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疾病(MND)(11)
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及表现症状和治疗措施

运动神经元病的定义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
运动神经元病与癌症、艾滋病齐名。
只要患了这种病,先是肌肉萎缩,最后在病人有意识的情况下因无力呼吸而死。
所以这种病人也叫“渐冻人”。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也可呈亚急性,症状依受损部位而定。
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于颅神经运动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锥体束,因此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若病变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若病变以延髓运动神经核变性为主者,则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
临床以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最常见。
本病主要表现,最早症状多见于手部分,患者感手指运动无力、僵硬、笨拙,手部肌肉逐渐萎缩,可见肌束震颤。
四肢远端呈进行性肌萎缩,约半数以上病例早期呈一侧上肢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以后扩展到前臂肌,甚至胸大肌,背部肌肉亦可萎缩,小腿部肌肉也可萎缩,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肌张力高(牵拉感觉),肌束颤动,行动困难、呼吸和吞咽障碍等症状。
如早期病变性双侧锥体束,则可先出现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运动神经元疾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根据受损最严重的神经系统部位而定,临床症状也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具体分型如下:1.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最常见。
发病年龄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方式隐匿,缓慢进展。
临床症状常首发于上肢远端,表现为手部肌肉萎缩、无力,逐渐向前臂、上臂和肩胛带发展;萎缩肌肉有明显的肌束颤动;此时下肢则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症状通常自一侧发展到另一侧。
基本对称性损害。
随疾病发展,可逐渐出现延髓、桥脑路神经运动核损害症状,舌肌萎缩纤颤、吞咽困难和言语含糊;晚期影响抬头肌力和呼吸肌。
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标准

运动神经元病诊断标准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一组以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特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病理反射和肌张力异常等。
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早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病理反射和肌张力异常等。
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特别是肢体肌群,导致肌肉萎缩和无力。
肌肉痉挛和病理反射也是该疾病的常见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肌肉僵硬和肌张力增高。
二、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运动神经元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和肌肉萎缩情况。
在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常见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包括运动神经元损害、肌电图异常和肌电图幅值减低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运动神经元的变化和肌肉萎缩情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核磁共振成像(MRI)和CT扫描,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情况,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物标志物检测。
近年来,一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也被应用于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断。
例如,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specific enolase, NSE)和神经元特异性磷酸二酯酶(neuron-specific phosphatase, NSP)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情况,对于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遗传学检查。
一些运动神经元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因此遗传学检查对于该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遗传学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相关遗传基因突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家族遗传风险评估。
六、临床诊断标准。
运动神经元病

80年代末期,应用不同的实验技术发 现10%-75%的ALS病人神经节苷酯 (GM1)抗体滴度增高。但许多周围神 经病如AIDP、CIDP、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等均可见该抗体滴度增高。现在的观点认 为GM1抗体与ALS的关系不大。
4. 神经营养因子与ALS
神经营养因子(NTF)是一类由靶细 胞 提供的特殊多肽或蛋白质。主要的 NTF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 神经细胞营养因子(CNTF)、脑源性神 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 长因子(I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s)、GDNF等。
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踝关节发僵, 活动不灵,未予注意。半年前参加冬泳比 赛后,感右下肢无力,下楼明显。4个月前, 右臂抬举力弱,就诊于某大学附院,考虑 颈椎病,予按摩等治疗,未改善。
2个月前患者又相继出现左下肢、右手力弱, 表现为行走不便,写字、持筷笨拙。曾摔 倒一次。患者经常有四肢及躯干的肉跳感。 不伴有肢体的麻木、疼痛,无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呼吸困难、二便障碍。
病理:
大脑皮层双侧中央前回巨大锥体细胞呈现 部分或完全消失,锥体细胞深染固缩,核与核 仁不易辨认,呈三角形。大脑及脑干小血管壁 内或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 浸润。皮质延髓束 及皮质脊髓束变性。锥体束的变性最早在脊髓 低位,以后可向高位或脑干内发展。
脑干运动神经核的变性,以舌下神经、迷 走神经、面神经、副神经、三叉神经多见。细 胞多呈固缩、变性脱失,胶原细胞增生。
Laugh, I Thought I'd Die
- My Life With ALS Dennis Kay, 1993
发病机制:
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学说:
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指谷氨酸(Glu), Glu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兴 奋性递质。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免疫因素
– 尽管从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 复合物,如IgG、IgM抗体、抗甲状腺原抗体、 GMl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体等,但尚无证据 表明这些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能选择性以运动神 经元为靶细胞,其为致病的原因,还是继发性 改变还难以确定。 – 目前认为,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 病。
辅助检查
• 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 脑电图、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 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CSF检查多无 异常.MRI显示部分病例受累脊髓和 脑干萎缩变小。
辅助检查
• 肌电图呈典型神经源性改变,主动收 缩时运动单位时相增加.有时可见束 颤或纤颤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 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 期为神经源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 与肌源性萎缩不易鉴别。
临床分类及表现
• 2.进行性脊肌萎缩症(progressive spinal muscle atrophy ,PSMA) • 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 ①发病年龄稍早于ALS,多在30岁左右,男性多见; – ②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 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 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 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 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 肌功能不受累; – ③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问短,常死于肺 感染。
临床分类及表现
• 与此同时或以后出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 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 Babinski征等; • 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渐延及双上肢; • 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无 客观感觉异常;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
运动神经元性病的康复

3.进行性延髓麻痹(progressive bulbar palsy):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①多中年以后起病,主要表现构音不清、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 明显,伴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皮质延髓 束受损出现下颌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笑将 哭,呈真性与假性球麻痹并存表现; ②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3年死于 呼吸肌麻痹和肺感染。
(四)活动和能力受限: 1.上肢动作为主的日常活动; 2.影响工作的速度和进度,甚至丧失工作 能力; 3.影响步行能力,不能继续从事工作,不能 参加体育活动和娱乐性活动; 4.不能参加社交活动。
(五)心理障碍: 丧失信心 抑 郁 无 助 绝 望
三、功能评价: (一)一般功能评价 (二)作业能力评价 1.综合ADL评价 2.肢体ADL评价 3.感觉运动能力评价 4.其它评价
(一)病因: 1.遗传因素:5-10%ALS患者有遗传性, 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milial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家族 性 成年型AL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 则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但大多数 MND是散发性的,未见于遗传有关。
4.原发性侧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 ①极少见,中年或更晚起病; ②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痉 挛步态,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肢肌张力 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下肢明显; 无肌萎缩,感觉正常; ③皮质延髓束变性出现假性球麻痹,伴情绪 不稳、强哭强笑。
第二节 运动神经元病的康复
一、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 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 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 行性疾病。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 损 的特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 同 组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概述】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tlron disease,MND)为一组病因不清的系统性疾病。
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根据受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分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肌萎缩侧索硬化数种类型。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可分为三型,即散发型(或称经典型)、家族型(5%~10%)和关岛型。
散发型表现为中年或中年以后起病,40岁以下起病者亦不少见。
国内报告最早发病为18岁。
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袭,呈慢性进展病程,部分患者为亚急性病程,少数起病后呈急剧进展,可于病后半年左右死亡。
早期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纤颤。
常自上肢远端手部肌肉开始,可自一侧手肌开始,数月后可波及对侧;也可双侧手肌同时受累,随后波及前臂肌肉及上臂和肩胛部肌肉。
部分患者可以三角肌或冈上、下肌无力开始,造成肩胛下垂,抬肩或臂上举无力。
少数患者可以下肢起病,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重、走路无力,骨盆带肌肉受累后可有上台阶、楼梯、蹲下起立困难,下肢肌肉萎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肌无力和萎缩可延至颈部、躯干、面肌及延髓支配的肌肉,表现为抬头困难、转颈障碍,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延髓支配肌肉受累则有吞咽困难、咀嚼费力、舌肌萎缩、发音障碍等。
延髓麻痹通常出现于疾病晚期,但也可于手肌萎缩不久后出现,少数情况下为首发症状。
肌纤颤为常见的症状,可在多个肢体中发生。
在舌体由于肌膜薄而可看到肌纤维颤动。
本病很少有感觉障碍,客观感觉异常少见,有少数患者可有痛性痉挛。
绝大多数患者无括约肌障碍。
本病的生存期随临床类型而有不同,短者数月,长者可十余年,最长可至35年,平均生存3年左右。
严重者多因延髓麻痹或呼吸麻痹而死亡。
本病患者在肌肉萎缩的同时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手部可引出Hoffmann及Rossolimo等病理征。
运动神经元病

常人群
•
3.神经毒及转运缺陷机制:兴奋性氨基
酸(谷氨酸)、植物毒素(木薯中毒)
•
4.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机制
•
5.其他 金属物质代谢异常,铝、钙、硅
等
2020/7/23
5
三、病理
•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如大脑皮质的大椎体运动神经元、 延髓以下皮质脊髓束在内的神经纤维髓鞘分解脱失、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减少 •残留神经元变性:中央染色体溶解、空泡、噬神经细胞现象, 以及ALS特异的轴突肿胀、神经微丝异常 •反复的失神经和神经再生在病变后期产生大小不等的失神经 肌纤维聚集,呈组群萎缩,为典型的神经源性肌萎缩
2020/7/23
20
八、治疗
•⒈ 病因治疗: 抗兴奋性氨基酸治疗:利鲁唑(2-氨基-6-氟甲氧基苯并噻
唑,抑制谷氨酸能 神经的传导适用于轻中症患者)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仅处于实验或临床研究 阶段。 •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治疗:维生素E、N乙酰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前体)
2020/7/23
21
• 4.康复治疗: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维持关节活动度, 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使患者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现有功能。
• 5.终末期患者呼吸衰竭的防治:晚期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衰竭,防治误吸、防 治感染、清楚分泌物、恰当的抗感染可延缓呼吸衰竭
• 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早期可采用非侵入性机械通气,如经口或鼻予以通 气;晚期严重呼吸衰竭患者,非侵入性机械通气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应考 虑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
2020/7/23
鉴别点:本病无舌肌萎缩和束颤、无球麻痹、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正常
2020/7/23
17
•2.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运动神经元病moter neuron disease(MND)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基因遗传;免疫反应;环境毒素;外伤 发病机制:
基因遗传: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 21染色体:过氧化物岐化酶基因突变;
谷氨酸转运异常: 脑组织神经突触内谷氨酸为脑内兴奋性氨基 酸,激活钙通道,细胞内盖超载,细胞死亡。
环境毒素:木薯中毒、微量元素中毒(铝、锰、铜、硅) 免疫因素:抗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等。 病毒感染:因急性脊髓炎而推测,尚未证实。
病理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颅神经核团、大脑皮 质运动神经元变性,脊神经根或颅神经轴 突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去神经支配和肌 肉萎缩。
临床表现
1.肌萎缩侧索硬化: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锥体束受累,表
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 40岁左右起病; 男性多于女性; 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痉挛性截瘫、剪刀样步态、
运动神经元病 moter neuron disease(MND)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朱梅佳
概念
病因不清. 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变性疾
病。 病变范围:皮质锥体细胞、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细胞、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 临床表现:锥体束征、肌无力和肌萎缩、
延髓麻痹。无感觉障碍
护理
2 心理护理。
此患者因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肌肉进行性萎缩、生活自 理能力逐渐丧失,出现否认、愤怒、接受、无助、抑郁、恐 惧等一系列症状。由于患者只能眨眼闭眼,采用闭合式问题, 让患者通过眨眼闭眼来沟通交流,通过多关心、多体谅、多 沟通的工作方法使患者逐渐接受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同 时在做任何护理操作时都积极问候患者,并鼓励患者勇敢面 对生活,积极对待每一天。在护理中我们尊重患者的建议, 始终使用同一型号呼吸机,并固定护理人员为患者护理,尽 量满足其心理需求。护理中,我们加强巡视,及时了解患者 的不适主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提供生活护理,满足 其生活需要;保持关节的功能位,以延缓关节挛缩时间,减少 患者痛苦,增加舒适感,提高生存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
显著特点: 运动神经元选择性死亡,舌下、舌咽、 迷走和副神经等最常受累; 眼外肌运动和骶髓支配膀胱、直肠括约 肌的副交感神经元一般不受累。
临床表现
分为四型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临床表现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受累,表现 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并存的特征。 ①多在40岁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②首发症状常为手指运动不灵活和力弱,随之手部小 肌肉如大鱼际肌和蚓状肌萎缩,渐向前臂、上臂、肩 胛带肌群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的肌束颤动;颈膨 大前角细胞严重受损害时上肢键反射减低或消失,双 上肢可同时出现或先后相隔数月;与此同时或以后出 现下肢痉挛性瘫痪,剪刀样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 射亢进和 Babinski 征阳性等,少数病例从下肢起病, 渐延及双上肢;
运动神经元疾病(MND)
吴天明
概念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 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 细胞和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临床上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体 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 合,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通常在30-60岁起病,男性多见。
原发性侧索硬化
选择性地损害锥体束。 ①极少见,中年或更晚起病; ②首发症状为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无力, 痉挛步态,进展缓慢,渐及双上肢,四 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 性,下肢明显;无肌萎缩,感觉正常; ③皮质延髓束变性可出现假性球麻痹, 伴情绪不稳、强哭、强笑。
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5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 慢性进行性区域性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 无力呈不对称分布,上肢为主,不伴锥体 束受损表现,感觉障碍罕见; 多灶性运动传导阻滞,和纤颤波,血清单 克隆或多克隆神经节苷酯抗体滴度升高。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有戏剧性疗效。
鉴别诊断
6、 X-连锁脊髓球部肌萎缩 X-连锁的下运动神经元病 中年男性起病,进行性肢体和球部肌肉无力萎缩, 可伴男子女性型乳房和生育能力下降,锥体束通 常不受累,部分患者有轻微感觉性神经受损。 外周血的DNA检查:X染色体上雄性受体基因第一 个外显子的三核苷酸(CAG)重复序列扩增。
临床表现- (ALS)
•③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等, 无客观感觉异常;延髓麻痹通常晚期出现; •④病程持续进展,最终因呼吸肌麻痹或并 发呼吸道感染死亡; • 本病生存期短者数月,长者 10 余年,平 均3-5年。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 ①发病年龄稍早于 ALS,多在 30岁左右,男性多见; ②表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束颤动等下运动神经元 受损症状体征;隐袭起病,首发症状常为一手或双 手小肌肉萎缩、无力,逐渐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 带肌肉;也有从下肢萎缩开始者,但少见;远端萎 缩明显,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无感觉障碍,括约 肌功能不受累; ③累及延髓出现延髓麻痹者存活时间短,常死于肺 感染。
谢谢大家
病理
可见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脑干下部 运动神经核(舌下、迷走、面、副和三叉神 经核多见,眼外肌运动核很少受累)及脊髓 前角细胞变性、数目减少。 颈髓前角细胞变性最显著,是最常并早期 受累的部位。
病理
受累运动神经元可见深染固缩,胞浆内可 见脂褐质沉积,并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脊髓前根和脑干运动神经根轴突可发生变 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可见轴突侧支芽生。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弥漫性变性,锥 体束变性最早发生在脊髓下部,并逐渐向 上发展。
进行性延髓麻痹
病变侵及脑桥和延髓运动神经核。 ①多中年以后起病,主要表现构音不清、饮水呛 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 束震颤,咽反射消失;皮质延髓束受损出现下颌 反射亢进,后期伴有强哭、强笑,呈真性与假性 球麻痹并存表现; ②进展较快,预后不良,多在1- 3年死于呼吸肌 麻痹和肺感染。
鉴别诊断
2.颈椎病脊髓型 发病年龄与MND相似,病程也呈慢性进行性, 临床表现相近,两者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 但颈椎病肌萎缩局限于上肢,常伴有感觉减退, 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肌束震颤少见,一般无脑 干症状。ALS胸锁乳突肌肌电图阳性率可达 94%, 而颈椎病几乎为零。
诊断及鉴别诊断
3.脊髓空洞症 可有双手小肌肉萎缩、肌束震 颤、锥体束征和延髓麻痹,但临床进展极慢, 常合并其他畸形,有节段性分离性痛温觉缺失, MRI可见空洞形成。 4.良性肌束震颤 正常人有时可见广泛粗大的 肌束震颤,无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正常。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组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 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5%-10%ALS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 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LS),家族性成年 型 AL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则为常 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 。但大多数 MND 是散发性的,未见与遗传有关。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活性、脑 电图、CT、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 电位 (BAEP) 、 CSF 检查多无异常, MRI 显示部分 病例受累脊髓和脑干萎缩变小。 肌电图呈典型神经原性改变,主动收缩时运动 单位时限增加,有时可见束颤或纤颤电位,神经 传导速度正常。 肌肉活检有助诊断,但无特异性,早期为神经 原性肌萎缩,晚期在光镜下与肌原性萎缩不易鉴 别。
诊断
根据中年以后隐袭起病,进行性加重, 表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远端肌无力、 肌萎缩、肌束震颤伴反射亢进(或减退)、 病理征等,无感觉障碍,典型神经原性肌 电图改变,则源自临床诊断。鉴别诊断
非典型病例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脊髓肌萎缩症(SMA) 是一种神经系统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命名 为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病变只累及下运动神经 元,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易误诊进行性脊肌萎 缩症。但SMA肌无力和肌萎缩从四肢近端开始, 根据起病年龄又可分为婴儿型、青少年型和成年 型,除婴儿型进展较快外,青少年型和成年型进 展缓慢,可存活20年以上。
2.中毒因素 由于神经元去极化时间延长 或过度去极化导致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 毒性作用,造成细胞溶解,被认为是诱发 ALS的原因之一。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 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入过多的铝、锰、 铜、硅等元素可能与发病有关;神经营养 因子减少也可能有致病作用。
病因及发病机制
3.免疫因素 尽管从MND患者血清中曾检出 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IgG、IgM抗体、抗 甲状腺原抗体、GM1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 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这些抗体和免疫复合物 能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其为致病的 原因,还是继发性改变还难以确定。目前认为, MND不属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治 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以支持及对症疗 法为主,保证足够营养,改善全身状况。 近 年 来 经 FDA 批 准 的 新 药 : 力 鲁 唑 (riluzzole),可推迟ALS患者发生呼吸功能障 碍的时间及延长存活期,但未证明其可改善运 动功能、肌力和震颤,可用于轻症、中症患者, 但价格昂贵。成人每次50mg,每日2次。副作 用有乏力、恶心、头痛和转氨酶增高等。
治
疗
维生素E可能对ALS患者有益。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本病尚在临床研究之中。 干细胞治疗ALS实验和临床处于探索阶段。 对症治疗:肌肉痉挛可给予:安定、氯苯氨丁 酸、氯哩沙宗等治疗;流涎多可给予:东莨菪 碱、阿托品、安坦等。
治
疗
支持疗法; 预防肺部感染,呼吸困难时可行气管切开,吞 咽困难时胃管鼻饲; 可用针灸、按摩、理疗及被动运动等改善肢体 状况,防止关节固定和肢体挛缩。
病因及发病机制
4.病毒感染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 来出现MND,故有人推测 MND与脊髓灰质 炎病毒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的慢性感染有 关。但 ALS 患者 CSF 、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 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有些 MND 患者并发恶性肿瘤,部分患者肿 瘤治疗好转时 MND症状亦有缓解,但机制 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