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

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

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一、引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被广泛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通过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鲁迅的生平与背景•生平概述:鲁迅的出生、成长环境等基本背景。

•教育经历:鲁迅的教育背景和对其思想的影响。

•知识背景:鲁迅对西方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的深入研究。

三、鲁迅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反对封建文明–批判旧文化与封建思想–主张现代化与民主思想2.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不公与压迫–呼吁社会改革与人道主义3.文学探索与创新–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四、鲁迅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反映社会的疯狂与扭曲–探索个体的心理世界2.《阿Q正传》–塑造阿Q形象,批判民族虚无主义–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与关注3.《呐喊》–揭示晚清社会的苦难与绝望–展现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五、鲁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贡献1.文化启蒙与传统批判–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语言革新与文学风格独创–提倡白话文,拓展文学表达范围–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写作3.思想影响与社会转型–鼓舞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展–对后来的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六、结论通过对鲁迅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思想启示。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鲁迅的课题报告(续)七、鲁迅的影响与争议1.文学影响力广泛–鲁迅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对许多作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胡适、贺敬之等2.引发的思想争议–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引发争议与质疑–有人指责他过于悲观与消极,缺乏对建设的积极思考八、鲁迅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意义–鲁迅代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他的作品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与文化思潮2.价值与启示–鲁迅坚持言论自由、民主与人权的追求,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他对于社会责任与人道主义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与反思九、进一步研究的建议1.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细读–分析其文学技巧、思想意义等方面的具体细节–探讨他作品中的时代背景、社会问题等影响因素2.与其他文化思潮进行对比研究–将鲁迅放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与比较–探究他与其他文化思潮的共性与区别3.鲁迅与当代社会问题的联系–探讨鲁迅的思想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联与适应性–分析他的思想在解决当代问题中的指导意义十、参考文献•鲁迅《鲁迅全集》•胡适《鲁迅评传》•贺敬之《鲁迅与现代中国》以上为鲁迅课题报告的初步草稿,可作为研究的参考与起点。

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

20世纪90年代以降西方鲁迅研究的基本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降,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诸多壁垒逐渐被拆除,这使得鲁迅作品在世界上的传播渠道更为畅通;另一方面,苏联、东欧国家原先因意识形态缘由而形成的对鲁迅的特殊兴趣不复存在,对鲁迅作品的译介和研究进入低谷。

同样也是因为冷战的结束,鲁迅在亚、非、拉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日益缩小。

但是在日本等远东国家和北美、西欧及其澳洲国家,研究鲁迅作品的学术条件进一步优化,鲁迅在这些国家的传布出现了新的特点。

本文将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北美、澳洲和西欧①的鲁迅研究状况作初步的介绍和评价。

美国学者本时期发表了大量阐释鲁迅思想和作品的论文,这些论文有的是登载在学术刊物上,有的是被收录在论文集里。

在90年代初,黄维宗(音译)的论文《无法逃避的困境:〈阿Q正传〉的叙述者和他的话语》,对《阿Q正传》所作的叙事学分析,显示了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论阐释文本的可行性。

杨书慧(音译)的《道德失败的恐惧:鲁迅小说的互文本解读》,借助西方新的阅读理论,在鲁迅作品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使它们成为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9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的鲁迅研究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局面。

华裔学者的鲁迅研究成绩相当突出,老一辈学者林毓生继续关注鲁迅思想的矛盾性,他的论文《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义——兼论“国民性”问题》从鲁迅1925年5月30日写给许广平的一封信谈起。

在这封信中,鲁迅说自己的思想有许多矛盾,“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在他身上“消长起伏”着。

林毓生动用自己治思想史出身的知识储备,证明在西方思想史上,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无冲突,相反倒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这两种“主义”在鲁迅身上会发生冲突呢?经过考证,林毓生发现《两地书》铅印本对原信作了删改,鲁迅在原信中说的是“人道主义”与“个人无治主义”的冲突,“个人无治主义”即是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差别很大。

那么鲁迅为什么在信件出版时要作改动呢?林毓生分析道,鲁迅“一方面有…安那其个人主义‟的冲动,另一方面又觉得那是不负责任的…毁灭‟之路;一方面他仍不能不受人道主义的感动,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这种没有条件的…大爱主义‟在现实世界上行不通,在这种思想困境中,难免顺着自己写文章的习惯做一点修辞上的工作了”。

鲁迅专题研究

鲁迅专题研究

一、鲁迅概况 1、生平:1881 9 23---1936 10 19 1893 年遭变故 1896 年父死 1898 年离家出走 1902 年留学日本 1909 年回国 1925 年许广平闯入他的生活 1927 年两人在上海结婚 2、作品: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文主义精神


手 稿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2、对民族民运的焦虑和思考 人文科学是求善的, 自然科学是求真的 只有一个正常的心灵,才能享受自然科学的成果。 兽性 + 文化=兽性文化(膨胀) 人性 + 文化=人道文化 (人的自然进化、人的文化进化) 哪一个更重要?
人性 = 人类的特性 + 动物共性
人类的特性 :(人生理想、伦理原则),物的 满足, 精神的满足
鲁迅专题研究
鲁迅专题研究
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文化中的偏激
? 2、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3、鲁迅对文化转型的 思考有哪些值得我 们今天重新关注? 4、如何理解《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 史上的崇高地位?
1、鲁迅概况。 2、鲁迅的人文主义精神。 3、如何看待鲁迅的偏激 ? 4、《呐喊》《彷徨》在现代 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动物共性:(生存的本能、情欲的本能、爱子的 本能)爱己是人性的道德原则 1、以多数人的是非为是非 2、以任治多数为社会出路
小结
象鲁迅这样,以不多的 短篇,而赢得如此巨大的文 学声誉的作家,在世界文学 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现代 小说从鲁迅这里开始,又在 鲁迅这里成熟,并成为中国 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 头。

鲁迅研究二

鲁迅研究二

鲁迅后来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鲁迅后来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吴虞则是抓住了礼教制度这条大纲的第一人。 吴虞则是抓住了礼教制度这条大纲的第一人。
(3)重要评论家沈雁冰(茅盾) )重要评论家沈雁冰(茅盾)
A 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 期的《评四五六月的创 卷第8期的 年 小说月报》 卷第 期的《 作》评论《风波》和《故乡》,认为前者“把农民生活的全 评论《风波》 故乡》 认为前者“ 体 做创作的背景,把他们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出来”。后者的 做创作的背景,把他们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出来” 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 “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 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 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 B 1922年2月,茅盾又在《小说月报》记者答作者的信中, 年 月 茅盾又在《小说月报》记者答作者的信中, 第一次对尚为连载结束的《阿Q正传》做了评论,指出它是 第一次对尚为连载结束的《 正传》做了评论, 正传 一篇“杰作” 并说阿Q是 中国人品行的结晶。 一篇“杰作”,并说阿 是“中国人品行的结晶。”
C《呐喊》出版之后,首次 呐喊》出版之后, 对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及其 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做出 了论述和评价。他指出: 了论述和评价。他指出:“ 在中国新文坛上, 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 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呐喊》 《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 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 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 者以极大的影响, 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 数人跟上去实验。” 数人跟上去实验。
孔子故居
பைடு நூலகம்
现代社会的一个根本原 则是必须在社会公共道 德、公共法律的原则上 区分对立双方的基本性 质,而不能脱离这种性 质单纯从个人动机和个 人品德上判断彼此的是 非。

鲁迅研究

鲁迅研究

鲁迅的地位,影响,和贡献。

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因时势变迁之大势,小说之地位及功用较于先前均有质的提高;同时,近代中国之学制及学术体系经历了“现代化”转型,彼时的学术研究渐呈科学化、系统化、学科化、专门化。

在这双重背景下,学界遂兴起一股小说热,将小说奉为“文坛正宗”,小说史编纂及小说研究亦随之而兴。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终为“小说学”奠基之作,成为后世治小说史者不可或缺的“启蒙教科书”,至今仍被奉为圭臬。

正如郑振铎曾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为近十余年来治小说史者的指南针。

虽然只是三百四十多页,篇幅并不算多,但实是千锤百炼之作。

”阿英在《关于<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

不但结束了过去长期零散评论小说的情况,否定了云雾迷漫的‘索隐’逆流,也给涉及小说的当时一些文学史杂乱堆砌材料的现象进行了扫除最基本也最突出的,是以整体的‘演进’的观念,披荆斩棘。

辟草开荒,为中国历代小说,创造性的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图。

”一、鲁迅抓住了时代特点,沟通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既阐明了时代潮流对文学的影响,又论述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作为历史中的人,鲁迅本身就不能摆脱与传统文化的天然联系,正如伽达默尔指出的: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性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

我们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世,有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的视界,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先于我们存在的语言,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

我们必然要在传统中理解。

理解的也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

鲁迅就是在历史性的基础上来认识、选择传统文化的。

《史略》界定“小说”之重要性,却不忙于文字界定,而以“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开篇。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中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的发生和演变,如《庄子》的小说观、桓谭的小说观、《汉志》的小说观、《隋志》的小说观、胡应麟的小说观、《四库》馆臣的小说观等,从而得出自己对于小说观念的论述。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1913-1983年间,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阶段。

在这段时期中,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之一,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及其思想对我国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鲁迅研究的学术论著和资料的汇编,不仅是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的全面展示,也是对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的一次重要总结和回顾。

本文汇编了1913-1983年间有关鲁迅研究的学术论著和资料,旨在全面展示鲁迅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化和全面化的鲁迅研究参考资料。

一、鲁迅人物传记类资料1.《鲁迅自传》2.《鲁迅传》3.《鲁迅年谱》二、鲁迅文学作品研究类资料1.《鲁迅小说研究论文集》2.《鲁迅散文研究论文选》3.《鲁迅诗歌研究》三、鲁迅思想与文化影响研究类资料1.《鲁迅思想研究》2.《鲁迅与我国文化影响》3.《鲁迅思想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四、鲁迅与社会历史研究类资料1.《鲁迅与我国社会思潮》2.《近现代我国社会变革与鲁迅思想》3.《鲁迅与我国社会史研究》五、鲁迅研究学术论著综合类资料1.《鲁迅文化研究论文集》2.《鲁迅研究综论》3.《鲁迅研究新视角》以上资料是对1913-1983年间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的粗略汇编,其中虽然涉及了鲁迅人物传记、文学作品研究、思想与文化影响研究、社会历史研究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篇幅所限,只是列举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并未做详细介绍。

不过无论如何,这些资料的汇编都是对鲁迅研究领域的重要总结和回顾,对于深入研究鲁迅思想和文学成就,以及理解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将来,随着鲁迅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还会有更多更全面的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问世,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希望这些资料的汇编能够为广大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鲁迅研究资料,也能够激励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投入到对鲁迅研究的深入探索中去,为我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研究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爱得深挚痛得深沉-------------鲁迅散文情感研究摘要: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研究资料

鲁迅研究资料

鲁迅的政治立场
• 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平等、科学 • 批判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关注民生问题 • 支持共产党,拥护共产主义事业
02
鲁迅的文学创作与成就
鲁迅的小说创作及其主题
鲁迅的小说创作
• 以短篇小说为主,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 题材广泛,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鲁迅小说的主题
• 对封建礼教、封建意识的批判 • 对民众精神麻木、愚昧的揭示 • 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控诉
鲁迅的散文、杂文与诗歌创作
鲁迅的诗歌创作
• 以《呐喊》为代表,表达了鲁迅对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的呼声
鲁迅的散文创作
• 以散文诗《朝花夕拾》为代表,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 其他散文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
鲁迅的思想转变 -在日本留学期间, 受到民主、科学、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
• 从原先的保守派逐渐转变为激进的革 命派 • 开始关注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投身 于新文化运动
鲁迅的社会活动与政治立场
鲁迅的社会活动
• 参与创办《新青年》等刊物,推广新文化思想 • 加入国民党,投身于国民革命 • 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鲁迅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鲁迅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 鲁迅作品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意识的危害 • 鲁迅作品对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 鲁迅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 鲁迅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推动作用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CREATE TOGETH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