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茶酚胺类药
正性肌力药

2.多巴酚丁胺 主要兴奋1受体,其次是2受体 突出的作用是增加心排血量,心率变化小 外周阻力和肺血管阻力降低 对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急慢性心衰最有价 值 直接的正性肌力作用和微弱的血管扩张作 用 作用比较快,变心率作用也强于多巴胺
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的比较
多巴胺
三种受体 直接加间接作用 增加静脉回流和肾血流 正性肌力加静脉回流
多巴酚丁胺
仅有 1和2 仅有直接作用 不收缩静脉 靠正性肌力作用
外周阻力高,血压升高
肺动脉血压升高
外周阻力下降
肺动脉降低
二、洋地黄类药物
1.作用特点: 直接作用于心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 抑制心脏传导系统 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 作用慢,安全范围小,容易发生中毒
2.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心力衰竭 快速房颤 室上速 禁忌证:洋地黄中毒 梗阻性心肌病 心衰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用法: 总量:1~1.2mg, 首次量:0.4~0.8mg 室上速效果不好可加艾司洛尔等
正性肌力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 斌 麻醉科
1. 2. 3. 4. 5.
正性肌力药(强心药)包括: 儿茶酚胺 磷酸二酯酶III抑制药 洋地黄类 钙盐 胰高血糖素 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促进心肌细胞钙 内流和释放,从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一、儿茶酚胺类药物
1.多巴胺 能使三种肾上腺素受体兴奋 激活DA1和DA2受体 DA1使肾血管和肠系膜血扩张 DA2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兴奋受体而增加心肌收缩力 正性肌力作用和正性变率作使氧耗增加 用法
2.氨力农 静脉注射负荷量:0.5~1.5mg/kg 维持量:2~10g/kg/min 总量:10mg/天
副作用:偶发低血压 血小板减少症
3. 米力农 负荷量: 50g/kg 维持量:0.375~0.75g/kg/min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较低 半衰期短,可持续输注
ICU常用药品及计算公式

ICU常用药品及计算公式一、引言ICU是重症监护室的缩写,是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监测、治疗和护理的专门场所。
在ICU,各种药品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ICU中常用的药品及其计算公式。
二、ICU常用药品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pinephrine)属于儿茶酚胺类药物,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哮喘、过敏性休克等疾病。
在ICU中,肾上腺素通常用于心肺复苏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肾上腺素的剂量计算公式:体重(kg)×0.01~0.03ug/kg/min2.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类固醇激素。
在ICU中,多巴胺经常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等情况下的血流动力学支持。
多巴胺的剂量计算公式:体重(kg)×2~10ug/kg/min3.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也是儿茶酚胺类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病人的治疗。
与肾上腺素不同的是,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外周血管收缩,从而提高血压。
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计算公式:体重(kg)×0.03~0.5ug/kg/min三、计算公式1.肾上腺素的计算公式肾上腺素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0.01~0.03ug/kg/min其中,体重以千克为单位。
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计算所需肾上腺素的剂量,通常是0.01-0.03 ug/kg/min。
需要注意的是,剂量的调整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
2.多巴胺的计算公式多巴胺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2~10ug/kg/min同样的,体重以千克为单位。
根据患者的体重来计算所需多巴胺的剂量,通常是2-10 ug/kg/min。
剂量的调整应该根据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来进行。
3.去甲肾上腺素的计算公式去甲肾上腺素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0.03~0.5ug/kg/min同样的,体重以千克为单位。
儿茶酚胺类结构

儿茶酚胺类结构
儿茶酚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儿茶酚胺类化合物通常由乙酰辅酶A 和芳香族氨基酸组成,它们通常被用作神经递质、药物和染色剂。
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神经系统中担任重要的作用,它们可通过特定的受体结合来实现生物效应。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而多巴胺则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
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在医学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患者,可以通过给予β受体拮抗剂来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而对于多巴胺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等,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的水平来缓解症状。
此外,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酪色素的结构,因此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染色剂的生产中。
铬酸酚和酚氧化酶被用于多种染色剂的合成,包括鲜艳的蓝色和绿色染料。
总之,儿茶酚胺类化合物是一类在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的化合物。
其重要的作用和结构使其成为研究的热点,并在药物和染色剂的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茶酚胺

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儿茶酚胺是一种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
儿茶酚和胺基通过L-络氨酸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亲铬细胞位置的酶化步骤结合。
通常,儿茶酚胺是指去甲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Ad)和多巴胺(DA)。
这三种儿茶酚胺都是由络氨酸结合。
儿茶酚胺 CA)。
)。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 NAd)、肾上腺素(Ad) 多巴胺( DA)。
)、肾上腺素 (Ad)和儿茶酚胺( CA )。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 NAd )、肾上腺素 (Ad) 和多巴胺( DA )。
交儿茶酚胺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儿茶酚胺是一种含有儿茶酚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
儿茶酚和胺基通过 L-络氨酸在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和亲铬细胞位置的酶化步骤结合。
通常,儿茶酚胺是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这三种儿茶酚胺都是由络氨酸结合。
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病态情形。
一般通过不正常的儿茶酚胺水平可以断定两个方面:首先涉及到肾上腺髓质瘤,这些瘤结合了大量的儿茶酚胺导致循环失常。
第二点涉及到心血管系统。
(儿茶酚胺)含量超标会引发高血压和心肌梗塞,含量过低则通常导致低血压。
儿茶酚胺含量水平的不同与心脏猝死、冠状心脏病和心脏不充血等也有潜在联系。
临床应用于: 1:休克,用于神经源性、心源性、中毒性休克的早期。
剂儿茶酚胺的合成代谢量不宜过大,一般用 2 毫克加于 5%葡萄糖 500 毫升中,静滴速度每分钟掌握在 4-8 微克,使收缩压维持在90mmHg 左右。
2:胃出血,用儿茶酚胺 1-3 毫克适当稀释后口服,在胃内因局部作用收缩胃黏膜血管而产生止血效果.。
其不良反应为:可发生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所以不要让药物漏出血管外。
剂量不要过大;以免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另外突然停药可出现血压下降,需停药时,应先逐渐减少剂量和减慢滴速,然后停药。
病理联系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病态情形。
儿茶酚胺类药物在体内容易代谢失活的原因

儿茶酚胺类药物在体内容易代谢失活
的原因
儿茶酚胺类药物在体内容易代谢失活的原因有:
儿茶酚胺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中存在一种特殊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儿茶酚胺类药物在体内很快代谢失活。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很快被单胺氧化酶等酶类分解代谢,导致其失活。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被代谢成无活性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不能发挥原有的生理作用。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与一些物质结合,导致其失去原有的生理活性。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很快被排泄出体外,导致其失活。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被细胞内的酶类分解代谢,导致其失活。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被氧化成无活性的物质,这些物质不能发挥原有的生理作用。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失活。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被代谢成其他物质,这些物质不能发挥原有的生理作用。
儿茶酚胺类物质在体内会被代谢成其他物质,这些物质不能发挥原有的生理作用。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兽药肾上腺素的药理及应用

兽药肾上腺素的药理及应用
兽药肾上腺素是一种能够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药物。
该药物主要含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成分,能够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等方式进行给药,并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显著的生理效应。
药理学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通过激活肾上腺素能受体,在机体内产生广泛的生理作用。
其主要作用包括:
1. 收缩血管:通过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能够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钙离子释放,从而促进血管收缩,增加血压。
2. 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肾上腺素能刺激心脏β1受体,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增加心输出量。
3. 改变血糖代谢:肾上腺素能刺激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分解,从而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中。
4. 改善呼吸:肾上腺素能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同时刺激心脏β2受体,从而改善呼吸道通畅性。
应用:
兽药肾上腺素主要应用于畜牧业中。
该药物主要用于诊治低血压和休克等病症,能够快速提高血压和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和组织灌注量,从而有效缓解疾病症状。
此外,该药物还能够用于畜禽的运输和屠宰过程中,能够利用其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提高畜禽的兴奋度和警觉性,促进运输和宰杀过程中的全部作业流程,有利于提高肉品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肾上腺素会产生兴奋情绪和抑制食欲,且存在滥用的风险,因此应该在兽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并严格控制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次数,以避免对畜禽和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去甲肾上腺素简介和使用

• (5)在缺氧、电解质平衡失调、器质性心脏 病病人中或逾量时,可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 高后可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
• (6)以下反应如持续出现须加注意:焦虑不 安、眩晕、头痛、苍白、心跳重感、失眠等。
• (7)逾量时可出现严重头痛及高血压、心率 缓慢、呕吐甚至抽搐。
• 可引起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少数病人可出现心 律失常、肢端缺血坏死。可致有胸骨后痛。有 时甲状腺可一过性充血肿大。用于晚期妊娠可 诱发子宫收缩。
• (2)与 β受体阻滞药同用,各自的疗效降低,β受 体阻滞后α受体作用突出,可发生高血压,心动过 缓。
• (3)与降压药同用,降压效应被抵消或减弱,与 甲基多巴同用还使本品加压作用增强。
• (4)与洋地黄类同用,易致心律失常,须严密注 意心电监测。
• (5)与其他拟交感胶类同用时,心血管作用增强。 • (6)与麦角制剂如麦角胺、麦角新碱或缩宫素同
• 2、口服:治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注射液13ml(1—3mg),1日3次,加入适量冷盐水服下。
五、不良反应
• (1)药液外漏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 (2)本品强烈的血管收缩足以使生命器官血
流减少,肾血流锐减后尿量减少,组织血供不 足导致缺氧和酸中毒;持久或大量使用时,可 使回心血流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心排 血量减少,后果严重。 • (3)应重视的反应包括静脉输注时沿静脉径 路皮肤变白,注射局部皮肤脱落,皮肤紫绀, 皮肤发红,严重眩晕,上列反应虽属少见,但 后果严重。 • (4)个别病人因过敏而有皮疹、面部水肿。
用,促使血管收缩作用加强,引起严重高血压,外 周血管的血容量锐减。
• (7)与san环类抗抑郁药合用,由于抑制组织吸收 本品或增强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可加强本品的 心血管作用,引起心律失常、心动过速、高血压或 高热,如必须合用,则开始本品用量须小,并监测 心血管作用。
泌尿科常用药物

泌尿科常用药物1. 磷酸苏二甲双酯(ABT)- 适应症:用于治疗排尿困难、尿道阻塞、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
适应症:用于治疗排尿困难、尿道阻塞、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
- 作用机制: ABT是一种α1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尿道平滑肌的收缩,降低尿道阻力,从而缓解尿路症状。
作用机制: ABT 是一种α1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尿道平滑肌的收缩,降低尿道阻力,从而缓解尿路症状。
-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每次剂量因人而异,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每次剂量因人而异,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
2. 倍他米松(BDM)- 适应症:用于治疗尿路结石、急性膀胱炎、肾小球疾病等泌尿系统炎症和肿瘤。
适应症:用于治疗尿路结石、急性膀胱炎、肾小球疾病等泌尿系统炎症和肿瘤。
- 作用机制: BDM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可减轻泌尿系统炎症反应和疼痛。
作用机制:BDM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可减轻泌尿系统炎症反应和疼痛。
- 用法用量:口服或注射,剂量因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而不同,通常剂量为每日5-60毫克。
用法用量:口服或注射,剂量因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而不同,通常剂量为每日5-60毫克。
3. 肾上腺素(Adrenaline)- 适应症:用于急性尿潴留、低血压、休克等泌尿系统急症和循环功能不稳定的病情。
适应症:用于急性尿潴留、低血压、休克等泌尿系统急症和循环功能不稳定的病情。
- 作用机制:肾上腺素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具有收缩血管和增加心率的作用,可迅速提高血压和改善肾循环。
作用机制:肾上腺素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具有收缩血管和增加心率的作用,可迅速提高血压和改善肾循环。
-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剂量因病情而异,通常起始剂量为每分钟0.5-5微克。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剂量因病情而异,通常起始剂量为每分钟0.5-5微克。
4. 硝酸甘油(NO)- 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尿潴留、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和心绞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茶酚胺类药
(一)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类药。
是一种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强效拟交感神经物质。
对α1、α2、β1、β2受体产生较强的激动作用。
小剂量主要兴奋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扩张。
特别是当支气管痉挛时更为明显,同时还可兴奋支气管粘膜上血管平滑肌α受体,使粘膜血管收缩,消除哮喘时粘膜水肿而改善病人的通气状态。
对心脏β1受体的兴奋,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其强效β1受体兴奋常导致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可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在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氧血症、酸中毒或同时使用其他致心律失常药物时更易发生。
对于α受体的兴奋可使皮肤粘膜血管及内脏血管收缩,而冠状动脉和骨骼肌血管则由于兴奋血管平滑肌β2受体而发生舒张。
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有关,小剂量开始时血压可不升高。
对脑和肺血管收缩作用较弱,有时由于血压升高可被动扩张。
剂量过大可使血管过度收缩,心脏、肾脏和皮肤的血流减少,可引起心肌缺血和梗死。
肾上腺素是心搏骤停的首选药物。
除过敏性休克外,一般肾上腺素不作为休克或治疗低心排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仅在应用了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而升血压效果仍不好的顽固性严重低血压时下才考虑使用。
低剂量可用于支气管痉挛则每小时输注lml时肾上腺素的用量为0.1
μg/Kg·min。
使用从小剂量开始,一般先从0.01μg/Kg·min 开始输注,可逐渐增加至0.2~0.5μg/kg·min 。
(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为儿茶酚胺类药。
是由节后交感神经末梢产生的一种强效拟交感神经物质。
对α受体有很强的兴奋作用,对β1受体的兴奋作用与肾上腺素相当。
表现为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和心脏正性肌力作用。
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加。
由于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及对心脏α1受体的兴奋作用,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增加心输出量和加快心率的效果,也少发生心律失常。
去甲肾上腺素可增加心室做功,收缩肾脏、肠系膜等内脏及外周血管系统。
多年前,去甲肾上腺素被认为是升高血压的有效药物。
但人们逐渐发现,这种血压升高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加所致,它将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缺氧进一步恶化。
且增加心脏的后负荷。
因而去甲肾上腺素在休克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明显限制。
近年来,对休克理解程度及对药物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且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可以监测休克时循环系统的变化规律,明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循环的作用效果,使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较准确地用于改善休克时某些血流动力学指标。
在分布性休克时,如果休克的主要原因是循环阻力降低,为了增加外周阻力,便有很强的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指征。
但如果休克是因为心输出量的减少,外周阻力已明显升高,则不应使用去甲肾上腺素。
还有一些报
道提出,在感染性休克时,去甲肾上腺素在增加灌注压及内脏器官氧输送的
同时,并不引起氧耗量的增加,可明显改善组织灌注,增加尿量。
去甲肾上腺素的用法:去甲肾上腺素的配制同肾上腺素。
一般0.01~0.2μg/kg·min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用于改善感染性休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三) 多巴胺儿茶酚胺类,是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前体。
多巴胺兴奋多巴胺受体、β受体和α受体。
另外,多巴胺作为去甲肾上腺素合成的前体还有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及释放的作用。
多巴胺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一般不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多巴胺对不同受体兴奋的程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随着多巴胺应用剂量的增加,逐渐表现出多巴胺受体、β受体和α受体激动作用。
具体的剂量有很大的变化,应用时应按所需效应而不是固定的剂量范围来调节输注速率。
(以下应用剂量范围可供参考)小剂量(<5μg/kg·min)时,以兴奋多巴胺受体为主,产生肾脏、肠系膜血管,冠状动脉、脑血管等内脏血管扩张作用,增加这些区域的血流量。
肾血流量的增加,可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和水钠排出量。
中等剂量(5~10μg/kg·min),主要产生β受体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心率加快。
与其他儿茶酚胺类药相比,多巴胺的正性变力作用为中等。
大剂量(>10μg/kg·min),以兴奋α受体为主,使外周
血管及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但此效应没有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强烈。
一般情况下,如果多巴胺的用量已经达到或超过20μg/kg·min而升血压的作用不佳时,应及时加用第二种正性肌力药物。
临床上常利用多巴胺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循环阻
力的作用而用于升高血压,也用于心力衰大剂量可致心动过速,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但较肾上腺素少见。
小剂量多巴胺对内脏血管的扩张作用多年来一直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这种作用在休克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分布性休克的治疗中,在应用血管收缩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同时,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可拮抗肾脏血管的收缩作用。
小剂量多巴胺也常用于创伤、休克等出现少尿时,对增加尿量有明显作用。
但小剂量多巴胺的肾脏保护作用还未被证实,常规使用小剂量多巴胺并不能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改变其病程。
相反,小剂量多巴胺可使内脏循环血流再分布,从而引起内脏器官灌注不良,可能不利于氧供需平衡,值得注意。
多巴胺的配制和应用方法:病人体重(kg)×3为多巴胺的总剂量,稀释至50ml用微量推注泵给药,每小时推注的毫升数即为病人应用多巴胺的量化数(μg/kg·min)。
例如病人体重50 kg,乘以3等于150(即用多巴胺量为150 mg),用50ml注射器将150 mg多巴胺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至50ml,设定输注的速率,如微量推
注泵每小时推注 1 m1,则病人此时的多巴胺用量为1μg/kg·min;每小时推注10ml,则多巴胺的用量为10μg/kg·min。
若以体重(kg)×6为多巴胺的总剂量,稀释至50ml,则1ml/h=2μg/kg·min。
此法配制的多巴胺溶液浓度较高,必须在有微量推注泵的情况下,最好由中心静脉给药。
注意多巴胺会可被碱性溶液灭活。
(四)多巴酚丁胺多巴酚丁胺是人工合成的儿茶酚胺类药。
主要兴奋心脏的β1受体,对β2受体激动作用稍弱,对α受体仅有微弱兴奋作用。
β1受体激动产生正性变力和变时效应。
可明显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
由于其α受体兴奋在一定程度上对抗了心脏β1受体兴奋产生的变时性效应,其增快心率的作用相对较弱。
5~10μg/kg·min 的多巴酚丁胺,有良好的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的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
多巴酚丁胺对外周血管的收缩作用轻微,不增加肺血管阻力,这与其兴奋β2受体引起血管扩张有关。
多巴酚丁胺适用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而导致的休克和低心排量综合征。
对于伴有肺动脉高压或以右心功能不全为主的低心排量综合征的病人更为适用。
多巴酚丁胺使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增加的同时,外周阻力有所下降,而更有利于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维持和心脏功能的恢复。
这种作用效果与多巴胺增加心输出量的同时增加外周循环阻力的作用有所不同。
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使心室充盈压
力下降,心室壁张力减低,从而增加了冠状动脉的灌注梯度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有报道在由于心肌梗死引起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增加心室做功的同时并不导致缺血范围的扩大,甚至可以改善心肌局部的血液供应。
在大剂量时,多巴酚丁胺可引起心率的加快,甚至出现心律失常,心肌的氧耗量也相应增大。
一般不主张将多巴酚丁胺应用于不合并心输出量下降的休克的治疗。
多巴酚丁胺的配制和应用方法与多巴胺基本相同。
常用剂量在2~10μg/kg·min,应用时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变化和作用效果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