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心肺复苏术预后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
2008年由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 等多个相关学会将心脏骤停患者 ROSC 后出现的病理 生理状态统一命名为PCAS.
PCAS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复苏 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ROSC后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明显改善PCAS患者的 生存率及神经功能预后。
PCAS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7:心脏骤停后ROSC 仍然昏迷的患者需进 行 TTM。
❖ 在TTM中可选择并维持32-36℃中的某一恒定温度。 在达到目标温度后温度管理需至少维持 24h。
❖ 复温时,复温速度维持0.25℃/h直至正常体温。 ❖ 复温后继续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续
72h,避免体温反弹。 ❖ 不建议在院前常规快速静脉注入冰盐水对ROSC患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Logo
一.定义
心脏骤停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 氧,炎症因子释放,产生各种代谢产物,自主循环恢 复后,(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发生再灌注损伤,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 紊乱或障碍,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
主要表现 ❖ 心脏指数下降 ❖ 左室收缩功能不全 ❖ 左室舒张功能不全 ❖ 右室功能不全等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心脏超声表现PAMD分为三种类型: ❖ 心室壁弥漫运动减退 ❖ 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 应激性心肌病
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 ❖心肌缺血 – 再灌注损伤、 ❖ 血儿茶酚胺诱导的心肌损伤、 ❖ 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血管功能障碍
4.持续致病性病因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宋红星;马龙飞;张杰;张莹;郭赫立;鲁召辉;韩欣宇;钟国强【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7(22)2【摘要】目的了解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CIS)的易患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早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 528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新发心包积液和(或)胸腔积液15例,其中6例确诊为继发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PCIS.结果与无PCIS的患者比较,PCIS患者的年龄较大[(68.3±7.8)岁比(51.3±13.2)岁,t=2.180,P=0.006 2],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83.3%比11.1%,P=0.011),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24.2 ±6.8)d比(11.4±5.5)d,t=2.896,P=0.035 7].在6例PCIS患者中,射频消融术后均出现发热,并可探测到胸腔积液,双侧较多见(4例),单侧主要见于左侧(2例).结论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和(或)心包积液的部分患者可进一步进展成为PCIS,其中高龄或伴高血压的患者出现PCIS的可能性更大,其早期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和胸腔积液.%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CIS) af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its diagnosis and therapy.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nrolled 1 528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who underwent radiofrequency ablation,including 15 patients with new pericardial effusion and/or pleural effusion were confirmed by echocardiography,of which 6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PCIS secondary to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atrial fibrillation.Result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PCIS,patients with PCIS were older [(63.8 ±7.8) years vs.(51.3 ± 13.2) years,P =0.006 2],and were more likely accompanied by hypertension (83.3%vs.11.1%,P =0.011)and had a prolonged hospitalization time [(24.2 ± 6.8) days vs.(11.4 ±5.5) days,P =0.035 7].All the 6 cases with PCIS had afever,and pleural effusion could be detected after ablation,of which bilateral pleural effusion was predominant(4 cases)and unilateral was mainly in left side(2 cases).Conclusions Some of the patients who developed with pericardial effusion and/or pleural effusion after ablation procedure may progress to PCIS,most of whom have elder age or suffered from hypertension.PCIS is usually characterized by early onset of fever and pleural effusion.【总页数】5页(P108-112)【作者】宋红星;马龙飞;张杰;张莹;郭赫立;鲁召辉;韩欣宇;钟国强【作者单位】45001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450016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45001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45001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45001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45001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45001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临时起搏电极穿孔致心脏损伤后综合征一例 [J], 赵玉英;卫亚丽;丁超;汝磊生;王冬梅2.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脏损伤后综合征一例 [J], 齐洪涛;朱为勇3.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肺静脉狭窄临床分析 [J], 陈勇;肖瑶;张颖;高杨;窦瑞雨;朱光发4.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治疗心得及文献复习 [J], 韩静; 赵兵; 邵岩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极早期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 [J], 李娜;杨新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包疾病

概述
心包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占心内科 住院患者的1.5-6%。 定义:脏层和壁层心包膜的炎性病变。 发生状况:心包本身的炎症; 全身疾病的一部分 ; 局部邻近组织的炎症蔓延或 损伤所致。
概述
临床分型:急性 6周内; 亚急性 半年内; 慢性 超过半年。
痊愈时,渗液可在2~3周或更短的时间内 重吸收,但也有渗出液残留数日或数年 之久,如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炎症消散 后,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有的两 层心包有明显增厚及粘连使心包腔完全 封闭,形成坚厚的疤痕、压缩心脏及大 血管根部,影响心脏舒张,成为慢性缩 窄性心包炎。
病理生理 心包腔内渗液量不多时,不至影响心脏 功能。大量渗液或渗液量虽不太多,如 仅200~300m1,但产生甚速时,也可引起 心包腔内压力明显升高,使左、右心室 受压,心室舒张及充盈受到限制,
二、结核性心包炎 有结核原发病灶,并出现发热、盗汗、 无力和心包积液征,很少有心包摩擦音, 心包渗液为中到大量,呈浆液纤维蛋白 性或血性,抗痨治疗有效。
三、肿瘤性心包炎 原发性主要为间皮瘤,转移性多见;转 移主要来自支气管和乳房的肿瘤,主要 是心包摩擦音和积液的体征,心包液为 血性,可查到肿瘤细胞。
பைடு நூலகம்
病因
1. 2.
3.
4. 5. 6.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霉菌、寄生 虫、立克次体。 肿瘤:原发性、继发性。 自身免疫性: 风湿热 胶原组织疾病:系统 性 红斑狼疮、结节性多 动 脉炎、类风湿性关节
病因
1. 2. 3. 4. 5.
4. 内分泌、代谢:尿毒症、粘液性水肿。 5. 邻近器官疾病:急性心梗、胸膜炎。 6. 病因不明:非特异性。 7. 先天性异常:心包缺损、囊肿、 8. 其他:外伤、放射、肼笨达嗪等。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治疗心得及文献复习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治疗心得及文献复习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对心脏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
在进行射频消融术后,有时会出现心脏损伤后综合征,需要及时治疗。
本文将结合一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治疗经验,以及相关文献复习,讨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1. 个案介绍病例概况:患者为一名男性,45岁,因心房颤动症状频发而入院就诊。
患者平时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服用降压药物。
入院后,患者接受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房颤。
经过讨论和患者本人的同意,决定为其进行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术。
手术过程: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进行了心内膜下和心内膜外的电生理测定和三维电场测定,确定了异常心电活动的部位。
然后,医生使用射频消融导管对异常心电活动进行了消融处理。
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术后治疗:术后患者按照医嘱进行了规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抗凝治疗。
但是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了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症状,包括发热、心前区疼痛、心率增快等。
经过详细检查和专家会诊,最终确诊为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并开始相应的治疗。
2. 治疗心得针对上述病例,我们总结了一些治疗心得,供临床医生参考:(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在接受射频消融术后,应该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2)规范抗凝治疗:术后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避免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发生。
(3)积极对症治疗:一旦出现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症状,应该积极对症治疗,包括利用抗生素治疗感染、镇痛药物缓解疼痛、控制心率等。
3. 文献复习(1)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并发症: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房颤动的常用方法,但是在手术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心脏损伤、心包炎、房室传导阻滞等。
术后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急性心包炎

第十部分主动脉和心包疾病第50章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acute pericarditis)是最常见的心包疾病,是心包膜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可以同时并存心肌炎和心内膜炎,也可以是唯一的心脏病损。
常是全身疾病的一部分或由邻近器官组织病变蔓延导致。
第一节病因一、病因学分类任何原因的心包损害均可导致心包炎。
主要常见的原因有感染性,特发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心脏损伤后综合征(自身免疫反应),急性心肌梗死后,药物反应,放射线照射,创伤等。
二、急性心包炎病因来源相邻脏器扩展:肺、胸膜、纵隔淋巴结、心肌、主动脉、食管、肝脏;血液传播:败血症、毒素、肿瘤、代谢产物;淋巴液扩散;创伤和放射损伤。
三、心包炎的相关病因谱,见下表。
心包炎病因谱特发性心包炎检测不出特定原因感染性病毒感染:埃可、柯萨奇B族、流感、腮腺炎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水痘、腺病毒、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细菌感染:肺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嗜肺军团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结核杆菌等真菌感染:念珠菌病、酵母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感染:斑疹伤寒、Q热、流行性出血热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囊尾蚴、丝虫等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仓、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多发性大动脉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韦格纳肉芽肿2型自身免疫急性风湿热、自身反应性心包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Dressler’s综合症):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包切开综合征代谢性疾病尿毒症性、胆固醇性心包炎、粘液性水肿、痛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等肿瘤性疾病原发性,继发性:、肺癌、乳腺癌、霍杰金病、淋巴瘤、白血病、胃肠肿瘤等药物反应性普鲁卡因酰胺、苯妥因钠、肼苯哒嗪、抗凝剂、苯妥英钠、异烟肼、阿霉素、保泰松等创伤胸部创伤(直接/间接非穿透伤)、心脏术后、起搏器植入、心脏导管诊断或治疗操作、邻近脏器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夹层动脉瘤、肺梗塞、肺炎、食道病变、胸导管病变乳糜心包、慢性心衰漏出性积液等放射性其他性疾病结节病、淀粉样变性、肠道感染性疾病、贝切特病、第二节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一、心包的解剖及主要生理功能心包是包裹心脏的密闭液囊,内层是单层间皮细胞组成的浆膜,为心包的脏层,紧密粘附在心脏及冠状血管的表面,可生成液体和进行离子交换;外层是胶原纤维和大量弹力纤维交织而成的纤维膜,为心包的壁层,和胸骨、隔及大血管壁、脊柱的外膜层交融成牢固的韧带连接,正常心包壁层1~2mm。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再发与治疗体会

天津医药2020年6月第48卷第6期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再发与治疗体会殷鑫1,2,张雨1,邵玥明1,高卉3,秦婷婷1,温晓玉1△摘要: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CIS )是指心脏受到各种损伤后出现的以心包、胸膜和肺实质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本文报告1例41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高热、双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临床表现,院内给予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
1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经再次激素治疗,并合理调整激素用量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未见异常。
本文总结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心肌梗死;甲泼尼龙;复发;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多浆膜腔积液中图分类号:R542.1文献标志码:ADOI :10.11958/20192963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recurrence and treatment of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YIN Xin 1,2,ZHANG Yu 1,SHAO Yue-ming 1,GAO Hui 3,QIN Ting-ting 1,WEN Xiao-yu 1△1Department of Hepatology,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2Chengdu Women ’s and Children ’s Central Hospital;3Taian Municipal Hospital△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Abstract: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CIS)refers to a group of syndromes with hydropericardium,pleural effusionand pulmonary parenchyma inflammation 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 after heart injury.This paper reported a 41years old male patient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developed high fever,bilateral pleural effusion,hydropericardium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The patient ’s clinical symptoms improved after hormone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One month later,the patient reappeared the above symptoms.After hormone treatment again and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hormone dosage,the patient recovered well and no abnormality was found in the follow-up.Thispaper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ia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Key words: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ylprednisolone;recurrence;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multiple serouseffusion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内科(邮编130021);2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3泰安市立医院作者简介:殷鑫(1993),女,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研究△通信作者E-mail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CIS )是一种由心肌梗死、心脏创伤及外科手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发热、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治疗心得及文献复习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1例治疗心得及文献复习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它会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心力衰竭和卒中等严重后果。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心脏内部使用射频能量烧灼异常搏动的心肌组织,来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尽管这一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本文通过报告一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治疗心得,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出该病例的治疗经验,并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一、病例报告患者李某,男性,75岁,因心悸、气促、胸闷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入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入院后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经详细检查后决定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
手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电生理学检查,发现左心房内出现典型的房性心动过速灶,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患者窦性心律恢复。
但术后第2天患者出现胸痛、发热,心电图示ST段呈水平型抬高,血清肌钙蛋白I升高。
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得以缓解,并于术后第10天出院。
二、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诊断为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
三、治疗经验及文献复习1. 早期发现和处理心脏损伤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心脏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后。
临床上常见的表现包括胸痛、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改变等。
针对心脏损伤后综合征,及时进行心电监测、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监测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脏损伤,并及时进行处理。
而关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的共识,多数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文献复习显示,一些研究提示对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患者,积极的支持性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休息、液体管理、心功能支持等。
2. 心脏保护治疗对于心脏损伤后综合征患者,心脏保护治疗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目录CONTENTS•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概述•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并发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治疗•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预防•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护理•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预后01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概述心肺复苏后综合征是指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出现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定义与特点定义心肺复苏过程中,器官组织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时会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组织细胞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内环境紊乱心肺复苏后,机体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
炎症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尿素氮升高等。
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啰音等。
如心功能不全、胃肠道出血、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其他表现02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并发症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表现为肾功能减退、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详细描述急性肾损伤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肾功能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少尿、无尿、血尿等症状,同时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等。
治疗上需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肾功能,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总结词VS总结词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
详细描述急性肝损伤也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肝脏缺血缺氧。
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
治疗上需给予保肝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心脏疾病总结词心肺复苏后综合征可能导致急性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详细描述急性心脏疾病是心肺复苏后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后心肌缺血缺氧引起。
患者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CIS)就是指心脏受到各种损伤后出现的以心包、胸膜与肺实质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1。
该综合征最初用来描述发生于心脏外伤、心脏手术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迟发的心包炎。
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除了上述心脏损伤外,该综合征还可发生于心脏介入治疗后。
鉴于心导管操作日益增多,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有利于及早诊断与对症处理。
一、定义PCIS实际上包含两种不同的临床情况,即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又名Dressler 综合征)与心脏切开后综合征(Postcardiotomy syndrome,PCS)。
介入治疗相关PCIS文献中尚无确切定义,一般指心脏介入手术一周左右出现的发热、胸痛、心包胸膜炎、血沉加快与血白细胞增多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3。
二、流行病学有关PCIS的文献最早见于1953年,目前该综合征仍然就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0-50%4。
急性心肌梗死后Dressler综合征报道的发生率最初约2-10%,但由于口服抗凝药与溶栓药的广泛应用,近年发生率显著减少5。
近十年来,随着心导管与心脏介入手术的增多,文献报道PCIS可发生于临时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2,6-7、心外膜心脏起搏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8-9、冠状动脉支架术10与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3,11-12。
PCIS就是心脏介入手术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目前尚缺乏资料。
三、发病机制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较多的观点支持免疫反应可能在该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心脏损伤程度并非与PCIS的发生直接相关,这一点支持该综合征免疫源性的发病机制13。
有研究检测到该综合征患者心包、胸腔积液中存在抗心肌抗体与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据此提出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病机制,即心脏损伤后释放心肌抗原,与心脏抗体发生作用,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心包炎等一系列的迟发免疫反应14。
另外,个体的易感性也与PCIS的发生有关9。
此外,有学者观察到该综合征的发生存在季节性的变异,由此提示病毒感染也可能参与PCIS的发病。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7,心脏损伤、心脏穿孔导致血液渗入心包间隙对该综合征的发生非常重要,因此介入术后的PCIS常继发于心脏穿孔后。
但就是,亦有报道PCIS可以发生在心脏无明显损伤的介入治疗后9-10,12,可见上述假说并非PCIS发生必需。
而射频消融术后的PCIS还可能与射频能量对心包间接刺激导致心包反应有关。
四、临床表现PCIS临床特点为发热、胸(心包与胸膜)痛、心包炎、胸膜炎与肺实质受累。
其中胸膜及肺受累就是该综合征的常见表现。
Stelzner15回顾分析了35例诊断为PCIS的患者的胸肺部表现后发现:PCIS在心脏受损后平均20天起病,临床表现为胸膜炎者占91%,其它主要症状与体征依次为:发热66%、心包摩擦音63%、呼吸困难57%、罗音51%与胸膜摩擦音46%。
实验室异常有:血沉加快96%、胸片异常(胸水伴或不伴肺浸润)94%、肺实质浸润74%、心影增大49%、白细胞增多49%。
胸水发生率高达83%,其中45%病例为左侧胸水,17%为右侧,双侧胸水占38%。
对胸水分析显示:70%为血性渗出液,PH值大于7、40,胸水糖、蛋白、乳酸脱氢酶与白细胞显著增高。
文献报道的PCIS其它临床表现还有:咯血、关节炎、关节痛与贫血等。
Light16比较了PCIS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胸腔积液的特点:前者胸腔积液伴有发热、胸痛,合并心包炎常见,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与激素疗效显著;CABG术后大多数病例会合并少量左侧胸腔积液,约10%有大量胸水,临床突出的特点就是呼吸困难,而发热与胸痛不常见,胸水经一至三次穿刺抽液后常能得到有效控制。
Toole等17分析了一组55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2%合并急性心包炎,其中一半同时出现了胸腔积液或肺实质浸润。
PCIS的病程数周至数月不等,经过为良性,可为复发性,少见的并发症有心包填塞、心包缩窄、冠状动脉桥血管阻塞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虽然PCIS的提出已数十年,但由于缺乏敏感性与特异性均高的诊断性试验,目前确诊该综合征仍有困难。
有作者提出主要与次要标准用于诊断该综合征13。
主要标准包括发热、胸痛、心包与/或胸膜摩擦音。
次要标准为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白细胞增多与心脏损伤后一周以上。
诊断PCIS提需以上两个主要标准与一个次要标准。
但上述判断方式亦未获得广泛认可。
此外,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显著也支持该综合征的诊断。
Stelzner等15提出利用胸水穿刺分析胸水特点以协助PCIS的诊断。
Kim18及其同事进一步利用免疫学评价方法,检测了胸水抗心肌抗体,提出该方法可能为诊断提供帮助。
但就是,由于心肌自身抗体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高,因此对于它们在PCIS诊断中的价值仍有争议。
介入相关的PCIS起病时常常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因此鉴别诊断需排除手术并发症如血/气胸、肺部感染等,还需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夹层等疾病;特别需要排除的就是肺栓塞。
Sklaroff19报告了3例疑似肺栓塞的PCIS,患者表现为胸痛、咳嗽与呼吸困难,但持续发热、心包炎、胸水以及对皮质醇反应良好均支持PCIS的诊断。
同时,在该综合征的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心力衰竭、结核、肿瘤、病毒、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等可能引起心包与胸腔积液的多种疾病。
六、治疗PCIS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相关的PCIS如症状轻微者,仅需一般对症处理。
有明显发热、胸痛症状的患者,可给予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如吲哚美辛)。
对于有心包积液与胸腔积液者,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PCIS过程中的复发性心包炎与胸膜炎,激素治疗亦有效。
Mott20曾经观察了预防性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对于儿童心脏外科术后PCIS发生率与病情影响。
结果发现,预防性应用激素,并没有减少PCIS的发生,相反使该综合征严重程度有所增加。
七、介入治疗相关PCIS的病例报道1.静脉起搏器植入术后的PCIS至今有多例报道认为PCIS可以作为临时与永久起搏器的并发症而发生。
1975年Kaye等首次描述了一位患者因起搏器植入术而出现发热、心包摩擦音与心包炎。
Miller及同事报道,一例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因PCIS而导致大量心包积液,出现了心动过速、低血压等心包填塞的症状6。
Hargreaves2与Bajaj7各报告了一例起初临时起搏器、随后永久单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发热、心包积液与胸腔积液而诊断为PCIS的病例。
2.射频消融(RFCA)术后的PCIS目前关于PFCA术后的PCIS文献报道共有4例。
1993年Rovang11首先报告了一例左侧旁道RFCA术后3周出现心包与双侧胸腔积液而诊断为Dressler综合征。
Turitto等3于1998年报告了两例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自限性心脏穿孔后发生的PCIS:一例于消融术后3天出现左侧胸腔积液;一例胸腔积液发生于术后1周,伴咳嗽、胸痛、发热,术后4个月又出现心包积液,经对症处理与激素治疗后积液吸收。
作者提出在RFCA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约3%发生心脏穿孔与心包积液的并发症,如这类患者日后出现复发的、不能解释的心包与胸腔积液时,应疑及PCIS的诊断。
最近Koller12报告了另一例发生于RFCA术后的PCIS。
一位64岁的妇女因心房扑动接受了右心房线性消融术,术中与术后即刻均无并发症发生。
患者在术后第2天出现了少量心包积液、大量左侧胸腔积液,同时伴炎性标志物显著升高。
予口服激素治疗两个月,心包与胸腔积液完全消失。
该例就是继发于无并发症的射频消融术后的PCIS。
3.PTCA与支架术后导致的PCISEscaned8等于1992年首先报道了一例PTCA术后的PCIS。
患者在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时出现了冠脉穿孔的并发症,次日即出现了胸痛、心包炎与胸膜炎症状。
1993年Velander9描述了一例发生在支架术后的PCIS。
患者9年前心肌梗死后曾发生了Dressler综合征;此次因心绞痛植入支架,术中无心脏穿孔等并发症,支架术后1周发生PCIS,作者因此认为PCIS的发生具有个体易感性。
Hearne10及同事报道了另一例继发于支架术后的PCIS。
一位79岁的女性患者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心绞痛而植入支架,在术后3周出现气急、咳嗽、大量胸腔积液与少量心包积液,予以强的松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消退。
该例PCIS亦就是发生于无并发症的介入治疗术后。
八、结语心导管等介入性操作可能就是导致PCIS的新的原因之一。
随着起搏器植入术、PTCA、支架术与射频消融术等心脏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PCIS的发生将会增多,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综合征的认识与处理,以避免误诊与漏诊。
参考文献:1 Khan AH、 The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s、 Clin Cardiol, 1992, 15: 67–72、2 Hargreaves M, Bashir Y、 Postcardiotomy syndrome following transvenouspacemaker insertion、 Eur Heart J, 1994,15:1005-1007、3 Turitto G, Abordo MG Jr, Mandawat MK, et 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cardiac arrhythmias causing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Am J Cardiol, 1998,81:369-370、4 Miller RH, Horneffer PJ, Gardner TJ,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the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surgery、 Am Heart J, 1988,116:1323-1329、5 Shahar A, Hod H, Barabash GM, et al、 Disappearance of a syndrome: Dressler's syndrome in the era of thrombolysis、 Cardiology, 1994, 85:255-258、6 Miller RH, Coccio EB, Sharma SC、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and cardiac tamponade following transvenous pacemaker placement、 Clin Cardiol, 1996,19:255-256、7 Bajaj BPS, Evans KE, Thomas P、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following temporaryand permanent transvenous pacing、 Postgrad Med J, 1999, 75: 357–358、8 Escaned J, Ahmad RA, Shiu MF、 Pleural effusion following coronary perforationduring balloon angioplasty: 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postpericardiotomysyndrome、 Eur Heart J, 1992, 13: 716–717、9 Velander M, Grip L, Mogensen L、 The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Clin Cardiol, 1993, 16: 353–354、10 Hearne C, Forjuoh SN、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and stenting、 J Am Board Fam Pract, 2003, 16:73-74、11 Rovang KS, Hee TT, Pagano TV, et al、 Dressler's syndrome complicating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an accessory atrioventricular pathway、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3, 16: 251-253、12 Koller ML, Maier SK, Bauer WR, et al、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following radiofrequeny ablation of atrial flutter、 Z Kardiol, 2004, 93: 560-565、13 Bartels C, Honig R, Burger G, et al、 The significance of anticardiolipinantibodies and anti-heart muscle antibodies for the diagnosis of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 Eur Heart J, 1994, 15:1494-1499、14 Shrivastava R, Venkatesh S, Pavlovich B, et al、 Immunological analysis of pleural fluid in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Postgrad Med J, 2002, 78:362-363、15 Stelzner TJ, King TE Jr, Antony VB, et al、 The pleuropulmonary manifestationsof the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Chest, 1983, 84: 383–387、16 Light RW、 Pleural effusions following cardiac injury and coronary arterybypass graft surgery、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22: 657-664、17 Toole JC, Silverman ME、 Pericardit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hest, 1975, 67: 647-653、18 Kim S, Sahn SA、 Postcardiac injury syndrome: An immunologic pleural fluidanalysis、 Chest, 1996, 109: 570-572、19 Sklaroff HJ、 The post-pulmonary infarction syndrome、 Am Heart J, 1979, 98: 722–726、20 Mott AR, Fraser CD, Kusnoor AV, et al、 The effect of short-term prophylactic methylprednisolone on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postpericardiotomy syndromein children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 J Am Coll Cardiol, 2001, 37: 1700 - 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