两个时间词“早”、“迟”的极大差距,把宫人由盼望到失望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了,怨在其中,含而不露。
诗文含蓄,能产生朦胧的意境。
《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早代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作品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
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
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
“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中国古诗中的含蓄美
罗朝阳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含蓄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充分运用语言的暗示性、象征性去启发、唤醒读者的联想的想象,而发现作品意义之外的隽永深长的意味和情趣。
,因而,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内容摘要写得太短,要求300字左右,请加以补充。
) 【关键词】古代诗歌;含蓄美;艺术魅力
古人云:诗言志。
意思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
而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痛快淋漓,有的迂回婉转,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拐弯抹角。
因此,诗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具有“露”和“藏”的不同和“显”与“隐”的区别,就毫不奇怪了。
古人将诗歌语言的含蓄美这一艺术特征称之为“隐”。
根据上述论断,我们试做如下理解:首先,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是指诗歌语言含意丰赡而蕴藉,极具张力;另一方面,还见于语言文字之外的辐射。
其次,古代诗歌语言的含蓄美根植于具有极丰富、极深刻的启发性与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
这种独具特征的意象和意境,才赋予诗歌语言以“伏采浅发”“义举文外”的艺术生命。
那么,古代诗歌语言含蓄美的美学特征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又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段来实现的?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其室家。
”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旧恨春江流未断,新恨云山千叠。
”赵嘏的《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夜半潮。
”
上述诗句都是“伏采浅发”、“义举文外”的历代诗文佳句。
以节选的《桃夭》诗句为例,一、二句写景,诗人以相互而似乎直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夭夭”桃树和“灼灼”桃花两个鲜明的意象,构成了完美而深邃的意境。
三、四句叙事和议论,与一、二句的比兴相应。
由此,诗人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不断地鼓动着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的羽翼,使诗句的内蕴(“伏采”)不露声色地(“潜发”)扩散开去,远远地超越了诗句字面本身的含义(“义举文外”)。
透过四句话,十六个字,我们该品尝多少“弦外音,味外味”啊!同时不难发现,上述名句的两大特点:一是以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创造了极具启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和意境;二是这些意象和意境都是通过比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
这些特点,陶冶了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诱发了千古读者的久久回味,因而获得了彪炳历史长河的艺术生命。
(此处应该加几句论述,引出下文,显示论文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联系,否则有些脱节。
)
一、寄托
寄托就是托物寓意。
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寄言就是寄托,就是通过作者的寄寓的形象或境界来说话。
由于现实的触发,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物象产生了某种契合,于是,便借用这一物象加以改造生发,使物象化为一种形象地展示诗人情思的意象和意境。
这些意象和意境一般是借人、物、景、事等来构建的。
其一,通过写人来寄托。
这类诗往往在事物景物的背景上,通过人物意象、意境的创造寓情思与人,曲折的表达旨趣。
如辛弃疾的《青
玉案•无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作分为三层,层层铺势地一个宝塔结构。
前两次绘出元夕灯火之盛和观灯游人之多的热闹图景,铺排、烘托出第三层中的“那人”的形象。
这个宝塔尖上的人物,为何不去热闹处观赏灯火而独自一人站在灯火稀疏冷清处沉思?她究竟在思考什么?善读者会凭着知人论世的鉴赏经验,抓住这一意向去联想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特征。
这样就会透过这一意象去捕捉诗人们寄寓的深意。
“那人”的形象,寄托着诗人在政治失意后,仍然关心国事、坚持思想,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其二,通过叙事来寄托。
这些寄托常借一些典型事件的叙写,寓议于叙,寓情于事,以见其含蓄之美。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其二:“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歌叙写了“数骑渔阳探使回”与“霓裳一曲千峰上”两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典型事件。
事件丰富的内涵与其所形成的强烈对比,造成诗人情感寄托的深婉迂曲,让读者在反反复复的吟咏里品味出作者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强烈讽刺与有力鞭挞。
其三,通过绘景来寄托。
这类寄托常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寓情于景,或情景抒情。
“一片自然风景,便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因而便显得含蓄。
如李华的《春行寄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春草萋萋,涧水悠悠,落英缤纷,山鸟婉啭。
这春天的美景,却传达出安史之乱唐王朝的衰败景观和诗人落寞伤感的情怀。
寓情于景,为一曲也,以乐景写衰,为二曲也。
其四,通过咏物来寄托。
这类诗歌的特点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
物象这一诗人情思的载体虽为常物,但能牵引出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人领味社会人生的多种况味。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全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鸟鸣山野,“百啭千声”;而“锁向金笼”则衰婉低凄。
两个对比的意象,引发出人们对画面以外的社会人士的丰富联想,诗旨由自然层面推及社会层面。
作者就是这样借助引发的联想,让读者体悟所要表达的对自由的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与否定。
寄托这一表现手法中,还有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一些富有特征的物象,这些用以托物的物象,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如梅、松、菊、竹、兰等,常寄寓着对崇高品质的赞美;关山(月)、杨柳、兰舟、长亭等常托喻着别离之苦;子规、杜鹃、鹤鸽等,则唱出了思乡和思念故国之情;雎鸠、鸳鸯、蝴蝶、鹊桥等,则多用于表达甜蜜、幸福与爱恋;南山、幽居、禅寺等多与逸情怀相关。
二、象征
象征就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概念、思想或情感的表现手法。
其艺术要基于诗人所创造的富于所要表达的思想。
这样才会沟通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最后达到曲尽其意的效果。
因此,用象征以求诗歌语言的含蓄美,诗人总会根据事物之间相类相近的关系,着力创造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相契合的艺术画面。
画面所展示的与诗人情感相契合的形象愈鲜明,就愈能让读者联类而及,从而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效果。
如元代曹德的小令《[网调•清江引]刺伯颜》:“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
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做主。
”这是一首通过象征手法经行婉讽的小曲。
作者借“咏
柳”以讽元代顺帝朝太伯颜玩弄权术,逼害忠良,乃至奸佞当道、皇上失权的现实。
画面特征鲜明:柳被“折嫩条”,“衔轻絮”,备受摧残。
从而衬托出“行人”“燕子”的恣意妄为,僭越“凤城春”。
画面突显的特征与当时的现实何其相似乃尔!作者正是抓住画面特征与社会现实的相类相近,运用象征手法,在风月中隐现出风云的激荡。
三、用典
用典就是借用前人的诗句、神话传说、历史人士来暗寓作者的心意。
古诗中借用典以典尽旨意的佳作不在少数,所以可用典故为桥梁,接通历史与现实,让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品出作品的深邃旨趣来。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等五个典故,是辛词中用典最为突出的一首。
这些典故,一方面是怀古题目中应有的史实,另一方面又借用史实表达作者的情思,用历史的经验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这样用典,使全词含而不露,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诗歌在炼句炼意的基础上,运用比兴、寄托、象征、用典等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这些表现手法既有各自的特点又都是相通的。
用形象说话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也是这些艺术手法的根本特征。
借物托意,以特定的意象和意境委婉的“折射”旨趣,达到“伏采潜发”“义举文外”的艺术效果,创造出诗歌语言的深衷浅貌、富于包孕的含蓄美,这是比兴、寄托、象征、用典等艺术表现手法的共同特点,也是个自的根本特定,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其语言的含蓄之美,是必须懂得这些艺术规律的。
也就是说,在阅读鉴
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要学会体察诗人是怎样炼句炼意的,即诗人如何遣用词句,如何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什么样的艺术画面(意象和意境),这些艺术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思,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等等。
同时,还得学会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让联想与想象的羽翼翱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鉴赏之门。
(在正文后应列出至少三篇参考文献,请补充。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