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附件1“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北京团市委、联合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目标:引导并激励首都高校学生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勤奋钻研,勇于创新,取得更多成果,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推动首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繁荣发展,发掘并培育一批在创新创业领域具有潜力和成就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形式在校的高等学校学生可提交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以及科技发明制作的三类作品参与竞赛。
专家团队将根据作品的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创新意义进行评估,并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此外,还将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科技成果的展览和转让。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责任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竞赛组织委员会和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组织委员会的设立,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以及联合发起单位(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和相关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指派负责人员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则推荐一位主管领导担任组委会成员。
竞赛组织委员会设主任1至2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竞赛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4.议决其它应该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竞赛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竞赛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相关单位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竞赛设立竞赛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第十条竞赛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2.审查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评审规则

附件2竞赛章程(经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3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 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 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 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 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立项指南一、“挑战杯”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
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多所高校,先后共有200多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项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十一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从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共襄盛会,使“挑战杯”走向世界。
“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口号,“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十八届挑战杯评审标准

第十八届挑战杯评审标准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国科协主办,旨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公平公正地评审作品,确保选拔出优秀的作品,组委会制定了一套评审标准,以全面评判作品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工程实施水平。
一、创新性(40分)创新性是评审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创新性包括对已有问题的独到见解、创新方法和解决方案的独特性,以及对现有技术或理论的运用的创造性。
评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定义与解决思路(15分):评审应关注作品对所涉及问题的清晰定义和解决思路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2.创新方法与技术(15分):评审应评判作品中使用的创新方法和技术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3.独特性和前瞻性(10分):评审应评估作品在研究和实践中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二、科学性(30分)科学性是评审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科学性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评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的科学性(10分):评审应评估作品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10分):评审应评估作品中所使用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0分):评审应评估作品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
三、实用性(20分)实用性是评审作品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实用性包括作品的实际应用前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以及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实际应用前景(10分):评审应评估作品的实际应用前景和市场需求情况。
2.社会经济贡献(5分):评审应评估作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分):评审应评估作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成效。
四、工程实施水平(10分)工程实施水平是评审作品的最后一个指标。
工程实施水平包括作品的技术可行性、成果的工程实现程度,以及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潜力。
评审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可行性(5分):评审应评估作品的技术可行性和工程实施难度。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要求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要求1.申报的作品必须是2014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所报送参赛作品最好是现阶段已经完成的相关成果或项目。
2.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3.参赛作品申报分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包括学术论文、科技建议。
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
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
主要从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规范性、应用性、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
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科技发明和技术开发,又分为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发明、制作类;B类指投入较少,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根据其新颖性、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竞赛官方网站为。
“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简称“小挑”);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大挑")。
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
历经十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
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
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
2023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观学习总结

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观学习总结十一届“挑战杯”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目旳是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旳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旳优秀人才。
现将参观学习状况总结如下:一、本次竞赛规格高、规模大10月28日下午,我们一行6人参与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式。
据主办方简介,本届竞赛启动以来,共有全国1000多所高校旳数百万大学生参与其中,1387件作品最终入围全国竞赛,称得上是中国大学生科技旳“奥林匹克”盛会。
通过评审,共有内地432所高校旳1106件作品、港澳地区15所大学旳53件作品进入全国决赛。
最终竞赛评审委员会共评出特等奖作品29件,一等奖作品100件,二等奖作品283件,三等奖作品747件。
本届挑战杯加入了时代元素。
主办方联合上海世博局设置了世博专题竞赛。
共有385件作品入围专题竞赛决赛,最终评出特等奖作品11件,一等奖作品30件,二等奖作品95件,三等奖作品249件。
主办单位将展示会按照天、地、金、木、水、火、土分区,展出了世博类、港澳及海外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信息技术类、大型作品、机械与控制类、数理类、生命科学类、能源和化工类、等七个类别旳385件入围专题竞赛决赛旳作品。
二、参观旳详细状况1.参与了开幕式开幕式于10月28日下午北航大学体育馆举行,来自内地、港澳台及国外旳近500所高校师生代表,社会各界代表4000多人参与了开幕式。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求发,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卫,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组员、人事教育司长陈小筑,全国学联主席刘凯,竞赛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企业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谭瑞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企业党组组员、副总经理吴卓,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党组组员、副总经理方向明等出席了开幕式。
河南理工大学“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

河南理工大学“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管理与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下列简称“挑战杯”竞赛)包含:“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分别分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个层次。
校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每逢偶数年举办一届,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每逢奇数年举办一届(对应的省级、国家级“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在其第二年举行)。
第三条“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由校团委主办,科技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工程训练中心协办,院(系)具体组织实施。
第四条“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的宗旨是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实践、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五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者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作品分为产品类与概念产品、服务类两大类。
第六条“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的基本程序是以院(系)为单位组织作品参赛,学校聘请专家评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与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相应的奖励。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七条学校成立“挑战杯”大学生系列课外科技学术竞赛组织委员会(下列简称“组委会”)。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具体负责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二〇一八年六月目录1.“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 (2)2.陇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暂行办法 (5)3.陇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方案..10 4.陇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汇总表 (14)5.陇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表 (15)“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
历经十四届,‚挑战杯‛竞赛已成为:——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
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
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
——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金额均为数千万元,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在第七届大赛中重庆大学硕士生赵启胜等人发明的‚可穿戴式计算机--Netdaily‛签约后,获得的初期投资为1800万元人民币。
——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
‚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
香港、澳门、台湾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竞赛,派出代表团参加观摩和展示。
竞赛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舞台,增进彼此了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径。
我院十分重视‚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积极参与了‚挑战杯‛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甘肃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申报参赛作品30件,进入终审决赛并获得奖项的作品26件,其中获一等奖2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19件,获得省级‚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的教师24人,这是学院在参加历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获得奖项最多的一次,且我院在本届比赛中科技发明类作品获奖8件。
为切实做好‚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组织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努力构建全面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营建优良的课外学术活动氛围,进一步培养和发掘出更多肯钻研的学生和有潜力的作品,现在校内组织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赛,经学院组织评选的优秀作品将择优推荐参加全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决赛。
‚挑战杯‛并非高不可攀,其关键是挑战自我。
它考验的是你的勇气和灵感,只要你踏上征途,必会有所收获。
探索过程可能漫长而艰苦,也可能经历坎坷和失败,当大功告成之时,你会欣喜地发现,除了成功之外,你更大的收获是发掘了自己更大的潜力,但即使失败了你也能吸取宝贵的科研经验。
让我们一起充满信心,迎接挑战!陇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
第二条甘肃省‚挑战杯‛也逐渐形成了届次化、系列化的格局,‚挑战杯‛竞赛已成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甘肃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赛将于2019年上半年举办。
第三条根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等相关文件精神,为使我院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与全国、全省‚挑战杯‛竞赛活动相衔接,促进我院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深入发展,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章竞赛宗旨、目的及方式第四条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五条竞赛目的:引导和激励我院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六条竞赛基本方式︰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鼓励2018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作品中符合参赛条件者积极申报;聘请专家学者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活动。
第七条评价方式: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由系、学校分别组织评委会评定。
第三章竞赛的组织实施第八条‚挑战杯‛陇桥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由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团委、教务处共同组织,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和团委负责具体实施。
第九条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团委工作职责如下:1.负责全院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的指导;2.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3.协商议决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落实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5.参加全国、全省‚挑战杯‛竞赛活动有关工作的协调。
第十条各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工作机构,由系党政领导、学科竞赛负责教师、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和部分教师组成,负责本系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开展和‚挑战杯‛竞赛的组织准备工作。
第四章参赛内容及步骤第十一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学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二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 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参赛作品应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第十三条参赛作品涉及以下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经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经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3.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5.涉及燃气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十四条参赛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非教学计划内的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作品60%以上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作者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
凡作品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需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代表,集体项目必须均为学生。
第十五条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室)推荐,经作者所在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和形式审查后,择优推荐本系部参赛作品参加院级竞赛。
第十六条由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团委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作品进行评审。
第五章竞赛奖励第十七条学院‚挑战杯‛竞赛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在学院竞赛中评出40-50件优秀作品,择优上报参加省级比赛。
按参加省级比赛后的获奖名次确定学院竞赛的获奖等级,具体为获得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作品分别为学院竞赛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其余未获奖作品即为学院竞赛三等奖。
第十八条竞赛集体奖分别按特等奖作品每件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40分及三等奖作品每件20分计算,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特等奖、一等奖的个数决定团体总分名次。
奖次为:‚挑战杯‛、‚优胜杯‛、‚优秀组织奖‛。
第十九条个人获全国、全省‚挑战杯‛竞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按照学院相关政策予以认证创新创业学分。
第二十条获奖作品指导教师的奖励按学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附则第二十一条对获奖的作品,竞赛结束后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
若收到投诉,将进行调查。
经调查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团体总分及名次,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第二十二条本竞赛办法解释权在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和团委,自发文之日起生效。
陇桥学院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浓厚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氛围,并为我校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好准备,特制定如下竞赛实施方案:一、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二、竞赛目的引导和激励我院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提高素质,促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同时挖掘、选拔出优秀作品参加全省及全国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
三、参赛对象我院2015级、2016级、2017级在校学生均可参加。
四、参赛作品类别及形式1.以学生为主完成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2.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此类作品分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3.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内,每篇论文在6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00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