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耗十大问题 (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华为的自我批判

华为的自我批判

任正非对心声社区给予厚望:“心声社区就是一个‘罗马广场’,STW(战略与技术大会)也要成为一个‘罗马广场’。心 声社区总体是很健康的,让大家免责提意见,使华为文化得到普及理解。虽然大家在上面‘胡说八道’,针对我们说的,有 很多人来评头论足。这些跟帖就是未来将星在闪耀。我不需要知道马甲背后是谁,但是我知道华为有人才。”
我们,是帮助我们进步。说你好的,只有你的爸爸妈妈,他们是无知,爱得太深,所以,一直夸你。极端地骂我们,我们都
能接受,何况中间的批评。”
在华为,员工对于任正非的批判也并不鲜见,2017年1月份,在公司内网上,一篇题为《任老板,您要么就别来了,要么微 服私访,不然挺扰民的!》的文章成为热贴,其批判的矛头直指任正非。
基于事件的自我批判
在现代战争中,找到敌人比消灭敌人更困难。因此,即使具备自我批判之心,有时候也不清楚批判自己什么。个人如此,组 织也如此。
所以,构建自我批判的价值观与氛围,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和能量,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接下来还需要解决如下问题:如何 解决自我批判的供给侧问题?如何找到自我批判的坐标、靶心或GPS?如何使自我批判成为可持续的行为?
在《心声社区》上有一个板块,叫“自我批判区”,并区分“组织自我批判”与“干部与员工自我批判”两个部分。粗略估 算一下,截至2017年2月下旬,关于干部与员工自我批判的文章有近400篇,组织自我批判的有140多篇。
任正非2006年与“两报”座谈时指出:“公司是批评不倒的,如果它真好的话,反而批评有益于健康。”
面向云的未来,华为于2016年8月31日至9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HCC大会(HUAWEI CONNECT),与阿里巴巴于10月13日 至10月16日在杭州举办的云栖大会,前后只差一个月。华为蓝军的一篇《华为可以向云栖大会学什么?》,又引发了对华为 的内部批判。

华为集团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华为集团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华为集团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院 (系):工商管理系专业:工商企业管理姓名: xxxxxxx学号: xx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xxxx二〇一年月日华为公司成立于1987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全球第二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围绕客户的需求持续创新,与合作伙伴开放合作,在电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者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并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等提供有竞争力的ICT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 1/3的人口,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从一个不足20人的小工厂发展成为现在这样一个拥有员工2.4万人,年销售额462亿元人民币位列世界电信制造业前20名的高科技企业,正是因为华为独特的激励机制为其现在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激励机制,其实更加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员工激励机制,因为,归根到底,激励的对象是人,也就是员工。

华为独特的激励机制可概括为三方面:物质激励、文化激励、精神激励。

虽然,华为的激励机制对其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缺点与不足。

在本文中,我们就将对华为集团的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华为集团激励机制Founded in 1987, Huawei was founded in Shenzhen, China,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supplier,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smartphone maker, is also a leading global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olutions provider. Companies around the customer's needs continuous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with partners and opening up in the field of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enterprise networks, consumers and end-to build a cloud computing solution strengths, and is committed to telecom operators, enterprises and consumers providing competitive ICT solutions and services, continuing to enhance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to create maximum value for customers. At present, Huawei's products and solutions have been deployed in over 140 countries, serving the world's population of 1/3, from a lack of able in just ten years time, 20 people developed into a small factory now employs such a 2.4 million people, with annual sales of 46.2 billion yuan ranked former 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20 high-tech enterprises, precisely because Huawei unique incentives for achievement now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The so-called incentive mechanism, in fact, it should be more accurate employee incentives, because,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object is to inspire people, that is the staff. Huawei's unique incentives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areas: material incentives, cultural motivation, mental stimulation. Although Huawei incentives for its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decisive role, but everything has its own drawbacks and shortcoming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analyze the presence of Huawei Group on incentive problems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 :Huawei Group excitation mechanism目录第一章华为集团的简介 (1)第二章华为集团的激励机制 (2)第一节物质激励 (2)第二节精神激励 (3)第三章华为集团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6)第四章解决华为集团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8)结论 (11)致谢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第一章华为集团的简介华为,全称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最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最新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分析出发,找出了会计内部控制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现状及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分析的改善建议。

并结合实例,分析华为公司内部控制。

而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不完善的内部控制。

监管权威的弱点和制约,制度不完善,责任体系不健全等: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建立检查和权力系统的平衡,提高文化发展系统,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岗位分离系统等,对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华为公司,内部控制,分析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nd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ects of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under th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with examples, analysis of HUAWEI internal control.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the existing internal control is not perfect. The weakness and restriction of the authority, the cultur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not perfect, for these problems, we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inspection system and power balance, improve the cultural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risk the control system, improve the internalcontrol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separation system,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AWEI company. Keywords: HUAWEI company,internal control,analysis目录摘要 11 绪论 11.1 选题背景 21.2 选题意义 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概述 22.1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概述 22.2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方法 32.3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结构 3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5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概述 53.2 华为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 53.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控存在的问题 63.3.1 内控环境管理实施薄弱 63.3.2 内控活动风险评估缺失 63.3.3 内控信息系统不健全 73.3.4 内控监察部门职能失效 7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成因分析 84.1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 84.2 活动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84.3 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94.4 公司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 95 完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内控优化的对策 105.1 优化内控环境体系 105.2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105.3 建立信息传递渠道 115.4 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116 结论 131416绪论随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近年来规模不管扩大,华为公司渐渐由开始形式单一的民营企业发展到如今产业多元化的企业,公司各种类型业务的拓宽和业务量的增加让公司监管制度实行的难度在不断增加,然而,公司的生死存亡是和内控监管息息相关的。

扒一扒华为LTC流程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

扒一扒华为LTC流程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

学习LTC—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LTC流程框架已经毫无秘密:管理线索—管理机会点—管理合同执行—关闭和评价合同。

支持LTC流程的组织也已经毫无秘密:“铁三角”团队运作。

但为什么许多企业在学习和运用LTC流程时却无法突破,今天为大家扒一扒华为LTC流程背后的关键成功要素。

1、“一五一”工程。

一支队伍、五个手段(参观公司、参观样板点、现场会、技术交流、管理和经营研究)、一个资料库。

一支队伍,华为通过矩阵式管理,将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拧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职能分工和传统绩效考核造成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借助网络平台,最大限度降低“内耗”,对客户任何问题都能做出快速反应。

五个手段,看似平常,但这正是很多公司忽视的重要工作。

华为通过这五个手段的落地,将传统吃喝玩乐拿模式,转型为“营销+咨询”的模式。

这五个手段也是流程中“标前引导”环节的核心工作,在投标之前让客户认同华为、认同华为的解决方案,甚至为竞争对手设置“门坎”,使华为中标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一个资料库,这和华为IPD体系强调的CBB是同一原理,既是公司知识库,在需要时又可以快速调用,大大节约方案开发时间和提高问题解决速度。

2、项目制运作。

项目制运作是体外功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多数学习LTC流程的企业,特别是项目管理基础较弱的企业,在流程实施之时得其形而未得其神。

比如:WBS计划应用,重量级团队,PBC,沟通管理,变更控制,风险管理等等。

3、团队作战,分工合作,细微之处见分晓。

LTC的“铁三角”团队既是合作关系,但又有明确分工。

但重点是工作的颗粒度。

我曾在给网通客户做BPR项目时亲历华为销售团队的工作。

客户经理给关键利益关系人扛煤气罐、陪关键利益关系人家属到深圳看海;技术经理给客户设备维护部门做年度设备维护计划;这些不是传说,而是真真实实的工作。

正是凭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致工作,华为的客情关系维护走在了竞争对手前面。

华为三次蜕变的真实原因(上)

华为三次蜕变的真实原因(上)

华为三次蜕变的真实原因华为三次蜕变的真实原因((上)2016年10月10日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大师IBM,用一句话唤醒了华为:解决方案就是用10%的产品来满足客户100%的需求。

这条路打通之后,华为行业级市场空间就得到大幅度的扩展。

第二个转型是从国内走向全球市场。

很多人会说,华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太高,国际化是无奈之举。

其实华为走向国际,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华为的国际竞争对手,都是整合全球资源来跟华为在中国本土竞争,而华为如果只有中国资源的话,最后必然会败在自家门口。

比如爱立信,把来自全球的利润放在所得税最低的地方。

它又在哪里融资呢?在贷款利率最低的地区。

为了拥有可以抗衡的竞争能力,华为就必须实现全球化运营。

现在,华为在全球建设了26个能力中心,无线通信技术的中心在瑞典,工程技术中心在日本,而软件工程中心在印度,互联网创新中心在硅谷,这样你才有资格跟人家竞争。

第三个转型就是从大B(运营商)到小B(行业客户),最后到C(终端消费者)。

为什么要从B 到C 呢?因为运营商市场增长乏力,爱立信、阿尔卡特都举步维艰,而消费者业务潜力巨大。

但这并不是一切,华为认为,如果没有终端业务,从生态链的角度上讲,你就没有办法去贴近最终用户。

因为大家最终都要走向云端,如果你没有终端——对用户神经末梢的体验,而只有管道的话,往云端走就变得更困难。

BAT 和小米等企业,都深知“入口”的巨大价值。

三次转型,任何一次都有可能把自己做死。

那么,华为凭什么能够屡屡闯关呢? 转型成功转型成功,,依靠持续的管理变革依靠持续的管理变革 现在,很多企业想从实体进入电商,或者从面向企业客户转为面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战略变了,业务运作模式就要跟着变。

线上和线下、B 端和C 端的运作模式肯定是不一样的。

运作模式变了,组织功能也要跟着变,小米绝不会沿用原来金山公司的组织架构,华为的国际化也不可能依靠原来国内业务的组织体系来支撑。

更加关键的是人也要变,人的思维要转变,能力也要提升。

华为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为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华为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院别经济学院专业会计学学生姓名潘东月学号013142017指导教师张存彦职称教授2018 年 4 月15日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信息:课题性质:设计□论文√课题来源:教学√科研□生产□其它□发出任务书日期: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院别:经济学院专业:会计学姓名:潘东月学号:0131420172018 年4 月15 日GidoJ Clements 在(2017)《成功的项目管理》提出的主要观点是:研究了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目标作业成本法三者之间的差异。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三个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具体实施,各种管理体系基本相同,在企业中可以针对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环节联合使用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

Andreas Taschner(2016)在《管理和成本会计工具和概念》一书中认为,没有完善和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体系,成本管理就如一句空话,就形同虚设,对于企业成本管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企业要降低成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体系,以保证成本管理顺利进行。

司铁英(2016)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中提出:传统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就要想办法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想要减少企业的支出,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传统企业非常注重成本费用的核算方法,尽量减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可以看出企业对于成本的管理中更加关注生产过程当中费用的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就是因为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先进的技术也可以说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由此可见重要性,所以企业非常重视在日常生产中对于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高投入换来的是企业的创新与发展,销售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也会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并不像传统企业那样注重会计核算的方法,而是更加注重全过程的控制,考虑到了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所有的环节,不再只是依靠降低成本费用来减少企业的支出。

华为常见故障和问题处理要点

华为常见故障和问题处理要点

GSM面试试题英语自我介绍每个人准备一段自己的英文工作简历,并把它背下来。

LAC规划原则;位置区的划分不能过大或过小如果LAC 覆盖范围过小则移动台发生位置更新的过程将增多从而增加了系统中的信令流量;反之位置区覆盖范围过大则网络寻呼移动台的同一寻呼消息会在许多小区中发送会导致PCH 信道负荷过重同时增加Abis接口上的信令流量。

一般建议每个位置区内的TRX 数目在300 左右。

尽量利用移动用户的地理分布和行为进行LAC 区域划分达到在位置区边缘位置更新较少的目的如城市和郊县用不同的LAC,避免位置区边界设置在用户密集区域。

如果M1800 与M900 共用一个MSC,只要系统容量允许建议使用相同的位置区。

如果由于寻呼容量的限制必须划分为两个以上的位置区这时候就有两种设计思路按地理位置划分和按频段划分。

频点规划原则同基站内不允许存在同频频点;同一小区内BCCH和TCH的频率间隔最好在400K以上;没有采用跳频时,同一小区的TCH间的频率间隔最好在400K以上;非1*3复用方式下,直接相邻的基站避免同频;(即使其天线主瓣方向不同,旁瓣及背瓣的影响也会因天线及环境的原因而难以预测)考虑到天线挂高和传播环境的复杂性,距离较近的基站应尽量避免同频相对(含斜对);通常情况下,1*3复用应保证跳频频点是参与跳频载频数的二倍以上;重点关注同频复用,避免邻近区域存在同BCCH同BSIC;掉话率如何优化无线系统掉话分为SDCCH掉话和TCH掉话:无线链路断掉话调整无线链路失效计数器,SACCH复桢数,T3109定时器,MS最小接收信号等级,RACH最小接入电平进行优化。

错误指示掉话调整T200定时器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下行干扰可以通过更换合理的频点和BSIC,打开下行DTX,跳频进行优化。

上行干扰可以打开上行功控进行优化。

切换掉话通过完善小区相邻关系,优化切换门限,切换时间,切换定时器,调整越区覆盖的小区工程参数等参数来优化。

华为竞争优势分析

华为竞争优势分析

• 研发活动市场化,明确了“客户需求导向
场渗透
型”研发政策,一直强调针对市场做研发
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首先选择发展中国家
• 发展前期采取跟踪型研发策略,通过模仿、 市场,然后在发达国家市场寻求突破口
借鉴成熟技术降低研发成本,到成熟阶段 • 与渠道代理商、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通过领先型研发奠定竞争优势
降低市场开拓成本
• 研发资源配置采取“压强原则”,集中资 • 技术专利跨国互换,减少了进入海外市场
源实现重点突破
的技术许可费用
采取后向一体化策略,如针对采购成本较高 的芯片部分,成立了芯片设计部,并通过外 包加工生产;当芯片部门成熟后独立为“海 思半导体”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2.生产及运营能力分析——差异化战略
国并购,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
威胁
• 与思科、爱立信等跨国巨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手的资本和
技术实力占优
• 在欧美市场遭到以知识产权、贸易保护和“国家安全”为借
口的各类调查和打压
• 个人崇拜主义严重,任总等领导层变动会影响华为长期战略
规划
目录
1
华为的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2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3
华为的战略选择及建议
励提高员工忠诚度
目录
1
华为的内部资源及能力分析
2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3
华为的战略选择及建议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组织、流程、人力及制度安排
› 在华为的所有经营活动中,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战略贯穿始终,奠定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组织建设
• 采用矩阵型组织架构,确保组织灵活性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 响应 • 专门设立战略与客户常务委员会,推动整体战略的实施并提 供决策支持 • 建立遍布全球的客户服务中心,全方位贴近客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这是华为员工“五斗米”2010年12月15日,贴在华为内网心声社区的一个点击巨量的贴子,年末的时候被《华为人》报评为2010华为之最,朴实无华的阐述,直奔本土企业的问题本质。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

本人从以前意气风发也逐步冷却和平静下来,希望能通过发发牢骚,浇下心中的块垒,也能稍微发泄下大家的郁闷心情。

这里就不讨论外部环境中的汇率上升和通货膨胀问题,只从公司内部问题分析入手。

关于内部问题,相信经过这次调薪事件,也应该能感受到点味道来了。

本人和华为各阶层,下至贩夫走卒,上至皇亲贵胄都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经历过很多领域和业务,相信视角也并非只是管中窥豹。

同时也希望本文不至于引起普遍的反感,或者带来“不能生鸡蛋,凭什么评价鸡蛋”之类的指责。

一:无比厚重的部门墙一般产品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互相推卸责任,经常最后发现谁的责任都不是。

要么是客户没操作好,要么是环境不匹配。

通信产品非常复杂,结合部模糊地带也很多,推卸掉责任还是很容易的。

好比当初三聚氰胺的笑话,厂家说牛奶出了问题是因为奶贩子,奶贩子说是因为奶牛,奶牛说是草的问题,草说是草他妈出了问题……。

还有就是内部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如果不是自己牵头或者自己部门牵头负责的项目,很难调动的了资源。

我们很多主管一般都只提倡自己部门内部相互协作,希望协作中能给自己组织带来好绩效,当自己部门要协作外部门时,就开始推三阻四了。

这种自私的假协作最终带来内外都不协作。

所以整个华为都在做布朗运动,这种运动对大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

不恰当的局部考核是导致类似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考核差距过大也强化了这种冲动。

所有人都关注自己是不是能获得高绩效,没人关注组织是否能成功。

虽然两年前把考核从三个月一次改成了六个月一次,还是没学到别人的精髓。

六个月一次不是仅仅为了拉长周期,还希望能借此弱化过密的考核,强化大家对全局的关注。

不恰当的考核不仅会伤害整体,也容易导致过度关注短期利益。

比如大家都不关注项目或组织最终是否成功,只关注短期内能看的见的收益,只要眼下不出问题,以后就没人管了。

就算我们把以后网上的表现也作为考核对象,但因为时间相对较长,对眼下的约束也是有限的。

如果是生产线女工,完全可以每天计件考核。

产品越复杂,考核越需要把握好尺度。

我们试图通过考核掌控一切,生怕考核弱化导致大家都不干事。

可当我们把考核设计的十分严密时,大家是都很忙了,都有事干了,但都忙的不是正事。

当所有人都不把企业放心上的时候,考核只能沦为互相欺骗的幌子,强化布郎运动的搅拌机。

考核的尺度和范围十分重要,片面希望考考核就解决一切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

考核工具要能和核心价值观、人员成熟度、管理水平等匹配起来应用才有可能发挥好的作用。

二:肛泰式(膏药式)管控体系先看些常见的现象:上级说减少会议,于是有用没用的会议都不让开了。

领导说转测试三次不通过开发代表下岗,于是再也没有转测试不通过的了。

发文说质量和进度冲突时质量要第一,于是就有人项目可以GA了还故意拖几天,这样就显得更重视质量了。

当出现这些作假现象时,上级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大家能力太差,监控措施不到位,反正都是员工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于是为了避免作假,又设定更复杂的管控措施,增加复杂的监控组织。

于是组织越来越复杂,干活的越来越少,效率越来越低下。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是员工能力不行,也应该设计适配员工能力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者去对员工培养,应该通过梳而不是堵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组织现状,谁都搞不清楚我们下一个部门叫什么名字,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到底有哪些组织。

业界平均投入实际价值工作的人员一般在95%左右,我司据说在70%以下,30%以上的人都干的不增值的工作。

到处都很忙,也到处是“闲人”。

用句曾经下属的话来说,和尚很少,菩萨太多。

还有个现象就是调查或评估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假模假样地分析下根因,稀里糊涂研讨来研讨去,于是就头痛医头地设置组织开展措施了。

年年都有TOP N,年年都持续改进,但问题却从来没见彻底解决过,这些问题也很少见有变化过。

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是假把式。

领导从来都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下面做不好是因为他们执行不到位。

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所有人都执行不好,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缺乏一线的深入分析或缺乏和实际业务的结合体验,是不是自己制定的规则有问题。

华为四大禁之一就是禁止没有实际业务经验的去做流程优化和组织变革工作,大家看看我们有多少是符合要求的。

就算从事过具体业务,那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依然停留在19世纪的管理模式中,总希望通过条条框框这种表象的东西解决系统问题,试图把管理简单化表面化。

对于复杂知识型劳动,贴膏药式管控管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背后的自由度太大了,太复杂了。

真正合理的方法一是搭建平台激发员工,二是建立针对组织级的健康审视,一种对管理和氛围的促进方法,而不是现在对一些容易被欺骗的指标的审视。

三:不尊重员工的以自我中心世界级企业以员工为本,他们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

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

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绩效导向”,就是“你给我赚更多的钱,我就给你发更多的钱”,“你不给我赚钱,你就可以走人了”。

创新型知识型企业员工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对待生产资料缺乏敬畏之心,也缺乏共同成长的愿景,导致我们的离职率很高,忠诚度低下。

当领袖说我们要采用赛马文化时,我们甚至连培训都不敢用了,即使偷偷培训也要说是研讨。

而且很多动作缺乏真诚的沟通,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一种老子训儿子的口吻。

本来相同的问题,经过我们传递出来的信息大多获得的都是抵触性的反馈。

这也导致了员工和企业不能站在一条船上,过一天算一天。

其实华为作为民营企业的翘楚,是具有吸引大家的先天优势的,一大批厌恶国家垄断型研究体系,厌恶外企的优秀人才,对华为充满了热爱,也有很多人抛弃高福利低劳动强度的垄断企业和研究所来到曾经热情洋溢的华为。

所以只要我们能按部就班地做,虚心真诚地对待大家,是可以留住很多人才的。

但我们在人才的管理上落后别人一个时代,当大家都在为尊重人,激发人,培养人努力奋斗时,我们还在把员工当敌人看,当机器管。

四:“视上为爹”的官僚主义我们经常看到,为了完成给上级一个汇报胶片,一大帮人持续钻研两三个月,胶片改了20几个版本,一张照片要翻来覆去地考量。

为了满足上级的一次参观,把本来做实验用的地方用来做展台,购买大量不增值的东西。

真是为了博妃子一笑,不惜大动干戈。

这些会议和胶片把管理者的时间全部覆盖了,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组织,提升质量。

这里一部分是主动去迎合上级,也有部分是不得不迎合上级。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上行下效也是难免的。

当所有的利益都来源于上级领导评价的时候,官僚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奢望通过什么减少简化来解决问题更是痴人说梦。

只有解决了对主管的评价问题,才有可能解决汇报和会议问题,只有建立起真正能体现主管价值的评价体系,主管才有可能聚焦在核心业务上。

公司一旦大了,问题怎么就这么多呢?五:令人作呕的马屁文化一决策机构参谋对着领导的材料说,这哪里有什么问题啊,简直太伟大了。

看这马屁拍的,太没水准了。

马屁文化从管理层泛滥开去,弥漫整个公司,虽然下面不这么肉麻,也都不愿意去戳破这层窗户纸。

这直接导致信息失真,试点没有不成功的,要求没有达不到的。

凡是领导说的都是正确的,凡是领导支持的大家都需要支持。

无人愿意去忤逆领导的意愿,无人愿意和领导深入讨论问题,上上下下一篇祥和之声,敢于直言的更是寥若晨星。

历年的成功也强化了这种颂扬和靡靡之音。

这些“正确”和“成功”最后就导致不可收场,十分难堪。

马屁文化一方面来源于上行下效,一方面也来源于过于刚性的执行力。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大树虽然多次表示下征言纳贤,也只不过象征性表示下罢了。

就好比《参考消息》,参考的都是表扬自己的。

马屁文化也与华为的组织生态有关系,因为组织设计问题资源调动困难,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大多都是简单粗暴的推动力强型,简单粗暴带来的结果就是对上唯唯诺诺,对下吹胡子瞪眼睛,缺乏真正能认真思考,梳理业务的人。

马屁文化导致机体缺乏自我免疫机能,从上到下都是一条裤子,当裤子非常完美时可能还能正确前行。

但裤子一旦破了,露出屁股丢人也是难免的,因为没人敢去跟上级说,你的裤子破了的,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组织的健康成长即需要民主,也需要集中,民主是为了集思广益,集中是为了提高执行。

我们没有真民主,最后导致都是假集中。

六:权利和责任割裂的业务设计我们的开发部门现在面临巨大的压力,很多部门经常加班到深夜十二点,大量员工离职,用领导的话来说,几乎是再造了一个腾讯。

可笑的是居然有一些部门主管夸自己部门的人热情洋溢,每天自愿加班到深夜,真的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当你把业务部门和开发部门割裂开来的时候,很容易带来前后方的冲突。

开发部门负责提供炮弹,负责质量问题,承担的是责任;业务部门有开疆破土,呼唤炮火的权利,却不承担后面对资源负责的责任。

这导致业务部门或营销只会大量地去提需求,最后导致开发部门累的要死。

为了让开发不要过度加班,能筛选需求获得真正的价值。

于是就提出开发和业务分权制衡,希望开发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对着干,敢于对前方需求提反对意见。

看起来是解决问题了。

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开发和前方的平衡将带来大量的扯皮,最终不仅丧失价值需求,还会使效率大大降低。

就好比治疗吃饭会噎着问题一样,我们不是通过把饭嚼碎解决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不吃饭来解决问题的。

因为这里缺乏一个真正的责权一体的组织,缺乏一个能平衡前方和后方的真正责任人,或者说业务部门的责权分离导致了这个结果。

如果有个责任人,自己能去平衡需求和后端的资源,他自然会去考虑如何才能使资源最大化,自然会在需求和价值间平衡。

我们现在的业务设计就比较混乱,业务和开发抢权,项目和资源抢权,缺乏一个真正的契约化客户化组织,必然导致一笔大糊涂账。

中央组织部部长说,大部制改革要确保“权责要统一,权利受监督”。

政府虽然腐败,我们的业务设计连腐败的政府都不如。

人都是趋利的动物,组织的设计更要十分精细,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实际需求,而不是按下葫芦飘起瓢的胡乱指挥。

而且这些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东西十分复杂,更多地靠人的感受和领悟。

如果对人没有深刻的理解,是很难搞清楚究竟该如何设计的。

我们以前过多地依赖技术和战略成功,当我们突然走向精细化时,就有点慌不择路了。

七:集权而低效的组织设计有客户反馈,华为响应及时性比以前欠缺,及时性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