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外治法.
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临床应用举隅

药物 可选 用 金 银花 、 苦 参 、 地肤 子 、 艾 叶 、 蛇 不 过 、徐 长 卿 、
白鲜 皮、蛇床子 、紫草和马齿苋等的其中几种 ,水煮后遍洗全 身 ( 注意水温不宜太高 ) ,一般连用 3 d 。此外,对于d  ̄ J L # V 阴
瘙痒 者 , 也 可 选 用 。
耳穴 疗法 是用针 刺或 特制工 具刺激 耳穴 以 防治 疾病 的一 类方法 ,由于其操作方便 ,简单易行,可补 中药针体之不足 , 故也成为儿科 外治 的常用方 法之一。如 本人采用王不留行籽耳 穴贴压治疗儿童 多动症 ,将王不 留行籽放于胶布贴于耳。
干姜等制成散剂 ,以蜜调 成膏状制成药饼,用时取适量敷于 患
儿神阙及天枢穴 。此外 ,依照 “ 冬病夏治 ”的原则,运用三伏 天穴位贴敷法治疗哮喘缓解期也 能取得较 好的疗效,方法 :将 白芥子、延胡索各 2份 ,甘遂与细辛各 1 份 ,共研细末 ,分成 3份 ,每年夏天 的初伏 、中伏和末伏各 使用 1 份 ,用 时取药粉 1 份 ,加生姜汁调成稠状 药膏,搓 成药丸压成 1分硬 币大小的 药饼 ,分别贴在肺俞 、大椎 、膈俞、膻 中、天突、脾俞和 足三 里等穴 ,根据患儿 的耐受程度 ,贴 2 ~4 h后移 除。3次/ 年 ,连
儿科治法特点 的概要

儿科治法特点的概要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
但由于儿童这一具体对象和儿科疾病的特点,在治法选用、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一、治法特点(一)治法选用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
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
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
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
(二)治疗原则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故小儿一旦患病,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
儿科用药,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的体质特点,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腻滞,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
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说:“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特别是有毒之药物、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审慎应用,必须使用时也当中病即止。
就是说,儿科治疗与成人相比,更要强调及时、正确和谨慎。
(三)中药用法儿科应用中药,要因人、因病、因时,选择内服汤剂、不同剂型中成药、药物外治法,或单用、或合用,择优选用。
例如,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如需应急或当同时补液可用静脉给药,伴昏迷者可鼻饲给药等等。
小儿汤剂的煎服方法,一般与成人相同。
但小儿服药量需比成人小。
汤剂处方用药总量,一般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7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儿科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编辑版ppt
14
外治方法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有促进气血流行、经络通畅、神气安
定、脏腑调和的作用,从而达到法邪治疗的目 的。 常用于治疗腹泻、惊厥、腹痛、脑瘫,厌食、 斜颈、营养不良、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等 证。小儿推拿手法应以轻快柔和为原则。一般 取穴方法及时间是:补脾土10 分钟、揉中脘7 分钟,揉按足三里、推六腑、逆运八卦。推三 关各2 分钟,揉脐各5 分钟,每日1 次,7 日一 疗程。
用丁香、肉桂等药物撒于普通药膏上贴于脐部治疗泄 泻等。
在夏季三伏天(最热)取元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 未,调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麝香,敷于肺俞、 百劳、大椎、肾俞等穴,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外治方法
※捏脊疗法 方法:对督脉及膀胱经进行拿捏。 作用:调整阴阳,疏理经络,行气活血,
8
敷贴法 药浴法 涂敷法 热熨法
常用外治法
针刺 药袋法 捏脊 艾灸
编辑版ppt
9
外治法
穴位贴敷(疗法)
将新鲜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粉加水、米醋调成药膏外敷体 表的一种外治法。可起到消肿、消炎、解毒作用。
如用鲜仙人掌或鲜芙蓉叶捣烂、或青黛粉调醋敷于红肿 之腮部治疗腮腺炎;
白芥子粉加面粉、加温水调成糊状,敷于背部,助肺炎 喘咳后期啰音吸收;
恢复脏腑功能以防疾病。 常用于治疗营养不良、遗尿、腹泻及消
化不良、厌食、免疫力低下等。
编辑版ppt
12
捏脊的操作手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 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 枕部为止。
小儿中医外治疗法

外治疗法1.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给药1)适应症:辩证给药常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肺系疾病。
2)疗效:本法单用或与内治疗法同用,有应用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的优点,易为患儿接受,在儿科的应用日益广泛,取得良好效果,缩短病程。
3)操作方法:是通过雾化装置,将气雾剂雾化,使患儿吸入呼吸道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用超声雾化器,雾化出的气雾微粒均匀而细小,直接吸入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2.熏洗疗法1)适应症:用于局部及全身的多种疾病,我科常用于胎黄治疗。
2)疗效:可以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而抗炎灭菌,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并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发挥全身的药理效应,促进黄疸排出。
3)操作方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液,熏蒸、浸泡、洗涤、沐浴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
我科常以多量药液沐浴全身则是药浴法。
如在胎黄治疗过程中,将中药退黄洗剂500ml加入10L温水中,给婴儿沐浴后,用防水贴贴脐,将泳圈从前至后套入新生儿颈部,下颌放在下颌槽上,扣好双重保险扣,双手将婴儿放入专用的大浴盆中,保持颈部以下躯体完全浸泡于药液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min。
3.穴位贴敷理疗法1)适应症: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厌食、泄泻等病证。
我科常用于肺炎,哮喘治疗。
(2)疗效:通过皮肤吸收生效,产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抗炎抑菌,促进炎症消散和吸收,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以及调整肺脾等内脏功能等作用。
3)操作方法:将药物熬制成膏药,贴敷在施治部位的治疗方法。
4.拔罐疗法1)适应症:常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腹痛、泄泻等。
2)疗效:有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活血舒筋、温中止泻等功效。
3)操作方法:是以杯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排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产生局部充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时,先给患儿安置好合适体位,用镊子夹住乙醇棉球点燃,伸入罐内旋转后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口扣在应拔部位。
一般留置火罐5~10分钟,也有用闪罐(火罐吸住皮肤后随即取下,再吸,再取,反复至皮肤潮红)、走罐(拔罐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如肥皂水、乳剂,罐具燃火排气吸住皮肤后,右手夹罐底,左手压于罐具后方,用力使罐具推拉移动,反复至局部红润)等方法者。
小儿疾病的外治疗法

皮肤病
湿疹、疹子和痱子等皮肤 问题可以通过外治疗法获 得显著改善。
消化系统问题
腹泻和胃痛等消化问题可 以得到外治疗法的有效缓 解和治疗。
外治疗法的分类
1 物理外治疗法
通过热敷、冷敷和按摩等物理手段来帮助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2 药物外治疗法
使用外用药膏、喷雾剂或局部药物来直接治疗疾病症状。
3 心理外治疗法
通过心理咨询、游戏疗法和音乐疗法等方法来缓解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选用外治疗法的原则
1 疾病类型
根据疾病类型选择适合的外治疗法,因为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外治手段。
2 孩子年龄
考虑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确保外治疗法在儿童身上是安全和有效的。
3 治疗目标
明确定义治疗目标,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外治疗法以实现最佳效果。
效果评估与风险控制Fra bibliotek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外治疗法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以获 得最佳效果。
风险控制
注意外治疗法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适当措施 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
小儿外治疗法的前景与挑战
前景 挑战
帮助儿童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缓解和治疗疾病, 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更多研究和临床实践来推动外治疗法在儿 科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小儿疾病的外治疗法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小儿疾病的外治疗法。通过采用物理、药物和心 理三种外治疗法,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战胜常见的疾病。
疾病外治疗法的定义
疾病外治疗法是指通过外部手段来治疗并缓解小儿疾病的方法。它强调身体 外部的治疗手段,而不是仅依靠药物或手术。
常见的小儿疾病
感冒和咳嗽
这些是最常见的小儿疾病 之一,通过外治疗法可以 缓解症状和加快康复。
儿科物理疗法几种

儿科物理疗法几种(一)捏脊疗法祖国医学中捏脊疗法(paraspinal massage)是通过对小儿脊柱部位(即中医称之督脉和膀胱经循行范围)的按摩,有调理阴阳、疏通经络与血脉的作用。
对消化、神经及其他系统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临床用木醣排泄法观察捏脊疗法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发现治疗后患儿尿中木醣排泄率明显增加。
证实捏脊疗法确能增进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捏脊手法简单、容易推行。
具体操作是:先把病儿的衣服解开,裸露背部,俯卧在诊床上,或伏在大人身上(要伏平、伏正),露出整个背部,然后由施术者立于病儿股部后方,沿小儿脊柱(督脉),自下而上,自尾骨长强穴开始,用食指及拇指将皮肤轻轻提起,沿督脉上升,边推边捏,至颈部风府穴为止。
如此自下而上,反复同样的操作三遍,每日一次,连续六日为一疗程。
每日在第二、三遍推捏过程中,每捏2~3下,将两指之间的肌肉向外侧斜上方提一下,往往可在第二到第三腰椎部,在向上提时发出一种响声,是得法的表现。
捏完后用两手拇指在肾俞穴按摩2~3下。
如病势较重,可自6天的疗程延长至10余日。
经过几天休息后,可以重复一个疗程。
常用于食欲不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婴幼儿腹泻等症。
禁忌证:对于高热惊厥及有外感疾患以及背脊部皮肤有感染性损害或有表皮剥落素质者均暂不进行操作。
(二)推拿疗法小儿推拿(chinese traditional massage)也称小儿按摩,是祖国医学常用的疗法之一,这种疗法主要通过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加血流以及改善肠胃运动,促进胃液分泌和对蛋白质、淀粉消化功能等作用,促进全身或局部循环的好转。
小儿皮肤娇嫩,推拿时为了减少阻力增加滑润,防止擦破皮肤,医生常在手上蘸一些液体或粉末,如生姜汁、5%酒精、白酒或滑石粉等。
常用的手法有八种:①推法:用拇指面接触皮肤,向一定的方向推动向前。
②拿法:将拇指和其它手指对称用力在穴位上稍稍用力拿起。
③按法:用指尖或指腹或掌心,直接按压在选定的穴位上,施以压力。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

妇儿科常见病症简易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状态。
当机体受到外界因素侵害或内部代谢出现障碍时,内部环境失去平衡,便引起功能和形态上的异常,也就是所谓的疾病。
而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就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使机体恢复内部平衡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妇儿科,中医学拥有独特的治疗方法,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妇儿科疾病及中医外治疗法。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女在经期周期、量和时长上发生不正常变化的一种症状。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经期提前、推迟、经量异常、经期过多或过少等。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不仅是生理和心理紊乱的结果,也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有关。
中医外治疗法:首选调节生活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配合以下中医治疗:1.药膳:可以煮一些月经调理的药膳,如红枣生姜茶、茯苓芡实粥等,有助于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身体的营养,调节月经期。
2.中药调理:适用的中药有益母草、当归、川芎、熟地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配以不同的中药剂量,调理月经周期。
乳腺炎乳腺炎是妇女在接近生产期、生产期、断奶期的阶段,由于体内分泌和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乳腺的红、肿、热、痛、结节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乳腺炎是因为气血不畅,毒热蕴结,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中医外治疗法:1.草药治疗:益母草、牛膝、赤芍等中草药都可以起到消炎解毒,活血化瘀,促进乳汁排泄的作用。
具体使用和配伍参见医生。
2.祛风拨络法:中医认为乳腺炎发生有风邪入乳腺所致,建议使用具有祛风化湿、气行竹筒、解毒作用的中药。
具体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青春初开,产后,流产后或长期避孕后的妇女。
中医学认为子宫颈糜烂是由于情志失调,气郁不畅,内分泌失衡,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异常所致。
中医外治疗法:1.通络祛瘀法:使用火针或艾灸刺激卵巢、黄体和穴位,以激活血液循环,改善子宫颈糜烂症状。
小儿推拿 中医一绝

小儿推拿中医一绝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
近代实验观察表明,抚摸是人体尤其是小儿不可缺少的良性刺激。
如对早产儿进行触摸,可使他们的生长明显增快,以后也可以少患疾病。
这种刺激方式与经络腧穴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其特殊的效能。
小儿推拿疗法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备。
由于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方便易行、适应范围广泛、疗效奇特、无副作用、无痛苦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肠胃柔弱、筋骨不强、血脉不充、免疫能力低下。
生理上的稚弱决定了小儿对外界环境的被动适应性和依赖性。
小儿又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最为旺盛,其代谢快、吸收快、排泄快、生长也快,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小儿推拿是一种良性的、有序的和具有双向调节性的物理刺激,易被小儿内脏或形体感知,从而产生功效。
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此外,易受风寒湿热等外邪所侵;在内,又易被乳食不节所伤。
导致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病证及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脾胃系病证。
有临床研究表明,推拿通过穴位补泻及脘腹部的直接操作,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速消化液分泌,促使炎症消散,利于组织恢复,尤其这种治疗方法不使用药物,又能够起到用药的作用,有时比用药起效还快、疗效还好,没有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还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难题。
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小儿推拿不但可以治病,还具有保健作用。
其一可保护小儿皮肤、五官、脏腑等组织器官,避免和减少发育中受到的损害;其二可促进与增强小儿组织器官功能;其三对出生后发现的各种畸形或素体的缺陷与偏差有一定矫正作用,如对矮身材的推拿研究,发现可明显促进小儿长高;对脑瘫的治疗,又证明推拿能健脑益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常用外治法
【熏洗法】
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
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达到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
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
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功效。
【涂敷法】
这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
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清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吸收不好者。
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
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坝G 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
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著,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 6 只药饼,饼
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
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
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出现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
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
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减少减轻发生的作用。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
如治疗寒性腹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者,可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后熨腹部,可有温中止痛的功效。
再如尿闭时,可用生葱、食盐一起炒热,用布包后熨少腹部,有通利小便的功效。
也有用生锈铁屑,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等中药细末拌和,加人适量食醋,干湿适当,装入布袋,发热后熨于患处,治疗风湿痹证。
也可用当归研成粗末,炒热后用布包,或布包后蒸热,熨脐腹部,用以治疗腹痛、疝气、肠痉挛等。
【漱回法】
用药液漱口,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的一种疗法。
小儿口腔粘膜柔嫩,易于破损引起口腔炎症,或因心脾胃积热上熏,导致发生鹅口疮、口疮、口穈等,在运用内治服药时,常须配合外治法,在涂吹口药之前,漱口消毒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用银花、甘草煎汤,或野菊花、一枝黄花煎汤漱口治疗口疮、口糜;用野蔷该花露漱洗口腔,治疗鹅口疮。
选用银花、菊花、竹叶、鱼腥草、一枝黄花、生甘草等煎水漱口,对健康小儿,也有预防口腔疾病发生的作用。
如一枝黄花液,目前已成为中医口腔护理常规消毒液之一。
【吹日法】
主要用来治疗口腔粘膜和咽部疾病。
口腔粘膜疾病有鹅口疮、疱疹性日炎和急性球菌性口炎等,后两种口腔炎中医称口疮和口糜。
治疗口腔炎,除辨证服用中药汤剂外,还需配合吹口药外治,以加速疮面痊愈。
目前临床上用治口疮的吹口药,有锡类散、珠黄散、冰硼散、青黛散等。
这些吹口药中,因多数含有冰片、薄荷之类芳香的中药,涂在创面上,清凉舒适,能减轻局部疼痛。
目疮病情较轻,仅有少许溃疡,只需选用冰硼散或珠黄散;若溃烂较重,或连一片,并有全身症状,可用青黛散、锡类散,溃烂好转,再改用珠黄散。
若咽喉肿痛,可用冰硼散、喉症散。
【吹鼻和滴耳法】
吹鼻法是用药末吹人鼻孔,刺激鼻腔达到喷嚏目的之治法。
如运用通关散吹鼻取嚏,以治鼻塞不通,昏厥不醒等。
吹鼻法还应用于治疗鼻部疾患,如用苍耳子、辛夷花研细末,每次少许吹鼻内,以治鼻窦炎等。
滴耳法是用药液滴入耳内以治耳部疾患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鲜虎耳草或鲜地锦草,捣烂取计滴耳,或大蒜头适量,去皮捣烂加冷开水少许,绞取液汁滴耳,以治中耳炎等。
【蒸汽及雾化吸人法】这是用蒸汽吸入器或超声雾化器,使水蒸汽或中药药液的气雾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
蒸汽吸入法为用水汽吸入,主要起湿润咽喉粘膜的作用,可使痰粘变稀而易咯出,也可使喉部水肿减轻,常用于麻疹和喉炎。
超声雾化时,用水或加用一些芳香中药煎液,如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常用于感冒,若要用此法治肺炎、哮喘、支气管炎测将辨证后所用内服药物中的一些主药,煎液过滤后,供雾化吸入用。
超声雾化器产生的雾滴直径仅3〜6卩m,约80 %〜90 %可达
各级支气管和肺泡,效果较好。
【拔罐疗法】
以竹罐为工具拔罐,治疗小儿疾病较为安全。
此法是利用燃料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皮肤郁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所用竹罐口径
一般为4〜 5 厘米,每次5 分钟左右。
此法能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有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肺炎、腹痛、哮喘、遗尿、风湿病等。
婴儿皮肤娇嫩,不适用此法。
抽搐、皮肤过敏、水肿、皮肤感染、有出血倾向者,均属禁忌。
取罐时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将竹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即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