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方生姜泻心汤原文及解析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生姜泻心汤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种经典方剂,具有清热泻火、平肝理气、和胃消食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可以是感染、饮食不洁、暴饮暴食、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所致,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生姜泻心汤作为传统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从生姜泻心汤的配方、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来探讨生姜泻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姜泻心汤的配方。
生姜泻心汤最初见于《金匮要略》,其主要成分包括生姜、大枣、甘草、木香。
这个方剂是由当时的名医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总结而成的。
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发表解毒的作用;大枣具有益气养血、和胃止泻的功效;甘草有调和各种药性的作用;木香可以理气化湿、宣里泄痢。
这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急性胃肠炎所致的腹泻、呕吐等症状。
我们来解析一下生姜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生姜泻心汤的主要药物生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肠道的运动性和适应性,从而改善胃肠功能。
生姜还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以减轻胃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腹泻、呕吐等症状。
大枣则能够益气养血、和胃止泻,可以调理胃肠功能,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
甘草具有收敛止痛、解毒化湿的功效,可以改善胃肠道的炎症状况,减轻腹泻、呕吐等症状。
木香则具有理气化湿、宣里泄痢的作用,可以调节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等症状。
这些药物共同在胃肠道发挥作用,可以清热泻火、和胃消食,从而缓解急性胃肠炎引起的症状。
我们来看一下生姜泻心汤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肠炎的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生姜泻心汤作为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中药方剂具有显著的疗效。
生姜泻心汤可以改善急性胃肠炎患者的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缩短病程,加速康复。
一些临床观察还发现,生姜泻心汤在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零)生姜泻心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八零)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第157条辨: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汗出表解之后,因胃中不和,而致胃脘部痞硬,嗳气有食臭味,胁下有水汽,肠中鸣响如雷而下利的,用生姜泻心汤主治。
当病人告诉你胃里面不舒服的时候,同时兼有下利,就已经是生姜泻心汤了。
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就是胃中有停水。
病人只要告诉你,他是拉肚子,肚子里面咕噜咕噜地响,你问他胃里难不难过,他说胃里面很不舒服,然后还打干呕,呕出来的气味有酸臭的味,舌苔又是黄的。
生姜泻心汤,强调了生姜,就是重用生姜,生姜就是把胃里面的水排掉。
胃外面的水产生恶心,那是用半夏。
这里并没有恶心,只是干噫,这个时候就是用生姜。
所以,胃里面的水要靠生姜,胃外面的水要靠半夏。
这是半夏和生姜止呕的区别。
我们上一节讲了五苓散,后面我们学到猪苓汤的时候,再把这两个方剂进行比较一下。
都是小便不利,怎么来区分,什么时机使用?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生姜四两,不要真的用四两,一般用过四五片打碎就可以了,炙甘草三两,我们在治肠胃病的时候,大多是用生甘草,这里用炙甘草的原因,是配合生姜把坏死的食物里的水排掉,要排水的时候不能用生甘草,生甘草是蓄水的。
这个方子还用到干姜,生姜干姜并用,还有黄芩,这个处方开得非常的好。
张仲景告诉我们,干姜是温中,胃里面有寒的时候,要靠干姜,可是寒里面有水的时候,这个水干姜去不掉,一定要靠生姜来排水,胃外面有水有恶心的现象这是用半夏,水把胃包住了,影响到胃的蠕动而产生呕逆。
泻心汤都会有胃热,有胃热就用到黄芩,黄连。
黄芩黄连我们常会在治疗肠胃方面的热证时使用。
病人有干噫食臭,才会有使用半夏的时机,这个方子中用到半夏,一定是有打嗝这些现象出现。
生姜泻心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生姜泻心汤《中医治法与方剂》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组成】生姜15g 干姜3g 半夏12g 黄芩9g 黄连3g 人参9g 炙甘草9g 大枣12枚【用法】水煎、去渣,分3次,温服【主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脘中烦热,口苦、舌红,苔水滑,脉数。
【证析】此属中焦不运水谷,升降失调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今因中焦不运,水谷停滞于胃,导致升降异常,脾运障碍,清阳陷而不升,故利;胃与食管挛急,故干噫;冰湿停滞胃脘,故心下痞硬;谷不磨则食臭;水气相搏,肠道挛急,蠕动增强,故腹中雷鸣下利。
【病机】中焦不运,升降失调。
【治法】和胃散水,调济阴阳法。
【方义】本方以生姜为主药,宣发胃阳,恢复胃腑消磨水谷功能,辛散水邪,降泄上逆浊阴,本品作用偏于胃脘,着重治疗干噫食臭;干姜温运脾阳,恢复脾的运化功能,本品作用偏于肠道,着重治疗下利;半夏助干姜运脾,使清阳上升,助生姜和胃,降泄浊阴,三药同用,上下兼顾而中焦得和。
黄芩、黄连清解郁热,与干姜、半夏同用,能开寒热之互结;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培土,与芩连姜夏同用,能呈补虚泻实之妙用,成为寒热共用,补泻同施的配方法度。
甘草、大枣之甘,又可缓解胃肠挛急,腹中雷鸣下利,即是肠道蠕动之征,不可不知。
此方用黄苓、黄连清解气郁所化之热,干姜、半夏温开津液凝滞之湿,是调理津气;干姜、半夏温运中焦,恢复脾运,是调理功能;甘草、大枣甘能缓急,是解除肠道挛急,一方同时兼顾组织挛急、功能障碍、津气阻滞三个方面,配伍颇为完善。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较,仅少干姜用量而多一味生姜,推求师意,此证因有胃脘停滞水谷而呈干噫食臭,仅用干姜振奋肠道功能有顾此失彼之嫌,故加生姜温胃散水,上下兼顾。
【应用】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是使用本方指征。
【歌括】生姜泻心半干姜,芩连参草枣生姜,干噫食臭痞吐利,寒热共用济阴阳。
五个泻心汤

五个泻心汤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
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
“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
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
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
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
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
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
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
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
生姜泻心汤_伤寒论_方剂树

生姜泻心汤_伤寒论_方剂树生姜泻心汤_伤寒论_方剂树 (1)1.原方 (2)1.1.组成:生姜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2)1.2.功效: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现用于胃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等属胃阳虚弱,水饮内停者。
(2)1.3.来源:《伤寒论》。
(2)2.三黄丸 (2)2.1.加:大黄、大黄、大黄、大黄 (2)2.2.组成:春3月:黄芩4两,大黄3两,黄连4两。
夏3月:黄芩6两,大黄1两,黄连7两。
秋3月:黄芩6两,大黄2两,黄连3两。
冬3月:黄芩3两,大黄5两,黄连2两。
(2)2.3.功效: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
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痈疖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2)2.4.来源:《千金》卷二十一引巴郡太守方 (3)3.加减清脾汤 (3)3.1.加:柴胡、厚朴、苍术、茯苓、草果、藿香、橘红、桃柳枝、地骨皮 (3)3.2.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厚朴、苍术、半夏、茯苓、人参、草果、藿香、橘红、桃柳枝、地骨皮。
(3)3.3.功效:疟疾。
(3)3.4.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七 (3)4.黄连解毒汤 (3)4.1.加:升麻、桔梗、茯苓、山栀、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枳壳、玄参、天花粉、连翘、柴胡、金银花、灯心 (3)4.2.组成:黄连(姜汁拌炒)、甘草、升麻、桔梗、茯苓、黄芩(酒炒)、山栀、当归、川芎、白芍、生地、枳壳、玄参、天花粉、连翘、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金银花、灯心。
(3)4.3.功效:对心发。
(3)4.4.来源:《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3)1.原方1.1.组成:生姜4两(切),甘草3两(炙),人参3两,干姜1两,黄芩3两,半夏半升(洗,)黄连1两,大枣12枚(擘)。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

《伤寒论》五种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辩证要点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太阳篇》,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
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
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
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出自宋本《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
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
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运用:本方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
临床应用以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为辨证要点。
病案举例:女,50岁,1981年3月14日门诊。
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
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
治以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心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
生姜泻心汤(千古第一方调脾胃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千古第一方调脾胃泻心汤)导读:本文主要用临床的成功案例讲述生姜泻百思特网心汤临床上的应用。
希望和广大同仁互相学习!青橘中医签约作者:张成林患者笔者母亲,47岁,身高168厘米,体重76kg,属于半夏体质,晕动病严重。
饭后食物上涌,为胃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之前常有,此次发作5天,初始服用香砂养胃丸后开始出现矢气,但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症状改善不明显。
因当时身在学校,遂不管寒热虚实投以旋覆代赭汤以嗳气论治,降其胃气。
服后症状改善有限,矢气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当时正在看毛进军的《经方心得》,讲到生姜泻心汤。
遂马上电话问询,得知有剑突下按之不舒,腹中雷鸣。
传来的舌象也显示苔是薄薄的黄腻胎。
于是马上拟方生姜泻心汤5剂。
药后显效,5剂即改善十之七八,续服5剂巩固疗效,今6个月已过未再复发。
之前笔者曾因反酸烧心夜不能寐,仅服香砂养胃丸2次即获大效。
后多次应用香砂养胃丸治疗呕吐、呃逆均取得佳效,所以在四诊收集不全时,此类疾病常常予香砂养胃丸试服。
至于旋覆代赭汤,完全是抛却四诊只取通降胃气之功,失了辨证论治之法。
幸而《经方心得》中的那点灵光一现。
同时也想起恩师生姜泻心汤治饭后呕吐一例,生姜泻心汤合半夏厚朴汤治不定时呕吐一例。
所以才当机立断,收集详细四诊处方生姜泻心汤。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中说:“临床所见干噫食臭症状,用半夏泻心汤难以治愈,必加生姜”。
而生姜泻心汤确由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而成。
故临床使用生百思特网姜泻心汤必见半夏泻心汤的“痞”。
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除149条谓“痞”为“满而不痛”外,151条有云“……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前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可知此处“濡”并非濡脉,而是描述“痞”。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347条“……不结胸,腹濡……”,故此知“痞”应为“满而不痛,按之濡”,“濡”笔者取脉决濡脉的感觉“细软”,所以最后痞为“满而不痛,按之软”。
《伤寒悬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典型医案)

《伤寒悬解》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赤石脂禹余粮丸(典型医案)太阳百二十七,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伤寒汗出,表解之后,胃中不和者,阳腑虚寒也,胃腑虚寒,则脾阴湿盛。
胃以阳腑而主下降,汗出阳泄,故胃腑虚寒,不能顺降也。
胃气上逆,胆木不降,则见心下痞硬。
水谷不消,陈宿停留,胃中浊气上噫,则干呕恶心。
土虚胆克,不能制水,水郁胆部,而积于胁下。
土败木陷,木气郁冲,陷而疏泄,故见腹鸣下利也。
生姜泻心汤,建中气以泻上热,生姜、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培土而建中,半夏、黄连、黄芩降逆而泻心胆之火热。
2本条没有误治,只是汗后阳虚,脾胃虚寒而不和,痞者,胃逆不降,胆木痞结,总因汗后里虚。
太阳百二十八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水谷不化,土木皆郁,升降倒行。
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
胃逆而迫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
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烦。
医以痞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益甚。
不知此非结热,但以胃中阳虚,不能堤障阴邪,阴中客气,上逆阳位,故使心下结硬也。
甘草泻心汤,甘草、姜、枣,补中而温下寒,半夏、芩、连,降逆而清上热也。
1应当解表,医反下之,败其中气,则水谷不化,脾陷胃逆,升降倒行,脾陷则下利日数十行,胃逆则心下痞硬,此升陷降逆,建中则已。
医以为心下痞为结热,而复下之,其痞益甚,下之又下,心下结热,则真成痞也。
脾陷胃逆,升降倒行,心下之痞,此非结热,胃中阳虚,胃气不降,阴中客气,是阳中之阳,浊阴不降之义,故心下硬也。
客气者,就是阳气不降,即为浊阴不降之义。
类如相火客热,不能下降,即为上客,火降水温,是为下焦主气。
火逆不降,是为上客。
本条阴中客气,即阳气不降,即为浊阴上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方剂组成】生姜12 克,炙甘草10 克,人参10 克,干姜 3 克,黄芩10 克,半夏12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证已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
噫气即暖气。
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
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
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的为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人有宿痰,常由新病而诱发,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复发作也。
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机会。
总之,一般胃肠疾病,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噫隐食臭、肠鸣下利者。
【验案】
彭某,女性,30 岁,病历号31221,1965 年8 月26 日初诊。
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暖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
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暖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12 克,干姜3 克,炙甘草10 克,党参10 克,半夏12 克,黄芩10 克,黄连10 克,大枣4 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泄,腹疼止,服三剂诸证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