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MRI)颈椎扫描技术
MR355颈椎规范化扫描方案

椎管水成像图像:
扫描方法:
• 分别定位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行椎管走行。 图像参数特点:
• 属于长TE水成像序列。 • 脂肪抑制同时加局部匀场,以便更好地抑制背景信号。 • 使用较长TR,防止水信号受抑制。 • 图像效果受椎管宽度影响。 临床应用:
• 椎管占位。 • 椎间盘突出。 • 脑脊膜膨出。
OCor 3D Fiesta-c,冠状面椎管水成像和神经根成像:
OSag T2FRFSE,矢状面T2加权图像:
扫描方法:
• 在冠状面三平面图像上定位,确保中间一层完整的从脊柱或脊髓 正中通过。
• 在矢状面调整上下和前后位置,FOV中心置于椎间隙后缘颈3-4之 间,FOV下缘不包括主动脉弓。
图像参数特点:
• 频率编码方向应为前后,加NPW无卷折选项。 • 添加前饱和带可以减轻运动伪影,缺点是会掩盖颈前软组织的病
对比度好,磁敏感伪影小。 图像参数特点:
• FIESTA序列对局部磁场的均匀性要求高,因此添加局部匀场。 • 使用薄层高分辨率扫描。 临床应用:
• 椎管占位。 • 椎间盘突出。 • 脑脊膜膨出。 • 神经根损伤。
颈椎规范化扫描方案:
1 3-pl T2* Loc 2 OSag T2FSE 3 OSag T1Flair 4 OSag STIR 5 OAx T2FSE 6 OAx/OSag/OCor T1+C
三平面定位 矢状面T2 矢状面T1Flair 矢状面脂肪抑制STIR 横断面T2 增强扫描序列
3-pl Loc,三平面定位图像:
OAx T2FSE,横断面T2序列定位序列参数:
OSag/OCor/OAx T1+C,颈椎T1增强定位方法图像:
定位线说明:
• 复制相应平面的定位线。 • 由于颈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一般增强扫描不建议脂肪抑制,若使用压脂,一定要添加局部匀场。 • 增强后强化的血流搏动伪影加剧,考虑添加饱和带。 • 横断面定位一般以病灶为中心的连续划线。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

磁共振各部位扫描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磁共振常见部位扫描技术一.颅脑常规扫描技术:线圈选择:颅脑正交叉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置于线圈内。
儿童及颈部较长者两肩尽量向下,使头部伸入线圈。
采集中心对准两眼连线中点。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扫描参数:取矢状定位像做横断位。
横断位:层厚6-8cm;层间距:0.5-3mm(T1T2保持一致)。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
层厚4-6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256或 256×192;FOV:220mm×220mm。
二、腰骶椎、腰髓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
采集中心对准肚脐.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4mm;层间距0.5-1mm采集矩阵:256×256 或312mm×256mm FOV:320mm×240mm.横断位:扫描方位、脉冲序列T2加权。
层厚5-8mm;层间距1-2mm采集。
矩阵:256×192 或312mm×192mm FOV:180mm×180mm.三、胸椎、胸髓的成像技术:线圈选择:脊柱相控阵表面线圈。
体位要点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位,使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长轴中线一致,病变在胸8以上,上段要平第7颈椎;病变在胸8以下,下段要平腰1、2。
采集中心对准胸骨中心。
扫描方位、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矢状位:T1加权T2加权层厚3-4mm;层间距0.5-1mm。
采集矩阵:256×192或 312×256;FOV:320mm×240mm。
核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负荷的增加,颈椎病已成为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而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高分辨的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核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诊断作用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核磁共振成像通过对颈椎进行多个方向的断面扫描,能够准确显示颈椎的骨骼结构、椎间盘、大小关节、神经根等解剖结构的情况,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同时,核磁共振成像还可以进行功能性检查,如C开口试验可以评估患者颈椎活动的范围和稳定性。
这些多维度的细节信息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核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病因评估颈椎病有多种病因,如颈椎间盘突出、骨刺形成、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等。
核磁共振成像可以直观地显示这些病变的存在和程度,帮助医生判断病因,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计划。
例如,对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明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大小和压迫神经根的情况,为外科手术或保守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核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治疗效果评估的意义颈椎病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核磁共振成像在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评估作用。
在保守治疗中,通过定期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
例如,对于接受物理治疗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病灶的缩小、消退情况,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而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则可以通过术后检查,评估手术的效果和植入物的稳定性。
四、核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优势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核磁共振成像具有以下优势:1. 无创伤:核磁共振成像不需要插管或穿刺,避免了传统手术或检查时可能带来的疼痛和并发症风险。
2. 无辐射:相比X射线和CT等影像检查,核磁共振成像不产生电离辐射,对患者没有损害,特别适用于孕妇和儿童。
颈椎病患者的颈椎CT与MRI影像解读

颈椎病患者的颈椎CT与MRI影像解读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电脑综合症,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或进行大量电脑操作会导致颈椎受力过度,引发颈椎病。
颈椎CT与MRI成像技术是目前常用来诊断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下面将对颈椎CT与MRI影像进行解读。
一、颈椎CT影像解读1. CT影像分层观察颈椎CT采用横断面扫描方式,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颈椎骨结构信息。
在解读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影像分层观察,从上到下逐层查看每个椎间隙、椎体和椎弓根的形态、密度等情况,以便发现异常变化。
2. 椎间盘突出的表现椎间盘突出是颈椎病常见病变之一,其CT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间盘高低不平、椎间盘突出物的形态和范围等。
对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需要结合相关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的变化进行综合判断。
3. 骨质增生与关节融合颈椎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伴有骨质增生和颈椎关节融合。
CT影像可以清晰显示椎间隙的变窄、骨质增生形态和范围、关节间隙的狭窄等,帮助医生进行骨质增生和关节融合的判断。
4. 神经根受压的征象颈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是神经根受压,颈椎CT影像可以观察到神经根受压的征象,如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周围软组织的增厚等。
通过分析CT影像,可以了解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和部位。
二、颈椎MRI影像解读1. MRI的多序列观察MRI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颈椎软组织信息,包括椎间盘、椎管、椎旁软组织等。
在解读MRI影像时,需要观察T1和T2加权图像以及增强图像,综合多个序列的信息进行判断。
2. 椎间盘退变的评估MRI影像是评估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工具,椎间盘退变表现为信号减低、椎间盘高度降低、裂隙扩大等。
通过比较不同层面和序列的MRI影像,可以了解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和范围。
3. 神经根受压的观察与CT相比,MRI影像对神经根受压的观察更为敏感。
通过MRI影像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根被椎体或椎间盘压迫的情况,包括神经根的形态改变、水肿、信号异常等,有助于明确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和位置。
4. 脊髓与椎管病变MRI影像还可以评估颈椎脊髓和椎管的病变,如脊髓病变的信号改变、椎管狭窄等。
颈椎的MRI检查

颈椎的MRI检查
这节主要讲下颈椎的系统解剖
颈椎:比较特殊的就是寰椎、枢椎及第七颈椎。
椎体较小;颈椎有横突孔,第2-6颈椎棘突短而分叉。
第3-7颈椎
椎体钩
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
(在X光片的颈椎正位上显示比较好)
第1颈椎呈环状
—寰椎
主要结构如上图:
前弓
后弓
侧块
齿关节凹(齿突凹)
椎动脉沟
第2颈椎有齿突
—枢椎
第7颈椎棘突长
—隆椎
与MRI技术相关的颈椎解剖生理特点:
1.静卧时颈椎本身无明显的宏观生理性运动,可以接受相对较长时间的扫描;
2.颈髓上下径线长,前后及左右径线短,这样对前后、左右的空间分辨力要求较高,而对上下方向的空间分辨力要求相对较低;
3.蛛网膜下隙内的脑脊液对于脊髓的显示是良好的天然对比剂;
4.脑脊液的流动可能会造成流动伪影,从而降低图像质量,颈段脑脊液流动在颈髓前方的蛛网膜下隙内最为明显;
5.椎骨骨髓内富含脂肪成分,多数病例在硬膜囊外也有较多的脂肪组织;
6.颈部血管搏动可能会影响颈椎MRI的图像质量;
7.咽喉部的吞咽动作可造成运动伪影,从而降低颈椎MRI的质量。
下图是正常颈椎图:T1WI及T2WI图像。
脊椎MRI扫描检查技术3---精品资料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二.脊椎MRI扫描检查技术㈠颈髓及颈椎MRI扫描技术检查1.适应证①颈椎骨岛·颈椎畸形·颈髓脊膜彭出症·颈髓积水·神经管闭合不良;②化脓性颈椎炎·颈椎结核·蛛网膜炎·颈髓空洞症:③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多发性硬化;④原发良恶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2.扫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病人在进入MRI室之前需除掉随身携带的所有金属物品·磁性物件,以免产生伪影或造成危害。
3.扫描检查与图像显示技术⑴线圈柔软表面线圈⑵病人体位与扫描中心参阅头颈部内容⑶扫描方位①横断扫描在矢状位像上选择横断扫描层面,沿左右旋转横断层面,使其与感兴趣区脊髓相垂直。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用左右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
在横断面定位像上对横断面扫描中心进行校正,并选择适当的横断面FOV.②矢状扫描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图像作定位图像。
在冠状面定位像上选择矢状扫描层面,并沿前后轴旋转层面,并使扫描层面与颈髓或颈椎CC平行。
再在矢状面定位像上设定饱和带和相位编码方向,如果要观察椎间盘和椎体病变,应用CC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并在CC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CC方向视野外组织回卷伪影。
如果要观察脊髓病变,应用前后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在前后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运动对脊髓造成的伪影。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
③冠状扫描在矢状定位图像上选择冠状位扫描层面,并沿左右轴旋转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感兴趣区段哦脊髓或椎体平行。
再在横断位定位像上沿CC轴转动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椎体左右轴平行。
最后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设定相位编码方向和饱和带。
其余方法请参阅矢状扫描的内容。
4.部分正常颈髓及颈椎MRI图像介绍MRI信号特征为:①脊髓的灰质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与T1加权像上,其信号强度比较高,白质的信号强度较低。
在T2加权像上,灰质的信号强度较低,白质的信号强度较高,灰质的影像呈蝴蝶型;②在T1加权像与质子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低,而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高。
颈部MRI检查

颈部MRI检查颈部MRI检查介绍:颈部MRI检查是对颈部和颈部周边进行MRI扫描,用于诊断颈部的病变。
颈部MRI检查正常值:皮下脂肪和骨髓在T1WI、T2WI和质子密度像上均呈高信号;骨皮质、空气、韧带、肌腱和纤维软骨呈低信号;肌肉和关节透明软骨呈中等偏低信号。
液体,如关节内积液,炎症或水肿和肿瘤组织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血肿则依出血时间的长短而呈现强度不同的信号。
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肿块和区域。
颈部MRI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颈部MRI检查适应于:颈部良恶性肿瘤颈部血管性病变颈部的囊肿性病变颈部的肉芽肿性病变颈部的淋巴结肿大颈前软组织血管丰富,为消除血管搏动伪影可于近心端和远心端分别加饱和带;严重动脉搏动伪影,可采用心电、脉搏同步采集技术;颈部血管病变,可采用2D(3D)TOF法或PC法血管成像技术,或加增增强对比剂采用3D-CE-MRA技术。
需要检查的人群:颈部酸痛,颈部周边有异常疼痛的人群。
颈部MRI检查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1、安装人工心脏起博器者及神经刺激器者禁止做检查。
2、颅内有银夹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做检查。
3、心电监护仪不能进入MRI检查室。
曾做过动脉病手术、曾做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检查。
4、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
5、检查部位有金属物(如内固定钢针钉等)不能检查。
6、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检查前禁忌:成像检查前4小时禁食禁水,训练患者屏气。
检查时要求:检查放松心情,听从医生吩咐进行检查,请将病历、X线平片、CT片、既往MRI片等资料随同带来MRI室供参考。
颈部MRI检查检查过程:采用头颈部联合线圈或颈部相控阵线圈或颈部表面柔线圈(视扫描部位而定)。
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XO平面一致;双侧眼裂连线平行于ZO平面,双侧颞部及耳部予以固定防止运动。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颈部篇)

MRI扫描规范——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颈部篇)颈部(一)喉部、甲状腺、甲状旁腺 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头颈联合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及线圈中心对准喉结。
3. 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 fs-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TIR)序列或水脂分离]和 T1WI序列,辅以矢状面 T2WI和 T1WI及冠状面 fs-T2WI(STIR或水脂分离)。
扫描基线:轴面:垂直于喉腔长轴,范围上含会厌上缘,下至第六颈椎体下缘水平;矢状面:平行于喉咽腔正中矢状线,范围包含喉部两侧软组织外缘;冠状面:平行于喉咽腔长轴,范围覆盖喉结至乳突后。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基本原则为适当提高空间分辨率。
层厚 ≤3.0 mm,层间隔 ≤ 层厚 × 10%, FOV(200~230) mm ×(200~230) mm,矩阵 ≥256 ×224。
按照常规剂量和流率静脉注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1)显示喉部、甲状腺、甲状旁腺细微解剖结构,两侧对称显示;(2)颈部淋巴结的观察应加大扫描范围,显示颈部淋巴结;(3)无明显吞咽运动及血管搏动伪影,伪影不影响靶区结构的影像诊断。
(二)颈部软组织MRI技术要点及要求1、线圈:颈线圈、头颈联合线圈、脊柱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
定位中心及线圈中心对准喉结。
3、方位及序列:平扫序列:以轴面为主,扫描T2WI、 fs-T2WI(STIR)、 fs-T1WI 序列,辅以矢状面T2WI 和 T1WI 以及冠状面 fs-T2WI(STIR 或水脂分离)。
扫描基线:轴面:垂直于颈部长轴,范围上至硬颚,下至胸骨切迹或覆盖病变 ROI;矢状面:与颈部正中矢状线平行,范围包含颈部两侧软组织或病变 ROI;冠状面:平行于颈部上下长轴,方位覆盖喉结至乳突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共振(MRI)颈椎扫描技术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包括Bra),如粘贴膏药需去除。
线圈:头颈联合线圈或脊柱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膝部用海绵垫垫高,减轻颈椎运动。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部用海绵垫固定,注意保护听力。
定位位置:下颌角水平。
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必要时冠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
如使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需进行扫描校准序列。
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层厚8MM,单次采集,如范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SCIC能纠正信号均匀性,Asset可加快扫描速度。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2 FSE,矢状面T2加权序列
在横轴位及冠状位上定位,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线,在横轴位上调整层面,范围包括颈椎椎体及两侧横突,矢状位上调整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
扫描范围上至小脑上缘下至Th2水平,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及脑脊液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吞咽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1 FSE,矢状面T1加权序列
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去除上下饱和带,可缩短扫描时间,为了减少扫描时间不添加前饱和带。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STIR,矢状面STIR序列
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及脑脊液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吞咽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轴位: AX T2 FSE 横轴面T2加权序列
在矢状及冠状面上定位。
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如观察椎间盘病变,在矢状位上定位线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3~4层,扫描基线上至上一个椎体的下缘下至下一个椎体的上缘,覆盖整个椎间隙及椎间孔,需包括整个病变,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椎间盘,扫描椎间盘时总扫描4~5组即可。
如观察椎体及椎管内病变,在矢状位上定位线垂直于颈椎管纵轴,包括整个病变。
使用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伪影。
定位线尽量不要交叉,避免产生伪影。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方向为前后。
颈椎常规扫描序列推荐
SAG T1 FSE
SAG T2 FSE
SAG STIR
AX T2 FSE
部分病例可加扫COR T2 FSE或3D双激发序列。
如需增强,一般病变按常规增强方案扫描即可,造影剂2ml/10kg 或0.1mmol/kg,分别行AX T1 FS C+、SAG T1 FS C+、COR T1 FS C+扫描,分别复制平扫AX、COR、SAG的定位线。
注意事项:
1.扫描颈椎时选择的线圈单元不宜过多,如使用脊柱相控阵线圈,需使用颈前线圈,范围建议上至小脑上缘,对小脑畸形有重要诊断价值。
2.如发现T1WI高信号,如怀疑出血等,需加扫T1WI FS序列。
3.如椎管内占位、脊髓空洞、侧弯、寰枢椎脱位、观察脊神经及臂丛等病变需扫描冠状位。
4.如需重点观察脊髓灰质可使用AX GRE序列,如MEGRE。
颈椎技术参数推荐:
2D:FOV 22~25CM,层厚3mm,间距0.5mm,矩阵>=320*224。
3D:FOV 20~24CM,层厚1~2mm,无间距,矩阵>=256*224。
SAG T1 FSE:FOV 25CM,层厚3mm,间距0.5mm,矩阵320*224。
SAG T2 FSE:FOV 25CM,层厚3mm,间距0.5mm,矩阵320*224。
SAG STIR:FOV25CM,层厚3mm,间距0.5mm,矩阵320*224。
AX T2 FSE:FOV 25CM,层厚3mm,间距0.5mm,矩阵25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