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分析了痞证的两例典型病案,体会到活用经方应正确地认识方证,而活用经方的关键在于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证;中医药疗法;活用经方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

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黄连、黄芩泻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之功,祛邪而不伤正,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

笔者跟随导师金国梁教授门诊抄方年余,屡见慢性胃炎宿疾患者投此方而获良效,现摘录两则典型病例以飨读者。

1病例一丁某某,男,41岁。

2008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不适年余,时伴隐痛,多方求诊,未能获全效。

3个月前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返流性食管炎。

现症:胃脘隐痛、胀滞不舒,伴食欲下降、口干,时嗳气,二便可,舌红苔薄略黄,脉弦细。

诊为痞证,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治宜寒温并用,清胃健脾,理气止痛,降逆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川朴9g,太子参20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干姜6g,佛手9g,炒枳壳15g,沉香曲15g,白术15g,北沙参30g,乌药9g,延胡15g,白芍30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胃胀明显减轻,食欲渐复,无胃痛,惟暖气时发如故,遂去白芍、延胡,加砂仁、白蔻仁各7g,再服7剂,诸症告愈。

按:该患者虽然有胃脘隐痛的表现,但是仍以胀滞不舒为甚,故不诊为胃痛。

初诊,针对本例痛证,于主方中加用芍药甘草汤,盖因白芍性酸,甘草性甘,二者酸甘合化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

·46·山 西 中 医 2020年6月第36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0 Vol .36 No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脘痛验案3则高立平 应婉嫄关键词:胃脘痛;半夏泻心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56.33,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06-0046-02作者简介:高立平,男,中医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 (杭州 311115) ;应婉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

1 典型病例例1:姚某,女,42岁,2017年11月13日初诊。

上腹部胀痛4个月。

患者4月前出现上腹部胀痛,食后益甚,食欲不振,口气重,白天活动后减轻,夜间休息时症状加重,上腹剑突下按之感舒适。

大便日1次。

舌苔黄腻,脉滑。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六神曲、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蒲公英30 g,吴茱萸3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1日二诊:患者上腹疼痛显著减轻,口气好转,胃纳转佳,但腹胀仍较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

上方去蒲公英,加用藿香、厚朴、海螵蛸各15 g,加强化湿下气,制酸除痞之力。

7剂。

11月29日三诊:患者纳差、腹胀、舌苔黄腻等诸证皆减,效不更方,守方7剂巩固疗效。

3月后随访症状未反复。

按:患者初诊剑突下胀痛,口中浊气,舌苔黄腻,脉滑,提示痰湿内热阻于中焦脾胃,湿困脾土,脾脏运化、升清功能失常。

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疏解少阳之气,加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泄湿热,炒白芍柔肝止痛,六神曲、枳壳、陈皮消食行气通滞。

例2:陈某,女,45岁,2018年6月18日初诊。

上腹疼痛2月余。

患者胃纳可,上腹胀痛。

查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查体:腹软,剑突下及右上腹压之疼痛。

舌红苔白,脉弦。

予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姜半夏、党参、大枣、海螵蛸、瓦楞子、枳壳、陈皮各15 g,黄芩,干姜,炙甘草各10 g,黄连6 g。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易经》泰否二卦和脾胃病坤上,象征地,乾下,象征天,地天泰卦,上坤下乾。

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

乾上,象征天,坤下,象征地,天地否卦,与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所以否卦表明的否塞,仅守着表面的规矩,其实已经与大道相悖。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卦是乾上坤下,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天地不交,阴阳不交,因此不难看出,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脾胃病如何由否转泰呢?这个具体的过程,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已给我们一个答案。

《伤寒论》太阳篇中痞证就提到一个“心下”,称之“心下痞”。

这个心下不是指五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正好是脾胃所居。

“泻心汤”实言其通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

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

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

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就如上述一个否卦。

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是由否转泰之方。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之为悖。

那么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其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了,仲景的《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的思想,半夏泻心汤原治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逆成痞证。

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剂量掌握要灵活仲景《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是仲景给了我们一个方法。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讨论]:
1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脾胃虚弱,邪热壅滞,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虚弱从何而来?
临床误治,(就像149条,少阳病误用攻下法)损伤脾胃; 先天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基因学说); 饮食不节、不洁伤脾胃; 药物伤脾、手术伤脾胃; 情志伤脾胃,过思伤脾胃; 劳倦内伤等都可导致脾胃虚。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消化道肿瘤 胃癌 食道癌手术后 肠癌手术后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治疗慢性胃炎等,半夏泻心汤常加枳术汤;藿苏梗;青 陈皮;麦谷芽;砂仁、白蔲仁;甘松等。或合四逆散。
[临床应用]
b.妊娠恶阻 c.失眠.半夏泻心汤治疗因脾胃不和所至的失眠。此型多
兼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宜调和脾以治其根本 。《内经》半夏秫米汤、《千金要方》的温胆汤等可见 ,用半夏为主药治疗失眠,古已有之。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本证亦主胃热脾寒,上热尤甚,其主症当是“食入即吐 ”。正如《长沙方歌括》“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 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
陈修园经验“若汤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关于半夏的品种
半夏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 仙半夏、青盐半夏、竹沥半夏、苏半夏。另外,还有醋 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
3、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三者之间的联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杜长海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杜长海应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所致 。
杜 师 运用 半 夏 泻 心 汤常 用 药 量如 下 : 法半 夏 1g黄 连 lg 0, O, 1 病 因病 机 黄芩 1g干姜 6 , 0, g党参 lg生甘草 1g 神农本草经》 O, 0 。《 言半夏 杜 师认 为该 病多 因情 志 不畅 、 食不 节 、 饮 劳倦 内伤 而 发病 。 脾 “ 主伤寒 寒 热 , 下 坚 , 心 下气 …… , 胸胀 , 咳逆 脑 鸣”能 散结 除 痞 , ,
△基金 项 目: 北京 中医药 基 层名 老 中 医“ 薪火 传 承 3 3_程 ” 目 +T 项
项 目编号 :0 9 J 一 8 2 0 - C 1
・ 北京 中医药 大学 怀柔 中医 医院消 化科 (040 110 ) 2 1 4 6日收稿 02年 月
降逆止呕, 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 中, 散脾气之寒 ; 黄芩 、 黄连苦泄 而寒 , 胃气之 热 开痞 : 参 、 草 、 枣 甘温 调朴 , 泄 人 甘 大 和脾 胃, 中 补 气 , 复 中焦 升降 斡旋 功能 , 方“ 开苦 降甘 调 ”寒 热互 用 以和 恢 全 辛 , 其阴阳,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 共奏辛开苦降 , 开结除痞之功。 杜 师遣 方 用 药 非 常 灵 活 , 用 药 对 , 证 加减 时 , 如 下 规 善 临 有 律: 兼肝气郁滞 , 气郁化火 , 胸腹胁肋疼痛者 , 加金铃子散( 延胡 索 , 子 ) 肝泻 热 ; 恶 心欲 呕 者 , 竹茹 、 蒂降逆 止 呕 ; 川楝 疏 兼 加 柿 兼 食积 者 , 三 仙 ( 山楂 、 加焦 焦 焦神 曲、 麦芽 ) 焦 消食 导滞 ; 胃脘 胀 兼 痛满 甚者 加厚 朴 、 大腹皮 、 手行 气 除胀满 , 附、 胡活血 止痛 ; 佛 香 元 兼食 少 、 溏 者加 炙黄 芪 、 白术 、 子参 、 山药 、 苓等 健脾 益 便 炒 太 怀 茯 气、 和胃降逆 ; 兼遇寒加重、 四肢发凉者加桂枝、 吴茱萸等温 胃散 寒; 兼烦躁易怒、 喜叹息者加玫瑰花、 郁金、 合欢花、 香橼皮、 佛手 、 木蝴蝶以疏肝理气解郁 ; 兼舌苔黄腻者加蒲公英、 苍术、 佩兰、 生 薏苡 仁等 清热 利湿 、 胃降 逆 ; 和 胃饥 不欲食 , 口干者加百 合 、 沙参 、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心得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中医方剂学中的经典名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七味药组成。

其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分享如下。

一、对半夏泻心汤方剂的理解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精妙,用药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半夏辛温,散结消痞,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辛热,温中散寒;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全方配伍,使寒热得除,脾胃调和,升降复常,痞满自消。

从病机上看,半夏泻心汤主要针对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这种痞证表现为心下痞满,但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等。

在临床中,很多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能出现类似的病机,从而可以应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二、临床应用案例案例一:患者_____,女,35 岁。

因胃脘痞满、嗳气、食欲不振2 个月来诊。

患者自述胃脘部胀满不适,时有嗳气,食欲不佳,进食后症状加重,大便溏薄,日行 2-3 次。

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型痞证,治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2g,黄芩 10g,干姜 6g,人参 10g,炙甘草 6g,黄连 6g,大枣 5 枚,茯苓15g,白术 10g。

服药 7 剂后,患者胃脘痞满明显减轻,嗳气减少,食欲好转,大便成形。

守方继服 14 剂,诸症悉除。

案例二:患者_____,男,48 岁。

因反复胃脘疼痛 3 年,加重 1 周就诊。

患者3 年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疼痛,经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时有发作。

1 周前因饮酒后胃脘疼痛加重,伴烧心、反酸、口苦,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胃镜检查示:胃溃疡。

中医辨证为胃热脾寒型痞证,治以清热和胃,温脾散寒。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5g,黄芩12g,干姜 9g,人参 10g,炙甘草 9g,黄连 9g,大枣 6 枚,吴茱萸 3g,煅瓦楞子 30g。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病经验_柯新桥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病经验_柯新桥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病经验柯新桥(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518131)关键词:慢性胃肠病;半夏泻心汤;病案;专家经验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0704(2014)11-0048-00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颇有疗效。

现不揣粗陋,拟从方药组成、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略述心得如下。

1方药组成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及《伤寒论》中,药由半夏、黄芩、黄连、大枣、党参、甘草、干姜等七位药物组成。

笔者每以此方为主,并加经验方“三元胶囊”(玄胡、乌贼骨、三七)组方:半夏10g,干姜5-10g,黄芩10g,黄连5-10g,大枣5枚,党参15-20g,甘草5g,玄胡30g,乌贼骨30g,三七10g。

此为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基本方,并可随症加减变化。

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结,黄芩、黄连清热利湿,党参、甘草、大枣健脾补虚,复脾胃升降之机,玄胡行气止痛,乌贼骨制酸止痛,三七活血化瘀。

半夏与黄芩、黄连为伍,清化痰热而不嫌其温燥,半夏与干姜为伍,更增其降逆止呕之用。

诸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同施,相辅相成,于是中气得复,气机得以升降,诸症自可渐除。

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所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即是谓此而言。

其中“三元胶囊”亦系调治脾胃病之有效经验方,曾经过大样本临床观察证实,单用本方治疗慢性胃炎,即可取得较好疗效。

两方联用临床疗效可有显著提高。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本方尤其注重辨证,同时注意结合“病”的不同而加减用药。

如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者,本方加鱼腥草、蒲公英等,以增强清热解毒、杀灭HP之功效;慢性溃疡病加白芍、白芨收敛止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加丹参、三棱、莪术、川芎、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胆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陈、枳壳、溪黄草祛湿利胆降胃;胃食管反流病加沉香、槟榔、广木香和胃降逆;功能性消化不良加炒二芽、山楂消食导滞;慢性结肠炎加葛根、秦皮清热祛湿,乌梅涩肠止泻;肿瘤化疗引起消化道反应加山慈菇、守宫、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抗癌;舌苔黄腻加藿香、佩兰、苡仁祛湿化浊;上消化道出血则加生大黄凉血止血,白及敛疮止血等等。

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下, 而成痞 症 。所 谓 :心 下 ” 实 际指 胃。名 日泻心 , “ , 实
. 毫 ! 苎 曼 - .’ E
情 志失调 、 湿邪 外侵 、 体 脾 虚 等 因素 引起 , 中 以人 素 其
体 内在体质 因 素 为发病 根 本 。其 治疗 方面 , 代 医学 现
常规 用药 多起缓 解症状 之 效 , 易复 发 , 疗效 欠 佳 。老 师
多, 他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治疗临床杂症疗效显著 , 使我 获益非 浅 。现 就他 用半 夏 泻 心汤 治 疗 脾 胃病 的经 验 ,
谈 谈我个 人 的肤浅体 会 。
S 蔓E 毫 . E E毫 .毫 . E毫 . E 蔓 ・ E
胡证误下成痞之 方。邪在少 阳, 当以和解 , 不宜攻下。 误 下 则徒 伤 其 中气 , 使 少 阳 之 邪 乘 虚 内陷 , 于 心 致 结
师认 为 : 慢性 结肠 炎可按 中医“ 久泻 ”“ 、痢疾 ” 畴进 行 范
辨证施 治 。其 病 机 多 由脾 胃 虚 弱 , 气 不 足 , 热 留 正 湿
阻 , 机失调 , 气 郁瘀 乃生 , 最终 导 致大肠 传 化失常 , 后期 因脾 虚及 肾 , 肾阳虚 , 脾 下关 不 固 。故 治疗 当 以益气健
脾、 抑肝 扶脾 、 中健脾 、 湿 健 脾 、 脾 消食 、 脾 升 温 燥 健 健 清、 温补 脾 肾等法 。临 床 常 选 用 痛 泻要 方 、 四君 子 汤 、 参苓 白术散 、 四逆散 、 中汤 、 子理 中汤 、 理 附 白头 翁汤等
方剂加 减 。 验 案举 例 :
例一 : 某 , ,5岁 。2 0 吴 男 4 0 3年 1 2月 2 0日初 诊。
衰, 下关 不 固以致 久 泻不 止 , 于 脾 肾两虚 , 属 治之 较难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夏泻心汤治验体会
摘要: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上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分析了痞证的两例典型病案,体会到活用经方应正确地认识方证,而活用经方的关键在于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证;中医药疗法;活用经方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是治疗“心下痞”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脾胃不足、寒热错杂、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的寒热夹杂痞证。

又见于《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后则条文是对前者的具体补充,二者有着相同的病机,即脾胃阳气虚弱,寒热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调。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七味中药组成,方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黄连、黄芩泻热消痞;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诸药配伍,共奏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之功,祛邪而不伤正,是临床上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剂。

笔者跟随导师金国梁教授门诊抄方年余,屡见慢性胃炎宿疾患者投此方而获良效,现摘录两则典型病例以飨读者。

1病例一
丁某某,男,41岁。

2008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不适年余,时伴隐痛,多方求诊,未能获全效。

3个月前曾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Ⅰ级返流性食管炎。

现症:胃脘隐痛、胀滞不舒,伴食欲下降、口干,时嗳气,二便可,舌红苔薄略黄,脉弦细。

诊为痞证,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气机痞塞。

治宜寒温并用,清胃健脾,理气止痛,降逆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9g,川朴9g,太子参20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干姜6g,佛手9g,炒枳壳15g,沉香曲15g,白术15g,北沙参30g,乌药9g,延胡15g,白芍30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胃胀明显减轻,食欲渐复,无胃痛,惟暖气时发如故,遂去白芍、延胡,加砂仁、白蔻仁各7g,再服7剂,诸症告愈。

按:该患者虽然有胃脘隐痛的表现,但是仍以胀滞不舒为甚,故不诊为胃痛。

初诊,针对本例痛证,于主方中加用芍药甘草汤,盖因白芍性酸,甘草性甘,二者酸甘合化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加用乌药、延胡以加强理气止痛。

二诊,痛证既去,遂去芍甘汤,加用叩仁、砂仁以开胃醒脾,使脾气升而胃气降。

最终达到胃脘得舒、嗳气得除的治疗目的。

2病例二
吴某某,女,50岁。

2008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脘胀滞不适数年,因症状较轻,且多能自行缓解,未引起重视。

1周前上症再发,进食后明显,伴口苦、泛酸、善太息,口干欲饮、纳差、疲乏,舌红苔根略黄腻,脉濡。

镜下胃组织病理活检示:轻度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

诊为痞证,证属脾胃亏虚、肝
气犯胃、寒热错杂。

治宜疏肝理气、健胃消痞,拟半夏泻心汤加减:太子参20g,半夏9g,黄芩9g,川连4g,蒲公英30g,吴茱萸9g,佛手9g,炒枳壳15g,川朴9g,桑螵蛸20g,沉香曲15g,焦六曲15g,莱菔子20g,川石斛12g,炮山甲9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

1周后复诊,诸症明显缓解,仅食后略感胃胀,余无明显不适。

守方再投7剂。

1个月后电话随访,无诉不适。

按:该患者反复胃脘涨滞多年,按之柔软无疼痛,符合《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自濡”,病机关键为久病伤及脾胃,加之肝气横逆犯胃,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阻滞中焦。

故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加用佛手、炒枳壳、川朴、桑螵蛸等疏肝理气制酸,焦六曲、莱菔子等健胃消食,并投以石斛益胃阴,防香燥伤胃。

炮山甲功擅消肿散结、散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逆转肠化生的作用。

3体会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其所记载的许多方剂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如若辨证得当,施之于临床,每能获良效。

活用经方的研究一直都是中医临床研究的重点、热点。

3.1活用经方的前提——正确认识方证
《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汤方证为目。

汤方辨证以某一有效方剂对应一典型证侯,通过分析临床证侯,探索其病机及治疗法则,如桂枝汤证、小柴胡汤证等。

半夏泻心汤证对应的典型证侯为心下痞,兼呕,兼利。

临床应用不必诸证悉俱,关键黾要抓其病机,即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见呕,脾气下陷则见利。

治宜辛开苦降,升清而降浊,寒温并用,调阴而和阳。

3.2活用经方的关键——重方义面不拘泥具体方药
活用经方的思路有主证对应法,即“有是证便有是方”;病机求同法,体现异病同治的原则;治法类从法,如肿瘤治法中的清热解毒法,可用白虎汤;以及药理演绎法,从现代药理学的角度拆方分析。

上述诸法体现在选用经方上。

而当经方确定后,该如何运用?是不更动一味照原方使用(曹颖甫《经方实验录》所力倡),还是根据方义加减使用呢?笔者认为因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变化,照搬照抄经方缺少变通,应重方义而不拘泥具体方药。

如用于“心下悸,欲得按者”的桂枝甘草汤,桂枝辛温,甘草甘平,二者合用辛甘合化,阳气乃生,使心阳得复,悸动自安。

原方仅两昧中药,恐药力有所不及,若加用薤白、附子等辛温通阳类药物,可与桂枝起相辅相成的效用。

同理加用黄芪、党参等可增强甘草益心气之功。

简言之,就是经方中的一药,代表的是同性质的一类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