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出度测定法

合集下载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溶出度是指固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是评价溶解性能的重要指标。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方法。

首先,最常用的是体外溶出度测试法。

这种方法是将药物制剂放入模拟体液中,通过模拟人体的生理条件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过程。

通常使用的模拟体液有pH 1.2的盐酸缓冲液、pH 4.5的乙酸缓冲液、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等。

在一定的温度和速度下,通过体外溶出度测试法可以测定出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从而评价药物的释放性能和溶出度。

其次,还有离体器官溶出度测试法。

这种方法是将药物制剂放入离体器官(如离体肠道、离体皮肤等),通过模拟人体器官内部的生理条件来测定药物的释放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更贴近人体内部的情况,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和溶出度进行更真实的评价。

另外,还有离体动物溶出度测试法。

这种方法是将药物制剂放入离体动物的器官内(如离体动物肠道、离体动物皮肤等),通过模拟动物体内的生理条件来测定药物的释放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更贴近动物体内部的情况,对药物的释放性能和溶出度进行更真实的评价。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如体内溶出度测试法、仿体溶出度测试法等。

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药物的溶出度测定,但其原理和操作方法都与上述方法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优势。

在进行药物的溶出度测定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操作,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药物溶出度的准确测定,可以为药物的研发和质量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溶出度测定方法

溶出度测定方法

溶出度测定方法溶出度(solubility)是药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物质在不同浓度溶液中溶解度的大小,并可以影响物质在体内的分布和药动学性能。

因此,测定物质的溶出度对药物的开发和质量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溶出度测定方法进行简要地介绍。

1、溶出度的定义和测定溶出度是指一定温度,某种物质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浓度溶液中溶解或分解的程度。

它是由物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决定的,可以用不同的测定方法来测定,常用的方法有蒸馏法、分散剂法、水溶出度法等。

2、筛选方法筛选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先将物质混合后放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利用溶出度的变化规律,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适合的溶解度的浓度,就可以得到物质的溶出度值。

3、蒸馏法蒸馏法是一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原理是:先将物质混合后加入溶液,然后放入加热装置中蒸发,在一定温度,一定时间内,比较不同浓度溶液中溶出物质的量,然后计算出物质的溶出度。

4、分散剂法分散剂法是一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原理是:先将物质混合,然后加入分散剂使溶液中物质分散,分散剂的加入量随溶液的浓度而变化,改变溶液中的pH值,在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比较不同浓度的溶液中溶出物质的量,以此计算出物质的溶出度。

5、水溶出度法水溶出度法是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原理是:将物质混合溶液,使其充分溶解后放入加热装置中蒸发,在固定温度,固定时间内,比较不同浓度溶液中溶出物质的量,以此计算出物质的溶出度。

上述是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介绍,从上述介绍可以知道,溶出度测定方法主要有筛选法、蒸馏法、分散剂法、水溶出度法等,它们具有相同的基本原理,但在测定时不同溶液的浓度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在溶出度测定时,不仅要注意浓度的变化,还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等因素。

此外,溶出度测定的测定结果对药物开发和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用来研究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溶出性、药物的给药方式等,因此,溶出度测定的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度测定法的原理

溶出度测定法的原理

溶出度测定法的原理
溶出度测定法(solubility test),是一种用于测定物质溶解度的实验方法,是进行
材料特性和可靠性分析中的基础实验。

它是根据物质溶解在指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来测定的。

在溶解的实验中,会选用一定的溶剂,加热至某一温度,经过一定的时间,冷却取出观察
物质的溶度,从而反映材料溶解度。

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原理:根据溶剂和溶质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利用物质物理
性质、化学性质和溶剂的温度来确定溶剂吸收的量。

一般的溶出度测定法分为质量溶出度
法(Mass Solubility Test)和量浓度溶出度法(Volume Concentration Solubility Test)
两种。

质量溶出度法( Mass Solubility Test) :此法是利用指定的溶剂温度和给定的时间,以一定的质量的溶质添加到一定的量的溶剂中,然后冷却,计算溶质溶出了多少。

如果溶
质在指定的条件下完全溶解,溶出度就为100;反之,溶质完全不溶,溶出度就为0。

溶出度测定是材料特性分析与可靠性实验的基本实验之一,是日常可靠性分析的基础。

它通过物质的溶解度来分析物质添加到溶剂中的物质比重,与室温和高温条件是否影响溶
出度,进而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为相关材料的可靠性实验、研究和分析
提供重要信息。

溶出度测定的七种方法

溶出度测定的七种方法

溶出度测定的七种方法
嘿,你知道吗?溶出度测定可有七种超级厉害的方法呢!第一种就是桨法,就好像划船一样,让样品在溶液里“畅游”。

比如说,咱们拿一片药放进去,看着它在那晃悠晃悠地溶解。

还有转篮法,这就像是把东西放在一个小篮子里转呀转,可有趣啦!就像把糖果放在小篮子里,然后观察糖果怎么一点点消失。

你说神奇不神奇,还有小杯法呢!就像是小小的杯子里藏着大大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开。

你能想象把一点点样品放在小杯子里观察它的变化吗?
另外还有流池法,感觉就像是让溶液像小溪一样流淌,样品在里面顺流而下地溶解。

这不就像是小树叶在溪水里漂呀漂的嘛!
再说说往复筒法,就好像是来来回回地捣鼓,让样品乖乖地溶出来。

哎呀,就像不停地摇晃一个小箱子一样。

还有循环法,这简直是溶液的奇妙旅行啊,样品在其中不断循环溶解。

这不就像是把一个球在轨道上不停地滚来滚去嘛!
最后是桨碟法,桨和碟一起合作,就像是好伙伴一起完成任务。

就像一个人和他的小狗一起玩耍一样有趣。

怎么样,这七种方法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溶出度测定的这七种方法各有各的奇妙之处,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和利用呀!。

溶出度检查法

溶出度检查法

溶出度的基本概念•溶出度:系指活性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溶出曲线:系把不同时间点测得的溶出量按次序依次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连续的曲线。

•溶出曲线可以看成是由具有其本身溶出特征的不同时间溶出量组成的集合。

•溶出曲线表示制剂的整个溶出过程,相同处方同一生产工艺的产品,其溶出曲线应该是相近的。

•规定条件中的时间如果是一点,测得的溶出量就是单点溶出度;时间如果是连续多个点,测得的溶出量按次序连起来就是溶出曲线。

•溶出曲线是溶出度的表达形式之一,它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溶出过程的规律。

适用范围•★水中难溶药物的制剂•★水中虽易溶,但处方与工艺造成阻溶的制剂•★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制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透皮贴剂等•★易溶的药物,也应考察溶出度•※如果全部样品(n>6)均在15分钟内溶出85%以上,则可以不将溶出度列入标准•※国家药品标准中已列出溶出项:不要轻易删除溶出度项用途•新制剂的研发:研究筛选处方•仿制药体外溶出曲线一致性考察•处方、工艺、原辅料、设备、设施变更后的质量一致性考察•控制产品质量•评价产品批内均一性•评价产品质量•评价不同企业产品的一致性•溶出度的实质:是最大程度最大限度的模拟药物的体内过程,通过建立体内外相关性来达到用体外释放数据来预测体内的目的二、溶出度测定法在中国药典的沿革•1、方法沿革• 1985年版篮法、桨法• 1995年版篮法、桨法、小杯法•2、品种沿革• 1985年版 7个• 1990年版 44个• 1995年版 128个• 2000年版 205个• 2005年版 275个• 2010年版 418个•3、仪器发展:第一代:常规溶出度试验仪:•第二代自动取样溶出度试验仪:第三代:光钎原位实时在线•溶出度试验仪三、测药品溶出度的目的•溶出度是药物发挥疗效的重要一环,它的大小直接影响药物能否进入血液并且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安全有效的血药浓度的重要因素,•1、比较药物成分在不同固体剂型中的溶出度。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
溶出度是指溶质在特定条件下从固体药品中释放出来的速度和
程度,是评价固体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有
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离体溶出法、离体释放法
和原位溶出法。

首先,离体溶出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入模拟消化液中,通过模
拟人体的胃肠道环境,测定溶出度。

这种方法模拟了固体制剂在人
体内的释放过程,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情况。

离体溶出法适用于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其次,离体释放法是通过将固体制剂放入离体器官中,模拟人
体的离体器官环境,测定药物的释放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真实
地模拟出固体制剂在人体内的释放过程,对于一些特殊的固体制剂,如缓释剂、控释剂等,离体释放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其释放特性,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最后,原位溶出法是指将固体制剂直接放入动物的胃肠道中,
通过测定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来评价固体制剂的溶出度。

这种方
法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出固体制剂在活体内的释放过程,对于一些特殊的固体制剂,如胶囊剂、缓释剂等,原位溶出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其在体内的释放情况,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意义。

综上所述,离体溶出法、离体释放法和原位溶出法是目前常用的三种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它们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具体的固体制剂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溶出度的测定。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制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固体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为药物研发和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给定的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是评价固体制剂溶出性能的重要指标。

正确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对于评价药物的释放性能和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

一、离体溶出度测定法。

离体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药物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置于一定的溶出介质中,通过适当的条件,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体内情况,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二、流体床溶出度测定法。

流体床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流体床中,通过流体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模拟体内环境,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三、旋转桨溶出度测定法。

旋转桨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旋转桨中,通过旋转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模拟体内环境,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四、桶式溶出度测定法。

桶式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溶出桶中,通过溶出桶中的溶出介质,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体内情况,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五、振荡溶出度测定法。

振荡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振荡器中,通过振荡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够模拟体内环境,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六、真空溶出度测定法。

真空溶出度测定法是指将固体制剂放置在真空条件下,通过真空的作用,模拟体内环境,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内从固体制剂中溶出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模拟体内情况,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之一。

总之,正确的溶出度测定方法对于评价药物的释放性能和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溶出度测定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

溶出度三种测定方法溶出度是指药物在特定条件下从给药形式中被释放出来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固体制剂释放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对于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用的溶出度测定方法,离体溶出度法、体外溶出度法和体内溶出度法。

离体溶出度法。

离体溶出度法是指将固体制剂置于模拟体液中,通过一定的条件模拟给药形式在体内的释放过程,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释放量,从而评价给药形式的释放性能。

常用的模拟体液有pH 1.2的盐酸缓冲液、pH 4.5的醋酸缓冲液和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

离体溶出度法可以模拟给药形式在胃肠道中的释放情况,是评价固体制剂释放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体外溶出度法。

体外溶出度法是指通过使用体外溶出度仪器,模拟给药形式在体内的释放过程,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释放量。

体外溶出度法可以模拟给药形式在不同部位的释放情况,如口服片在胃肠道的释放情况、外用药在皮肤的释放情况等。

通过体外溶出度法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给药形式在体内的释放情况,是评价固体制剂释放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体内溶出度法。

体内溶出度法是指通过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测定给药形式在体内的释放情况。

体内溶出度法可以模拟给药形式在体内的释放情况,真实反映给药形式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程度。

体内溶出度法通常用于新药的研发过程中,通过动物实验或临床试验来评价给药形式的释放性能。

体内溶出度法是评价固体制剂释放性能的最直接和最真实的方法之一。

结语。

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对于固体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离体溶出度法、体外溶出度法和体内溶出度法各有其特点,可以相互补充,综合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溶出度测定方法,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建立溶出度测定法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溶出度测定法。

3.编制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4.责任QC主管、QC质检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正文5.1简述5.1.1溶出度(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是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中溶出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5.1.2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烧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剂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定其溶出量。

5.1.3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转篮法,第二法桨法及第三法小杯法。

5.1.4除另有规定外,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5.2仪器与用具5.2.1溶出度仪5.2.1.1仪器原组成溶出度仪主要由电动机、恒温水浴、篮体、篮轴、搅拌桨、圆底烧杯及杯盖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

5.2.1.2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5.2.1.3仪器的校正为使药物的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采用溶出度校正片进行校正,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校正。

5.2.1.4仪器的调试5.2.1.4.1检查仪器水平及转动轴的垂直度与偏心度(使用水平以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转轴的垂直程度应与容器中心线相吻合,用直角三角板检查转动轴与溶出杯平面的垂直度;检查转蓝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mm,检查转蓝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偏离轴心的±1.0mm;或检查桨杆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或检查搅拌桨旋转时A、B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大于0.5mm 。

)5.2.1.4.2蓝轴运转时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仪器装置所放置的环境)。

5.2.1.4.3转速与允差范围检测仪器的实际转速与其仪器的电子显示的数据是否一致,稳速误差不得超过±4%。

5.2.2取样器注射器(5、10、15、20ml等合适的注射器)及取样针头。

5.2.3过滤器一般常用滤头及滤膜(不同规格,孔径不得大于0.8μm)。

5.3溶出的测定前的准备5.3.1测定前,应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第一法使转篮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2mm;第二法的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2mm;第三法的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15±2mm。

5.3.2溶出介质的制备溶出介质要求经脱气处理。

脱气方法:水可以直接煮沸(5000ml 煮沸时间为沸腾后15分钟即可);或取水在约41℃加热并在真空条件下不断搅拌5分钟以上;或其他有效的脱气方法。

水脱气放冷后,再按各品种项下溶出度的要求制备溶出介质。

如果溶出介质为缓冲液,调节pH值至规定pH值±0.05之内。

5.3.3将该品种项下所规定的溶出介质经脱气,并按规定量置于溶出杯中,开启仪器的预置温度,一般应根据室温情况,可稍高于37℃,以使溶出杯中溶出介质的温度保持在37℃±0.5℃,并应使用0.1分度的温度计,逐一在溶出杯中测量,六个溶出杯之间的差异应在0.5℃之内。

5.3.4对滤过和滤材的要求5.3.4.1对过滤的要求从每个溶出杯内取出规定体积的溶液,应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滤液应澄清。

5.3.4.2对滤材的要求所用滤器和滤膜均应是惰性的,不能明显吸附溶液中的有效成分,亦不能含有能被溶出介质提取的物质而使规定的分析方法受到干扰。

5.3.4.3滤膜吸附的检查实验前,必须进行干扰试验,方法如下:用对照品溶液按规定的方法测定吸光度或响应值,然后用滤膜滤过后再测定吸光度或响应值,滤膜吸附应在2%以下,如果滤膜的吸附较大,可以将滤膜在水中煮沸1小时以上,如果吸附仍很大,应该用其他滤膜或滤材。

必要时可将微孔滤膜滤过改为离心操作,取上清液测定。

5.3.5空胶囊的干扰试验进行胶囊剂溶出度检查时,应取6粒未使用的同批号的胶囊壳,置同一容器中用该品种项下规定体积的溶出介质溶解空胶囊壳,并按规定的分析方法测定,作必要的校正。

如校正值不大于标示量的2%,可忽略不计;如校正值低于标示量的25%,可进行校正;如校正值大于标示量的25%,试验无效。

5.4取样位置5.4.1第一法应在转蓝的顶端至液面的中点,并距离杯内壁10mm处。

5.4.2第二法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并距溶出杯内壁10mm除。

5.4.3第三法应在桨叶顶端至液面的中点,并距溶出杯内壁6mm处。

5.5样品的测定5.5.1第一法量取各品种项下规定体积(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为900ml)的溶出介质,分别置各溶出杯内,加温,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内,按照各品种项下规定调节电动机转速,待其平稳后,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自供试品接触溶出介质时,开始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每个容器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澄清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5.5.2第二法与第三法取各品种项下规定体积(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为900ml)的溶出介质,分别置各溶出杯内,加温,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0.5℃后,取供试品6片(粒、袋),分别投入(或先装入沉降篮内,再分别投入)6个溶出杯内,自供试品接触溶出介质时,开始计时,至规定的取样时间,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用适当的微孔滤膜滤过(每个容器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

取澄清滤液,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算出每片(粒、袋)的溶出量。

5.6注意事项5.6.1在达到该品种规定的溶出时间时,应在仪器开动的情况下取样。

自6杯中完成取样,时间应在1分钟以内。

5.6.2试验结束后,应用水冲洗篮轴、篮体或搅拌桨。

转篮必要时可用水或其他溶剂超声处理、洗净。

5.6.3溶剂须脱气处理,气体的存在可产生干扰,尤其对第一法(转篮法)的测定结果。

尚应注意测定时如转篮放置不当,也会产生气体附在转篮的下面,形成气泡致使片剂浮在上面,使溶出度大幅度的下降。

5.6.4测定溶出曲线时,如每次取样量超过溶出介质总体积的1%时,应补足体积或计算时加以校正。

5.6.5由于0.1mol/L盐酸溶液对转篮与搅拌桨可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当采用0尤其当采用低波长外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易产生干扰,应加以注意。

5.6.6沉降篮的使用要求加沉降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测样品上浮或贴壁,致使溶出液的浓度不均匀,或因贴壁致使部分样品的活性成分难以溶出,但只有在各品种项下规定要求使用沉降篮时,方可使用。

5.6.7通常转速设定为转篮法100转/分,桨法50转/分。

5.6.8除另有规定外,取样时间为45分钟,限度(Q)为标示量的70%。

5.6.9测定时,除另有规定外,每个溶出杯中只允许投入供试品1片(粒、袋),不得多投。

并应注意投入杯底中心位置。

5.6.10对无化学对照品的多组分药物的溶出度检查某些药品如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吉他霉素、庆大霉素等多组分抗生素仅有微生物效价标准品,而无化学对照品,采用自身对照法可以有效地对这类多组分药物进行溶出度检查。

具体操作为:取供试品10片(粒、袋),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浓度直接溶解稀释,过滤,作为溶出度测定的自身对照溶液,自身对照溶液主药的含量从所称取供试品的量及稀释倍数计算得到,其中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的供试品的主药含量以100%标示量计。

5.7记录与计算5.7.1记录应记录以下试验内容:5.7.1.1所用方法,溶出介质及加入量,转速,温度,取样时间。

5.7.1.2取样体积、滤材。

5.7.1.3测定方法5.7.1.3.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或荧光分光光度法应记录测定波长与吸收度或荧光强度,用对照品时,应记录称取量及稀释倍数。

5.7.1.3.2高效液相色谱法应记录色谱条件与峰面积,对照品的称取量与稀释倍数。

5.7.1.4溶出量计算值6个、平均值1个。

5.7.2计算溶出量以相当于标示量的百分数表示(%)。

E)时的计算:5.7.2.1采用吸收系数(%11cm%10010A %%11⨯⨯⨯⨯=WE S cm 溶出量为标示量 式中A 为供试品吸光度;S 为供试品溶出介质的体积(ml )及稀释倍数;W 为供试品的标示规格(mg )。

5.7.2.2用对照品时的计算%100W A %⨯⨯⨯⨯⨯=rr r S W A S 溶出量为标示量 式中符号:A 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或峰面积;W r 为对照品的取用量(mg );S r 为对照品的溶解体积及稀释倍数;A r 为对照品溶液吸光度或峰面积;W 为供试品的标示规格(mg );S 为供试品溶出介质的体积及稀释倍数;5.7.2.3自身对照法的计算%100W A %⨯⨯⨯⨯⨯=rr r S W A S 溶出量 式中符号:A 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或峰面积;W r 为自身对照的取用量(即约相当于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的供试品的量,g );S 为供试品溶液的稀释倍数;A r 为自身对照溶液的吸光度或峰面积;W 为供试品的平均片重或平均装量(g );S r 为自身对照的稀释倍数;5.8结果与判定 第一法、第二法及第三法结果判断方法一致,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 C 溶出度测定法项下的规定。

具体判断方法如下:5.8.1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5.8.1.1 6片(粒、袋)中每片(粒、袋)的溶出量,均按标示含量计算。

均不低于规定限度(Q );5.8.1.2 6片(粒、袋)中有1~2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 ),但不低于Q-1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 ;5.8.1.3 6片(个)中有1~2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其中有1片(粒、袋)低于Q -10%,且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 时,应另取6片(粒、袋)复试;初试、复试的12片(粒、袋)中有1~3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 ,其中仅有1片(粒、袋)低于Q-10%,且不低于Q-20%,且其平均溶出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

5.8.2除另有规定外,判为不符合规定者,举例如下:5.8.2.1 6片(粒、袋)中有1片(粒、袋)低于Q-20%;5.8.2.2 6片(粒、袋)中有2片(粒、袋)低于Q-10%;5.8.2.3 6片(粒、袋)中有3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5.8.2.4 6片(粒、袋)中平均溶出量低于规定限度Q;5.8.2.5 初、复试的12片(粒、袋)中有4片(粒、袋)低于规定限度Q;5.8.2.6 初、复试的12片(粒、袋)中有2片(粒、袋)低于Q-10%;5.8.2.7 初、复试的12片(粒、袋)中有1片(粒、袋)低于Q-20%;5.8.2.8 初、复试的12片(粒、袋)中平均溶出量低于规定限度(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