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学会使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培养文学素养。
(3)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增强对化石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化石吟》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描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1)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观察化石标本,增强对化石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化石吟》的课件或黑板。
2. 准备化石标本或图片。
3. 准备与化石相关的故事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化石标本或图片,简要介绍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讲述一个与化石相关的故事或播放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化石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分析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会欣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化石的认识。
(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扮演诗人,尝试创作一首关于化石的诗歌。
(2)选取几位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化石吟》。
2. 观察身边的化石,了解其形成过程,并结合诗歌《化石吟》进行思考。
3. 写一篇关于化石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

2023年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8篇七年级《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科学诗。
写科学家通过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歌共7节,可分3层。
第1、2诗节是第一层,诗人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象;第3、4、5、6诗节是第2层,也是诗歌的主体部分,具体写遐思的内容;最后第7诗节回应第1、2诗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首尾圆合。
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仿佛与它面对面地对话一样,显得自然亲切。
教学目标: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3、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浓郁的诗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激发爱文学的激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初一学生对化石的了解较少,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合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学准备:1、学生查找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吴__,来自__中学。
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韩城,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节课。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里,在我家附近,一家大型商场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微型公园。
在这个小小的公园里,一只威猛无比的霸王龙,带着一只呆萌无比的小恐龙,在一片浓密的草丛中,昂首站立。
它们,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有时还引颈长吼。
这奇特的景观引来许多行从驻足观赏,那令人恐惧的嘶鸣,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那奇特的远古,令人遐思,令人留连忘返。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简直将这里当成乐园,乐不思蜀。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是大约亿万年前的生物,它早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现代是怎样知道恐龙样子的呢?对,是化石!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留下的化石,复原了恐龙的形象,也再现了恐龙的生活环境,让我们得以欣赏到一个像神话一样的奇幻世界。
《化石吟》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化石吟》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有关化石的知识,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途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尊重生命,珍视化石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了解化石的知识。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会生字词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各种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化石。
(2)诗歌导入:朗读一首与化石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诗歌(1)自读诗歌:学生自主朗读《化石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讲解生字词:针对诗歌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表达技巧。
3. 了解化石知识(1)讲解化石的形成:介绍化石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化石的珍贵性。
(2)探讨化石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化石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原因。
4. 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能力。
(2)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化石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歌。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化石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2)推荐阅读:布置课后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与化石有关的书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化石吟》。
2. 完成课后练习:以化石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歌。
3. 阅读推荐书籍,了解更多的化石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关于化石的知识,并能够简单描述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化石吟》语文教学设计

《化石吟》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化石吟》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2、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语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这就叫化石。
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赞颂化石的优美诗歌《化石吟》。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将各自搜集到的古生物化石图片或文字资料,拿出来展示一下,然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以备拓展延伸环节使用。
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2、朗读: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⑴各自练读。
⑵让部分学生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3、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就诗歌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1、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第1、2节,通过一连串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节,肯定生物进化理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第4节,化石中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科学家研究生物提供了必要条件;第5节,经过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由低级逐步想高级发展;第6节,赞美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7节,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进化。
2、请你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样写,有放有收,前后照应,使全诗结构完整。
3、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化石吟》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观察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难点:(1)诗歌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如“硅化物”、“钙化物”等。
(2)通过观察化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化石吟》的内容,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2)准备化石标本或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3)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PPT、视频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化石吟》,了解诗歌的大意。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化石,如牙齿、骨骼等,并思考其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化石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学习诗歌(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观察化石(1)展示化石标本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化石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4. 小组合作(1)分组让学生合作观察化石,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化石的特点。
(2)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完成观察报告。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提问等。
2.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化石吟》。
3.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化石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效果。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导入,学生了解贝壳化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学习化石吟这首古诗,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学会朗读古诗并能够感受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以及实物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通过分组朗读、合唱、师生共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历史、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并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贝壳化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抒发。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从诗中理解时间的流转与传承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1)PPT、图片、视频等(2)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3)化石吟古诗文本2.学生准备:(1)课前了解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的基本知识(2)积极参与讨论和朗读的准备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贝壳化石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
2.引导学生讨论:化石是怎样形成的?贝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步骤二:呈现(15分钟)1.展示一段关于化石形成过程的视频,并让学生观看。
2.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讲解化石形成过程的基本知识。
3.通过展示一些贝壳化石和其他化石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探究不同化石的形态和特点。
步骤三:欣赏(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化石吟》古诗的文本,带领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步骤四:练习与表演(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四人,让他们合作朗读《化石吟》。
2.引导学生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用合唱的方式朗读《化石吟》。
《化石吟》优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化石吟》优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化石吟》优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石吟》优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石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叹服、海枯石烂”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探究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揣摩品味语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或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设疑探究,调动想像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一、导课、解题(导语)同学们,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他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当我们面对这些化石,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
它们似乎在向我们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题,放投影理解化石意思。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声朗读,勾画并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guǒ()藏骸()骨潜()行躯壳()猛犸()(2)根据释义说出文中相应的词语。
①称赞而且佩服。
()②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
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化石。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化石的了解。
展示化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解释不同类型的化石。
第二章:诗歌理解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化石吟》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2 教学内容朗读并解析《化石吟》诗歌。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韵律。
解析诗歌内容,解释化石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3.3 教学活动分析《化石吟》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风格。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科学探索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化石的重要性和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4.2 教学内容介绍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过程。
4.3 教学活动展示化石挖掘的过程和重要发现。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或观察活动,例如制作化石模型。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或观察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章:综合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表达。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创作。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要求学生运用诗歌和科学知识进行综合表达。
5.3 教学活动分析综合表达的要求和技巧。
提供创作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表达创作。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第六章:小组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引导语: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化石吟》就是一篇揭开神秘世界的诗歌。
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这门课程呢?下面是《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供大家参考。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一教学目标1. 学习目标①理解、积累诗中的常用词语。
②了解化石的一般常识,丰富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①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美、节奏美、韵律美。
②感知诗歌大意, 把握作者情感,理清诗歌结构。
③激活创新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忱。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揣摩语言,激活联想想像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一、预习课文1. 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听录音。
2. 各自练习诵读。
(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最早的/鱼儿/ 怎么/没/ 下巴?最早的/ 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 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 腿?最早的/ 树儿/怎么/不/开花?3.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 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 让2—4 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1-2)通过发问引发联想总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分(3-6)回应发问,照应开头总(7)回答呼应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1.集体诵读1-2-7 节2.思考:(1) 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
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
可以说,第7 节是对第2 节的回答。
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五、结束本节课“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
六、布置作业:1. 抄写课后词语。
2. 阅读3—6 节,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话”变成自己的文字。
写写“苏醒的化石”到底说了什么话。
《化石吟》优秀教学设计范本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积累词语,感知诗歌内容。
2.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3. 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4. 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2.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 抓关键性语句整体感知课文,赏析文句,体会、理解课文所蕴涵的科学精神。
2.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加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屏幕放映一则新闻并展示一些化石图片)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化石,你们有什么联想呢?你们知道这些化石中动物的名称吗?你们能想象到它们所什么生活的时代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动物已经不存在了,变成化石了呢?有一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吟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峰写的《化石吟》。
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科学诗。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赞颂”、“赞美”的意思。
所谓的科学诗就是把诗与科学结合起来,用优美的诗语言和意象去描绘科学世界,去传播科学知识,去表现科学精神,去启迪科学思维的诗。
我国虽然是诗的国度,但在科普园地里,科学诗这朵小花还开得不太绚丽,这大概是写科学诗,既要懂科学又要懂诗歌,可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和诗歌兼通的人却不多的原因吧! 因此,张锋的这首科学诗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品味。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首先,我们看看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
(屏幕显示学习目标,指明学生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解决字词(屏幕显示字词,指明学生注音; 师生评议; 全班读两遍)给红色字注音:奇幻〔hucn J骸〔h ci〕骨潜〔qi 6〕行葱茏〔I印g〕裹〔gu o丨藏猛犸〔m d丨引颈〔j m g〕(二)初读课文1 、听读课文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标清诗节的序号,然后听朗读录音,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美。
2 、练读课文师:(朗读指导)既然是诗,就一定会有节奏和韵律。
节拍是诗歌的生命力的表现之一,而韵脚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在朗读这首诗歌时要做到节拍鲜明,韵脚要突出,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
下面老师以第一节为例,划分一下节奏,这一小节是5 拍、5拍、6拍、5拍; 押韵的字是“巴”、“牙”、“花”,我们读时要把韵脚读出来,要突出韵脚,这样才能使诗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用序号标明小节,并把诗行的节拍和韵脚划出来,注意,韵脚用空心的圈画。
然后,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再学读。
)最早的/ 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 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 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 腿?最早的/ 树儿/怎么/不开/花?(以下几节都由同学们自己划分节奏,找出韵脚。
教师适当指导,如:第二节仍然是以五节拍为主,押韵的字也就是韵脚是“话” ; 第三小节:五节拍、四节拍,压“话”韵; 第四小节:节拍多的诗行和节拍少的诗行,在表达情感是否一样呢?第五小节,4 节拍、6 节拍和8 节拍; 第六小节,韵脚是:雅、家,此节节拍逐渐减少,同学们在朗读中品味一下,逐渐减少的节拍,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样的效果。
第七小节又恢复5节拍结尾用了一个7节拍的长句。
)师:这首科学诗在形式上整切严谨。
全诗的偶句都押“a”韵, 读起来琅琅上口,音调和谐。
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环往复,又富有变化的感觉。
这是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从形式上要注意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自由练读。
3 、指明学生朗读。
(分别找学生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师生评议。
)4 、分角色读(男女生各一名,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五节; 全班学生读六、七节。
后教师评议。
)5 、全班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三)整体感知(屏幕打出思考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1 、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示例: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2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示例:诗歌的第3、4、5、6 节都是化石说的话。
当然,学生也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
3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化石呢? 示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到了生物的进化全过程,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
因此作者要赞美化石。
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4 、全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各层大意。
示例:从诗的结构看,第一二节是诗人遐思; 中间四节是诗人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照应开头的两节,回应发问,说化石讲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
全诗的结构完整而紧凑。
三、精读品味,合作探究。
1 、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好处?示例:诗的1—2 节以一连串的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想像。
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富有孩子气的浓厚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下子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最后一节,“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照应“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应。
这样整首诗开合自如,首尾圆合,显得结构严谨。
2 、文中的“你”都是指化石吗?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全诗共4个“你”字,其中三个都用称呼化石,但第6 节中的“你”却另有所指——大自然。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显得自然亲切。
四、发挥想象,拓展迁移。
五小结:现代汉语中有一个成语:沧海桑田。
比喻时间久,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界的变迁,还有许多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没有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去探寻,为人类谱写出一首新的科学的赞歌! 最后,我们再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这首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