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验、生本课堂在通用技术必修课堂中的应用

技术体验、生本课堂在通用技术必修课堂中的应用
技术体验、生本课堂在通用技术必修课堂中的应用

技术体验、生本课堂在通用技术必修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

结合四年教学实践,着重谈了天一中学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如何从注重教教材、注重讲设计到关注学生实践教学载体的选择、关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让学生通过体验成功的技术设计活动来提升技术素养的过程。

关键字:实践载体技术体验主体作用

正文:

我校作为“2049计划”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第一批“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在劳动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依托这些基础,我校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理念融合,将在劳动技术课程改革、小制作、发明创造活动、电子技术制作活动、模型制作活动方面的经验与课程开设要求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有鲜明天一特色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实践之路。

一、完善课程开设条件,规范课程开设阶段

我校早在1986年就开始形成初一花卉栽培、初二标本制作、初三照明电路与家用电器、高一机械制图、高二无线电基础技术、高三工业技术的系列铅印自编教材,有劳技教育传统优势,为江苏省劳技教育先进集体。2002年学校参编高中电子技术省编劳技教材,2004年倡导高中劳技教学改革:将高二的劳技课、美术课整合成综合课,优选四个学习项目让学生选课后重组成四个教学班,尝到了小班化、分组式、个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甜头。

2005年江苏实施高中新课程之际,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支持通用技术组按照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建设了两个专用技术设计室(小组合作型、配多媒体投影与学生用电脑)与1个创作实践教室,配备了30多万设备,还选派两位老师通过了省级通用技术骨干老师培训。初次开课,我们的主要精力化在研究教材上,也安排了一些实践,老师感觉开设效果比较满意,然而学生对教学满意率却不高,平均满意率只有64.1%。

二、优化教学管理,提高学生满意度阶段

2007年9月我兼任通用技术教研组长后,带领组员全方位分析存在的问题,就教材处理、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核等方面对第二轮通用技术教学作了一系列大的调整。

1.立足技术活动载体,活用教材

必修1按照孔明锁、LED节能台灯设计两大项目为主线;必修2以规定条件木结构的压载承重比赛、控制环节设计比赛为主线,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按全学

期规划各课时教学内容,课本内容的选用以完成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与设计、动手技能而展开,坚持教学做活动合一,避免过难和抽象,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坚持用教学过程记录表

学生每3-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人人是管理者(组名自定,岗位自设,有组长、记录员、监察员等)。每组有一记录表,记录的重点是学生的出勤、学习收获(一句话)、发言加分、清卫扣分等,以利于老师(技术课老师一般带班级比较多)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另外还有一班一成绩记录册,及时记录学生小论文、每章前置性作业、设计方案、实践作品批改情况、每月发言加分汇总情况等,并定期表扬优秀。经常的反馈对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正确评估学生过程成绩非常有效果。

3.精编学案

精编一章一学案,学案的第一部分为本章的知识体系(学练结合,学的部分为老师整理的知识点骨架,练的部分为填空,需要学生阅读书本后自己完成),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内容,建构知识网络体系;第二部分是知识活用(含选择题、配对题、分析题、设计题等多种题型),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技术思想与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闭卷考试作准备。实践证明它实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它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增加的实践内容有时间保证:如在技术试验这一节中我们就在让学生自己看懂书本案例分析(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试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做“一次性筷子的承重试验”的新课题?学生们迫切地跃跃欲试:他们用瓶中加水的方法来解决测试承重极限点问题,用巧妙设计杠杆的比例方法解决了水一瓶水加满还不断的问题。

4.激活学生创作兴趣,人人完成两件以上作品

每个学生作品必配设计总表,通过设计表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设计过程。课堂亮点之一就是学生设计作品交流,在互动中你的思想点燃我的思想,而我的思想又能丰富、深化或修正你的思想,学生能在足够的参与和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建构并掌握设计知识。由于每个学生设计千差万别,因此为确保不同风格学生作品的材料供应,教师除精心安排学生自己回家收集废品材料外,还不厌其烦为学生几十次跑市场代购零部件。镇江来听课的老师观摩我们的教学过程后,连呼不可想象,因为我们解决了个性化器材供应的瓶颈问题。学生对自己作品爱不释手,是我们老师辛苦付出后的最大满足。

5.组织系列作品评比

结合教学进度我们搞了创新方案设计、孔明锁与台灯作品、压载比赛、控制环节设计等一系列比赛,每次比赛老师都精心批改打分,发放证书,让一批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另外对于有创新价值的作品,老师还鼓励他们去参加省级以上的比赛。如2008通用技术课程上产生的学生作品经进一步孵化后有三个学生作品获得2008年省创新大赛一等奖,其中之一还获得了23届全国创新大赛银奖并获保送生资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对于通用技术课的满意率升至95.95%。学生满意率的提高,在于我们注重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于我们注重改变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

作能力的结果。多创设和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

意义,还开启了学生们乐学、爱学、用学的支点,有效提升学生对技术课课堂教

学的兴趣,“学中做,做中学”,学生自觉地带着问题去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打造课程品牌,探索科学考核方法阶段

学生满意(收获大)、校长满意(高效)、授课教师自己满意(有成就),

这是各地同行对我校目前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为进一步提升我校通用技术课程

开设水平与影响,我校四次参加无锡市、江苏省第一届和第二届通用技术观摩课

开设,深受大家欢迎。

为探索选修课程的开设方法与途径,我校在校本选修课程中开设了建筑及

其设计、电子控制技术、智能机器人、电子制作技术、创造与发明、烹饪、模型

制作、农业技术等课程,自编了两本校本教材。为探索通用技术课程的考核,我

校依托无锡市劳技学会这个平台研究了无锡的大市统一考试方法:预备分三年过渡,最终达到全市必修课程开在高一、选修课程有选择地开在高二,考核内容由

计算机题库考试50分+基本动手能力考核10分+平时成绩10分+三个设计作品

30分等四个部分组成,每部分得分分值超过50%且总分超60为合格,85分以上

为A,75—84分为B,大市以上技术或创新大赛中获奖还可加分。以上第一部分

为全市统一考试,后三部分为学校自己组织考核(全市统一规定实施细则),教

育局组织抽查。

四、基于学生为主体,打造精品课堂阶段

前三阶段研究取得初步的成功,学生满意率也稳定在90%以上。后续的教学实践与学生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对通用技术课整体表示了很大的兴趣与满意度,但如果要保持持久的这种状态、如果要继续提升感兴趣学生比例,则还须提升每节课的精品度。

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旦涉及到学生动手创作、互动交流时,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学生热情高涨。调查证明83.7%的学生表示喜欢的通用技术课类型为技术创作课, 62.8%的学生表示喜欢技术设计试验课,这说明除去动手之外,学生还喜欢将实践与探究结合的教学方式。

虽然在我校已经实现技术创作课与技术理论课1:1的比例,而且技术理论课仍是必须的(为技术创作课所服务,无法再下降了)。调查证明仅有12.2%的学生表示喜欢技术理论课,原因在于技术理论课上,教学方式仍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使得学生的能动性大大降低。尽管老师在授课时已加入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效果一般。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一种新的课型,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改变学生被动等教、等安排的局面。

实践证明通用技术必修教材内的很多内容无需教师讲解,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自行掌握。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讲理论时间穿插进技术设计实践课中,开发简单

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教学,由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学生感兴趣根问题的解决展开设计与讨论,或结合技术设计项目开展方案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展示交流不仅可以是全班性的交流,也可以是以小组形式的互评,多样的方式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及收获,这就是课前围绕前置性作业自主学习、课中依托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课尾教师引导点拨提升、课后社团性活动延伸的“新生本通用技术课堂”。

以生为本是我校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新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坚信学生有天生的学习能力,相信学生潜能无限。坚持“以生为本”,就

是要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逐步减少教师对学生过多的控制,进一步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让课堂成为自主学习、学生幸福

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知识发展、思维发展、能力发展、人格发展的殿堂,使之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

“新生本通用技术课堂”第一种操作策略就是要把以前的主要依靠教,转

化为现在的(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第二种操作策略一是低进、多做、必然深思会而高出;二是课前早准备,上课早交流,以先学促学生思考,以交

流促学生加深理解与掌握度。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

“新生本通用技术课堂”强调“四突出”(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三转变”(变灌输式的教为自主性的学、变“听懂了”为“学懂了

会学了”、变“他律”为“自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式不拘一格,教

师讲授时间总体不得超过30%。

“新生本通用技术课堂”对通用技术教师的评价由单一转向多元:满意率调

研(面向学生)、课堂情况调研(面向学生)、听课调研反馈(面向教师)、学生

活动成果展示(面向活动、比赛等)四部分组成,各占25%。

典型案例如:《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单元。原来10个课时的教

学内容现在不仅可压缩为6课时,而且还可加入一个简单木结构设计、创作、压

载试验的技术活动项目。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二课时:开学第一课,建立组织机构、设计好小组记录考核表;课上开

始8分钟布置前置作业1:寻找三种不同稳固结构物体并分析稳固原理;然后通

过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堂展示交流提升达到全部掌握目标。

第三课时:上一节课布置前置作业2:每人设计一个规定要求的木结构:

材料自己准备。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堂展示交流

提升达到每人完成设计图纸、材料准备。

第四课时:自由创作、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课时:自由创作、小组合作学习。第六课时:作品提交评比、压载试验。压载试验结果分析、获奖者感言与作

品交流。

木结构压载承重创作设计实践活动的作品技术设计要求为:1)结构高度不

小于200mm,结构中心留直径不小于20mm米的空隙,供压载试验时穿插金属棒用。2)结构总重不超过10克,超重不得参加比赛。3)结构创作统一使用3x4x1000

桐木材料,用胶水胶接组成,不准添加其它任何材料。胶接胶水品种可自已任选。

4)学生制作工艺流程为:放样→断料→加工胶接面→试放→修整→胶接单件→整体组装→固定存放,目前最好成绩为140公斤。

我校“新生本通用技术课堂”不仅在课内取得很大成功,还最大限度地延伸到了课外,与校本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目前三个通用技术老师每人带一个科技社团(电子、机器人、模型);每个社团的普及性培训教程每周一次在周五校本选修课程时间统一进行;科技社团的每个学员都有相应的研究性课题,研究进度与学校研究性学习安排同步;社团会员按照活动成效每学期还要评研究员、院士荣誉,颁发证书。每个科技社团有独立的学生管理机构,能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社团活动(周六上午或周日下午),据此一个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创新科学家后备人才的课内课外课程体系就此逐步形成了。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精品化是我校目前追求的目标,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我校承办的2009、2010无锡市高中通用技术优秀课教学观摩活动均采用同课异构课形式,开课老师均安排了精彩的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均开始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相信无锡通用技术的教学特色将很快会辐射周边。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出版

[2]、《技术与设计1与2》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6出版

[3]、《教学载体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要素》萧铭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2004.7

2021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给你一篇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___、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必修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高11班金额高12班学生分为6-8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是教师在课堂的有效导入。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使师生能在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切实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呢? 一、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导入不精练,占时过长。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上过分强调导入,创设导入的情境占用过多的时间,使学生处于一种长时间的情绪亢奋中,会影响课堂的主题教学。 2.偏离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师设计的导入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逻辑相关性,偏离教学主题,使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问题学习,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影响教学效率。3.导入方法一成不变,缺少创新。课堂教学的导入没有固定的套路,但如果导入千篇一律,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没有有效的导入,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导入的作用,只有效的课堂导入,才可能使课堂更有效。 二、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导入的主要原则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要进行有效的导入,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外,还要注意以下的原则。

1.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欢乐、惊诧、悬念等氛围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并内化学习动机,从“要学生学”转变成“学生要学”。 2.新颖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树立起创新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到课堂的引入方式上。这就需要引入具有新颖性。只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营造良性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3.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定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课堂导入讲究的是“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的是慧眼选择,巧妙设计。导入可以是故事、游戏、硬件、道具、实际问题、历史名题、热门事件、图片、视频等。理想的新课导入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特色、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教师自身教学风格来设计。有效的导入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我们都知道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使得教师摆脱了以前三个“一”(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的呆板教学模式,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新颖有趣,从而创设出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一技术给我们教学到底带了多来的收益,我相信在座的老师们在教学中都深有体会 一、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改变了学生传统的知识获得模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得知识的平台,从而使学习由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或是图形的教学,都需要教师通过一定数量的板书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采用当堂板书则会占用相当的教学时间。在练习中也会出现大量的书写,如填空、计算题和应用题的解答等,都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如果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前预制的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密度,使有限的教学时间产生更高的教学效益。(出示几个网址)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传播媒体也从单一的粉笔加黑板向多媒体转化。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原来一些比较难以表达的分析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密度,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了支持。在数学教学中,有些习题的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是比较困难的,例如传统的媒体就很难实现相向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同时行动的演示,如果采用信息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下载的Flash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演示了四种车轮的行驶情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概念。在同一课件中,还直观演示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同一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以及直观演示了利用各种工具绘制圆的方法。 三、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 传统的纸质教材由于受篇幅、编写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知识的容量和对最新知识的及时更新,所以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学生通过互联网的支持,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搜索相关的信息,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的传授使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搜索相关的知识,拓展知识面,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扩展。例如,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已经十几年了,作为一位和信息技术课程同步成长起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目睹了这十几年来,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发展并逐步走上正轨,心里感到无比的欣喜和自豪。 今天领导安排我坐在这儿做经验介绍,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无论理论方面还是实际教学经验,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只是结合十多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历,和一些零散的个人看法和心得,来向大家汇报交流,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做人求真的主战场。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好好进行研究,如何减少教师的多余灌输性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合作性学习,完善课堂教学,创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在上级教研部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内,针对我校实际,突出评价和点拨,提出了“以评导学,以点导讲”的教学模式“以评导学,以点导讲”,概括地说:以教师适当的点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以教师适时的点拨,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走向前台讲知识、讲方法、讲规律、质疑难、破疑惑,做勇敢“小先生”。 “评”指“评价”。对学生个体的言行表现给予评定价值。评价的内容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学生展示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是多方面的:自评、同学评、小组评、老师评等;评价的形式有语言表述、文字表达等;评价过程又有过程和终结两种。评价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评价,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坚持不懈的鼓励学生进步,不断地为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加油,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上下功夫。评价要做到:一是评价要适时。有时一句适时的轻声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尝试到胜利的欢乐;二是评价要客观,避免使用言过其实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三是不能打压、责备、挖苦、简单行事。 在我们听课时,时常觉得我们的教学正在被一种形式化的东西扭曲着。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和“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的赞扬声,

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案例【共7页】

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案例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精品文档------------------------------------------------------------------- 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案例摘要:案例是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载体,案例分析法是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中寻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际谈谈在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案例的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关键词:案例案例分析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案例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它一般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对某一实际情景的创设。 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景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相关的知识,理解案例背后的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还能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然而,在目前通用技术实际教学中,对案例的使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结合作者教学实际谈谈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案例的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不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就随意选择案例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常都是任教很多班级,而不同班级由于学生习性、班风等情况使得不同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不一样,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尽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区分不同学科的学习能力,不能笼统地说学习能力,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与技术学习有关的学习能力。高中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当然需要知道原有的基础情况。 二、没有理解教材中案例的用意,没有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有效的处理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案例太过简单了,学生自己可以看懂部分教材内容,教师须另外准备案例。殊不知:知道的东西未必真正了解,简单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深邃的道理。例如,在讲“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时,有些老师就抛弃了教材上的案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而举其他方面的案例。虽然从字面上来看,“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这个案例很容易,但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这个案例是为了说明由于人的需要推动技术一步步向前发展,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前进;在思想方法方面,这个案例是学生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技术问题、分析技术问题;另外,从技术史的角度来说,灯火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用它来说明技术价值,更具有典型意义。所以,我认为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替换掉,并不十分妥当,这似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

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 精彩的导入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要从如何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出发,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迅速得到抑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以下五种典型的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阐明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大纲式地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种直奔主题的方法能强化学生学习的意志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很快进入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从而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讲、练、讨论、作品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不断强化和巩固重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使用frontpage创建站点时,教师可直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展示学习目标:①掌握创建站点的方法;②熟练规划文件的存放结构。这种直白的导入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强的导向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对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 (二)温故导入法 教师利用教材知识结构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这种导入法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结和学生学习情绪的酝酿,对于构架整体知识体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作品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过的 Word软件入手,对比两个软件的界面构成,让学生找出相似和区别的地方。这样做,学生能很快的熟悉Powerpoi nt软件,并能更快更好地使用这个软件。 (三)情境创设导入法 教师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领悟,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及问题建议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及问 题意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也成了一线教师研究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将结合几个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它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从教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应用于提高教学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实现辅助教学,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法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抛弃一切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方式代替教师授课等。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各种教学手段协同互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反思。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 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

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 不同重、难内容采用不同的课件设计方式。有些抽象的东西在教学中利用课件来突破时就可以采用演示型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不用绕弯子。而需要学生参与、合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采用网络型课件,授课环境也相应到计算机网络教室。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设计应注重实效,尽量不要去追求的高技术性,能解决问题就行。 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就直接利用。比如,学校有农远工程配套的视频教学光盘。教师可先观看光盘内容,再进行教学设计,直接利用这些光盘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当然,这种方式也不能忽略教学常规,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作用发挥好,教师不是光盘播放员。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问题及建议:

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精心的教学设计,充满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激励,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反馈孩子的表现,促进孩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活动中,主动参与,有效学习——教学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幼互动有效学习,优化学习的过程。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化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使教师、媒体、学生融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以体育活动为例,我们在课的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展示台、照片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去直观的看动作的分解,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2.活动后,分享经验,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共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教学活动后的经验分享,或者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欣赏、为了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将课堂评价还延伸到集体教育活动后。因为,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共同学习、分享他人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分析、概括、表达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他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他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果。

欣赏型课件,我将体育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动作,通过PPT或视频的形式制作而成,供学生学习时进行欣赏的课件。这种课件一般在主题过程中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例如,体育跨栏跑,教师可以通过刘翔的视频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通过观赏对比自己的动作,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关键是教师在课堂的有效导入。有效的课堂入,能开启学生的思绪、引发他们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使师生能在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切实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呢? 一、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1.导入不精练,占时过长。 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上过分强调导入,创设导入的情境占用过多的时间,使学生处于一种长时间的情绪亢奋中,会影响课堂的主题教学。 2.偏离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脱节。教师设计的导入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逻辑相关性,偏离教学主题,使学生不能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问题学习,不但没有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影响教学效率。 3.导入方法一成不变,缺少创新。课堂教学的导入没有固定的套路,但如果导入千篇一律,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没有有效的导入,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导入的作用,只有效的课堂导入,才可能使课堂更有效。 二、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导入的主要原则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要进行有效的导入,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

育教学原则以外,还要注意以下的原则。 1.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欢乐、惊诧、悬念等氛围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并内化学习 动机,从“要学生学”转变成“学生要学”。 2.新颖性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要树立起创新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到课堂的引入方式上。这就需要引入具有新颖性。只有“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营造良性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3.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一定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课堂导入讲究的是“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课堂有效导入方法 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的是慧眼选择,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 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 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 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BBS、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 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

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 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5、支持协作式学习 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 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 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试 题答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9.参考答案 (1)①出汽孔;②锅;③重锤 (2)该高压锅的压力控制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其干扰因素为气压。 三、技术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5分) 10.参考答案 文字说明:1.支架的底板与背板用轴承相连,可折叠。 2.在地板前段,设置一块高20 mm的挡板,用于固定平板电脑。 3.支架地板靠后的地方,挖出一块小木片,由轴承相连,可折叠。 4.背板背面挖出四个凹槽,作为背板小木片的支撑槽,以此调节背板的倾斜度。 四、教学情境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5分) 11.参考答案 (1)优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体现了对学生技术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习得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情况的关注。 ②教师具有以问引思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③教师指导学生以行促思,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2)不足: ①课堂教学评价未体现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缺乏引导性。 ③教学活动的设置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教师未合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改进建议: ①增加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或指导学生进入课程教学,巩固所学内容,或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思考,进行拓展延伸。 ②课堂提问应与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思”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③教学活动的设置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点,要求或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操作,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主动作出反馈,主动进行总结。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践导入法的思考]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案例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践导入法的思考]信息技术课堂导 入案例 【教法描述】所谓课堂教学实践引入法,指的是教师以组织学生实践的形式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目标和过程的精心设计,把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糅合在课堂引入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在课堂中专注于教学目标,并能从学习的开始就将实践放在理论之前,树立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的正确观点。这一意图行动广泛地应用于上课之始,或应用于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 【教法由来】 实践引入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师傅带徒弟。 【理论依据】 实践引入法的主要依据是:物质是意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一切知识都实践。实践是知识的出发点。

在我们的教育哲学里,都希望学生能知行合一,目前“知”的部份,教师都很重视,“行”的部份很少教。因此强调“实践”的教学是“知”的延伸,希望学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希望学生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这就是实践教学法的目标。 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经验继续不断的重组和改造。”经验是“做”出来的,我们要教学生游泳, 不能只在课堂讲,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游泳池里“做”。伦理道德教育也是如此,期望学生做到“孝”,除了教室里讲解外,在家中实际的“做”才能将这样的美德内化为人格的一部份。所以杜威博士特别强调的另一句话是:“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法的教育精神就在这里。 期望学生“从做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放在“行为改变技术”的研究上,也就是对行为科学、行为学派的理论与技巧,能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才能在设计或带领实践教学活动时得心应手。 【一般要求】 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好奇、好看,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可通过布置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对实践任务的理解、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过往知识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种问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种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它的应用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增大课容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课件,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学内容,改变以往先板书后讲解的低效程序。除此之外,适时利用信息技术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把枯燥的内容形象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教师应学习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越熟练,就越能发挥它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反之则有可能因人为操作不当,或不能及时排除意外的非操作性故障,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进行多次的实验,同时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总结,不断创新。 二、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 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用在什么地方,想达到什么目的。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选取得当,信息量也不能过大,否则会淡化重点、难点,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制作课件时,必须以课本的相关内容为依托,

重、难点要突出,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选取的资料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疑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并且学有所获。只有这样,多媒体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教师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也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充实的教学内容和完善的外在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目的。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重视如何教,更重视学生如何学。在课件设计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多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点,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以便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从而正确地调整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上的优势。 三、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板书都具有益智增趣的功能。板书能充分协调师生互动,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启迪保持一致,能深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使一节课的知识体系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丢弃了粉笔和黑板,使精美的文字板书被机械的屏幕画面替代,且板书的内容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学生头脑中无深刻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板书是教师配合讲授和练习中必须的,其中既有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固定的部分,又有上课过程中针对即时问题、即时情况进行解决的情况。教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演示课件的板书内容是备课时设计好的模式,一般都是一行一行的出现,思维上的跳跃较大。

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精心的教学设计,填塞激情的讲解,细致入微的课堂指导,是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然而,如果没有有用的评价机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监督与激励,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学评价对反馈孩子的表现,促进孩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活动中,主动参与,有用学习——教学活动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幼互动有用学习,优化学习的过程。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化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使教师、媒体、学生融为一个整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以体育活动为例,我们在课的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视频展示台、照片等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去直观的看动作的分解,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2.活动后,分享经验,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后,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师生共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简易忽视教学活动后的经验分享,或者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欣赏、为了使学生都能获得胜利的怡悦,我们将课堂评价还延伸到集体教育活动后。因为,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同时,也在共同学习、分享他人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分析、概括、表达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他享受胜利怡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他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果。欣赏型课件,我将体育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动作,通过PPT或视频的形式制作而成,供学生学习时进行欣赏的课件。这种课件大凡在主题过程中初步形成动作表象。 例如,体育跨栏跑,教师可以通过刘翔的视频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通过观赏对比自己的动作,更好的掌握技术动作。 1/ 1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了高一年级20个班的通用技术教学,一个学期即将匆匆结束,现在本人对这一学期通用技术教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总结过去,计划未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和同事探究研讨,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对我以后上好通用技术课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谈谈这一个学期通用技术课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

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通用技术的兴趣,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注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寓教中学,不断创新。 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通用技术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单一的学科知识,满足不了通用技术课的要求,不仅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更要具备有机地整合学科知识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认识,广学多识,积极补充相应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多视角、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平时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并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或上网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法

浅议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法 课堂导入是任何学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巧妙的导入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引发联想、激起探究欲望,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着提纲挚领的特殊的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强化,从而为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导入方式才算好呢?笔者认为,要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个好的导入方式要做到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同时由于处于青春期,会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是非观念还欠成熟,课堂导入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在 flash 中引导层动画制作时,先展示几幅 swf 动画图片: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嫦娥一号绕月运行、姚明投篮的抛物线入筐。这几个动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火炬会按照我划的线进行传递呢?嫦娥一号为什么又会按照我划的椭圆曲线运行呢?同学们,电脑是神奇的,它能够把我们想象变成现实,你们想学吗?”学生立刻响应,兴趣高涨,教师很自

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几幅动画都结合时代主题,因此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有些学生不但学会了当堂课的内容,而且还制作出一些高难度的动态图,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师的导入方式。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导入方式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中学生虽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但是他们的心理有惰性因素,教师要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课堂导入方式要形式多样,富于变化,让学生对每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充满期待。一个导入方式再好,如果每节课都用它,那就象程咬金的三板斧,久而久之,学生对之就没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实时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使学生真正在信息技术的海洋中快乐徜徉。 3.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如果不考虑到教学内容,只是一味地吸引学生,东拉西扯,那么再精巧的导入,也只是哗众取宠,对于课堂教学,不但不能起到好的作用,而且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例如某教师在上《视频信息的加工》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播放了科幻片《变形金刚》片段,课堂是安静下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多数学生无心再听老师讲解怎样对视频进行处理,而是在想课前播放的故事片《变形金刚》片段后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少数学生还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教师的灵魂在课堂,教师的价值也在课堂。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课堂,立足课堂。”是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取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课堂上最有力的武器。只要是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而且要用好它。这就对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还要明确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技能,为我所用,为所教学的内容更好的服务,而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这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一、从记忆规律角度考虑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音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将教学中一些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但由于一些课件演示速度较快,画面停留时间较短,致使教学中概念性、定理性的内容很容易被遗忘,而且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记忆量也相应加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会使记忆的难度增加,往往还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优秀的板书设计却能够比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点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持久性等特点,是学生的记忆性知识上升为系统知识的中间手段。另外,板书停留的时间远比课件演示的时间长,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结。 二、从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考虑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突然产生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如无法及时在课堂上提取出来,不免生出许多遗憾。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作随机的调整。而板书则有着即时性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的优点,如果能在播放课件的同时,适当穿插必要的板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临场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路与教师同步,更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结合笔记的角度考虑 一方面板书能够以动态的方式从整体上反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上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所展开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由板书形成的笔记在复习过程中会有效的提示和帮助学生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回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中由于很多教师忽略使用板书,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忽略记笔记的问题。 四、从视觉接受角度考虑 在教学中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动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于兴奋状态。但是这种兴奋状态持续过长的话,便容易导致思维的疲惫。另外,计算机投影演示时需要保持教室内光线暗淡以保证演示效果清晰,但学生在昏暗的环境下长时间的接收强光刺激,不仅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感知僵化,更会削弱求知欲望,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板书有一些优点是目前现代教学媒体还无法完全替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与板书的有效结合,既要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最佳作用时机,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要合理使用板书,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在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感知规律、注意规律和记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 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3.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见到学生不带教材进机房,请谈谈其原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不带教材上课其实往往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觉得是操作为主的课程,老师演示就能听懂了,不需要带书;二是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新学科,教材本身也在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这个过程中,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适合自己学生时,就可能会变更教学内容,与课本脱节的教学内容会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带教材上课的情况。 时至今日,教材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也就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对教材要做到了如指掌。其次,教材的编写是由多名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的优秀教育者一起编撰出来的,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