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 瑟》《书愤》

合集下载

近体诗八首之《山居秋暝》

近体诗八首之《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 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 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作 用? 有四个作用: 与第一种排列相比, 答:有四个作用: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 韵的需要, ”“流”“留 押韵, 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与第二种排列相比, 近体诗的格律要求。②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 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 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 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 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 才发现浣女、莲舟。 竹喧”“莲动” 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③ “竹喧”“莲动”置前, 竹喧”“莲动 置前, 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④这样写可以产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本课学习目的当然是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 想内容四方面了解鉴赏评价的有关知识,并在鉴赏 评价的活动中积累初步经验。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的经历, 可以分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 负,二十一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张九龄罢相 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 的时候,他特地在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 “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本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 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 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 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他还精通书画和音乐, 他的题画诗堪称一绝。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 确地概括了王维在诗画上的艺术成就。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唐 王维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 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 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 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 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3、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 抱负。 4、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情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 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 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 深沉感慨。
跳进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 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 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 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要给 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作者晚年回首往事,有感于世路坎坷,遗 恨重重,寄寓了作者浓重的悲慨和郁愤。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琴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追思青春少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的祠堂到哪里找寻?锦官城外的柏树郁郁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着石阶的碧草独自呈现着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 空自唱着动听的声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三顾芧庐,是为了制定天下的大计,你辅佐两 朝创业治国,竭尽了老臣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征还没获胜自己却先死去,经常使得后世英雄泪 满衣襟。
•3、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能 泣珠。” •钱起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李商隐 “只将沧海月,高压赤霞城。” .4、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 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 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 雾般升腾到空中。

高中语文 7 近体诗六首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7 近体诗六首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疱丁巧解牛文题解读《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是王维后期的诗作,写于隐居辋川之时,描绘的是他辋川别墅周围的景色,体现了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登高》杜甫在写《登高》这首诗时,已是55岁的高龄了,依然在漂泊中。

战乱此伏彼起,外侵不断,更使诗人感到无力回天的愁苦,所以,诗的基调沉郁而悲愁。

《蜀相》这首诗是杜甫在某某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某某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石头城》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显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

后两句借月抒怀,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某某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有一种朦胧的美。

《书愤》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起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作者作品《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某某永济县)人。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还是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

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

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第一篇: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登高杜甫译文: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建在何处?锦官城外的柏树丛中。

庭院中春草碧绿如翠,茵茵的绿草却无人过问。

枝叶间黄鹂声声鸣叫美妙的叫声却无人聆听。

想刘备三顾草庐访诸葛,那诸葛锦囊妙计定乾坤。

助先主开创西蜀鼎足三,辅刘禅七出祁山尽丹心。

叹只叹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们感慨万古泪沾襟。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近体诗《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近体诗《蜀相》《书愤》《越中览古》

陆游
宋代诗人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之一,他的诗今存9300首。陆游,字务观,号 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少年时 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 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 (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 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 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一 贯坚持抗金主张,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 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 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诗歌突出特点是 “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此诗即是一例。 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此时诗人61岁。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选取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只“尽锦衣”三字, 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都城 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 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 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 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 出之。咏叹兼嘲讽,越王苦候20年,取得胜利,已把旧日屈辱忘记,完全陶 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这样必将使胜利化为乌有。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 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 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得的效果往往能 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末 句用鹧鸪飞,以动衬静,人来鸟乍起,此处已无人问津,一片凄凉之景。

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

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

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关键词〕《近体诗六首》;鉴赏;形象;情感;韵律《山居秋暝》(王维)、《登高》《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近体诗六首》中所选的六首诗,这六首近体诗都可称为经典。

在教学中,我力图以这六首诗为例来引导学生探究鉴赏古诗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欣赏诗歌首先要从感受诗歌形象出发这几首诗每一首都包含着鲜活的形象。

诗人正是借助这些形象来构筑意境、传达情意的。

以《山居秋暝》为例:《山居秋暝》以“空山”为大景,雨后秋晚为时令,抓住了“清泉、松、明月、石”这些最富山村特征的形象,构成了一幅极其宁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心中空灵虚寂的禅意,而“竹喧、莲动”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幕形象是生动的、富于世俗生活气息的。

这种人文气息与“空山”之境的禅意并不冲突,而是一种更高的和谐与自然。

这些形象所构筑的“空山”意境,正是作者诗意化的、与名利世俗社会相对立的一个存在。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静一动两个画面,颈联所表现的不仅是生动的画,也是和谐的声,使诗歌同时具备了“音乐之韵”。

二、诗歌往往是客观景象和主观情感的结合,欣赏诗歌应特别注意“景”和“情”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碧草春色”、“黄鹂好音”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象,本无稀奇,但作者用一个“自”和一个“空”加以点染,这景象便成为作者独到感受的一种情绪化的存在了,使“丞相祠堂”的存在笼上了一层历史的寂寞和沧桑,照应了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森森”一词,也使尾联的感慨自然而深沉。

《锦瑟》是一首难懂的诗,其主旨几近无解。

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说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诗六首(课用)

诗六首(课用)

不同点:
《石头城》完全寓情于景,写得很含蓄;
《蜀相》则前四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直接 表达了对古代英豪的怀念崇敬,也表现了 作者对命运和生民的关心。
本诗是诗人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 两联回忆往事,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楼船夜 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后两联侧重 写现实,“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 “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励,矢志北伐, 死而后已。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石头城》和石头城》都有大量景物描 写,而且都在景物描写中渗入感情。
《蜀相》第二联一个“自”一个“空”, 写出了诸葛墓的荒凉,也表达了杜甫心中的 凄凉;《石头城》的前两句用“故”和“空” 二字表现山河依旧,繁华不再的景象,三四 句则让月作见证,强化昔盛今衰的印象。
蜀 相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说说这首诗哪联里哪两个字跟此境界的关
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自”“空”跟此境界最密切。映阶碧
草、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 然而一用“自”“空”所含之情大有转折: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 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动 听,可为谁而叫呢?由此使人生出“感物 怀人之意”。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近体诗两首《蜀相》《锦瑟》

近体诗两首《蜀相》《锦瑟》
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 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 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 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 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 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 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 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 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永安病危, 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 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 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 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在公元228 年至234年先后指挥五次北伐曹魏。建兴 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患疾病, 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他死后葬在 陕西勉县定军山下。他在遗嘱里要求依山 造墓,墓穴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穿平 常的衣服,不需要随葬器物。
三顾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 八年(公元1719 年),是刘备"三 顾茅庐"、诸葛亮 作《隆中对》的 纪念堂。
知识回顾
•杜甫(712—770)
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 字____ ______。他创作 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 诗史 ”,是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____ 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 诗圣 ”。 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 沉郁顿挫 歌形式,风格______ ;语言精练, 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 杜工部集 》。 《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山居秋暝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笔下怎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这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画面虚实、疏密相间)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最后两句,诗人反其义而用之,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篇的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起对。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飘落摩擦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登高远眺,这就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

“百年”,本比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天,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的悲愁。

“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
愁,使自己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首联写景,好似工笔画,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渲染秋天气氛,似画家写意。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哀景写哀情。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蜀相
开头两句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开门见山,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着写入祠后所见,且含诗人的感慨。

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自”“空”写出凄凉、冷落的氛围。

第五句看起来说的是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第六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最后诗人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千古名句。

这里的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石头城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茫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在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得它的荒凉,碰着冰冷的石头,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出。

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经残破的古城。

“旧时”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旧时月,曾经见证
过昔日的繁华,然繁华易逝,而今只剩一片凄凉了。

“还”,意味着月虽然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这首诗通篇写景,却融合着作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其主旨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

锦瑟
首联用民歌起兴的手法,言年已过半百,再回首一言难尽。

颔联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颈联为两幅画面,表怅惘、悲伤之情。

梦与相思都已经破灭,只有眼泪。

尾联说今日追忆更加怅惘。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全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

庄周梦蝶典故,李商隐取迷离、梦幻之意,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抱负、理想终于幻灭。

望帝典故以自比,说自己一生不得志,壮志难酬,一切伤时忧世之感和身世沉沦之痛,都只能托之于那哀怨缠绵的诗歌。

鲛人珠泪,意在叹息自己如沧海遗珠,徒有才华不为世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

玉生烟则暗示自己以文章而著称于世。

书愤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遥望被金人占领的中原,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暗写他欲图收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看,点了题目中的“愤”。

颔联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颈联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最后诗人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