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专家论坛?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张新超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

nary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等[1]。早在20世纪70年代,Vladimir教授就认识到复苏后ROSC由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称之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disease),但考虑到上述经复苏ROSC后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而表现多种不同的症候群,此后的学者将其称之“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PRS)。PRS病理生理异常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取决于心脏停搏的时间、CPR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等。

然而,现今“复苏”概念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但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复苏后”似乎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而实际上,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近期,由国际多个相关学会中有代表性的专家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将心脏骤停ROSC后的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

1 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畅1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

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脑血流突然停止(临床)15s即可昏迷;1min脑干功能停止(终末期呼吸、瞳孔固定);2~4min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4~6min

ATP消耗殆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钠泵、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损伤不可逆。ROSC后即使提供较高的灌注压,一方面,脑部灌注压的升高与脑血管自身调节的障碍通常会引起脑部再灌注性充血,由此导致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另一方面,仍可见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灶性梗死。表现为昏迷、抽搐、肌阵挛、认知障碍、脑卒中、植物状态、脑死亡等。心脏骤停后脑损害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元兴奋毒性、钙离子失衡、自由基形成、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以及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等。

1畅2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

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血流动力学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功能不全、血管内容量减少与血管自身调节失常。应当认识到,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出现的心肌功能障碍,主要缘自弥漫性心肌运动减弱(心肌顿抑),是可逆的与可治的。

1畅3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肺复苏或胸部按压只能部分解决氧与营养物质的输送与排出问题,即使在ROSC后,由于心肌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与微循环障碍等,组织氧供不足也是持续存在的。而再灌注、重氧合必然导致再灌注损伤。

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引起广泛的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活化,进而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高凝状态、肾上腺功能受抑、组织氧供/氧需受损、感染易感性增高、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和肠出血、高血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与严重脓毒症有类似之处。

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诸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肺部疾病、脓毒症、出血以及各种中毒(毒物或药物过量)等。原有疾病本身就很复杂,而在心脏骤停后的诊断与治

?043

?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Medicine,October2010,Vol畅15,No畅5

DOI:10畅3969/j畅issn畅1007-5410畅2010畅05畅005

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

疗更为困难。

2 PCAS特有的病理生理特征与死亡率相关

在上述30%~40%ROSC的患者中,最终只有10%左右存活出院,据分析,ROSC后死亡原因大约为心脏性占50%、脑性30%、其他20%。心脏骤停复苏后ROSC患者的高死亡率与其特有的病理生理特征相关。

首先,与局灶性血管病变所致的组织缺血性损伤不同,心脏停搏所致的全身组织缺氧性损伤,相互间是无代偿的;组织的半数细胞死亡即意味着组织功能不可逆,对许多生理功能无法替代。

其次,ROSC不等于大循环恢复。ROSC仅仅是自主心搏恢复,而大循环的恢复则意味着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即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TPR)与血压(BP)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第三,大循环复苏并不等同于微循环恢复。停灌注15s后ROSC,50%组织微循环5min内无复流,导致氧供仍不足;即使自主循环完全恢复正常,脑循环的全面恢复根据断流时间、严重度、基础病的情况而不同,大约需6~12h。

第四,微循环灌注后又有损伤———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可能涉及炎症因子介导、自由基损伤、钙超负荷损伤等多种机制,但目前尚不明确各介质间的因果关系,也不知如何拮抗,但无灌注必然导致死亡。

3 PCAS的处理

如果心脏骤停后能够很快实现ROSC,那么PCAS将不发生。不难理解,PCAS的处理强调其时效性,尤其注重时间在治疗策略中的作用:尽早恢复自主循环与组织微循环;拮抗再灌注损伤;降低组织代谢[2]。

3畅1 主要的监护内容

(1)一般监护:生命体征、尿量、血氧饱和度、连续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气、血清乳酸、电解质、血常规、胸片;(2)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心动图、心排出量(无创或有创性监测);(3)大脑监护:脑电图、CT、MRI。

3畅2 血流动力学早期治疗目标

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即目标治疗是一种恢复、维持全身氧输送与需求之间平衡的主要方法,鉴于PCAS的基本病理生理状态———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等,与脓毒症具有类同之处,理论上,血流动力学优化也应能改善心脏骤停后的转归;与此同时,PCAS可能同时表现脑损伤、心肌功能不全以及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因而治疗目标和策略又与脓毒症不尽相同。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经验,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启动全面的监测措施以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争取在出现异常状况的几个小时内通过液体疗法、应用强心与血管加压药物、恰当的氧疗等在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动脉血氧含量与全身氧利用等重点方面达标。然而尚无随机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明确心脏骤停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目标究竟如何,仅就有限的资料而言,以恢复或维持CVP在8~12mmHg、平均动脉压(MBP)在65~100mmHg、ScvO2不低于70%,以及尿量不低于1畅0ml?kg-1?h-1为宜。此外,在ROSC后早期,血乳酸盐浓度是较高的,检测乳酸盐清除率也可很好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优化情况。血红蛋白浓度的目标尚未确定(有一项关于PCAS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报道目标值为90~100g/L)[3]。

3畅3 氧合与机械通气

心肺复苏期间吸氧浓度为100%(FiO2=1畅0),临床医生也通常在患者ROSC后继续给予一段时间的纯氧;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血氧过多在组织再灌注的早期对缺血后的神经元是有害的;ROSC后立即降低吸氧浓度至恰好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4%~96%范围,对减少神经不良的后果是可取的。有研究显示,过度通气会使脑动脉收缩而加重大脑缺血性损害,还会增高胸内压使心排出量降低;通气不足(采用低潮气量肺保护策略)可能导致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而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使颅内压升高及产生混合性酸中毒(在ROSC后即很常见),对于复苏后患者同样可能是有害的。遗憾的是,迄今暂无证据支持应将心脏骤停后的潮气量确定在某一特定数值,一般讲,可能需要潮气量≥6ml/kg。根据动脉血气分析来调整以维持正常的PaCO2水平当是最为合理的。

3畅4 循环支持

PCAS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状态,如心律失常、低血压、低心排血量。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包括维持电解质水平、电击转复及药物治疗等;低血压的有效干预是静脉补液以改善右心室的充盈压,

?143

?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年10月第15卷第5期

研究显示PCAS患者在第1个24h补充晶体液达(3畅5±1畅6)L,使CVP达8~12mmHg。若充分补充血容量仍未达上述血流动力学目标,应使用强心与血管活性药;一般来说,心脏骤停后广泛的心肌功能不全是可逆的,而且对强心药物反应较好,但是心肌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存率。迄今尚无报道指出单独或联合应用何种强心与血管加压药物效果更优。在补足容量和已使用血管活性药与强心药还不能恢复组织灌注时,要考虑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设备,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者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持循环的作用。

3畅5 其他临床情况的治疗

ACS: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致PCAS患者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有指征者可做PCI,如不能PCI者可考虑溶栓治疗。

亚低温:有证据表明,轻度亚低温是一项有效的疗法,对PCAS无意识成人患者需降温至32~34℃,并持续至少24h。诱导低温可以通过静脉输入“冰凉”液体(生理盐水或林格液,30ml/kg),或者采用传统的在腹股沟、腋窝与头颈部放置冰袋的方法,使用镇静剂或神经肌肉阻滞剂对抗寒战。使用体外低温装置(水或空气循环式低温毯或垫)或体内低温装置(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低温输液导管)是维持低温在特定范围(以免体温明显波动)的有效方法。通过调节体外或体内低温装置、或是使用加热系统来进行复温,复温的速度尚未确定,目前的共识是0畅25~0畅5℃/h。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低温治疗的过程中,对诱导低温与复温两个阶段要给予格外的关注,因为此时机体的代谢率、血浆电解质浓度与血流动力学状态可能出现迅速变化。在第1个72h,发热要用退热药治疗,同时注意癫痫的控制与预防[4]。

酸中毒:心肺复苏过程中,尽管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心排出量亦显著下降(最好的闭式CPR可产生正常CO的20%~30%),组织缺氧,细胞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等产生增多,发生较为严重的组织性、细胞性酸中毒,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碳酸氢钠有效,一般不常规应用。然而,如果肺泡换气充分,代谢性酸中毒没有完全纠正,亦可应用少量碳酸氢钠,一般以使CO2结合力到20mmol/L、pH到7畅2为宜。由于HCO-3在血浆中与H+结合解离出CO2,CO2为脂溶性,易进入细胞内,结果引起细胞内PaCO2上升和pH值下降,过快纠正可导致下述潜在危险:(1)CO2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pH下降,加剧神经症状;(2)可致氧解离曲线左移,加剧组织缺氧;(3)HCO-3/H2CO3平衡时间需12~14h,过快可致一过性碱中毒;(4)加重心脏负担。还需注意,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血清HCO-3和pH值是不断发生动态变化的,而且HCO-3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达到细胞内外平衡,因此某一时间点的测量值难以真实反映机体变化着的实际情况。

此外,最近研究显示,PCAS患者血糖浓度最好控制在8mmol/L以下。尚无充分证据表明使用任何神经保护药能减少PCAS患者的脑损伤,也无有效证据证实糖皮质激素能改善PCAS的远期预后。患者因吸痰或机械通气而导致肺炎可能是PCAS昏迷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与其他插管患者相比,

PCAS第1个48h发生肺炎的危险性显著增高。

参 考 文 献

[1]NeumarRW,NolanJP,AdrieC,etal.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treatment,and

prognostication.Circulation,2008,118:2452-2483.

[2]SundeK,PytteM,JacobsenD,etal.Implementationofastandardisedtreatmentprotocolforpostresuscitationcareafter

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Resuscitation,2007,73:29-39.

[3]DellingerRP,LevyMM,CarletJM,etal.Survivingsepsiscampaign:internationalguidelinesformanagementofsevere

sepsisandsepticshock:2008.CritCareMed,2008,

36:296-327.

[4]SoarJ,NolanJP.Mildhypothermiafor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BMJ,2007,335:459-460.

(收稿日期:2010-01-06)

(本文编辑:周白瑜)

?243

?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Medicine,October2010,Vol畅15,No畅5

心肺复苏规范操作及复苏后处理

心肺复苏规范操作及复苏后处理 1、双人婴儿CPR中,胸外按压的首选方法是:D、双拇指环绕法 2、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建议亚低温的目标温度为:A、32-36℃ 3、双人成人CPR的建议按压-通气比为多少:D、30比2 4、日本政府在“关于非医务人员应用AED”的立法实在哪年?B、2004 5、某可疑气道梗阻的成人患者失去反应,10秒内无呼吸及脉搏时,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C、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6、下列哪个选项不作为推荐治疗心脏骤停综合征的措施:C、激素治疗 7、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C、一般对PCAS无意识成人患者需降温32-34℃,并持续至少48h 8、哪一年国际复苏联盟、AHA等8个学会专家形成共识:将复苏后综合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D、2008 9、胸外按压间隔时间应在多少秒以内:A、10秒 10、我国目前医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生存率是:D、<1% 11、AED可以出产的心律包括:D A.A、心动过缓 B.B、房室传导阻滞 C.C、房颤 D.D、室颤 12、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主要院内致死原因是什么:C

B.B、心脏 C.C、多脏器功能衰竭 D.D、重症感染 13、儿童患者胸外按压的正确深度为多少:B A.A、至少胸部厚度的1/4,约4CM B.B、至少胸部厚度的1/3,约5CM C.C、至少胸部厚度的1/2,约8CM D.D、至少胸部厚度的2/3,约10CM 14、下列哪个选项是不作为推荐治疗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措施:C A.A、亚低温治疗 B.B、维持稳定循环功能 C.C、激素治疗 D.D、维持氧合功能 15、某可疑气道梗阻的成人患者失去反应,10秒内无呼吸未及脉搏时,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C A.A、继续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B.B、开始实施CPR C.C、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抢救心脏骤停的六要素

抢救心脏骤停的六要素 快:10秒完成判断 “快”在心脏抢救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急救上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此,看到一个人晕倒,你第一反应就要去判断他是否为心跳骤停。判断的方法为:一看,看他还有没有意识;二摸,在喉结两边距离2—3厘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颈动脉,摸摸还有没有搏动。这些动作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完成。如果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病人又无意识,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意识时,还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没有反应,但关键还是摸颈动脉。有些癫痫病人晕倒后也可能没有意识,但颈动脉还在搏动,说明心脏没有停止跳动。 心脏急救的前6分钟,是黄金时间,因为一旦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脑细胞功能呈不可逆状态。因此,心脏急救一定要遵循“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的原则,就是说,谁先看到病人倒下,谁就先复苏,不要互相推托、到处找人,浪费时间。正确的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就开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是让心脏骤停病人回生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 除了抢救速度快,转运快也非常重要。病人恢复心跳后,要尽快转运到医院。转运时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时还有可能发生心跳骤停。一旦发生,要马上继续心脏按压。 硬:躺在木板或地上 心脏按压的地点,一定要选择硬板或地上。但如果病人是在床上或沙发上发病,黄从新认为,搬动具有一定的风险,最好是学学医院里或120急救人员的做法———把病人的头稍微抬起,快速地在后背下方插入一块硬板。这种硬板不用太大,比病人的背稍宽一点、2尺来长就行,垫在上半身下面,使按压心脏时后背有个支撑。如果床或沙发非常软,垫的时候也要注意,最好把板子搭在床沿硬一点的地方,别让它一按就陷下去。要是家里实在找不到这样的板,为了节约时间,也可以搬动,但搬动时一定要平抬,头向后仰,保持气道畅通。 天气冷的时候,因为怕病人着凉,有些人会在地上铺一层被子,或者把病人放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这样是否影响抢救的效果呢?这些做法都可以,只要不在有弹簧的地方,比如席梦思床和沙发上实施就行,这是心脏按压最忌讳的。因为心跳停止之后,实施心脏复苏的目的就是通过按压胸廓来挤压心脏,让心脏向外排血,人工地恢复心脏血液循环。在软的地方按压时,身体会随着弹簧一起下陷,但胸廓并没有下陷,所以完全起不到挤压心脏的目的。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专家论坛?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张新超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 nary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等[1]。早在20世纪70年代,Vladimir教授就认识到复苏后ROSC由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称之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disease),但考虑到上述经复苏ROSC后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而表现多种不同的症候群,此后的学者将其称之“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PRS)。PRS病理生理异常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取决于心脏停搏的时间、CPR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等。 然而,现今“复苏”概念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但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复苏后”似乎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而实际上,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近期,由国际多个相关学会中有代表性的专家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将心脏骤停ROSC后的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 1 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1畅1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 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脑血流突然停止(临床)15s即可昏迷;1min脑干功能停止(终末期呼吸、瞳孔固定);2~4min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4~6min ATP消耗殆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钠泵、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损伤不可逆。ROSC后即使提供较高的灌注压,一方面,脑部灌注压的升高与脑血管自身调节的障碍通常会引起脑部再灌注性充血,由此导致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另一方面,仍可见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灶性梗死。表现为昏迷、抽搐、肌阵挛、认知障碍、脑卒中、植物状态、脑死亡等。心脏骤停后脑损害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元兴奋毒性、钙离子失衡、自由基形成、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以及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等。 1畅2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 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血流动力学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功能不全、血管内容量减少与血管自身调节失常。应当认识到,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出现的心肌功能障碍,主要缘自弥漫性心肌运动减弱(心肌顿抑),是可逆的与可治的。 1畅3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肺复苏或胸部按压只能部分解决氧与营养物质的输送与排出问题,即使在ROSC后,由于心肌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与微循环障碍等,组织氧供不足也是持续存在的。而再灌注、重氧合必然导致再灌注损伤。 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引起广泛的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活化,进而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高凝状态、肾上腺功能受抑、组织氧供/氧需受损、感染易感性增高、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和肠出血、高血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与严重脓毒症有类似之处。 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诸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肺部疾病、脓毒症、出血以及各种中毒(毒物或药物过量)等。原有疾病本身就很复杂,而在心脏骤停后的诊断与治 ?043 ?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Medicine,October2010,Vol畅15,No畅5 DOI:10畅3969/j畅issn畅1007-5410畅2010畅05畅005 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

心脏骤停时如何进行急救

心脏骤停时如何进行急救 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有效排血的停止,称为心脏骤停。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较多但以心血管病多见,尤其是冠心病常见,其他的原因还有诸如触电、中毒、溺水、创伤等突发急症。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丧失,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叹气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一般人认为,心脏停止跳动,人就死亡了。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如果能进行及时的抢救,人也可以“起死回生”。 心脏骤停不是一定会导致心脏性猝死,它只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直接原因,但不是必然原因。如果抢救及时,是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是否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关键就在于抢救的时间。对心脏病病人的抢救,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当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直至被中断,但是由于刚发生心脏骤停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所以即使病人已经出现意识丧失,仍可通过刺激呼吸中枢,使病人出现断断续续的呼吸(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不过,脑内残存的含氧血液能够支撑人体生命的时间很短,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病人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如果病人能在关键的几分钟内得到正确的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就可以躲过死亡之劫。 判断心脏骤停发生后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家庭急救关键是进行初级生命支持,即徒手心肺复苏术。 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 当患者突然发生意识不清时,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可以拍打患者的双肩,俯身对双侧耳朵大声呼喊问“你怎么了?”若患病的为婴儿可拍其足底,如无反应,初步判断为意识丧失,立即呼救。 第二步,呼救求援+心肺复苏

ICU——心脏骤停的抢救及用药

心脏骤停的抢救及用药 引发心脏骤停的疾病 1、心肌缺血:冠心病急性心梗 2、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3、离子通道病: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 4、急性肺梗死 三大原因:一、室颤及室速(冠心病急性心梗) 1、冠脉血管事件 2、心肌损伤 3、心肌代谢异常 4、自主神经张力改变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心脏停搏(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 1、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 2、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起搏功能 3、病变累及心内膜下普肯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三、无脉性电活动(急性心梗时心脏破裂大面积肺梗死) 临床表现: 1、心脏骤停刚发生时脑中尚存有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 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2、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的抽搐。 3、周围组织供血停滞,皮肤苍白或发绀。 4、由于尿道括约肌和肛门括约肌的松弛,可出现二便失禁。 5、瞳孔散大。 抢救处理: 一、识别心脏骤停10秒内完成(判断意识、脉搏、肤色、呼吸) 二、呼救(通知值班护士及医生) 三、初级心肺复苏CRP 按压:通气=30:2 1、开通气道 ⑴仰头抬颏,使下颌尖及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 ⑵清除口中异物,吸痰 2、人工呼吸 行2次人工呼吸后立即行胸外按压 3、胸外按压 将手掌根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依靠肩背部的力量垂直按压胸骨下半部两乳之间的区域,按压频率为100次/分,幅度为3-5cm;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位,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为防止抢救人员疲劳,应在5次CRP (1次CRP为按压:通气=30:2)后换人,但要努力减少换人时中断按压。 四、电除颤 原理:利用除颤仪在瞬间释放高压电流到心脏,使心肌细胞瞬间除极,终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折返或异位兴奋灶,从而恢复窦性心律。 双相波150-200J/单相波360J,充电,放电;再进行5次CRP后评估心律,决定是否需要再次除颤治疗。

心脏骤停如何急救

心脏骤停如何急救? 心脏病突发来势凶猛,抢救不及时往往有致命危险。数据显示,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至20秒钟后,人会意识丧失;30至45秒钟后,瞳孔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应在4 分钟内。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二病房主任袁杰说,在救护车赶来前,如能对心脏病患者施以正确的急救措施,将大大提高其生还的希望。 据袁杰介绍,心脏病突发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病人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胸部剧烈疼痛或憋闷;另一种是意识不清,倒地不起。对这两种情况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急救措施。对于突发胸闷胸痛的病人,首先要保持安静,让病人保持一种比较舒服的体位。如果是既往有心绞痛的病人,应立刻让其将硝酸甘油含在舌头下面,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情、心率、血压、脉搏,如果症状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患有心绞痛的病人要随身常备硝酸甘油等药物。 当病人突然意识不清,倒地不起时,先用手摸病人脖子上的大动脉,如果此时血管不跳,要高度警惕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拨打120急救电话要说明病人的基本情况,以便救护人员随车带相应的药物。与此同时要立即开展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具体步骤

1、让病人平躺在硬板床或平整的地面,保持其镇静、舒适,解开其贴身衣扣。 2、检查病人口中是否有异物,如果有假牙的话一定要摘下来,防止其窒息。 3、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手掌掌根重叠,手指相扣,手心翘起,放在病人胸骨下三分之一处,用手臂的力量持续有节奏地挤压,节律以每分钟100次为宜。 4、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应同时进行。救护者深吸一口气,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双唇将病人嘴包严,进行口对口吹气。每吹气一次,放开捏病人鼻孔的手,使其将气呼出。救护者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再进行下一次吹气。

心脏骤停判断要点

心脏骤停判断要点 对心脏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和准确,最好能在30秒钟内明确诊断,凭以下征象即可确诊: 1.原来清醒的病人神志突然丧失,呼之不应 2.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其中1、2条标准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脏骡停的发生。切忌对怀疑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反复的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或等待ECG描记而延误抢救时机。瞳孔散大旦是心脏骤停的重要指征,但反应滞后旦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上不应等待瞳孔发生变化时才确诊心脏骡停。 “快”在心脏抢救的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 有研究表明,在心脏急救上每延迟1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病人存活的希望就很小了。因此,看到一个人晕倒,你第一反应就要去判断他是否为心跳骤停。 判断的方法为:一看,看他还有没有意识;二摸,在喉结两边距离2—3厘米的地方,找到他的颈动脉,摸摸还有没有搏动,这些动作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完成。如果触摸不到颈动脉搏动,病人又无意识,可以判定心跳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脏按压。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意识时,还可以掐掐人中,看他有没有反应,但关键还是摸颈动脉。有些癫痫病人晕倒后也可能没有意识,但颈动脉还在搏动,说明心脏没有停止跳动。“心脏急救的前6分钟,是黄金时间,因为一旦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脑细胞功能呈不可逆状态。”因此,心脏急救一定要遵循“现场复苏”和“目击者先复苏”的原则,就是说,谁先看

到病人倒下,谁就先复苏,不要互相推托、到处找人,浪费时间。正确的心肺复苏最好在4分钟以内就开始做,操作的速度和频率是让心脏骤停病人回生的关键,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简单的心肺复苏方法。除了抢救速度快,转运快也非常重要。病人恢复心跳后,要尽快转运到医院。转运时要继续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时还有可能发生心跳骤停。一旦发生,要马上继续心脏按压。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 概述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其最常见的心脏机制为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其次为心室静止(ventricular asystole)及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 activity, PEA);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心脏骤停不治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直接死因。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VT,以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使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自主呼吸。 病理 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导致全身血流中断。然而不同器官对缺血损伤的敏感性不同,甚至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也有所差别。脑是人体中最易受缺血损害的重要器官,其中尤以分布在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的神经元细胞损伤最为明显;其次易受缺血损伤的器官是心脏;肾脏、胃肠道、骨骼肌较脑和心脏耐受缺血能力强。 正常体温情况下,心脏停搏5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损害;心脏骤停10分钟内未行心肺复苏,神经功能极少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相关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按时间依次划分为骤停前期、骤停期、复苏期、复苏后期四个阶段。 (一)骤停前期 心脏骤停前,机体潜在的疾病及促发心脏骤停的因素能明显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状态,也将影响到复苏后细胞的存活能力。如窒息引起心脏骤停,之前的低氧血症和低血压状态消耗了细胞能量储存,导致酸中毒,又可明显加剧复苏中缺血损伤的程度。相反,细胞也可能对慢性或间断性缺血产生“预处理”效应,从而可对较长时间的缺血有较好的耐受性。 (二)骤停期 心脏骤停引起血液循环中断,数秒钟内即导致组织缺氧和有氧代谢中断。这种情况下细胞代谢转为无氧代谢。无氧代谢所产生的三磷酸腺苷极少,难以维持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离子浓度梯度。能量消耗的速度因组织不同而不同,同时取决于其能量储备和代谢需求程度。心肌能量消耗与心脏骤停时的心律失常相关,与无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相比较,发生颤动的心肌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能量的耗竭导致细胞膜去极化,从而触发启动了一系列的代谢反应,包括细胞内钙超载、大量自由基产生、线粒体功能异常、基因异常表达、降解酶(磷脂酶、核酸内切酶、蛋白酶等)的激活和炎症反应等。 (三)复苏期 复苏阶段仍是全身缺血病理过程的延续,标准的胸外按压产生的心排出量仅为正常时的30%左右,并随着复苏开始时间的延迟和胸外按压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大量研究表明,标准心肺复苏所产生的灌注压远不能满足基础状态下心脏和脑的能量需求。最初数分钟,发生内源性儿茶酚胺和血管活性肽大量释放,增加了次要组织的血管收缩,使得血液优先供应脑和心脏。血液灌注的优先分配机制在心肺复苏期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心肺复苏的目的就是产生足够的心肌血液灌注使心脏重新恢复节律和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减少重要器官脑的缺血损伤。然而机体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持续存在着血管收缩状态,对血流动力学有着明显不良的影响。复苏成功后,血管收缩导致后负荷的明显增加,给已相当脆弱的心脏增加了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1,2]。超过80%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本指南在描述死亡方式时使用"猝死"这一术语,但涉及其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抢救时,使用"心脏骤停"这一术语,二者不应混淆。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2015年国际CPR指南指出,4 min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因此,若在院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呼救,然后迅速开始徒手

CPR;若在院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心律情况,符合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若同时有2人在场,可1人先行心肺复苏,等待另1人获取除颤仪,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定义与分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 美国2016年经急救系统估计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例/10万人,或成人万例/年[2];据美国研究报告,院外心脏猝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2]。根据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2005—2006年,在我国4个代表性区域入选的近68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例/10万人,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万例/年[3],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院内心脏骤停急救流程完整版本

院内心脏骤停急救流程 1、目击病人昏倒或发现病人情况不好:医护人员应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心脏骤停,通过轻拍重喊判断是否有意识,随后摸颈动脉判断是否有心跳(时间不超过10秒钟),同时观察是否呼吸不正常及存在紫绀。 如确定病人已经心脏骤停,应立即求救(如身边有人,请通知医生或护士),并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 如身边无人应视是成人或儿童,成人可先离开求救,儿童应进行5个循环心肺复苏后离开求救。 求救应在通知到一名医护人员后立即返回实施心肺复苏急救。 建议建立医院院内心肺复苏小组专项急救电话(总值班电话),可由总值班负责通知复苏小组到位。也可考虑在各电脑上设置复苏报警器,通过网络直接通知复苏小组。 2、一人及多人心肺复苏:围绕生存链(早按压且少中断按压;早除颤;早气管插管和早期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肾上腺素)要点先后或同时进行。 3、复苏小组应在接到求救后10分钟内赶到,协助抢救,重点分析心脏骤停原因及未能复苏原因(6H6T),注意脑复苏及超长期复苏。建议医院在各病区配置A E D ,或由复苏小组携带。 4、当班医护人员在抢救空隙应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相关领导。 5、注意医疗相关证据的收集与保存,与家属做好沟通,必要时启动医疗纠纷预警。

1 心跳骤停抢救流程 一、检查 1.必须尽快在询问病史的同时完成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大动脉搏动、呼吸、 瞳孔、心音、血压等情况; 2.心电图检查及进行心电监护。 二、治疗原则 (1)胸外心脏按压:患者平卧硬板床,拳击胸骨中点一次,如未复跳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80~100次/分。每次按压和放松时间相等。 (2)畅通气道:输氧。 (3)人工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牙关紧闭时可改为口对鼻呼吸,立即准备好气管插管,安上人工呼吸机。 (4)进一步维持有效循环,若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好必要时可考虑开胸按压。 (5)建立静脉滴注通道:滴注增加心排出量药物及碱性药物:如肾上腺素1mg 静注,必要时每隔5~10分钟重复一次;多巴胺每分钟2~10微克/kg静滴;5%碳酸氢钠100ml静滴。

心脏骤停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心脏骤停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导读:每一个活人心脏都会保持跳动的状态,但是当一个人心跳停止之后,并不代表这个人就已经死亡了,很有可能这个人只…… 每一个活人心脏都会保持跳动的状态,但是当一个人心跳停止之后,并不代表这个人就已经死亡了,很有可能这个人只是心脏骤停,只要采取了正确的方法,那么就不会死亡,但是心脏骤停对人们的伤害非常大,那么心脏骤停的并发症有哪些呢? *⒈心脏骤停后脑损伤 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很敏感,耐受性差,因此,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早期主要表现,也是导致心脏骤停存活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脑功能是否能够恢复,以及恢复的程度如何决定着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患者的预后。Laver 等的研究表明,脑损伤是院外心脏骤停存活者ICU内死亡的主要原因(68),在院内心脏骤停存活者ICU内死亡原因中也占很大比例(23)。保证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患者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与氧合,是促进脑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充分及时的血流灌注可以极大的减少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并且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康复机率。 *⒉心脏骤停后心脏功能紊乱 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患者心脏本身也经历了缺

血-再灌注的过程,因此同样存在再灌注损伤,其主要表现为心肌顿抑、心律失常以及能量代谢障碍,由此导致的心脏功能下降是心脏骤停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⒊机体各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发生时机体内氧分和代谢产物输送突然中止,心肺复苏CPR只能部分的逆转这一过程,氧供较正常明显减少。恢复自主循环ROSC的患者由于心肌功能失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微循环衰竭等原因,低氧状态仍会持续存在,因此可造成不可逆的细胞损伤,内皮功能失调以及全身炎症反应。而且恢复血供后由于再灌注损伤还可以加重损伤情况,并激活免疫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研究显示,心脏骤停后3小时,体内的各种细胞因子、可溶性受体和内毒素均增高,如SIAM-1、SVCAM-1、P-选择素、E-选择素的增高表明白细胞激活或内皮功能损伤,这些变化的严重程度将影响患者的预后。 心脏骤停的并发症主要就是以上三点,如果你已经患上过心脏骤停,那么你就应该好好的保护好自己的心脏,要定时的去医院检查自己心脏的状况,同时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的心脏,那样才不会让自己再次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后如何急救

心脏骤停后如何急救 马桂林 急救培训专家、副主任医师 一、如何识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1. 案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名家论坛》,在上期的节目当中,我们介绍了怎么去识别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有一个82岁的老大爷,他过生日的那天非常高兴,晚上喝点酒、吃点饭,然后就准备休息了。他到自己房间的时候突然感觉到要大便,就跟保姆说:“保姆,我要大便。”说话之间,大小便就全出来了,这个时候保姆赶快把他的衣服脱下来,拿了一盆热水给他进行清洗,然后又换上了干净的内衣裤。老头这个时候面色苍白,一屁股就坐在了凳子上,他捂着胸跟保姆说:“快快快,我的铁盒子里可有消心痛。”那是长效硝酸甘油,含到舌根底下,两分钟起效,维持扩张血管的能力可以达到两个小时。没想到,拿过来一含,这个脸色就转红了,保姆一看,情况已经解除了,于是就把老头给挪到床上去,他一共走五步,就可以到这个床上,但是走到第二步的时候,老头的额头上出现了一片又一片黄豆粒大的汗。躺平之后,老头说我冷,谁能给我掖下被角。这个时候老头就这样了(大口喘气)。完了,从走到死一共五分钟。 根据上次我们讲的原则,看他得的什么病呢?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有人说,肯定是冠心病,冠心病的哪一种?我们从他吃硝酸甘油然后脸色转红,知道他应该是心绞痛,因为硝酸甘油片对于心肌梗死是没有作用的。但是后来他走了,出现了黄豆粒大的汗了,就变成了心肌梗死。什么地方做对了呢?当然是吃硝酸甘油,从脸色转红就知道,他解除了心绞痛的症状了。但是后来让人走就出问题了,变成心肌梗死了。 2. 案例中做错的是什么地方 (1)不应该用热水去洗。皮肤的血管张开之后,心脏和脑子立刻缺血。 (2)本来这个时候应该松解他的压力,可是又给他掖被角。 (3)看到他出现无效呼吸的时候,应该及时抢救。但是也没有及时抢救,最后的结果就是死亡。 冠心病发作病人出现无效呼吸时,他的心脏可能已经停跳了,这就是心脏骤停。那么心脏骤停应该如何判断?此时又该如何抢救呢?

2020年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 一、概述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超过 80% 的心脏性猝死由导致心脏骤停的恶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引起,因此识别高危对象尤为重要。本指南在描述死亡方式时使用“猝死”这一术语,但涉及其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抢救时,使用“心脏骤停”这一术语,二者不应混淆。 减少心脏骤停的方法是做好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任何原因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并规范服药治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可参考相关指南。需强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做好预防。已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危险评估,必要时予药物或手术(射频、起搏器等)治疗。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至关重要。2015 年国际 CPR 指南指出, 4 min 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32%。因此,若在院外或无除颤设备的地方发现有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呼救,然后迅速开始徒手CPR;若在院内或有除颤设备的地方,应迅速获取除颤仪,检查心律情况,符合除颤指征者立即除颤,若同时有2人在场,可1人先行心肺复苏,等待另1人获取除颤仪,力争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措施。 (一)定义与分类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射血,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晕厥、大动脉搏动消失等。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心脏骤停根据其机制可分为4种情况:心室颤动、无脉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静止和电机械分离。前2种被称为“可复律”心脏骤停。 (二)流行病学 美国2016年经急救系统估计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为每年110.8 例/10 万人,或成人 34.7 万例/ 年;据美国研究报告,院外心脏猝死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5岁。根据国家“十五”公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报告,2005—2006 年,在我国4个代表性区域入选的近68万人群研究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每年41.8例/10万人,若以 13亿人口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例/年,现阶段实际人数可能更多。心脏骤停具有不可预知性,70.0%~87.8%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如家庭、公共场所。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危险因素 1.器质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各种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等),心肌受累疾患(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淀粉样变),各种瓣膜病,急性重症心肌炎,急性肺栓塞等,均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骤停。 2.离子通道疾病或心肌电活动异常:如Brugada综合征、长QT或短QT综合征、短联律间期室性心动过速、儿茶酚胺敏感型室性心动过速、预激合并心房颤动、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3.其他:严重电解质或酸解平衡紊乱,严重心肌缺血或心力衰竭加重,严重应激或情绪波动均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二)病理生理机制

心脏骤停病例

再次入院或多次入院记录 姓名:李盈福出生地:湖南宁乡县灰汤镇 性别:男民族:汉族 年龄:71岁职业:农民 婚姻:已婚住址:湖南宁乡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无 入院时间:2012年02月23日09时29分记录时间:2012年02月23日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入院方式:平车推送 主诉:胸闷、气促10余年,加重2天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2011年8月4日因反复胸闷10年、胸痛1年余,加重伴气促、咳嗽3天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1)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脏扩大频发室早心功能Ⅲ级2)慢性支气管炎3)腰椎骨质增生",给予抗心衰、抗炎、护心、降压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于2011年8月10日出院。 出院后一直坚持在家服药治疗,病情仍有反复,2011年10月26日因反反复胸闷、气促10年,加重2天再次入院住院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1)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脏扩大频发室早心功能Ⅲ级2)慢性支气管炎3)腰椎骨质增生",予以抗心衰、护心、利尿、抗炎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于2011年11月1日出院。 出院后一直坚持在家服药治疗(拜阿司匹林100mg qd; 福辛普利钠片10mg qd; 辛伐她汀片20mg qn。),病情仍有反复,于2012年01月15日因反复胸闷、气促10年,加重2天第三次入院治疗,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1)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脏扩大心房颤动心功能3级,2) 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3)腰椎骨质增生",予扩冠护心、调脂、护胃、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于2012年01月20日出院。 出院后,患者在家静养休息,并规律服药治疗,病情控制一般。2天前因受凉后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症状较前加重,于轻微活动下即可出现气促,伴有咳嗽,少量白痰,无畏寒、发热、胸痛、心悸、头晕、头痛、腹痛、腹泻,遂于今日再次来我院诊治,门诊以"冠心病"收住我科。患者此次病情加重以来,睡眠欠佳,食欲精神较差,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详见第一次入院记录 体格检查 T36、8℃,P105次/分,R24次/分,BP110/7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端坐体位,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五官大小形态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5mm大小,对光反射灵敏,无鼻翼煽动,无外耳道流脓,口唇发绀,咽部不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颈软,颈静脉怒张,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不肿大。双侧胸廓对称,呼吸运动自如,触觉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侧第6肋间隙锁骨中线腋前线处,无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5次/分,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得,二尖瓣区可闻及SM2/6吹风样杂音。腹平,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双肾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分,音调不高。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轻度浮肿,右下肢肌力4级,双膝反射存在,克布氏征阴性,巴彬斯基征未引出。 专科情况: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侧第6肋间隙锁骨中线腋前线处,无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25次/分,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得,二尖瓣区可闻及SM2/6吹风样杂音。 辅助检查结果: 无 入院诊断::1、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脏扩大心房颤动心功能4级 2、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

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方法

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方法 近年来,急救统计数据显示,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许多人因此失去 生命。如果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抢救,可以大大增加生存可能性,这就需要市 民们掌握一定急救知识, 以便施救。 下面瑞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心脏骤停的紧 急抢救方法。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中止。 心脏骤停发生后, 由于脑血流突然 中断,10 秒钟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大部分患者将在 4~6 分钟内开始发 生不可逆脑损害, 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若经及时救治则有可能获存 活。 家庭急救分两步走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心脏骤停, 尤其是冠心病常见, 其他的原因还有诸如触 电、中毒、溺水、创伤等突发急症。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的意识丧失,可伴有局 部或全身性抽搐。呼吸断续,叹气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皮肤苍 白或发紫,瞳孔散大,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判断心脏骤停发生后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 亡的关键。家庭急救关键是进行初级生命支持,即徒手心肺复苏术。 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 当患者突然发生意识不清时, 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反应, 可以拍打患者的双 肩,俯身对双侧耳朵大声呼喊问“你怎么了?”若患病的为婴儿可拍 其足底,如无反应,初步判断为意识丧失,立即呼救。 第二步,呼救求援+心肺复苏 在身边无旁人帮助下,若患者为八岁以上者,则视为成人,应先呼叫 120 救援,然后进行心肺复苏;若为一至八岁儿童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两分钟,然后 呼叫 120,迅速返回再行心肺复苏;若为未足一岁婴儿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两 分钟,然后抱着患儿边走边复苏去求援。身边有旁人时可安排其呼叫 120 救援, 同时嘱咐其求援后回来帮助抢救。 教你正确完成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主要措施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 1、首先要将患者摆放在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若要在床上进
1/6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张新超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CAS PCAS))

PRS &PCAS PRS & PCAS 心脏骤停→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死亡 →CPR (即刻除颤)→完全恢复→CPR →ROSC →再灌注 →更为复杂的新的病心脏骤停后 的脑损害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理生理心脏骤停后 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过程的心肌损害除的各种原有病症或病因

PRS&PCAS PRS & PCAS 1970s’ Vladimir Negovsky称之为“复苏后病” (postresuscitation disease) 此后, 称之复苏后综合征 “复苏后综合征”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 PRS病理生理异常的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并不致, 取决于心脏停搏的时间、CPR的时间不一致, 以及基础病症等。

PCAS “复苏”现今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 “复苏后”从字面意义上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 而实际上, 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 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过程。 新的学术共识--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 (t di t d PCAS)

CA 经CPR 后结局DEATH 60--70%ROSC 3040%Death 20--30% CA ROSC 30--40%Discharge 10% 心脏骤停复苏后ROSC患者的高死亡率与其特有的病理生理过 程相关

组织缺氧性损伤 --无代偿 无代偿 组织缺氧性损伤-- 与局灶性血管病变所致的组织缺血性损伤不同,心脏停搏所致的全身组织缺氧性损伤, 相互间是无代偿的 组织的半数细胞死亡即意味着组织功能不可逆,对许多生理功能无法替代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以及护理,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总结疗效。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以及护理干预,好转48例(96%)。 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急救措施,并在患者心跳恢复之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治疗、护理价值,值得应用及推广。 标签: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救;护理 心脏骤停主要是指患者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从而使排血终止,并出现心脏射血功能停止,无法听到大动脉搏动等一系列反应的一种急危病症。心脏骤停会导致患者呼吸停止,在短时间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伤害,即导致患者出现缺氧、缺血症状[1],从而影响患者生命安全。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治疗与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心脏骤停诊断,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56.41±10.87)岁。 1.2 方法 对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急救措施进行治疗,即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准备急救设备、建立静脉通道等。 在对患者实施急救之后,护理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即降温护理、查房护理、吸痰护理、口腔护理、静脉滴注护理等。 2 结果 通过对50例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措施治疗,经有效急救、护理最终好转48例(96%)。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诊断的时候,应该及时确切,患者最佳诊断时

心脏骤停急救流程 (1)

心脏骤停(SCA)急救流程 一、患者突然发生心脏骤停,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二、迅速检查Bp、P、R,评价生命体征,判断意识与循环情况(触摸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秒)。 三、摆放患者为复苏体位:去枕平卧,解上衣、腰带,使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双臂放于躯干两侧,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头颈部外伤。 四、①胸外按压:就是在体外对心脏区域部位胸廓施加压力,促使心脏工作,维持血液循环。这里要特别指出,应将病人置于硬板床或平整地面上,否则将会影响效果。 ②按压手势:将手的中指对着病人颈部下方的凹陷处,手掌贴在胸廓正中,另一只手压在此手上,两手掌根重叠,手指相扣,手心翘起,离开胸壁。 ③按压部位: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④按压方法:肘关节伸直,两臂伸直垂直向下压,使胸廓下陷3~5厘米,迅速有力均匀,使胸壁充分弹性复位,然后放松,反复进行,每分钟100次为宜,。 ⑥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时,每按压30下吹气2次为宜。 左前胸捶压,5~6秒一次。 注意:按压频率不够,深度不足,按压停顿,换气过度会降低心输出量、冠脉和脑血管流量,从而降低复苏的成功率。 五、开放气道: ①将病人抬至通风的地方,解开衣领扣子,使病人处于仰卧体位,躺在坚固平(地)面上。 ②观察口腔,侧头取异物或假牙,恢复原位。 ③抢救者一手用小鱼际至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抬下颌,使下颌角与水平面成90°,以保持气道通畅。 六、人工呼吸: ①通畅病人气道后,捏住病人鼻子,并要用嘴封闭病人嘴巴吹气(送气时间1s,呼气2s,潮气量400-600ml),吹气的同时用眼观看胸廓起伏。 ②每吹气一次,放开捏病人鼻孔的手,使其将气呼出。 ③救护者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不是深呼气,也不是深吸气,这可防止自己因此头昏眼花),并观察病人胸部起伏,再进行第二次吹气(一组CRP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一般以吹气后病人的胸廓略有隆起为宜。 注意:对于有心跳,仅需要提供呼吸支持的患者,成人需要10-12次/分的通气,或每5-6秒通气一次。 注意: 双人或多人在场实施CRP时,在每2分钟或5个周期CRP(每个CRP包括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更换按压者。 双人CRP时,如果高级人工气道已建立,不应中断按压,按压者连续给予胸外按压,另一施救者给予频率8-10次/分的通气,或每6-8秒通气一次,避免给予过度通气。 讨论: 在心脏骤停(SCA)的起初几分钟内,人工呼吸的重要性不及胸外按压。因为在心跳刚停止的几分钟内血氧水平仍较高,心肌和脑组织供氧依赖于已降低的血流而不是缺乏的那部分氧,在CRP时,血流可因胸外按压产生。 在CRP期间,到达肺部的血流明显减少,因此低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能够保证恰当的通气- 血流比值。施救者不应给予过度通气(呼吸过快或潮气量过大)。过度的通气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因为它会增加胸内压,减少静脉血回流到心脏,减少心输出量,并降低存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