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广东2015年高考作文立意指导

合集下载

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广东高考作文解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专家解析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今年的试题整体上呈现“承前启后”的味道。

作文更是如此。

“承前”主要表现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内容是在信息时代下如何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中去阐释?“近”和“远”。

思辨性一直是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2014年的“胶片与数码时代”,2013年的“富翁捐款”,2012年的“生活的时代”都是有不同认知的材料可供考生多方位去思考,凡事一个角度切入而又能比较理性思辨的作文都会有高分,从这点看2015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

在立意上可以写“在信息时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然”“感性与理性中的自然美”“远与近的自然风景”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自然感悟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承前”是相同点,如果说到“启后”就是今年广东高作文与往年的不同点,就是思想更加的深邃,内容更加阔远,因为“人与自然”的命题毕竟涵盖的立意范围和需要学生思考的深度都较之以往要难,其中的“近”“远”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估计学生多数只会从材料中就地议论,难以深刻。

但从这点看今年广东的语文作文更体现了过度性,比较前两年的新材料作文话题的具体性和现实性,今年的作文显然抽象了不少,其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里对“近”“远”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关键。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解读及范文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高中版》2015年第36期【原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今年广东卷作文题,依然属于由材料引出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

这则材料辩证地陈述了从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的优势与劣势,引发考生对信息时代如何去感悟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欣赏自然的思考。

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感悟、理解和审美进行写作。

在立意和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即可。

相对于其他省份的作文材料,这则材料审题难度不大,角度更多,而且每个角度都有充分的写作空间。

绝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与含意,能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感知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比如,从亲近大自然立意,从媒介了解自然立意,从亲近自然与媒介了解相结合的角度立意,等等,叙说人与自然的远和近,抒写人生的感悟和意义。

在文体的选择上,这则材料可能更适合写议论文,当然也可以通过记叙文的形式叙述对自然感知的经历和经验。

但是,在选择文体时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注意语言表达与文体写作要求相协调。

在立意和选材方面,切忌脱离材料写环保,写审美,写远与近,写得和失,写获取知识的途径,甚至写实践出真知,等等。

这种审题立意脱离材料或游离于材料之外的现象是平素写作中很常见的,也是很危险的。

带您去看花海广东一考生昨日之时,您教我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您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您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

2015广东高考作文立意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2015广东高考作文立意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2015广东高考作文立意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作者:knifeliu 上传者:knifeliu 日期:15-06-07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大自然,你离我是近还是远?每天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是我必看的节目。

因为天气关系到我上学带不带雨伞的大问题!电视中,大自然的风花雪月离我很近,但似乎又离我很远。

那年暑假里,我到住在赣南很“落后”的乡下的外婆家去玩。

那里,山明水秀,到处可以听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早上,公鸡喔喔地叫,那声音嘹亮,动听。

还在闭着眼睛沉睡的我醒了,我听着公鸡的鸣叫,仿佛看到一位站在高山之巅的歌唱家正在对着群山练声。

天渐渐地亮了,我起了床,看到院子里枣树下铺了一层枣花,抬头看看,枝叶间偶尔还有枣花在飘落;低头细看,一群小蚂蚁正在搬运枣花,侧耳细听,分明听见它们打着号子齐心协力搬运的声音。

院外的电线上,一幅生动的五线谱呈现在我的面前,三三两两栖息的燕子像一个个黑色的音符,听,它们的呢喃低语是多么的优美。

我信步来到河边,平静的河水清澈见底,忽然,一阵水拨打破了河面的平静,鱼儿们也起床了,在河里欢快地嬉戏着。

微风吹散了水面的薄雾,远处的池塘露出了美丽的荷花,它们顺着微风摇摆着,有的已经开放,有的却像小姑娘,害羞地躲在荷叶下面不肯出来。

太阳升起来了,极目远望,田野里,大片大片的稻田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阵阵暖烘烘的热浪混着稻花香扑面而来,路边的野花野草微微拨动,发出沙沙的和声,跟稻浪的主旋律呼应着。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和教师下水作文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和教师下水作文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及教师下水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提供几个参考立意,仅供交流:1.亲近自然,感受大美2.做足功课,“自然”更美3.自然因科技而更美4.远离电子产品,发现自然之美5.科技很近,美很远6.美就在身边(侧重写身边的自然美景)7.停下脚步感受美(同上)8.你本来就很美(同上)2015年高考广东卷教师下水作文点评这么近,那么远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

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

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

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

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

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

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附华师下水作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附华师下水作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应该怎样写?一、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回放: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命题点评:第一,这道作文题,秉承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传统,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观点多元化,"电视里看自然,能预测阴晴雨雪,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而亲自"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而"轻点鼠标,能知生物属性,但又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

审题立意的区分度不错,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也可以。

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可惜,一句“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会使相当多的考生迷失在哲学与文化的谜雾里,不信的话,阅卷组评卷时,请再仔细端详!命题人有意加一个“近与远”,其用意不知何为?可能是加大辩证思维的力度!但这样可能就远离了现在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了。

第二,这个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明显不能走文学路线,要想写记叙类文章,很不容易构思,也难得高分。

不信的话,看看评卷场上有多大比例的记叙类文章!第三,该题目有点难为考生。

题目中涉及重要概念很多,电视、鼠标、乐趣、不同的途径、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尤其最后一句的暗示很关键,但这却把题目引向了自然的“近”与“远”的哲学意义,难乎哉?不难吗?看看我们考生的本领吧!你不弄这一句,大家还明白,可一写这样一句,就把考生的思维引导到了“玄虚”的问题方面,瞻前顾后,审慎审题者,中上等学生可能就吃亏了!当然,真正高手是不怕的!这里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命题专家,还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作家与名人学者,要想把作文教学引导好,要真想弄清语文教学的实质问题,就要亲自体验一下"自然"的"学生",否则,你可能就离我们实际的"高中生"很远,总是远处观象,必会只见皮毛,难以接近"真相"。

2015高考作文解析文

2015高考作文解析文

回归生活大视野,合时而著高考文——谈2015高考语文作文命题6月7号上午十一点半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到中午,网上关于2015高考作文的议论已经沸反盈天,当然吐槽焦点还是各地自出心裁的作文命题。

有一同监考的同事苦着脸说:“咱孩子们平常练作文练得太死的,估计这回要傻眼了……”我说:“至少再想往上套屈原司马迁怕套不上了。

”我省考生面对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女儿小陈举报高速开车接电话的父亲老陈的材料,要求以虚拟“明华”的身份给小陈或老陈或有关方写一封信。

从立意角度看,依然是多角度立意,作文关键是给谁写以怎样口气,谈怎样话题,行文应该依然以议论为主,可略作小抒情。

我以为该命题具备以下特点:1、命题角度着眼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生活,贴近时代。

命题材料涉及4、5月份的实发新闻,新近发生的社会新闻旋即成为高考命题,一方面体现高考命题的贴近生活,一方面也表现出命题者的高明,以此等方式告诉所有应届考生及后来考生:你们不能只坐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该在完成课内学业的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此,才能在新鲜出炉的时评类命题前“胸中自有丘壑”,才能信手拈来,下笔成文。

从这一点延伸开去,也给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提了醒,新一代的高中生,须具备内敛外放双重特点,既可沉潜于繁重课业专注向学,又能将语文拓展到整个生活的领域,无论阅读亦或写作,都能在“大语文”的视野里开阔进行,因此,日常语文教学中,多引领学生了解生活百态,关注时代变迁,让学生做胸怀“大气”的青年,才能写出不拘泥于小我琐屑,能以小见大,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气文章,体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原则。

2、命题材料切入身边崭新现象,引领考生关注公民文明素质,提升个人情怀。

小陈老陈的材料并非现实中鲜见个例,老陈的公民意识缺乏,敬畏生命意识淡薄,社会规则意识模糊;小陈的公民意识鲜明,担当精神显著,却又在沟通问题上略显稚嫩;警方的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工作作风,公正处罚透明执法的司法新气象,以及沟通民意与保护公民隐私界限不明的遗憾;还有网友们动辄“点赞”,进而“争议”的舆论造势,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崭新现象,却又屡见不鲜。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解析

专家解析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2015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今年的试题整体上呈现“承前启后”的味道。

作文更是如此。

“承前”主要表现在仍然是新材料作文,内容是在信息时代下如何认知自然与人的关系,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中去阐释“近”和“远”。

思辨性一直是广东高考语文作文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2014年的“胶片与数码时代”,2013年的“富翁捐款”,2012年的“生活的时代”都是有不同认知的材料可供考生多方位去思考,凡事一个角度切入而又能比较理性思辨的作文都会有高分,从这点看2015年的“感知自然”具有承前的味道。

在立意上可以写“在信息时代中人如何更好的认识自然”“感性与理性中的自然美”“远与近的自然风景”等,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对自然感悟来表达对人与自然相处的思考。

“承前”是相同点,如果说到“启后”就是今年广东高作文与往年的不同点,就是思想更加的深邃,内容更加阔远,因为“人与自然”的命题毕竟涵盖的立意范围和需要学生思考的深度都较之以往要难,其中的“近”“远”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估计学生多数只会从材料中就地议论,难以深刻。

但从这点看今年广东的语文作文更体现了过度性,比较前两年的新材料作文话题的具体性和现实性,今年的作文显然抽象了不少,其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里对“近”“远”的理解是作文能否深刻的关键。

2015年全国高考各省满分作文及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汇总(18套全)

2015年全国高考各省满分作文及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汇总(18套全)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暨全国各省作文题审题立意汇总南侨2016届的小伙伴们,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相继出炉啦~~请速速围观~没事多读读多背背~~【1】新课标I卷满分作文1写给老陈的一封信尊敬的陈先生:①您好!前些日子您开车接电话而被女儿举报的事引发了广泛关注,我通过您的微博发现,您对女儿的做法仍有不解,对此,我想向您表达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②您女儿的做法与此事引发的讨论,看似稀松琐碎,实则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情感与法律之辩。

我认为小陈的做法是正确的,她对您的举报由情而生,由法而成,合情合法,值得肯定与赞誉。

③法,由情而生。

歌德有言:“一部恒久与健全的法律,必然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

”斯言不谬。

在当今社会,法律不是为帝王专制、滥杀无辜而服务的爪牙,而是社会公民共同制定与遵守的契约。

它由人而生,必然包含人性与人情,您因受法律教育而产生的处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律为您的生命安全而生,且为您的家庭幸福保驾护航。

当您因被自己女儿举报而有所愤愤时,何妨看看家人们眼底的挚爱,何妨感受法律严肃面孔上的温情目光。

④情,寓法而约。

世上多少人怀着对您开车时接电话这种行为的纵容,任由您违章危险驾驶,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多么令人悲叹。

情感一旦超出了法律的约束,就不再是爱,而成了害。

当少年天才李某某起先因一些轻微违法行为被拘留时,其母见到儿子非但不晓之以理,反而一味亲吻安慰他,我想,这母亲不辨是非的泛滥溺爱也注定了孩子在歧路中越走越远。

⑤无法治不足以明是非,无法治不足以辨黑白,无法治不足以振纲纪。

一个真正崇高的人,可以做到情与法的统一;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亦是如此。

高尚的人,懂得以法律约束自己澎湃的情感,亦明白以情感包裹法律的刀锋。

而社会是一个个人的集合体,只有以法律为强健的筋骨,以情感为温润的血液,社会才能焕发活力,阔步而前!⑥有人把您女儿的做法解读为“大义灭亲”,我不敢苟同。

这说明当下中国仍有人将情与法割裂开,看不到情与法的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6月7日:广东2015年高考作文立意指导
2015年6月7日:广东2015年高考作文立意指导豫北闲人
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了,所有人都将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作文。

本文不打算进行宏观意义上的点评,而想就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如有雷同,如有偏差,贻笑大方之余,亦可不吝赐教,展开争鸣。

原题如下: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略。

总体而言,今年的作文题很有文艺范儿,不仅高端大气上档次,所谓自然,所谓网络,而且低调奢华有内涵,所谓云卷云舒,所谓花鸟树木。

这是第一感觉,很棒,很不错,很有新意!仔细分析,发现这则材料并没有审题方面的难度,这说明出题者并没有在审题方面故意设置障碍。

这是第二感觉。

再深入思考,发现这样的文章好写,但不容易写好,偏离题意较难,深入开掘也较难,它不仅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字表达功底。

这是第三感觉。

对于新材料作文,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判断材料类型,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则议论类的材料,和去年的材料类型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今年高考作文的延续性的特征。

对于议论类的材料,我教给学生的方法就是提取关键词,按照命题作文的思路去写。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感知自然,核心内容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围绕这个话题去写,就应该算是符合题意的文章。

不过仔细对比,发现今年的作文和去年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

去年的老照片,其实包含着两个相反的观点:黑白胶片和数码技术在数量、记录内容、留存状况、保存记忆等方面的对比,两者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

数码技术适应了当今信息时代,所以取代了黑白胶片。

也就是说,去年材料的话题是两个: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

但是今年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感知自然,或者说,这更像是一则讨论类的材料,即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观点。

将作文题目稍微变化一下,来看:
关于如何感知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而有人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有人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而有人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自然离我们的远近也不同。

这样理解的话,作文的审题立意就立刻明了了。

首先,既然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那我们首先要找到讨论的话题。

这则材料讨论的话题是感知自然,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象,即自然,所谓自然,指的就是外在于人类活动的自在自为的自然界,这里的自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是我们的感知对象,甚至是审美对象。

二是感知,注意,感知本身就包含感与知两个含义,前者是观察、感受、体验、观赏,偏重于感性,后者是认识、得知、获取、知觉,偏重于理性。

也就是说,考生写的话题一定是感知自然,不能是保护自然开发自然研究自然破坏自然等话题,当然也不是泛泛而谈什么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其次,就是确定作文的含义,所谓确定含义,就是要找到与话题相关的其他关键词,比
如看测知说点嗅,以及难逾目力所及乐趣名性清香气息,前者是感知自然的途径、方法,后者是感知自然的结果、意义。

材料中还有一组关键词,也值得注意,即远和近,这两个词加了引号,说明其包含的意思是异常丰富的,而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远与近。

这里的远与近是精神心理方面的距离,而且含有辩证意味。

当我们直接感受自然时,我们离自然很近,但是离自然之名称概念与物理性质就较远;当我们用认识的方式去获取了关于自然的知识时,我们离自然很近,但我们离真实的自然、具体的自然就很远。

因此,考生在立意的时候就有了三重维度:第一重是围绕感知自然中的感受自然展开,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原因,也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意义,也可以谈论感受自然的具体方式,当然,也可以辩证看待感受自然的局限。

第二重是围绕感知自然中的认知自然展开,立意的方法与上述相同,可以谈论认知自然的意义与局限。

第三重则是辩证立意,即认识到感受与认知两种途径的优点与局限,并将两种途径结合起来讨论。

想获得自然之规律,譬如天气规律、花鸟树木的物理性质、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那就要采取认知的方式;要想在自然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心灵的慰藉、诗意的乐趣,那就要采取感受的方式。

这两种方式不同但不对立,我们在不同的时候,目的不同,对自然的感知方式也就不同,而很多情况下,我们既需要用理性的方式去认识自然,也需要用感性的方式去感受自然。

在写作模式上,考生既可以写成现实评论类的文章,例如围绕当今社会某种感知自然的途径,进行评论,也可以写成寓意启发类的文章,即提炼出一个普遍的一般的观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事例论证、正反论证等方法去证明。

在文体选择上,考生既可以围绕感知自然的途径进行讨论,也可以抒发感情,也可以叙写与感知自然相关的典型事件,夹叙夹议。

当然,热爱诗歌的考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因为关于自然的话题是适合写成诗歌的,中国古代不就有大量的关于感知自然的诗歌吗?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本身就包含着两种感知自然的方式,一种是审美静观,看半亩方塘,看天光云影,在云卷云舒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一种是理性认知,在清澈池水中,悟出关于读书、关于学问的道理。

在立意思维方面,考生可综合运用定义分析原因分析价值分析结果分析措施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例如何为感知自然,这是定义分析;感知自然的好处是什么,这是价值分析;感知自然的局限性,这是结果分析;如何感知自然,这就是措施分析了。

在行文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注意文章的脉络结构,最好确保段与段之间有关系,而且最好要有标志词,例如并列段落要有过渡,正反段落要有反之,因果段落要有因此,补充段落要有当然,这些标志词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逻辑,更是考生思维逻辑的体现。

讨论类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在参与讨论,作为考生,必须参与进来,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而不能超然物外,不能高高在上。

如果本文写成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来源于多种方法的共同使用等文章,那就等于是偏离了本次讨论的话题,即感知自然的途径,自然也就属于偏离题意的文章了。

总之,这样的具有文艺性质的材料,理科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特长,表明观点并论证,文科生可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在文章的形式方面进行开掘。

总之,今年的作文,牛!为其点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