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最新

合集下载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课题一: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a.通过对溶解性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剂热度的概念。

b.通过实验理解影响物质溶解度因素2 过程和方法目标:本节课运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尽力提供感性的材料,同时让学生体验控制变量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了解结晶概念及结晶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二、教学重点:溶解度的含义三、教学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建立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同学们,铁和食盐在日常生活中常见,那他们都溶于水吗?事实上,不同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怎么样?请大家大胆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素有哪些)1、学生猜想影响因素影响结果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湿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2、教师讲述怎么才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么?(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提供给学生的硝酸钾有三小袋:1.5g的一袋,3g的两袋;两个实验中每次用到水都是5ml。

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实验1:1g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解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的影响(说明室温下硝酸钾在5ml水中全部溶解限量比熟石灰大)实验2:3g硝酸钾在5nl冷水中未能全溶,在5ml熟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了溶质的溶解限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物质溶解限量越大教师总结:刚才的实验探究使我们认识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的确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等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对固体在水中溶解性是很复杂的。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溶液的概念、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不瞒大家说,老师提起做饭就头疼。

一次我做饭时,忙忙碌碌,油盐糖醋面都粘在衣服上,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生:洗。

师:用什么洗?生:用水洗。

师:水起了什么作用?生:溶解。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质的溶解。

[板书]物质的溶解师出示教学目标[大屏幕]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刚才我说的这几种物质都能够溶解吗?生:自由回答。

师:果真这样吗?咱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实验探究一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面粉放入水中豆油放入水中食盐放入水中糖放入水中食粗放入水中师: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生:实验并回答。

师:[追问]那么这些状态都是溶于水吗?生:不是。

师:既然不是,那么我们不能说物质在水中溶解,而只能说物质在水中分散,共有几种情况?[板书]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生:三种情况。

师;同学们看面粉分散在水中,振荡后,悬浮在水中的是什么状态的物质?生:固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悬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生:自由回答。

[板书]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水中师:面粉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悬浊液,我们仔细观察:振荡静置后,面粉不是均匀分散在水中,会分层,我们就说它不均匀,不稳定。

那老师衣服上的面粉如何除去呢?生:洗。

师:用水洗后如不干净,可再次用水漂洗。

师:豆油分散在水中,振荡后,分散在水中的物质是什么状态的?生:液体。

师:我们把这样的混合物称为乳浊液。

请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1)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6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1)

第三节物质地溶解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地涵义;
2、了解溶解度曲线地意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变化情况知道物质溶解随随温度变化地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复习---问题---讨论---探索”地教学
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绘制曲线等过程中培养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物质地溶解决定于物质地本性和外界条件地事实,充分理解内因和外因地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学习重难点:
1、建立溶解度地概念。

2、会查看、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重难点: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溶解度地概念。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物质溶解性地定量表示 1.固体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 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地质量。

溶解度是为了定量地表示物质地溶解性强弱。

公式:100g m 2m 1S ⨯=)
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
(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地溶解度随温度地变化而变
化,这种变化用物质地溶解度曲线来表示(2)溶解度曲线地意义:
3.溶解度曲线地变化规律
4.溶解度曲线地应用:。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9下化学  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互相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五、教学流程。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是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包含了三个
部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结晶。“物质溶解性的定
量表示”属于该节内容的第二课时。
溶解度的概念既是上节课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又是下一课时结晶的理论依据。教
材上对溶解度只是以单一的文字描述,略去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教学中
仅仅关注具体概念定义的简单识记和辨析,而是通过实验探究注重概念的生成和构 建过程,体验和感受概念的形成、深化和运用。
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定量认识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
手段
学空间,间以自主阅读、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巧设情境】今天冷不冷?与昨天相比 巧设情境、激发
1/6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溶解度概念建 立
齐声回答 思考、联想
呢?冷暖是我们对气温的定性认识,要比 较哪一天更冷,我们可以通过气温的定量 表示方法——温度来比较。我们上节课所 学的溶解性也是个定性认识,那么怎样定 量表示溶解性呢? 【板书】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律。配合开放性、
交点: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该温 层次性的问题设
学 生通过 分析思 考 度时的溶解度相同。
置,引导学生
总结得出:
走势:曲线越陡,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如何读懂溶解度
1、大多数固体物质 影响越大。
曲线,了解溶解
的 溶解度 随温度 的 【提问】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度
一、教学设计思想
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
(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
媒体:投影
五、教学流程
七、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沪教版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材及学情分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液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节内容包括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结晶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各1课时教学时间,共分3课时。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实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液是否饱和及转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2.建立内因与外因对事物发展共同影响的辨证观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能对实例进行转化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实例进行转化教学思路设计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1.多媒体课件2.合作探究实验(每4人一个实验小组):(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10ml水中分别溶解NaCl、KNO3和Ca(OH)2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③10ml水在不同温度下溶解KNO3(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①溶质、溶剂的改变;②温度的改变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问题(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②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某种物质?③溶液是否饱和应确定哪些条件?)组织、指导科学探究(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反思评价)应用提高现象:10ml水和酒精中分别溶解碘“为什么呀?”糖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为什么再加糖也不会更甜方案①:方案②:通过以上实验,再次强调条件,从而得出结论(板书);;。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①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三、学习难点:①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②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③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及其影响的因素。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预习导航:1. 大量实验表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2.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六、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交流讨论,完善转化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三)系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物质的组成,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补充、相互启发、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卷入与批判,识、1、小明陪妈妈去医院输液,不小心把护士手中的盘子打翻,棉球上的碘酒落在了小明的白衬衣上,白衬衣上立刻出现了一大块紫黑色痕迹,小明回家后用水清洗衣服,但怎么也清洗不掉,你认为应该采用的方法是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了个空,向其中注入饱和的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倒出。

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是 (填饱和/不饱和)溶液。

3、将一杯20摄氏度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加入溶剂C.倒去一半溶液 D.蒸发溶剂4、学完溶液的知识后,小松回家做了几个小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②学生主要通过学习认识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③在学习溶解性与饱和溶液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并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并知道可以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④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结晶现象并知道结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本节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地位和应用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
①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②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③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④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3、教学难点:
①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③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引入】一杯水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氯化钠吗?
【阅读】课本16页第二段
【讲述】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探讨】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1】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克分别放入有5毫升的水的试管中振荡后观察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2】两支试管各放入少量的植物油一支加入少量的水另一支加入少量的汽油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演示实验3】取一支试管加入5毫升的水再加入3克的硝酸钾振荡后观察
【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实验3中我们看到硝酸钾没有溶解完加热后又继续溶解了,除了加热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使其继续溶解?
【讨论】可以加水
【验证】学生在事先做好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小结】配制硝酸钾溶液时,用水量越多溶解的硝酸钾越多;温度升高时,硝酸钾在一定的水中溶解的量也越多。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讨论】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作业】课本23页1、2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升温、加入溶剂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减少溶剂、加溶质
【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设疑】如何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交流】条件:1、相同温度2、相同的溶剂3、达到饱和状态
【教师讲述】人们常用溶解度来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学生阅读】课本18 页溶解度的定义
【讨论】谈谈对溶解度的认识
【教师讲述】同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活动与探究】根据下表绘制溶解度曲线
【讨论】溶解度曲线有何用途?
【小结】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说明】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的意义:
1、在曲线图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在对应的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在某物质的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其饱和溶液与固体共同存在;(注意区分溶质质量的范围)
3、在某物质的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代表是在对应温度下,均为不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走向代表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注意】不是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初中只有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的走向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练习】
1、在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克;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克;
2、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时对应的温度为℃;
3、在10℃时,比较硝酸钾、氯化钠、氯化铵三者的溶解度大小;那么在70℃时又是如何?
4、在℃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在℃时,硝酸钾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在℃时,硝酸钾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作业】课本23页3;24页4。

【板书】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一、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的用途:
1.查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2.比较不同物质在某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3.观察同一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规律。

【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结晶
【活动与探究1】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
【现象】玻璃棒上有白色固体
【活动与探究2】在沸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然后降温
【现象】有固体析出
【教师讲述】像上述实验中那样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的方法
常见的有
蒸发溶剂结晶法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蒸发溶剂结晶法:适用于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较小的晶体溶液;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先制得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后将其降温则析出晶体;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的提纯。

【演示实验】演示从60℃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量,验证上述两种方法。

【总结】结晶法适用的范围: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差异。

【介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一般先将制得的不饱和溶液高温蒸发一部分溶剂后,使得它变为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分离。

【练习】课本24页第5、6题
【小结】冷却热饱和溶液法的实验步骤:加热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洗涤晾干【作业】课本24页第7题
【板书】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结晶法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教后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