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
石油烃降解菌Rhodococcus sp.15—3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p nK yLb rtyo co i oi l n ier g f gi l r n i n e tMiir giu ue N nig giu ua U i r t 1 e e a oa r Mi bo g a E g ei r ut a E v o m n, ns y f r l r, aj T l rl nv sy O o f r l c n n o A c ul r t oA c t n A ct e i,
关键词 : 红球菌 ; 分离鉴定 ; 石油生物降解
中图 分 类 号 : 7 文 献 标 识 码 : X12 A 文 章 编 号 :62 2 4 (0 80 — 7 7 0 17 — 0 32 0 )5 1 3 — 5
TheI o ato a s l i n nd Char c e i a i so ka s De r di c e i a t r z ton faAl ne - g a ngBa t rum Rho c c uss 1 -3. do o c p 5
最适温度 、H值和盐浓度 ( a 1分别 为 3 p N C) 0℃、.、 %, 70 2 在低温(0℃) 高盐 ( 5 N C) 1 及 4 % a 1环境下也有 良好 的降解 能力 。1— %~ 5 3菌株
可 以降解原油 中 C C 的正构烷烃 、 芳香烃及姥鲛烷 。在含 5gL ・ 原油的培养基 中,0℃培养 5 3 , d后 菌株 1 — 5 3对原油 的降解 率
au e p a d N C o c n r t n frd g a ig n o t d c n y sr i 5 3 w r 0 , H7 0 a d 2 Na 1 e p ci ey I s l h dh g — t r , H n a 1 n e t i e r d n — c a e a eb tan 1 - e e 3 p . n % c ao o C s e t l .t t l a ih a r v i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研究分析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研究分析【格林大讲堂】由于油量丰富,石油烃降解菌大量繁殖,石油烃表观降解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易降解的石油烃组分被大量消耗,残留物主要为芳香烃等难降解组分,这导致了降解速率的降低和残留量的相对稳定.同时可以看到,不投加菌剂的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表观降解率随时间的延长有缓慢上升,但降解40d后只有16.8%的石油烃被去除,其主要原因是土壤中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及石油烃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武汉格林环保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的专业环境工程团队,秉着崇高的环保责任和义务长期维护提供免费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是湖北省工业废水运营管理行业中的品牌。
18年来公司设计并施工了上百个交钥匙式的污水处理工程。
如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投入成本低、对土壤生态环境破坏作用小、无二次污染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污染土壤呈日益扩大化趋势.石油中的烷烃类、芳香烃类及苯类物质毒性大且具有致癌作用,进入土壤后难以去除,并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重大生态问题,因此,正逐步成为石油污染土壤治理领域的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然而,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成功运作并非易事.理论与实践证明,恢复污染土壤至其原有的生态功能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生态过程.在生物修复过程中,污染土壤逐渐向健康状态恢复,并伴随着一系列生化指标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及此过程中土壤的健康状况进行指示、监测及生态毒理学研究.但涉及同种植物各指标指示效果对比,以及不同植物指示之间的一致性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由于通过不同指示植物对土壤生态毒性进行指示和评价可以有效地集合土壤中不同食物链生物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整体毒性效应,能较为全面地反馈土壤的污染信息.在这些生态毒性指示方法中,高等植物毒性试验以其相关性好、灵敏性高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土壤生态毒性的检测与评价.另外,高等植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利用其生长发育状况来指示土壤生态毒性也是土壤污染生态毒理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各种植物指标在生态毒性指示方面各有优势,因此,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需要整合各种生态毒性指示和评价方法对土壤系统的生态安全性做出全面、科学地判断.课题组利用前期分离筛选出的3种石油组分降解菌株构建了混合菌体系,该混合菌对石油污染土壤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然而,之前的研究尚未确定究竟何种高等植物及具体哪些指标能够敏感地指示微生物修复的效果;并且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该混合菌对污染土壤的各种生化指标影响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莴苣、黑麦草、小青菜、小麦、萝卜为供试植物进行高等植物毒性试验,考察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的生态毒性.通过度量石油污染土壤对不同高等植物生长发育的抑制程度来考察不同修复时期土壤中的生态毒性强弱及变化规律,并以此确定石油污染不同高等植物指示的可行性与敏感性.此外,本文从高等植物毒性试验结果出发,从生态学角度揭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残留的石油污染物和中间代谢产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证明小麦和萝卜作为指示植物可行性的同时,也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污染土壤的各种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课题组前期分离出3种石油烃降解菌株,包括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中的烷烃降解菌GS3C,鞘氨醇单胞菌中的菲降解菌GY2B,伯克菌科菌属的种中的芘降解菌GP3B.将上述3种菌株分别取1环进行富集培养,然后在25mg·mL-1的原油无机盐培养基(磷酸盐缓冲液5.0mL,FeCl3水溶液1.0mL,CaCl2水溶液1.0mL,MgSO4水溶液3.0mL,微量元素溶液1.0mL,蒸馏水1000mL)中分别加入1mL富集液,接着将加入了石油降解菌的原油无机盐培养基置于的摇床中驯化(30℃,150r·min-1),每5d为一个周期,重复驯化11个周期后离心分离分别获取3种驯化产物.最后将驯化后的GS3C、GY2B、GP3B菌(4.0×108CFU·mL-1)按等量配比的原则(1∶1∶1,体积比)复配后形成石油降解混合菌.与不投加菌剂的污染土壤相比,投加菌剂的污染土壤表现出更高的表观降解率和更低的残留量,这表明在该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石油烃降解菌发挥了对污染物的去除的主导作用.不同修复时期土壤中总石油烃残留量及表观降解率可以看出,投加菌剂的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表观降解率远高于未投加菌剂的土壤,相应地,残留量远低于未投加菌剂的土壤.具体而言,投加菌剂的污染土壤中石油烃表观降解率随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石油烃表观降解率在修复的第8、16、24、32、40d分别达到54.0%、57.5%、60.2%、64.1%、64.4%,修复32d后石油烃残留量基本保持稳定(约1.79343mg·g-1).在生物修复前期.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关键问题,分别对修复结束后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原油各组分(饱和烃、芳烃、沥青+胶质)的去除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0d的修复期结束后,烷烃的去除率达到了66.9%±2.3%,芳烃的去除率为36.6%±3.8%,而石油烃中最难降解的沥青和胶质,它们的去除率为18.5%±3.4%,石油烃组分的去除率高低顺序为:烷烃>芳烃>沥青和胶质.这说明微生物对石油烃各组分的生物利用存在差异.石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进入土壤后,由于其粘稠性大和难降解性等特点,在土壤中长期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石油烃组分中的芳香烃是一类具有致癌变、致突变、致畸变等“三致”作用的有毒有害物质.而恰好相反的是,这两类石油烃组分在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去除率相对较低.具体而言,植物各指标的响应并不是随着石油烃浓度的变化呈现相应的变化趋势;当石油烃浓度最高时,供试植物幼苗各生长指标的抑制效果不是最明显;相反,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过程的前中期,石油污染土壤的抑制作用最强.这说明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目标污染物残留量的减少并不能笼统地说土壤的修复效果好,应结合土壤的生态学毒性试验,综合评价土壤的修复效果和健康质量.研究表明,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敏感指示物或指示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土壤生态毒性.将土壤生态毒性指示与化学诊断方法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更为全面、有效地表征土壤的整体健康状况.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生态毒性指示和评价系统,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包括土壤酶活性试验、高等植物毒性试验、蚯蚓毒性试验和发光菌毒性试验在内的多种生态毒性试验方法.结果表明,去繁殖率、卵茧量和回避行为等指标能很好地指示该污泥的生态毒性.采用发光细菌试验来评价480d生物堆肥后的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得出在最初土壤毒性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土壤毒性逐渐减弱,但仍存在较高的毒性.同时,通过发光细菌生态毒性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堆肥条件下的石油污染土壤,发现自然条件下堆肥处理(8个月)的毒性是人工强化堆肥的2~4倍.有学者考察了柴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活性与土壤中石油烃残留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脱氢酶和脂肪酶与石油烃残留量显显著负相关.Banks等采用莴苣、粟、萝卜、红三叶草和小麦作为供试对象,以它们的种子发芽率为依据,考察了它们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只有莴苣种子能较好地表征石油污染土壤和未受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差异.用蚯蚓来评价中国胜利油田污泥的生态毒性.。
原油降解菌株Pseudomonas.aeruginosa AS1生理生化性质及分类研究

原油降解菌株Pseudomonas.aeruginosa AS1生理生化性质及分类研究梁凯强;贾东林;侯亚妮;王飞;惠鑫;马志峰【摘要】原油降解菌株AS1筛选自延长油田油水样,对延长轻质原油具有良好降解能力,通过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了菌种鉴定,原油降解菌株AS1的16SrDNA基因序列与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相似度为99.1%,因而将其命名为P.aeruginosa AS1.该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能以延长轻质原油、液体石蜡为唯一碳源生长,并能合成鼠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该表面活性剂对柴油、煤油和原油等均有很好的乳化效果,在常温下形成EI24值为100%的乳状液.鉴于P.aeruginosaAS1的良好生物属性,该菌株有进一步进行微生物矿场试验的潜力.【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1(000)020【总页数】4页(P120-123)【关键词】原油降解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生物表面活性剂;EI24【作者】梁凯强;贾东林;侯亚妮;王飞;惠鑫;马志峰【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瓦窑堡采油厂,陕西子长717400;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瓦窑堡采油厂,陕西子长717400;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瓦窑堡采油厂,陕西子长717400;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瓦窑堡采油厂,陕西子长717400;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瓦窑堡采油厂,陕西子长71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9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M icrob ial Enhanced O il Recovery,M EOR)是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被视为一种很有潜力的采油方法。
其主要方法是将地面分离培养的微生物菌液(外源微生物)和营养液注入油层,或单纯注入营养液激活油层内源微生物,使其在油层内生长繁殖,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油藏原油、地层产生作用,提高原油的流动能力,或改变液流方向,从而提高采收率[1]。
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 鉴定及其石油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

(2)pH值对菌株降解效率的影响:在pH值为7.0时,菌株X的降解效率最高, 达到60%以上。当pH值偏离7.0时,其降解效率明显下降。
(3)盐度对菌株降解效率的影响:在低盐度条件下,菌株X的降解效率较高。 随着盐度的增加,其降解效率逐渐降低。当盐度超过5%时,其降解效率显著下降。
(4)产物分析:利用GC-MS等技术,我们对菌株X降解石油烃的产物进行了 分析。结果显示,菌株X能够将石油烃主要降解为脂肪酸、酚类化合物等中间产 物。这些中间产物在进一步降解过程中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实现石油烃的 生物修复。
2、筛选流程:首先,采集油污土壤和石油废水样品,进行富集培养;其次, 通过初筛和复筛,获得具有较强石油降解能力的菌株;最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 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种类。
3、鉴定步骤:将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利用细菌分类学 软件进行比对分析,最终确定菌株的种属。
4、石油降解特性分析:采用液体培养法测定菌株的石油降解能力,通过测 定不同时间点石油烃类物质的含量,计算菌株的降解速率和降解效率。
1、菌株筛选
从石油烃污染地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富集培养法,经过多步筛选,获得具 同温度、pH值、盐度等条件下,对菌株降解石油烃的能力进行测定。通 过改变环境因素,观察其对菌株降解效率的影响。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 用(GC-MS)等技术,对菌株降解的产物进行分析。
参考内容
一、引言
石油烃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存在和降解对全球 碳循环和环境生态有着重要影响。厌氧降解菌在石油烃的降解过程中扮演着关键 角色。本次演示旨在筛选出具有高效石油烃厌氧降解能力的菌株,并对其降解特 性进行研究,以期为石油烃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
石油降解菌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石油降解菌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包括海洋油污染,这种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石油降解菌的发现以及对其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为海洋油污染的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石油降解菌,是指能够利用石油为唯一碳源利用的微生物。
石油降解菌的代谢途径因种类不同而异,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利用石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产生生长能量和维持生长维度的芳香族代谢途径;二是利用脂肪族化合物代谢获得生长能量和维持生长维度的脂肪族代谢途径。
对于芳香族化合物代谢途径,石油降解菌的分子机制已经相对明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通过间歇性氧化途径代谢芳香族化合物的Pseudomonas菌株。
Pseudomonas菌株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分子骨架,产生内源性的好氧代谢中间体,不断利用辅基酶A进行代谢反应,最终代谢产生了乙酰辅酶A和丙酮酸。
此外,还有一些石油降解菌是利用芳香族化合物的邻核或者间核位进行代谢,代谢产物有时候会进入苯酚类或者羟基多环芳烃类。
对于脂肪族化合物代谢途径,石油降解菌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在土地上分离出的一种广泛存在的绿色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 2F2,其代谢特征为利用双酚A类化合物。
这种细菌利用许多类型的双酚A作为其唯一的碳源,利用产生的辅酶A,利用类似芳香族化合物代谢途径的间歇性氧化途径进行代谢反应,分解生物碱基和产生蒽醌和亚甲基蒽醌等中间代谢物。
这些代谢物是相当有毒的,为了保证细胞的生存而不致于受到中毒的影响,Sphingomonas sp.细胞利用一种特殊的运输蛋白,它能将有毒代谢物从膜外运输到膜内,保持代谢通畅。
总体来说,石油降解菌的代谢途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通过对石油降解菌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石油降解的机理,为海洋油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保障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株石油降解真菌的生长及降解特性分析

Ab s t r a c t :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d e g r a d a t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f o u r o i l — d e g r a d a t i o n f u n g i ,t h e my c e l i l a g r o w t h r a t e s o n t h e s o l i d me d i u m,t h e d r y
石油烃 的降解特性 。结果表 明, J 1 2 ( F u s a r i u m s p . ) 菌株在液体和 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率最大 。在原油液体 培养基培养 3 0 d后 , 色 谱一 质谱检测表明 : J 1 2菌株对 C c , 的直链烃具 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 J 3 ( B i o n e c t r i a s p . ) 和J 4 ( S t a c h y b o t r y s s p . ) 菌株 能够完全 降解 原 油 中的芳香烃 和支链 烃 , 并且J 4菌株还可 以完全降解 C 的直链烃 , 但 是新增 了 C 的直链烃和一种 c 6 H 0 ; J 1 1 ( F u s a r i u m s p 。 ) 菌 株可 以完全降解 C 。 的芳香烃 , 但是产生 了两种 C 。 6 H O 。 从原油 降解后 的组分及土壤 中污油的组分检测结果推断 , C 和C 。 芳香 烃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石油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石油的不完全分解和有毒物质的释放,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寻求有效的石油降解方法,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海洋微生物在石油降解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主要涉及生物氧化、水解、脱氢等反应。
通过这些反应,石油中的长链烃分子被逐渐分解为短链烃、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
虽然已有不少研究者这一领域,但大部分研究集中在降解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对整个降解过程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
尚有部分有毒物质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无法被完全分解,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威胁,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过程进行深入探讨。
实验研究包括接种培养、生理生化指标测定、脂肪酸分析等。
为了便于比较和评价,实验中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处理组的结果进行多重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接种培养的海洋微生物能够有效降解石油。
在降解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产生一系列酶类物质,实现对石油中不同成分的分解。
通过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发现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细胞生长迅速,生物量增加明显。
同时,通过脂肪酸分析,发现微生物细胞中的脂肪酸含量随着降解过程的进行而逐渐降低。
这些结果与文献综述中提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尚有部分有毒物质无法被完全分解,需进一步探讨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微生物能够有效降解石油中的大部分成分,但对于某些有毒物质仍无法完全分解。
因此,未来研究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研究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机制,找出未能完全分解的原因,以期发现更有效的降解方法;开展更为系统性的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环境因素对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影响,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探讨如何将海洋微生物降解石油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环境中,例如构建高效石油降解菌群落,为实现石油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技术支持;考虑到全球石油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环境挑战。
Fenton氧化—微生物法降解土壤中石油烃

Fenton氧化—微生物法降解土壤中石油烃韩旭;李广云;尹宁宁;许锐伟;王丽萍【摘要】以长期被苯系物污染的活性污泥为菌源,采用液相“诱导物-中间产物-目标污染物”驯化模式驯化出专性混合石油降解菌群,并将其用于Fenton氧化—微生物法处理模拟石油污染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根瘤菌属(Rhizobiales)为主导菌属.实验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菌群后降解50 d,土样的总石油烃(TPH)去除率较土著菌提高了13.4~20.5百分点;对于TPH含量(w)分别为4%,8%,11%的土样,Fenton氧化的最佳H2O2加入量分别为3,4,4 mol/L (Fe2+加入量0.04 mol/L),TPH总去除率分别可达88.8%,65.0%,47.7%,较单独Fenton氧化或单独微生物法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且缩短了降解时间,增加了土壤有机质.%Using the activated sludge which was long-term polluted by benzene as bacteria source,the specific mixed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a were acclimated in liquid phase by the model of "inducer-intermediate product-target pollutant",and used for treatment of simulated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by Fenton oxidation-microbial method.The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results showed that Rhodanobacter sp.,Mycobacterium sp.and Rhizobiales sp.were the dominant bacteria.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After 50 d of degradation,the removal rate of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in the soil samples by mixed bacteria was 13.4-20.5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by native bacteria;When the TPH content (w)were4%,8%,11%,the optimum H2O2 concentration for Fenton oxidation were 3,4,4 mol/L respectively (with 0.04 mol/L of Fe2+ concentration),the totalremoval rate of TPH were 88.8%,65.0%,47.7% respectively,which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by single Fenton oxidation or single microbial method.The degradation time was shortened and organic matters in soil were increased by the combined process.【期刊名称】《化工环保》【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6页(P237-242)【关键词】专性混合石油降解菌;Fenton氧化;微生物法;石油烃【作者】韩旭;李广云;尹宁宁;许锐伟;王丽萍【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3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伴随着石油的开采、运输、分离提纯等作业过程,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研究易力;押辉远;李迪;张祥胜【摘要】对从胜利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的5株细菌进行降油能力的初步评价发现,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48.7%、43.2%、38.2%、51.4%和39.4%;对这5株菌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学鉴定发现,5种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红球菌属、芽孢杆菌、放线菌属和微球菌属.最后研究了这5株菌在不同盐度和pH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为石油烃降解菌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8)006【总页数】3页(P165-167)【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石油烃降解菌【作者】易力;押辉远;李迪;张祥胜【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2;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洛阳471022;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3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在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泄漏以及含油废弃物排放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诸多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方法中,生物修复由于具有经济、有效以及对环境破坏性小等优点而被认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及其他生物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中的有毒有害的石油污染物现场降解成CO2和H2O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2]。
分离筛选对石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是研究细菌降解石油的机理及对污染水域或土壤进行生物修复的基础。
本研究对从胜利油田的石油污染土壤和油泥沙中分离和筛选出的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进行降解石油烃评价,对筛选出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进行鉴定,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学鉴定,并研究其最适生长条件,以期为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菌种资源,并为降解石油烃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最佳条件。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试验仪器 QYC-2102大容量双层全温摇床(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奥特光学BK5000生物显微镜(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SW-CJ-2F 型双人双面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FA21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LD2X-40KB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SPX-250BS-Ⅱ生化培养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PHS-25(数显)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UV-1100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
1.1.2 菌株 5株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分离自山东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编号为A、B、C、E、G。
菌株由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
1.1.3 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路哥尔氏碘液;95%乙醇;0.5%沙黄染液。
1.1.4 培养基(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15 g,琼脂 15~20 g,蒸馏水 1 L,pH 7.2~7.4。
(2)LB 培养基:胰蛋白胨 10 g,酵母膏 10 g,NaCl 15 g,蒸馏水 1 L,pH 7.2。
(3)无机盐培养基:大量元素液:MgSO4·7H2O 0.40 g,CaCl2·2H2O 0.02 g,KH2PO41.00 g,K2HPO41.00 g,NH4NO31.00 g,FeCl30.05 g,酵母膏 1.00 g,微量元素液2 mL,蒸馏水 1 L,pH 7.2;微量元素液:MnSO460 mg,ZnSO4·7H2O 200 mg,蒸馏水 1 L。
(4)降油培养基:无机盐培养基+5%原油,pH值7.2。
(5)淀粉水解培养基(淀粉水解用);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VP和MR试验用);西蒙斯氏柠檬酸盐培养液(柠檬酸盐利用实验用);生化反应管(吲哚试验、尿素分解、明胶液化、七叶灵水解、硫化氢分解、葡萄糖利用、乳糖利用、蔗糖利用)。
1.2 试验方法1.2.1 石油降解率的测定在150 mL液体无机盐培养基中接种石油降解菌,接种量为培养液体积的0.5%。
并加入 5%原油,经摇床培养(28℃,120 r/min)后,加入 20 mL石油醚于30℃~60℃萃取,并将培养液置于5 000 r/min下离心10 min,转至分液漏斗,振荡100次,静置,待分层后分离,收集上层液,用石油醚洗涤2~3次,合并上层液,在烤箱中65℃蒸干,冷却后称重[3]。
除油率的计算采用下列公式:除油率=(m3-m2)/m1×100%式中,m1为最初的含油量,m2为降解后的残余油量,m3为对照组的残余油量。
1.2.2 菌株形态特征根据各株细菌的降油能力大小,筛选出降油能力高的菌株进行研究。
选择合适的稀释度将菌液涂布在固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28℃条件下培养24 h,观察菌落大小和菌落形态,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4]。
1.2.3 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采用穿刺接种法观察细菌运动性。
参考崔丽虹等[5]所列的生理生化鉴定项目,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6]和《微生物学实验教程》[4]中的试验方法进行测定。
1.2.4 耐盐测试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调节培养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2%、5%、8%、10%,28℃条件下培养24 h。
将菌液稀释5倍后测量菌液在540 nm时的OD值。
1.2.5 耐酸碱测试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培养细菌,调节培养液 pH 值为 4.0、6.5、7.5、9.0、10.0,28℃条件下培养24 h。
将菌液稀释5倍后测量菌液在540 nm时的OD值。
2 结果与分析2.1 各菌株降油能力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石油烃降解率均大于35%,菌株 A、B、C、E、G 的降解率分别为 48.7%、43.2%、38.3%、51.4%、39.4%。
采用重量法测定菌株的降油率,在石油的萃取和样品称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
但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筛选出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因此该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石油烃降解率高的菌株筛选有意义。
2.2 各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比较各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见表1。
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测试结果对菌株进行对比鉴定,确定菌株A为假单胞菌属,菌株B为红球菌属,菌株C为芽孢杆菌属,菌株E为放线菌属,菌株G为微球菌属。
2.3 盐度对各菌株生长的影响外界环境渗透压的不同会导致微生物原生质膜上的离子种类和数量出现变化,从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此外也有可能是过多的Na+抑制了微生物脱氢酶和氧化酶的分泌,影响石油烃的降解率。
因此,本试验设定不同的盐度值,考查其对不同菌株的影响,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菌株A可以在高浓度盐下生长;菌株B和菌株C在低盐浓度下生长良好,但不能适应高盐环境;菌株E适应范围较广,但随着盐浓度增加,生长呈下降趋势;菌株G在低盐浓度下生长状况良好,但不适应高盐环境。
表1 各菌株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比较注:“+”表示产酸或产气“-”表示不产酸或不产气。
菌株指标菌落形态菌落颜色菌体形态革兰氏染色运动性接触酶试验氧化酶试验吲哚试验尿素酶试验M.R试验V.P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液化试验七叶灵水解试验硫化氢分解试验柠檬酸盐利用试验葡萄糖发酵试验乳糖发酵试验蔗糖发酵试验A B C E G圆形浅黄杆状G-圆形浅黄短杆G+圆形白色短杆G+圆形浅黄短杆G+圆形浅黄球状G++++-+++-++-+++-++--+--+------+++---+--+--++-+-+---+--+-+---+-++-++--+---+--表2 各菌株在不同盐度下培养的光密度值(30℃)菌株不同NaCl浓度的光密度值ABCEG 1%0.063 0.168 0.167 0.114 0.263 2%0.106 0.107 0.148 0.1200.175 5%0.046 0.039 0.105 0.082 0.054 8%0.158 0.015 0.035 0.068 0.082 10%0.140 0.010 0.027 0.031 0.0082.4 酸碱度对各菌株生长的影响环境pH值变化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引起细胞膜电荷的变化,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代谢中酶的活性,从而改变生长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性及有害物质的毒性。
因此,本试验设定不同的酸碱度,考查其对不同菌株的影响。
结果(表3)表明,菌株A对酸碱性的适应范围较广,且可以在高pH值下生长;菌株B在低pH下难以生长,但在pH高于6.5的培养液中生长较好;菌株C、和菌株E的酸碱性适应范围广;菌株G在中性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但不适应极端pH环境。
表3 各菌株在不同pH值下培养的光密度值(30℃)不同pH的光密度值菌株ABCEG 4.0 0.145 0.014 0.083 0.087 0.018 6.5 0.154 0.108 0.182 0.128 0.500 7.5 0.117 0.119 0.183 0.123 0.127 9.0 0.080 0.163 0.134 0.147 0.114 10.00.269 0.136 0.221 0.078 0.1623 结论与讨论3.1 据统计,迄今为止发现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有200种以上[7]。
有关石油及其产品的微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常有报道,土壤中最主要的降解细菌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amobacter)、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节杆菌属(Arc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棒杆菌属(Coryneforms)、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微球菌属(Micrococcus)、放线菌属(Actinomycet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等[8]。
在大多数土壤环境中,上述细菌是主要的石油降解菌,其中最常见的是假单胞菌,其对短链及长链烷烃、芳烃均能降解,而且能使烷烃彻底降解。
这些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体中,尤其是受石油污染的环境中。
在本试验中,5株高效石油烃降油率的菌株分别为假单胞菌属、红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放线菌属和微球菌属。
3.2 很多研究的筛选方法通常都是在土著微生物中进行,并采用现场石油污染的土壤进行降解率检测,存在驯化及筛选时间长、定量不够精确等问题。
本试验从已知的可降解的菌落中筛选菌种,并采用定量模拟石油污染土壤进行降解率检测,时间短、准确性高,且可筛选出高效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