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课件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半夏泻心汤解析PPT课件

2021
5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2021
6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 法之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 黄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 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 寒热互结。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治 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所 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推理
2021
30
2021
7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汤
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物—— 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仲景之本义, 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知对此方之治的 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 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 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 能相容,何以互结,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2021
4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 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 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仲景论 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 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 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 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 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2021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课件

半夏泻心汤类方ppt课件

寒热错杂痞
脉症:心下痞,呕吐、下利,既见有寒象,又 见有热象。
治法:寒温并用,清热散寒,辛开苦降,和中 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类方:半夏泻心汤、生姜泻 心汤、甘草泻心汤。
半夏、干姜
黄芩、黄连
人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
另加生姜4两 重用甘草至4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根据部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 症为“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主要 病变在中焦脾胃。从西医的角度来看,主要是 消化道胃与肠的病变。
胃粘膜病变:炎症(充 血、水肿、糜烂…) 胃壁肌肉张力异 常(胃壁弛缓或 张力过高) 幽门痉挛或 水肿、充血 胃机械 性阻塞
胃壁神经末 梢受刺激
胃排空减慢
心下痞 满(或 痞硬或 疼痛)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主治病症的病变部 位主要在于中焦,在于心下。
我的认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全消化到各 个器官、各个部位的病变,从口腔以至肛门。 这是一个气分的方剂,主要治疗胃肠道粘膜、 平滑肌运动异常。由于热邪可以伤血,所以 可以通过清气产生凉血作用,可以用于胃肠 血分有热的病症。
半夏泻心汤证病变部位
口腔
食道 胃 结肠
肝胆 十二指肠
空回肠
肛门
半 夏 泻 心 汤 类 方 所 主 病 症
消 化 道 粘 膜 病 变 , 亦 往 往 涉 及 肌 层
1.口腔溃疡 2.慢性食道炎 3.急、慢性消化不良 4.胃肠动力不足 5.急、慢性胃炎 6.胃、十二指肠溃疡 7.小肠慢性炎症 8.肠易激综合征 9.慢性结肠炎 10.克隆氏病 11.慢性肛门周围病变
水痞
食痞
热痞
脉症:心下痞,小便黄,大便干、难,或粘滞 不爽,或出血,或呕吐、吐血,牙齿出血,或 目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或滑或数,面多 赤色,或大便。 治法:泻热消痞。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二钱),人参(去芦)、甘草(炙)、干姜(炮)、黄芩,各一钱半。

黄连(一钱)。

功能主治治心下痞满而不痛干呕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

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录《伤寒论》。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课件

2
世代传承
经过千百年的世代传承,泻心汤在中医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不断演变和优化。
3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对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验证了其疗效和药理作用。
泻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1 舒缓心脏负荷
泻心汤可通过舒张血 管,改善心脏供血, 减轻心脏负荷。
2 平衡情绪
泻心汤具有调节神经 系统功能,改善情绪 和睡眠质量的作用。来自 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悠久
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传统医学的底蕴和独特的疗效。
组成复杂
泻心汤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各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
泻心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临床应用泻心汤的历史背景
1
古代经典
泻心汤最早出现在古代医学经典中,被描述为治疗心脏和情绪相关疾病的有效方 剂。
《泻心汤临床应用》PPT 课件
《泻心汤临床应用》是一份探讨泻心汤在临床实际中应用的PPT课件。本课件 将包括泻心汤的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功效与作用、配方组成、制备方法、 药物成分及其功效、适应症及治疗效果、禁忌症及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 案例、剂型与剂量、药理作用分析、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临床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展望、常见疾病治疗应用、质量标准化研究、现代化应用探析、临 床应用优势和不足以及临床应用与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3 抗炎消肿
泻心汤含有多种具有 抗炎和消肿作用的药 物成分,可以缓解心 脏和血管炎症。
泻心汤的配方组成
中药材
泻心汤的配方中包括多种中 药材,如黄芩、柴胡、天花 粉等。
制剂
泻心汤可制成不同剂型的药 物,如水煎剂、颗粒剂、丸 剂等。
制备方法
泻心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 浸泡、干燥等多个步骤,确 保药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调)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调)

半夏泻心汤(寒热互调)4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4.1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4.2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4.3 半夏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4.4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

治宜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之法。

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腻逆止呕。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

以上4药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

然寒热互结,又缘于中虚失常,升降失常,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与半夏配合,有升有降,以复脾胃升降之常。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讲课讲稿

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例,效果较好。

基本方: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嗳气者加川厚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

方药:半夏12g,黄芩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其中15g入煎剂,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煨豆蔻10g。

便血者加地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脱加柯子。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

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

方药: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

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嗳气者加代赭石、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炎16例。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汤药,由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熬制成的,用于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中文名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急慢性胃肠炎等组成半夏黄芩等半夏泻心汤出处《伤寒杂病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2功能用途编辑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3巧记编辑草人下江找双黄--炙草人参半夏干姜大枣黄连黄芩4用法方解编辑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常。

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

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

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禁忌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1)痞——同“否” →否塞不通(2)满——胀满(3)痛——疼痛(4)否卦——天地不交流;天乾→胃不降浊→呕吐;地坤→ 脾不升清→下利(5)泰卦——天地交流;地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天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3. 治法: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君药——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2212.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辛开苦降

2212.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辛开苦降

答1 ①方中辛温之半夏、干姜有开结流动通
达之性;②气滞之因缘于寒热错杂。若气 滞重痞满甚者可酌加理气药。
答2 以心下痞,喜温喜按,或有便溏,舌质
淡,苔腻微黄为使用要点。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等属 于寒热错杂,肠胃不和者。
热多寒少者
黄芩,黄连重用,花粉、知母、 (蒲公英、败酱草)
寒多热少者
小 柴胡、黄芩
柴 半夏、生姜
胡 汤
人参、甘草、大枣

去柴胡

以干姜易生姜 泻
加黄连
心 汤

误下


损伤中阳 邪热内陷
寒寒热(虚虚)实 热错(杂实)
寒热错杂 气机不畅 升降失常
心下痞 呕、利
问题
1 本方所治心下痞乃气机失畅之征, 方中为何未用行气之药?是否可以加 入行气药?
2 如何掌握本方的使用指征?
干姜重用,良姜,吴茱萸
反酸嘈杂者
海螵蛸,煅瓦楞
胀满疼痛者
炒枳壳,白芍,佛手,香附,
伴有糜烂或溃疡者 仙鹤草,白及
纳呆,食滞
焦三仙,枳实,厚朴 胃酸缺乏加山楂,乌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原文旨义分析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 痛”。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 汤主之”,及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 证,半夏泻心汤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 嗳气诸症。仲景论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 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 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 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 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10
其四,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 又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 以胃脘痞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 若执凿寒热之治,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 黄芩、黄连何用,而此种非寒非热证型之治, 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什么寒而治热、 热而治寒了。
11
舍性取用配伍
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 (用)。所以,中医组方关于寒热药的运用旨义,除寒 以治热、热以治寒的基本的、常规的运用外,尚有一 种特殊的配伍意义,即舍性(气)取用(味)法。而半夏 泻心汤既然以泻心消痞为主治,那么,方中黄芩、黄 连与干姜寒热药的运用之旨,就应着眼于此。干姜辛 以开之,兼以祛痰;黄芩、黄连苦以降之,兼以燥湿。 如此辛开苦降,以泻心消痞。提示:治疗中焦痞满之 证,在理气消痞的常规治法之外,还有另一种舍性取 用的变法用药思路。
14
综上所述,对半夏泻心汤寒热药用的认 识,应当全面理解。痞证既然有偏热、偏寒 与胃热脾寒、非寒非热者,那么,方中干姜 与黄芩、黄连就不可避免涵有寒以治热、 热以治寒之旨。本文持有异议的是:一是见 寒药就治热、见热药就治寒的常规思维;二 是囿于寒热药进而推论强调病机为寒热错 杂或寒热互结的线性思维。
13
舍性取用配伍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 方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 性,补泻汗吐谓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 取。又攻补同用,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 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 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 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是以附子细辛 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热脾寒, 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属 丹波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 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纯属舍性取用。
半夏泻心汤的 临床应用1来自古人把上腹部称作心下,所以心下指的就是我 们所说的胃脘部,它用于治疗“心下”部位疾病 ,因此方名叫泻心汤,是广泛用于临床的一张有 效方剂,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原文旨义分析
《伤寒论》第149条论半夏泻心汤证云:“伤寒五六 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 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 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 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4
5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以方推测病证和病机,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之 一。因此,后世医家以半夏泻心汤干姜(之热)与黄 连、黄芩(之寒)同用,推测其病机当为“寒热错 杂”,更以“痞”乃邪结之病,又进而推测其病机为 寒热互结。若认为凡中医组方配伍,用寒药就必定 治热,用热药就必定治寒,则陷于线性思维的框框里, 所以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应当从变法思维的角度 推理。
15
人参、大枣、甘草补益的意义
痞本属实证,半夏泻心汤中为什么用人参、大枣、 甘草补益呢?一般都笼统认为半夏泻心汤为攻补兼 施之剂,问题是泻心消痞为什么要攻补兼施?所以仅 仅理解为攻补兼施,未尽仲景组方用药之义。若联 系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三方分析,就会 发现半夏泻心汤与三方主证虽然有别,但均为治中 焦病之方,均是七味药组方,均用人参、大枣、甘草 补中健脾。
8
其二,偏于寒湿。以苔白、怕凉、腹痛、下利为 主要临床特征,此型较为少见。治用半夏泻心汤需 酌减黄芩、黄连用量,或黄芩、黄连只用一味或加 重干姜用量即可。
9
其三,胃热脾寒。临床既有苔黄、口苦、 吞酸的胃热证,又有腹痛、下利、畏寒的 脾寒证。此型虽然少见,但确属寒热错杂。 这种复杂病机,现代医学检查,往往非属单 纯性胃病,而常见于胃炎伴十二指肠溃疡 或胃炎伴肠炎的复杂情况。此型可根据胃 热与脾寒的偏轻偏重,灵活加减运用半夏 泻心汤中的寒热之药。
12
舍性取用配伍
除半夏泻心汤外,尚有其他方剂可为佐证。如治阴 黄的茵陈术附汤,阴黄本属寒湿发黄,茵陈又为寒凉 之药,显然此方用茵陈,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是用其 归经肝胆、苦降渗利、善于利湿退黄的药用功能。 又如治寒结的大黄附子汤,寒结本属寒性便结,大黄 为大寒之药,显然此方用大黄,决非用其寒凉之性,而 是用其苦味泻下、通便破结的药用功能。再如治喘 证的麻杏甘石汤,此喘属肺热壅盛,麻黄为温性之药, 显然此方用麻黄,决非用其温热之性,而是用其味辛 轻清、宣肺平喘的药用功能。
6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若从病脉证治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角度看待半夏泻心 汤证:病证——痞硬;治法——消痞;方剂——泻心;药 物——半夏、干姜之辛开,黄芩、黄连之苦降,就会发现 仲景之本义,是通过辛开苦降以泻心,通过泻心以消痞,可 知对此方之治的认识应着眼于“泻”心下之邪,“消” 心下之痞,而不应着眼于黄芩黄连的寒以治热、干姜的 热以治寒。因寒热互结而成痞的推论,本身就存在思维 问题,试问:寒与热如同水火,水火不能相容,何以互结, 何况第158条仲景明言“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 逆,故使硬也”。
7
寒热错杂(互结)问题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临床验证, 半夏泻心汤证有四种情况。 其一,偏于湿热。以苔黄、口苦、嘈杂、吞酸为主 要临床特征,此型最为常见,治用半夏泻心汤原方 原量即可。因为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黄芩、黄连两 味苦寒药,且药量亦较干姜多一两,所以原方原量 适宜于脾胃湿热。明·戴元礼提出泻心法治湿热 最为妥当。清·叶天士亦以泻心法治中焦湿热,并 指出:“苦寒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叶 氏的“驱”、“除”、“开”、“宣”阐明了 “泻心”之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