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

..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dònɡ)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

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

..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

有身份的人,莫不

..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

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

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

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

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中梁红玉老鹳(ɡuàn)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选文有删改1【理解词语】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的端午日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作了铺垫。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赛龙舟。

2【选词填空】填在短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实伶俐

B.结实伶俐

C.结实灵敏

D.健康灵敏

3【品析句子】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中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句话从侧面烘托了赛龙舟激烈、火热的盛况。

B.留下“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想象。

C.留下“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小说中的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故事。

D.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象展开的联想,表现了赛龙舟场面的热烈。

4【提取信息】下列对短文中描写的茶峒人过端午节的场面,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短文具体写了茶峒人在端午日尽情享用鱼肉的场面。

B.短文细致描写了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赛龙舟的场面。

C.短文细致描写了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D.短文简略描写了赛船过后,军民在河中追赶鸭子的场面。

5【整体感知】短文描写茶峒人过端午节的盛况,展现了当地的淳朴民风,表现了茶峒人()的精神面貌。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

6【写法探究】短文对以下内容描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这样安排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茶峒人去看划船

B.船只的样式

C.船与船的竞赛

D.人与鸭子的竞赛

7【图文对照】如果仔细研读短文,再对照插图,你会发现图文并不相符。在哪一点上不相符呢?请你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

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

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

里塞灌呢!

——选自沈从文的《腊八粥》

【片段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

子,听见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选自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片段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

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

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

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

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

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选自老舍的《过年》1【提取信息】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照样子,完成练习。

片段一:写腊八节熬制腊八粥的事。

片段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发现:这些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握要点】在以上三个片段中,各有一个体现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

()。

A.腊八粥、饺子、对联

B.小米饭、饺子、对联

C.腊八粥、鞭炮、对联

D.对联、饺子、腊八粥

3【写法探究】读以上三个片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请对号入座。

片段一:____

片段二:____

片段三:____

A.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把事情写详细。

B.通过一系列场景描写表现民风民俗。

C.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4【迁移运用】请仿照以上片段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月饼粽子元宵赛龙舟猜灯谜舞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D

2.B

3.C

4.A

5.B

6.C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最盛大、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也最能体现茶峒人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面貌,因此刻画得最详细、具体

7.示例:插图中,擂鼓的人站在船头,而文中茶峒人赛龙舟时,擂鼓打锣,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的人多坐在船只的中部。

微群阅读

1.写除夕夜吃饺子和拜年拿压岁钱的事。写过年写对联、贴对联的事。传统节日里的民风民俗。

2.A

3.C B A

4.示例:每年端午节,奶奶都会亲自动手包粽子。奶奶会包的粽子种类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她包的红枣粽子。奶奶每次煮粽子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看着。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那是端午节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里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总是忍不住向锅中张望。奶奶摸摸我的头,笑着说:“不要着急,粽子越煮越香。”灶膛里的火越来越细,我在端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已经煮好,凉在盘里了。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觉得奶奶包的粽子像是有生命一样。轻轻一拉,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只见精致的四角粽子煮得透亮,微微青绿。咬下去,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红枣和糯米的香甜……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训练-第一单元附答案人教部编版

第一单元 【阅读目标】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读懂短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日历(节选)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喜欢用月历。为什么?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如果你静下心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1)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1月1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 )着油墨的芬芳。我很欣喜: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就看你要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 )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 )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它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2)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让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摘自《快乐阅读》) 1.给短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是说生活中的每一天 都曾经是日历上每一张纸上的日子。( ) (2)“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表现了作者对时间不珍惜的态度。( ) (3)“我”喜欢日历只是因为迷恋日历散发出的油墨的芬芳。( ) 3.写出你对短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名花 我的故乡是个山清水秀、绿树成阴的小村庄。在故 乡的山坡上,小溪旁,盛开着一簇簇火一样红、雪一样 白的小野花。村里的孩子们都叫它“无名花”。 春天,我来到山坡上,那些无名花在春风中频频点 头,好像在向我传递春天的信息;夏天,我来到小溪旁,那些无名花舒展腰肢向我招手,仿佛向我倾诉大自然芳香的话语。每当我看到它,就从心底涌出一股无比欢畅的爱意。我喜欢无名花。 清晨,阵阵幽香把我吸引到无名花旁,只见晶莹发亮的露水像一颗颗珍珠在无名花的叶子上滚动。远远看去,那一片片无名花好像一片片彩云铺在山坡上,把大地打扮得非常美丽。傍晚,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无名花,分不清哪儿是晚霞,哪儿是无名花。 朴实无华的无名花!色彩缤纷、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没有它的身影,它不与各种名贵的花卉争奇斗艳,只愿与茫茫的野草做伴。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阅读训练 部编版(含答案)

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训练 1.课内阅读。 元______(宵霄)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______(zhènɡ zhē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______(采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ù p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从文中选出正确的汉字和音节。 (2)找出选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3)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个比喻句。 A.是 B.不是 (4)给选文取一个小标题:________。 2.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ē jié)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ù p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zhuàn chuá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色(ABAC)________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________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________多,________多,为的是突出________ 3.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2套)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 ..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 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 ..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 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 ..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手脚()的小伙子,在潭中练 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 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 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 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

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1.【理解词语】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是”,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的端午日赛龙舟人人参与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赛龙舟。 2.【选词填空】填到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老实伶俐 B.结实伶俐 C.结实灵敏 D.健康灵敏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 ..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全茶峒人就 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 ..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 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 ..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 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 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 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比赛开始了,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铛铛

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皆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有删改)1.【理解词语】对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不是”,表示双重否定。 B.三个“莫不”展现了茶峒端午日赛龙舟人人参与的热闹场景。 C.三个“莫不”为下文写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D.三个“莫不”是说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关注龙舟比赛。 2.【选词填空】填到第2自然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健康伶俐 B.结实伶俐 C.结实灵敏 D.健康灵敏 3.【句子品读】第3自然段画横线句子中关于作者穿插的“便使人想起小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川剧绝活——变脸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属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为了应对凶猛的野兽,将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后来,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即不同的脸谱。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和扯脸。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

只涂在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它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要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手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等处)。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人耳目。 还有一种特殊的变脸手法是“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军退去之后,他能够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变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总之,变脸是戏剧化的艺术性和技巧性高度结合的产物。变脸紧紧围绕川剧和戏剧而发展,它是在适当的夸张的情景中,通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色样式的变化,来增加戏剧艺术的魅力。 1.【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掩人耳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读短文,完成填空。 (1)变脸是______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含答案

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故乡的元宵(节选) 汪曾祺 上街去看走马灯。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陞(shēnɡ)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ɡū lu),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miè)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蛤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画的是《封神榜》,另一处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有删改)1.【内容提炼】选文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2.【语文要素】读短文,体会文章细致的描写,完成练习。 (1)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上街去看走马灯”这一内容的?() A.具体描写各种走马灯的样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川剧绝活——“变脸” “变脸”是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属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为了应对凶猛的野兽,将自己的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后来,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变脸”是一种“瞬间艺术”,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抬手、一拂袖或一甩头之间,变换出不同的面目来,即不同的脸谱。而不同的脸谱则代表不同的神态、情态和心态,用以表现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突然变化,如惊恐、绝望、愤怒、阴险等,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和“扯脸”。 “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将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涂在要变的位置即可。 “吹脸”只适合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它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脸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必须注意的是,吹时要闭眼、闭口、闭气。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手法。它是事先将脸谱画在一张张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根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等处)。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拓展训练 班级:姓名:时间: . 一、阅读下列选段,完成第1~5题。 选段一: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节选自《过年》) 选段二: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到了。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用、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儿,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有些醉意了! 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很多兔儿爷摊子,一层层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 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街上的铺户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中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节选自《北平的中秋》,有删改) 选段三:北京的端午节是多么美丽呢:铺户和人家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 (节选自《赵子曰》,有改动) 1. 阅读选段一,完成练习。(3分) (1)该选段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习俗。(1分) (2)那时候的对联需要请人手写,而如今的对联印刷精美,丰富多样。有人说如今生活节奏 快,没有必要再手写对联了,印刷的就很好看。对此你怎么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阅读专项模拟测试卷(三)(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专项模拟测试卷(三) 阅读(一) 腊月酒 王忠范 ①每年腊月,我就喜欢喝东北老家自酿的腊月酒。腊月酒其实就是黄米酒,是用东北特产大黄米酿制而成的,充满粮食的味道。因为这酒是农家腊月自酿的,又没啥酒力,谁都能喝点,家家腊月里的餐桌上都有这酒,所以黄米酒也叫腊月酒。 ②农历冬月底,进入猫冬时节,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开始酿制黄米酒。我家的黄米酒由祖父一人酿制,他不让别人插手,说弄不好会走味的。他先是淘洗好黄米,接着放进锅里,掌握好火候慢慢煮。熬成粥状时,黄米变得黏稠稠的金亮亮的,再装进大盆,整整焖上半天一夜。然后打开酿酒的泥缸,把黄米粥、开水和提前半年做好的酒曲按比例放进去,扣上圆盖,封得严严实实。这样发酵半个月到20天,黄米酒就基本酿成了。 ③到了开启的日子,人们都管黄米酒叫腊月酒了。祖父笑眯眯地掀盖通风、过滤,屋子里顷刻飘满了酒香。一家人围着观看,都要尝上一口。腊月酒色泽纯净,醇香柔和,鲜爽却绵长,没辣味,大人小孩都能喝。若拌些白糖,入口浓厚沾唇,甜甜酸酸,更是新鲜绵润了。开启酒缸这天,不管谁家都要请同姓的本家长辈和左邻右舍的老人来品新酿的腊月酒。大家围坐在黄泥火盆旁,浅饮慢酌之间讲年景、唠家常、说乡事,亲亲近近,热热火火。晚辈们轮流敬酒,或说吉祥祝福的话,或唱福寿歌,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 ④以后,腊月里每一天晚餐,家家或多或少都喝腊月酒,添情助兴,(营造制造)过年的氛围。下酒菜多种多样,但必有热腾腾香喷喷的年猪肉。这叫:“腊月酒,年猪肉,日子越过越富有。”主食是黏豆包。黏豆包圆圆鼓鼓又黏稠筋道,象征团圆、和睦。那叫:“腊月酒,黏豆包,团圆和睦过年好。” ⑤等到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的时候,家家都喝腊月酒,因为腊月酒具有土地的(厚重隆重)与久远,象征日子和顺、生活甜美。祖父端起酒杯时总要说合辙押韵的祝词:喝杯腊月酒,喜气心中流,老少齐争春,又是好年头……春溶于酒,酒浓于情,饮得全家 人激情满怀欢欢乐乐,阵阵笑声飞.出门外,碰.得灯笼杆上的大红灯笼飘飘闪闪 ....。 ⑥现在每年春节前夕,我们这座城里就有卖腊月酒的。我家总要买一大壶,年前年后都在喝,品不够那种乡情和年味儿。 (选自《辽宁日报》2019年1月16日) 1.用“\”画掉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描写。 A.外貌B.神态C.语言D.心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课内阅读 有答案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课内阅读有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和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详写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 ②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 A. 团圆喜庆 B.福寿满堂 C.五谷丰登 D.财运亨通 (3)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

第一单元阅读练习(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附答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练习 班级姓名 (一)阅读选段,完成练习。(11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划分的依据是()(3分) A.先总体写除夕的特点,再具体叙述除夕的活动。 B.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边做事的人回家吃团圆饭。 2.填空。(3分) 这段话从视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全方位地描写了除夕之夜的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是从_______的角度描写的;“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是从_______的角度描写的;“鞭炮声日夜不绝”是从_______的角度描写的。 3.这段话具体介绍了除夕的哪些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古人也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选文,完成练习。(13分) 除夕(节选) 斯妤 头一天照例是熬夜,然后照例是睡懒觉睡到阳光灿烂,市声嘈杂。眼睛睁开后下意识地望了望窗外,复又下意识闭上。再次睁开眼时想到的是儿子。躺在身边的儿子却早已醒来,自己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不像在玩也不像发呆当然更不是在思索。他就是那么躺着静静地眼珠黑黑地看着天花板。 我朝他一笑。他也回报我嫣然一笑。我说今天怎么这么乖,醒了也不叫妈妈,不吵妈妈,今天真是特别地乖。儿子应付似的笑笑,然后说妈妈今天是星期天吧,今天咱们不上幼儿园对不对?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的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有答案 )

第一单元类文阅读:散文+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目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体会作者根据重点意思,抓住事物特点把主要内容写详细的方法。 (一)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年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是全民参与,连八九十岁的老人都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锵锵晃过。 ③戏台下,大人们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脸上是沉迷的喜怒哀乐;小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吃食,也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我和小姨都是早早拿着凳子去占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

地笑。我一直觉得,乡村戏台下,是滋生爱情的地方。戏台上,才子佳人,传情达意;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就像现在的年轻情侣喜欢在电影院度过恋爱时光一样,当年的戏台下也是农村年轻人的“爱情电影院”。 ⑤我的视线穿越了一片黑脑瓜,看到戏台上。眼睛里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敲着耳鼓的,是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生生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醇厚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听!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她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的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念。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作者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 母亲那碗腊八粥 徐学平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朱元璋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个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所以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楚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这一天,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慈姑、荸荠(bí qi)、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个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时候,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n à)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一家人 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 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既营养又保健,如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觉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有删改 1【理清顺序】短文第③段中加入了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这部分在叙述的方式上属于(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2【把握详略】仔细读短文,了解作者围绕腊八粥写了些什么,完成练习。 (1)第⑤段______(详 略)写腊八粥的用料,体现了腊八粥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第⑧段______(详 略)写现在的腊八粥,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的腊八粥的____________之情。 3【品析句段】第①段主要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形象地表现了她对一家人的____________。 4【想象表达】读第⑦段中画“ ”的句子,想想此时母亲心里会想些什么,把批注补充完整。 5 【理解内容】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既营养又保健,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专项训练 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专项训练课内阅读 1.课内阅读。 元______(宵霄)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______(zhènɡ zhē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______(采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ù p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从文中选出正确的汉字和音节。 (2)找出选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个比喻句。 A.是 B.不是 (4)给选文取一个小标题:________。 2.课内阅读。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1)写出下面的词语的近义词。 提到——________ 益发——________ (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这个句子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3)八儿为什么“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专项训练课外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专项训练课外阅读 1.课外阅读。 黄梅戏的抒情性(节选) 黄梅戏音乐唱腔的个性特色和格调,既是黄梅戏抒情风格的重要内容,又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黄梅戏的音乐唱腔是一个丰富而完整的音乐体系,它的花腔小调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表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劳作中的欢乐和忧愁。它以平词为核心的板腔体套曲代表着黄梅戏音乐主腔的整体风貌。这一体系由平词、数板、对板、火工、彩腔、花腔、二行、八板、阴司腔、仙腔等组成。每一个腔体都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特定的音乐形象,即戏曲唱词的某种思想内容,而且把它们耦合交叉等联系起来就更能表达更加丰富深刻、复杂多变的思想内容。如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愉悦、欢乐的特点,《女驸马》中的“谁料皇榜中状元”,较好地表达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中的欢乐愉悦之情。平词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主要是叙述情况,但《天仙配》中董永唱的“含悲忍泪往前走”,就是以平词为主调揉进了其他腔调的唱段,观之听之,哀怨惆怅、悲凉苦闷之情立即涌上心头。 (1)找出选段的中心句。 (2)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①黄梅戏的________直接来源于民歌等乡野小曲小调,它的板腔体套曲以 ________为核心。 ②彩腔、花腔、仙腔等,具有表现________的特点;________一般用于表现剧情和人物的诉说、表白、介绍原委等。 (3)作者列举《女驸马》《天仙配》,是为了说明()

A.腔体耦合交叉能表达深刻复杂的思想 B.唱腔是丰富而完整的体系)。 2.课外阅读。 烧饼葛(节选)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要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来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