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八上)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习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一、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字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二、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③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三、一词多义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与之类似的有《与朱元思书》吴均)③乃书诗四句:动词,书写(来自《伤仲永》王安石)四、问题探究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5、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 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默写全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欣赏两篇文章不同 的语言风格。(重点)
2. 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难点)
3. 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 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山水的无动于衷; • “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
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重庆中考A卷)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 体会山水类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答题支架] 看景物 分析所写景物的特征,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找关键字句 寻找文(诗)眼及文中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深入体会其情感。 联系背景 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了热爱自然、沉醉自然、娱情
被封为康乐公。
译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 文 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字词清单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休息 今义:萎靡
◆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自 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三峡》
介词,从 连词,如果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37岁时隐居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 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宰相”之称。 有《陶隐居集》。
背景链接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文人遁 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 友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朋友谢中 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部编版八上】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11课】《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下注释】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下注释】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八上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注释

八上答谢中书书课文原文注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答谢中书书: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峰入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清流见底:清澈的溪流能一眼看到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四时,四季。
俱,都。
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歇,消散。
猿鸟乱鸣:猿猴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康乐,即谢灵运,他曾袭封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这篇短文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先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接下来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31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陶隐居集》
作者简介 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 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 品名作。பைடு நூலகம்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 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 “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 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 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 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朗读——感受文章的节 奏音韵之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 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结合注释 合作译文
提示: 1、把单音节变双音节。
2、结合句意,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 3、揣摩句意,合理调 整。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 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共27张ppt)

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 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 情。
作者简介
陶弘景
(456—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mò)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有《陶隐居集》
作者简介 补充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
tuí
yù
结合注释 合作译文
• 提示: 1、把单音节变双音节。
• 2、结合句意,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
• 3、揣摩句意,合理调 整。
结合注释 解释划线词句的含义
鱼
争着
坠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 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 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 现出来。 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 “竞”等。
语言特点:
• 1、用词方面:
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 讨论探究: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
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
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 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的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三、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作者:,字:,号:,丹阳秣陵人,(朝代)人。
著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案:《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南朝梁;陶隐居集
四、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四时jù备()夕日欲颓()
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俱 tuí竞 yù
(二)、重点字词解释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未复有能与其奇()
答案:1、交相辉映2、四季3、消散4、坠落5、潜游在水中的鱼6、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2、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3、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四)、一词多义
1、欲:夕日欲颓()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中庭()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答案:1、将要;欲望;想要2、参与,这里指欣赏;和,连词;一起;同“欤”,吗;给;通“举”,推荐,选拔
(五)、古今异义词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六)、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文中的静景是:,文中的动景是:
4、文中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江南山水画的赞美之句是:
5、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
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静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动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内容及写法理解
1、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六、中考链接
(2008年)梧州市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答谢中书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进亦忧,退亦忧
D、四时
..俱备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与“实是欲界之仙都”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辍耕之.垄上
C.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4、本文写景的语言精练且生动,试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为例,
说说该句是如何体现此特点的。
(2分)
答:
(三)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损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
”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马者三。
(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反.以报君()(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于是不期年,千里之马者三。
译文:
答案:1、(2分)D
2、(2分)A
3、(2分)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2分)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1分),用笔洗练,廖廖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1分)。
5、(2分,每空1分)①同“返”,返回,回去。
②买
6、(2分)果然不到一年,就买到好几匹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