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1)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省安顺市屯堡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属于史前遗址类型,发现了许多富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对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安顺市又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城市,屯堡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与安顺市的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史迹背景、地理优势、文化价值及旅游发展四个方面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一、史迹背景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处贵州、云南、四川三省交界的黔西南边缘,屯堡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西秀区扁担山。
屯堡文化遗址是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遗址之一,文化遗址面积约75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4-6米。
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有关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中期、东周、西周等时期的陶器、铜器、玉器、骨器、木器、石器、甲骨文等文物,对于研究贵州西南部的社会发展、文化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屯堡文化的发现、研究和保护,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地理优势安顺市地理位置优越,在贵州的中西部,与湖南、广西也比较接近,尽管屯堡文化的史迹确定了设立了考古遗址公园,但它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协调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史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屯堡文化遗址及其所在的安顺市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极具发展潜力。
三、文化价值屯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贵州西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空缺,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而屯堡文化内部的三座墓群(即南沙桥墓群、蒙竹寨墓群、永田墓群)则十分引人注目,也是当地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资源。
例如在屯堡遗址第一阶段,三枚玉璋的发现,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挖掘高昂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开发提供遗产价值的担保,并保护文物不被破坏。
四、旅游发展安顺市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以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西江千户苗寨、屯堡遗址公园等重点文化和自然景点为基础的旅游格局,成为全国著名旅游城市之一。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
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一直受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
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其独特的文化现象,能够较系统和完整地保留至今,形成独具的区域性特征。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不同的村落、家族和个人在遵循同样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方面作出了如此一致的共同选择,从而以一个区域整体性定格在黔中安顺呢?本文运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将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放在当时独特的族际关系中进行历时性的探讨。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源于明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略,源于明王朝集团性军事移民。
“调北佂南”、“调北平南”、“调北填南”引发大量汉民族移居安顺,构成了早期的屯堡人。
屯堡人将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顺多元文化生境中,在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又不断的吸取周边族群的文化养分,建构成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区。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傲立于西南600多年,以其独特性彰显于世。
其独特性表现在人口结构上庞大的屯堡族群;经济上重农耕,善工商;住居格局上自然与历史高度契合;服饰上承袭了江南风格;语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语言孤岛;艺术上表现出高度的自组织性;习俗中蕴含浓厚的祖先崇拜;社会结构上呈现出显著的血缘与地缘同构性。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实质上是建构型的汉族移民文化区。
从其历史形成过程来看,屯堡文化区域经历来了600多年的发展过程,并不是江南文化的一次平移,而是屯堡人将母源地汉文化移植到安顺后不断建构起来的,因而是建构型文化区。
从其文化表征来看,安顺屯堡文化区域保存了大量的母源地文化特质,因此从这一点上看安顺屯堡文化区属于汉族移民文化区。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

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同年被 安顺市 人民政府批
准为市级 屯堡文化 风景名胜 区 ;目前 .云山屯、本寨正 在向建
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之处 ,是安顺屯堡文化区最大的 自 设部 申报全 国历史 文化 名村 。 然村寨 ,也是集 中体现屯堡文化精髓 的所在。 九溪村是一个很典型的防御性村 寨。九溪村外的小 李山上
的介绍。 堡就趋 向合二 为一 了 .所 以这种戍边垦 田的建筑聚落环境就被
屯堡文化始于 明代 .明代是历史上往黔 中最 大规模移 民的 称之为 “ 屯堡 ” ,而 这些戍边军人的后裔就叫做 屯堡人 ” 。 时期 。 因西 南元朝 藩王梁 王举兵 叛乱 ,朱元璋在 洪武 十 四年 除了军队及家属的移 民迁徙 , 明王朝还从从 中原 、 湖广 、 江
证军 队屯 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习俗 ,好似一种活在今天的历史文化 化石 ,极具文化研究与文
在当地有 屯村寨 与 ” 堡村寨 ”之分 .它们的功能侧重 化审美价值。
一
1 4—— 审美论坛
寨、雷屯 、小山寨 等八 个屯 堡村 寨组 成 ,是明初征 南大军屯 驻
一
、
安顺屯堡的地域分布 状况
的核心 区。占地 约 1 平 方公里 。整个 屯堡 区域 内山峦起伏 、绿 1
就地域而言 贵州安顺地区最具屯堡 文化 的代 表性 被统 树叠 嶂、溪流 环绕 .自然环境相 当优 越 ,可见 当时风水 堪典 对 称为 “ 安顺 屯堡 文化 区” 。这一区域在 当时戍边屯田时形成的屯 屯堡选址 的影 响。青 山绿水 间, 个村寨分 布有序 . 密得 当 . 八 疏 堡村寨相 对集 中 ,可能 主要 考虑 到戍边军 队的相 互响应 以及 生 既相 对独 立又有着呼应 ,既可各 自为战又能彼 此为援 ,形成了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杜应国屯堡文化研究概述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
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
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
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
(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
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
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
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
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贵州安顺 屯堡文化 介绍

“每当我想起我们的祖先金戈铁马风尘仆仆地从故乡南京来到贵州的情形,心里就特别地激动和自豪!”
“地戏”的保存
• 解放后反复的政治运 动让地戏几乎销声匿 迹,地戏剧本也大多散 失。文革结束后,政府 又重新允许唱地戏,屯 堡人们凭着在十几年 的时间里回忆整理并 重新创作了包括《投 唐》、《罗通扫北》、 《薛刚反唐》、《岳 传》在内的十几部地 戏剧本,总共二百多万 字,成为屯堡文化最 珍贵的“戏剧活化 石”。
历史来源
据史书记载,14世纪中叶,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中原之后,为了肃清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 势力,任命征南将军,率领江南30万大军出征云贵高原。战事结束后,为了巩固西南疆土的 边防,明朝廷命令这些兵士携家眷在黔中“屯田戍守”,从此开启了这些江南移民六百年在 云贵高原的守望历程。
屯堡地区指的是安顺周围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内的数百个村寨,屯堡人的祖先是 明初从应天府(今南京)入黔屯军的江南兵士,由于高山深壑的阻隔,30万屯堡人600 年来世代保持着很多明代江南地区汉人的生活习俗和特征。
表演地戏的男演员们头罩黑纱,额顶面具,持戈扬盾,随着高亢的鼓点声且歌且舞。仔细听其 唱腔,激越苍凉、悲壮唯美,充满了屯堡人对祖先戎马生涯的讴歌和怀念。在这种比京剧还古 老的武戏中,大明开朝老祖们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生被一遍遍地上演、一次次地升华。
传统 放河灯
• 每年的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屯堡人放河灯的日子。这天晚上,屯堡地区的每家每户都要把亲 手制作的南瓜灯放在河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把逝去的先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送到遥远的南京。
欢迎大家到贵州安顺*西秀区 云峰*屯堡文化区 参观旅游
谢谢欣赏Biblioteka 与贵州其他汉人地区方言差异较大的屯堡话,有 不少发音听来很像是南京郊区一带的方言。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摘要本⽂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思想等⽅⾯,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化”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
⾃元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
明初平定云南的30万⼤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驻守。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屯堡移民聚落。
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遗风。
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我保护及随时调节⾃我适应机能,形成⼀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今的屯堡聚落及其⽂化,也形成了与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
屯堡建筑中对⽯材运⽤极⼴,基础、地⾯、墙体、外窗、⽯库门、排⽔、屋⾯,⼏乎所有室外部分都⽤⽯材建成。
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头的路⾯⽯头墙,⽯头的⽡盖⽯头房,⽯头的碾⼦⽯头的磨,⽯头的板凳⽯头的缸”,置⾝其中,⽬光所及⼏乎完全是⼀个⽯头的世界。
2.2.1安顺⼀带多⽯⼭,少茂林。
⽯材薄厚多样,岩⽯开采不需⼗分复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筑居。
屯堡军民涌⼊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这种以⽯筑居的形式。
屯堡建筑也采⽤当地的⽯材,以代替砖、⽡,甚⾄⽊料部件,再以传统的⽊结构体系⽀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脉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2.2.2虽然⼤量使⽤⽯料,屯堡建筑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构建筑,其建筑结构和中国传统⽊结构建筑⼀脉相承,为南⽅普遍采⽤的穿⽃式或穿⽃抬梁混合结构,即⽊结构承重⽯材围护的建筑结构。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屯堡文化区域是安顺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贵州省内知名的文化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盛,屯堡文化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研究拟对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历史进行考察,旨在深入探究该区域的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对安顺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目的1.探究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背景;2.考察该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价值;3.分析屯堡文化区域对安顺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当地文化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包括历史记录、考古成果、学术研究成果等,对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归纳,了解该区域的整体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2.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屯堡文化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和旅游服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深入接触当地人民和游客,获取他们对该区域的认知及其对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等信息。
3.专家访谈法: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屯堡文化区域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从中获取宝贵的专业见解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结论和分析。
四、研究意义1.对于地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2.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3.对于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预期结果1.深入了解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2.探究该区域在安顺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4.为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
摘要: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
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
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安顺屯堡文化也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
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
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
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
关键字:贵州安顺屯堡,屯堡文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
正文:
一、安顺屯堡文化由来:
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的。
乃至全国文明中的奇葩。
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二、安顺屯堡建筑风格
1.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居民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安顺一带多山少树,岩石以沉积岩为主。
其石材薄厚多样,硬度适中。
屯堡人选择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那是为生存而作出的明智决定。
他们深知,军事镇压并未带来永久的和平,环顾左右,反抗之事不绝。
仅从明到清,大大小小的“焚烧屯堡”事件就不下数十起。
如此险恶的环境,选择坚固而又阻燃的石头来建房,不能不认为是屯堡人生存智慧的一种选择。
2. 安顺屯堡建筑的选地
安顺屯堡建筑的选地讲究风水堪舆。
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干燥,视野开阔,水源方便。
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要符合“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山关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要求。
对屯堡人来说,传统的天文地理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被视为“万年龙窝”的居屋,如果不讲究风水龙脉,不注重相生相克,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财源命运,还会牵连到全寨的兴旺发达。
这种习俗心理无疑对促进屯堡人的内聚力起到无形的作用。
而且建筑样式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
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伟大"八"字型,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
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
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有雕刻着"古老钱"的水漏
3.屯堡建筑风格
从建筑的材料上看,安顺屯堡主要采用的是石料,屯堡建筑样式主要是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
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伟大"八"字型,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
它既是八字四合院,石头之城,也是军事堡垒。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方面,他们执著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的食品有着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性,屯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戏
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三、安顺屯堡保护现状
冯天瑜在《中国文化史》中说,“一个民族或国度的文化系统只有在其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与自我更新,求得延续与变异、稳定与动态的对立统一,方能生生不已,昌盛繁荣;反之,则有可能衰落甚至灭亡。
”
安顺屯堡当然也不例外。
如今,以“屯堡”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已成为贵州黔中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地政府与贵州天龙旅游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屯堡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已初显成效。
可以看到,旅游对于屯堡文化的贡献是显著的:首先,在屯堡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设置了屯堡文化旅游区——天龙镇,保留了原先的寨门,寨内的石板路、石板房以及碉楼等,保护相对完好。
其次,在屯堡居民心目中形成了价值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对自身的文化发生了兴趣,于是,他们会愈发觉得自身文化特征的宝贵,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带有的,是能够吸引其他人的特殊文化,当初的自豪、优越感又会重新燃起,表现在行动上,便会形成有意识的“文化回归”行为。
但是,现今的旅游区开发,仍是散点、不系统的。
表现在区内外各屯堡聚落之间、区内各小景点的联系不足上。
人们知道屯堡文化的大概内容,却不知它何以产生、形成,何以存在如此漫长的岁月,甚至对文化到底由什么特质构成都不甚清楚的。
所以安顺屯堡的环境或是文化保护并不是非常的完善。
四、结语
安顺屯堡文化的皱褶中闪射夺目的辉光,既是那么古老,又是那样年轻,既曾拖着蹄姗的脚步从远古走来,又正迈开坚实的步履向未来走去……岁月将它熔铸成一部引人人胜的典籍,每一页都留下一个难忘的故事。
一座座“石头城”,无不洋溢着深厚的屯堡文化和神秘的民俗风情,是广大中外游客旅游、休闲、探秘的胜地。
这就是屯堡人和屯堡文化!
参考文献:
1、《屯堡文化的保护机制》
2、《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变迁——以安顺屯堡文化为例》金英
3、《浅论屯堡文化的现状与开发策略》陈世茂班旭
4、《云鹫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冯开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