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龙脉学说的由来、发展和影响

合集下载

龙脉的概念

龙脉的概念

龙脉的概念龙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指的是自然界中山脉的纵向地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脉是十分神秘的东西,被视为是地球灵气的聚集之所,是各种自然力量的集散处,代表着地势、地形、自然条件以及环境等等诸多要素。

很多朋友可能不了解龙脉的具体含义和起源,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龙脉的由来和相关的文化内涵。

龙脉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中的"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话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它代表着权力、荣耀、和勇气等等。

龙的形象一般是一条巨大的、从显赫到渺小的蛇,有时还带着爪子和翅膀等等。

据苏轼《祭黄岗龙居士文》文中称:“龙者,气之载也。

气之载者,涵义使之为龙。

故龙为华夏之神兽,能涵十方之气而侔东海之庐。

”可见,龙脉的起源是从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衍生而来的。

衍生出来的龙脉文化,被中国人民认为是极为神秘的能量,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脉的具体涵义是十分广泛的。

一般来说,龙脉被认为是自然界中的一条能量线,它连接着整个地球的自然灵气,起到了收纳和传递能量的作用。

如果一个地方拥有着龙脉的支持,就会带来大自然的恩赐,繁荣昌盛、风调雨顺,是一块风水宝地,而反之则会导致地形异常、格局混乱、人事不济,是个招惹灾祸的地方。

所以,在古代中国,任何重要的建筑或者重大事件,往往都会选择在拥有龙脉的地方进行,以便于充分利用它所包含的自然力量来提高效益。

总的来说,龙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自然灵气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龙脉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龙脉文化的传承,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尊重和敬畏,同时,也使我们更加爱惜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

都说:中国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龙脉,生怕被破坏,龙脉真的存在?

都说:中国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龙脉,生怕被破坏,龙脉真的存在?

都说:中国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龙脉,生怕被破坏,龙脉真的存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曾经出现了不少光辉灿烂的朝代,比如强大的秦汉王朝,屹立于世界前列的唐王朝,横扫欧亚大陆的元朝等。

仔细看看古代的历史文献,发现每个朝代似乎都有着所谓的龙脉,然而事实上龙脉真的存在吗?接下来一起来看。

在古代的中国,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还是比较迷信的,因此他们比较相信“风水宝地”以类的说法,而且还对于影响王朝运势的“王气风水”深信不疑,这样也就有了所谓的龙脉一说。

简单来说,在统治者的眼中,所谓的龙脉就好像是大树的树根,这些树根直接决定了大树的成长与生死。

而据那些风水师的描述,王朝的龙脉往往处于一个地区,一旦被人损坏,整个王朝就可能会走向毁灭。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对于龙脉所在地既紧张又害怕,生怕会被其他人破坏。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来看,这些都好像笑话一样毫无科学性,可是在古代,这些说法却让统治者们的深信不疑。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每个朝代的龙脉所在还都不同。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商朝的龙脉也在黄河流域;周代的龙脉在岐山;秦朝的龙脉在咸阳;汉朝的龙脉在沛县;唐朝的龙脉在长安、太原;宋朝的龙脉在开封、洛阳;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清朝的龙脉在东北……通过仔细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历史上这些朝代所谓的龙脉所在地无非分为两大类型:一,发祥地;二,都城所在地。

黄帝与商汤当年就是发祥于中原黄河流域;而西周也是发祥于岐山;汉朝的刘邦出身沛县;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草原;清朝发祥于东北。

这些朝代的开创者发祥与活动区域就成了所谓的龙脉所在地。

而唐朝的龙脉在长安、太原,而都城在长安;宋朝的龙脉在开封、洛阳,而都城在开封;也可以看出两代的都城就是龙脉所在地。

从这些龙脉总结出来的规律来看,每个朝代所谓的龙脉都不过是风水师或者大臣们为了讨好统治者所想出来的虚构所在。

他们为了迎合皇帝的虚荣心就以每个朝代的都城或者发祥地来随意虚构出了影响王朝的王气所在地——龙脉。

“龙脉学说”和中华文明

“龙脉学说”和中华文明

“龙脉学说”和中华文明中国古代堪舆学说认为;昆仑山脉是中国众山之祖,众龙之根龙。

中华大地的众多山脉江河,都是昆仑山脉的分水分脉,由西向东流入大海,从而形成三条龙脉。

三条龙脉所在地域的山川河流平原,造就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天下万物的衰微发旺以及风姿妖娆。

龙脉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水则是龙的血液。

艮龙发脉由昆仑山开始,向北延续至祁连山脉-贺兰山-阴山-经过蒙古大草原,转向大兴安岭和长白山脉入海。

这路水系是黄河,泾水、渭河、洛水~等,包括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流。

龙头在日本列岛抬起。

艮龙发脉刚毅雄壮,但是杀伐气稍重,(产生了成吉思汗横扫亚欧大陆,女真人两次入主中原的事迹)谓之北龙。

南龙,西起昆仑山,进西藏、向南延伸横断山脉到广东广西,经过湖南江西一路由福建武夷山脉入海。

这路水系是珠江和长江水系。

此龙脉俊秀有余。

但沉稳厚重不足,谓之巽龙发脉。

秦岭龙脊中龙(震龙发脉)同样也是始于昆仑山脉,向东连接有着中华龙脊之称的秦岭山脉,一路向东至大别山脉,至江浙一带入海。

所辖地域为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夏、商、周(夏朝、史学家尚无定论,考古学家至今没有找到说明夏朝存在的强有力的证明)直至清朝末期。

中国基本的所有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都出现在这个地方。

古代谓之中原。

震龙发脉兼具雄伟沉稳和轻灵飘逸两大特色,其龙头在台湾列岛抬起。

逐步发展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以及历朝历代的更替。

都在该地区的范围内,是一条主宰天下命运的主干龙脉。

中华文明硕果累累,这里只举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登柳州城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一顾倾城,再顾倾国《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前唐诗后宋词。

个中意境,读之令人神往。

江苏沛县到安徽风阳,两地距离不远,相继出现了两个大一统的皇朝。

秦岭龙脉故事

秦岭龙脉故事

秦岭龙脉故事(实用版3篇)篇1 目录1.秦岭龙脉的概述2.秦岭龙脉的起源和发展3.秦岭龙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4.秦岭龙脉的现实意义和影响篇1正文秦岭龙脉,是我国地理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秦岭山脉,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东西横贯,是我国地理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秦岭龙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秦岭龙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人们称之为"昆仑山",它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山,是天神居住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仑山的地位逐渐下降,而秦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秦岭龙脉的文化内涵丰富,它既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在古代,秦岭被视为皇家的龙脉,是皇权的象征。

同时,秦岭龙脉还是道教的重要圣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山"。

在现代,秦岭龙脉的现实意义和影响依然重大。

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护我国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秦岭龙脉还是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总的来说,秦岭龙脉不仅是我国的重要地理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篇2 目录1.秦岭龙脉的概述3.秦岭龙脉的文化意义4.秦岭龙脉的现状和保护篇2正文秦岭龙脉,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华龙脉”。

秦岭山脉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横跨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五省,东西绵延 500 公里,南北宽达 100 公里。

秦岭不仅是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也是历史文化的交汇点。

秦岭龙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古人认为这里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是龙的传人所在地。

在古代,秦岭地区曾是多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如西周、秦、汉、唐等。

这些王朝在秦岭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秦岭龙脉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民族的象征。

其次,秦岭地区是我国佛教、道教的重要发源地,这里的寺庙、道观众多,影响深远。

“天下龙脉出昆仑”,冥冥之中,佑我中华!

“天下龙脉出昆仑”,冥冥之中,佑我中华!

“天下龙脉出昆仑”,冥冥之中,佑我中华!龙脉,可能大多数的朋友都听说,是中华玄学之秘。

今天姚生就说一说龙脉,希望大家感兴趣。

风水学中将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即随山川行走的气脉。

古代风水学认为每一个王朝建立,都有其发源的祖龙脉。

一国兴,祖龙兴;一国亡,祖龙亡。

几千年的王朝轮换,有多少个王朝国破,就有多少条龙脉废弃。

夏朝龙脉在四川九龙山;周朝的龙脉在岐山;秦朝的龙脉在秦岭;汉朝的龙脉在沛县;唐朝的龙脉在陇西、太原;宋朝的龙脉在开封、洛阳;元朝的龙脉在内蒙古;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长白山。

当然,这些只是大致的说法,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

这是因为龙脉是在不停地运动的,这也是王朝更迭在风水学上的解释。

中国三大龙脉:中国三大龙脉即是北龙,中龙,南龙。

发自西北,走向东南,形成了中国地势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

三大龙脉皆起自昆仑山,所以昆仑山自古就被称为“万龙之祖”。

中龙:西起昆仑山,向东延伸经秦岭--大别山--转到江浙一带入海。

中龙兼具雄壮沉稳与轻灵变化。

此龙脉辐射整个中原地区,所经之地人才辈出,是中华之根本。

秦汉隋唐皆是定都长安,宋朝定都开封,自是选择中龙一脉。

此朝代皆是中华风云大变幻之时。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隋唐终结南北朝混乱割据,宋朝终结五代十国纷乱。

汉人、唐人之称自此而来。

北龙:西起昆仑山,向北延伸经祁连山——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山脉——长白山脉,又从长白山延伸至朝鲜的白头山入海。

北龙山脉起伏大起大落,雄壮宽厚,有万世不拔之相。

元、清王朝疆域辽阔,正是应了万世不拔之相,可惜大起大落。

繁荣之时藩国来贺,衰落之时不过百年片刻。

可悲,可悲!南龙:西起昆仑山,经西藏——云南——贵州,经横断山脉向东到广东、广西,经过湖南、江西、一路到福建武夷山。

到福建延伸入海,到达台湾岛后仍末到尽头。

南龙轻灵俊秀有余,而沉稳浑厚不足。

中国近现代史辉煌变革皆起于南龙脉系。

不管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还是中华民国皆是起于南龙。

传说中的华夏龙脉

传说中的华夏龙脉

传说中的华夏龙脉传说中的华夏龙脉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许多山脉雄峻非凡,气势磅礴,忽而直插青云,云烟缭绕;时而奔腾起伏,千姿万态,时而舒展缓落,伏首苍田;或而隐踪匿迹,身形不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风水术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将逶迤奔腾,形象万千的山脉称之为龙脉,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风水术上所说的龙,本义就是指山脉的动态气势。

山脉在地质学上的术语叫地表皱折。

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上虽然见不到山峰,但地底下照样存在着复杂的地表皱折,只是那里的地表皱折在表面上看不到而已,也就是说平原也有龙,只是藏在地表底下不露真身。

山脉是在宇宙星体的引力和地球深处的高温高压相结合而形成的地应力作用下逐渐隆起而形成的,其间还有地表水天长地久冲刷的功劳。

所以,凡山势雄伟的地方,都是地球表面的高能场分布地带,同时也是水源较为丰富的地带。

地表上的高能场分布,大体上与山脉的坐向是相一致的。

这种能量场在风水术上就叫着“龙气”,龙气是地应力、地电场、地引力、星体引力等复杂成分组成的综合场。

龙气有吉有凶。

这种能场的强度与频率与人类生理、心理所要求的域值是否相一致,是划分煞气和生气的主要标准。

对人类身心健康有害的龙气叫做“煞气”,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益的龙气就叫做“生气”。

风水术强调“葬乘生气”,那么,生气要怎么样去寻找?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风水术的先贤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山脉的形状和走向与风水的关系上,苦苦地探素了几千年,终于在晋代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用于寻找生气的理论和方法,郭璞所写的《葬书》,就是关于寻找生气问题的一篇总结。

唐代的杨筠松,在承继郭璞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堪舆实践经验,写出了《撼龙经》、《疑龙经》两部寻龙专著。

杨公的二龙经,是堪舆家寻龙的主要经典和理论根据,成了所有习堪舆者的必读之书。

揭秘中国传说中龙脉:源自昆仑中国龙脉起祖于昆仑山脉风水术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分别龙的不同级别,认为作为某处的一条具体的龙,它不是孤立存在和凭空出现的,与人一样,龙也有父母祖宗。

浅析龙脉——精选推荐

浅析龙脉——精选推荐

浅析龙脉故宫是古人堪称天与地的经典之作,它就像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凝固的信息网,涵盖了当时人们建造它的诸多意图,我们可以通过它的环境、建筑布局、建筑名称、建筑功用以及室内陈设等所含的丰富信息,去搜寻、解读故宫的思想内涵。

龙脉指的是山脉,包括山脉的走向和起伏变化,把山脉神话,就可以称之为龙脉,但不是所有的山脉都可以称为龙脉,只有外形上连绵起伏,并且其中有生气贯通、有始有终、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脉。

在古人心中龙被升华为了精神化身。

它不但好似一种真实的动物存在,并且超越了世间的一切动物。

龙脉,来自于龙这种被神话的动物,脉原指人体的经脉,古人便认为宇宙与人是一体的,人的肚脐就好像和宇宙的元气是相通的。

龙脉潜伏于地下就好比宇宙间的元气注入人的身体那样,有起有伏,而外在的山和水就像人的经脉。

山虽然是静止不动的,但一高一低,绵延不断,像是气在其中运行;水蜿蜒曲折,随山而行,就像是把山里的气给带了出来。

在古时候,龙被人们认为是最高权力即皇权的故宫的龙脉古人认为,建都城之前要先为国都找到一座依靠的山脉,只有国都背后有高大雄峰作为屏障,才会坚固而为万世不拔之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山脉就神话成为龙脉,天寿山可视为北京城的龙脉主山。

中国传统风水的词语有很多,例如:堪舆、觅龙、察砂等,龙脉也是一个风水词语,它实际上指象征。

这种皇权性的龙的形象作为可以看得到的形象存在时,普通百姓却不能私自擅用它;只有它作为精神上的支柱时,百姓才可以占有它。

而统治者就可以利用它,把皇权更加神圣化与神秘化,为延续自己的统治寻找到合适的解释;普通百姓利用它,可以为自己找到庇护后人的吉兆。

百姓依赖这种精神而坚定生活的信念,统治者依赖它而传万世不拔之基,所以在古代龙脉实际上是作为全社会的一种精神动力而存在的。

按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定龙脉是建城的首要原则,即建城之前要先寻找龙脉,道理如建圹墓之前先寻山一样。

而龙脉不是随意可寻的,定龙脉要望势、察迹、辨形、观色,即要求山脉具有深度、广度,有萦绕之气。

王原祁的_龙脉_之说

王原祁的_龙脉_之说

王原祁的“龙脉”之说■ 宋雅迪“龙脉”一词最初起源于风水学领域,“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龙者何?山脉也”,①龙就是山脉,本义是指山脉的走向和高低起伏的动态气势,是一种从起点到终点的长度具有相对无限性的山脉,在风水学理论中,“龙脉”是以寻龙择穴为目的的一个选址之说。

清初画家王原祁正式将风水学中“龙脉”一词借用于山水画中,当被用于绘画中时,它与风水学的这种关联逐渐被淡化和减弱了,更多的是从绘画本身审美价值这一角度考虑,以画面的章法布局、气势效果、笔墨的运用等绘画自身所包含的一些性质特点出发来阐述“龙脉”绘画理论思想。

一.“龙脉”章法布局与画中气势王原祁在画论《雨窗漫笔》一文中详细阐释了“画中龙脉” :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

石谷阐明,后学知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无入手处。

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

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惧从此出。

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

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顾子失母。

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

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

尤妙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馀,补其不足。

使龙之斜正浑碎,隐现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方为真画。

如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②这里,王原祁在谈到“龙脉”概念时,引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这一对概念对“龙脉”绘画思想加以阐释,指出“龙脉为体,开合为用”的山水画章法布局结构,“龙脉为体”就是指画面构图布局中大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气势效果,认为“龙脉”气势为画中之体,通过“龙脉”之用即这里主要是指画面中自然景物的“高下、宾主、结聚、澹荡、回转、分合、远近、向背”等形式结构的搭配组合来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龙脉学说的由来、发展和影响
龙脉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堪舆或者风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庸在《鹿鼎记》里就说到了一个关于龙脉的传说,事实上,龙脉之说并不是没有根据。

据说,万历皇帝发现东北地区有帝王气,就派人到东北去湮灭龙气,斩断龙脉,但是却漏下了一条在启运山的龙脉,也就是努尔哈赤发迹的地方。

一、何为龙脉
古人之所以相信龙脉之说,是因为古人建都、立家,通常会择地,地则有地气,有形状,也就《阴阳二宅全书》说:地脉之行至起伏曰龙。

《地理大成》说:龙者何,山之脉也。

这就是,龙脉的含义由来,也就是山的形状,包括起伏、走向和变化。

但是并不是一座山就可以称之为龙脉,一定是外形上外形上连绵起伏,并且其中有生气贯通、有始有终、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脉,才可以称之为龙脉。

虽然山脉是看起来是静止不动,但是山的走势与人的脉搏是是紧密相关的,绵延不绝的山势就是气运的流转,山气则是随着水流蜿蜒曲折,山气壮而坚实,就说明脉气刚强,在此处建城,则可以获得上天的庇佑。

世间万物皆有分类,龙脉也不例外。

从秦代开始地脉说到了宋代风水学说发展到了极致,所以后世将龙脉的学说系统化。

二.三大干龙
我国的龙脉发端于龙脉的祖廷——昆仑山。

昆仑山被认为是天下的祖山,宇宙间最高大的山,气势雄伟壮观,是龙脉的发源之地。

昆仑山上载天上五气,并且阴阳在此交会,又具备五形,所以由此发端出五支山脉,其中三支向东南进入中国,也就是三大干龙说法的由来,也就是中龙、北龙和南龙。

中龙发端于昆仑山,一路顺着黄河从西往东,经过甘肃、陕西、
山西、河南以及山东而入黄海,这是关乎全天下的大龙,主宰着天下的命运。

但是中龙因为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遭到了破坏,所以从唐代开始,北方的运气一直不好。

从安史之乱开始,然后就是唐代北方的藩镇割据,然后是少数民族的政权入主中原。

这些都是中龙遭受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北龙则是从西北经过陕西、内蒙、河北入海。

北龙的走势没遭到破坏,北干龙起源于昆仑山,在入海的时候,将龙气聚集在了天寿山,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

北京城是正在北龙的龙眼之上,而故宫作为北京城的核心,正坐落在龙眼之上,是北龙的龙气之源,可以上达天庭。

所以,民间才有刘伯温在北京建都的说法,就是看中了北京城源源不绝的龙气。

这也是中原政权在尧舜之后,第一次回到了冀州,这也是中龙受到破坏之后,明王朝第一次将阴阳二宅修建在龙脉之上,其中阳宅的故宫,阴宅就在天寿山,也就是现在明代十三陵。

南龙则是从福建浙江广东入海,但是究竟如何走向,连刘伯温也没有搞清楚。

他说:“
中国地脉俱从昆仑来,北龙、中龙人皆知之,惟南龙一支从峨嵋并江而东,竟不知其结局处。


三、三龙聚集
在明代,三龙第一次统一在明王朝政权之下。

在明代,除了北龙的故宫和十三陵之外,中龙则留在了凤阳,也就是明代的祖陵所在,后来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中龙余脉又扩展到了嘉靖皇帝的生父葬地—显陵。

特别是北京成为天下的核心,山川五岳都成为北京王气的附属。

所以,在明代君臣的心目中,只有明朝才第一次将三条真龙汇聚在一起。

崇祯十四年(1641),礼部侍郎蒋德璟奉命勘察明代凤阳皇陵之后,
“中国有三大干龙,中干旺气在中都,结为凤、泗祖陵,南干旺
气在南京,结为钟山孝陵,北干旺气在北京,结为天寿山诸陵。

这三大干本朝独会其全,真是帝王万世灵长之福”。

但是,崇祯皇帝恐怕不会忘记,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五,明末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克凤阳,焚烧明祖陵,崇祯皇帝连连下罪己诏。

这次勘察,也不过是给风雨飘扬中的明王朝寻找一丝存在的信心罢了。

李自成攻克凤阳,首先想到就是焚烧明祖陵,也可以说龙脉学说在明代社会已经形成共识。

清朝也有龙脉,就是长白山,是北龙的余脉,但是清人却没加以解释,毕竟三龙学说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在新宾县当地还是流传着万历皇帝被人斩断后金的龙脉的说法,据说连着斩断了99条,就留下了一条,也就是让努尔哈赤得以成为发迹,最终入主中原。

四、余论
风水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古代大到城市建设、小到墓地选择,都与风水分不开关系。

尽管,风水思想披上了神秘与迷信的色彩,但是,随着风水理论的系统化,风水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深入人心。

在风水当中,龙脉学说最为核心和复杂,最初的龙脉学说只是将发源地定为昆仑山,到了后代,龙脉学说越来越复杂,终于在明朝成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看来,龙脉学说自然也有他的合理的之处,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须要加以深入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