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一剂治疗伤寒中风的“甘草泻心汤”

合集下载

甘草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甘草泻心汤的功能主治

甘草泻心汤的功能主治功能甘草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以甘草为主要成分,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主治甘草泻心汤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心痛:甘草泻心汤可以通过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心肌缺血等作用缓解心痛症状。

2.心悸:甘草泻心汤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减少心脏的负荷,从而改善心悸症状。

3.失眠:甘草泻心汤有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失眠症状,促进睡眠质量。

4.高血压: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具有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血压水平。

5.心律不齐:甘草泻心汤可以对心律不齐产生一定的疗效,调节心脏的节律。

6.脑血栓:甘草泻心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脑血栓。

7.冠心病:甘草泻心汤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心肌缺血,从而缓解心绞痛和胸闷等症状。

8.心肌梗死:甘草泻心汤对心肌梗死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缺血面积,保护心肌功能。

9.高脂血症:甘草泻心汤可以调节血脂,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10.中风后遗症:甘草泻心汤可以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的康复。

11.心衰:甘草泻心汤可以缓解心衰症状,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肌收缩能力。

用法用量甘草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注意事项1.孕妇不宜使用甘草泻心汤。

2.儿童使用甘草泻心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对甘草过敏或有严重心脏病患者使用甘草泻心汤需慎重。

4.在使用甘草泻心汤期间,应注意均衡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和休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使用甘草泻心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甘草泻心汤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

甘草泻心汤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

甘草泻心汤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甘草泻心汤《伤寒论》用以治疗因误下后引起的虚证痞满。

《金匮要略》用以治疗狐蜮病。

本方以炙甘草、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炙甘草,主要取其有缓急的作用,即“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次有清热解毒作用,加人参、大枣补虚益气,取半夏,干姜之辛温,黄连之苦寒,诸药并用,消其寒热互结的痞满,以达到寒去热除,痞消正复的目的。

据《伤寒六书》载: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

又据《张氏医通》载:治痢不纳食俗名噤口,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

又据《生生堂治验》载:可治梦游病和凭依症。

(属脏躁病的范畴。

作者注)。

(见皇汉医学◎本方条)本方另一方面的作用,还能清热解毒,祛痰补虚,运化中焦,除湿热之邪,故可治疗癫痫、脏躁、口糜等疾患。

一、脏躁本证与精神因素有关,以女性患者为多。

如思虑忧愁过度,久之,气机不利,营血亏损,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因而导致是疾。

在未发作时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冲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证状。

发作时胸闷,急躁,无故叹气或哭笑皆非,妄言乱语,甚则抽搐,但面色不苍白.意识也不完全丧失,可以与癫痫鉴别。

对于脏躁仲景以养心气、润燥、缓急的甘麦大枣汤治之。

但临床上往往兼见到气郁日久,气机不利,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生痰。

且湿聚久也易化热,痰热相结,影响心神,遂为恍惚、哭笑皆非之脏躁。

证见躁扰不宁,渴不欲饮,胸下病满,舌红苔腻。

以甘草泻心汤健运中焦,清化湿热,祛痰补虚治之。

典型病例:贺XX,女,38岁。

因孩子暴殇后,悲愤异常,不久即现精神失常。

每日下午至晚上即自言自语,哭笑不休,夜间虽能勉强入睡,但一夜之间数次惊醒,心悸不宁,躁扰不安,精神恍惚,有时独自乱跑,早上至上午的时间则清醒如常人。

如此二月之久,虽经断续治疗,时好时坏,不能巩固。

初诊时,患者正在清醒时候,故能将自觉证状反映清楚:心神或清醒如常,或模模糊糊,烦冤,懊憹,脚下憋胀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水。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瀉心湯幼兒口內炎扁桃腺炎弛張熱口內炎、偏頭痛方劑主治傷寒痞證,胃氣虛弱,腹中雷鳴,下利,水穀不化,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狐惑病;常用於急慢性胃腸炎症、白塞氏綜合症等;產後口糜,瀉痢。

方劑功效益氣和胃,消痞止嘔。

臨床應用1.急性胃腸炎:用本方不予加減,只按比例加重其劑量;甘草60g,幹薑45g,大棗30g (去核),黃連15g(搗),半夏10Og,黃芩45g,共治療60例急性胃腸炎。

其中未經西藥治療者49例,經西醫治療無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時,最長者15天。

全部用本方治癒。

其中服1劑而愈者8例,2劑而愈者23例,3劑而愈者18例,4劑而愈者忘例,5劑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歲,口腔及外陰潰瘍半年,在某醫院確診為口、眼、生殖器綜合征,曾用激素治療,效果不好。

據其脈症,診為狐惑病,採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方用:生甘草30g,黨參18g,生薑6g,幹薑3g,半夏12g,黃連6g,黃芩9g,大棗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劑。

另用生甘草12g,苦參12g,4劑煎水,外洗陰部。

復診時口腔及外陰潰瘍已基本癒合,仍按前方再服14劑,外洗方4劑,患者未再復診。

3.慢性泄瀉:劉某某,男,36歲。

1979年10月23日初診。

4年前因傷食引起腹瀉,治後獲愈。

但遇進食稍多或略進油膩即復發。

發時脘腹脹悶,腸鳴漉漉,大便稀溏,挾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並有心悸,失眠,眩暈,脈沉細,舌苔白而微膩,腹平軟,臍周輕度壓痛。

予甘草瀉心湯加白術、厚樸。

服3劑,大便成形,納增,睡眠轉佳,尚有腸鳴,心悸。

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續服6劑,大便正常。

23個月後隨訪,未復發。

使用此法治療22例慢性泄瀉,均獲較好效果。

其病程有自5個月-6年,1-3年為多,計15例。

治後18例症狀消失未再復發,2例半年後出現反復,2例無效。

4.胃虛便秘:郭某,女,21歲。

主訴:便堅難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藥,大便仍燥結如羊糞;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饑,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根微黃,脈滑。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甘草泻心汤---补中益气,消痞降逆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黄连3g 人参9g 大枣12枚上7味,以水2000m1,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每日3次。

注:赵开美本《伤寒论》中,本方无人参。

林亿等认为:。

其方必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又据《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本方均有人参。

再者,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故本方应有人参。

(功效)补中益气,消痞降逆。

(主治) .主证:心下痞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烦.副证: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亦与半夏泻心汤相似。

(临证加减}1。

本方甘草之用量:一般多为15g以上,若用其治疗溃疡病,或兼有便秘者,可用至30~45g。

2。

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症见反复发作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殊发现,均排除器质病变。

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12g,干姜、大枣各 10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一般服 4~6周。

[新中医,1994,t9,:25]3。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药用炙甘草9—15g,半夏12g,干姜、黄连各6g,黄芩、党参各9g,大枣5枚。

每日l 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3—7剂。

4。

甘草泻心汤合重剂板蓝根治疗狐惑病远期疗效:病情反复发作7—20余次。

①急性发作期:肌肉注射100%板蓝根注射液4ml,或口服板蓝根冲剂lO--20g,均每日2次,5-10日为1 个疗程;甘草泻心汤(用生甘草)随证化裁。

肌肤糜烂、溃疡者,先用板蓝根30一lOOg煎水冲洗患处,再撒溃疡粉(黄芩、黄柏各lOg,冰片、硼砂各3g,外阴糜烂加苦参)外敷。

②缓解期:每间隔10-20日或出现急性发作征兆时口服板蓝根冲剂10 —20g,每日2次,3—5日为1个疗程;或用板蓝根30~60g煎水代茶饮。

金匮方歌——甘草泻心汤

金匮方歌——甘草泻心汤

金匮方歌——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伤寒狐惑本相异,欲卧难眠起不宁。

多端面色喉中嘎,恶闻食味惑为名。

泻心甘草宜参入,补虚攻热惑可平。

蚀阴狐病苦参洗,肛蚀雄黄熏乃轻。

附注:
【金匮】治狐惑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宜此汤。

蚀于下部,则咽干,宜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甘草四两炙,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狐惑病类今之白塞氏病,又口舌咽阴溃疮为主症。

其病机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

治宜本方(以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加人参),或龙胆泻肝丸等。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原文】1.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163)2.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组成与用法】甘草四两,炙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1.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伤寒论》)2.清热燥湿解毒。

(《金匮要略》)【医案】1.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6月7日。

陈某,30岁,妊娠2个月,恶心呕吐半月,每次进食10分钟之后即呕吐食物,多涎,口不渴,嗳气少,纳差。

初诊投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橘皮汤、苏梗5剂,服药期间呕吐已止,停药2天,症状加重,食后即吐胆汁,每日10次左右,多涎,口不渴,嗳气少,纳略减,晨起口苦,胃脘不适,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软。

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妊娠剧吐。

治法: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方剂:甘草泻心汤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味。

炙甘草9g 半夏10g 炒黄芩6g 黄连3g 干姜3g 大枣5个党参12g 吴茱萸4g 炒粳米30g,3剂。

二诊:2006年6月10日。

恶心呕吐明显减轻,已不呕吐胆汁,每日仅呕吐1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中药守上方以巩固疗效,7剂。

2.阴痒初诊:2006年12月1日。

李某,37岁,毛际部连及外阴瘙痒反复发作已经2年多,伴带下增多如涕状。

近半年月经每提前10天左右,5~6天净,纳可,大便软。

2002年曾行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

末次月经11月12日来潮。

生育史:1-0-1-1。

妇科检查:毛际部及外阴均无异常,阴道通畅,宫颈中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轻压痛,两侧附件轻压痛。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来源】《伤寒论》。

ﻫ【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ﻫ【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

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与胃,消痞止呕。

ﻫ【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ﻫ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得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得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就是一个比较难得问题。

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得发作。

这就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得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甘草泻心汤就是治疗脾胃之方。

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

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

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得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

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

《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

故君以甘草、大枣与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二十一。

[158]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

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

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ni匿虫)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日三服(臣亿等谨按上生姜泻心汤法,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今详泻心以疗痞。

痞气因发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参,今甘草泻心中无者,脱落之也。

又按千金并外台秘要治伤寒惑食,用此方,皆有人参,知脱落无疑)。

按语:《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甘草泻心汤方有人参三两,此条文的甘草泻心汤方应有人参无疑。

条文解读
◆ 1.伤寒或者中风起病,如果病处于太阳病或者少阳病阶段,早用下法治疗,极易损伤脾胃阳气,并引邪内陷,郁而化热,为少阳之邪热。

如此,则少阳邪热内陷于胃肠,就变为急性胃肠炎症。

◆ 2.内陷之胆经风火,乘脾胃内虚,而乘脾下迫大肠,故“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 3.与命门火衰的“完谷不化”相鉴别
伤寒或中风之起因,没有经过反复攻下,也不是大下之后,却出现了一天腹泻几十次,腹泻急迫,甚至于“谷不化”,吃什么就拉出什么,大便里全都是不消化的食物,也没有手足逆冷、脉微、沉细弱等少阴病的表现。

说明此种腹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肠道有急性细菌性感染,也就是胃肠道有湿热性炎症存在,胃肠道黏膜有严重的充血水肿,所以胃肠道的吸收消化功能严重下降了。

这个“完谷不化”与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的“完谷不化”,其性质是截然相反的!目前胃肠功能的严重低下,主要是因为胃肠道黏膜严重炎症充血水肿所致,所以这种肠炎的腹泻,消炎是最主要的。

脾胃内虚是次要原因,适当兼顾即可。

◆ 4.“腹中雷鸣”,既反映了肠道的严重水肿,积液过多,也反映了胆经风火肆虐乘脾,下迫大肠,肠道细菌性炎症活跃的事实。

所以这个“腹中雷鸣”的重点,不是脾虚生饮(积液),而是胆经风火肆虐,炎症充血(郁火)严重,是其主因。

因此,这种腹泻不能加白术、茯苓健脾止泻,也不能加乌梅、石榴皮等酸敛止泻,否则会闭门留邪,造成细菌包裹,久伏胃肠,变成慢性炎症。

◆ 5.胆火犯胃,夹痰气上逆,痰气火郁阻于心下,故其人“心下痞硬而满”,胃虽痞胀硬,但按之柔软,食物难下。

胆热犯胃,还常有干呕、恶心、嗳气、打嗝、泛酸等胆胃郁热气逆的表现。

胆热内陷于胃肠的炎症,必须用黄连,专入胃肠,以清热燥湿,更须加用黄芩,专入胆经,以清彻胆热风火。

◆ 6.胆热之所以能犯胃,胃气必虚。

胃气虚,就必须加人参、甘草、大枣,补益养胃气。

◆7.“心烦不得安”,邪热内陷胃肠,不仅有胃肠湿热炎症,还常有胆火扰心,故心烦。

◆8.“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医生误以为这种心下痞胀,是胃中有食积或邪热结于胃肠不尽,故“复下之”。

因此,中气更虚,胆经风火肆虐更甚,故心下包块就更大,“其痞益甚”。

所以说“此非结热”,只是因为“胃中虚”,胆火犯胃所致。

◆9.“心下”,是胃之上脘。

“胃中”,是整个胃肠。

胃中虚,就是中气大虚。

脾胃之中气,能升清阳,而降浊气。

如果中气大虚,清气不升,则下利腹泻,中气大虚,胃肠蠕动本弱,胃肠中浊气本难下降,如果再有胆经风火的鼓动,则更易上逆,而易见心下痞满。

外来的曰“客”。

由于少阳胆经的风火,是外邪郁而化热所成。

故胆火上逆犯胃,导致胃中浊气上逆,也称之为“客气上逆”。

胆经风火上逆,犯胃“故使硬也”。

◆ 10.故此病心下痞满的成因有二:①中气大虚,清气不升,故浊气
易上逆;②胆经风火犯胃,导致浊气上逆。

后世有的医家认为这个心下痞主要是因为胃虚所致,这是不准确的。

仲景明确强调有“胃中虚”和“客气上逆”两个因素,故使“硬”也。

当然,如果没有胃气大虚,就不会有胆经风火肆虐这么严重。

方药解析
◆ 1.甘草泻心汤的组成与半夏泻心汤完全相同,病机也基本相同。

所以方解基本同半夏泻心汤证。

◆ 2.所不同者,是因为中气大虚,故重用炙甘草,并且改方名为“甘草泻心汤”,可见炙甘草的作用很重要。

第一,炙甘草和人参一样也能补益中气,东垣言甘草能治“胃虚弱而痞”;第二,炙甘草甘能缓急迫,能缓解腹泻的急迫,减轻腹泻,因为腹泻太严重,也是导致中气大虚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者还会脱水、休克、酸中毒。

所以对于这种严重的腹泻,炙甘草的作用仅次于消炎的黄连、黄芩,对于这种胃气大虚者,尤为重要!
医案:慢性胃肠炎
周某,男,39岁。

有慢性胃肠炎和口腔溃疡病史10余年。

病起于10余年前的一次肠炎腹泻,经用抗生素加思密达止泻后,就遗留有长期腹胀便秘与腹泻便溏交替的问题。

其后又用三黄片、牛黄上清片
等治疗后,又转成反复胃胀、口腔溃疡。

近年反复胃胀,口腔溃疡,腹泻,疲乏无力。

饮食稍有不慎,或腹痛、腹泻、肠鸣,或胃胀泛酸、口臭、口腔溃疡,因此长期服黄连上清片和维生素B2,初用尚有效,久用几乎无效。

每月发口腔溃疡2~3次,舌头及口腔黏膜多处淡红溃烂疼痛,饮食只能进流质清淡饮食,十分苦恼。

脉诊:左右关脉弦滑,按之均有芤象。

望诊: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胖大。

舌边及舌底黏膜多处大小不等的淡红溃疡面,面色黄偏暗。

触诊:腹软,无叩压痛,肠鸣亢进。

辨证分析:湿热中阻,脾胃气虚已久,胆经风火肆虐。

拟方:甘草泻心汤加减。

炙甘草15g,黄连3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10g,蒲黄3g,姜半夏15g,大枣30g,三七1g。

7剂,颗粒剂,日1剂,分3次服。

二诊:诉此方极其神效,服药当天,口腔溃疡疼痛即见减轻,胃部也无比舒适,以前每次服药口腔溃疡稍见减轻,而胃肠却异常不适,搞得人很疲劳,很焦虑。

嘱守方,减化瘀药,加白芍、黄精,益气养阴,加强平息风火的功效,加减继续服药1个月。

拟方:炙甘草12g,黄连3g,黄芩6g,党参10g,干姜10g,姜半夏15g,大枣30g,白芍10g,黄精10g,蒲黄3g。

随访:此患者是朋友周某的朋友,多次询问,病情痊愈未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