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黄秋葵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5篇范文)

黄秋葵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5篇范文)

黄秋葵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黄秋葵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黄秋葵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黄酮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与功能成分的绿色新型保健蔬菜,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本文综述了黄秋葵功能成分物质的提取方法与技术,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基础。

关键词:黄秋葵;功能成分;提取;研究进展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俗名羊角豆、咖啡秋葵、毛茄、补肾果等,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原产于非洲,素有蔬菜王之称,其嫩荚富含果胶及多糖组成的粘性物质,其茎、叶、芽、花、种子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盐等活性成分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还能作为一种园林绿化观赏植物,因此,近几年在国内越来越受欢迎[1]。

由于黄秋葵功能活性成分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笔者就提取其多糖、果胶和黄酮等功能成分的方法与技术进行综述,旨在为黄秋葵功能性成分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黄秋葵功能成分作用黄秋葵多糖可作为营养强化剂、增稠剂、悬浮剂和澄清助剂,具有增强体质和抗疲劳等保健作用[2]。

其果胶能促进机体内有机物的排泄,减少体内毒素,还能降低体内的胆固醇含量;果胶和多糖等组成的粘性物质,对人体具有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等保健作用,适当多食可增强性功能,还可以增强人体的耐力;另外黄秋葵低脂、低糖,可以作为减肥食品[3-4]。

由于其含锌和硒等微量元素,可增强人体防癌抗癌能力;且含有较多维生素A能有效保护视网膜,确保良好的视力,能防止白内障的产生。

黄秋葵中富含维生素C,可预防心血管疾病,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维生素C和可溶性纤维(果胶)结合,有利于皮肤的保健,可以代替一些化学护肤用品[5-7]。

植物多酚具有抗氧化、抑制酶活性、抗致突变、抑菌、消炎和降血压等多种生物活性[8]。

生物类黄酮是一种具有较强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的物质,其抗氧化作用甚至比维生素C、维生素E还要高,还具有降脂、抗心血管疾病、抗骨质疏松和防癌抗癌等作用,可在医药、化妆品、食品方面广泛应用[9]。

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

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

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开发中草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并通过研究和开发,探索其治疗疾病的机理和应用价值。

一、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是指对人体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在药用植物中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如根、茎、叶、花等部位,其含量和功效也因品种、生长地区、收获季节、炮制方法等因素而不同。

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生物碱、黄酮类、苯丙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都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中草药制剂和中医药临床治疗中。

二、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是中草药的药理基础,开展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是中草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虽然已经被人们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中草药药效的多样性,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常常非常复杂,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解决。

同时,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的研究也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融合化学、生物学、药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案,并推广了一些成功的研究方法。

例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分离纯化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并研究其结构、药理作用和生理机制等信息。

同时,也研制出了很多新型的中草药提取工艺和新的药用配方,通过不同组合和剂型制作,进一步增强了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的药效和可应用性。

三、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开发是一种促进中草药产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中草药的药效和应用范围要求也日益提高。

因此,研究开发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开发高质量的中草药制剂,是提高中草药应用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和药理作用研究

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和药理作用研究

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和药理作用研究药用植物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药物来源,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药用植物已经成为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免疫、神经等疾病的治疗中。

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是药效的关键,但是植物体内的活性成分成千上万,如何有效地从中筛选出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因此想要有效地筛选出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

1.传统筛选方法传统的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活性筛选、动物体内活性筛选和人体临床试验。

体外活性筛选是指将化合物与已知药物类似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反应,在模拟的条件下测试其对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动物体内活性筛选是指将药物分子在动物体内进行试验,观察其对动物生理状态的影响。

人体临床试验是指将药物分子在人体中进行试验,以观察其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

2.高通量筛选方法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高通量筛选方法逐渐被应用于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筛选中。

高通量筛选主要包括:可溶化学品筛选和基于细胞的筛选方法。

可溶化学品筛选是指使用自动取样装置将化学品溶解在相应容器中,然后使用诸如酶活性测定或荧光法等方法分析其活性。

基于细胞的筛选方法是指将化合物与人类癌细胞系或其他细胞进行作用,并观察其对细胞的影响。

二、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药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有着广泛的药理作用,具体研究如下。

1.心血管系统药用植物中含有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心血管系统活性,具有降压、抗血栓、血管扩张等作用。

例如,栀子中的阿魏酸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金鸡纳中的姜黄素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免疫系统药用植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如人参、灵芝、当归等,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病毒、增加白血球数量等作用。

3.神经系统药用植物中的一些化合物具有镇痛、抗抑郁、促进睡眠等作用,如夜交藤中的异黄酮、红景天中的酸性多糖等,能有效地缓解神经系统相关疾病。

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_张中堂

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_张中堂

收稿日期:2009-03-23; 修订日期:2009-07-29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070413113);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资助经费项目(No .XJ2005008)作者简介:张中堂(198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现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用二萜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简介:张群林(1973-),女(汉族),安徽无为人,现任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张中堂1,张群林1*,张云静1,丁秀年2(1.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综述了丹参有效成分的各种提取分离技术,其中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法、加压液体萃取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和真空液相层析法等,并分别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为丹参药理学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 有效成分; 提取分离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3-0728-02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 v i a m 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5神农本草经6,被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

具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

其现代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舒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具有明显的钙拮抗剂作用;提高心室的顺应性,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对缺血心肌和再灌注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增加微循环流速和流量,消除局部静脉血液瘀滞,改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内外凝血系统功能、减少血小板、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作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等[1]。

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天然药物是指从天然资源中提取的药物,其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界中的有机物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对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日益深入,对药物开发和治疗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许多常用的药物,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例如,中药是中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其中的很多草药成为了重要的天然药物。

中药的研究不仅表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也启发了现代药物研发的思路。

此外,一些动物和微生物中的化合物也被发现具有良好的医疗效果。

因此,对于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药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是其药用价值的关键。

研究者们对于天然药物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并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和活性评估。

许多天然药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显示出了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

对这些活性成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其药理学作用,还可以为药物研发和新药发现提供借鉴。

例如,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的有效治疟疾的药物,其成分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天然药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还可以作为药物活性分子的模板,通过结构修饰和合成化学的方法优化药物的性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在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中,现代科技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基因测序、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天然物质的合成路径,也可以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基因组来提高产量和改善药物性能。

同时,高通量筛选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方法的应用,加速了药物发现与优化的过程。

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得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更加高效和精准。

然而,天然药物和其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天然药物的来源有限,某些珍稀的物种甚至濒临灭绝,导致药材的稀缺性和价格上涨。

其次,在传统的药理学研究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提纯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甘草药理作用的理解,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综述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甘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我们将重点关注甘草的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理活性,以及甘草酸、甘草次酸等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

通过系统回顾和综合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幅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药理活性研究的全面画卷,为推动甘草的现代化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二、甘草及其活性成分概述甘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

其味甘、性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苷等。

甘草酸是甘草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肝损伤等作用。

甘草次酸则是甘草酸的代谢产物,同样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甘草苷则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甘草的药理作用广泛,涉及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

其活性成分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例如,甘草酸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对于肝炎、胃溃疡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甘草苷则可以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肿瘤细胞增殖,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还具有与其他药物协同作用的特点,能够增强其他药物的疗效,减少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中医药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药理活性的深入研究对于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甘草及其活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涉及多个治疗领域。

中国主要沙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中国主要沙生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1 内蒙古 医学院 药学院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5 ; 2 中国药科 大学药学院2 0 10 9 . 0 8级)
摘 要 : 文从 新 药 的 开发 研 究方 向和 药物 活 性 成 分 研 究 以及 药 理 作 用 方 面 对 沙 生 药 用 植 物 活 性 成 分 的研 究 本
进展进行综述 。
关 键 词 : 生 药 用植 物 ; 性 成 分 ; 究进 展 沙 活 研
中 图分 类 号 : 24 R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4—2 1 (0 1 0 0 3 0 10 13 2 1 )5— 4 0— 4
THE RES EARCH PRoG RES S oF ACTI VE CoNS TUENTS oF TI CH I NES DES E ERT HERBS
收稿 日期 :0 1— 6—1 ; 回 日期 :0 1 0 21 0 0修 2 1 ~ 8—1 7
基金项 目: 内蒙古 自治区 自然科学基金 (0 0 S 26 2 1 M 10 ) 作者简介 : 孙章皓 (9 5一) 男 , 18 , 内蒙古医学院 2 1 00级在读硕 士研究生 。
通讯作者 : 刘乐乐 , 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E—m i l l e8 1 iacn 内蒙古 医学 院药学 院,10 9 a :ue 82 @s .o li l n 0 0 5
S N Z a g a , Y N h U h n —h o A G S u—qn , Y N i ig A G Qa o—h , e a e tl
( eat etfP am c , n e Mog l dcl oee H ho 0 0 5 hn ) Dp r n h r ay Inr n oaMei lg , oht 10 9C i m o i aCl a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夏枯草,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草本植物,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广泛而深远。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的进步,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包括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夏枯草的药理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概述夏枯草的传统药用价值和现代研究的重要性,然后详细介绍其主要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最后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二、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夏枯草,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甾体类、三萜类及其苷类、挥发油类以及微量元素等。

这些化学成分赋予了夏枯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夏枯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等。

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对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苯丙素类化合物也是夏枯草中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作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感染具有积极作用。

夏枯草还含有多种甾体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如β-蜕皮激素、熊果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疲劳、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上述成分外,夏枯草中还含有挥发油类成分,主要包括萜烯类、醇类、酮类等。

这些挥发油类成分赋予了夏枯草特殊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炎等。

另外,夏枯草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锌、铜、锰等。

这些微量元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价值。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

未来随着对夏枯草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更多关于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新发现,为夏枯草的应用和开发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型化样品前处理技术,它 集采样、纯化、富集于一体,减少了常规液-液萃 取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具有操作简单、模式 灵活多样、成本低廉、富集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 点。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3.1 液相微萃取技术原理及萃取模式 液相微萃技术原理与传统的液-液萃取原
理基本相同,即基于“相似相溶”原理。 LPME发展至今,已有多种模式,如单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作为溶剂的超临界流体与被萃取物料接触,使
物料中的某些组分(称萃取物)被超临界流体溶解并 携带,从而与物料中其他组分(萃余物)分离,之后 通过降低压力或调节温度,降低超临界流体的密度, 从而降低其溶解能力,使超临界流体解析出其所携 带的萃取物,达到萃取分离的目的。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2.2 双水相萃取(ATPE)技术应用实例 2.2.1 赵爱丽等人利用双水相体系对黄芩苷进行分 离纯化。 2.2.2 霍清对葛根素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特性进 行了研究。 2.2.3 张春秀等利用双水相体系在银杏叶中提取银 杏黄酮.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3、液相微萃取技术 液相微萃取(LPME)技术是上世纪90年
(2)黄酮类 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 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除体内的 氧自由基 ,具有抗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 调节心血管等功效。
(3)萜类化合物 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 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在自然界 分布很广,挥发油、树脂、橡胶及类胡萝卜 素的组分多属于萜类化合物。有些具有生理 活性,如龙脑、山道年、穿心莲内酯和人参 皂苷等。
一、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简介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回归自然”热潮以及补充与替代医学 的兴起,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导致药用植物 活性成分的研究异常火热。
其活性成分主要有:(1)生物碱( Alkaloids) 一般指存在于 生物体内的碱性含氮化合物, 多数具有复杂的含氮杂环, 有光 学活性和显著的生理效应。如:小聚碱、苦参碱、莨菪碱、 罂粟碱等。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1.2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实例 超临界CO2流体处理黄花忍冬果
称量 装料 压环 密封
果粉 收集 萃取
超临界CO2萃取艾蒿挥发油工艺流程图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2、双水相萃取(ATPE)技术 ATPE 技术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从1956 年瑞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项应用广泛的实用性
技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无论是在该技术的基础 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开发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 1991 年 Favati等从樱草花中萃取樱草油1993 年 Reverchon从草本植物中提取香精油,Goto从薄荷 叶中萃取薄荷油等。
2.1 ATPE 萃取原理 ATPE 与水 - 有机相萃取的原理相似,都是依据物质在
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但萃取体系的性质不同。当物质进入 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和各种力的存在和 环境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分配系数 K等 于物质在两相的浓度比,各种物质的 K 值不同,因而双水相 体系对生物物质的分配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典伦德大学的 Albertsson 发现双水相体系到 1979 年德国 GBF 的 Kula 等人将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应 用于生物产品分离,虽然只有 20 多年的历史,但 由于其条件温和,容易放大,可连续操作,目前, 已成功的应用于蛋白质、核酸等医药产品的分离和 纯化。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研究进 展
主要内容
一、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简介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定义:药用植物活性成分指从植物体内(如:根茎、 花朵、果实、种子等)提取分离而来的具有一定医 疗作用的有效成分。
药用植物有天然的和人工培育的两大类,按植物的 科属分类,可大致分为:十字花科、豆科、藤黄科、 伞形科、唇形科、菊科、棕榈科、禾本科等八大类。
滴液相微萃取、中空纤维保护液相微萃取、 分散液液微萃取、电萃取等。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4、其他萃取分离技术 4.1脂质体液膜萃取 4.2微波萃取 4.3搅拌棒吸附萃取 4.4反胶团萃取 4.5络合萃取技术 4.6萃取与其他技术联用
三、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成分萃取分离 的方法在不断地改进,更多技术含量高的方法被广 泛应用,相信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会使生产 成本降低、产品质量得到提高,各种药用植物中的 活性成分将逐渐被人类发掘,从而推动中药的现代 化进程,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