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案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案W某,女,66岁失眠数年加重数周,入睡慢,头晕沉不清,胃胀,口苦口臭口干均有,脉缓涩,舌红苔薄黄干。
辨证要点:失眠胃胀口臭病机:痰热郁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干姜5g 藿香10 g 大枣10g 甘草10g黄连10g 黄芩15 g苍术15 g法半夏30g党参10g7付,水煎服复诊:药后胃胀失眠均基本消失,仍觉口臭,头沉不清(患者高脂血症),大便粘,脉缓涩红景天6g 葛根20g 党参10g 黄芩15g干姜5 g佩兰30 g黄连10 g丹参15g甘草10g 法半夏30g7付,巩固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是一首治疗寒热错杂所导致的心下痞的经方,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等7味药组成,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二诊根据脉涩,患者有高脂血症,头沉不清,故加入丹参葛根活血化瘀,升清降浊。
半夏泻心汤一是多用于治疗胃病,笔者治疗一女性病人,慢性胃炎10余年,胃胀心烦,焦虑不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后,胃病焦虑等均改善。
数年前有一15岁的小姑娘,因肠鸣声音过大,自觉羞赧,亦用半夏泻心汤一次即消失。
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失眠的病人时,法半夏量可以适当加大,效果更好,可以从小剂量增加。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医案与用量、应用方解半夏泻心汤半夏10~15g,黄芩6~12g,干姜6~10g,人参6~10g,炙甘草6~10g,黄连3~6g,大枣4枚(劈)。
水煎600mL,日1剂,分3次服。
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条)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方解】1.心者为心口,指胃脘部位,又称上腹部,并非指心脏。
邪气阻于心下,发为心下痞满,但按之濡软,当用泻法除满,并非属承气之攻下。
本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以半夏为君,故取名半夏泻心汤。
2.伤寒表不解,已五六日,邪传少阳。
因误下,产生三种不同变证。
其一,柴胡证仍在,复与小柴胡汤;其二,成为结胸证,治以大陷胸汤;其三,此为痞证,当用半夏泻心汤。
三证为何相提并论?意在辨其病位(病邪反应的病位,而非病变所在部位)的不同。
柴胡证,邪犯少阳,病位主要在胸胁,可涉及心下,以胸胁苦满为主;结胸证,痰水实结,病位主要在心下,可波及胸胁,以满而硬痛为主;本证为痞,寒热阻结,病位主要在胃肠,心下痞满而不痛,并有呕、利,不能再用柴胡剂,选用半夏泻心汤。
3.本方主药干姜、半夏、黄连、黄芩,是痞满吐利方证中的经典配伍组合,寒热补泻之法同寓一方之中,最具代表性。
咳喘病之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皆用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配伍。
此两大配伍,为消化、呼吸两大系统中经典组合的主力军。
临床广泛应用,无可替代。
4.本方治疗湿热积滞阻于胃肠,气机升降失常而引起的胃脘胀闷、胃痛、饮食减少、呕吐、肠鸣腹泻或慢性下利,舌苔白腻或黄腻,口干、口苦,口中异味,大便黏稠马桶冲不净等。
【应用】1.本方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疾病,为湿热壅阻所致的呕吐、痞满、腹泻的经典方证。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 某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 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 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 不转运可知。
▪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 淡干 姜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脾瘅》
半夏泻心汤医案
▪ 周(五九) 酒热湿痰。当有年 正虚。清气少旋。遂致结秘。 不能容纳。食少。自述多郁易 嗔。议从肝胃主治。
▪ 半夏 川连 人参 枳实 茯苓 姜汁
▪ 《临证指南医案 木乘土》
半夏泻心汤医案
▪ 唐(女) 气臌三年。近日跌仆呕 吐。因惊气火更逆。胸臆填塞胀 满。二便皆通。自非质滞。喜凉 饮。面起瘅瘰。从病能篇骤胀属 热。
▪ 川连 淡黄芩 半夏 枳实 干姜 生 白芍 铁锈汁
▪ 《临证指南医案 肿胀》
半夏泻心汤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胃逆不降,食下拒纳,大便不 行。
▪ 熟半夏 川黄连 枳实 白茯苓 橘皮白 干姜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 杜(六四) 老人积劳久虚。因 渴饮冷。再伤胃阳。洞泄复加 呕吐。不受汤饮食物。上不得 入。下不得出。此为关格难治。
▪ 人参 半夏 川连 淡干姜 ▪ 《临证指南医案 噎膈反胃》
▪ 川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 《临证指南医案 疟》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舌灰白,胸痞,疟来欲呕昏厥, 此暑热不解,邪欲深陷,议泻 心法。
▪ 黄连 黄芩 厚朴 杏仁 姜汁 ▪ 《眉寿堂方案选存 疟疾》
半夏泻心汤医案
▪ 脉无力,寒热夜作,烦渴恶心, 舌黄中痞。虽是伏暑为疟,然平 素烦劳,即属内伤,未可泥于发 散消食,先进泻心汤以泄蕴热。
▪ 并入草果以醒脾。二服后接用。 ▪ 人参 干姜 半夏 生白术 附子 生白芍 ▪ 《临证指南医案 吐蛔》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

刘渡舟经方医案(半夏泻心汤证)图:中药半夏41、半夏泻心汤证痰气痞案刘渡舟医案:张x x,男,36岁。
平素嗜好饮酒,常饮又多饮,日久之后,酒湿内伤,脾胃失运,中气不和,痰从中生,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而成心下痞满之证。
伴见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
虽经多方治疗却难以收功。
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此属痰气交阻而成痞,治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党参9克大枣7枚炙甘草9克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恶大减。
再一剂,痞、利俱减。
四剂尽而病愈。
【解说】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是指病人感到心下〔相当于胃之上脘)部位有一种痞塞不通的不适感,医生采用触按的方法时,一般没有触痛或按痛感。
所以,这与结胸证的“心下硬满,按之则痛”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不可按者”有明显的区别。
因为病位在“心下”,处于中州,为上下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任何原因,只要能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心下,都能产生心下痞。
所以,从病机上说,心下痞属于无形之气机痞塞于中焦,与有形实邪凝结于胸中而导致的结胸证濈然不同。
《伤寒论》第151条说:“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指出了心下痞的证候特点及病机关键。
尽管病人自我感觉到心下堵塞,痞闷难忍,但医生按之却濡软而不坚硬疼痛,其主要机理是内无有形之实邪。
根据临床所见心下痞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心下痞的病人腹部总是柔软的,虽然个别病人亦会有按之疼痛的感觉,但决不象结胸证那样按之石硬,痛不可近。
极少数病人有时会在心下部位鼓起一小包,按之则消,抬手又起,这叫做气包,仍属于心下痞范畴,在临床上均需加以注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心下痞”是一个医学术语,病人在叙述症状时往往诉说为胃脘堵塞,如有物内阻,严重者只能端坐而不能俯身。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1. 概述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心脏病和胸闷气短等症状。
该方剂由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生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个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心脏病的医案。
2. 病历姓名:张某性别:男年龄:60岁主诉:胸闷气促,心悸不宁3. 现病史患者张某60岁,退休职工。
近期出现胸闷气促和心悸不宁的症状,伴有头晕、乏力等不适感。
他平时喜欢吃油腻食物,睡眠质量较差,经常失眠。
4.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现病史,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冠心病或其他与心脏相关的问题。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常表现为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
患者平时饮食不规律,喜欢吃油腻食物,这可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失眠也可能是心脏问题导致的一种表现。
5.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诊断分析,决定采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半夏泻心汤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治疗心脏问题引起的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
方剂组成: - 半夏:20g - 黄连:10g - 黄芩:10g - 人参:10g - 生姜:5g6. 治疗过程6.1 处方调配按上述比例将药材配制好,并按要求处理成粉末或剥片。
6.2 煎汤服用将配制好的药材放入适量水中,用文火慢慢煎煮约30分钟,直到药汁浓缩。
然后过滤掉渣滓,取出药汁。
患者每日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服用半碗。
6.3 注意事项•患者在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定期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并定期复诊。
7. 治疗效果经过半夏泻心汤的治疗,患者张某的症状逐渐减轻。
胸闷气促和心悸感明显减少,头晕和乏力也有所改善。
他的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失眠现象减少。
8. 结论通过本次医案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对于治疗心脏病引起的胸闷气促、心悸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该方剂通过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来调理心脏功能,并能改善相关不适感。
然而,在使用该方剂时需要注意配伍禁忌和副作用问题,并定期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郝万山半夏泻心汤医案
心下痞证治:
1:热痞
2:热痞兼阳虚
3:痰气痞
4:胃虚客热上扰痞
5:虚痰阻痞
胃虚痰扰>▶胃热气逆-呕半夏
中焦斡旋失司>▶心下痞△
▽
枢机不利>▶脾寒气陷-下利干姜甘草
苦泄除其满,辛开苦降甘调-调和中州。
煮与煎区别,煎《方言》凡有汁而干谓之煎,把液汁状物质加入浓缩的过程,又称空煮。
煮:药物加水后加热的过程。
七个方子煮后去渣再煎的都是和解剂。
和解半上半下枢机。
柴胡剂和解半表半里枢机。
战汗作解:寒战-邪与正争;发热-正与邪争;汗出-正胜邪却;只战不热-正不抗邪;只热不汗-正不祛邪。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病人信息
姓名:王某
性别:女
年龄:35岁
主要症状:胸闷、呼吸困难、失眠
医案
经过对病人的仔细检查和咨询,得出病因为情志不畅,伤及心脾,气滞血瘀,导致气血不畅,心神失守。
治疗采用了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
•半夏 9克
•芍药 9克
•甘草 6克
•生姜 3片
•大枣 2枚
•香附 9克
•白术 9克
•茯苓 9克
•枳壳 9克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剂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治疗效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胸闷、呼吸困难和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心情稳定,精神面貌有所提高。
药物作用
1.半夏、香附、白术、茯苓:调和气机,宽胸化痰。
2.芍药、甘草:活血止痛,调和气血。
3.枳壳:行气消食,疏肝理气。
4.生姜、大枣:益气健脾,调和气血。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能量虚弱、腹泻等症状。
注意事项
1.考虑到药物成分和病人身体情况的差异,病人在使用药物过程中需根据需要进行加减。
2.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咨询医生。
3.请勿自行进行药物调整及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
5.请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腹胀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 9 5 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 O个月出院。
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
1 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
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
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
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
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
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
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
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
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岳美中医案集}1978:46)按语: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错杂于后。
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
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
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三、反胃俞长荣医案:郑某某,男,32岁,1 964年3月2 1日就诊。
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
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
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
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
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
治拟抑肝和胃。
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
服4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
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
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
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
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
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 0剂,语症基本消除。
(福建中医药1 98 1;<3>:3 1)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
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
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
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
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
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
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
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
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
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
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
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伤寒解惑论))1 9 78:1 44)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
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
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 1岁,1980年6月1 3日初诊。
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
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X,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党参l 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
(云南中医杂志1 983;<4>: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
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
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
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 9 78年3月3 1日初诊。
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
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 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
见患者全身消瘦,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 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
证候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
下午再诊:呕吐已止,泄泻减少。
嘱再煎服第二煎,不久泄泻亦止。
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
(新中医1979;<5>:42)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
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
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七、胃脘痛(胃窦炎)郑玉兰医案:许某,女,4 5岁,1 98 7年2月1 4日初诊。
主证:近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
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
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炎。
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
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J剂,分2次服。
2月1 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 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
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
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
9月2 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
(山东中医杂志1 9 90;(1):25) 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道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八、泄泻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 7岁,1 986年2月5日诊。
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
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
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 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
水煎温服,1剂而愈。
(陕西中医1 9 9 2;(1):35)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扶脾有之。
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
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旅治。
九、便秘曹英信医案:刘某,男,9个月。
半年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
吾投半夏泻心汤'一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日:“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
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
’’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行。
(陕西中医1 985;<1 2>:54 6)按语: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
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
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
曹老先生告诫: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
实属经验之谈。
十、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郑大为医案:男患,5 5岁,1 983年1 2月4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