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合集下载

甘草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甘草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甘草泻心汤的功能主治功能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以甘草为主要成分,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主治甘草泻心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心痛:甘草泻心汤可以通过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心肌缺血等作用缓解心痛症状。

2.心悸:甘草泻心汤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的负荷,从而改善心悸症状。

3.失眠:甘草泻心汤有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失眠症状,促进睡眠质量。

4.高血压: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血压水平。

5.心律不齐:甘草泻心汤可以对心律不齐产生一定的疗效,调节心脏的节律。

6.脑血栓:甘草泻心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脑血栓。

7.冠心病:甘草泻心汤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心肌缺血,从而缓解心绞痛和胸闷等症状。

8.心肌梗死:甘草泻心汤对心肌梗死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面积,保护心肌功能。

9.高脂血症:甘草泻心汤可以调节血脂,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10.中风后遗症:甘草泻心汤可以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的康复。

11.心衰:甘草泻心汤可以缓解心衰症状,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肌收缩能力。

用法用量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事项1.孕妇不宜使用甘草泻心汤。

2.儿童使用甘草泻心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对甘草过敏或有严重心脏病患者使用甘草泻心汤需慎重。

4.在使用甘草泻心汤期间,应注意均衡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使用甘草泻心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

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

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狐惑病。

它由多种药物组成,其中的君臣佐使药在方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甘草泻心汤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君臣佐使药的作用和重要性,并根据药性归经药味,详细阐述甘草泻心汤的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的医理。

甘草泻心汤方剂由甘草、大黄、生姜、桂枝组成。

其中,甘草被称为“君药”,是方剂的核心成分,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它具有补益脾胃、解毒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狐惑病引起的心烦、口干等症状。

大黄作为“臣药”,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可以清热解毒,消除体内湿热,缓解狐惑病的病情。

生姜和桂枝则是“佐药”,它们能够温阳散寒,活血化瘀,增强方剂的功效,促进药物的吸收和运行。

甘草泻心汤方剂的药性归经主要为甘温,入心、脾、大肠经。

甘草的甘味能够养心益脾,入心经具有调和心气的作用;其温性能够温中止呕,入脾经能够补益脾胃。

大黄的苦寒味能够泻下通便,入大肠经能够清热泻火。

生姜和桂枝的辛温味能够温阳散寒,入心经能够温通心阳,入脾经能够温中止呕。

甘草泻心汤方剂在治疗狐惑病方面具有多种功能作用。

首先,它能够调和心气,缓解心烦、口干等症状。

其次,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消除体内湿热,改善病情。

此外,甘草泻心汤还能够补益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康复。

甘草泻心汤主要适用于狐惑病的治疗,病症表现为心烦、口干、大便秘结等。

根据八纲辩证,狐惑病属于实证,其病机主要是湿热内蕴。

甘草泻心汤方剂能够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从而改善病情。

根据六经辩证,狐惑病主要涉及心、脾、大肠三经,甘草泻心汤方剂能够调和心气,补益脾胃,泻火通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甘草泻心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治疗狐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配伍合理,发挥各自的药性和功效,共同调和心气,清热解毒,补益脾胃,从而改善狐惑病的病情。

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合理搭配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原则,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展开全文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

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 大枣4枚。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

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

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

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

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释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

君甘草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瀉心湯幼兒口內炎扁桃腺炎弛張熱口內炎、偏頭痛方劑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穀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症、白塞氏綜合症等;產後口糜,瀉痢。

方劑功效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臨床應用1.急性胃腸炎:用本方不予加減,只按比例加重其劑量;甘草60g,幹薑45g,大棗30g (去核),黃連15g(搗),半夏10Og,黃芩45g,共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

其中未經西藥治療者49例,經西醫治療無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時,最長者15天。

全部用本方治癒。

其中服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23例,3劑而愈者18例,4劑而愈者忘例,5劑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

據其脈症,診為狐惑病,採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薑6g,幹薑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劑。

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陰部。

復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癒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復診。

3.慢性泄瀉:劉某某,男,36歲。

1979年10月23日初診。

4年前因傷食引起腹瀉,治後獲愈。

但遇進食稍多或略進油膩即復發。

發時脘腹脹悶,腸鳴漉漉,大便稀溏,挾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並有心悸,失眠,眩暈,脈沉細,舌苔白而微膩,腹平軟,臍周輕度壓痛。

予甘草瀉心湯加白術、厚樸。

服3劑,大便成形,納增,睡眠轉佳,尚有腸鳴,心悸。

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續服6劑,大便正常。

23個月後隨訪,未復發。

使用此法治療22例慢性泄瀉,均獲較好效果。

其病程有自5個月-6年,1-3年為多,計15例。

治後18例症狀消失未再復發,2例半年後出現反復,2例無效。

4.胃虛便秘:郭某,女,21歲。

主訴:便堅難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藥,大便仍燥結如羊糞;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饑,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

甘草泻心汤减肥

甘草泻心汤减肥

甘草泻心汤减肥
甘草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据说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在近些年,有人开始尝试将甘草泻心汤应用于减肥领域。

那么,甘草泻心汤真的能够帮助减肥吗?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甘草泻心汤的成分及其功效。

甘草泻心汤的主要成分包括
甘草、大黄、芒硝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泻火、清热、凉血的作用。

因此,甘草泻心汤在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火热内盛、血热病症,如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等。

然而,关于甘草泻心汤对减肥的作用,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

其次,甘草泻心汤减肥的原理是什么?据一些人的观点,甘草泻心汤可以通过
清热泻火的作用,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然而,这一观点尚未得到科学验证,因此其减肥效果仍存在争议。

此外,甘草泻心汤作为一种草药,其服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减肥不仅仅是通过药物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
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因此,即使甘草泻心汤真的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它来实现减肥目标。

只有在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到减肥的效果。

综上所述,甘草泻心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一些特定的疾病方面可
能具有一定的功效,但其在减肥领域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

因此,如果你想通过甘草泻心汤来减肥,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结合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以达到更好的减肥效果。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甘草泻心汤在减肥中的作用。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中医方剂,由甘草和大黄为主要药物组成。

它常用于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不同病情,可以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以增强疗效。

下面列举了10个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病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案例一:心绞痛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心悸,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绞痛。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和炎症反应。

2. 案例二:高血压患者:女性,60岁,高血压病史10年,主要症状为头晕、心悸、面色苍白。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天麻、青蒿、丹参等药物,以降低血压、舒张血管、改善心脏功能。

3. 案例三:心力衰竭患者:男性,70岁,患有心力衰竭多年,主要症状为气短、水肿、乏力。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黄芪、党参、山药等益气健脾药物,以增强心脏收缩力和改善水肿。

4. 案例四:心律失常患者:女性,50岁,心律失常已有一年,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心跳不规律。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丹参、生姜、茯苓等药物,以调整心脏节律和改善心功能。

5. 案例五:冠心病患者:男性,55岁,冠心病病史五年,主要症状为胸痛、气短、心悸。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山楂、三七、藕节等药物,以改善冠脉供血不足和抗血小板聚集。

6. 案例六:心肌梗死康复患者:男性,60岁,心肌梗死后康复期,主要症状为乏力、心悸、胸闷。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以促进心肌再生和修复。

7. 案例七:心衰患者:男性,65岁,患有心衰多年,主要症状为气短、水肿、乏力。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黄连、山楂、白术等药物,以增强心脏功能和利尿排水。

8. 案例八:心肌炎患者:女性,30岁,被诊断为急性心肌炎,主要症状为胸痛、气短、心悸。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加入白芍、桃仁、红花等药物,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9. 案例九: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女性,40岁,患有心血管神经官能症,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头晕。

甘草泻心汤方剂组成

甘草泻心汤方剂组成

甘草泻心汤方剂组成
甘草泻心汤,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方剂啊!它就像是中医方剂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你看啊,甘草泻心汤里有甘草,这可是一味相当重要的药呢!它就像是一个和事佬,能调和各种药性,让它们和谐共处,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还有黄芩和黄连,这俩就像是一对好搭档,一个清热,一个泻火,强强联手,把体内的热邪、火邪都给赶跑。

再说说半夏,它就像是个清洁工,能把体内那些黏糊糊、脏兮兮的痰湿给清理掉。

干姜呢,则像是个小火炉,能给身体带来温暖,特别是对于那些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那可真是太重要啦。

这么多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威力强大的甘草泻心汤。

它能治疗好多病症呢!比如说,有些人经常口腔溃疡,疼得吃不下饭,喝不了水,用甘草泻心汤说不定就能帮上大忙。

还有些人肠胃不好,总是拉肚子或者肚子胀,它也能发挥作用呀。

你想想,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复杂的大机器,有时候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毛病。

而甘草泻心汤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工具箱,能帮我们修理好这些小毛病。

这难道不神奇吗?
咱就说,要是没有这些中药方剂,那我们生病了该咋办呀?难道只能靠那些西药吗?西药虽然也有它的好处,但中药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呀。

中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和检验,那可都是精华呀!
甘草泻心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一直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它呀!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方剂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不是吗?
所以呀,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中药知识,特别是像甘草泻心汤这样的好方剂。

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用场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中药的魅力,让它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吧!。

甘草泻心汤的熬煮方法

甘草泻心汤的熬煮方法

甘草泻心汤的熬煮方法
甘草泻心汤的熬煮方法如下:
材料:
- 生甘草片6克
- 大黄6克
- 法半夏6克
- 黄芩6克
- 生姜3片
- 温水适量
步骤:
1. 将生甘草片、大黄、法半夏和黄芩放入砂锅中。

2. 加入适量温水,浸泡15分钟。

3. 放入生姜片。

4. 将砂锅放在火上,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20分钟。

5. 关火,盖上锅盖,静置10分钟。

6. 过滤出药液,即为甘草泻心汤。

注意事项:
- 如果药材是干燥的,煮的时候可以加入适量的水。

- 如果有特殊疾病或者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最好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
认是否适合使用甘草泻心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草泻心汤方药】甘草四两(炙)(12克)黄芩三两(9克)半夏半升(洗)(9克)大枣十二枚(擘)(4枚)黄连一两(3克)干姜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煎服】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解说】本证为脾胃虚痞,证以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

故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重炙甘草用量,以取其调中补虚之意,适用于心下痞而脾胃虚转重者。

【运用】一、大便燥结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

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

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

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

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

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

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

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

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岳美中医案集》1978:45)按语: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

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

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

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

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

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

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信非善读圣书之士不可为之也。

二、狐惑病刘渡舟医案:郑某某,女,32岁。

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

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

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

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

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

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

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

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

共服1O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26)按语:本方治狐惑病,法见《金匮要略》。

本案虽患狐惑而见上、中、下三部症状,但患者有心下痞满,饮食乏味,大便频行,此脾胃虚而不运之象。

当治从脾胃,复其升降之职,则一身之水火既济,阴阳调和。

又本方辛苦相掺而重用甘草,有杀虫解毒之功。

有的医家于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热,亦有灼见卓识。

三、噤口痢张德超医案,滕某,男,7岁。

夏秋间患赤白痢。

一医用逆流挽舟法,热虽减而下痢红白冻积依然。

五日来,日夜下痢达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红多白少。

一医见其不欲食,疑为停食,复下之,痢不减反增,呕吐频仍,不能饮食,举家惊惶,始来商治于余。

察之两脉濡弱而右关独弱,舌苔白而质红。

辨为胃气重虚,客气上逆,属噤口痢。

治法:补中和胃,清化湿热。

用仲景甘草泻心汤: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6克,红枣3枚。

连服2剂,呕吐下痢均减轻。

以原方加减,续服3剂而安。

(《经方应用》1981:186~187)按语:大论用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之心下痞硬。

本案初为胃肠湿热互结,致成下痢,复因误下胃虚,客气乘虚上逆,致成噤口痢。

故用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清化湿热,其中以生姜易干姜,意在加强止呕作用。

四、胃脘痛(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梁惠光医案:霍某某,男,35岁,1974年5月21日初诊。

患者胃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愈。

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尖边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力。

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

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

服后其病若失,惟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胸胁尚感饱闷,又加入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

至今随访,未再复发。

(浙江中医杂志1982;<5>:227)按语:胃脘疼痛4年之久,寒热错杂,脾胃大虚,“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诸症迭现,正中甘草泻心汤证之机。

因见胁满、脉弦,故加木香、佛手以疏肝解郁。

五、呕利痞毕明义医案:于某,女,36岁,1983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素体强健,一个月前因夜间睡时着凉,翌晨六时突然感到腹痛、肠鸣,随即腹泻,呈水样便,四十至五十分钟泻下一次,泻如暴注下迫状,频频呕吐水样物,继则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

治疗三天,病情好转出院。

出院后两日,复吐泻不止,吐出为黄绿样水,泻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医院治疗六天,呕吐腹泻止。

出院后复因食冷吐泻复作,呕吐食物,有时夹有血样物,泄下水粪夹杂,时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胀闷,食则甚,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脱水状。

舌尖红、边有齿印、苔白厚微黄稍腻,脉沉、关上弦滑。

脉证合参,为中气虚,寒热不调,脾胃升降失职所致。

治当缓急补中,和胃消痞止泻。

以甘草泻心汤治疗。

服1剂后呕吐即止,胀满减轻,又继服两剂,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剂而诸症皆除,未再复发。

(山东中医杂志1986;<3>:14)按语:甘草泻心汤主证乃下利、呕吐、痞满。

三证之中,以痞、利为主;痞、利之中,又以下利为主。

本案下利日甚,又见脾胃大虚,寒热错杂之候,乃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果两剂而愈。

六、不寐李秀华医案:张某某,女,58岁,1989年6月14日入院。

患者四年来夜不能寐,每晚靠服用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小时,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

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仍突,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

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苔黄厚,脉沉细。

乃脾胃虚弱,寒热内蕴中焦,上扰心神所致。

治宜调理中焦,开结除痞。

初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方治疗不效。

复以甘草泻心汤化裁:甘草18克,黄芩、半夏、内金、陈皮、干姜各1O克,党参15克,黄连5克,大枣4枚。

服药1剂,诸症皆除。

(四川中医1990;<5>:30)按语:《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本案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于脾胃,心神受扰而不寐。

故伴有胸脘痞满、不食等症,正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证机相合。

病起于胃中不租,故加陈皮、内金以助和胃、健胃之功。

七、舌皲裂刘景祺医案:岳某,女,23岁,1979年8月6日初诊。

舌体皲裂疼痛已3年,曾大量服核黄素无效,反而日趋严重,检查发现舌的前2/3均布满横而深的裂纹,大裂纹中间布满浅而短的小纹,似桑椹皮,不能食酸辣刺激性食物,痛苦异常。

胃脘经常憋闷,饭后易腹胀。

脉左上关上滑,右滑。

辨证:心火亢盛,中焦痞塞。

治则:泻心除烦。

处方:炙甘草l2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于姜3克,大枣3个。

.服9剂后,舌体疼痛消失,小短纹减少,深长纹稍变浅。

服48剂,小短纹完全消失,深长纹亦消失2/3,剩余条纹变短变浅,食酸辣食物已无痛苦。

(《经方验》1987:39~40)按语:中焦痞塞,阻塞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心火隔于上,上灼其窍而见舌体皲裂疼痛。

其辨证要点是伴见胃脘痞胀。

故治从中焦,斡旋气机,待痞消气转,水升火降,则其病自愈。

八、滞颐梁惠光医案:刘某某,女,5岁。

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渍于颐颏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惟舌红无苔。

此为脾寒胃热。

盖脾主运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

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

复加佩兰芳香悦脾。

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2剂痊愈。

(浙江中医杂志1982;<5>:227)按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

’’脾寒不运,则津停于内。

脾开窍于口,津泛脾窍,则口中流涎不止。

阳明胃经,行于颈、面,胃中有热,循经上攻,则令渍于颐、颏、颈I:J涎之处赤烂如斑,并见舌红无苔热象。

治以甘草泻心汤温脾寒而清胃热,两相兼顾。

脾阳复,则口涎自止,胃热去则赤斑自消。

临床治疗脾冷胃热之滞颐,本方较《金鉴》清热泻脾散为优。

九、淋证(急性尿道炎)荆棘医案:李某某,男,23岁,初诊日期1989年6月15日。

自述五天前感觉小便灼热,继则尿道口红肿,排出脓性分泌物,现排尿困难,曾服尿道消炎药效果不佳。

诊其脉来滑数、舌苔薄黄边尖红’问诊得其半月前出差西北有不洁性交史,遂断为热毒外侵,湿热下注尿道之证。

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和中。

药用:黄连9克,黄芩12克,半夏12克,党参12克,干姜9克,生甘草15克,大枣6枚。

.5剂后尿道I:I红肿已消,疼痛已减,脓性分泌物已无,再服5剂加猪苓、茯苓、滑石、阿胶、白芍、甘草善后,病人遂告痊愈。

(河南中医1990;<5>:11)按语:热毒湿气起于中焦,客于下焦,气化失常,小便不利。

用方清热解毒燥湿,执中治下,法承《金匮要略》。

十、不射精荆棘医案:崔某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88年10月11日。

患者结婚二年余,从无射精现象,至今不育,现证头昏心烦,失眠多梦'精神紧张,口苦咽干,交不射精,却也痿软,梦遗频繁。

舌淡红苔薄黄,脉象细数。

此为心火亢盛,相火离位之证。

治宜清心降火、交泰阴阳。

药用:黄连9克,黄芩12克,党参l2克,干姜9克,生甘草l5克,半夏10克,大枣6枚。

5剂,并嘱以轻松情志,放下包袱。

5付后患者云阴茎交后可软,但仍未射精,继服5剂,患者兴奋异常,云已射精一次。

原方加元参30克,麦冬12克,继服7剂以善其后。

(河南中医1990~<5>:12)按语:心肾不交,离火虽存,而坎水不应,故交而不射。

又见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

治从中焦,乃交泰阴阳之特法也。

盖水火不济之证,用交心肾法而不效者,多因脾土中不顺接也。

用甘草泻心汤厚土健中,升水降火,令坎离相交,水火既济而愈。

【补述】本方无人参,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治伤寒蜃食'用此方皆有人参。

《金匮·百合狐惑篇》用本方亦有人参。

又根据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中均有人参,故本方以有人参为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