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奏办粤厘济饷一案的考察

合集下载

曾国藩奏折评点

曾国藩奏折评点

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
自顾非才,实难胜任。 一、自顾非才,实难胜任。 大局所系,必应统筹,臣本未敢稍涉推诿, 二、大局所系,必应统筹,臣本未敢稍涉推诿, 不必有节制浙省之名而后尽心于浙事也。 不必有节制浙省之名而后尽心于浙事也。 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幕中赞助军谋, 三、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幕中赞助军谋, 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
参翁同书片
(1791— 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翁心存 (1791—1862) 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入职 上书房二十余年,历任工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上书房二十余年,历任工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翁同书(1810—1865)翁心存长子。道光二十年进士, 翁同书(1810—1865)翁心存长子。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翰林院 编修,曾任贵州学政,1858年授安徽巡抚 1860年 年授安徽巡抚。 编修,曾任贵州学政,1858年授安徽巡抚。1860年,他和地方乡 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 绅与悍将苗沛霖发生争执,苗沛霖领兵包围寿州。此事平息之后 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第二年减罪流放伊犁。 ,曾国藩参劾他处置不善,下狱候斩。第二年减罪流放伊犁。 翁同爵(1814~1877),翁心存次子。以父荫授官。历任陕西、 翁同爵(1814~1877),翁心存次子。以父荫授官。历任陕西、 ),翁心存次子 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 湖北巡抚,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去世。 翁同龢 1830-1904)翁心存三子。咸丰六年进士。同治、 翁同龢(1830-1904)翁心存三子。咸丰六年进士。同治、光绪 两朝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两度入军机。 两朝帝师,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两度入军机。光绪戊戌 政变,罢官归里。 政变,罢官归里。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一乐《见己未九月〈曾文正公日记〉以下简称《日记》。

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较高。

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赞语,何在奏疏中说:“曾国藩昔官司就朝,即己留心人物;出事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

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职,以成其材“《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苏抚奏疏》)。

郭嵩焘为曾国藩作的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见曾集附录》。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云:湘乡-----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即如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交恶,“彼此不通书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在曾国藩死后,仍书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上),今天,在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拥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才问题的重视,造就人才的途径。

本文拟就两方面论述如次。

一、对人才问题高度重视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

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复左季高〉、〈曾文正书礼〉以下简称〈书礼〉卷四)。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吏治的败坏,而吏治的败坏主要是因为人才的缺乏。

他在〈应诏陈言疏〉中,指出“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司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预。

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预者,外面完全,中己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有为,将来一遇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曾文正公奏稿)卷一)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其势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席卷东南。

曾国藩无比感慨地说:“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反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

借鉴曾国藩筹资方略拓展筹资思路

借鉴曾国藩筹资方略拓展筹资思路

所得资金能为军 以出卖功牌 、 官职筹集 资金的方式在封建社 会 人 的腰包是缩小穷 富不均 的良策 , 雪中送炭 , 解 决 “ 眉之 急” 保存 湘 军实力。 ” 燃 , 里尚且需要 中央政府 的 “ 准” 批 和地 方官 员 的 “ 配 队“ 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 的今天 , , 这种筹 资方 在未立法或立法不健全 的情况下 , 容易得罪朋友 与 从而使 自己受到降职两级的处分 , 真可谓害人 式在某些行政部 门和单位均 已采用 了变通方法 ( 例 官绅 , 如 2 年前的卖城市户 口) 但必须得 到政府行政 管 害已两不利。于是曾国藩觉得向富人摊派 的办法实 0 , 理部 门的批准方 可执行 , 否则 , 违法 违纪行为 , 属 应 在行不通 , 所以曾国藩 多次采用为一些贤德 或有功 之人奏请封赏或代写碑铭之类颂扬文章 的办法进行 该受到法律 的制裁 。
布政使或巡抚大 印就可 以印刷功牌 , 这种东西用 之 立曾国藩集团在家乡人面前的信誉。可见 曾国藩有
【 收稿 日期 】 08 0 - 3 20 - 3 0 【 作者简介 】 惠萍 (93 )女 , 邹 17一 , 湖北汉川人 , 湖北职业技术学 院会计 师 , 主要研究财务管理 ; 徐汉峰 (92 )男 , 孝感 15一 , 湖北
人, 湖北职业技术学 院财经系教授 , 主要研究财务会计学。

7 ・ 2
维普资讯
邹惠萍
谦抑退敛之意。
3 借鉴 、
徐汉峰
谢毅哲 : 借鉴 曾国藩筹资方略拓展筹资思路 款, 很长 时 间都 没 有 指望 , 因此 必 须 采 取 新 的措 施 。 [2这个“ ”36 l 新的措施” 就是掏富人的腰包。掏富

1史实 、
劝 挟捐 资

太平天国战时曾国藩对饷盐借销的经营

太平天国战时曾国藩对饷盐借销的经营

广东社会科学 2014年第1期 太平天国战时曾国藩对饷盐借销的经营王静雅[提 要]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后,清廷财政匮乏,户部令统兵大臣就地筹饷。

湖南本来是湘军最可靠的后盾,但该省库存空虚,缺少必要的支持,邻省协济更难依靠。

劝办捐输之外,曾国藩采取以盐抵饷的方式获取饷源,先后借销浙盐、粤盐,成效不菲。

曾氏苦心筹谋的过程异常艰辛,表明了军队统兵大臣与省际间利益的复杂情态,也反映了晚清自筹军饷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关键词]太平天国战时 曾国藩 浙盐 粤盐 以盐抵饷[中图分类号]K254畅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4)01-0147-04咸丰初年,在太平天国的军事打击下,清廷财政不堪重压,酌拨军费能力迅速下降,户部令统兵大臣自行筹措军费。

在这一背景下,江苏、皖楚地区统兵将帅和督抚,或咨商邻省拨济,或就地筹饷,在竭蹶经营中,各显神通。

曾国藩率领湘军东征,饷源严重不足,相关省份的拨济力度极小,捐输成效式微之后,致力于借销邻省食盐,成效不菲。

然而其费心筹谋之过程相当曲折,显示出晚清战时统兵大臣与省际之间财政利益的复杂情态。

曾国藩督师出征前,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军费无着。

湖南本来是湘军最可依赖的省份,但该省库存十分拮据。

廷旨不断催促曾国藩率师东下,并责令湖南巡抚骆秉章供应军费饷需。

骆秉章在上呈朝廷的奏议中指出,由于战事连连,兵饷耗需日增,而两淮盐课收入日减,由此对军饷供应表示担忧:“国家两淮盐课正杂各款,每岁共银六百余万两,为经入一大宗。

三载以来,兵饷增数千万之出,盐课失二千万之入。

兵事方殷,饷源早涸,用兵各省,均抱隐忧。

”①另一份覆奏更表明湘省饷绌的实情:“现在司库仅存银五万余两,即留为本省支发之款尚属不敷”。

他提议可由川、粤、赣三省承担东征军队的饷需:“惟上游之四川、广东,素称富庶,尚足以资接济,合无仰恳天恩,俯准敕下四川、广东、江西各督抚臣,预筹饷项,拨付北南两省专为曾国藩出师之用。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

浅谈近代史人物曾国藩的论文《试论曾国藩的票盐制思想》摘要:曾国藩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

他在淮北停止饷盐,裁减厘卡,大力推行票盐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其做法可谓是秉承了陶澍的票盐思想。

对淮南盐务的整顿则体现了其“寓纲法于票盐”的思想,希图借助殷商的“辘轳转运”来规复淮南引地,从而增加课厘收入。

关键词:曾国藩;票盐制;思想一有清一代,实行的盐法的主要是纲盐制,即清政府每年根据盐的产量、销售量的多少,确定发售引数,订为“纲册”,每年一纲,招商认引,额满为止,商人按照所请引数缴纳正杂课额。

在这种纲盐体制下,引商都有专门的引地,“引商有专卖域,谓之引地,当始认时费不赀,故承为世业,谓之引窝。

后或售与承运者,买单谓之窝单,价谓之窝价。

”[1]清政府为保障财政收入,采取“恤商裕课”的政策,保护大盐商的利益,授予盐商世袭垄断的特权。

在纲盐体制下,与盐政有关的所有人都“视盐务为利薮”,官商勾结,互相依托,牟取私利,导致盐价日昂,私盐泛滥。

嘉道年间,纲盐制日益败坏,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遂在淮北废引改票,试行票盐制。

陶澍的票盐法,将淮北畅岸仍归商运,其余无盐济售的滞岸则仿照山东、浙江票引兼行之法,由运司刷印三联票,一留为票根,一存分司,一给民贩行运,于海州所属之中正、板浦、临兴三场设局收税,听任小民投行购买运往销售,在各场的要隘之地设立税局给以照票,上面注明民贩姓名、籍贯、运盐引数、往销州县、并按路程远近立限到岸,凡无票及越境者仍以私论。

陶澍在其《淮北票盐试行有效请将湖运各畅岸推广办理酌定章程折子》中说:“查票盐自试行以来,海属积滞之盐贩运一空,穷苦场民藉资苏活,即游手闲民亦得以转移执事,是以上年海州灾务极重,而地方尚称安帖,实得票盐之济。

”[2]道光二十九年,陆建瀛仿照淮北票盐法,也在淮南推行票盐制,但实行没有多久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票盐制也随之中断。

二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爆发。

巧借曾国藩的四种筹资方略

巧借曾国藩的四种筹资方略

巧借曾国藩的四种筹资方略121用科学态度评说曾国藩的四种筹资方略徐汉峰(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要:清代名臣曾国藩使用拍卖功牌、挟富捐资、征收厘金、盐务充饷四种方略筹集资金,用心维持湘军运营,力图保存湘军实力,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今天,应该用科学的态度评说曾国藩的筹资方略,从曾文正公的筹资方略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拍卖功牌;挟富捐资;征收厘金;盐务充饷;筹资方略。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

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1]他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采用特殊的筹集方略筹集资金,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

值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今天,应该用科学的态度评说曾国藩的筹资方略,从曾文正公的筹资方略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拍卖功牌、见利而动(一)历史事实1、差办功牌:1854年,曾国藩说:冯树堂前有信来,要功牌一百张,兹亦交魏荫亭带归。

时隔数月,曾国藩在给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的信中谈到“部监各照已交朱峻明带归矣。

冯树堂要功牌百张,又交魏荫亭带归。

”[2]从前后两封信可见曾国藩在经营功牌。

2、出卖功名:1856年,“曾国藩向户部打报告,请颁发2000张执照给黄冕,其中监生(捐出身、做官资格)1000张,从九品(不入流官)800张,封典(荣封父祖、家庭)职衔(虚职)200张,筹集资金700余万两白银,作为曾国荃吉字分公司的经营费用,所得银两都到直属总督的粮台报销。

”[3]3、东征筹资:1860年,曾国藩利用朝廷兴师北上的机会,抓住人心,进行筹资。

“湖南有身份的人听说曾国藩要带精锐之师北上,人心认为这是申明大义之举,立即带了25000两银子,作为北上之师的犒赏,并借此机会设立东征筹资局,还得到朝廷的‘批准’。

”[3]利用人民渴望太平的愿望进行筹资。

4、卖官融资:1870年,曾国藩与湖南布政使徐有壬商定筹资方案就是卖官,“出钱80千者,给予九品官的资格,以次增加,捐款至160千者,给予六品官的资格,并约定军队与地方五五分成”,“只须盖布政使或巡抚大印就可以印刷功牌,这种东西用之不竭,将来如果源源而来,只不过多刷数百张,至巡抚处借印即可。

〖2021年整理〗《洋务运动》导学案3

〖2021年整理〗《洋务运动》导学案3

《洋务运动》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学习辨证地、发展地看代历史事物的方法,培养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批较为开明的官员,形成了在中央以为代表,在地方以,,,为代表的洋务派。

2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又以为口号,开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主要有,,。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三支海军。

年创办的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它以培养和为宗旨。

4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5你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1什么是洋务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但历史证明,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

你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3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它在客观上是否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1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D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2中国近代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军事工业,维护“闭关自守”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外国侵略C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B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提出了“自强”的口号C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救亡”的口号D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4以下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开办的企业,其中属于民用工业的是()A安庆内军械所B福州船政局C江南制造总局D轮船招商局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其标志性事件是()A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办B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6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A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B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C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力量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曾国藩湘军筹饷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曾国藩湘军筹饷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曾国藩湘军筹饷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曾国藩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人,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领袖。

曾国藩在湖南任职时,创立了以武备充实、以清廉治军为主要特点的湘军,这支军队曾历经多次战争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功创建湘军,除了他的才智和决策的正确性外,还在于他苦心经营饷银。

饷银是湘军的主要来源,也是曾国藩军队建设的基础。

因此,本文选题“曾国藩湘军筹饷问题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曾国藩在湖南任职期间的筹饷经验,通过对其筹饷方式的分析,可以为今天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文以曾国藩在湖南任职期间的筹饷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曾国藩筹饷方式的研究,探究曾国藩在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如何成功筹资,了解他在湘军当中的军费来源、筹款途径和筹款方法,并且分析和探讨此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筹饷工作的影响。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研等方法,通过对曾国藩有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解析曾国藩筹饷思路及操作方式,以期对现代军事管理及政府筹资工作有所启示。

三、预期成果1.深入了解曾国藩湘军筹饷的方式和经验。

2.分析曾国藩湘军筹饷方式的优缺点,并对当今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3.探究历史文化背景与筹饷工作的关系。

4.为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和理解提供有效参考和帮助。

四、研究安排第一阶段:调研详细了解曾国藩在湖南任职期间的筹饷经验,查看相关历史资料;第二阶段:文献搜集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调研报告等,对建筑物能耗分析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所了解;第三阶段:研究分析通过分析曾国藩在湖南任职期间的筹饷方式及其优缺点,对当今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第四阶段:撰写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梳理,并写成正式的论文。

五、研究意义本文所选题目的最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的一位伟大人物——曾国藩湘军筹饷问题的研究,可以挖掘出他所拥有的深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拓宽现代人针对军事管理及其相关领域的思路,为增强政府的筹资能力提供参考,并能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与理解,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实用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曾国藩奏办粤厘济饷一案的考察谢起章 杨奕青曾国藩统辖的湘军属于官勇,粮饷本当出自公家,然而由于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户部无饷可拨,所以他不得不就地自筹粮饷,并把厘金作为湘军的一项重要饷源。

尤其在1860年(咸丰十年)夏出任两江总督后更是“依厘为命”,不仅在湘军占据之地设卡抽取,在辖境之内设局提取,在其家乡湖南特设东征局分取,甚至千方百计越省奏取。

同治初年他奏办广东厘金接济军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此事牵动朝野,引发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等大员异乎寻常的更迭,与晚清政局演变有直接关系。

在此拟作一番考察,以明其真相与影响。

一、湘军集团势力的膨胀与饷绌1860年,清王朝的正规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抵抗英法联军入侵的两条战线上,均遭惨败,面临全面崩溃的危局。

这时,曾国藩统辖的湘军崛起,成了支撑清王朝统治的一个支柱,在镇压太平天国主要战场上加紧反扑。

1861年攻陷安庆后,左宗棠部楚军在浙江江山抗击侍王李世贤部;多隆阿督湖北湘军李续宜、成大吉等部把英王陈玉成围困于庐州;鲍超部霆军将忠王李秀成部赶出江西;而曾国荃部湘军主力在彭玉麟、杨载福所率水师的配合下,自江北下犯连陷泥汊口、神塘河、无为州、运漕镇、东关等长江沿岸的名城重镇和要隘,来势汹汹,大有即刻攻取金陵之势。

湘军在战场上频频得手,扩大了它在军事上的影响,提高了它在政治上的地位。

清廷先后命曾国藩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本人奏辞)、协办大学士,授其胞弟曾国荃为浙江布政使,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续宜为湖北巡抚,彭玉麟为安徽巡抚(本人辞,后授兵部左侍郎);在此前后,在其他战场上的湘军将领也大都获得提拔。

自此,曾国藩湘军集团的政治军事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然而,由于战争旷日持久,战线日益拉长,湘军兵力逐渐分散;又由于李秀成等部太平军乘机东进,再次攻占杭州,经营江浙大片地方,使曾国藩更感兵力不足。

他为了实现其全面包围太平军、攻取金陵的战略计划,令曾国荃回湖南添募的6000人于1862年(同治元年)3月底抵达安庆后沿江东下,以规复巢县、和州;令李鸿章所募的淮勇再加上一部分湘勇共8000人,分批开赴上海;沈葆祯任江西巡抚后,也添募江西勇5000人;另外又咨商左宗棠入浙,并调张运兰部归其调遣。

此时,曾国藩所辖部队每月需饷银约40余万两,但是他所能得到的只有江西漕折5万两,江皖厘金12—13万两,湖南东征局3万两,而湖北协饷3万两还靠不住。

因此,每月约有20万两“无可指望”①,积欠粮饷日益增多。

当年春间,曾国荃、彭玉麟、鲍超等部欠发粮饷达九、十个月不等;各军又瘟疫流行,医药经费也无所着落。

曾国荃哀叹:“兵日多而饷无所指,春杪夏初便觉难度,而自夏徂秋更不知所以为计耳。

”②这时,曾国藩更加感到粮饷窘绌的严重性,他说:“若不另开生面,决裂即在意中”③。

为了开辟新的饷源,他在亲自整顿江西厘金的同时,按其党伙的建议,提出越省奏办广东厘金接济湘军粮饷。

曾国荃:《曾忠襄公书札》卷3,光绪二十九年刻本,第8页。

①②《曾忠襄公书札》卷3,第10页。

二、出奏前后的策划活动曾国藩湘军集团为奏办粤厘济饷,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密谋策划活动。

当时,湘军集团中一部分人面对湘军粮饷困难,忧心忡忡,纷纷出谋献策,其中黄冕和郭嵩焘最为积极,首先提出从广东筹饷以资湘军东征之用的建议;黄冕还特地为曾国藩草拟了兴办广东厘金济饷的奏稿。

对此,曾国藩是赞成的,认为“事属可行”,但尚存疑虑,恐两广总督劳崇光和广东巡抚耆的阻挠,所以对黄冕代拟的奏稿拟而不敢发出。

①后来因清廷征询“统筹东南大局方略”,才为他出奏此事提供了机遇。

其事经过是这样的:先在1861年12月间,工部右侍郎宋晋密奏通筹东南大局情形,请令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等5省督抚合力筹御太平军,以规复江浙。

12月17日,清廷即谕令有关督抚妥筹。

湖广总督官文等人在议复中,奏请令江苏巡抚薛焕会议。

旨下,薛焕尚未复议,适有御史朱潮上奏《统筹东南大局折》,奏传令两湖、江西、福建各督抚迅速出师会剿,兵事责之曾国藩,饷事则派督抚大员1人,督促各路征输,专司馈运。

朝廷认为,朱潮所奏尚不离书生之见,与现办情形均属不相符合,但是由于军务至重,不妨兼听并观,以广进言之路,于是又谕令曾国藩和有关督抚,酌量情形,遇便复奏。

②曾国藩在“兵饷两绌”的情况下,本来就认为黄冕提出的以粤厘济饷之策可行,此时更认为时机已到,乃决定将此意条陈于复奏之内。

③据曾国荃《曾忠襄公书札》卷3,第10页。

①②《清实录・穆宗实录》(一),卷18,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498—499页。

1862年4月6日,曾国藩上奏《遵旨议复请派员督办广东厘金折》,就朱潮所奏乘机借题发挥,奏请派员督办广东厘金,以济军饷。

他在该折中奏称:朱潮奏言中可以采纳者,惟有由广东、四川协饷、派大员一人督催馈运一节;但是四川还难于协济外省,惟有广东可以办到。

他列举的理由主要是:广东最号殷富,其财力为东南之冠,其地势亦宜供江浙之饷;国家之大利,除丁漕正赋外,为海关、盐场、劝捐、抽厘,广东四者兼而有之,若经理得宜,得其一宗,“即可食数万之兵,剿江浙之贼”。

为此,他即援引在咸丰十年奏准提取他所管辖的江西厘金充湘军粮饷的先例,请朝廷“采纳朱潮之议,特派二三品卿一人,驰赴广东,驻扎韶关,办理通省厘金,专济苏、浙、皖三省饷项”,并由他另外奏派熟悉厘务的官员,随同大员前往,设卡协办;他还以“权利操自朝廷,疆臣守其土地,不得私其货财”为由,请令广东本省应用之项与京款、协款,均不许挪移各卡厘金;对广东官绅有设立私卡者、州县有暗中阻挠者,得由使臣与他会同奏参,或奏咨参撤。

①曾国藩提出的一套办理广东厘金济饷的办法,实际上是完全剥夺了两广总督督办广东厘务的大权,因此,曾国藩一伙认为,奏办粤厘能否成功,并无把握。

所以在出奏后他们又在幕后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策划活动。

首先,暗中串通一些督抚,统一口径复奏,以图影响朝廷的决策。

曾国荃在致湖南巡抚毛鸿宾的信上毫不掩饰地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他说:“倘相处各在二千余里外大臣对答于其君,彼此不谋而皆同,则上应乎臣下也如响矣!”②后来,毛鸿宾果然按照曾氏所定的腔调与之相唱和,在复奏中大谈湖南已如何慷慨筹饷以及面临的困难,宣称朱潮所奏多不可行,惟四川、广东协饷一节尚可采纳,并说:“昔时江浙财富甲于天下,其实广东商贾之利殆或过之。

尔来①《曾国藩全集・奏稿》四,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119—2123页。

粤盐畅销,为利尤大,果使经理得人,必能筹画巨款,裨益全局。

”①其次,精心组织办理厘务的工作班子。

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经过宫廷政变后的清王朝统治集团急切期望早日打败太平军,很快就允准了曾国藩的奏请,于4月25日决定派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晏端书由海道赴广东督办厘金,令曾国藩遴委贤员随同赴粤办理,准许晏端书随时参奏设立私卡或暗中阻挠者;还令曾国藩详加察看晏端书能否熟谙,倘或不能胜任,即据实奏闻。

②4月29日又催令晏端书由海道驰赴广东,与两广总督劳崇光将一切厘务事宜,妥商筹办。

③曾国藩自发折得到朝廷的支持后,即与左宗棠、沈葆桢、李瀚章、黄冕等进行了紧张的往还函商,组成了一个被称为“廉正明干、熟悉厘务”的工作班子。

这个班子共9人,拟以江西即用道黄冕、江西赣南道李瀚章、记名道赵焕联、补用道蔡应嵩赴韶关,其任务是“创议条规,部署一切”;以湖南补用知府颜培 、前署江西庐陵知县丁日昌、前署江西余干知县陶庆仍随同前往,其任务是“分赴各卡,妥立章程”;拟以广东官员粮储道蒋志章会商妥办,虎门同知吴赞成随同经理。

④曾国藩以为通过这个班子自可达到操纵广东厘务为湘军筹饷的目的。

再次,他力主采用强硬手段。

曾国藩曾经一再提醒晏端书说“星使体制,本宜专断”,要他“一力主持”。

⑤后来又致信李瀚章说:“粤东厘务,若从包揽、沮挠两处下手,自不能不改用猛剂,痛加惩创,即民怨沸腾,台谏弹劾,亦属意中之事”,并告诫他切莫历循不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⑥①②③④⑤《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9,第106页。

《曾国藩全集・奏稿》四,第2226页。

《清实录・穆宗实录》(一),卷23,第638页。

《清实录・穆宗实录》(一),卷23,第629页。

毛鸿宾:《毛尚书奏稿》卷6,宣统元年刻本,第3页。

三、劳崇光的抵制与下台曾国藩奏办粤厘济湘军粮饷,并派遣亲信前往经营,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劳崇光作为两广总督对广东厘务的督办大权,因而直接引起了劳崇光的不满和抵制。

劳崇光于1859年由广西巡抚调任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1862年以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

广东厘金本来早在1858年已由粤督黄宗汉督藩司开始试办,劳崇光接任总督后继续实力推行,在韶关、白沙、后沥、四会、芦苞等处设厂抽取行厘,后来又在省城(在英法侵略军退出后)、佛山、陈村、江门、潮州等处设立分局,抽收坐厘。

①但是,由于实行“包揽”,办理不善,再加上一些奸商勾结洋人“挟制阻挠”,致使广东厘务办理成效不佳,所抽厘金“悉为官吏中饱”②,全年的厘金收入才70万两白银③。

其中,芦苞厂每月所取1—2万两,白沙厂2000余两;后沥厂每月仅能抽100余两。

至于巡抚耆龄在韶关所设厘卡,自咸丰十年七月至同治元年三月间的1年零9个月中,所收货厘、盐厘不过40余万两。

④而且,同治元年三月耆龄调任福建巡抚,募勇5000人前往,韶关厘金遂一并按月解往福建。

⑤以上情况表明,当时广东厘务确不景气。

而其他各项收入也不好。

由于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和广东红巾军的冲击,广东“海关之税大绌”,“地丁征收日形艰乏”,盐课收入日益锐减⑥;但各项支出却有增无减,以致大量拖欠饷银。

至1861年夏,广东积欠解京饷银270余万两,欠解各省协饷银700余万两,欠本①②③④⑤《清实录・穆宗实录》(一),卷23,第638页。

《曾国藩未刊往来函稿》,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26—227页。

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光绪十九年养知书屋刊刻本,第13页。

《清实录・穆宗实录》(一),卷41,第1113页。

《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33页。

省兵饷银90余万两,欠放本省勇粮银80余万两,总计拖欠饷银达510余万两。

身为两广总督的劳崇光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自然对曾国藩奏请派遣特使督办广东厘务强烈不满。

他给曾国藩写信,全面反驳了曾国藩奏办广东厘金济饷的种种理由,指出“京外诸公止震其(广东)从前富厚之名,不察其近日凋残之态,道听途说,动称广东第一富裕,环向诛求,遂致指拨纷繁”;他还借商民之口反诘曾国藩说,在广东并非无事的情况下,“何故以粤民之膏血供外省挥霍”。

①由此,曾、劳之间矛盾逐渐激化。

至于对朝廷派遣来督办广东厘务的晏端书,劳崇光更是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免掣肘”②,使晏端书抵粤一个多月竟还找不到下手头绪,甚至连办理章程和广东解过军饷的数目也未能详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