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从人物言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可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3,通过诵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三,练习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词语。
1,同学们,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事情是一种享受,充满乐趣。
你经历过有趣的事吗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
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1,投影出示:(1)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予以指导。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梳理,有些能交给学生自学或讨论的,放手让学生自学;有些要在下节课中解决的,可让学生在读中先自主体会。
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读准字音。
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经历的趣事齐读课题,并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依据投影出示的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倡默读),思考问题,并在书上作标注。
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2,交流汇报学习情况(1)课题用"桂花雨"是因为摇桂花时,桂花纷纷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2)这篇课文主要回忆了小时候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
(3)汇报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词语。
1,生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读准长句子。
2,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重在正音。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自己的生字。
阅读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新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桂花香、桂花带给我们的快乐以及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情,进而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来,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和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前谈话】初次见面,聊点什么呢?相互了解一下,如何?你们先问吧,你们问五个问题。
接下去我问了,能说说你记忆中的美好的、难忘的回忆吗?先与同桌说,再推荐三位同学来说,开始吧。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出课题,简介作家1、同学们,我们都说了童年的故事,美好,快乐,又幸福。
一个人长大以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更是回味无穷。
许多作家也用自己的笔端回味了那段美好的时光,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琦君就是其中一位。
电击鼠标:简介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十二岁时随父母迁居杭州,读中学。
1949年去台湾,后来定居美国。
2、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琦君的童年,去感受她所经历的奇妙的──板书《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属于自己的生字念准,把课文读通,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交流生字和难读的句子:评价: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刚才你遇到难读的句子吗?请你读一读。
(读2~3句,每句2~3人)要是能把这个地方读得更准确就好了,再读一次。
你把字读得准确,句子读的流利,真棒!老师也觉得这句话挺难读的,你都能读得这么好,真会读书啊!三、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1、默读课文,质疑问难:读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随之产生,有一些是可以自己解决的,也有一些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师:童年是美好的,转瞬即逝,然而童年时令的印象是最深的,就像我小时候对北京的印象,时至今日那浓郁的情节还历历在目,桂花的香气亦如那甜蜜而温馨的回忆扑面而来,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桂花雨》。
2. 师:让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3.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发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师:是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乡,这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翻开课本,去寻找作者的桂花雨吧!2. 师: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但也可能有疑惑。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词。
(生自由读课文)3.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自觉的圈画生字词。
不过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出示幻灯片:至少、尤其),请同学们齐读两遍。
4.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课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的句子,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并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生自由画句子,有不懂的地方请举手)5.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画出的优美的句子和提出的问题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待会每组选一名同学来谈谈你们组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
(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6.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得非常热烈!那么有哪些句子让你们印象深刻呢?谁来谈谈自己的收获?(生自由谈自己的收获)7.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丰富!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画出的句子,齐读一遍。
《桂花雨》教案(通用8篇)

•••••••••••••••••《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教案(通用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文本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资源:1、课件。
2、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琦君及其作品《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等。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细读悟情,抓关键词进行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揭题释题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谁能说说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2.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花雨》这篇文章又是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3.齐读课题并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样的?(结合预习指名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都是思乡为主题的课文,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了解作者琦君,课件出示琦君资料。
明确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前面的连接语的提示来自学,谁来读读阅读要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开火车、小组、齐读)2、听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师板书:桂花香摇花乐)4、根据板书,找出文章的相应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认准字音,读通句子,明白本文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深入学文、品析感悟<一>学习最后一段在作者的记忆中,最让她难忘的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
2023最新-《桂花雨》教学教案【优秀9篇】

《桂花雨》教学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9篇《《桂花雨》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桂花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学会“箩、杭”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边读边体会作者通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
★准备“摇花乐”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读提示明要求★师生谈话:说说在儿时曾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教师导语:童年曾发生过的趣事令我们难忘,只要一想起它,我们仍会感受到一种快乐。
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的作者就用手中的笔把童年趣事记录了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共同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板书课题:桂花雨)★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桂花的资料后,针对课题说说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语句悟情感★读课文,看“摇花乐”的挂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
a.“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b.“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c.“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有感情朗读“摇花乐”这一段。
)★教师导语:多么令人难忘的摇花乐,它同样也把童年的快乐带给了我们。
然而,作者仅仅为了写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吗?联系上下文,读读有关语句,再说说你的感受。
a.“我喜欢的是桂花。
”b.“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c.“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习俗,增长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想等方式,增强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桂花雨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桂花雨。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桂花雨的来历和习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讲解桂花雨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调查家乡的传统文化,了解其他民俗活动。
2. 拓展作业:(1)以“我眼中的桂花雨”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了解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拓展作业:评价学生的创作水平,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桂花雨的视频或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桂花雨的氛围。
《桂花雨》教案优秀10篇

《桂花雨》教案优秀10篇《桂花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或者回忆自己的儿时趣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教学过程:一、联系上文,激发情感学习了上课《梅花魂》,透过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尤其是对一幅墨梅图的分外爱惜,以及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盼,深深激起了我们的爱国之情。
下面,老师带来了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里面也提到了梅花,它表现的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呢?(出示诗歌)学生自由吟诵诗歌,交流体会小结:诗人漂泊他乡,通过心系家乡窗前的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而在不少文章中,通过对某样事物的描写同样能传达人物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桂花雨》,聪明的同学们一定猜出了课文主要写的是—— 桂花,那它又表达了什么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学生带着阅读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并划出有关词句。
反馈交流:⒈“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⒈“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
”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⒈“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从这些句子,体会到课文表现了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桂花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会认“箩“杭”两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2、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ppt
四、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1、师: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种雨?(生:倾盆大雨、瓢泼大雨、暴风骤雨、牛毛细雨、
绵绵细雨……)
2、师:有一种雨,你们肯定没有见过,那就是——(板书:7、桂花雨)
3、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先读什么?(阅读提示)同学们,请打开课本快速浏览一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谁来说一说。
出示:(学习提示):
二、识香气。
1、师:同学们,现在学习要求弄明白了,这节课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去读课文,开始吧。
2、师:你们读懂了什么?(生:桂花成熟的时候就要摇。
桂花可以泡茶,做糕饼。
作者特别喜欢家乡的桂花。
……)(板书:喜欢桂花)
3、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作者喜欢桂花的?出示:(生: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4、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句话吧。
5、师:这里的桂花指哪里?(指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
)
出示: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6、师:那是怎样的桂花呢?(香飘十里的桂花。
)
7、杭州最有名的桂花在哪里?(花园)
8、师:对,桂花的花园,名叫“满觉陇”清朝诗人张云敖曾经写过一首诗,请大家来读一读。
(出示:品桂,张云敖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栗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
9、师: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家乡的桂花到底有多香?请大家再读课文把描写家乡桂花香的
句子用﹏﹏画出来。
出示: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三、品香韵。
1、师:请同学们把这4句话,反复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个句子最能让你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香?
出示: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师: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
3、我们再慢些、再轻点,来读一读。
(生齐读)
4、师:当你读这句话时,哪个词突然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浸)
5、那我们就来品品这个“浸”字吧,开始自由读吧。
6、师:这个“浸”字可以换成哪些字?(泡、醉、迷、飘、笼罩……)
7、那你们觉得哪个字最好?(浸)
8、师:为什么?(因为“浸”字最能体现出桂花香的时间长。
)
9、师:桂花香的时间多少长?(全年)
10、假如去掉“全年”能换上那个词?(今天)
师:除了“今天”还有什么呢?(半年、十二年、每年、几年、每天……)11、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全年啊﹗(师生接读)
师:十二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年四季,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个月,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每一天,整个村子——生: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2、师: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生:桂花的美丽。
桂花的香气。
对桂花的感情。
)
13、师:是啊,桂花之香持久,无时不在。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出这种长长久久的感觉吧。
(生齐读)
14、师:同学们,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整个村子)这仅仅只有桂花的香气吗?还有什么?(野花、菊花、村子里的每一位人、每一物。
)
15:师:他们的回忆也香,他们的话也香了,怪不得母亲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四、摇花乐。
1、桂花是芳香的,桂花是美丽迷人的,而令小琦君难以忘怀的还有一件什么才是件大事?(板书:摇桂花)
2、师:现在我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吧。
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一读第五自然段吧,找出自己在摇桂花时,特别快乐的句子。
(指名说)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师: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赛读)
4、师:同学们,这些句子,你觉得哪些词应该读重音。
(变色:“乐”“纷纷”“满头满身”)
5、师:请同学们一起去摇一摇桂花树的乐趣吧,读。
(生齐读)
6、师:读着读着,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像()。
7、师:(引导:摇啊摇,桂花落下来,(老师走下去,走到学生身边)落到你的脚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脖子里,鼻尖上,头上身上、心上、地上……)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淋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用上这样的句式,说几句话,好吗?
(预设: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像穿了一件黄大衣。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像戴了一顶金黄的帽子。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的心上,像一场滋润心里的雨。
……)
8、师:你们的想象能力真丰富,让老师仿佛你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想象再来读一读吧﹗(学生齐读)
9、最能体现作者心情地哪一句(变色:“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0同学们,桂花在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让我一起尽情地喊一喊吧(生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1、师:你快乐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你开心地喊一声——生接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12、师:同学们,除了快乐,还摇出了什么?(演示图片讲)
(预设:摇出了一个个甜甜的糕饼;摇出了一碗碗桂花汤圆;摇出了
满头满身的桂花;摇出了好香好香的桂花。
)
五、悟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念情)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
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作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四、拓展延伸:(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
11岁来到杭州,
32岁移居台湾,
60岁移居美国,
84岁回故乡探亲,
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
老师这里有一段话想展示给大家看,这是作者在另一部作品《烟愁》里的一段后记。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每回,写到父母家人与师友,
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
如果让我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
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
五、作业。
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设计:爱桂花
7、桂花雨{摇花乐
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