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化裁

半夏泻心汤化裁

半夏泻心汤化裁方剂疏郁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四逆散合方。

宣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桔梗、贝母、百部而成。

升清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而成。

开胃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炒薏仁而成。

宽胸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小陷胸汤合方而成。

化浊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厚朴而成。

降逆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旋复花、苏子而成。

散痛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片而成。

慢性胃炎:李克东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92 例,效果较好。

基本方: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5g,黄苓10g,黄连10g,吴茱萸6g,枳实8g,炙甘草10g,大枣5枚。

胃脘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g;反酸甚者加瓦楞子10g;呕吐较甚者加陈皮10g;腹胀暧气者加川厚朴10g;有内热舌苔黄燥者可重用黄连,减少干姜用量;舌苔厚腻者加白术10g、佩兰1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8g。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彭国英运用半夏泻心汤和桃花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 例。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有粘液或脓血,伴腹痛,里急后重,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多因饮食不调或情志因素而诱发。

方药:半夏12g, 黄苓15g,黄连8g,党参12g,赤石脂30g (其中15g入煎剂,15g研粉冲服),薏苡仁30g (代梗米),干姜6g,大枣5枚,炙甘草10g,白术15g,木香10g, 煨豆蔻10g。

便血者加地榆炭、赤芍;脾肾阳虚加肉桂、补骨脂;病程较长,久泻滑脱加柯子。

胆汁返流性胃炎:邹春光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70例。

所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均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口苦、食欲不振等。

方药:半夏、干姜、甘草、大枣各10g,黄连6g,党参、木香、厚朴、郁金各12g,蒲公英15g。

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寒证明显加吴茱萸、肉桂;夹食滞者加焦三仙;恶心加竹茹、生姜;暧气者加代赭石、旋覆花。

十二指肠炎:朱琳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十二指肠炎16例。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上腹胀,暧气,反酸,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
条文中的“胸中”与“胃中”是指上下部而言。热邪偏于 上,包括胃脘,上至胸膈,故称“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是指腹中有寒邪,所以腹中痛。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本证以黄连清胃中之热,干姜、桂枝温肠中之寒,参、 枣、草补中和胃,半夏辛温止呕,胃肠功能复则呕吐复 痛自愈。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的区别,我认为可以从煎服法来看, 本方是只煎一次,昼三夜二,偏重于止呕。临床应用与 半夏泻心汤大同小异。
是否因方中用芩连之苦寒,半夏、干姜之辛温,寒热并用 而谓之寒热错杂呢?
“寒热错杂”缘于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提出“寒热之气 互结”。应理解为虚实夹杂,虚当是脾胃虚,实为邪气 (热邪)阻滞,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病变。
•仲景治疗纯胃热,用泻心汤(大黄、连、芩); •治疗脾胃虚寒,用理中(参、术、干姜、草); •治疗二者兼而有之者,用半夏泻心汤(连、芩、半夏、干姜、 参、草、枣)。连、芩清泻邪热,干姜、半夏和胃气,参、 草、枣补脾气。
•另外,还有醋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
比较10克 法半夏 姜半夏
饮片 3.89 5.20
颗粒剂 5.15 1.95
水半夏—半夏的伪品
水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止咳之功,但无降逆止呕之效。 多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化痰止咳水半夏可代 替半夏。用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时水半夏不能代半夏 用。 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伪品。
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
•在分析其病机时指出为邪热阻滞, 邪热亦包括湿热在内。从方测证,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亦可清 热燥湿,所以无论邪热、湿热均可 治。
壅滞的邪热从何来?
外邪入里:(就像149条,少阳邪热内陷); 病从口入:热性食品;嗜食烈酒浓茶、辛辣食物、肥甘
厚味 情志内伤,郁而化热; 脾虚气机不畅,运化失司,湿热内生。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慢性咽炎。

手脚冰冷、怕冷但因为内火大就不敢吃温性和热性的食物,两者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好。

冬天不用热水袋,脚就会一夜冰凉,冷
这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用量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半夏泻心汤是一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其组方精妙,药力独特。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临床案例来展示半夏泻心汤的疗效,并探讨其指导意义。

第一个病例是王先生,他一直感到胸闷、心悸,并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王先生被诊断为心火亢盛、痰热内盛。

根据中医理论,半夏泻心汤可以清除心中之火,解除胸闷症状。

于是,王先生开始服用半夏泻心汤。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变得平静稳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火亢盛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二个病例是李女士,她患有慢性胃炎多年,经常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李女士被诊断为胃热伤阴,需要清热降火。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连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对于治疗李女士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胃病得到了明显缓解,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胃热伤阴引起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三个病例是张先生,他长期面色苍白,虚弱无力,容易疲劳。

经过中医辨证,张先生被诊断为心脾两虚,需要益气健脾。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芩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对于治疗张先生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感到精力恢复,面色红润,体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脾两虚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在不同的病症中都有很好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中选择了适合不同病症的草药,使其具备了清火、清热、益气、健脾的功效。

因此,半夏泻心汤不仅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而且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半夏泻心汤是一副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述临床病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不同病症中的疗效。

因此,我们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浅谈半夏泻心汤

浅谈半夏泻心汤

浅谈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具体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系统的疾病,胡希恕在讲解伤寒论时说“半夏泻心汤汤证,证见较多,如下利,肠鸣等……临床常用治胃肠功能紊乱。

”余本科实习时曾随石家庄市名中医赵振兴老师学习,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善灵活变通,余不才,常摸不清头脑,为了更好的学习应用我有意识注意了一下其他医家对此方的运用经验,此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应用指征,以及灵活应用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希冀自己能明其机理,而获验于临床。

半夏泻心汤的方药配伍特点。

半夏泻心汤汤由七味药组成: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历代医家多认为此方为治疗寒热错杂痞之主方,方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清除邪热,半夏干姜辛温降逆温中以祛寒,此二对药相配辛开苦降,上下调达而痞气易除;人参,大枣,炙甘草三药则顾护已伤之中焦,培补中气。

黄煌在分析此方时认为,黄连,半夏乃小陷胸汤中重要组成,干姜与黄连黄芩配伍则寓附子泻心汤意,而干姜人参,甘草大枣又寓理中汤之意,一方集数方之功。

而黄芩,黄连,干姜,人参为此方之核心。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指征。

黄煌在《经方一百首中》将其概括为:上呕中痞下利。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见到患者心下痞满,恶心呕吐,或者伴有肠鸣,便溏或者下利等一系列胃肠道的症状,“并兼见心烦,失眠等精神症状”(《经方一百首》黄煌),兼见症状可能是“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表现。

此外半夏泻心汤的舌象也有一定的辨证意义,一般表现为舌质淡红或边尖红,苔腻,黄白相间或者黄白交替出现。

谈谈心下痞的问题。

半夏泻心汤解析

半夏泻心汤解析

补中健脾的治疗目的又有所区别,半夏泻心汤,通 过补中健脾,以运化湿浊,畅达气机,即通过扶正以泻 心消痞;黄连汤,通过补中健脾,以升降气机,交通上下, 即通过扶正以消除寒格;旋覆代赭汤,通过补中健脾, 以运化痰湿,条畅气机,即通过扶正以和胃降逆;小柴 胡汤,通过补中健脾,以畅达枢机,和解表里,即通过扶 正以祛邪。
其四,临床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常见,既无热象,又 无寒象,更无寒热错杂之象,属非寒非热,但以胃脘痞 硬为主,仍当治以半夏泻心汤原方。若执凿寒热之治, 偏热者,干姜何用,偏寒者,黄芩、黄连何用,而此 种非寒非热证型之治,干姜与黄芩、黄连就更谈不上 什么寒而治热、热而治寒了
舍性取用配伍
中药既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又有辛甘酸苦咸五味(用)。
关于舍性取用法,古代医家亦有论及。丹波元坚就指出方 药有“性”与“用”之别,云:“凡药物寒热温凉谓之性,补泻汗 吐谓之用。但用凉泻,或用温补,即为性用兼取。又攻补同用, 而治虚实相错;寒湿并行,而治冷热不调,亦为性用兼取。有病 但冷但热,而用药寒温并补者,一取其性,一取其用。”并解释 大黄附子汤云:“大黄得附子、细辛,但有荡涤之用,籍以逐寒实, 是以附子细辛取性,而大黄取用之意。”半夏泻心汤治痞之胃 热脾寒,则属丹波氏的“性用兼取”。治痞之偏热、偏寒,则 属丹波氏的“一取其性,一取其用”。而治痞之非寒非热,则 纯属舍性取用。
本条以误治为起因,以结胸为对比,论述半夏泻心汤方证,
所以原文只扼要谈及“痞”的临床特征,即“但满而不痛”。 结合《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及 第157条生姜泻心汤证、第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 证除心下痞硬外,尚有呕吐、下利、肠鸣、嗳气诸症。仲景论 痞之形成,皆为误治所致,尤其误下,易损伤脾胃。由此致脾胃 呆滞,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气 机逆乱,则肠鸣;清气不升,则下利;浊阴不降,则呕吐;湿浊中阻, 则舌苔必腻。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证之病机,应为脾胃呆滞, 湿浊中阻,升降失常.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

门老运用半夏泻心汤经验谈中医书友会第243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本方为中医治疗寒热错杂性胃肠疾病的主要方剂。

(编辑/唐义超)半夏泻心汤作者/门纯德【组成】半夏10g 黄芩9g 干姜6g 人参6g 川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义体会】本方原治少阳证因误下而成的痞证。

少阳证误下则使脾胃之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使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而见心下痞满,呕逆及肠鸣下利等证。

方中半夏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辅以干姜辛温散寒,增强其辛开散结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增强其苦降除逆之力;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和中。

本方寒热、辛苦、补泻同施,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从而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

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应用,且效果满意。

一、慢性胃炎例:杨某,男,47岁。

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年余,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

近日因进甜食量多,则病情加剧,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舌苔薄白,脉细弦。

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g,川黄连6g,黄芩9g,干姜9g,炙甘草6g,党参12g,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

一剂后腹胀除,余症轻,两剂后诸症消然。

二、消化性溃疡例:王某,男,67岁。

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治,终未痊愈。

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

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题目与立项依据
题目: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障碍 性疾病的影响
研究背景
• 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总的发病 率为10%—12%,发病因素主要与吸烟,饮 酒,情绪紧张,药物刺激因素有关。消化 道动力功能是消化系统重要的生理功能之 一,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消化道动力障碍 相当常见。除溃疡病,慢性胃炎,食管炎 等疾病常伴有动力障碍外,其他某些系统 疾病也会发生胃肠动力的改变。而在无明 显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 化不良,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等疾病中,胃 肠动力障碍可能是其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 1.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有何影响? • 2.半夏泻心汤通过何种途• 方案 1.分组:选用年龄相同,雌雄相同,体重相近的正常,腹泻和便秘的三组小 鼠,每组10只,分别标记为abc三组。以正常小组作为对照组。 2.治疗:用同等剂量的半夏泻心汤对三组小鼠进行灌胃给药4天。 3.小鼠排便情况观察:通过对小鼠的排便次数,排便质量进行观察,并与给 药前的排便行为进行比较。
(二)研究内容
• 1.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作用的体内研究 用同等剂量的半夏泻心 汤对两组雌雄相同,年龄相同,体重相近的便秘小鼠 和腹泻的小鼠进 行干预。观察对两组患疾病不同的小鼠的影响。 • 2.结合中医理论综合分析,揭示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生物学特性,阐述 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数据统计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作用机制方面,阐 述半夏泻心汤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和作用
四、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从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作用机制出发, 深入调查半夏泻心汤对于胃肠动力的作用 机理,研究其对各种胃肠动力障碍型疾病 的预防和治疗。
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思路
ICC 可能 是“苦降辛开,调畅气机”的作用靶点,“辛开苦 降”对胃电节律失常及胃肌间 神经丛 c-kit 阳性 ICC 含量 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半夏泻心汤调节胃动力的主要机制 之 一。不仅能调节胃电节律失常和胃肌间神经丛 c-kit 阳性 ICC 含量,还 能升高血清 SCF 水平,半夏泻心汤证与胃肠 运动功能紊乱, 特别是胃肠动力减弱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研究背景
• 胃肠动力障碍机制复杂,西医治疗至今无 重大突破,主要是对症用药,目前临床上 使用的胃肠动力药作用单一,并且有副作 用。因此,立足于中医理论寻求调节胃肠 动力有效方药是当前医药界的重要课题。
中医藏象学说与疾病的联系
• 中医藏象学说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 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 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 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以此, 脾胃疾病则是指由于多种因素(饮食,情 志,外邪等)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的疾病 (常包含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 性溃疡,消化不良等)。目前,临床中根 据中医的辩证思维已有比较有效的治疗方 法。现在,就半夏泻心汤对于改善胃肠动 力进行研究。
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思路
《伤寒论》中的“心下痞”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动力障碍 性疾病(以脘腹痞 满不舒或胀痛,纳呆,早饱,食后饱胀,恶心, 呕吐,嗳气,反酸等为主要临床 表现)相似,调理脾胃升降是 治 疗该病的基本原则。辛开苦降是以辛味药与苦味药为 主组方,用治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 失常而见脘痞腹痛、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或口咽溃烂等病证的治疗法则。该法 则 是在对脾胃升降的生理病理特点,药物升降浮沉特性的 认识基础上提出的。 ICC是胃肠道慢波的起 搏者,参与了 慢波的传导和胃肠神经信号传递过程,在胃肠动力的调控 中起着重 要作用,与某些胃肠动力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可能 是参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始 因,。它在胃肠运动中起重 要 作用,主要参与胃肠道慢波电活动,对神经肌肉信号传导 起重要调节作用。
前期工作基础
• 1、半夏泻心汤治疗泄泻。 • 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消食导滞 有之,健脾益气有之,益肝扶脾有之。 • 2、半夏泻心汤治疗便秘。 • 调气机,运脾胃,使脾阳得运,脾津充盈, 阴阳协调。
• 二: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 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人工饲养的实验 用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设计对比实验证 明半夏泻心汤对小鼠胃肠的促进和抑制影 响是否存在。
研究现状分析,研究思路
•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由辛温的半夏、干姜,苦寒的黄连、 黄芩,甘补的 党参、大枣、甘草组成。临床上用于多种消 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病因病机多为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 机郁滞。以其疗效的可靠 性被后世尊为“辛开苦降”调 和脾胃的代表方剂。追溯《内经》,探讨脾胃升降理论和 药物升降浮沉理论,梳理了“辛开苦降”法 则的形成过程, 指出“辛开苦降”,源于《内经》,实践于仲景,并对后世 产生了 深远影响主要用于“心下痞”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