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王正龙灸法直论
灸法直论(中)----王正龙

灸法直论(中)----王正龙二、中脘穴:【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以我的临床体会,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
因为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
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
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
《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的意思。
以治疗癫狂为例。
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经文中分明说,只有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
既然寒热都是因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
直灸论

《直灸论》默认分类2010-03-11 16:08:35 阅读922 评论26 字号:大中小订阅序自幼爱习方术,多次直灸自己,治病,体验内修。
多处拜师学习,尤其看到王正龙老师的<灸法直论>流传,知早年四川师傅(崔经衡)处学得直灸精髓,有望呈世流传,于是整理出来,大力推广.使大病,久病,疑难病病人实用,定名为<直灸论>,内有"直灸六重天"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人体本能(元气)方法系统,能预知疾病的走向,未来。
又能痊愈疾病。
免去当今医生治好病却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的.望业医者细究。
此论是直灸;悬灸;灸罐;灸盒灸棒;各种隔物灸;药物灸;火龙灸等灸法的准则尺度。
师傅临终垂训:做千秋功业,万世师表,救外越苍生(元气少疾病缠身的人)。
直灸民间常用,如阳明经上的癣,多年不愈,就在患处直灸止痒消肿治好,一般黄豆粒大小的艾壮;附以图示:咳嗽直灸肺俞,一般麦粒大艾壮;腰腿痛,在脊柱上偏痛侧压痛点上,直灸,一般麦粒大至黄豆粒大艾壮;或者直接在腰椎脱出处大灸,一次,护理创面大约30天左右即好.附图:膝盖积液直灸足三里一般黄豆粒大艾壮,最好直灸中脘治疗起来快,好的彻底;痛经盐灸神阙穴,大粒盐填脐中后放2分币大艾壮直灸,附图,直到通窜到痛处不痛。
效如拔刺沃雪。
现今之世人,40岁前拼命挣钱,大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沉迷游戏,竞逐名利,崇洋媚外。
加上中医大都已西医化,不管小儿是否九蒸十八变(这是小儿正常身体发育的发热),尽管清热退烧,有无发炎也尽用激素、抗生素吊取耗损元气。
致使现在很多人体质越来越衰弱,抗病力越来越差。
《黄帝内经》经脉篇有治则,。
,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意为在人元气尚够用时,可用针法;推拿;按摩拔罐;中药甚至西药吊取元气治病。
‘陷下则灸之’意为在人身体机能、抗病力、生命力低下时(有久治不愈或疾病叠生)就必须要用灸法治疗。
直灸全身各处穴位都会有通经脉效果,强食生肉,加上,直灸中脘,补元气。
王正龙《灸法直论》连载二:关元穴的灸法运用

王正龙《灸法直论》连载二:关元穴的灸法运用【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疾病】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
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
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
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
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
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
小肠内容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增多)。
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
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
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
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
艾灸百问成高手!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艾灸百问成高手!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艾灸百问成高手!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艾灸速成1、病从何来?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里,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
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
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2、病从何去?最好的办法是灸关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
补充身体的元阳。
这是治本。
同时配合灸局部疼痛点。
这是治标。
3、足三里有什么作用?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毒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
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灸能美容吗?能。
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调内而养外,标本兼治,通过调节内分泌等系统调动先天后天之元气,使人体的气血充足而上达头面,具有醒脑提神、五官发肤的功效,能够有效的淡化、分解面部表皮的黑色素沉淀,消除面部水肿、眼袋、黑眼圈、色斑等等,有效的改善面部倦容,令爱美的广大女性,五官、肌肤色泽红润,富有弹性、无皱纹、无斑点、饱满,神采奕奕。
王正龙论中脘直灸

王正龙论中脘直灸王正龙论中脘直灸中脘穴【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在临床上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
因为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
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
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以疏导之。
《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的意思。
以治疗癫狂为例。
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
”经文中分明说只有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
既然寒热都是因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
所以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身虚则温补而实宜疏导这是治病的原则。
由于经脉暂时不通就必然会因瘀滞而出现实热倘若继续使用温补法就是在暂时没有疏泄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就会助热邪而损真阳这才是所谓的“壮火之气衰”。
王正龙,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谓也

王正龙,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谓
也
王正龙讲难经
(【原文】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谓也。
)
因天之序,因为的因,顺序的序,必须凭借天的运行这个顺序,去治病,你就记住因天之序,你再去找,咱们时间不多。
因天之序是什么?一定是生长收藏,一定按照这个顺序,不能说是肾虚了我直接补肾,心虚了直接补心,没有这个道理,必须是生长收藏,四个步骤。
就象我上节课讲的,吃心一定要经过脾胃消化,然后生长收藏,由肾变化成精,什么都不是的那个最基本的东西,再变现成补心虚所需要的那个东西,必须走这个顺序,这叫因天之序。
我说生长收藏,可能新同学听不懂,这个能懂了吧,决不能是哪儿虚就吃补哪儿的药,没有这个道理啊。
“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 时、日必须按照这个规律次序,去进行。
时什么呀?
升发之时,你就记住,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情况,过去的经典的时字,往往就是阳气生发的那个时刻的意思。
佛教《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不是时间,是波罗密多那个境界,那种情况,环境,阳气会升发起来,简称时。
(《心经》玄奘译本【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而这里边说的时,是阳气升发,就是少阳王,初得甲子少阳王,
这叫时。
日是什么呀?
日是初得甲子、复得甲子、复得甲子、复得甲子,这叫日。
明白了吧,阳气不断的积累,病邪不断的衰弱,衰去。
身体开始逐渐的强壮。
所以说这是大要也。
最最基本的要素。
《灸法直论》(王正龙)

《灸法直论》(王正龙)一个人若要干一番大事业,若不能经受这种痛苦的磨炼,其豪言壮语就是一句空话,就什么也干不成。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
比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
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
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
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
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
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
如果“通窜”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
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
糖尿病----王正龙

糖尿病----王正龙我治疗好的那几个糖尿病都是灸法治疗好的,没有用药物治疗好的.因为找我治疗的病人已经是医院治不好的,只能维持化验指标了.病人已经丧失信心了.但是他不甘心才找我.灸法:灸关元和中腕.就是这两个穴位,但是前题是,脉象不要太细,细了就是精亏血少,就会壮火食气伤津,慎用灸法.如果是40岁,30—50岁之间,一般不会有大问题,可以一天照着30对来灸.每一壮的大小是干的莲子那么大,不用麦粒灸.这就叫重灸,用麦粒灸呀那你下的工夫就要大了. 一定要把穴位找准,之后就放在皮肤上直接地烧,烧完的第一天,就火辣辣的疼,睡一夜次日就不疼了.第二天那个伤口.就是那个黑色瘢痕的周围就起一圈水泡,随便拿一个针,不用消毒(还是消毒比较放心吧!尤其是在医疗机构中,更要避免交叉感染/污染)准备叠好7/8层的餐巾纸.用针把水泡挑破后用纸将渗出液吸干.然后从第二天你再灸,它就不会再起泡了.但是所有的壮都是一样的大小.如果你做大了就会烧到新的皮肤,还要其水泡.那么灸就是这么个情况,就记住这么个情况,不论那儿窜那儿痛,这个脾主疏布,这个脾是什么?脾主疏布,你灸中腕就增强脾主疏布的功能.那么糖尿病是元气大伤,寒邪已经深入到很深层次,进入奇经八脉中了, 尤其是很重的糖尿病.进入奇经八脉中里边的这些寒邪,是用吃药不能去掉的,是针药所不及,只能用灸法, 灸法不是补元气的,而是把奇经八脉中进入到很深层次,中期的糖尿病,没有并发症的情况此时起码是一个脾胃虚弱的情况,就从中焦来治疗坚固下焦,所以主方就用附子理中汤,人参汤是治疗早期中期的糖尿病(或者用附子理中汤), 人参汤的方剂是: 红参90克炒白术90克干姜90克生甘草120克为什么用这么大的量呢?因为它是治疗上消中消/治疗早期中期的糖尿病,是不至于虚的很厉害,那你吃这个大量的很快能把他救过来.看这药方的剂量很大吧!别害怕,几付就够,马上就会使上消中消的症状消除,以后就不用再吃了,可以改用附子理中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正龙灸法直论--1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 2009-10-20 16:20 阅读374 评论4字号:大中小(一)《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
经文上说: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
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治疗方法的代名词。
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时出现。
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
”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
”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
传统中医的“灸疮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
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
但是,必须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非灸、爇(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
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
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
下面对“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如下一、关元穴:【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
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
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
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养的功能。
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
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
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
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
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
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
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气运则血行。
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
因此,小肠的动力也是来源于肾间动气。
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一般人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肠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可以保健延年。
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
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则)百发百中。
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
”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矣。
”但善用灸法,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
“言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
其真才实学,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
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虚症。
对体质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
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
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
若勿灸之,因致火盛,为邪上攻,则为烦逆。
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
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
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
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
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所以,唐·孙真人《千金方》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
此为良医。
若针而不灸,或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
对于临床实践的体验,隔物灸不如直接灸。
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
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可以治愈。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
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
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
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
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不着灸足三里来“引火下行”。
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
若灸至不疼、腹中温暖后继续施灸,才会出现“过火”的现象,才有可能会导致“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
若施灸时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窜”感,此时不论有无“过火”的情况,放胆施灸,一般不会有任何危险。
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用不着灸足三里。
只是重灸后,穴位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
第二天继续重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
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
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
二、中脘穴:【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绀积、脾胃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