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敕勒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名为《敕勒歌》。

本文主要介绍了敕勒川、敕勒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自然景观,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场景和豪迈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敕勒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诗歌意境,体会敕勒民族的生活场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PPT,展示敕勒川、敕勒山、天苍苍、野茫茫等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课文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美。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讲解字词的含义。

(3)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场景。

3. 实践环节(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然后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道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课文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问答等形式,旨在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敕勒歌敕勒川敕勒山天苍苍野茫茫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并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记忆。

3.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敕勒川的图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敕勒歌》,让学生了解了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全文共八句,描绘了敕勒川的壮丽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

详细内容包括:1.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 课文朗读与解析。

3. 课文背景及文化内涵介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草原的壮美。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解析,体会课文表达的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2. 课题揭示:让学生齐读课题,了解课文背景。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4. 课文朗读与解析: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逐句解析。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心中的大草原,激发想象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分析其表达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编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话。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敕勒歌2. 生字词: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3. 课文重点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段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话。

示例答案:夏日阳光照耀着大地,绿草如茵,鲜花盛开。

天空湛蓝,白云飘荡,蝴蝶翩翩起舞。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进行欣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大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生字词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课后辅导。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感悟、理解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的介绍。

具体章节为:《敕勒歌》全诗。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敕勒、川、瀚海、阑干、凝、眦等。

3. 了解《敕勒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朗读与感悟;生字词的掌握。

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a. 出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敕勒歌》。

a.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b.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3. 理解诗歌:通过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b. 结合图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

4.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

a.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b.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

c. 学生书写,教师评价。

5. 随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

a.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b. 教师评讲,学生改正。

六、板书设计1. 《敕勒歌》2. 内容:敕勒川、瀚海、阑干、凝、眦等生字词;诗歌结构;敕勒民族的豪情壮志。

七、作业设计a. 抄写《敕勒歌》全诗。

c. 根据诗歌内容,画出敕勒川的景象。

2. 答案:a. 抄写《敕勒歌》全诗略。

b. 敕勒: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川:平原;瀚海:沙漠;阑干:横木;凝:注视;眦:眼角。

c. 画图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但在生字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掌握不扎实,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

敕勒歌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7篇【敕勒歌教学设计】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探讨,感受诗歌中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景。

2. 吟诵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结合自己的体验,把握诗歌的写景特色。

2. 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人对大草原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广袤的大草原,一起聆听一首穿越千古的天籁之音。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完成以下任务。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结合注释,掌握常识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以下要点:1.选自《杂歌谣辞》,《乐府诗集》卷八十六。

2.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乐府”是汉朝掌管音乐的机关,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

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成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

三、音视导入,学生自读同学们,大家从“北朝民歌”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呢?明确:《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名族的民歌。

提到少数民族,我们对于我们的民族兄弟还是不太了解。

因为他们有着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记录他们生活的视频片段。

[师引导]他们有他们的语言,他们有他们的音乐,他们有他们的文化,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性格,他们有他们的家园。

曾经,他们是蛮荒、粗野、无情、落后的象征,了解了他们,也许,你也会深深的喜爱上塞北那一方土地!我们的预习任务是默写这首诗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默写。

(三名同学到黑板默写。

纠正错误,落实字词音形义)大草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在《敕勒歌》里你能读出来吗?下面,请你大声的阅读一分钟,然后说说你读到了哪些景物。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师将诗中出现的景物标上重读符号]四、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敕勒歌》是我国古代民歌中的一首,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

本课是二年级语文课的第一课,也是第一篇课文。

通过学习本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由来;2.理解《敕勒歌》的含义;3.学习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本篇课文;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敕勒歌》的含义;2.学习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本篇课文。

四、教学内容1.教师授课导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戈壁草原上,夜幕降临,你会听到什么声音?会看到什么景象?教学:详细介绍《敕勒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和韵律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并在黑板上呈现教材中的课文全文。

总结:以充满感染力的声音,感受《敕勒歌》的文化魅力,也对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2. 学生朗读1.分组阅读,每组学生读一小节,其他学生注意听。

2.教师选取几个学生代表在全班面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判其朗读效果。

五、教学方法1.阅读再创造法:在阅读教材前,对课文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合作学习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分组中进行朗读和讨论;3.生动形象法:通过丰富的课前导入,让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4.评价与反思法:由学生来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朗读效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以便改善和加强。

六、教学评价1.问答形式: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2.朗读赏析:教师选取几名学生在全班面前朗读本篇课文,其他学生评判其朗读效果,并提出建议;3.群体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学知识,深入思考《敕勒歌》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七、教学准备1.课本;2.黑板、粉笔;3.录音机。

八、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自己编写属于自己的民歌,与同学共同创造一首优美的民歌;2.组织学生进行敕勒文化学习、研究和交流,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3.宣传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教案及反思一、敕勒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敕勒歌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习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感情,并能够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敕勒歌中的意象和感情;•学习朗读敕勒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敕勒歌部分的教案;•大班装饰画板;•音频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敕勒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敕勒歌(15分钟)•齐读敕勒歌,让学生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段朗读,学生进行跟读,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分组合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分析敕勒歌(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敕勒歌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创作活动(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敕勒歌的情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是画出与敕勒歌相关的图片。

5. 练习和评价(15分钟)•学生进行朗读练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敕勒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发音和语调还不够准确,对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还有欠缺。

下节课,我将加大针对这些问题的训练和指导。

同时,创作活动可以更加灵活多样,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的发挥空间。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Teaching plan of Chile song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2、篇章2: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3、篇章3: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篇章1: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案北朝民歌课文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重点;
1、学习11生字。

2、正确、流利的读诗,感悟诗的意思。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

(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阔辽阔无边热爱家乡的情感
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
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五、当堂背诵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分男、女生检查两遍
六、作业:
将《敕勒歌》改写为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诗、合理想象、注意抒情)歌曲欣赏中结束本课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

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或者另一种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首先,多层次朗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朗读全文,背诵全文,识记注释,读为主线,多形式。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所以,对于这样的文章要多朗读。

此外,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首先主题明确: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北方草原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风光,抒发了敕勒族人对养育他的的水土、对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其次,描绘景物,动静结合。

诗中写平川、大山、天空、都是总体的静态勾画,末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草原景物的动态描绘,展现了辽阔大草原生机勃勃的景象。

风在“吹”,草在“低”,牛羊在悠闲地吃草。

另外,我在上课时讲到侧面描写。

此诗写草、风、牛羊,都是写人的侧面,其实人是多么的幸福与知足,快乐与恬静。

毕竟,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