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

合集下载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第一篇: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中文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散文中的意象无时无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色彩和不屈的精神。

史铁生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把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写的包含了万千情感。

其中,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墙是他亲情温暖的守护,通过写一系列的意象,史铁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怀和尊重。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意向分析Shi prose in the image analysisAbstractShi is our country modern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hilosophizing type writer, his prose reveals the hardship of life around the limits of experience and feeling and introspection, the image all the time in his prose embodies the colour and unyielding spirit of life.Shi in their own unusual experiences and unique writing perspective, inquiries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to seek har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life, write a specific things contains a myriad of emotions.Ditan is shi spiritual home habitat, a mother's love is the source of his spiritual pillar and hope, writing is his life beyond the spirit of redemption way of suffering.Keywords:shi tie sheng;prose;Intentional analysis 史铁生的作品,为很多人所喜爱,尤其是他的散文,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作家,史铁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内心痛苦和压抑,有着普通在作家难以体会的经历和伤痛。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1. 引言1.1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及其时代价值研究史铁生,原名史清华,生于1932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文坛。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贴近生活、反映社会,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现实、人性探讨、历史回顾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中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问题,引人深思。

史铁生的小说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朴实真挚,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氛围。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纠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烙印。

通过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困境。

史铁生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通过作品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探索,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和关注。

史铁生的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生命意义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影响深远。

在当代文学中,史铁生被认为是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作家。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为文学研究和思想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2. 正文2.1 史铁生的文学成就史铁生作为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文学成就颇具深远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更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和情感丰富的文学家。

史铁生在文学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创作手法。

他擅长运用象征主义和幻想手法,将内心的矛盾与焦虑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意象和故事情节。

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史铁生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学与现代主义的元素,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文学风格。

他的小说《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等作品都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史铁生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其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更体现在他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探索与革新上。

史铁生的零度写作

史铁生的零度写作

在中国当代文坛 , 史铁生是 意志坚强的一位作 “ 历史的熟悉性” , “ 风格” 存在于文学之内, 是从作
从 中可以发现作 家本人 家。早在 2 l 岁时 , 他 因为双腿瘫痪而深陷困境 , 失 家 的身体与经历 中产生的, 经历的熟悉性 ” , 因此 , 在 写作 中, “ 语言结构” 与 去行动的 自由。在历经痛苦和绝望之后 , 史铁生发 “
个 生 物过 程 , 更 是 一个 充实 、 旺盛 、 快 乐 的精 神 过
“ 风格” 的“ 形式 的第三维面” , 应具备独立性, 不为
程 。故此 , 厚重 的精神 内涵 , 丰富 的人 生体验成 为 历史信息与个人“ 风格” 束缚 , 他认为写作脱离历史 史铁生作品感人 至深的 内容 , 长 期 以来 , 这些 内容 信息与个 人 “ 风格 ” 的束缚 , 就 可以显现 出作家 的 不在场” 。他提倡这种因为作家的“ 不在场” 而形 也是学术界研究史 铁生写作 的重点所 在。人们从 “
S u m N o . 1 6 0
史 铁 生 的 零 度 写 作
王 怀 平
(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安徽 蚌埠 2 3 3 0 0 0 )
摘要: 零度 写作是 法 国符号 学理论 家罗兰 ・巴特最早提 出的理论 , 史铁 生深受启发。史铁 生对零度写作的理解
与追求体现 了他 自己的人 生观念 与写作理想 。在 史铁 生看来 , 零度写作 , 是一种 非功利 、 非使命性 的写作 , 它根 系于
现写作是他条条 绝路之外 的一条生路 , 他说 , 写作 “ 风格” 可能形成源 自于客观与主观的束缚因素 , 使 不仅 让 他 的灵 魂 “ 从 超越 自卑 的 真 诚 中获 得 自 得作者成为“ 语言结构 ” 与“ 风格” 的社会性或个体 由” [ 1 1 4 9 , 而且让他 在“ 发现 和寻找中感悟到生命 的 性意图传达 的傀儡 , 不能 真实地表现写作 的对象。 神秘 、 美妙和悲壮” ¨ 】 8 。 , 他 因此坚信 : 生命不 只是一 所 以, 巴特 强调写作应 该是不 同于 “ 语 言结构 ” 和

零度写作的三层意蕴

零度写作的三层意蕴

零度写作的三层意蕴作者:孟新雨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8年第01期史铁生的《想念地坛》一文中,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写作的零度”,很多课堂对“写作的零度”这一关键词阐释不清,让学生学起来如雾里看花。

其实,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使作者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对生命的思考。

以立体视角思考,文本中的“写作的零度”,可以折射出三层内涵:一、生命困境的艰难突围法国哲学家加缪说过:“我们不应受到世界不可理解性和缺乏希望的打击,而应义无反顾地通过拒绝失望和肯定生命来确定我们的独立。

”是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

面对身体残疾和生命困境,他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甚至几度想自杀辞世,但最终是地坛让他由情绪的沸点逐渐冷却,并给了他重生: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蟲,它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地坛不再衰败。

正是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的道理。

黑塞说:“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而地坛以自然的智慧同样赋予了史铁生生命的智慧——“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

于是,在接受了死亡、残疾和困境之后,他勇敢地接受了挑战——行动上的自救:宿命写作。

史铁生说:“神不给人指路。

神知道,不给人指路,他还是会去找。

不停地找,就是神给你指路。

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他说:“左右苍茫时,总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后来发现,这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他摆脱了生的焦虑和死的恐惧,用笔代替腿来行走,在绝望和困境中找到了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价值。

正如他在《务虚笔记》中说:“写作,就是我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地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存在。

史铁生评价作文

史铁生评价作文

评价史铁生作文范文一:走近史铁生朱红淡褪,雕栏散落,金晃晃的空气弥漫在寂静的院里。

我从时光的这头看去,那头孤寂的古园中,埋葬着一个落魄的灵魂,那就是史铁生。

即使这个失魂落魄的灵魂已然归去,但我翻开每一页,都能品出那苦涩墨香中的那种对命运的感伤与抗争。

他也曾在双腿残疾后茫然过,绝望过,就像文章中所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但他最终又带着那骨子里的不屈,带着对生命的叩问,迸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声。

在轮椅上的冉冉时光中,心灵高高的屹立在人生顶峰。

他将人生中的苦难转化为绚丽之花的养料,在遗落的古园中感悟着,升华着。

推开耳边的嘈杂,窥探着他内心的灵魂。

无论是夏季的暴雨临园,还是秋日的落叶飘摇,他依然在落寞的时光中,伴着苍凉的鸟鸣,青黑的古柏,将自己的,一个残疾者的对命运的哀怜与自叹,炼为永恒的真理。

虽然他的身体是不圆满的,但他的心灵,他的人格,他的作品,仍给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曾说:“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而我想,他的欲望是根本不同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的,不同于那种普通至极的欲望。

他的欲望背负着生与死的沉重答案,蕴含着生命的脆弱与灵魂的顽强,矛盾至极又相辅相成。

他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下了自己大写的人生。

生命如歌,却没有永恒的旋律,无法掌握它的起落;生命如轮,却没有不变的方向,无法左右它的走停;生命如月,却没有固定的形状,无法控制它的圆缺。

史铁生用他的一生来使人感悟,我们要将无法掌握的恒久时光,浓缩成每一刻内心的通悟,要在自己空白的一页上,播撒下生命的灿烂,人生的辉煌。

失落的古园在时光中渐渐消逝,我听到那头传来一声叹息。

范文二:史铁生的生与死2010年12月31日,一颗文学史上的巨星陨落了,这一切是那么突然,仿佛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一切又都是那么合理,仿若一场早已安排好的宴会,等的只是赴宴的人和宣告宴会开始的司仪。

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

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

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摘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世界”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

在他的《想念地坛》中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本文试图从文章内容、作者生平经历和作者创作思想这三方面来全面地理解“写作的零度”。

关键词:写作的零度写作误区生命起点常写常新“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写作的零度》,但我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并不是通过这本书,而是通过阅读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得知。

在《写作的零度》中,这个概念指写作中语言结构的形式自由和作者中性的、零度的写作观,反对表现社会思想观念的价值式写作。

而史铁生引用它,并不是也要阐述和罗兰·巴特相同的观点,而是这五个字吸引了他,这五个字契合了他的心意。

那么在史铁生笔下,“写作的零度”到底指什么呢,本文就试图阐述这一问题。

《想念地坛》是《我与地坛》的姐妹篇,《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在文章中,作者从地坛中领悟到了“为什么活?怎样活?”的人生哲理,文章一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关注,正如作家韩少功称赞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而在十年后,作者又写下了关乎地坛的另一篇文章——《想念地坛》,很明显,由于人生阅历的增加,后一篇文章要比前一篇文章多十年的人生感悟。

在《想念地坛》中,作者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在前面,我已提过这个概念和罗兰·巴特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理解,我们如果结合文章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

首先,在《想念地坛》原文中提到“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史铁生心中,写作应该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因为“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人既然诞生了,那就要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高中语文史铁生想念地坛课文解析

高中语文史铁生想念地坛课文解析
安静一零度一柔弱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而统领这一切的还是安静其他都是它的不同的表想念地坛而不是在现实中走进地坛当地坛的魂魄已为作家所体认当地坛的安静已被作家所感受认同并进入那么在现实中是否真要一次次走进地坛就不再重要了到了这种境界物我早已合二为一没有了分别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5)第16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 与地坛作了对比,想要说明什么?
回到零度,也就是回到地坛式的“安静”。 在第16小节,作者将人世间生活的种种现象与地 坛作了对比,人世间,为了名声与浮华而争权夺 利,而地坛则是安静的状态,那是一种“柔弱” 的美德,“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 神命的姿态”。“安静”一“零度”一“柔弱”, 史铁生在这篇文章的不同阶段用了不同的几个关 键词,来说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自然与神灵的 敬畏,对人世间种种现象的批判与忧虑,而统领 这一切的还是“安静”,其他都是它的不同的表
xiāo qī tuí huán qì Pāng tuó mèn huáng Kē kē bàn bàn qì qiè tiào
13、譬如 14、洁癖 15、亘古不变 16、倘若 17、谴责 18、泊 19、诡诈 20、阿谀 21、葳蕤 22、挟持 23、聆听 24、更迭
pì pǐ gèn tǎng qiǎn bó pō guǐ zhà ē yú wēi ruí xié líng dié
第三部分(20节)全篇的尾声,照应全篇,呼应开 头,再次说明地坛在作家心中的 地位 。
品析课 文
1、第1小节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突出了地坛的特点——安静; 二是暗示我现在已不常去地坛了, 已经离开了地坛,所以说是“想念”。 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还要涉 及,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铺垫,是伏笔。

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

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

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想念地坛是著名文学家史铁生的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这篇文章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想念地坛史铁生(1)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2)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

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 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3)一进园门,心便安稳。

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

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

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4)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5)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

那日何日?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

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6)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

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意。

在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7)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铁生的“写作的零度”摘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世界”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

在他的《想念地坛》中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言简意赅的概念,本文试图从文章内容、作者生平经历和作者创作思想这三方面来全面地理解“写作的零度”。

关键词:写作的零度写作误区生命起点常写常新“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最早源于罗兰·巴特的法文原著《写作的零度》,但我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并不是通过这本书,而是通过阅读史铁生的《想念地坛》得知。

在《写作的零度》中,这个概念指写作中语言结构的形式自由和作者中性的、零度的写作观,反对表现社会思想观念的价值式写作。

而史铁生引用它,并不是也要阐述和罗兰·巴特相同的观点,而是这五个字吸引了他,这五个字契合了他的心意。

那么在史铁生笔下,“写作的零度”到底指什么呢,本文就试图阐述这一问题。

《想念地坛》是《我与地坛》的姐妹篇,《我与地坛》写于1991年,在文章中,作者从地坛中领悟到了“为什么活?怎样活?”的人生哲理,文章一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关注,正如作家韩少功称赞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而在十年后,作者又写下了关乎地坛的另一篇文章——《想念地坛》,很明显,由于人生阅历的增加,后一篇文章要比前一篇文章多十年的人生感悟。

在《想念地坛》中,作者提到了“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在前面,我已提过这个概念和罗兰·巴特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理解,我们如果结合文章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

首先,在《想念地坛》原文中提到“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史铁生心中,写作应该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因为“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人既然诞生了,那就要让自己活得有意义。

对已经残疾的作者而言,他只有靠写作来赋予自己人生的意义,就像他曾经说过:“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要靠写作来探寻生命的疑难、困惑,来赋予生命的意义。

而史铁生做到了,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他只是单纯的写作,从不过问自己的作品能派什么用场,只是写,从不过问自己是否成名,只是写。

但随着作者一部又一部作品的问世,他成名了,于是这时候有些人开始怀疑作者写作的初衷,而作者针对这些人的怀疑以及当下有些作家为名利而写作这一现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倘若写作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倘若写作变成潇洒……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这排名之妙,商界倒比文坛还要醒悟得晚些”,反讽的语气很明显,作者的言下之意便是当写作成为某些作家博取名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成为一种权利争夺的是非之地,那情形是可怕的。

那么如何预防这种可怕情形的出现呢,作者提到“人太容易在实际中走失,驻足于路上的奇观美景而忘了原本是要去哪儿……便是回归了‘零度’,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这里的回归零度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回到零度,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出发,另一方面是对错误以及可能出现的人生的迷途与错位的放弃。

所以,我们结合文章,可以对“写作的零度”作这样的理解: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对于作者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写作,但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诱惑、误区和歧途,这时候,就要停下来好好想想写作是为了什么,然后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当然,在文章中,作者也将写作扩大到了生活,扩大到了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人的现实生活也就如同写作一样需要去建立生命意义,如果遇到歧途,也要回到零度,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谈谈“写作的零度”。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发表的优秀作品有《务虚笔记》、《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我们如果只看史铁生的简介,就忽略了史铁生的一个重要生活阶段,即他残疾后到开始写作这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

在这一阶段,史铁生是痛苦的、是颓废的、是不安的,用《我与地坛》里的话说就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心灵寄托的地方——地坛,“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而此时的地坛,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磨炼,“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人和建筑,一个是从年少轻狂跌入了苦难,一个是从辉煌绚烂归于平淡,两者在寂寞中找到了共同点。

可地坛对自己的衰落是平静的,它以自己的生存方式安静平和地活着,并且地坛里的草木滋生,虫鸣鸟叫,都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作者从中读懂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以及“怎样活?”的问题。

可见,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是巨大的。

因此,在十年后,作者写下了关于地坛的另一篇文章——《想念地坛》,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一进园门,心便安稳……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也就是说,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安静下来,超越自己的局限去思考,去重新估量生命的价值。

于是作者想到了“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紧接着作者就写到“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所以这里“写作的零度”可以这样理解:当心灰意冷的作者想到他可以靠写作来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时,说明写作给了他重新生活的信心,而写作是要从头开始的,即处于零度状态,那么写作的零度也就是生命的起点,重新生活的开始。

第三,我们可以结合作者的创作思想来谈谈“写作的零度”。

史铁生有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所以他的部分小说会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

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例如他的《命若琴弦》,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

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

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

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

因为实现,等于破灭。

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

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

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

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可作者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于伤残文学中,仅仅以描写残疾人为主,而是把眼界放开、放宽,同年写的《合欢树》,就是表达那种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浓浓亲情溢于纸上。

还有稍早一点,文坛上流行创作“知青文学”,而作者也有涉及的篇目,例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但作者拓展了“知青文学”的思路,他跳出了以往的旧框子,经过十年的积淀,终于将这些不能忘却的记忆写出来。

正如史铁生所说,刻意去写插队的生活,编排了一些情节,反倒弄巧成拙,被人怀疑他是否插过队。

他抛掉了个人的苦闷和感伤,从清平湾那些平凡的农民身上看到了美好、纯朴的情感;看到了他们从苦难中自寻其乐的精神寄托;看到了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使那些还沉湎在个人创伤中、咀嚼着生活曾一度带给他们的苦果、将那场运动单纯地视为炼狱般的苦难的知青们,从旧日的伤口上面抬起头来,思考一下生活的锤炼毕竟还留给我们一些别人永远无法悟到的真谛;为那些祖祖辈辈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几亿农民想想,我们是否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即使有些遥远,这就是史铁生的清平湾带给我们的一些联想。

纵观史铁生的作品,可以发现他的创作思想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一处,而是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创新,使他的作品常写常新,真正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时,我们结合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写作的零度”,何谓“零度”,就是刚刚结冰的温度或者是一切事物的开始,而这种温度能够使人清醒,使人时刻保持一颗理智的头脑,身为作家,就需要靠自己清醒的头脑来打破固有的创作思维,要常写常新。

如果理解成一切事物的开始也可以,不管自己在文学的哪一方面取得成就,不要死守这块阵地,要学会从头开始,学会开垦新的荒地,要时刻保持“写作的零度”。

综上所述,“写作的零度”可以有三方面的理解,即结合文章本身的理解、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的理解和结合作者创作思想的理解,不管哪种理解,都需要我们多多思考,多多探究,要学会打破冰点,时刻保持思维的零度。

■参考文献:1.语文必修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2.现代散文选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3.史铁生作品精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