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合集下载

当代各省市明代进士分布表

当代各省市明代进士分布表

刊)一书中对明代进士在当代各省市的分布状况进行的统计,今刊于此,供同好取用。

明代各科进士人数表届次科年干支一甲二甲三甲其他各科人数统计数备注1洪武四年辛亥3171001201202洪武十八年乙丑3107362472472用会试录人数3洪武二十一年戊辰315799797碑录95人4洪武二十四年辛未3121631315洪武二十七年甲戌33067100100碑录重1人6洪武三十年春丁丑3133525353补2人,不知甲第洪武三十年夏丁丑329296161 7建文二年庚辰33770110110 8永乐二年甲申3933744704709永乐四年丙戌365151219219 10永乐九年辛卯332498484 11永乐十年壬辰33964106106乙未395253351351 12永乐十三年13永乐十六戊戌375172250250年辛丑349149201201 14永乐十九年甲辰34798148148 15永乐二十二年16宣德二年丁未33563101101 17宣德五年庚戌33562100100 18宣德八年癸丑335619999 19正统元年丙辰33562100100 20正统四年己未335619999 21正统七年壬戌35096149149 22正统十年乙丑35097150150 23正统十三戊辰35097150150年24景泰二年辛未37512320120125景泰五年甲戌3129217349349碑录三甲213人26天顺元年丁丑39719429429427天顺四年庚辰35010315615628天顺八年甲申37516924724729成化二年丙戌39825235335330成化五年己丑37516924724731成化八年壬辰378169250250索引三甲170人乙未39520230030032成化十一年33成化十四戊戌3110237350350年辛丑39520029829834成化十七年35成化二十甲辰394203300300年36成化二十丁未3110238351351三年37弘治三年庚戌390205298298 38弘治六年癸丑390205298298 39弘治九年丙辰395200298298己未395202300300 40弘治十二年壬戌395199297297 41弘治十五年乙丑395205303303 42弘治十八年43正德三年戊辰3115231349349 44正德六年辛未3115231349349 45正德九年甲戌3135258396396丁丑3115231349349 46正德十二年47正德十六辛巳3110217330330年48嘉靖二年癸未3142265410410 49嘉靖五年丙戌390208301301 50嘉靖八年己丑39522532332351嘉靖十一年壬辰38023331631652嘉靖十四年乙未39522732532553嘉靖十七年戊戌395222320320碑录缺12人54嘉靖二十年辛丑390205298298碑录三甲201人55嘉靖二十三年甲辰393216312312碑录重4人56嘉靖二十六年丁未39020830130157嘉靖二十九年庚戌39522232032058嘉靖三十二年癸丑3105295403403碑录三甲287人59嘉靖三十五年丙辰390203296296碑录二甲86人60嘉靖三十八年己未38521530330361嘉靖四十壬戌385211299299一年乙丑37731439439462嘉靖四十四年63隆庆二年戊辰377323403403补正10人64隆庆五年辛未37731639639665万历二年甲戌37022629929966万历五年丁丑35724130130167万历八年庚辰357242302302癸未36727134134168万历十一年丙戌367281351351三甲碑275名69万历十四年己丑36727734734770万历十七年壬辰35724430430471万历二十年乙未35724430430472万历二十三年73万历二十戊戌361232296296二甲碑57名六年辛丑35724130130174万历二十九年甲辰35724830830875万历三十二年丁未35723829829876万历三十五年庚戌35724230230277万历三十八年癸丑36727434434478万历四十一年79万历四十丙辰367274344344四年己未36727534534580万历四十七年81天启二年壬戌37732940940982天启五年乙丑35724030030083崇祯元年戊辰36728335335384崇祯四年辛未36727934934985崇祯七年甲戌357242302302补5人86崇祯十年丁丑35724130130187崇祯十三年庚辰357236296296崇祯十三年庚辰263263263赐特用出身88崇祯十六年癸未37831411406402未殿试11人。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

明代正统年间进士地理分布考--兼与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商榷陈之林【摘要】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是目前史学界关于明代进士地理分布统计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甚至成为当下许多人进行相关研究的依据;然以现存正统间诸科《进士登科录》并辅《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等科举文献对其同期进士地理分布的统计数字进行比对,则发现其中存有可商或讹误达17处。

%Professor Wu Xuan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Jinshi in the Ming Dynasty is currently most widely used on statistic of the Jinshi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ing Dynasty in historians,even becomes the basis of related research at moment , as for many peo-ple. But comparing the statistics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ver the same period with the recordation in the existing examination docu-ments in Zhengtong years,such as Jinshi Dengke Lu,Huangming Jinshi Dengke Kao,Huangming Gongju Kao ect,we can find inaccuracies up to 17.【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7【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明代;正统;进士;地理分布【作者】陈之林【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吴宣德教授《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以下简称“吴书”)是迄今学界唯一一部主要用统计计量方法专门研究明代进士地理分布的著作,用功甚巨,影响十分广泛,以致往往成为人们进行相关研究的依据;但以正统间各科《进士登科录》的记载对其同期进士地理分布的统计数字进行比对,则发现其中存有诸多可商或讹误之处。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作者:孙经纬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4期摘要: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整个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而是北方的北直隶。

位于西部边疆的云南和贵州,虽然进士群体整体分布的数量不大,但是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所占比例却很高。

整个辽东进士群体全部为军籍进士,而这些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为100%。

在军籍进士中,出自卫所的比例呈现出前期比例低,中后期比例波浪式增高的特点。

关键词: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特点原因一关于明代军籍进士的地理分布,笔者根据现存的《明代进士登科录》及《题名碑录》的相关记载,对明代各省军籍进士作了逐一的考证和确认。

兹谨把考证与确认结果列表显示如下:表一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统计表由上表可知,明代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极不平衡,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人口、教育等资源的地理分布状况和明代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

然而,虽然南方地区和中东部地区为进士的多产区,但是在军籍进士地理分布方面,却呈现出与整个进士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特点。

第一,与明代进士群体整体的地理分布不同的是,在所有诸省直的进士当中,军籍进士数量最多的并不是南方的省直,而是北方的北直隶。

譬如,在明代进士多产的省直中,南直隶军籍进士在所有军籍进士中比例为11.45%,福建为8.96%,湖广为8.90%,浙江为6.96%,而北直隶一地的军籍进士数就为995人,在所有军籍进士中的比例为15.30%,为全国诸省直最多,其中出自卫所的比例也较高。

在明代前期(洪武四年至景泰五年)的25科,北直隶军籍进士为64人,其中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26人,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在全部北直隶军籍进士中所占的比重为40.63%。

比例最高的景泰二年辛未科,出自卫所的军籍进士为8人,占此科北直隶全部军籍进士的比重为66.67%。

明代进士家族相关问题考论

明代进士家族相关问题考论

明代进士家族相关问题考论郭培贵【摘要】进士家族即指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明代270多年间共产生这样的家族2088个,其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又很不平衡,尤以浙江、南直最为集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代进士家族分别为311个、1500个、209个、51个、12个、4个和1个,属于这些家族的进士共达4970名,占明代进士总数的20.21%;而真正出自进士家族的进士仅占明代进士总数的11.55%,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造成并维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一、二、三代进士家族分别占进士家族总数的14.89%、71.84%和10%;说明接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96%的进士家族不能超过三代,这也验证了古语所云"富贵不过三代"大致符合实际情况.明代进士家族发挥政治和社会影响大致在三四十年至二百年之间.【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5(042)006【总页数】6页(P144-149)【关键词】明代;进士家族;地理及代数分布;特点【作者】郭培贵【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考察明代科举制度下所出现的“进士家族”现象,不仅对全面评价明代科举及其所引起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认识明代科举社会的特征,探讨科名富贵之家出现、延续和败落的规律及其对明代政治与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学界尚无该论题的专门研究成果,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何为“进士家族”?学界对此尚无统一定义。

为便于对本文论题进行探讨,笔者暂且确定“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即为进士家族,也即五代之内不一定每代都出进士,但至少应有两名以上进士。

之所以如此认定,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一是如五代直系亲属内只有一名进士显然不能撑起“进士家族”的称号,故至少应有两名进士。

二是“直系亲属五代”,依时间而言,大致有一百年的时间,在官本位和明代中后期铨选“独重进士”的背景下[1],其间如有两人考中进士,则对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声望的提高及维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大宗与进士家族

明代徽州的进士大姓、进士大宗与进士家族——兼谈家族背景对进士政治地位升迁的影响宋长琨摘要:明代徽州共有454名进士,他们在不同姓氏、宗族和家族中的分布是不平均的:出10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姓”有15姓,共出进士333人,占总数的73%;出3名进士以上的“进士大宗”有42支,共出进士197人,占总数的43%;出进士2人以上的“进士家族”有45个,共出进士124人,占总数的27%。

454个明代徽州进士中,有129人成为三品以上高官,其平均高官几率为0.28,来自“大姓”进士的高官几率,略低于这一均值,而“大宗”进士和“家族”进士,其高官几率则高于这一均值。

197名“大宗”进士中,有103人同时为“家族”进士,如果减掉彼此交叉的这103人,则其余94名非“家族”进士的“大宗”进士,其高官几率反而低于均值。

可见,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是家族背景,而非姓氏或宗族,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徽州;进士;家族;高官几率;明代进士是传统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政治精英,进士群体在科举考试尚处起步阶段的唐代即已崭露头角,并在宋代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官僚政治的主要构成和主导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致。

明代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关于传统之宗族社会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联,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宗族社会传统与官僚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最好的纽带,就是进士。

明代徽州进士背后有其深刻的宗族文化印记,而他所面对和投身的则是明代官僚政治和皇权政治的舞台,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背景进行研究,无疑是贯通明代徽州社会与明代政治文化之间的桥梁,使得彼此悬隔的两个领域由天堑变为通途。

时下,进士研究已经开始从宏观领域转入微观层面,对于不同地域进士的研究不断有新成果问世,尤其对于徽州进士的研究也有了良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运用史料考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明代徽州进士的宗、族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进而揭示这种分布状况对明代徽州进士政治地位的升迁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传统宗族社会和官僚政治文化研究积累一点素材,并进而对不断深化的徽学、科举学以及刚刚勃兴的进士研究有所裨益。

明朝南北卷制度

明朝南北卷制度

明朝南北卷制度南北卷是指明代科举依考生地域分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进士的制度。

起因于洪武三十年。

仁宗洪熙元年,以南北文化水平高低不同,规定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

宣德、正统年间,又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

后南北卷地域、比例时有调整,但均坚持南北分卷取士。

明朝建立之后,恢复了由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再次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重心。

但是因为地区的社会文化水平发展的差异,出现了文化发达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的现象,因此形成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在明太祖统治者时期出现的“南北榜”事件就是南北卷的起因,洪武三十年().就是年会试,考官刘三吾,黑信蹈所挑进士五十二名皆南士,朱元璋怒,指出所Gabarret偏,亲自评卷,的定六十一名进士皆北士.史称"南北榜争夺战",亦称"春夏榜争夺战"。

虽然当时事件被明太祖用铁腕手段化解,但是矛盾依然存有同时也没找出最合适的办法。

到了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

虽然在景泰年间一度废除南北卷制度,但是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于景泰五年再次恢复南北卷。

南卷的范围包含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以及南直隶的顺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和广德州。

北卷范围就是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四省,北直隶的顺天、河北、真的定、河间、顺德、大名、永平、广平和延庆州、保安州,以及辽东、大宁、万全三个都司。

中卷范围就是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以及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和徐州、滁州、和州。

其间各卷的数量存有小幅度的调整,至正德年间沦为订制没在修改。

南北卷制度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一次重大的改革,对后来清朝乃至我们的高考制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这也是科举制度作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最终完善,对后来国家的稳定起了相当多的贡献。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

明代徽州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宋长琨关键词:明代;徽州;进士数量;地理分布摘要:在徽州府志、徽州府各县的县志,以及《新安名族志》、《登科录》、《进士题名碑录》等历史文献中,共有464名明代徽州进士的记载,其中454人出处有据,履历翔实。

有明一代,徽州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各府中位居第十一位,在万人进士数上位居第五位。

这454名徽州进士在徽州府六个县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不但如此,即使在同一县份的不同地域之间,这种不平衡性也有所体现。

SONG Chang-kun (Associate professor, be studying phD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An Investigation on the Amount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uizhou Jinshi in Ming DynastyKey Words: Ming Dynasty; Huizhou; Amount of Jinshi; Geographic distributionAbstract:In Huizhou Fu-zhi, Xian-zhies of counties of Huizhou-fu,Xinan Ming-zu-zhi, Dengke-lu, Ti-ming-bei-lu of Jinshies and other historical literatures, include 464 records of Jinshes of Huizhou in Ming Dynasty. In these records, there are 454 people who have historical figures. In Ming Dynasty, the amount of Huizhou Jinshies ranks No. 11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in comparative amount it ranks No. 5. In all six counties of Huizhou,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454 Jinshies is unbalancing, and this unbalancing featur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amount of different counties, but also reflec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same county.《嘉靖婺源县志》云:徽州“儒风独茂,科甲蝉联”;[1]《万历歙县志》云:徽州“人文郁起,为海内之望,郁郁乎盛矣”;[2]《乾隆绩溪县志》云:“徽为朱子阕里,彬彬多文学之士”;[3]《道光徽州府志》则说:徽州“人文辈出,鼎盛辐臻”;[4]元末学者赵汸《商山书院学田记》更称:“新安为东南邹鲁。

明代山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明代山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 &’
沧桑
史 海 钩 沉 ・!""!・#
(纳粮 区。为了解决边镇军饷, 明朝采取了屯粮、 民运粮、 开中制 邹鲁, 故士多文学。 ” 又如今山西南部地区的临汾市尧都区, 金 ) 换盐引 等措施, 从而吸引了大批商人到这一地区, 同时也为本 元时期称平阳, 曾是雕版印刷盛地, 所刻之书, 精良多样, 影响深 地商人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场所。但因这一地区地处边境,商人 远, 在明代仍为人所崇尚。 《应 在这一地区主要是谋利,其赢利之后,将钱转用于这一地区文 相比之下, 今山西北部地区, 在明代风气则大不一样, 如 “俗尚武艺, 《偏关穆志 》 “土著从戎 化教育的相对要少一些。 州志 》 称: 不事商贾。 ” 又 称: 文化教育的繁兴,要有一定的经济作为基础,并要有一个 者十室五六。 ” 在这种风气下, 今山西北部地区, 居民之中读书 相对安定的环境。就以上两方面而言,山西北部地区均逊于南 求学的相对较少。 部地区。考取进士的数额, 是文化发展状况的一种反映, 北部少 再就山西中部的太原而言, 历来为军事重镇, 风气所致, 人 《旧五代史・张宪传 》 “太原地雄边服, 于南部是可以理解的。 们不重视文化。 中说: 人 山西中部地区从经济繁荣程度看,在明代介于南北之间, 多尚武, 耻于学业。 ” 但这种情况在明代已经有了转变, 这主要 《风俗 》 表现在明代撤销路的建置、 《太原县志 》 而又以太原及其以南的晋中较为发达。 卷! 山西组建行省上。这样, 太原成为全 “土地最为沃衍, 《太原县志 》 载太原情况说: 则汾、 晋二水之力也, 又山中所 省的政治文化中心。 卷 $ 中讲到明初太原学风兴起 “潘原英, “太原水陆之 时的情况说: 山东历城人, 洪武初令改筑城池, 重葺庙 出石炭足济数县, 其他盐铁之利亦复不乏。” 又说: 弦 诵不辍。 ” 学, 雅善课士, 当兵戈凋残之际, 兴贤育才纟 也就是 产虽无甚珍奇, 而备物致用在三晋犹称沃壤焉。” 而且太原历来 《嘉靖太原县志 》 说, 到了明代, 太原开重文之风, 再加上其政治、 经济方面的特殊 是山西政治经济的中心, 所载描述太原的诗句 《太原县志 》 “一城春色富河东, 优势, 于是在进士科考中占有着突出的地位。 卷 ## 称: 万古中州悉听从。地贵自然芝草出, 天高 “ 载: 明代 太原科名甚盛, 其文行兼优者正复不少也。 ” 在这种情 长是瑞之封。 堤边翠带千株树, 江上青螺数十峰。 海晏河清无个 况下, 太原地区在明代考取进士 "# 人。 事, 书楼朝夕几声钟。” 地灵物丰, 环境相对安静, 自然有利于文 太原文风兴盛,对周围乃至全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明代 化的发展。 是山西文化相对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太原风气转变的影响是 太原由于是山西的中心城市,在交通上也非常发达。向西 不容忽视的。 南经汾、 绛、 蒲津关可达西安; 向南经潞、 泽, 越太行山、 天井关 再次,学校、书院教育的繁荣程度不同是造成进士分布不 可达洛阳; 往东出井陉关, 经保定, 可通北京; 往北可达忻州、 朔 均衡的直接原因。 州、 大同; 从太原到晋中、 吕梁更为便近。太原由于交通发达, 成 学校是养育储备人才以应科考的重要基地,是莘莘学子们 为东西文化、南北文化传播的纽带,而不同学术文化之间的互 踏入仕途的跳板,所以一地教育是否繁荣与该地人才的多少有 相渗透又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因此,太原在山西中部文化的发 直接关系。明代教育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官学和书院两种,官学 展上独领风骚, 在明代仅太原一地即考取进士 "# 人。 太原以南的晋中,明清时富商巨贾很多,但他们的商业活 是由政府开办的,教材也由皇帝统一御定,科举考试的试题也 动主要在清朝,明代发家的并不多,因此对明代文化的发展影 以此为依据, 所以官学越发达的地区, 进士分布就越稠密。书院 响并不大, 对进士考取数额的影响也并不大。 是以私人讲学为主的民间教育组织,是官学之外的教育补充机 其次受文化传统影响而言,今山西南部地区在明代不仅经 构, 当官学恶化时, 它就担当起了培养人才的重任。又由于当时 济发达,而且历来文化发达,尤其运城地区更是我国古代文明 一些名师巨儒, 如吴与弼、 王守仁等都在书院讲学, 所以书院的 的发源地, 历史上文化的积淀悠久而源远, 相传唐尧、 虞舜、 夏 影响很大,当时有不少科举及第的优秀人才来自书院。据成化 书院 $% 所, 禹均建都于此。此后这一地区即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出过很多 《山西通志 》 统计, 明代山西境内有官办儒学 #(" 所, 其分布情况大体是: 运城地区有官学 #’ 所, 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如书法家卫夫人,思想家王通,诗人王 书院 #) 所; 长治地 (今山西闻 书院 ’ 所; 临汾地区官学 #% 所, 书院 #( 所; 太原 绩、 王勃, 文学家柳宗元, 史学家司马光等。尤其闻喜 区官学 #$ 所, 号称宰相世家, 名 及其以北的大同、 朔州、 忻州官学 !( 所, 书院 " 所; 其余地区有 喜县 ) 裴氏, 在魏晋隋唐期间出过 $" 位宰相, 闻海内外。运城地区好学之风至明不衰,又出过著名的理学大 官学 )" 所, 书院 #’ 所。从大范围来说, 山西南部的教育机构有 家薛 王宣。在这种氛围之下,明代今运城市的盐湖区出进士 %& 中部有 *% 所, 北部有 !" 所, 这种分布状况与山西进士的 ’( 所, 人, 永济市出进士 %’ 人, 领全省之先, 也就不足为怪了。 地理分布比例基本上一致,也是由南向北递减,这充分反映了 晋南及晋东南地区是山西文化发达地区,晋北则相对落后。这 人类的生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文化除受自然环境 的影响外,还受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在历史上文化底蕴深 种人才分布状况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我们要发展山西经济,就 厚、 出过一些文化名人的地区, 人们往往对祖先有一种崇拜、 效 首先要发展山西教育,要发展山西教育就必须打破这种不均衡 法甚至竞争的心理,这样,他们比其它地区的人们多一种无形 的人才分布格局,还特别要注意加快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以 精神力量的鼓舞,更易走上读书之路,从而形成相互竞争的学 此带动整个山西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杜笃志序 》 (今山西永济市 ) 习风气。 中在讲到明代蒲州 时说: 参考文献: “地界秦豫, 形势丽崎。中条鼎峙, 黄河亘流。秀淑之气, 扶舆磅 《河东盐法志 》 《艺文 》 卷 ## 。 ! 礴。郁然三晋冠, 故生其地者粹然淳古, 人文辈出, 忠孝相仍, 有 《条麓堂集 》 卷 )’ 。 " 虞氏之遗风在焉。 ”这描述的就是蒲州古代遗风对人才产生的 《未檗斋文集 》 卷 ## 。 # “一巷三阁老, 重要作用, 至今在永济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 对门 九尚书 ” 的歌谣。 王振芳 山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今山西南部的其它地区好学之风虽不及蒲州,但为人所称 吴海丽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今山西晋城市 ) “勤于力田, 道者也颇多, 如泽州府 , 人 多嗜文 + 责编 高生记 , (今山西阳城县 ) “境临中州, 学。 ” 又如阳城 , 故语言辨正, 教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

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

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

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

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

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

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

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

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

总体而言,这类文章和专著尚不多见,应该说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深入展开。

在开展深入研究之前,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的分布及其特点的调查,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

当然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涉及的人物实在太多,资料实在太丰富。

本文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课题之明代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对明代全国进士家族做了一个初步调查,统计出了其在各地的分布,各家族进士数量、甲第、任官等诸多情况,并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

正如前面讲到的,本课题涉及人物及资料太多,而某些人物的关键资料又缺失,使得本文在统计上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尚待方家指正。

1[明]文徵明:《甫田集》卷十七,《送陆君世明教谕青田叙》。

2[明]郎瑛:《七修类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210页。

3关文发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63页。

4吴仁安:《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1年。

5曹国庆:《明代江西科第世家的崛起及其在地方的作用》,《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一地域分布统计1.所据资料说明:本文是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之明代部分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依据明代各科考试录(包括《登科录》、《会试录》、《进士履历》、《同年序齿录》等)1、明代焦竑编《国朝献徵录》(简称《献徵录》)、清初盛子邺编《类姓登科考》,并以雍乾时期的各省地方志及其它相关史料作为参考。

各朝考试录中的《登科录》、《同年序齿录》、《履历便览》等,记载了每位进士的曾祖、祖、父、兄弟甚至儿子的名字、出身与历官情况,是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

《献征录》中收集了万历中期以前的各种人物传记资料,其中进士近二千四百位,相关墓志、圹志、神道碑铭等1180余份,行状、行实等170余份,传记900余份,为我们研究人物的家世、履历等提供了十分翔实的原始资料。

这里重点提一下《类姓登科考》的情况。

该书为清初盛子邺所编,以韵为目,依姓归类,收集了自洪武四年至崇祯十六年几乎所有的进士,记载其朝榜甲次、籍贯,位至显要者则列举其官爵赠谥。

尤为可贵的是,该书还利用了《登科录》等资料,考证出了相当部分进士之间的血亲关系,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线索。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该书的考证并不完全,而且其中有些信息还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卷二:“钱喜起浙江仁和县人,若赓子,二甲,三代进士。

”[子226-434页1实际上钱喜起与钱若庚没有任何关系。

喜起一家是三代进士不误,但他是仁和县人,《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三代履历》载其“祖立,嘉靖乙丑进士,广西副使……;父养廉,万历己丑进士,吏部员外……;本生父养度,刑部主事”,则钱立、钱养廉和钱喜起为一家族。

而钱若庚是鄞县人,见同卷:“钱敬忠浙江鄞县人,若赓子,天启壬戌二甲。

”[子226-433页]又:“钱肃乐浙江鄞县人,丁丑二甲,若赓孙。

”[子226-434页]据此,钱若庚、钱敬忠和钱肃乐为一进士。

《类姓登科考》张冠李戴,误将二者混为一谈。

再如卷一:“孙如洵浙江余姚县人,癸丑二甲,燧子。

”[子226-423页]“燧子”误。

据《献徵录》和《登科录》的记载,孙如洵是孙鑨的儿子,孙鑨是孙陞的长子,孙陞是孙燧的季子,则如洵为孙燧之曾孙。

与孙如游为从兄弟,而同页记载:“孙如游浙江余姚县人,三甲,燧曾孙。

”不误。

卷三:“郭鎜山西高平县人,鋆弟,同胞三进士,三甲,庶吉士,南京工部右侍郎。

”[子226-698上]同页载“郭鉴山西高平县人,二甲,鋆弟,兄弟同榜”。

其实三人并非同胞,而是是叔伯兄弟,见《献徵录》所载《郭公鎜墓志》:“郭氏……质知光州,生定,…定七子,以长子鋆贵赠官。

次子城,判安州,生銮及公。

……公与从弟鉴又同年举进士,鉴副使,而公为侍郎。

”[卷五十三,第2250页]此外,该书还存在错简等其他诸多问题,本文在使用时,做了必要的考证。

2.统计数据:我们确定是否同一家族的标准,是看有没有确切的材料证明他们之间的直系亲属关系。

对于有些籍贯相同、姓名相近的进士,尽管很有可能出自同一家族,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我们未将其采入统计,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有些家族历经迁徙,后代落户于其他府县,则别为一个家族。

怎样的家族才能算作是进士家族呢?目前学界尚无确定的说法,本文也只是采用一个大致的标准。

据我们统计,明代全国一门二进士以上的家族达到1595户,而三进士以上的仅399户,因此本文把一门三进士作为进士家族的标准,这样处理,既便于操作,又不失代表性。

1本文所使用的试录主要来自台湾学生书局版《明代登科录汇编》、上海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及天一阁藏本。

经我们细致统计与考证,明代全国进士家族共有399户(见文末附表1)。

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 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

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1:表一:各省进士总数与家族总数排名对照表直、省总数/排位家族/排位直、省总数/排位家族/排位南直隶4283/1 78/2 四川1369/9 21/8浙江3704/ 82/1 山西1206/10 19/9江西3023/ 36/4 陕西1002/11 1 8/10 福建2382/4 39/3 广东876/12 4/12 北直隶1771/ 22/7 广西195/13 1/13山东1746/6 29/6 云南120/14 1/1 3 河南1608/ 1 8/10 贵州32/15 0/15湖广1503/8 31/51依据吴宣德全国进士地理分布统计数字制表,见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册。

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是明代的进士大省,四省进士总数超过全国的一半,在进士家族排名上,同样占据着前四的位置,而其比例则约占全国三分之二强。

其中南直隶、浙江两省共158户进士家族,占到全国的42%,超过其进士总数在全国的比例(32%)10个百分点。

从各府情况来看,产生10户以上进士家族的府有:南直隶苏州府26户、常州府19户,浙江绍兴府24户、嘉兴府19户,陕西西安府15户,福建福州府10、兴化府11、泉州府12户,江西吉安府11户、南昌府13户,湖广黄州府11户,山东青州府10户。

以上12府总计1 81户,约占全国46%强。

从县的分布情况看,拥有6户以上进士家族的县有浙江余姚10户、山阴6户、会稽6户、秀水6户、平湖6户,南直隶武进10户、吴江6户、华亭6户,福建莆田11户、晋江9户、闽县6户。

其中以福建莆田为最。

以上诸府县都是盛产进士的地区,这充分说明,在进士总量占优势的地区,更容易产生进士家族。

从单个家族中进士人数来看:全国一门10人以上的进士巨族有8户,分别是山东新城王氏,总共14人;北直隶任丘边氏,总共12人;浙江余姚孙氏10(另有武进士2)人,秀水项氏11人,浙江乌程闵氏11人,鄞县陈氏10人;南直隶吴江吴氏11人;四川巴县刘氏10人。

9进士的4户:浙江平湖陆氏,陕西渭南南氏,南直隶武进吴氏、宜兴吴氏。

8人进士的3户:浙江会稽的陶氏,江西安福的伍氏,福建闽县的林氏。

7人进士的5户:浙江慈溪冯氏,四川新都杨氏,湖广麻城刘氏,南直隶金坛周氏、武进陆氏。

6进士的15户:浙江仁和江氏、平湖屠氏、仙居应氏,山东临朐冯氏,南直隶太仓州王氏、兴化李氏、吴江沈氏,福建长乐陈氏、莆田柯氏、莆田方氏、惠安张氏、南安洪氏、晋江史氏,江西安福彭氏、铅山费氏。

在这些进士家族中,有的家族历经数代而不绝,其影响力更为深远,因此我们又对三代以上的进士家族做了一个统计(见文末附表2):一门三代以上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

浙江绍兴府15户、嘉兴府13户,南直隶常州府11户、苏州府9户,江西吉安府9户,山西平阳府9户,是全国最为集中的地区。

以县计,浙江余姚6户、平湖5户,南直隶武进5户,江西安福5户,福建莆田5户,为全国之最。

二明代进士家族的几点规律从以上数据看,明代进士家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东南一带科举比较发达的地区。

特别是浙江和南直隶两处,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在科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此也培育出了为数众多、影响巨大的进士家族,余姚孙氏、吴江吴氏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尽管北方也出了诸如新城王氏、任丘边氏这样的大族,但从总体数量还是从其历官情况上看,北方是远远比不上南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