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包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颈部包块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包块诊断与鉴别诊断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 深入研究颈部包块的发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对颈部包块的分类和诊断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各 种类型包块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为治疗提供理论依 据。
2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目前颈部包块的诊断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未 来需要继续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体格检查
观察包块大小、形状、质地、活 动度等,同时注意检查颈部其他 部位有无异常。
影像学检查
B超
可显示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 部结构,有助于判断包块性质。
CT或MRI
可更清晰地显示包块及其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有助于确定包块来源和性质 。
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血常规
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 等。
01
02
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而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
03
04
压痛与疼痛
良性肿瘤多无压痛,恶性肿瘤可 有压痛或自发痛。
炎症性包块与非炎症性包块鉴别
症状表现
炎症性包块常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非炎症性包块则无此类表现。
病程发展
炎症性包块病程较短,经抗炎治疗后可消退 ;非炎症性包块病程较长,抗炎治疗无效。
2
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我们强调了鉴别诊断在颈部包块诊断中 的关键作用,通过详细分析各种包块的 特征,有助于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包块 ,避免误诊和漏诊。
3
诊断技术的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颈部包块的 诊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们总结了目 前常用的诊断技术,如超声、CT、MRI 等,并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颈部左侧肿块的原因

颈部左侧肿块的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颈部左侧肿块的原因
导语:我们的身体上出现一些异常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任何一些变化都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征兆,如果颈部左侧肿块的话也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大
我们的身体上出现一些异常的时候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任何一些变化都有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征兆,如果颈部左侧肿块的话也会有很多的可能性,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对于疾病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最好的办,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颈部左侧肿块的一些常见原因。

颈部肿块种类很多,现介绍四种最常见的病症:
①淋巴结炎症性肿块。

最为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肿块,其特点是:位于颌下、颏下和颈两侧部、一般呈圆形,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有移动性,触摸时有疼痛感,肿块有时增大,有时又很快缩小,这种可变性,大部分是炎症肿块的特征,同时也能发现炎症病灶(病原),如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齿及牙周炎症等。

通常用消炎治疗很快消退。

但发现有单个、质地不硬的肿块时,除了自行消炎治疗外,还应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

②淋巴腺结核。

这类肿块是属慢性炎症过程,其特点是部位不定,呈慢性过程,数目多无明显触痛;有的互相粘连在一起呈团块状,肿块不活动,与皮肤粘连;有的已经形成多个皮肤瘘口,流脓淌水,久治不愈,俗称“鼠疮”。

③甲状腺肿。

甲状腺部位肿块,甲状腺明显增大,可局部突出肿大,也可两侧同时肿大,这在北方少数地区多发,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一般认为是缺碘引起的疾病,多发在山区、半山区和饮用水水质不佳的地区。

其特点是单纯增大,质硬韧,表面光滑,邻近淋巴结不肿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颈部肿块

颈部肿块

颈部肿块入院记录主诉:查体发现颈部肿3天。

现病史:患者于3天前在健康查体时发现颈部包块,无烦躁易怒,无心慌胸闷,无疼痛,无怕热,易出汗,无皮肤潮湿、食欲亢进、性格改变,无声嘶呛咳、呼吸困难,无腹泻。

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收入我科。

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结核病、肝炎等传染病病史及其接触史;无长期用药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免疫接种随当地。

个人史:出生生长于原籍,无外地久居史,生活规律,无烟酒等不良嗜好,无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子女体健。

月经婚育史:月经15,2-4天/28-30天,2005,规律,量中等,色鲜红,无痛经史。

适龄结婚,夫妻和睦,丈夫健康。

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病人,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 36.8 ℃ P 72 次/分 R 18 次/分BP 122/75 mmHg 中年女性,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良好,一般情况良好,自主体位,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出血点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头颅无畸形;双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及调节反射存在;耳鼻未见特殊异常。

口唇无紫绀,牙龈无出血,颊结膜无溃疡,咽及扁桃体未见异常。

胸廓对称,无胸壁静脉曲张,双乳房对称,未发现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律规整,各心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脾未扪及,未扪及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区无扣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

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

脊柱、四肢无畸形,关节活动灵活,肌张力正常。

腹壁反射、肱二头肌、三头肌以及跟、膝腱反射正常存在,巴彬斯基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专科检查:颈软,气管居中、两侧不对称,无颈静脉怒张;颈前气管左侧可扪及直径3cm、右侧扪及直径1cm大小的圆形肿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较清,随吞咽上下活动。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1.急性淋巴结炎:肿块有红、肿、热、痛。

2.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约0.5一1.0cm,质软。

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

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3.淋巴结结核:多低热,肿大淋巴结质较硬(纤维化或钙化)、表面不光滑,质地不均匀(干酪样变),或因干酪样坏死而呈囊性,或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 ,可破溃。

常伴发肺结核。

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确诊方法是多次、多部位地做淋巴结穿刺、涂片和活体组织检查,并找出结核原发病灶。

4.结节病 :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淋巴结多在2cm直径以内 ,质地一般较硬 ,不融合,不与皮肤粘连。

常侵犯双侧肺门,呈放射状,临床上90%以上有肺的改变,伴有长期低热。

全身淋巴结都可肿大,尤其是耳前后、颌下、气管旁。

可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在临床上很难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可有肝和(或)脾肿大,纵隔及浅表淋巴结常受侵犯而肿大。

活动进展期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增快。

约有1/2左右的患者血清球蛋白部分增高,以IgG增高者多见,血浆白蛋白减少。

血钙增高,血清尿酸增加,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

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活性在急性期增加(正常值为17.6-34u/ml),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IL-2R)和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升高,对结节病的诊断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5.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青壮年,骤起高烧持续不退,或持续低烧,常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似流感样。

肿大的淋巴结常有压痛,相互之间不融合。

病理检查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本病可在1—2个月内自然缓解(自愈),预后良好 。

6.巨大淋巴结增生: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侵犯胸腔、纵隔及肺门与肺内。

颈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HL(41%)VS NHL(27%)。
分期
➢ 淋巴瘤分期:临床资料+影像表现+术中所见。 ➢ 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体液检查、白细
胞分类计数、骨髓活检(18%累及骨髓)。 ➢ 影像表现+术中所见:位置、大小、分布、转
移。 ➢ CT:颈部、胸部、纵膈、腹部、盆腔。 ➢ MR:颅脑、脊椎+脊髓。 ➢ 脑部累及患者建议行腰穿检查。
➢ 颈部结外发病率:Waldeyer环>鼻窦>唾液腺 >口腔>喉咽>甲状腺。
➢ 发病年龄:HL(双峰):20Y-24Y/80Y-84Y, 极少见于5Y以内;NHL :50Y-60Y。
临床表现
➢系统性症状:不明原因发热、消瘦、疲惫、 皮肤瘙痒、贫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或者多 种并存。
➢临近组织压迫、阻塞症状:异物感、喘息 等。
M,68,左侧牙龈肿痛1月。
喉咽淋巴瘤影像表现
➢约占喉咽肿瘤<1%。 ➢老年多见。 ➢多见于声门上区。 ➢表面光滑、息肉样、直径1-3cm,表面光滑。 ➢部分可沿粘膜下区浸润性生长,使喉腔环形 狭窄。
右侧声门上区淋巴瘤。
甲状腺淋巴瘤影像表现
➢约5%甲状腺肿瘤。 ➢女性多见。 ➢中位年龄为70-80Y。 ➢80%病例并有桥本氏甲状腺炎。 ➢可弥漫生长表现为甲状腺增大,也可为孤立 占位(80%)或多发结节(20%)。 ➢气管累及少见,多导致气管狭窄。
F,66Y,发现左甲状腺肿物2周。
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瘤
➢ 多可见原发恶性肿瘤病灶。 ➢ 淋巴结坏死较常见,增强不均匀强化,
强化方式与原发病灶类似。 ➢ 部分可融合,境界欠清。
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
➢以儿童、青年人多见,结核中毒症状。 ➢ 单侧,多发、多组淋巴结肿大。 ➢ 可见斑点状钙化,中央坏死,环形强化。 ➢ 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表现,如肺部、咽部和喉 结核等。

颈部肿块鉴别诊断与处理

颈部肿块鉴别诊断与处理

颈部肿块鉴别诊断与处理通过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可对颈部肿块有初步的诊断印象,如:①肿块所处的分区;②单发或多发;③实质性或囊性;④先天性或后天性;⑤原发性或转移性;⑥良性或恶性。

同时,为判明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应注意是否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

标签:颈部肿块鉴别诊断处理一、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块能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有3种类型:①肿块在甲状腺内;②肿块在甲状腺表面,与甲状腺有直接的组织联系;③肿块在甲状腺表面无直接联系,但在甲状腺被膜内。

对于甲状腺内和其表面的肿块,临床体检难以鉴别,但与甲状腺有直接组织联系的表面肿块,可通过是否随伸舌运动而活动以区别。

1.随伸舌运动者(1)甲状舌管囊肿:为颈部先天性囊性疾病中最常见者,位于颈前舌骨以下,甲状腺峡部以上颈前正中线附近,有时稍偏左。

治疗:甲状舌管囊肿手术切除时应包括全部胚胎残留组织,否则囊肿会复发。

残留组织为一边界清楚的纤维束带,由囊肿向上延伸,常见的部位是在舌骨中央的背侧,与舌骨关系密切,故手术时要注意切除舌骨中段。

2.不随伸舌运动者多见于甲状腺病变。

二、不随吞咽上下移动的肿块在排除甲状腺肿块后,可按肿块所处的颈部分区,考虑其好发疾病。

1.颈前三角区肿块1)腮裂囊肿与腮裂瘘治疗:襄肿连同瘘管切除,因囊肿来源于腮裂残留,故在囊肿的深部常有一条纤维组织束在颈内、外动脉之间上行,直达扁桃体附近的咽管上。

应将这一纤维组织束完全切除,否则易复发。

2)咽食管憩室治疗:手术切除时先切断甲状腺下动脉和中静脉后游离甲状腺左叶,在甲状腺和气管后方追寻到憩室起点切除。

同时,必须切断环咽肌,该肌恰在咽和食管交界处,为咽下缩肌的最下缘,在吞咽时发生痉挛是憩室的发生原因之一。

3)颈淋巴结核及寒性脓肿治疗:手术前如诊断明确,可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如链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等。

如果形成寒性脓肿,手术切开排脓后应将脓肿壁上的肉芽做刮片检查并做药敏试验,以后的治疗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而作调整。

颈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颈部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按80%规律首先在锁骨以上区域寻 找原发灶,
②按淋巴引流的区域寻找原发灶。
颈部淋巴结分区:
1991年美国耳鼻喉 头颈外科协会建议颈 部淋巴结分为6 区,2002年AJCC增加第 Ⅶ区,即前上纵隔淋巴 结,
原发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
口底 磨牙后三角
扁桃体 软腭 口咽壁 舌根 声门上癌 下咽 甲状腺 鼻咽 声门下癌
(3)颌下腺恶性肿瘤除病程较短,晚期可有 疼痛外,其临床表现与良性肿瘤相似,临床上 诊断有一定困难,以吸取活检鉴别肿瘤良恶性 的准确率仅达70%左右,确诊多靠冰冻切片
(二)颈动脉三角区
1、颈动脉体瘤
(1)较少见,在颈动脉分叉处出现无痛单个肿块,生长 缓慢,常有数年病史,
(2)检查见肿块位置较深,质地较硬,可左右移动 但不能上下移动。在肿块上可扪及传导性搏动。听诊时 可闻及杂音,压迫颈总动脉肿块不缩小,部分病例肿块 可向咽部突出。
4、 颌下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按其组织结构和临床特性可分为毛细管 型、海绵型和囊肿型三种,发生于颌下区多为海绵型 淋巴管瘤,
(1)位置靠近颌下三角后缘,患处明显肥大畸形, 多为无痛性肿胀,
(2)早期质地柔软,压迫可有部分回缩,但体位 试验阴性。晚期肿块可变硬。
(3)穿刺有时可抽出清亮透明的淋巴液,不含胆 固醇结晶,淀粉酶试验阴性,以资与腮裂囊肿、颌 下腺囊肿鉴别。
(3)颈动脉造影可见颈内、外动脉分叉部角度增大, 角的顶端由锐角变为钝角。
(4)B超、CT检查在确诊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CT 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
2、颈动脉瘤
(1)极为罕见,可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或 颈内、颈外动脉干,
(2)肿块不能被拉动,有明显搏动感及杂 音,压迫其近心端动脉,肿块可缩小。

颈部肿块影像诊断

颈部肿块影像诊断

(二)增强检查
颈部软组织在平扫中多呈中等密度,多 数情况下与肿块密度相仿,CT平扫显示 不清或难以鉴别,因而颈部CT检查时常 需要增强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 软组织间X线吸收差别增大,从而提高病 灶的显示率和病变的检出率,特别是显 示肿块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造物剂为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为100—150ml儿童按体重计2ml/kg。 造影剂注射的方法有二种,一为快速静脉滴注法,一 般先静脉推注50ml,60%的碘造影剂,余下的50—100ml 经静脉滴注.同时作CT扫描,二是一次静脉注射法(或称 造影剂团注法),注射造影剂100ml,在进入2/3造影用量 后开始扫描,这种方法节省时间,用药量较小,但发生副 反应的机会多,常引起病人恶心而影响图像质量。
(二)颈部筋膜
l、颈部浅筋膜包裹颈阔肌,一般很薄 2、颈部深筋膜分四部分 ①颈深筋膜浅层,围绕整个颈部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 方肌,向后附着于颈椎棘突,向前在正中线与对侧汇合。 ②颈深筋膜中层,在浅层的深面,包裹舌骨下肌群, 向上附着干舌骨,向下附于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后缘.向 外与胸锁乳突肌深面的筋膜融合。 ③颈脏筋膜,包绕颈部器官(喉、气管、咽、血管、 甲状腺)分脏层和壁层,脏层贴于各脏器的表面,壁层 包括全部脏内的外面,由壁层延续向外又包裹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之结构而构成颈动脉鞘。 ④椎前筋膜,覆盖在颈椎及颈深肌群前面的一层筋在舌 骨上有咽粘膜间隙,咽旁间隙,腮腺间 隙,颈动脉间隙、嚼肌间隙、咽后间隙 和椎前间隙等,在舌骨下有内脏间隙, 颈动脉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和颈 后间隙,不同间隙内有着不同的结构, 所发生的病变也不相同.
肌群
浅层肌群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中层肌群 :舌骨上肌群:二腹肌、茎突 舌 骨肌、 颏舌骨肌、下颌舌 骨肌。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 肌、甲状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颈深肌群: 正中/头长肌、颈长肌。 两侧/前、中、外斜角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部包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Diagnosis——搜集资料
1、病 史 :年龄、性别,肿块存在的时间、发展速度、有无 疼痛等。 2、查 体 :肿块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表面皮肤颜色、 肿块质地、边界、有无压痛、活动度、波动与搏动、有无血 管杂音。 3、辅助检查:超声、X线、CT、MRI 4、穿刺活检:安全、方便、快速、创伤性小,阳性率高,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病因
性质 “淋” 或 “非淋”
• 肿瘤 • 甲状腺病变 • 炎性肿块 • 先天性肿块 • 其他
囊性
淋巴结囊性变 肿瘤囊性变 腺体囊肿 脓肿
实性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血管瘤 淋巴性肿瘤
• 淋巴结包块
(54. 32%---64. 35 %) (1)特异性淋巴结炎 (2)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3)恶性淋巴瘤 (4)淋巴结转移癌
Congenital masses
甲状舌管囊肿 鳃裂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皮样囊肿和上皮样囊肿 胸腺和气管囊肿 喉气囊肿
1、甲状舌管囊 肿
(1)本病属先天性疾病, 故多见于1~10岁儿童,囊肿 多在颈正中线舌骨上下部, 尤以舌骨上区为多,一般无 自觉症状。
(2)肿块质软,界清,和表 面皮肤无粘连,但可随吞咽 活动,伸舌试验阳性。 (3)穿刺液为黄色,透明微混浊或粘稠。易继发感染, 感染后内容物即为脓性液体。
--- Skandalakis对颈部非甲状腺肿块进行统计,总结了80%规律
颈部包块 20%甲状腺肿块 80%非甲状腺肿块 20%炎性及先天性肿块 80%新生物
20%良性肿瘤 80%恶性肿瘤 20%原发性肿瘤 80%转移性肿瘤
20%原发灶在锁骨下区 80%原发 灶在锁骨上区
Diagnosis—加工分析
★分二型:I型位于外耳道附近,也可位于腮腺或 下颌角;II型与颌下腺有关或位于颈前三角。 ★年龄:20岁前发病。 ★临床表现:外耳道至下颌角反复发作脓肿和其它 感染(窦道)瘘多于脓肿。 ★病史:腮腺脓肿反复发作,对抗炎和外科引流效 果不理想。囊肿类似于腮腺肿瘤,可伴有面神经麻 痹。
第二鳃裂囊肿:
★年龄:见于任何年龄,20~40岁多见。 ★部位:沿胸锁乳突肌前上1/3。90% 位于颈动脉鞘浅面,少数穿过颈动脉分 叉至咽侧壁,需要与咽旁肿块鉴别。 ★形态:一般呈圆形,生长缓慢,感染 后可突然肿大,肿块多为胸锁乳突肌掩 盖,部分在肌前缘突出。
影象学表现:颈部中线囊性肿块,位于舌骨水平上
下。 CT表现:光滑薄壁肿块,液体CT值10~18HU, CT 值高反映蛋白含量高和伴有感染。囊肿常不分叶, 偶见分隔,增强后常有环状强化。
鉴别诊断:
粘膜下肿块或喉气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可突入声门前 间隙。 第二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可位于甲状软骨水平外 侧。 癌变:囊内出现异常的肿块应考虑并发癌肿 ,1%囊 内可发生鳞癌,80%是不同类型的乳头状癌。
部位
单发性肿块
多发性肿块
颌下颏下区 颈前正中区 颈侧区
锁骨上窝 颈后区
颌下腺炎、皮样囊肿
急慢性淋巴结炎
甲状舌管囊肿、各种甲状 腺疾病
囊状淋巴管瘤、颈动脉体 瘤、血管瘤、神经源性肿 瘤
急慢性淋巴结炎、淋巴 结结核
淋巴结结核
纤维瘤、脂肪瘤
急慢性淋巴结炎
腮腺区
腮腺炎、腮腺混合瘤
A:Congenital masses B:Inflammation C:Neoplasm D:Thyroid disease
• 非淋巴结包块
(35. 65%—45. 68 %)
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一般为 囊性或质软肿物
非恶性包块
颈部肿块 20%甲状腺肿块 80%非甲状腺肿块 20%炎性及先天性肿块 80%新生物
20%良性肿瘤 80%恶性肿瘤 20%原发性肿瘤 80%转移性肿瘤
20%原发灶在锁骨下区 80%原发 灶在锁骨上区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3个“7规律”
根据病程
7年以上,可能是先天性疾病
7月左右,恶性肿瘤几率较大
7天左右,急性炎症、肿瘤伴炎症或出血的可能 性大
Diagnosis—加工分析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规律(仿Skandalakis)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5、切除活检:经多方检查与穿刺针吸活检仍未能确定肿块 性质者可采用此法。
Diagnosis—加工分析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Diagnosis—加工分析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3、淋巴水瘤(囊性淋巴管瘤):
★发病率:占儿童良性肿瘤的5%,是最常见的淋巴管瘤。 ★年龄:80-90%在2岁前发病,成人少见。 ★病因:起源于胚胎淋巴管的残留组织。 ★部位:75~80%的淋巴水瘤累及颌面下部和颈部,儿童最 常见的位置是颈后间隙和口腔,成人常见于舌下腺、颌下 腺和腮腺间隙,其他部位有腋下、纵隔和腹腔。 ★生长方式:生长缓慢,呈葡行性,不超过筋膜间隙,病 变向下经颈后三角向腋下和纵隔或向前向口底生长,如果 肿块很大,可跨过中线。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anatomical partition
颈部常见肿块的位置
颈部间隙
• 1、脏层间隙 • 2、颈动脉间隙 • 3、颈后间隙 • 4、椎旁间隙 • 5、咽后间隙 • 6、颈前间隙
Diagnosis—加工分析
第三、第四鳃裂囊肿
★多位于颈中下部或锁骨附近 ★罕见,但在颈后三角囊性病变中第三鳃裂囊肿 仅次于淋巴管囊肿。第四鳃裂囊肿常表现为窦道, 而不是囊肿或瘘管。 ★第三鳃裂囊肿位置与第二相同,但瘘管位于颈 总和颈内动脉的后方,穿过甲状舌骨膜与梨状窝 或喉相通,典型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部。 ★第四鳃裂起源于梨状窝和舌骨骨膜,沿气管、 食管鞘下降至纵隔。
2、鳃裂囊肿:
★胚胎发育的早期,在头下部 和颈侧方出现6对实质性的鳃弓。 在发育过程中各个鳃弓互相融 合形成面下部和颈部的各个结 构和器官后,鳃裂消失。如果 鳃裂没有完全消失,有上皮组 织残留就可以形成囊肿和瘘。
★鳃裂囊肿以颈上部第二鳃裂好发,第一鳃裂囊肿少见, 第三、四鳃裂囊肿罕见。
第一鳃裂囊肿(或称腮腺淋巴上皮囊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