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2端午的鸭蛋导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
鲁教版语文(五四制)八年级上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含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并掌握“门楣”、“莫名其妙”等词语;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尊重家乡风俗习惯,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语言的美,学习平实而有味的语言表达爱乡之情。
教学设想:新课程提倡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本堂课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文中重要的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并进行仿写训练。
教学流程:一、新课我来入看图片,你知道人们是在过什么节吗?我们这边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你们听说过“高邮咸鸭蛋”吗?(学生答)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看作家汪曾祺家乡的端午风俗。
二、思路我来理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
1、作家列举了他们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这么喜欢家乡的鸭蛋,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交流讨论三、语言我来品1、教师范读2至4节作者自己曾说他的语言“平淡而有味”,“幽默又风趣”,请你找出你觉得最能反映作者深爱家乡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预设:a)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鸭似的!争辩:作者到底喜不喜欢别人称赞高邮鸭蛋?b) 拟声词的朗读——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朗读时要尽量还原特殊字眼的传神功效。
c)轻幽默的朗读——“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山东省莱州市南十里中学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2端午的鸭蛋 学案(无答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热爱生活,感受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重点: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字音、字形:门楣.( ) 苋.菜( ) j.í( ) 贯硝.药()城huáng( )庙囊萤..()映雪络.子( ) 车胤.()元zhěn(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门楣:莫名其妙:肃然起敬:与有荣焉:练.囊:白嘴儿:曾经沧海难为水:囊萤映雪:3、了解作者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有小说集、,短篇小说、是他的获奖小说。
4、将字词音义和作者资料巩固背诵,准备下一节课听写提问。
5、阅读课文,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课堂学习任务一:检查预习。
1、由六个小组代表板书字音、字形,另外六个小组4号上黑板作答,其余同学将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2、小组间对子互批互改。
统计情况。
3、一生强调易出错的字音字形。
4、接龙提问字词意思。
5、随机背诵作者资料。
任务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先按要求朗读课文,然后个人独立思考,再次带着思考成果小组交流,组长控制好交流次序,做到各抒己见,最后派代表全班展示。
1、小组内朗读课文。
2、全班内展示朗读。
3、独立默读课文,并思考:①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提示: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段)--------- (段)---------(段)②作者为什么对儿时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小小的鸭蛋凝聚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任务三:品读课文,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要求:重点品读有关句段,然后小组内研讨下列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派代表阐述。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那些风俗?文章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却为何要在开头先写这种种风俗?提示:牢记阅读写作的共同点:材料为中心服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端午的鸭蛋》学案 鲁教版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1. 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风俗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法定假日将作调整。
(调整草案展示)新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从过去的3天变为1天;“十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保持不变;春节黄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各放一天。
我们的政协委员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提案?难道是为了多休息几天吗?不是的,其实是为了让大家都记住这些节日,为什么要记住这些节日呢?师小结:因为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我们甚至可以透过这些传统节日,去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炎黄子孙。
1. 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的。
我想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能在学这篇文章时,比我们更亲切,因为这个作家是我们高邮人,他写的是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事,他是谁?有没有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他?(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 我们再看看大家字词的预习情况:二、读文本1.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高邮所独有的?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内容分析】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们多少乐趣||。
本文通过描写家乡端午节的各种风俗;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以及家乡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自豪、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肃然起敬、曾经沧海难为水”等词语||。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月初五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悬艾叶和菖蒲||,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二、作者简介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曾长期任职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片小说的创作上颇有成就||。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重点词语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后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曾经沧海难为水:看过沧海之后||,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2、朗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讨论明确:(板书)端午习俗 ||,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三、探究课文||,感受端午1、学生个别朗读端午习俗部分||,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习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讨论明确:风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辟邪祛灾||,祈福图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
八年级语文上册 2 端午的鸭蛋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整理)

山东省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 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 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 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端午的鸭蛋》备课思路:【教学目标】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去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
(板书标题及作者)(设计意图: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入手,贴合学生现实生活,便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
)二、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检查生字词)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
山东省荣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2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制

端午的鸭蛋【题目解说】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走进作者】【背景链接】⒈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粽包节等。
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和大端阳之分(五月十五)。
⒉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另也有说是纪念替父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等。
⒊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就有段无避恶去毒的礼俗。
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驱除蛇蝎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小儿挂香袋、系五彩丝;赛龙舟;吃咸鸭蛋,吃粽子等。
都取避邪之意。
【字词全解】⒈难字词系()百索子倘()若咂摸(城隍()拧()成小绳用酒和()籍贯()硝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熏( )五毒⒉音多义扎根()络绎()门槛()拧毛巾()扎挣扎()裸槛拧拧开()扎彩(zā)络子(lào)槛车(jiàn)拧脾气(nìng)⒊词语补注①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②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③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句段解读】⒈"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至"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剖析】这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依次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山东省沂源县沂河源学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 端午的鸭蛋》学案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系百索子()②门楣()③红苋菜()④络子()⑤腌()⑥车胤()2.解释词语。
①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②与有荣焉:____________③囊萤映雪:____________④肃然起敬:____________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____________改_ ___________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____________改______ ______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
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6.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7.下列句中引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
B.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C.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D.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设计《端午的鸭蛋》导学案一、课前延伸自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标清段序,积累字词。
系百索子倘若咂摸城隍门楣用酒和苋菜籍贯硝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曾经沧海难为水:二、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浏览课文,思考: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作者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二)合作探究体味情趣1.阅读2、3自然段,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2. 阅读4、5自然段,作者围绕鸭蛋络子写了哪些趣事?(三)精读语段赏析语言1.在2、3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例:①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②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三、当堂达标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二、问题导学
1、介绍作者。
(出示投影)
2检查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
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4、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自由选例品味评析。
(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启发,讨论交流)
(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2)“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
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
......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
”
(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
(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三、延伸拓展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端午的鸭蛋》导学案
年级:初三科目:语文执笔:刘秀美时间:2015.8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萝卜汪曾祺
扬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
因为是扬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扬花萝卜”。
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
我家不远处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
扬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
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
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
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
萝卜极鲜嫩,有甜味,富水分。
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
小时侯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除了生嚼,扬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
萝卜斜切的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
小孩子的顺口溜唱道:
人之初,鼻涕拖。
油炒饭,拌萝卜。
油炒饭加一点葱花,在农村算是美食,所以拌萝卜丝一碟,吃起来是很香的。
萝卜丝与细切的海蛰皮同拌,在我的家乡是上酒席的,与香干拌荠菜、盐水虾、松花蛋同为凉碟。
北京人用水萝卜切片,汆羊肉汤,味鲜而清淡。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
50年代初,我到天津,一个同学的父亲请我们到天华景听曲艺。
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
听“玩艺儿”吃萝卜,此风为别处所无。
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
”吃萝卜
喝茶,此风别处所无。
心里美萝卜是北京特色。
1948年冬天,我到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听到吆喝:“哎——萝卜,赛梨来——辣来换,……”声音高亮辽远。
看来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都得有条好嗓子。
卖“萝卜赛梨”的,萝卜都是一个一个挑选过的,用手指头一弹,当当的;一刀切下去,咔嚓嚓的响。
北京人炒萝卜条,是家常下饭菜。
或入酱炒,则为南方人所不喜。
白萝卜最能消食通气。
我们在湖南体验生活,有位领导同志,接连五天大便不通,吃了各种药都不见效,憋得他难受得不行。
后来生吃了几个大白萝卜,一下子畅通了。
奇效如此,若非亲见,很难相信。
萝卜是腌制咸菜的重要原料。
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要腌萝卜干。
腌萝卜干的是大红萝卜。
切萝卜时全家大小一起动手。
孩子切萝卜,觉得这个一定很甜,尝一瓣,甜,就放在一边,自己吃。
切一天萝卜,每个孩子独自里都装了不少。
萝卜干盐渍后须在芦席上摊晒,水气干后,入缸,压紧,封实,一两个月后取食。
我们那里说在商店学徒(学生意)要“吃三年萝卜干饭”,意谓油水少也。
学徒不到三年零一节,不满师,吃饭须自觉,筷子不能往荤菜盘里伸。
萝卜原产中国,所以中国的为最好。
有春萝卜、夏萝卜、秋萝卜、冬萝卜、四季萝卜,一年到头都有。
可生食、煮食、腌制。
萝卜所惠于中国人者亦大矣。
美国有小红萝卜,大如元宵,皮色鲜红可爱,吃起来则淡而无味。
异域得此,聊胜于无。
爱伦堡小说写几个艺术家吃奶油蘸萝卜,喝伏特加,不知是不是这种红心萝卜。
我在爱荷华南朝鲜人开的菜铺的仓库看到一堆心里美,大喜。
买回来一吃,味道满不对,形似而已。
日本人爱吃萝卜,好象是煮熟蘸酱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