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珊迪》与“文本细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龙源期刊网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作者:闫永凤来源:《教育界·下旬》2017年第10期【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要求师生以文本为中心,关注字词的深层含义,关注细节,关注结构,寻找作品“缝隙”,运用还原法、比较法、知人论世法、改写法等多种方法,沉入语言之中,领略文本之妙。
【关键词】文本细读;细节;结构;还原法;比较法文本细读是20世纪20年代欧美新批评派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强调文学批评要立足文本本身,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我们今天所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甚至是一种“盗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学生,它主张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从而开掘言语的多方面内涵。
一、文本细读读什么(一)关注字词的深层含义古人作文,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直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所以,我们要细读文本中的字、詞、句甚至标点符号,这些作文的最基本单位,绝不能轻易放过。
金人元好问有诗曰:“文须字字作,变要字字读。
”因此,细读文本,首要的就是仔细推敲,细细品味字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的深层含义与独特魅力,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从“怀民亦未寝”一句的“亦”字中,引导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的喜悦高兴之情以及苏轼与张怀民之间的心有灵犀。
一位老师在执教余光中的《乡愁》时,针对一个学生认为诗中反复出现“头”字,是用字的重复,引导学生细读这个字,让学生将“头”字换成“边”字,反复读一读,看一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学生发现“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距离的两个尽头,很远很远,而“这边”“那边”给人的感觉是离得很近。
在学生明确了这种区别之后,老师要求他们再读一读,看一看还能否发现其他的不同。
慢慢地,有学生发现“头”字发音厚重,“边”字发音给人以轻飘飘的感觉,诗人用“头”而不用“边”正反映了诗人心情之沉重,进而更深入地领会了诗人的思乡情、家国梦。
2020秋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2小珊迪word说课稿

《小珊迪》讲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理解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为了归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扎断了腿,但他任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先生还钱,临死前挂念的任然是他的弟弟今后的生活。
哪位卖火柴的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
小珊迪怀着感激死了。
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的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小珊迪》一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人教社选择这一课大概并不是想通过它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
那么它的现实意义何在?我想,这篇课文打动我们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而是小珊迪贫困的处境、是小珊迪为生计而乞求叫卖的形象、是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是小珊迪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而这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质,也正是本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带着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度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叙述顺序,并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变化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去研读,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案)3、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二、说教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四部分“谈话导入____整体感知____研读悟情____小结全文”(具体见教案)三、说教程和学法遵循我校的十六字教学原则,即“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协商、交流评价”,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怡情。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教案及原文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小珊迪》教案及原文《小珊迪》课文原文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一个小男孩走过来,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
”我的同事说。
“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怜的孩子请求着。
“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
”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答应买一盒。
可是在掏钱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小男孩要见我。
小男孩被带进来了。
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
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才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
”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
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
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
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
说不定他会死的······”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跟着他一块儿去看珊迪。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是孤儿,父母早死了。
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
我就要死了。
可怜的小利比。
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对我表示感激。
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
他死了。
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小珊迪》课文解读课件

情感表达技巧
1 小珊迪的善良
小珊迪的善良贯穿全文,无论是对待弟弟的照顾,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深深体现了她的 善良本性。
2 小珊迪的坚韧
小珊迪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她不仅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而且始终保持乐 观的态度,这是她内心坚韧的最好体现。
3 小珊迪的无私
小珊迪的无私精神令人感动,她愿意为了弟弟的幸福而牺牲自己,这种无私的精神是我们 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小珊迪》课文解读
探究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
目录
01 小珊迪的故事背景 03 故事发展过程 05 主题思想分析 07 故事情感表达
02 主要人物介绍 04 小珊迪的性格特点 06 语言风格解析 08 启示与反思
01 小珊迪的故事背景
小珊迪的家乡风貌
1 小珊迪的家乡地理位置
小珊迪的家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面朝大海,
小珊迪的积极影响
小珊迪的乐观态度不仅影响 了她自己,也给周围的人带 来了正能量,她的乐观精神 感染了每一个人,让人们都 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05 主题思想分析
小珊迪的乐观精神
小珊迪的乐观态度
小珊迪的坚韧不拔
小珊迪的无私奉献
小珊迪在生活的困苦中,始 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她的这种精神力量让人深感 敬佩。
小珊迪的责任心
小珊迪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 任感,她的责任心让我们明 白,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这是成长的重要 一步。
面对困境的态度启示
小珊迪的坚持
小珊迪在面对生活的困苦和困 难时,依然保持乐观的态度, 坚持生活,这给我们展示了坚 韧不拔的精神。
小珊迪的善良
小珊迪虽然自己生活困苦,但 仍然愿意分享自己的一切,这 种无私的善良精神值得我们学 习。
小学语文《小珊迪》教案

小学语文《小珊迪》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3)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做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和友谊,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人物描写,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理解。
(2)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2)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重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温馨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珊迪》与“文本细读”

《小珊迪》与“文本细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文本细读”一词,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欧美“新批评”学派,这一学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相对于“细读”,文本解读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在我看来,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文本解读方法。
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女性主义解读、解构主义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等。
而文本细读则是一种语义学眼界中的文本解读,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
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
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
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
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
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需要特别加以指出的是,这是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而我本人在小语界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文本细读,则是课程教案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31小珊迪_人教版_3223

四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31 小珊迪人教版昨年,我由于要重上《小珊迪》,《小珊迪》我在 2019 年上过一次,昨年是第二次上,跟 02 年的版本有很大的差别。
由于要从头上这一课,我就专门为《小珊迪》写了个文本细读,你还别说,这个文本细读,为我重上《小珊迪》、超越原来的《小珊迪》,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昨年上的《小珊迪》,从整体思路到局部亮点、从思想深度到感情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我的文本细读。
能够这样说,没有文本细读,就没有超越意义上的新版《小珊迪》。
好!我们空话少说,言归正传。
下边,我把自己对课文《小珊迪》的文本细读通盘托出、通盘公然,欢迎大家责备指正。
“小珊迪”,注意,这是课题!那么,读到课题的第一反响是什么?文本细读从课题开始。
读到“小珊迪”这个课题,你的第一反响是什么?大家都应当生起自己的敏感和警备,不然,你就炒鱿鱼走人!文本细读,那是要引起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呀!对不对?我的第一反响,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而后呢,我就很自然地做出了这样的联想,既然是写人的文章,那么,第一,人物所处的环境,我就要特别加以关注。
这个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也包含社会环境。
第二,我更要特别关注人物自己的表现。
这个表现,包含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相貌、他的神态以及他的内心活动等等。
这是我的第一反响,而后思虑开始了,课题叫“小珊迪”,是吧?但是很奇异呀,作者内行文中,却从未出现过“小珊迪” 的字眼,一次也没有!不信?文本就搁在这儿呢!没有,一次都没有,只出现“珊迪”,注意是“珊迪”,一共出现了 6 次。
各位,这不奇异吗?这就是文本的空隙,看起来挺失常、挺不可以思议的,这就需要你去细读了。
课文中间都叫“珊迪”,课题呢,恰恰叫“小珊迪”,为何呀?我说过了,要慢慢读,要徜徉啊!此刻我们有的是时间,够你化的。
(笑声)那么,你的敏感聚焦到哪个字上呢?自然是这个“小”字喽!我的敏感是什么呢?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儿童儿,这是从年纪上说。
听XXX《文本细读》讲座心得体会

听XXX《文本细读》讲座心得体会精品文档XXX听XXX《文本细读》讲座心得体会听XXX老师《文本细读》讲座心得又一次聆听了XXX老师的录像讲座,又历经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又获得了一回思想的彻悟。
XXX的这个讲座,之前我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一书中读过,精彩之处我都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做过认认真真的笔记摘录,以警醒自己不再滋生先生所言及的那种“精神惰性”,不再回复到“走在文本的丛林里,却看不到清流、听不到鸟鸣、闻不到花香”的日子里。
而今,当静静的文字变成可感的、萦绕耳畔的声音,当一种悦纳的过程由“看”变成“听”,更觉振聋发聩,余音袅袅……细读文本何尝又不是如此呢?教师倘若受“教参之蔽、教材分析之蔽、他人言述之蔽”,就只会停留在“看”文本的层次上。
这“看”充其量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餐式浏览,教师常常“看“后便在课堂上向学生贩卖。
在这种短平快的知识流水线上,文本的个中滋味教师事后都记不起了,很难想象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内在体验能唤起多少?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悲哀大军中的一员。
XXX老师所言,“细”读文本,应该是“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
灵魂之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2016精品文档传得远,所以声响微”,眼睛不能阅见,耳朵也不一定能辨真切,故不需用眼,也不需用耳,但需用心灵去倾听。
惟有打开心扉,敞开心灵,“活在文本中”,才能倾听到文本簌簌的灵魂细响。
何谓“活在文本中”?用XXX的话来说,就是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文本生活中的一个角色。
XXX老师读《小珊迪》,从课题的“小”字开始,几乎是逐字逐句读来,一连“五哭”,“将语言文字读厚、读化、读成一种自己的生命体验”,即是“活在文本中”;读《一夜的工作》,从“宫殿式的房子”读出总理大无大有的一生,在作细读讲座和上课时都抑制不住流泪,即是“活在文本中”;读《二泉映月》,读出“一处风景,一幅图画,一声声人生倔强的呐喊”这三重境界,即是“活在文本中”;读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XXX,读夜半钟声中愁眠的XXX,即是“活在文本中”……而如何“活在文本中”?XXX又指明方向:让文本这个“警幻仙姑”带着你游历文本所缔造的那个“太虚幻境”,你用心聆听她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仙境的种种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珊迪》与“文本细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王崧舟“文本细读”一词,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欧美“新批评”学派,这一学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相对于“细读”,文本解读则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提法,在我看来,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一种抽象的、普适的文本解读方法。
文本解读总是具体的、实证的,诸如文体论式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女性主义解读、解构主义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等。
而文本细读则是一种语义学眼界中的文本解读,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
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作品为依据。
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
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
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
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
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
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需要特别加以指出的是,这是一种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而我本人在小语界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文本细读,则是课程教学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通俗的讲,我们所谈的“文本细读”,是对语义学文本细读概念的一种借用,一种拿来主义式的活用,甚至是一种“盗用”。
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做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其目的和旨归被牢牢锁定在文学批评上,它是为文学批评服务的。
而到了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服务对象则转移至阅读教学身上。
此时的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
正是这一转身,使课程教学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衍生出一些与其母体不同的规定性,具体来说:第一,细读姿态的多元性。
解读姿态是文本细读的一个先在的问题,课程论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主张作者、作品、读者、编者、学生、整体等多种姿态的和平共处。
无论基于何种视角的文本细读,对阅读教学而言,我们认为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而选择何种或几种细读姿态,则是教师的一种自由。
事实上,每个视角的细读,在发现一些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必定同时遮蔽着文本的某些意义,这就需要不断调整视角对文本进行多次细读,从而把握文本多方面、多层次的言说意义和内涵。
第二,细读指向的言语性。
文本细读,就是教师对言语的此在的细读。
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指向言语性的细读,是被课程背景和教学目的双重规定的。
这里所讲的言语性,有着双重含义:一是指“话语”本身,即我们常说的“字、词、句、段、篇”;二是指“话语方式”,即隐藏于话语背后的“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涉及到言说意图、言说方式、言说风格等。
话语是显性的,话语方式是隐性的,两者的综合体现了“言语性”。
第三,细读结论的兼容性。
教师的文本细读,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教师在文本细读时,既要消化吸收、整理评判他人对文本细读的种种见解和观点,更要关注珍视、归纳梳理自己对文本细读的独特感悟和发现。
只要有利于教学,他人的观点、自己的感悟就有必要兼容并包、相辅相成。
因此,细读永远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发现”进行“再发现”的发现过程。
第四,细读经验的共享性。
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对言语存在的一个发现过程,也是对言语细读的一个体验过程。
因此,文本细读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双重收获,他既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
这些通过教师亲历亲为得来的细读经验,对阅读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财富。
正是文本细读,使语文教师成为“阅读”的过来人、个中人。
从某种角度说,阅读过程本身所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是比对文本有所发现、有所澄明的细读成果更有价值的阅读收获。
对语文教师而言,既要细读文本,更要细读“自己细读文本的过程”。
在双重细读中,我们实现了对自己的再细读、再发现。
我们以《小珊迪》为例,说明文本细读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策略。
1.小珊迪读到课题的第一反应,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这就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人物的两个方面:第一是人物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第二是人物自身的表现,这个表现包括他的语言、他的动作、他的外貌、他的神态以及他的内心活动等。
课题叫“小珊迪”,但让人颇感奇怪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却从未出现“小珊迪”的字眼,只出现“珊迪”,一共出现了6次。
为什么独独在课题中出现一个“小”字?我的体会是:第一,珊迪的确是个小孩,这是从年龄上说;第二,珊迪的身体相当弱小,这就不仅是一个生理的问题,更是一个生活的问题;第三,珊迪的地位相当渺小,他是穷人、是孤儿,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容易被人瞧不起的人;第四,以上三层意思恰恰可以用来反衬珊迪形象的高大、精神的高尚、灵魂的高贵。
珊迪不小,不但不小,相反他很大,他的形象、精神、灵魂是伟大的。
这样细读课题,才能读出味道来、读出神韵来。
2.故事发生在爱丁堡。
有人一读到“故事”二字,就以为小珊迪这件事是假的,是虚构的。
其实,这样理解是不确切的。
故事,不光有虚构的,也有真实的。
毛主席看戏的故事,你说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我宁愿相信珊迪的故事是真的。
“爱丁堡”是英国的苏格兰的首府。
这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尽管作者只是提了一下地名,但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敏感和警觉,包括接下去“卖火柴”这一细节,也从一个通孔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环境。
3.有一天,天气很冷,我和一位同事站在旅馆门前谈话。
“天气很冷”四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是珊迪所处的自然环境,事情就发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很冷,到底有多冷?没具体描写,但足以让我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想象天气很冷的种种感觉、种种滋味、种种需求。
4.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唯一的一次外貌描写,读了让人心酸。
只穿一件单衣,没有第二件了。
请注意,这一天天气很冷。
就一件单衣,还是又薄又破的。
试想,穿与不穿又有什么区别。
小男孩当下的寒冷,除了“刺骨”感还能有什么呢?小脸发青,赤脚红肿。
头上写一笔,脚下又写一笔。
只有集中而典型的言说,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不难想见,孩子受冻已非一天两天。
如果后面孩子说自己饿极了,那么,在这里,我们难道就不能说孩子冷极了吗?一哭!5.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不,我们不要。
”我的同事说。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只要”一词,不难看出价格已经低得可怜。
6.“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
”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想了一会儿”,想什么?想一便士卖两盒,价格要打对折。
这对折的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罢了。
可是,对于一个穷极了的孩子来说,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
他需要想一会儿,要不要打对折卖给他们?这样一来,本钱还能保得住吗?可是,不这样,请人买火柴的可能就更小了。
身无分文,拿什么充饥?又拿什么御寒?可怜的孩子!再哭!7.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
但是当我掏钱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不再纠缠”的意味是什么?是心烦了,是讨厌了,是随随便便地打发一下算了。
8、“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
”眼看着通过对折降价就要买火柴了,其实是人家怕烦才打算买一盒的,突然因为没有零钱又不买了。
刚刚燃起的希望一下子又破了灭。
而此时,饥饿与寒冷正在一阵紧似一阵的向珊迪袭来。
珊迪不得不由开始的请求转为乞求,饥寒交迫下乞求,冷眼冷语下乞求。
听听珊迪乞求的话吧:第一,全都是短句,短得不能再短,为什么?这里有乞求的无奈,这里有饥饿的无力,这里有寒冷的无助;第二,连着用了三次感叹号。
这里与其说是一求三叹,不如说是一哭三叹啊!一个啊字的后面,有着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少苦难啊!第三,到此时,珊迪才不得不说出降价售卖的真正原因,饿极了!饿极了是怎样的饿?我们都不曾有过类似的体验,我们也因此无法作出真正的体验。
是饿到了极点,是饿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是如果再饿下去就要出人命了啊!而这样的语言搁在珊迪的饿极了上面,都苍白得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9.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
好心人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而我们最不能放过的是什么呢?是珊迪的跑。
一个动作,一个不显眼的细节,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字眼。
但正是这一跑,跑出珊迪的多少悲凉、多少凄切、多少苦难。
他为什么转身就跑?因为他饿极了。
他为什么饿极了?因为他穷的身无分文。
就是这个跑字,将珊迪的贫穷推向了极致。
由冷极了到饿极了再到穷极了。
一个人,到穷极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骗?偷?盗?抢?铤而走险?不择手段?杀人越货?穷凶极恶?廉耻不要了,尊严不要了,人格不要了。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想想现实社会,这种可能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10.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
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这样的猜想太合常情了,这样的断定却是极不合常情。
你凭什么作出这样的断定?诚恳的面容吗?使人信任的神情吗?可行文至此,珊迪的面容、神情可曾带给人们诚恳、可信的感觉?不要忘了,他留给人们的是一张冻得发青的瘦瘦的小脸,是一双冻得又红又肿的赤脚。
这是本文的一大败笔。
而事实上,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入选的《小珊迪》,至今还挂着这样一个充满说教、不伦不类的尾巴:“直到今天,谁读了这个故事不受感动呢?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浙教版去掉这样一个尾巴,已经算是一大进步了,但不够彻底。
明智的做法是,让人物自己去说话,让人物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去演绎故事情节。
因此,这是又一句应该驱除出境的不受欢迎的句子。
11.晚上,旅馆的人说,有一个小孩要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