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2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建议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矿压情况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和采煤难度的增加,采煤工作面的矿压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煤矿生产中普遍存在矿压显著增强、矿压突然突变等问题,给矿井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传统的矿压观测手段存在数据采集不全面、观测精度不高、响应速度慢等问题,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矿压条件下的实时监测需求。
加强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和改进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提升矿压观测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矿压灾害的发生,保障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
1.2 研究意义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水平。
矿压是导致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观测和监测矿压情况可以帮助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2. 优化采煤工艺,提高采煤效率。
通过对煤层的矿压情况进行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采煤工艺,提高采煤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 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矿压观测技术可以为煤矿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管理措施,提升矿井的整体运营水平。
4. 推动矿压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和提升监测设备和方法,推动矿压观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其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和效率。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引入先进的矿压监测技术和优化采煤工艺等改进建议,旨在提高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矿工的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推动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一、引言本报告是关于3月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分析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二、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变化情况如下:1.压力变化趋势矿压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观测数据来看,整个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矿山内部的应力受到了明显的增大。
2.矿压异常情况在3月份的观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面西侧的矿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压力变化幅度较大。
该异常情况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变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矿压与地质条件关系回采工作面的矿压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矿压与矿体的岩性、构造、倾角等地质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3月份的观测中,矿压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特点有关,需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
4.矿压与采矿方式关系矿压的变化还与采矿方式密切相关。
回采工作面的采矿方式不同,其矿压变化也存在差异。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采矿方式下工作面矿压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采矿方案时,需要考虑工作面的矿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
5.安全生产建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1)加强矿压观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观测频次,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强化地质条件分析:加强对回采工作面附近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与矿压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采矿方式:根据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优化采矿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营。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15102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15102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一、15102工作面基本情况1、井下位置:15102回采工作面西侧为15101回采工作面采空区,距离与采空区之间相隔20m保安煤柱,南侧为F1断层,距离断层留有20m断层保安煤柱,东侧为实体煤,北侧为15#一采区胶带巷、回风巷和轨道巷。
2、地质情况(1)掘进过程中断层情况掘进见F1断层(断层无水,为不导水断层)后,退出30m,然后改向沿着断层掘进,与断层之间留有20m断层保安煤柱,在15102回采工作面掘进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切眼时再没有遇到过断层,但是在掘进切眼时遇到过顶板台阶式下沉段,判断为地垒,但是当时顶板完好,没有裂隙或破碎,整个掘进过程中顶板都无淋水。
(2)掘进中陷落柱情况掘进这些回采巷道是从未遇到过陷落柱。
(3)掘进中褶曲构造情况在掘进切眼时遇到过顶板台阶式下沉段,判断为地垒,但是当时顶板完好,没有裂隙或破碎,整个掘进过程中顶板都无淋水。
(4)预计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构造情况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要遇到两条空巷道,宽度越4.6m,空巷为裸体巷道。
会对工作面推进有影响。
3、顶底板情况煤层顶、底板岩性4、工作面参数工作面切眼倾斜布置,长度约220m,运输顺槽长480m,回风顺槽长330m,煤层厚度平均约3.7m。
5、采煤方法倾斜长壁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6、工作面设备液压支架、刮板机、采煤机、转载机、单体液压支柱、皮带机、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移动变压器2台,控制开关等7、液压支架和乳化泵站性能参数ZZ6400-21/46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技术参数技术型号 ZZ6400-21/46型适应煤层倾角≤8°外形尺寸高度:2.1~4.6m,最大长度:6.8m支架中心距 1500mm支撑能力支护高度:除去顶板下沉量200mm、浮矸厚度50mm、立柱回缩量100mm,支撑高度设定为:2.45~4.5m,工作阻力:6400KN支护强度 0.9-1.1MPa底板比压 1.2MPa泵站压力31.5MPa移架步距630mm架数 107架(前期安装55架,后期安装107架)操作方式手动本架操作5、乳化泵2台,技术参数如下:技术型号 BRW200/31.5电机功率 125kW电压 1140V公称流量 200L/min公称压力 31.5MPa二、矿压观测方案1、观测目的(1)通过对15102回采工作面进行现场矿压观测和掌握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支架工作状况,分析工作面围岩(煤层)超前支撑压力分布状况。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一、引言工作面回采率是指地下矿山工作面进行抽采后,所剩余的有价值矿石量与总矿石储量的比值。
回采率是衡量矿山下井作业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工作面回采率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提高矿山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工作面回采率影响因素分析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直接关系到矿石储量和分布的情况,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工作面回采率较低。
2. 技术水平: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提高回采率,提高工作面的开采效果。
3. 采矿工艺:采用合理的采矿工艺,能够减少矿石的损失,提高回采率。
4. 管理水平: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加强对工作面管理,能够提高回采率。
三、工作面回采率分析通过对矿山的工作面回采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不同工作面的回采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地质条件复杂的工作面回采率较低。
2. 采矿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对于提高回采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设备能够提高开采效率,减少矿石损失,从而提高回采率。
3. 合理的采矿工艺对于提高回采率有着重要作用。
采用合理的采矿工艺,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矿石损失,提高回采率。
4. 管理水平对于提高回采率也有着重要作用。
加强工作面管理,规范操作,能够提高开采效果,提高回采率。
四、工作面回采率提高对策针对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提高工作面回采率的对策:1. 不同工作面要制定个性化的开采方案,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开采工艺和设备,从而提高回采率。
2. 对于复杂地质条件的工作面,要加强勘探工作,提前进行地质预测,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减少盲目开采导致的矿石损失。
3. 更新采矿技术和设备,引进更先进、高效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提高矿石的回采率。
4. 加强工作面管理,制定科学、规范的操作规程,加强对开采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开采过程合理、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回采率。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

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总结报告xxxxx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xxxx综采工作面回采率分析报告部门经理:审核:编制:xxxxxx地质测量部201*年6月22日一、工作面概况xxxxx工作面位于凉水井煤矿井田中部,所对应的地表经过响水河区域和神锦大道,从201*年3月开始初采到201*年3月完成末采。
xxxxx工作面为111盘区第8个工作面,也是我矿回采的第8个工作面。
切眼以东为高压线保安煤柱,工作面以南为11107采空区,工作面以西为大巷保安煤质,工作面以北为11109未采工作面。
xxxxx工作面走向长度为4380m,倾向长度为240m。
整体地质条件稳定,位于延安组第二段顶部,距3-1煤层底板层距34.99~43.00m,。
最大埋深为180m,煤层底板标高1124~1156m,未出现断层构造,局部区域存在沙梁冲蚀和伪顶,大部含1-2层夹矸,煤层倾角小于1°,煤层厚度平均为2.76m,煤层视密度为1.29g/cm3。
二、采煤工艺对资源的影响1、倾向长度变长111盘区实行东侧单翼开采,首个工作面11101工作面倾向长度为200m,由于经验的积累和采煤工艺的提升从11105工作面开始倾向长度变为了240m,面间煤柱厚度仍为14.6m,这一变化提升了工作面的回采率,杜绝了对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巷道二次利用前一个工作面的辅助运输顺槽,将变为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风顺槽。
以xxxxx工作面为例,24107工作面采完后它的辅助运输顺槽将作为xxxxx工作面的回风顺槽进行重复利用。
此种方法即节约的开采成本,同时做到了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减少了煤炭资源损失。
3、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xxxxx工作面的采煤工艺为后退式一次采全高,顶板自然垮落发。
xxxxx工作面位于的42煤层属于中厚煤层,在回采的过程中采煤机一次性采全高。
根据储量规程,中厚煤层工作面回采率为大于95%,而xxxxx工作面的回采率为97%以上。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二篇)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尊敬的领导:根据我单位在2024年进行的矿压观测工作,我将向您汇报观测结果和总结的相关情况。
一、观测地点及时间:我们选择了位于XX省XX市的XX矿区作为观测地点,并在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进行了连续观测。
二、观测仪器和方法:在观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矿压监测仪器,对矿区的主要区域进行了实时、连续的矿压观测。
观测方法包括静态观测法和动态观测法,通过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矿井深度、开采进度等参数,对矿压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三、观测结果及分析:通过连续观测,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并对矿压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
1. 矿压变化趋势:根据观测数据显示,XX矿区的矿压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的开采导致了地层压力的重新分布,进而对矿压产生了影响。
2. 矿压分布规律:我们发现,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即不同位置的矿压变化幅度不同。
这主要受到地质条件和采矿方式的影响。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矿巷产生的应力会导致矿压的局部增大,进而对矿区的压力传播产生影响。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关系:观测数据显示,矿区的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
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地表沉降和矿压均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的变形和破裂,致使地层失稳,从而引起了矿压的增加。
四、观测结论: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XX矿区的矿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对矿区的安全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 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为矿压控制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控制矿压的增加,保证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矿压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如下:1. 加强矿压观测:继续进行矿压观测工作,及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矿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现代化采矿技术:引入现代化采矿技术,利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和控制手段,尽量减少煤岩体的破坏和变形,以降低矿压的增加。
综采工作面矿压分析总结

矿压分析总结一、工作面位置1-101综采工作面位于一采区皮带巷右翼,1-1011巷沿矿井边界布置,1-1012巷沿一采区轨道巷下山方向布置,切割巷靠边界与许北煤矿相邻。
该工作面地面东南有许村村庄,地面有一座废弃洗煤厂,有零星的房屋建筑,其余为山脊沟谷及农用耕地。
地面标高+580m—+630m,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470m—+534m,盖山厚度为163.0~245m。
二、工作面情况该工作面正巷长为1372m,副巷长为780m,切巷220m,回采煤层为1#煤层,1#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煤层发育稳定,厚度一般为1.5-1.7m,平均1.6m。
顶板为伪顶、直接顶、老顶;伪顶为泥岩(0.5m);直接顶为细砂岩(4m),老顶为砂纸泥岩(5m).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多。
1#煤层与2#煤层层间距为10m—14m,不稳定。
根据掘进过程中揭露情况,工作面大约共计16个断层,其中1-3m断层14个,倾角25°-65°;4m断层1个,倾角55°;15m 断层一个,倾角70°。
三、液压支架参数根据工作面顶底板岩性、底板比压、煤层厚度及有关生产资料,工作面支护选用ZY3300/11/26A掩护式液压支架,其特征见下表:支架型号ZY3300/11/26A型支撑高度1100-2600mm 支架宽度 1430-1600支架初撑力1308KN 支架工作阻力1650KN支护强度0.50-0.61(f=0.2)Mpa 所需泵站压力31.5Mpa支架中心距1500mm 顶梁长度3050mm端面距340mm 移架步距600mm四、分析处理截止7月15日8点班1-101工作面共推进323m(正巷推进至37#点前17m,副巷推进至16#点前91.5m)。
初次来压规律综采工作面推进了6m时,工作面45#—73#架顶板开始垮落,落顶厚度在2m左右。
顶板压力较大,顶板帽落的矸石较多。
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十号矿压监测分站压力增大。
15211综采工作面未进行矿压观测的报告

15211综采工作面未进行矿压观测的报告15211综采工作面未进行矿压观测的补充报告一、工作面概况:15211工作面位于本矿二采区西翼,工作面开采15号煤层,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的采煤方法,全部跨落式管理顶板,老顶初次来压25m,周期来压安全距高40m。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布置,后退式开采,工作长度150m,可采走向长度570m,采高3.3m,循环进度0.6m,进回风顺槽均采用矿用11#工字钢棚支护,工作面两端采用单体液压支护配合π型钢梁支护。
二、工作面水文地质资料情况:1、顶底板相关地质资料:①15号煤层顶板以K2灰岩为主,局部K2灰岩之下有泥岩或砂质泥岩,常见薄层炭质泥岩伪顶,底板为泥岩。
②泥岩类的煤层顶、底板为软弱岩石,力学强度低,为顶板时易产生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K2灰岩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
③15号煤层底板:底板泥岩,含水率为1.40%,吸水率2.66%;单轴(天然)抗压强度18.72-19.76MPa,平均19.24MPa,饱和极限抗压强度为11.18-12.22MPa,平均为11.70MPa,为软弱岩石;软化系数为0.61,属软化岩石。
④15号煤直接顶底以灰岩(K2)为主,类别属3类(稳定)或4类(非常稳定);局部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为泥岩时,属1b亚类(不稳定);为粉砂质泥岩时,属1b亚类(不稳定)至2类(中等稳定)。
15号煤层底板绝大多数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
为泥(页)岩时,属松软(Ⅱ)类或较软(Ⅲ)类,为粉砂质泥(页)岩时,一般属中硬(Ⅳ)类。
2、大气降水作为工作面补给的主要形式,其补给条件受地形、岩性、植被、构造15号煤采空区的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也与有效降雨量及延续时间有关。
一般来说,暴雨对地下水补给不利,长时间的中、小雨极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植被发育地段,具有好的蓄水性,可增大降水入渗量。
降水的延续时间则是地下水能否获得补给的重要因素。
由于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因而地下水也具有“集中补给,常年消耗“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02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
一、15102工作面基本情况
1、井下位置:
15102回采工作面西侧为15101回采工作面采空区,距离与采空区之间相隔20m保安煤柱,南侧为F1断层,距离断层留有20m断层保安煤柱,东侧为实体煤,北侧为15#一采区胶带巷、回风巷和轨道巷。
2、地质情况
(1)掘进过程中断层情况
掘进见F1断层(断层无水,为不导水断层)后,退出30m,然后改向沿着断层掘进,与断层之间留有20m断层保安煤柱,在15102回采工作面掘进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切眼时再没有遇到过断层,但是在掘进切眼时遇到过顶板台阶式下沉段,判断为地垒,但是当时顶板完好,没有裂隙或破碎,整个掘进过程中顶板都无淋水。
(2)掘进中陷落柱情况
掘进这些回采巷道是从未遇到过陷落柱。
(3)掘进中褶曲构造情况
在掘进切眼时遇到过顶板台阶式下沉段,判断为地垒,但是当时顶板完好,没有裂隙或破碎,整个掘进过程中顶板都无淋水。
(4)预计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构造情况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要遇到两条空巷道,宽度越4.6m,空巷为裸体巷道。
会对工作面推进有影响。
3、顶底板情况
4、工作面参数
工作面切眼倾斜布置,长度约220m,运输顺槽长480m,回风顺槽长330m,煤层厚度平均约3.7m。
5、采煤方法
倾斜长壁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6、工作面设备
液压支架、刮板机、采煤机、转载机、单体液压支柱、皮带机、乳化液泵站、喷雾泵站、移动变压器2台,控制开关等
7、液压支架和乳化泵站性能参数
ZZ6400-21/46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技术参数
技术型号ZZ6400-21/46型
适应煤层倾角≤8°
外形尺寸高度:2.1~4.6m,最大长度:6.8m
支架中心距1500mm
支撑能力支护高度:除去顶板下沉量200mm、浮矸
厚度50mm、立柱回缩量100mm,
支撑高度设定为:2.45~4.5m,工
作阻力:6400KN
支护强度0.9-1.1MPa
底板比压 1.2MPa
泵站压力31.5MPa
移架步距630mm
架数107架(前期安装55架,后期安装107
架)
操作方式手动本架操作
5、乳化泵2台,技术参数如下:
技术型号BRW200/31.5
电机功率125kW
电压1140V
公称流量200L/min
公称压力31.5MPa
二、矿压观测方案
1、观测目的
(1)通过对15102回采工作面进行现场矿压观测和掌握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支架工作状况,分析工作面围岩(煤层)超前支撑压力分布状况。
(2)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护阻力观测,支护阻力包括初撑力P0,最大阻力P m,时间加权阻力P1,确定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的初次垮落和周期垮落步距。
(3)统计工作面支架受载损坏情况、采空区上覆岩层垮落、移动和悬顶程度,架前冒顶情况、煤壁片帮、安全阀开启率等。
(4)为我矿开采15#煤层顶板事故预测和动力信息基础研究提供必要数据,最终实现安全开采。
2、观测内容与方法:
观测内容:回采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观测
观测方法: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实时观测
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实时观测。
采用山东城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HY60(A)矿用本安型数字压力计,LED液晶显示支架压力,逐架安装一台数字压力计,获得支架立柱的工作阻力变化数据(LED显示:如【123】表示编号,【P-1】表示左通道,【28.60】表示压力值为28.6Mpa,【P-2】表示有通道,【28.60】表示压力值为28.6Mpa),每两天采集一次,记录在记录簿上,然后绘制出推进长度、工作面压力两各参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图,用以研究工作面顶板压力分布、运动状态和支架的工作状况,测定支架有关工作参数,分析支架和围
岩的关系,评价支架对工作面的适应性,为以后的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5102回采工作面切眼沿着断层布置,距离断层20m,长220m,安装107架液压支架,前期安装55架,逐架安装了LED显示测力仪,将工作面的支架分为三个区间,即:机头区、中部区、机尾区,机头区取3个测力仪,中间区取5个测力仪,机尾区取3个测力仪,测力计编号、观测时间及观测数据如下表:
四、有关矿压数据的分析
截至2017年6月30日,工作面一共推进90m,工作面三区测力仪显示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如图所示:
从表中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4.8-----20m平均
12.4m。
五、结论分析:
1、从观测的数据分析可知:15102回采工作面顶板各次周期来压由于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受到煤层厚度的变化、地质构造、过空巷及推进速度等各种复杂条件的影响,导致工作面顶板周期来压表现出的特征有:机头区、中间区、机尾区周期来压时间不一致,来压步距也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区每次周期来压的步距也有差异。
2、在正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支架不接顶,导致所测数据不完整,队组必须加强支架的利用和维护,确保初撑力。
3、机头、机尾采空区侧悬顶面积大,导致巷道变形,底帮鼓出严重。
4、周期来压煤壁片帮严重,应及时移动支架,缩小空顶距离,避免顶板台阶下沉而切断顶板。
5、现场支架使用情况基本不影响正常生产,偶尔出现部分支架千斤顶窜液,因此要求机电部门及综采队对乳化液配比进行浓度检测、监督,防止支架立柱和千斤顶腐蚀损坏。
6、部分支架左右立柱伸缩不同步,导致支撑力降低,建议维修或更换立柱。
山西长治羊头岭北峙峪煤业有限公司
地测科、技术科
2017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